全文版
2007.12.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十大環境新聞【線上投票】倒數4天!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綠黨

台灣地球日

看守台灣協會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亞洲象成觀光業搖錢樹 情況不妙

圖說:印度大象馬球遭保育人士抗議。圖片來源:World Polo Assn
【相關連結】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 25日揭牌

消波塊壓豆腐岩 基市府:不礙事

汙染日月潭 涵碧樓挨罰


大雪山鳥況佳 將成國際賞鳥區

受尊重但任意踐踏農地 泰國象與農民起爭議

「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聖誕節當天熱鬧揭牌了!從台北縣瑞芳鎮南雅里到宜蘭縣蘇南方澳內埤海岸,總長約102公里的海岸線,遊憩資源豐富,預期2008年可吸引400萬人次遊客。而要如何讓東北角海岸風景區這塊招牌持續發亮,既可振興當地發展,又不傷害其獨特的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特色,將考驗主管機關的智慧了!

光想利用動物資源來發展觀光賺錢,對生態資源或許是種傷害,這樣的說法,最近在亞洲象身上,應該得到相當有力的印證。亞洲象已有數千年被馴養的歷史,與人類間有深厚的「親密關係」,但亞洲象並未得到較多的保護。以泰國為例,目前約有1000 隻被捕捉馴養,另有3000隻野生。許多大象原本被馴養以搬運木材,但1989年泰國發佈伐木禁令後,飼主只能訓練大象做雜技表演。觀光事業成為唯一的收入,卻也為大象帶來更艱難的困境。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2007年環境事件簿】

作者:公共電視

2007年進入倒數計時,回顧過去這一年,什麼是你印象中最重要的新聞呢?是民生物資與油價高漲、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廣場、楊宗緯含淚退出星光幫,還是台灣之光王建明蟬連19勝?

有些新聞像看煙火一樣稍縱即逝,但是,以下這些新聞,卻關係著未來你呼吸的空氣、你喝的水、你孩子的孩子,將生存在什麼樣的環境…

讓我們回顧這一年來,對台灣環境有重大影響,不可忽略的幾件大事!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原能會在年終記者會上確認,台電核能一廠在40年執照時限到期後,可再申請延續運轉20年,台電預計將在總統大選完提出申請,以避免政治爭議。近來由於全球暖化問題急迫,核能被當作解決選項。相較於火力發電,核電的確排放較少二氧化碳,且能產生穩定的發電量,但反對者認為核電有核廢料處置與核能安全問題。核電廠是否延役,恐怕是明年最紛擾的環境議題。  

【相關新聞】

核電廠延役? 再掀舌戰

核能廠面臨汰舊換新 環保爭議受矚目

部分歐洲國家:核能非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

核能較便宜 台電主管建議增建核廠機組

比利時應重新考慮是否關閉核電廠

亞洲首例 核一廠擬延役20年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巴西的整合式城市管理經驗和嘉義BRT
巴西庫力奇巴市的快速公車系統;圖片提供:張維修
作者:張維修 (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
 
隨著高鐵的班次逐漸增加,台灣島內一日南來北返的生活模式改變了我們的時空想像,高科技壓縮了空間,節省了時間,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從輪椅族的角度來看,包括軟體和硬體的相關設計,高鐵所到之處可謂一片平坦與友善;但是,離開車廂踏出場站之後,距離市區遙遠的鄉野卻讓他(她)們寸步難行,嚴重暴露出交通接駁與城市配套政策的缺陷。

近日,筆者藉由青輔會的青年國際交流計畫訪問巴西庫力奇巴市(Curitiba),發現當地藉由公共交通的整合與創新,經三十多年實驗所發展出來的城市管理經驗,被聯合國譽為世界上最具創意能力的城市,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和比較。 精采內文

 
 
  觀光成唯一收入 亞洲馴養象群遭困境
摘譯自2007年12月23日外電;陳維婷編譯;莫聞審校
 
亞洲象已有數千年被馴養的歷史,但儘管與人類間有如此深厚的「親密關係」,亞洲象並未得到較多的保護。亞洲有13個主要大象族群正瀕臨消失,與從未被人馴養的非洲象相比,亞洲象的數目僅僅不到一成。

世界保育聯盟(IUCN)亞洲象特別小組組長何巨斯(Simon Hedges)表示:「目前對亞洲象確切的數目與分佈,幾乎是一無所悉。」他估計亞洲野生象群總數約在3萬到5萬之間,被馴養的數目則有1萬2000至1萬5000頭。

以泰國為例,目前約有1000隻被捕捉馴養,另有3000隻野生。許多大象原本被馴養以搬運木材,但1989年泰國發佈伐木禁令後,飼主只能訓練大象做雜技表演娛樂觀光客。觀光事業成為唯一的收入,卻也為大象帶來更艱難的困境。

大象保育專家柴樂(Sangduen Chailert)憂心這些馴養大象缺乏保護,可能被飼主虐待,強迫工作整日以增加收入。她說:「大象從神聖的動物淪落為鎮日工作的奴隸,晚上還被鏈條拴住。他們只把大象當作賺錢的機器看待。」

觀光事業日益成長,成為亞洲多數馴養大象賴以維生的出路,但恐怕也危及野生象群的命運。何巨斯指出:「有跡象顯示野生大象遭非法捕捉,甚至走私進入泰國,用以淘汰快要死去的馴養大象。」

何巨斯強調,野生大象一旦被捉離森林棲地,幾乎不可能在馴養後重回野外生存。野放大象不但困難重重,也不該是保育野生象群的工作重心。他表示:「野生象群真正面臨的威脅是棲地破壞、盜獵,以及與莊稼的衝突。過於強調野放只會分散資源,對保育工作有嚴重影響。」

至於保護馴養大象的方法,泰國清邁大象保育中心主任賴爾(Richard Lair)認為,第一步其實是維持現狀:「目前想要保住這些大象,就是希望觀光業不要衰退。」賴爾也計畫以植入晶片的方式,加強監控被馴養的大象,防止飼主虐待,並減少飼主間的交易。


參考資料:
路透社報導 

Top

 
 
  我們的島:【2007年環境事件簿】
作者:公共電視

前言

2007年進入倒數計時,回顧過去這一年,什麼是你印象中最重要的新聞呢?是民生物資與油價高漲、中正紀念堂改名民主廣場、楊宗緯含淚退出星光幫,還是台灣之光王建明蟬連19勝?

有些新聞像看煙火一樣稍縱即逝,但是,以下這些新聞,卻關係著未來你呼吸的空氣、你喝的水、你孩子的孩子,將生存在什麼樣的環境…

讓我們回顧這一年來,對台灣環境有重大影響,不可忽略的幾件大事!

《搶救溫室效應 高污染產業攻防戰》重工業所排放的污染物讓農漁民及當地居民生活大受影響。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本來應該在一二月綻放的山櫻花、桃花李花,今年十一月就已經百花齊放。氣候暖化導致生物時序錯亂的現象不斷發生,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京都議定書規範締約國必須在2012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消減到1990年之前的水準,但是從1990年到現在,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卻增加了130%,是全世界增加最迅速的國家,幾乎呈現失控的現象。但政府對這樣的狀況不但束手無策,反而繼續推動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台塑鋼鐵、國光石化和彰工火力電廠,就是今年最讓環保人士跳腳的案子!

台塑鋼與八輕,一個是鋼鐵廠、一個是石化園區,這兩個高污染產業的預定地,同樣都選在雲林台西沿海。讓我們來看看台西沿海的現況:目前堤防內的海埔新生地是廣達一千多公頃的文蛤養殖區,在榮工公司填海造陸的南端則是牡蠣養殖區,台西北邊已經有個六輕,台塑大鍊廠已經填海造陸一半的土地,而國光石化也計劃要填海造陸,並且建造新興工業港。煉鋼廠加上石化廠,整個雲林外海等於被工業區包圍。

台塑鋼鐵與國光石化兩大開發,首當其衝的就是當地淺海養殖的漁民。這幾年來漁民跟六輕做鄰居,默默承受著污染所造成的損失。漁民認為文蛤的產量下降,是因為六輕設立之後水質與空氣遭受污染。而在海上討生活的蚵農也是一樣的心聲,冬天是台西蚵苗的繁殖季,以往這時候是豐收的季節,這樣的景象今年卻不容易看到,因為 蚵苗的附著量少,有的根本無法收成。雲林縣宣稱要打造雲林為農業首都,中央卻不斷將雲林推向重工業,形成養殖業與重工業比鄰而居的尷尬景象。矛盾的政策,讓漁民無所適從。

環保團體質疑,在缺乏自產能源的台灣,真的有必要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的鋼鐵業與石化業嗎?最嚴重的問題是溫室氣體的排放。以鋼鐵廠為例,平均每生產一公噸的鋼鐵,就要排放2.5公噸的二氧化碳。台塑鋼鐵若設立,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在1500萬公噸左右,如果加上六輕原本的排放量,台塑集團將是台灣溫室氣體最大的貢獻者。環保團體指出,若加上鋼鐵廠,台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高達全台的三分之一,政府讓單一企業擁有這麼高的碳排放權,實在不符合環境正義的原則。

同樣進入環評程序的國光石化案,也正考驗著政府是否有遠見,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轉型。

台電計畫在彰濱工業區興建電廠,也引發反對的浪潮。這個開發案除了國際環保議題的CO2排放外,火力電廠還會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懸浮微粒、汞、戴奧辛和臭氧,在環保署的資料中,彰化縣屬於中部空品區,懸浮微粒和臭氧的管制上屬於三級防制區,超過空氣品質標準,由於環保署並沒有訂定區域環境負荷的總量管制,彰工電廠勢必讓中部地區空氣品質惡化,對民眾健康的衝擊也更令人擔心。

鹿港是個歷史悠久的小鎮,古蹟密度也居台灣之冠,由於火力電廠排放的硫氧化物在空氣中和水結合,降落成為酸雨,會慢慢腐蝕古蹟木刻、石雕的精緻工藝,珍貴的文化資產也帶動鹿港的文化旅遊產業,文化工作者粘錫麟認為,電廠興建會毀掉鹿港的古蹟,這是屬於台灣的文化資產,在古蹟保護與電廠興建的天秤上,電廠一蓋,這對台灣是莫大的損失。

彰工電廠在生態環境的衝擊也引發關注。彰工電廠預定地現在是方環頸鸻、小環頸鸻(行鳥)以及保育類鳥類燕鸻和小燕鷗的繁殖地,在台灣島上,小燕鷗最大的繁殖地就在這裡,台灣西海岸大肆開發後,鳥類的容身之地越來越少,研究人員發現,這些鳥類對繁殖地的忠誠度很高,電廠開發對這些鳥類衝擊甚大。彰化沿海,是中華白海豚的棲地,牠的未來也同樣令人憂慮。

彰工電廠環評案,第六屆環評專案小組審查後,做成「不予開發」的決議,在進入環評大會表決前,2007年6月11日,台電主動撤回此開發案,這是環評史上少有的做法,但台電並沒有宣布放棄興建彰工電廠,再次遞送環評審查的機會極高。這引起不少爭議,是否以後被環評專案小組否決的開發案,都依樣畫葫蘆,等下一任環評委員上任後再次闖關,國營企業台電公司做了最差勁的示範。

2007年,台鋼、國光石化與彰火的環評風波,突顯我們的政府部門顯然沒有把二氧化碳減量當作必須迫切面對的問題,而溫室氣體減量法也還躺在立法院無法通過。看來政治人物在拼選票之餘,早就把環境議題拋到腦後了!

《守護花東淨土 反蘇花高聲浪再起》

花蓮到底需不需要一條高速公路,這是一個老問題了。每次到選舉,蘇花高總是政治人物對花蓮開出最重要的一張政治支票。但是,花蓮人真的都迫切想要一條高速公路嗎?高速公路是人潮與錢潮的保證嗎?有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這樣的說法。

運輸的方式,決定了花東未來將走向哪一種觀光型態。當蘇花高興建後,一天最高六萬車次的車潮湧進花蓮,會不會塞爆花蓮市區原本狹窄的道路,讓花蓮每逢假日就變成一個大型的停車場?在花蓮南部以小本經營的方式做溫泉生意的老闆,認為人潮反而會讓休閒品質下降。

對於蘇花高的關注,不只限於花蓮人與環保團體。在今年三月,來自藝文界、觀光業界、科技產業等領域的代表集結起來,共同發表反對興建蘇花高的聲明。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我們並不是不要花東發展,而是不希望花東發展成為為廬山和知本,如果它要變成一個觀光區的話,我們希望它是巴里島、夏威夷,希望它有內涵有遠景,是一個對於花東的住民有長遠的利益,對於台灣人有永遠啟發性的一個地點。」

今年十一月,國道興建工程局完成「分期興建蘇花高」的可行性分析,送交環保署審議。在環評會中,許多環評委員認為,蘇花高已經不只是開路的技術性問題,而是東部整體發展的政策問題。環評委員最後做成決定,無限期要求國道興建工程局再行補件。也就是說,蘇花高最後的定案究竟如何,將是2008年以後的事了。

誰能決定花東的未來?誰又有能力勾勒出花東的願景?2007年,越來越多人不再相信高速公路是唯一的方案,他們寧可放慢腳步,在大山大海之間尋找另一種解答!

《宜科中科南科 科學園區爭議高》 城南居民為自己的環境生存權抗爭。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竹科的經驗,地方政府莫不把科學園區視為帶動地方發展的萬靈丹,但科學園區並不是只帶來就業機會,污染也伴隨而生,空氣中看不見的污染,清澈污水中看不出的毒物,許多人不知道,高科技伴隨著高污染的風險。

宜蘭科學園區城南基地計畫作為通訊知識服務園區,預定地上的居民反對土地被徵收,在這裡出生長大的羅先生,就被徵收過三次,第一次是日本蓋機場,於是到機場北邊重建家園,那裡又成為宜蘭運動公園用地,後來再搬到機場南邊,卻又變成宜蘭縣政府用地,家園第三次被徵收。這塊他所熟悉的土地,讓他不斷在這裡重建家園,如今第四次面臨徵收問題,但徵收價格每坪只有一萬五左右,鄰近土地市價已經漲到四、五萬,他無力在附近買土地再造家園。

在政策形成的過程中,民眾並不知道自己的土地被劃為科學園區的預定地,城南基地的開發案已通過環評,在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也成功闖關,當居民權益與政府政策相左時,民眾通常是弱勢的一方。

中科后里園區在環評階段就已經鬧的滿城風雨,還傳出政治力介入環評的爭議,雖然已經通過環評動工興建,但並未因此畫上休止符。在立委堅持下,國科會舉辦中科后里園區的行政聽證,這是行政程序法通過以來第一個有規模的聽證會議,值得各界參考。

會議討論水資源、健康風險、水污染等眾多議題,原本規劃4個小時的會議,卻討論的8個小時,許多問題還沒釐清,最關鍵的是水資源使用。后里園區在枯水期,當水源不足就調撥農業用水因應,但在冬季,正是后里花卉的產季,花卉動輒百萬千萬的投資,萬一缺水,農民損失將難以估計,但中科和台中農田水利會都無法承諾,如果因農業用水造成花卉損失就要足額賠償。

后里鄉百合的年產值高達十億元,農業是帶動農村產業活絡的基石,從人工、 材料行、機械行、肥料農藥行等,上、中、下游的產業鏈牽連很廣,農民表示,政府不能獨厚企業,不能犧牲農業成就電子產業,農業休耕的產業與社會、環境衝擊是相當大的。

2007年11月,南部科學園區的樹谷園區奇美電子公司設置面板廠,沒有環評就先偷跑開工,事後才補送環評,被環評專案小組認定「不予開發」,而新上任的環評委員卻在環評大會上讓它有條件通過,這是環評史上少有的案例,台南縣政府核准企業先上車候補票,所有的地方政府都依樣畫葫蘆,環評尊嚴掃地,程序正義蕩然無存。

回顧今年,科學園區開發的許多爭議,突顯出在國土資源整合規劃的不足。政府用力拚經濟,如果犧牲了農業、生態、環境與土地,這是贏了?還是輸了呢?

《是開發還是摧毀?BOT巨浪!》 政府為了降低建設成本,立法通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條例』,以BOT方式,吸引民間企業投資建設。在國有土地上,民間企業集結資金進行建設,並且簽約取得一段時間的特許經營權,等到約期期滿,全部進行移轉交還政府。這就是BOT的模式。

阿里山

停止伐木之後,阿里山進入觀光年代。近年來林務局不斷轉型,將所轄的國家森林遊樂區,結合BOT,引進民間企業經營。2006年6月,宏都建設集團與林務局簽約,承接阿里山森林鐵路的經營權、並在北門車站以及沼平車站旁,規劃興建國際觀光旅館。這個三合一BOT案,正改變著阿里山。

廖景泰是第三代阿里山人,日據時代祖父上山伐木,家族也在此落地生根,早期父親在沼平車站附近經營旅館業,30年前發生大火燒掉旅館,林務局要求居民撤離,不得原地重建。如今這片土地,成為國際旅館的興建地,居民不解,為何當初以維護生態為名,要求他們撤離,而今卻又轉手財團經營?而且山上並沒有太多平地可供建設,一旦動工,原有的自然環境也會遭殃。

BOT案的新建設,是對當地帶來好處,還是排擠居民的生存權益?

阿里山舊林場中,許多退休老員工居住在林場宿舍,如今被迫面臨搬遷壓力。因為林務局想要打造純粹的自然遊憩場域,希望這些老居民搬出去。不過,從社區永續發展的角度,在財團與居民之間,政府必須兼顧發展的公平性,追求社區共榮的目標,不應不顧居民,造成緊張關係。

然而,令人憂心的還包括具有近百年歷史的阿里山鐵道,能不能順利經營。原本運材的小火車,因應觀光轉型為載運遊客上山的交通工具,累積了珍貴的鐵道文化資產。但是BOT案,讓一切開始動搖。負責鐵道維修的道班工,擔心民營企業不會優厚員工。不安的氣氛在基層醞釀,這些有經驗的員工,一旦選擇離去,鐵路的營運安全,令人擔憂。

未來,更豪華的旅館即將拔地而起、更大量的遊客也將蜂擁而來,當地居民能不能共享共榮?而阿里山又將走進什麼樣的新時代?

杉原海岸

大飯店,也悄悄地在台東的杉原海岸出現。

杉原海岸位在台東都蘭灣的核心地帶,這柔美的沙灘,原是全民共有的戲水天堂,如今卻被私人財團佔據。台東縣政府為了增加收入,將這片6公頃的沙灘,以一個月三萬元的租金及百分之二的權利金,出租給美麗華集團,租期五十年。

2005年,業者開始打造『美麗灣度假飯店』,從怪手開挖的那一刻起,美麗灣注定不會美麗。施工期間的工程廢土,早已讓沙灘滿目瘡痍。環保人士林雲閣表示,有大面積的工程廢土掩埋地底,上面覆蓋沙灘。但是颱風颳出了真相,大雨沖刷,工程廢土順水流進海灣,弄得珊瑚與水草不能呼吸。當地人為了留下一片生生不息的海域,成立保護協會,多年來用心守護,然而飯店工程的粗糙施工,卻可能讓一切付諸流水。

根據水利署的調查,台東的海岸每年侵蝕4公尺,美麗灣飯店蓋得離海這麼近,安全問題令人懷疑,究竟當年有沒有通過環評?

山坡地超過1公頃以上的土地,依法就必須進行環評,然而環保團體發現,業者當年將第一期工程切割成0.9公頃先行開發,以分期開發的方式,規避了環評。

環保人士來到美麗信飯店前抗議,高聲呼喊『搶救杉原海岸…』。然而我們的國土,需要搶救的,不只這裡。

美軍宿舍

在陽明山,也有一片難得的緩衝綠帶,飽受威脅。

位在山仔后的美軍宿舍區保有珍貴的自然環境,也見證著台美關係的歷史,才剛走向開放,成為全民的共同資產,卻因地處精華地段,台銀有意將美軍宿舍區土地標售,土地開發利益高達上百億、甚至千億。

說明會上居民提出質疑,為何要急著把地賣出去,然而市府都發局與文化局互推的態度,讓這片土地的開發方式,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大巨蛋

而在台北都會區,另一片綠地也正在消失。台北大巨蛋的預定地--松山菸廠,不但是鬧區中難得的綠肺,也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工業城記憶,擁有珍貴古蹟。然而,台北市政府與遠雄集團簽約,在這將近20公頃的土地上,規劃了兩個BOT案,大巨蛋文化體育園區即將在民國100年誕生。

開發導致松菸飽受衝擊,尤其大巨蛋園區除了體育館,還有國際旅館、百貨公司,充斥商業氣息,更引發居民強烈不滿。表面上政府舉辦說明會進行溝通,但是背後卻違法先行展開砍樹整建工地的行動,松菸環境與大巨蛋的利益,在BOT的商業思維下,深陷糾結。

另外還有澎湖的吉貝沙尾、陽明山的聯勤招待所、太魯閣天祥開發案等等BOT案,都衝擊著自然環境。究竟這是開發還是毀滅?是促進民間參與公共投資,還是打開賤賣國土的方便之門?國土是全民共有,政府理應創造全民利益,而非以BOT方式圖利財團,將土地的純淨美麗,消磨怠盡。

《全球暖化 墾丁珊瑚白化》 台灣美麗的瑰寶珊瑚漸成白骨片片。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2007年台灣的海洋,似乎多災多難,尤其是珊瑚,在全球暖化以及環境惡化的雙重夾擊之下,紛紛染上了各種奇奇怪怪的疾病。

穿梭在海洋裡,白色的珊瑚如枯骨般隨處可見,這樣的現象,學術上稱為珊瑚白化,白化是珊瑚生病的警訊,今年六月份,潛水教練蔡永春在核三廠出水口附近海域,發現珊瑚白化的情況,比往年要嚴重許多。由於這片海灣,剛好位於核三廠出水口的右側,每天核三廠排出大量冷卻用的廢熱水,再加上今年的海水溫度比以往高上兩三度,珊瑚就像是泡熱水澡一樣,幾乎有70%以上的珊瑚白化,甚至到了九月份,二三成的珊瑚已經死亡。

另外根據研究團隊的監測資料顯示,北從後灣,南到香蕉灣,幾乎整個墾丁國家公園沿岸,都發生了珊瑚白化的現象,另外在離島澎湖、小琉球、東沙、綠島等海域,也觀察到相同的情形,而台灣與日本的琉球群島,可說是今年全球珊瑚白化最嚴重的區域之一。

換個場景,來到綠島,海底卻籠罩在黑色陰影之下,2005年海洋生態學者進行珊瑚礁總體檢時,首度在綠島的柴口浮潛區,發現珊瑚生病了,這些珊瑚的表面有一半呈現黑色,剛開始學術界推測,可能是受到不明黴菌或細菌的感染,直到2007年才確認這黑色的物體是一種海綿,這種海綿會覆蓋住珊瑚,最後讓珊瑚走入死亡,研究人員調查發現在綠島的柴口、公館、中寮、石朗、大白沙、柚子湖等處都發現黑色海綿的入侵,而且族群有日益擴張的趨勢,尤其公館地區,從水深1米到16米,將近20種珊瑚都逃不過牠們的魔掌。

這種珊瑚疾病,在日本琉球群島以及關島曾經紀錄過,日本亦稱之為「黑病」,推測可能跟海岸開發與人為污染有關聯,而且一旦此區域遭受海綿入侵,這樣的狀況可能持續三十年以上,整個生態系會因此變貌。

早在數億年前,珊瑚就已經在海洋裡佔有一席之地,但是有科學家預測,二十年後牠們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從珊瑚的疾病,也看到海洋生態已經生病的警訊。

《中油埋管工程 摧毀萬年藻礁》

除了珊瑚礁,稀有的藻礁也面臨被摧毀的命運。 桃園藻礁地形已破壞殆盡。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在台灣長達一千兩百公里的海岸線中,藻礁地形加起來還不到十公里,可說是相當珍貴,尤其桃園觀音海岸,有一大片綿延四公里的藻礁,它們的年紀,從上千年到上萬年,屬於冰河時期的古老記憶。

藻礁,是無節珊瑚藻經由膠結及鈣化作用,慢慢沉積碳酸鈣,形成一個礁體,它的功能和珊瑚礁很類似,是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1998年,台大戴昌鳳教授,首次完成台灣藻礁的調查報告,當藻礁生態之謎,才剛要解密,我們卻遺憾地看見,藻礁在一波波的工業發展中,逐漸死去。

長年的污染,斷絕了藻礁的生命力。緊接著,1997年台電大潭燃氣火力電廠在觀音塘尾海岸,進行冷卻水的進出水道工程,就首先破壞了部分的藻礁海岸。到了2001年5月,觀塘工業區更在藻礁海岸填海造地,開闢天然氣接收專用港,塊石與泥沙直接覆蓋住礁體,連一點遺跡都沒有留下。

今年,中油又在桃園觀音海岸,進行天然氣海底管線的新建工程,讓最後僅存的一段,完整的藻礁地形,就此淪陷。

藻礁上,蓋起了施工平台,怪手與卡車直接開進了海岸,為了埋設天然氣管線,中油開挖四公尺的深溝,支離破碎的藻礁殘骸,散落一地,就連防風林,都無法倖免於難。一旁還豎立著藻礁保護區禁止進入的告示牌,這和粗暴的施工方式,形成強烈的對比。

更諷刺的是,這件開發案竟然在2004年已經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即使早在1998年,學術界就發現了藻礁,但是環評報告書上,卻完全沒有註明。

為了不讓生態繼續破壞,環保署要求中油提出因應對策,不過在審查會議中,當時的環評委員強烈質疑,中油提出的計畫過於簡陋,並對於政府的後知後覺,感到非常痛心。

想像一下,這些藻類,以一年不到0.01公分的成長速度,緩慢的往大海延伸。

延續了上萬年,才形成如此廣闊的礁岸,沒想到,到了我們一代,卻可以用短短幾年的時間,將觀音藻礁破壞殆盡。

藻礁是海岸變遷的天然紀念物,也是生物演化的歷史見證,從藻礁的消失,可以看到人們的無知。

《40% 90% 樂生版圖誰決定》 樂生療養院存廢與都市計劃的拉鋸。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座落在新莊山頭的樂生療養院,總是安安靜靜的躲在角落,沒想到捷運機廠的興建,卻意外地讓她成為話題。

樂生療養院興建於1929年,當初日人為了集中管理,將俗稱癩病的痲瘋病人,從各地強制收容到院內加以隔離,樂生院民長期被隔絕在社會之外,猶如一群隱形人。醫學知識發達之後,才陸續開放病癒患者返家,但久未接觸人群的病患,早已無法融入社會,只能選擇以院為家。

如果不是因為捷運,這一群被世人遺忘的樂生院民,大概就決定在此終老了,沒想到,1994年台灣省政府衛生處將院區土地賣給捷運局,院民即將失去家園,雖然有嶄新的大樓,讓院民居住,但是制式化的醫院管理,無形中像是再次禁錮他們。

這一群從來無法自由選擇住所的院民,所引發的醫療人權問題,紛紛在小眾媒體之間引發廣泛討論,2004年一批青年學子組成青年樂生聯盟進駐樂生療養院,陪同院民一起面對強權,樂生院民也自組樂生自救會,希望原地續住的訴求能被採納。為了有更多討論的空間,學生和院民用各種方式爭取曝光,跪拜陳情、突擊嗆聲、官邸控訴等等,並透過網路串聯來表達公開審議90%方案、原地續住樂生院的想法。 

在社會高度關切下,如同滾雪球一般,許多的專業意見紛紛給予協助,文建會也委請專家協助,提出保留樂生院90%的方案,不過行政院卻執意40%原案備查的情況,讓樂生院失去保存機會,90%的方案無法進入工程重審或古蹟審議的程序,政府資訊的不夠透明,讓種種的疑問都未能獲得解答。

在樂生案中,政府官員的空口承諾和實際行動充滿著矛盾,而捷運工程的一再拖延,所花費的時間成本與社會成本,被導向是樂生院的問題,新莊居民噪動著走上街頭,以求生存、蓋捷運為由,要求拆掉樂生院。然而捷運、樂生院與新莊居民三者是否有共贏的可能性?專家學者都提出具體可行的構想,但都無法進入審查討論的階段。

保留樂生療養院其實不是為了少數院民,而是政府對待醫療人權的態度,樂生療養院有機會可以變成公衛史上最珍貴的歷史地景,也能成為人民参與公共決策討論的典範,但是當政府關上協商的大門,對環境正義漠視不理的時候,又代表了什麼訊息呢?

《守護三崁店 搶救諸羅樹蛙》

夜晚,在微弱路燈下,一群人正整裝待發,全是為了搶救台灣特有種「諸羅樹蛙」。這裡是台南三崁店糖廠的舊宿舍區,民國七十九年關廠後變成一片荒蕪,雜草叢生的荒地,意外地成為生物的天堂。

過去,保育界認為諸羅樹蛙分布的範圍:北起濁水溪、南到曾文溪,包含雲林縣、嘉義縣市、以及台南縣,台南縣只在麻豆地區出現過,這是第一次在鹽水溪南岸的永康市,發現有諸羅樹蛙的存在,數量粗估約有兩千隻以上,令人驚喜之餘,卻沒想到得馬上面臨開發的危機,讓人措手不及。

民間團體緊急動員搶救諸羅樹蛙,將搶救下來的諸羅樹蛙暫時安置在中途之家,由於移地復育風險過大,存活機率低,民間團體希望爭取保留現有棲地,讓諸羅樹蛙有生存空間為訴求。

佔地十公頃的三崁店糖廠,未來台糖計畫與建商合作,規劃成優質住宅區。在糖業發展沒落之後,台糖一直都很積極地在處理閒置土地,作為收益來源,三崁店糖廠的開發只是其中一例,過去也有總爺糖廠的開發案。一旦開發的話,影響的不只是諸羅樹蛙還有文化景觀,像是日人重要的信仰中心「神社遺址」就被規劃為公園預定地,僅存的歷史建物可能會消失。

民間團體認為,這裡的文化史蹟遺址以及豐富的生態,都具有保存的價值,應該要公共化管理,因此團結起來,成立三崁店守護聯盟,在各方努力下,台南縣文化局把三崁店神社遺址暫定為古蹟,受文資法的保障,但舊宿舍區的生態仍有危機存在。

為了保留三崁店糖廠原有的景觀,三崁店守護聯盟從文化景觀跟古蹟保存同時著手,希望全區都能獲得保留,台南縣文化局在2007年12月21日召開第三次審查會議,審查結果尚未出爐,三崁店糖廠的命運仍是未知數。

結語

土地是萬物的起源,種種短期的開發或許換來了鈔票,但是文化與生態的根卻從此失去。看完了2007年的環境新聞回顧,你的腦海裡還殘留哪些影像呢?是排放濃煙的煙囪、是海底一片白化的珊瑚、還是哭喊著保留樂生的學生臉孔,在等待2008年煙火到來的同時,你對環境有沒有期待?未來 山是否保有綠意?水是否能恢復清澈?海是否能依舊湛藍?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核電廠延役? 再掀舌戰
摘錄自2007年5月14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國際關注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問題,核能發電不產生二氧化碳優點,受到能源界重視,部分人士解讀,既然原能會同意台電核二廠小幅度功率提升,台電也可能加速提出核電廠商轉營運執照更新(或稱核電廠延役),此舉引發支持與反對意見辯論。

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主任李敏教授表示,大家都了解二氧化碳排放導致全球暖化問題,倘若核一廠40年運轉後除役,這些發電量該從哪裡來?

不過,反核團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徐光蓉質疑,既然小幅度功率提升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為何台電遲到最近才通過原能會審核,甚至現在還持續提出興建火力發電廠的案子?反核團體更擔心核能安全,核電廠延役只是拉長面對危機時間。徐光蓉指出,政府應學習德國,從制訂節約能源政策著手,全民一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並調整耗能的產業結構,這才是解決問題根本。

Top

 
 
  核能廠面臨汰舊換新 環保爭議受矚目
摘錄自2007年12月24日大紀元報導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人們尋求更好的科技生活,各項發展都要仰賴能源,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費逐年增加。然而天然能源產量有限,發展核能因為環保團體的抗議而停滯不前。 如今核能廠許多老舊的核反應器將在2030 年之前停止運作,是否替換或興建新的核反應器,備受矚目。如何兼顧能源、環保和經濟成長成為明年各國的重要議題。

近日,美國參議員 Pete Domenici積極鼓催能源法案,為振興核能產業提供貸款保證,引起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國的環保團體聯名抗議。12月17日,來自美國及世界各地,包括綠色和平組織等500多個環保團體聯合簽署一份聲明,反對核能是有效解決氣候危機或降低二氧化碳的說法。聲明中提到:我們不同意建造新的核反應爐作為改善氣候說法變遷的。 現有的再生能源,有效的能源技術策略比核能更能減少溫室效應,而且更快,更便宜更乾淨。

環保團體表示,核能對氣候危機沒有幫助。因為核能產業製造成本太高,建造時間又長,使用核能將使人類企圖藉著分散資源,尋求有效制止二氧化碳的情況更加惡化。核能除了安全問題外,也無法符合現今對於再生能源和有效能源技術的需要。環保團體表示,未來的能源必須是無碳、無核的時代。只有盡快達到這個目標才能改善日益惡化的氣候變遷問題。

即使各國政府能說服環保團體支持核能發電,核能產業卻是面臨欲振乏力的窘境。據新科學報導,一份由歐洲議會小組委任The Greens調查的報告指出,許多老舊的核反應器將在2030年之前停止運作。為了替換,必須建立338個新的核反應器。這份報告使得關於核能復甦的謠言甚囂塵上。

然而,報告的作者麥克謝德指出,核能將大幅成長的想法「只是幻想」。核能產業正面臨「競爭力巨大的損失、金融市場的質疑和嚴重短缺的製造能力」。一位參與報告在巴黎的核能顧問表示,目前產業增長地太慢以致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甚至可能萎縮。現在世界上仍在運轉的核反應器比起2002年少了5個,只有91台核反應器在計劃中。另外有32台正在建設中,大部分在亞洲和東歐。然而建設中的32台,其中11台已蓋了20年或更久。

Top

 
 
  部分歐洲國家:核能非解決全球暖化的方法
摘錄自2007年3月27日中央社報導

包括奧地利、冰島、愛爾蘭和挪威等4個歐洲國家的環境部長,27日發表一份共同聲明,表明核能不是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方法。4個非核國家的部長在聯合聲明中指出,伴隨核能所帶來的風險和問題目前仍然存在,所以不能說它是一個可替代石化燃料的乾淨能源。

4國對核能可能被其他國家拿來做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辦法,表示嚴重的關切。聲明中指出,目前所有的討論都貶低核能對環境和在廢棄物處理、擴散、核子責任與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只是一窩蜂的鼓吹它是一種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乾淨、安全和不會發生問題的能源。他們強調,經過50年的歲月,如何處理核廢料依舊是棘手的問題。經過代代發展,核能工業所遺留下來的廢棄物,仍無法找出長期有效的解決辦法。

Top

 
 
  核能較便宜 台電主管建議增建核廠機組
摘錄自2007年11月5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大部分台電主管心中有個「不能說的秘密」,要維持電價不漲又要開發新電源,在現有4座核電廠增建機組,增設的發電容量足以支應台灣未來20年的電力成長需求,台電工會董事姚江臨甚至更主張「興建核五」。

台電認為,與相同容量的發電廠比較,若考慮到後續的穩定成本,核能較燃煤或燃氣發電廠便宜,但如果以剛開始的成本來看,則核能發電較昂貴。台電4座核能電廠各有2部機組,連同興建中的核四廠在內,總裝置容量為784萬瓩,在109年時,核能發電佔整體裝置容量比重為9%。

台電指出,核能發電所需的鈾燃料價格波動不大,94及95年台電鈾燃料支出各為38億元,與燃料油、天然氣及燃煤相較,鈾燃料具有非常強勢的價格穩定與便利性。加上鈾燃料體積小方便儲存,被視為準自主性能源,萬一遇到重大天災或戰爭,台灣海上運輸路線中斷時,核能發電將可扮演重要的能源供應角色。台電目前一年所需要的鈾燃料約是252萬磅,就算核四完工後成長到1年374萬磅,也是一條貨輪就可載送完畢。

根據現有核電廠的空間配置,台電內部規劃核一廠可再增建2部、核二廠4部、核三廠2部、核四廠2部,若扣除核三廠位於墾丁國家公園的因素,至少現有核電廠可在既有廠址內增建8部機組,以單機裝置容量135萬瓩計算,可增加1080萬瓩,足以支應台灣未來20年電力成長需求。

至於姚江臨主張的核五計畫,80年代台電確曾有過類似的評估,但因為環保抗爭、執政黨政策改變,且興建中的核四廠爭議延宕近30年尚未平息,使得此核五計畫束之高閣,加上新核電廠場址難尋,較簡易之路應是在既有核電廠內增建機組。

Top

 
 
  比利時應重新考慮是否關閉核電廠
摘錄自11月16日中央社布魯塞爾報導
 
比利時「大晚報Le Soir」16日報導,奉命研究比利時未來能源使用政策的「能源2030」委員會,在13日提交給比利時總理維霍夫斯塔的初步報告中,建議比利時應保留選擇使用核能的開放立場,並重新考慮是否自2015年開始關閉核能電廠。報告認為,如不使用核能,比利時如往後嚴格執行控制廢氣排放的政策,將面對極多花費的困境。比利時政府已有意執行廢止核能發電政策,並計劃在2007年批准停止使用核能發電的法律。

2006年稍早擔任比利時「維護良好環境聯盟」顧問的比利時能源權威克萊斯 (Bram Claeys)曾呼籲,比利時政府應繼續執行它廢止核能發電的政策,否則計畫中蒸氣發電等綠色能源發展就無法起步。根據「維護良好環境聯盟」評估, 2015年比利時可以開始關閉一座核能發電廠,且不會影響電力供應;如比利時政府能在2007年批准停止核能發電法律,則尚有8年時間可以充分準備發展天然氣或生態電廠等新能源。

Top

 
  論壇:巴西的整合式城市管理經驗和嘉義BRT

作者:張維修 (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
 
隨著高鐵的班次逐漸增加,台灣島內一日南來北返的生活模式改變了我們的時空想像,高科技壓縮了空間,節省了時間,也拉近人與人的距離;從輪椅族的角度來看,包括軟體和硬體的相關設計,高鐵所到之處可謂一片平坦與友善;但是,離開車廂踏出場站之後,距離市區遙遠的鄉野卻讓他(她)們寸步難行,嚴重暴露出交通接駁與城市配套政策的缺陷。近日,筆者藉由青輔會的青年國際交流計畫訪問巴西庫力奇巴市( Curitiba),發現當地藉由公共交通的整合與創新,經由三十多年實驗所發展出來的城市管理經驗,被聯合國譽為世界上最具創意能力的城市,可以作為台灣的借鏡和比較。

1970年以前,庫力奇巴市如同中南美洲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的城市一樣,面臨人口擁擠、交通堵塞、貧窮、失業、環境污染等問題。但是,今日不管在弱勢市民福利、公共空間、交通規畫、環境保護等各方面都已受到國際肯定。其中帶頭的創意政策就是快速公車系統(BRT),目前在美洲歐洲和亞洲約有39個以上的城市正在應用,包括咱們嘉義縣市。

該市研發的紅色三節式低底盤公車,單輛運量可達270人,駕駛可以控制交通號誌,保持優先通行權,使得每條快速道路一小時可運送兩萬名乘客,接近一條地鐵的功能,但成本只要1/20。透過一票到底的票價,免費無限轉乘延伸城市郊區的網絡,解決不同地租高低所造成空間區位上的社會隔離,也就是說讓負擔不起市中心高房價而必須住在郊區的人,也能以低成本到達城市各個不同地點,以達到公平和平等。

此外,公車專用道旁的玻璃管狀車站設計,使車廂與站台同高,讓乘客(尤其是行動障礙者)得以快速安全地進出車廂,可提高載客效能並節約40%的耗油量。這套系統從1974年創發至今,平均每天服務的乘客數量,比紐約市地鐵還高,公共汽車準點與快速的服務品質與效率,使得該市 35%有汽車的人仍選擇搭公車上班。快速公車系統,讓庫力奇巴市成為巴西小客車使用率最低的都市,其所帶來的附加效益是空氣品質的改善及石油能源的節約。

交通系統拉近了城市郊區居民的移動成本,達到社會公平的效果,同時也扮演引導土地的利用並控制都市成長主要角色。1974年92%的人的日常活動都必須前往市中心才能獲得滿足,造成市中心的品質和交通壓力大增。庫力奇巴從兩個方向上去解決市中心密集發展的問題。首先,在幾條主要交通運輸的動線上,大量地放寬了開發的強度,允許高樓層的建築,透過高密度的發展控制了城市開發的需求,並支撐了交通系統所需要的運量。另一方面則是限制城市中心的歷史建築和其他地區的開發,維持低密度的使用。

其次,為了節省郊區居民長途跋涉至市中心購物的不方便,市府於郊區購買土地,為低收入戶蓋住宅,經營學校、診所、公園、食品配銷中心等設施,形成工作與生活圈。同時,選擇在重要的交通轉運站上分別設置九座「公民大道」,內含市民日常生活最常接觸到的政府部門機構地方派駐辦公室,包括就業、社會福利、教育申請、微型貸款、住宅開發申請、衛生、小型文化展演空間、廉價蔬果供應站和簡易的運動場。今天,只有30%的人日常活動需要到市中心,城市機能明顯而有效的分散,不再是單一中心的集中式發展。

總結來說,巴西庫力奇巴市快速公車系統的創新思維,已經超越了一般交通政策只解決交通問題而已,而是將交通與土地使用、貧窮、社會公平與正義、健康與教育、工作與收入、文化與政治等,作整體的綜合思考。並利用創造性、協調、高度整合性的設計方法,使得許多看似不相干的問題相互關聯,並創造新的資源與可能性。透過簡單、容易、有趣和成本低廉的問題解決方式,讓城市獲得健全而均衡的發展。

嘉義縣市即將開通的BRT系統,也發源自巴西,目前的功能僅為解決高鐵場站與市區的接駁交通問題,殊為可惜,例如嘉義站本身的乘客不多,但是為了銜接高鐵密集的班表導致不少空車往返的浪費,同時嘉義縣市的民情習慣,自行開車接送的比例較多,無法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而初期採用的老舊公車,高底盤的階梯設計,也讓輪椅族望而卻步,甚至未來新採購的低底盤公車,也有和站台接縫不知是否可順利銜接的細節問題。

事實上,嘉義市為中小型城市,30萬人的市中心,市區範圍僅9公里,公共交通的運量本身就有限。中央政府每年必須補貼3千5百萬才能找到業者經營嘉義BRT,將來若沒有這項補貼,票箱的營運收入是否能常年持續地支撐一套高效運量的交通系統?巴西經驗的核心價值在於部門間的高度整合與在地文化的思考,相同的形式交通系統也必須配合在地城市的需求與特殊性,才能真正發揮功能,否則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衍生其他問題,更可能影響將來其他城市學習的信心,而成為台灣匆促引進國外經驗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以巴西為師,主管嘉義BRT的公路總局,高鐵公司和嘉義縣市政府的各部門,都應該立刻積極配合利用這套先進的交通系統,思考創意整合式政策,從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角度出發,友善平坦的無障礙空間開始,結合嘉義縣市既有的觀光資源及未來無限的發展潛力,讓嘉義BRT不只是一部普通的公共汽車,而有機會成為嘉義縣市民眾認同喜愛的流動地標,嘉義城鄉之光。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彭郁娟
感謝2007年補助單位:教育部(16萬元)、環保署(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