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4.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編輯室小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將於本週六(12日)舉行會員大會,未收到通知,請盡速聯絡行政部!

廣宣特區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台大校園大興土木 更新老舊建築

即將被拆除重建為教學大樓的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館以及週邊慘遭斷根的鳳凰木

【相關連結】

伊東豐雄的傑作─台大社科院新館 爭議多

台大5棟日式宿舍 列市定古蹟

2009世運場館為太陽能環保建築

新建大樓遮光 鄰居爭日照權

竹籬、黑瓦、舊文物 打造三重眷村新意象

台大校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椰林大道兩旁的舊建築、綠意盎然的醉月湖,還是自然與建築景觀豐富的舟山路…,這些地景、建物,刻劃著歲月的痕跡,留下歷史變遷的紀錄,更是每個台大人共同的記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許多建築物被校方列為「危樓」;加上知名企業家的大筆捐款,使得許多建築難逃改建的命運。

繼2001年台大綜合體育館完工後,校園內陸續動工興建大樓,包括將新化學館重建為化學新研究大樓、即將拆掉洞洞館(哲學系館和人類學系館),建成新人文大樓、目前兩層樓高的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館,將重建成教學大樓、以及郭台銘捐贈成立的台大醫院癌症醫學中心,預計於現址重蓋。台大風貌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在黃沙統治之下的內蒙古
中國的發展和資源管理之間產生激烈衝突,一片遼闊的中國草原,及一種生活方式正消失。圖片來源:中外對話
作者:W.查德.弗特勒爾(美國康奈爾大學發展社會所博士生)

亞洲的一塊沙漠每年都在向北京移動,與之越來越近,風沙遮蔽了天空,在內蒙古甚至整個中國都產生了環境難民和社會動蕩。

「沙漠化不是一項自然功能」劉登立說,他是一位出生在美國的新聞記者、研究人員,他還是環境保護媒介教育中國項目(EEMP)的主任,這是一家位於北京的環保組織,已經成立10年了。「按照科學方法講,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草原正在喪失水分自然滲透和保持能力,導致了呼吸作用和蒸發作用速度的改變。這影響了相對濕度,並且可能對其它地區的降水造成影響。」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民眾期待保留松山菸廠1000多棵樹來成立森林運動公園。

 


鑑於縣內不少老樹死亡,台北縣周縣長要求農業局清查造冊著手保護,農業局表示正在籌措經費,將透過訪查與衛星定位,於2009年中完成保護機制的建置。農業局可能不知道,台北市天母的民眾已經透過自己的力量保護了社區大樹,更已經用網路科技造冊 。

【相關新聞】

珍貴老樹凋零 北縣4月底前清查

碧潭變臉 老榕攔腰砍

松菸老樹爭議 環評:先確認數量 暫不得移樹

低碳月 新板特區當示範區

在Earth上種樹 從愛護身邊的大樹開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地球日特輯(一):2008地球月 一起面對氣候變遷
2008台灣地球日網站logo
作者:許心欣(台灣環境協會常務理事)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10個民間團體(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土城愛綠聯盟、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自然步道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綠色陣線協會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因應今年地球日主題,共同策劃了2008地球月系列活動,呼籲國人共同面對氣候變遷,認識及了解其影響性,以及如何展開低碳生活與關注相關環境議題… 精采內文

 
  地球日特輯(二):窗外有藍天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擁有清澈藍天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今〈2008〉年的地球日,由美國發起「天空請願書」( Sky Petition),請關心地球的公民,都向國會議員請命,請他們對於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管,以遏止全球暖化。

地球環境在工業大革命之後,大量開採和長距離運輸,使得資源和能源不斷消耗, 同時產生污染。瑞秋卡森女士在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對環境受到汙染,以致鳥群動物不再鳴叫,春天變得安靜無聲。在地球日活動發起後,人類的反省力量產生變化;近四十年,數億人們積極投入,從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想為現代和未來的子孫,留下一片生存的美麗空間,尊重生命與萬物共同生活。 精采內文

 
 
  台大校園大興土木 更新老舊建築
本報2008年4月10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人類學標本陳列室。照片來源:台灣大學網站台大校園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椰林大道兩旁的舊建築、綠意盎然的醉月湖,還是自然與建築景觀豐富的舟山路……,這些地景、建物,刻劃著歲月的痕跡,留下歷史變遷的紀錄,更是每個台大人共同的記憶。然而,隨著時間流逝,許多建築物被校方列為「危樓」;加上知名企業家的大筆捐款,使得許多建築難逃改建的命運。

繼2001年台大綜合體育館完工後,校園內陸續動工興建大樓,包括將新化學館重建為化學新研究大樓、即將拆掉洞洞館(哲學系館和人類學系館),建成新人文大樓、目前兩層樓高的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館,將重建成教學大樓、將從杭州南路遷回校本部的社科院、以及郭台銘捐贈成立的台大醫院癌症醫學中心,預計於台大醫院公館院區現址重蓋。台大風貌正一點一滴地在改變……。

走入台大正門,兩旁參天的大王椰子夾道,在入口起始點的北側,有三棟別具特色的三合院式建築物,台大人通稱為「洞洞館」,因為其牆面是由圓形筒瓦構成的洞洞立面。這三棟建築物分別是:北向農業陳列館、東向哲學系館、以及西向的人類學系館。

其中,最早興建的農業陳列館興建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誕生,由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弟子張肇康建築師所設計,在民國51年率先落成;由農復會撥款補助,主要目的是向外賓呈現台灣土地的改革與利用,以及農業技術上發展的成果。2007年,台北市文化局將農陳館登錄歷史建築。

2006年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捐款5.4億元,原本計畫捐給電機學院,但在大學同窗,現在是台大校長李嗣涔的說服下,改捐給文學院興建人文大樓。人文大樓選定在洞洞館興建,確定只保留農業陳列館,拆除其他兩館改建。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台灣居家設計勞動合作社籌備處主任委員潘偉華,民國62年畢業於台大植物病蟲害學系,她擔憂的表示,台大資源充足,在企業捐款、教育部經費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多著重在硬體建設,蓋更高、更新的大樓;但校方欠缺想像力和規劃力,對於未來沒有整體的藍圖,不曉得要把台大帶往哪裡。她也擔心:「在古色古香的台大正門附近,蓋起新建物,若沒有規劃得當,會顯得很突兀。」

洞洞館之琉璃瓦近照。照片來源:維基百科台大校方曾對洞洞館的使用者做過調查訪談,多數使用洞洞館的學生和老師,認為洞洞館有長期通風不良、漏水、空間不足等問題。人類學系系主任謝世忠曾表示,人類學系有數以萬件的民族學、考古學重要標本,現在系館的典藏和展示空間嚴重不足。目前校方已規劃舊總圖西側為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將來各項設備將遠優於目前,人類學系全力支持拆遷新建計畫。

台大城鄉所教授夏鑄九曾對此提出解決方案,台大只要改善三棟洞洞館的使用機能,再加建新的人文大樓,將其整合成四合院,也就是再蓋一座新大樓夾著三洞洞館,構成完整的學術方院,空間滿足文學院要的1200坪,既能同時保留特色建築,又擴充使用空間,技術上很容易做到。(註一)

但台大校方表示,台大校園空間不足,找不到其他基地興建大樓,且因為捐款中明定的使用期限已經接近,最後決定只保留農業陳列館,拆除其他兩館。

註一:摘錄自2006年6月20日中國時報、聯合報報導

Top

 
 
  透視中國環境:在黃沙統治之下的內蒙古

作者:W.查德.弗特勒爾(美國康奈爾大學發展社會學所博士生)

亞洲的一塊沙漠每年都在向北京移動,與之越來越近,風沙遮蔽了天空,在內蒙古甚至整個中國都產生了環境難民和社會動蕩。

「沙漠化不是一項自然功能」劉登立說,他是一位出生在美國的新聞記者、研究人員,他還是環境保護媒介教育中國項目(EEMP)的主任,這是一家位於北京的環保組織,已經成立10年了。「按照科學方法講,目前正在發生的事情是,草原正在喪失水分自然滲透和保持能力,導致了呼吸作用和蒸發作用速度的改變。這影響了相對濕度,並且可能對其它地區的降水造成影響。」

「從社會和政治上來說,你們正在討論的是早些時候——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所作出的政策決定。而現在,這些錯誤正在使他們切實地遭受痛苦」劉登立補充道,自1979年以來,他一直在中國生活和工作。「他們必須應對那些年內所作出的決定。在內蒙古,這些決定已經造成了一些可怕的後果。在這一地區的大片土地上,植物已經無法生長。」

當北京正在為2008年8月舉行的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做準備的時候,沙塵暴和內蒙古草原的環境惡化也已經成為了中國環境科學家和農學家所優先考慮的問題。

7月的第一周,中國將在呼和浩特舉辦國際草地與草原大會,呼和浩特是內蒙古的首府,是一座擁有230萬人口的高原城市。2008年大會的籌備委員會主席、草原科學家洪紱曾說,大會將使來自全世界3000名牧場專家集中關注內蒙古的環境、人口和工業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正在把內蒙古的草原變成沙漠。

由於中國在推進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其土地、水、社會和人群面臨著汙染、垃圾和資源減少,而這些是地球上從未出現過的。簡而言之,揚沙天氣明顯是由中國每天都在發生的不理智的發展與環境的衝突所導致的。

中國是地球上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他一直是空氣和水的質量最差的地區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中國每年由於汙染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大約為75萬,大多數是老人和兒童。

中國也付出了經濟代價。今年早些時候,世界銀行保守地估計,每年中國環境退化的代價為國內生產總值的3.5% 到8%。世界銀行認為,每年水缺乏所導致的沙漠化的代價大概為31億美元。雖然很多金融理論家預測,本世紀中國也許將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但是環境經濟學家認為,為了維持如此高速度的發展,中國正在透支其自然資源能力,相反,中國將經歷一場令人恐懼的生態崩潰。

揚沙已經引起了中國各階層環境擁護者的注意。陳繼群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個畫家,專攻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畫。1967年陳繼群20歲的時候,他去了東烏珠穆沁旗,那里位於內蒙古東部,距中國首都以北6萬英里。

當時,內蒙古的風景有著驚人的美麗,未經開發。雖然總是刮風,土地乾燥,但是大片的長草一直鋪向地平線,像天空下翻滾的巨浪。夏季短暫且炎熱。冬季嚴酷,其特色是大風雪刺骨的寒冷。數以千計的蒙古人——一個強壯、堅韌的民族——沿著游牧道路,自由地放牧,從一個牧場到下一個牧場。

陳繼群在這裡居住了13年,一邊作畫,一邊從事著不同的工作。這些繪畫記錄了陳繼群學生時代的草原:遼闊的土地,駿馬疾馳在羊群之間,河水泛起漣漪,岸邊的青草有一英尺高,牛羊在吃草。

現在,這些記載著個人經曆和記憶的繪畫僅能存在於藝術幻想中了。內蒙古和中國其他北方省份的草原正在消失,變成小型沙漠,慢慢擴大、彼此相連,形成沙海。在內蒙古的某些地區,70%的草原已經變成了沙漠。據保守估計,每年內蒙古都有1500到2000平方英里(大概3900到5200平方公里)的土地沙化。

位於內蒙古的一處草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草原沙化的速度快得令人吃驚。作為中國的第三大省,內蒙古從東到西延伸1500英里(2400公里),在某些地方由南至北超過600英里(965公里)。據中國政府機構的估計,就在20世紀60年代,內蒙古的3/4還是草原。內蒙古稀薄的土壤、每年15英寸(381毫米)的降雨量、以及游牧者養育著地球上最生機勃勃的野生牧場之一,這塊草原生態系統的面積接近法國的兩倍。

但是這一切都不再存在了。根據聯合國估計,自從1980年以來,在中國北部,沙漠已經吞噬了200萬英畝(81萬公頃)農田、將近600萬英畝(243萬公頃)牧場、和1600萬英畝(650萬公頃)森林。幾乎1/4中國已經是沙漠了。中國北方持續的沙漠化已經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經濟體、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國家將發生淡水不足的危。

毫無疑問地,陳繼群所描繪的內蒙古景色——奔馳的駿馬和流動的牧群——大部分已經消失了,這是採用那些試圖控制沙漠擴展的無效的、充滿爭議的政策的結果。中國政府的這些政策的核心是強制游牧者和他們食草牲畜停止游牧。

然而,沙漠和沙塵暴仍在增加。陳繼群的目標是幫助他認識的牧民找到解決沙漠擴張的方法。他相信,牧民有辦法,這些方法是建立在數百年來所積累的土地和當地環境的知識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過去40年中北京所頒布的技術理論,其中理論很多失敗了。

在土地已經焦乾的地區,降水模式的改變導致了淡水嚴重短缺,這在沙漠化的擴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種觀點在中國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在根本的社會經濟動力上達成一致並解決問題方面,中國的科學界、以及政府和人民之間卻形成了分歧。人們努力採取各種方法來固定沙丘,包括飛機播種並種植了一道樹木的綠色長城,它占地7400萬英畝(3000萬公頃),長達2800英里(4500公里),從東北穿過內蒙古一直到達遠東地區的新疆。

中國官員採取的相應政策也是五花八門,有時候甚至互相矛盾。1994年,中國加入了新成立的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UNCCD)。兩年之後,它發表了一系列管理計划,號召中國種植9500萬英畝(3900萬公頃)的草、灌木和樹木,以在2050年前實現在19000萬英畝(7700萬公頃)土地上改善沙漠環境。

幾乎沒人相信這種方法能夠保土固沙,陳繼群對此尤其表示懷疑。「科學家們用籬笆隔開草原來進行他們的試驗,但那是不自然的,所以在現實世界裡不會起作用。」

雖然他承認中國的科學家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回憶起過去政策時他很痛苦。「他們到處種植白楊!草原沒有樹,那麼他們怎麼能認為白楊就是合適的呢?而且,在一個地區起作用的經驗常常被作為模範經驗,到處推廣,不管降雨量、土壤和氣候是否相同!」

其他政策影響了人類的行為,其中一些引起了強烈的爭論。爭議最大的是「生態移民」項目,該項目2001年在內蒙古啟動,要求64萬蒙古族、哈薩克族和藏族牧民從內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草原遷移到城鎮中來。

政府表示,這項強制運動的目的是減少過度放牧給草原造成的壓力。但是蒙古人認為這項政策具有歧視性,其目的是保證中國漢族的企業和移民更方便地利用水、礦產和土地。

這個遷移項目已經導致了頻繁的抗議活動,有時甚至是暴力的。然而,目前幾乎所有的評估都顯示,技術項目和政策項目都不能阻止沙漠,甚至中國政府的評估也是如此。每次回到內蒙古,陳繼群都能看到更多曾經長有草的土地暴露出來。沙地在擴張,小型湖泊和河流乾涸了。

沙漠1998年,陳繼群感到他必須有所行動了。「我不斷地看到草原上有新的事情發生,但是這些從不曾從蒙古牧民的觀點出發過。實際上,人們總是把牧民們當作造成沙漠化的凶手,而非受害者」他說。

陳繼群開始利用他的藝術熱情,不僅是他的熱情、智慧和憤怒,還有專業視角和交流技巧。換句話說,他擁有一名活動家的素質。陳繼群能夠流利的使用中文和蒙古文。他文筆流暢,繪畫嫻熟。面對內蒙古人民的痛苦和環境的退化,他的第一個反應是開創一個蒙古文和中文的雙語網站——曾經草原,來發表蒙古牧民的意見。

「曾經草原」是一家形式自由的網站,發表圖片和簡短文字報道,介紹所發生的事情,其中充滿了牧民的軼事,很多出自陳繼群之手。這個網站引起了「自然之友」的注意,這是一家教育和宣傳組織,1994年成立於北京,是中國第一個合法的、專門研究環境問題的非政府組織(NGO)。

梁從誡是中華文化書院的教授、自然之友的共同創始人和會長,他本人對陳繼群用文字和圖片來描述內蒙古環境退化的工作很感興趣。陳繼群的報道和圖片使他很快成為了內蒙古沙漠化問題的一流專家之一。

到2002年的時候,陳繼群本人已經在組織由中國的學生、積極分子和感興趣的市民組成的草原旅行團了。他還研究了涉及財產權、草原和沙漠化的法律。利用來自旅行團的收益和他自己的錢,陳繼群開始翻譯這些法律並發表在「曾經草原」上。

「當人民連法律都不能讀懂的時候,中國怎麼能成為一個法治國家呢?」陳繼群說。最後,他在網站上加入了英文翻譯,以提高國際上對內蒙古形勢的關注。他頻繁地在內蒙古旅行,其間向牧民散發了法律文本。

「沙漠化是復雜的,我們必須聽取各方面的意見」,陳繼群說。「但是,人們還沒有聽過蒙古牧民方面的意見。我希望人們從牧民的觀點來了解蒙古草原的曆史,因為如果我們不理解這些,草原就沒有未來。」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3月2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珍貴老樹凋零 北縣4月底前清查
摘錄自2008年4月8日聯合報板橋報導

台北縣政府鑑於不少珍貴老樹死亡、資料散佚,縣長周錫瑋指示農業局立即著手保護,通令各鄉鎮市公所在4月底前全面清查、逐棵編號造冊列管,並著手建立保護老樹機制。

台北縣政府目前列管的「最新」珍貴老樹資料,是民國89年清查的133棵,至今毫無更新,且不少資料中仍「健在」的老樹,其實早已枯死或失蹤,連樹頭都找不到,老樹凋零的現況,在網路上引起討論,批評官方保護不力;周錫瑋指示農業局立即著手保護。

縣府農業局長蔡光榮表示,目前正在籌措經費,將透過實地訪查、衛星定位,建構完整的珍貴老樹保護網路,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成保護機制的建置,屆時將出版北縣珍貴老樹認養手冊、導覽手冊,供民眾參與保護老樹,另將建立「老樹銀行交易系統」,便利老樹面臨移植的通報保護事宜。

Top

 
 
  碧潭變臉 老榕攔腰砍
摘錄自2007年11月20日聯合報新店報導

台北縣政府預計投入1.3億元改造新店市碧潭風景區景觀,本月12日起將圍繞碧潭東岸河堤的50株老榕樹,全株修剪甚至推倒鋸斷,景象慘不忍睹。

北縣政府高灘地管理處工程組長洪清和表示,50株老榕樹先截枝修剪,暫時移株到永和市中正橋下河濱公園,待明年5月底前碧潭水岸工程完工,會再移植回來。

針對縣府舉動,新店老街民眾深感不滿,表示要打造碧潭新的水岸空間,應將大樹納在計畫中。 而且砍樹前沒任何公告說明計畫內容,根本不尊重在地居民感受。這些老榕樹伴隨新店人成長的回憶,應該保存。 民眾擔心縣府先移植到永和,明年再移植回碧潭,移來移去,老樹恐難倖存。老樹若死,縣府必須負起責任。

Top

 
 
  松菸老樹爭議 環評:先確認數量 暫不得移樹
本報2008年3月18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環保團體在松菸大巨蛋老樹數量變更環評會前召開記者會日治時代栽種於松山菸廠的白千層、蒲葵、大葉桉、森氏紅淡比等樹木,樹齡超過50歲,卻消失於松菸大巨蛋開發單位所送交的136株受保護樹木基本調查表中。荒野保護協會代表游藝質疑,92年台北市政府做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中認定共有435科符合老樹資格,現在提出的調查表只剩136棵,明顯不符事實。

昨(17日)北市第67次環評審查會議,針對松菸大巨蛋樹木數量變更案做出「待數木保護委員會釐清並確認老樹數量後,再送委員會確認;在未確認之前,開發單位不得移樹」,讓松菸殘存的老樹暫時得以保留。

松菸大巨蛋目前已進入重作環評階段,卻在這時急著要確認老樹數量。綠黨秘書長潘翰聲去年7月曾對市政府違法拆屋移樹的行為提出公民訴訟,環保局對教育局開了兩張罰單並勒令停工,卻又於去年9月5日的提出變更內容對照表,將拆屋移樹從環評報告書中的「施工行為」剔除,並送交環評大會審議通過。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凌指出「法律上環評對開發行為的認定包括地上物拆遷」,且環評未過就先移樹,顯然是不合理的。潘翰也質疑「如果生態環境都被破壞了,重作環評有何意義?」在場反對大巨蛋開發案的團體和居民一致認為,環評未通過之前,不得移樹。

另外,關於老樹認定的問題,游藝提出1947~1948年的美軍空拍圖、和航測中心的航照圖,佐證松山菸廠園區內大部份老樹自日據時代即存在至今,超過50年的認定標準。但管理樹木保護業務的文化局,卻表示市府現有最早的空拍圖,只能回溯到民國67年,所以只能就現有資料審查,並已發函給環保團體要求提供證據。

游藝更進一步指出市政府教育局和文化局於92年所做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中,明確指出白千層、蒲葵、大葉桉等三個種類在日據時代所種植,但樹木保護計畫中卻完全沒有這三類,且老樹樹量從435棵變成136棵,環保團體已經提偽造文書的刑事訴訟。開發單位教育局則解釋,老樹認定是在93年由錫塯環境綠化基金會判定,並在去年12月經由樹木保護委員會的專家學者討論後,才報委員會確認。

松山菸廠老樹被殘暴移除2007.02.05;圖片來源:游藝松山菸廠共有1568棵樹木,日前移至寶湖國中預定地的384棵樹中,已死了100多棵。游藝提到市政府以地下水離地面僅60公分,樹根浸泡在水中導致樹木死亡為由,來掩蓋移樹過程的施工不當。華聲里里長陳金花指出,松菸老樹和地方居民一起成長,年紀比許多人都還要大,卻被說成不是老樹而任意移植,所以寶湖國中的樹木銀行才會變成「樹木墳場」。

環評會議最後決議,將待樹木保護委員會確認後再審,松山菸廠殘存的老樹暫時不會移植。環評委員李平篤也建議,請開發單位針對居民和環保團體意見列表回覆,若爭議未能釐清,可以辦理現勘,實地了解情況。

Top

 
 
  低碳月 新板特區當示範區
摘錄自2008年3月28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縣政府27日宣布北縣將世界地球日的前一個月,訂為「低碳城市啟動月」,將首先推動新板特區成為全國第一個低碳示範區,並宣布多項減碳措施。

縣長周錫瑋與新板特區19家建商及遠東百貨代表一起舉行記者會,說明將採取白熾燈泡換省電燈泡、特區內高樓都採綠建築概念打造、晚間11時以後,關閉非必要照明等做法。

縣府甚至要推動同仁上班服裝以輕便、節能為主,新板特區預估每年可達到3千公噸以上減碳效益。

環保局說,北縣將以容積獎勵推動綠建築,業者既可做環保又減少開發成本,若業者在環評查核未達成綠建築指標,會被處30萬至100萬罰鍰,並要求改善。

Top

 
 
  在Earth上種樹 從愛護身邊的大樹開始
本報2008年3月12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在Earth上種樹」記者會-s圖片來源:本報1969年人類第一次從外太空看到宇宙中漂浮的藍寶石─地球,帶動了1970年之後的422地球日。今年的312植樹節,國內環保團體與立法委員田秋堇發起「在Earth上種樹─全球思考 草根行動」活動,利用Google的強大功能,在網路上種樹,紀錄身旁周遭的樹木,也喚起民眾護樹的行動,並為今年的地球日提前拉開序幕。

由社區雜誌《天母合眾國》發起的網路種樹活動,從關懷周遭的樹木開始,使用相機拍下自己喜歡的樹,並將照片上傳至Google Earth上,「在網路上種樹,讓樹變成全球人類的資產」。有別於傳統的種樹儀式,《天母合眾國》發行人方儉表示,長期以來植樹節的種樹活動,成了行禮如儀的儀式,「但不光是種樹,更該思考如何護樹」。

方儉表示,網路種樹的活動具有記錄與環境教育的意義,透過影像記錄與網路結合,阻擋政府不當開發、傷害樹木的行為;也在紀錄的過程中,讓民眾關心身旁周遭的環境。立法委員田秋堇也說明樹木的珍貴:「用錢就可以蓋起高樓大廈;但樹木需要長時間的累積,以及土地、水文、氣候的涵養才得以茁壯。」

Google Earth上種樹是由一群天母居民串連國內環保團體所發起的,因為一年多前他們發現蘭雅公園200多棵大樹要被台北市停車場管理處移除,興建地下停車場,在未告知居民的情況下發包並準備施工,而遭到居民強烈反對;雖然這項工程合約已解約,但也喚醒居民對生活周遭的樹木的重視,如果不能保護既有的大樹,植樹節種樹又有何意義?

Google Earth上種樹。圖片來源:本報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造林,更要保林」,不能一面種小樹,一面又為了開發建設而砍大樹,他也希望全台灣所有老樹的紀錄都可以保留在Google Earth上,嚇阻政府不要再肆無忌憚的砍樹。律師黃瑞明也表示,根據《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超過15公尺以上即判定為老樹,但停管處調查不實,已明顯違法。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更表示,政府說百年老樹才要保護,但是如果沒有30、50年的樹木,怎麼會有百年老樹?

國內環保團體共同推動的地球日(4月22日)準備從3月12日植樹節延伸到6月5日環境日,讓這三個月成為「環保季」,並將有一系列的活動,由「在Earth上種樹」拉開序幕,要讓全世界看到,也讓大家共同分享網路時代的種樹活動,過一個不同的植樹節。

如何在Google Earth上種樹

首先要準備數位相機,把自己喜歡的樹/樹群拍下來。並記住位置,最好有衛星導航定位的設備,能夠準確地記錄下經緯度,如果沒有也沒關係,可以上網後花一些時間找到適當的位置。

Google Earth網站上下載Google Earth的免費程式(專業版要另付費用),並學習Google Earth的使用方法。

Gmail網站申請Gmail帳號(如已有Gmail帳號,就可以省略此步驟。)

此網址以Gmail帳號申請Picasa Web的帳號,並設定自己的Picasa Web帳號。也可以使用Panoramio網路相簿 登錄帳號。

利用網路上的程式或上傳工具,把照片上傳到Picasa Web或Panoramio上,並標定該照片的位置。

標定位置後,選取”See in Google Earth”,會自動產生KML檔案,並將檔案寄給朋友分享,若點擊這個KML就可以帶入Google Earth的程式中,從衛星空照上看到自己種的樹。環保團體申請了 tree.onearth@gmail.com,作為收集這些KML檔案的信箱,歡迎各界把自己在網上種的樹發送到這個信箱。

Top

 
  地球日特輯(一):2008地球月 一起面對氣候變遷

作者:許心欣(台灣環境協會常務理事)

長期關注環境議題的10個民間團體(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土城愛綠聯盟、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自然步道協會、看守台灣協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綠色陣線協會以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因應今年地球日主題,共同策劃了2008地球月系列活動,呼籲國人共同面對氣候變遷,認識及了解其影響性,以及如何展開低碳生活與關注相關環境議題。

從今年4月22日地球日開始,一直到6月5日世界環境日,訂為「地球月」,系列活動規劃提出面對氣候變遷不可不知的四件事:留住綠地、低碳生活、石油上癮與生態城市。事實上自然步道協會率先在4月13日推出「苦楝花開~和洲美里有約∼鐵馬迎風趴趴Go!」的親子單車活動,而地球月主活動「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亦將於4月19日在台北縣的土城舊彈藥庫熱鬧登場,當天將有農夫市集、抗暖化愛地球展覽、生態導覽、種樹活動,下午則有地球日音樂會,拷秋勤、看守土城愛綠聯盟、好客樂隊、農村武裝青年、黑手那卡西等樂團將在迷彩庫房表演音樂,演唱愛台灣土地及農業的心聲!為減緩暖化效應,主辦單位呼籲參與者搭乘捷運及自備餐具與環保袋,以減少參與活動所產生的碳足跡.微笑單車規劃了騎車到土城的路線,鼓勵大家選擇最低碳的交通方式參加地球日活動。

在地球月期間,主婦聯盟推出環保心生活DIY系列活動,包括製作樂活隨身包、再生紙、廢油肥皂以及環保蟑螂藥,還有節能減碳生活家的課程.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則跟國立科學教育館合作舉辦「暖化HOT到家」節能減碳大眾科學講座,從4/19~6/7隔週六的上午和下午共有10場跟全球氣候變遷主題相關的演講,各個主講人將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氣候變遷的成因與影響、因應對策、生活節能之道等.綠色陣線協會則是推出有機農業講座,介紹自然農法與能源農村,祈求一條符合環境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農業,以及不接電的農村新嘗試。而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規劃了一系列的OURs都市論壇—《生態城市》,探討生態規劃與城市發展、守護城市綠地運動、生態家屋與太陽能建材等多個主題。

此外,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的水水台灣游學團,規劃從海濱到河川上游的「游」學行程,在引領下體驗台灣的水之美,也親見台灣的水問題,共同來守護台灣的水、台灣的美麗。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則是推出「屋頂革命與都市農耕」主題的導覽,將會發現只要利用屋頂來蒐集陽光、雨水與土壤,都市也可以自行生產食物!

在網路e化的世界裡,台灣地球日網站提供豐富完整的地球月與各地地球日相關活動訊息,而地球月主辦單位亦將結合金石堂網路書店推出「地球月網路書展」,介紹各團體出版的好書,以及環境相關書籍,活動期間參展書籍全面優惠價79折。

地球月所有合辦單位呼籲,全球暖化已是影響到你我日常生活的環境議題,邀請大家一起來認識氣候變遷,共同學習如何面對與調適日益升溫的新環境,以及如何在生活中採取節能減碳行動,以低碳方式減緩暖化速度.歡迎大家在今年地球月期間,踴躍參與地球月系列活動,一起為地球降溫攜手,共同減碳而努力!

⓪請上地球日活動網站,一同參與地球日

Top

  地球日特輯(二):窗外有藍天
作者:陳曼麗(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今〈2008〉年的地球日,由美國發起「天空請願書」( Sky Petition),請關心地球的公民,都向國會議員請命,請他們對於溫室氣體排放加以控管,以遏止全球暖化。

從1970年開始,地球日的活動就在全世界各國熱情串連,由民間團體發起,其後政府和企業相繼加入。三十八年來,大家特別在4月22日進行地球保護的行動。我們希望每一天都是地球日,讓美好的行動天天都發生!

地球環境在工業大革命之後,大量開採和長距離運輸,使得資源和能源不斷消耗, 同時產生污染。瑞秋卡森女士在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對環境受到汙染,以致鳥群動物不再鳴叫,春天變得安靜無聲。在地球日活動發起後,人類的反省力量產生變化;近四十年,數億人們積極投入,從地球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想為現代和未來的子孫,留下一片生存的美麗空間,尊重生命與萬物共同生活。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權利擁有天空。白天望著清澈藍天,晚上享受繁星滿天。不論我們是貧窮或富貴,不論我們是在台灣或美國,我們都擁有同樣的一片天空。然而,現在,當我們仰望天空,天空仍然是一片蔚藍嗎?在地球很多角落,工業的汙染、汽機車排放的廢氣、露天的燃燒,都把我們的天空弄髒了。污濛濛的灰天,遮蔽我們的雙眼,也遮蔽我們的心靈,使人都陰沉起來。

恢復天空的美麗,讓每一個在天空下的人,充滿快樂的滿足。西雅圖酋長說,「誰能購買我們的天空呢?」他們應該屬於我們的子子孫孫,我們只是替他們看守而已啊﹗望著窗外,我摸不到天,但我知道這片藍天現在是屬於我!

◎請上地球日活動網站,一同參與地球日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