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3.1
「古稻今造」體驗活動
公視「我們的島」、「紀錄觀點」節目製作群在文山社大開課囉!
三重。眷村。工作假期
時尚環保創意活動-環保代言物設計大賽
本週由於電子報作業疏失,導致讀者在收信上產生困擾,在此致上歉意!
本會於3月選舉期間推出「選舉,幹什麼!?」專題,請密切注意!
【評論連結】 高縣鳳山溪整治工程 借鏡首爾清溪川
官田休耕農地。
台灣農業問題,在「楊儒門事件」後,受到各界關切。農業不再只是農民的事務,也是台灣人應思索的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發展農業嗎?政府政策還有照顧農業嗎?農地會成為土地開發的下一波目標嗎?
農地若不確保,對於氣候溫和,四季皆可採收蔬果、五穀雜糧的「寶島」我們即將忽視,甚至棄守嗎?精彩內文
嘉欣參加了去年7月份的環境新聞編採實戰營,還記得他在編採營結束後繳交了一篇《企業人格診斷書》的報導,從9月開始,加入新聞掃描志工行列,每週固定協助新聞掃描至今半年 ,表現良好、嚴謹自律,每週準時協助新聞摘錄。希望更多人能參與活動,加入志工行列,不論內向害羞、或外向活潑,在這裡都有你可以發揮的舞台。 (文/陳誼芩)
北縣拆碧潭旁商家 部分業者抗爭
清溪川商圈 創造7千億台幣產值
特二號將穿越湳仔溝 社團發起搶救
湖北漢江汙染 20萬人沒水喝
監測「家鄉的河」 竹縣4原民生科展摘冠
金門人鳥大戰 開炮掛網救農漁
南非13年來首次允許殺戮大象
噪音改變習性 抓狂北極熊殺人
14種野鳥踢出保育名單?愛鳥人士不平
諸羅樹蛙列保育 台灣彌猴降級
透視中國:種水 向自然還債
擅用維基新科技 做環保真的很簡單
離島冬天不寂寞──澎湖長居觀察筆記
澎湖魚群死亡事件
讚泡菜
從總統辯論看候選人的環保素養:不及格
發現加拉巴哥500年 首座風電機設立
聯合國警告:氣候變遷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巴里島路線圖森林保育共識延燒
讓流浪動物有家可歸
在立法院第6屆立法委員最後一個會期休會倒數前兩天,即2007年12月19日,有一個備受各界爭議的「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案,已在逕付二讀前進行朝野協商。結果雖然是沒有成功,但仍然是第7屆新會期大家需要特別關注的法案。
引起各界爭議的《農業發展條例》第18條修正案,是關於農舍興建的基地面積限制從0.25公頃放寬為0.1公頃。如果依民間建地的概念,就是基地面積從750坪放寬到300坪。農地切割成小單位就可以興建農舍,未來我們將看到農地上種植的不再是稻米、蔬菜,而是一幢幢各式各樣的「農舍」。
台灣農業問題,在「楊儒門事件」之後,受到各界的關切。農業不再只是農民的事務,也是台灣人應思索的未來:我們還要繼續發展農業嗎?政府政策還有在照顧農業嗎?農地會成為土地開發的下一波目標嗎?
農民是與土地最親近的族群,他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頂著烈日,落雨冒著濕冷,辛勤地照顧農作物,農民不但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也是在照顧著台灣的土地。我們除了感激農民「粒粒皆辛苦」的食糧,也感激他們疼惜農地的倫理。在生態、生活、生產結合在一起的永續發展道路上,確實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農民生產的初級原料,經過加工之後,創造的產值驚人,但大家往往只看到包裝後的米菓、湯圓、麻糬,卻忽略稻米基本的原料來源。農地若不確保,未來台灣只能依賴進口原料,對於氣候溫和,四季皆可採收蔬果、五穀雜糧的「寶島」我們即將忽視,甚至棄守嗎?
把地切割小塊,在農地上大量蓋農舍,財團進來置地,農地形成建地,一去不復返,昔日我們見到一片金穗在夕陽中搖曳的農村風光,現在已逐一消失。未來我們還能看到一望無際的農業榮景嗎?
現在農業出現的警訊是:生產利潤微薄、農業人口老化、農地休耕近半。很多農家是靠著在外工作的子女寄錢回家來支撐;有些農家則是租地耕種,農地價格如果上漲,生產成本就會增加,利潤就更加稀少。
消費者在大賣場中,可能分辨不出進口農產品和本地農產品,但為支持台灣農業發展,我們一定要鼓勵台灣消費者多食用本地的米糧、蔬果。經常親近農民、認識農民、感謝農民,使他們更有成就感,知道消費者喜愛他們產品。健全產銷制度,減少中間剝削,使農民得到合理的利潤。
有些消費者,喜歡買便宜的農產品,甚至殺價使農民血本無歸。近幾年,愈來愈了解台灣農民的辛苦,我不再殺價,而且經常買本地水果請同事吃,送禮也以水果、包裝米、釀醋為主等,經濟實惠,家家都用得到。還可宣揚支持台灣農業,一舉好幾得呢!
本地人吃本地的食物,不但新鮮、品質、營養都好,又照顧本地農業,增加產銷量。避免長距離從國外進口耗費很多能源,也是環保節能的實踐主張。一人一口,萬人即萬口,集眾消費者之力,可以支撐本地農業經濟。
農地是農業的「金雞母」,政府應禁止財團炒作農地,而且要限制農地附近之水資源污染,及工廠廢氣排放,以免落塵污染農地。兩年前,戴奧辛鴨蛋事件,就是工廠排放戴奧辛,降落河川、水池,鴨子吃進腹中,生出戴奧辛鴨蛋。早期鎘米、綠牡蠣,也是水質受污染所造成,所以農地的健康照顧,不只是農民的事,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民以食為天,如果都不關心農地,誰來保證我們的健康,要吃安全的食物,就要付出代價。
我們希望台灣農業有前途願景,台灣年青人才會回歸農地,挽起袖子傳承上一代的生活智慧,繼續耕耘這一片寶島土地。扶持農業,吃本地食物,關心農地,尊重農民,台灣才會有真正的永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