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4.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物種的快速消逝 威脅人類的末來


已滅絕的胃育蛙(Rheobatrachus silus)。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相關連結】

世界保育聯盟提出全球性滅絕警訊

植物絕種將造成人類利益損失

為什麼要保育瀕絕生物?(上)

為什麼要保育瀕絕生物?(下)

全球野生動植物瀕危現況與追蹤(上)

全球野生動植物瀕危現況與追蹤(下)

根據生物保育學家的說法,今日物種滅絕速率百倍遞增,25%物種有消失之虞。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等多個單位贊助出版的新書《永續生活(Sustaining Life)》指出,除非物種滅絕的速度可以被控制,否則許多新療法,甚至是肢體再生的方法都可能化為烏有。

沒有人能事先猜出任何一種生物在未來可能具備的價值。僅能說每種生物的潛力範圍很廣很大、遠超過人們當前對他們的認知。但是卻在我們瞭解他們的潛力或是知道他們的存在之前就消失了。如果保育物種 ,維持生物的多樣性需要理由,那能夠豐富人類生命就是答案之一…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請問芳名
高樹鄉特產之一:芋頭

文字: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

高樹鄉,是三條河流匯集的沖積平原,也擁有灌排設施完善的農地稻田,在發展農業上,高樹鄉佔盡先天優勢,可是,這裡農產品,卻沒有自己的名字。高樹的棗子,是用燕巢名義出貨,滿園的鳳梨,被說成是大樹的特產,而又大又結實的芋頭,幾乎都掛名大甲或甲仙,為什麼會這樣?

在屏東縣的北方,有個可愛的鄉鎮。這裡,三面環溪、水圳密佈、物產豐富,還有濃濃的人情味。以前,排灣族拉瓦爾群曾群居在這裡,人們都叫它「大樹林」…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2005年7月前的幽情谷(湖山水庫座落處)

 


糧食危機是現今各國共同面臨的難題,基因改造的糧食作物或許是解決之道。台灣 的應對策略為:減少休耕補助,鼓勵農民復耕。在雲林,盡管湖山水庫環評與預算通過,但開發與保育仍爭論不休。同樣是水的問題,在高雄有教授利用污水生態分配處理工法淨化了後勁溪的水質。 同在高雄的半屏山,歷經水泥公司的破壞,現經復育,生態環境已有所回復,令人欣慰。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物種的快速消逝 威脅人類的末來
摘譯自2008年4月23日ENS新加坡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亞洲黑熊。圖片來源:IUCN根據一本由超過100位專家所寫的新書指出,除非目前達到警戒狀態的生物多樣性流失速度,可以被控制,否則許多癌症的新療法、新的止痛藥、新世代抗生素,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骨質疏鬆症、腎臟衰竭及眼球黃斑部退化的新治療方式、甚至是使肢體再生的方法都可能會化為烏有。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在探索醫療上具有價值的7個受威脅生物群體,這些群體包括許多兩棲類、熊、芋螺、鯊魚、非人靈長類、松杉等裸子植物以及鱟(horseshoe crabs)。書中提到如果這些物種滅絕的話,人類健康會受到何種損失。

但是作者們強調,這本書的結論不應該被用來當作施壓的工具,像是針對那些生存已受威脅、脆弱及瀕危野生物種的採獵許可證。相反地,這本書應該成為更多保育工作與改善物種及其棲息生態系管理方式的激發創意來源。

這本《永續生活(Sustaining Life)》是由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秘書處、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 Development Programme)及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贊助。

4月23日於新加坡舉行的商業為環境高峰會(Business for the Environment Summit)中公布的研究發現,是這些贊助團體5月於德國波恩市(Bonn)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之前預先提出的主題。在波恩的會議裡,來自190個國家的代表以及商業界、科學界與非政府組織領袖們,將會共同尋求在2010年前快速減少生物多樣性損失率的行動。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裁史丹納(Achim Steiner)表示:「棲地流失、生態系破壞與衰退、污染、過度開發及氣候變遷都是強烈且持久的衝擊,這些衝擊正在逐步耗損地球的自然資本,這些資本包括全球生物多樣性所包含的醫療珍貴資產。」

但是專家們警告,許多具有經濟及醫療利益的生物型態,可能在我們能瞭解他們的秘密或是知道他們的存在之前就消失了。共同作者之一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首席科學家麥克尼利(Jeffrey McNeely)指出:「就在生物為其權益發出物種絕滅的警訊之時,這本書顯示很多物種能夠幫忙救助人類性命。如果我們需要保育物種的更多理由,這本書就提供了很多戲劇性的案例,這些案例傳達了居民為什麼,以及可以用什麼方法來保育而非破壞這些豐富人類生命的物種。」

全文及圖片詳見 :ENS

Top

 
 
  我們的島:請問芳名

文字:李慧宜;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

高樹鄉,是三條河流匯集的沖積平原,也擁有灌排設施完善的農地稻田,在發展農業上,高樹鄉佔盡先天優勢,可是,這裡農產品,卻沒有自己的名字。高樹的棗子,是用燕巢名義出貨,滿園的鳳梨,被說成是大樹的特產,而又大又結實的芋頭,幾乎都掛名大甲或甲仙,為什麼會這樣?

在屏東縣的北方,有個可愛的鄉鎮。這裡,三面環溪、水圳密佈、物產豐富,還有濃濃的人情味。以前,排灣族拉瓦爾群曾群居在這裡,人們都叫它「大樹林」,現在它的名字,叫做「高樹鄉」。

四月中的艷陽,照出了天空的湛藍、也曬出了一顆顆結實的蓮霧。阿川伯,是個快要70歲的老農,他有一片鄰近荖濃溪的蓮霧園,面積一甲大,是他在三十多年前,慢慢經營起來的。堅持安全用藥、自製有機肥,阿川伯對待蓮霧樹的態度,總是小心翼翼、細心呵護。對他來說,這片果園,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是老天爺賜給高樹人的禮物。

站在濁口溪與荖濃溪交會的上游處,高樹的文史工作者曾坤木老師,手指對岸的臨時壩解釋著,「平常需要用水的時候,我們會把水堵起來,引到大津進水口,水經過進水口和引水涵洞後,透過綿密的水圳,就可以灌溉高樹地區五千多甲的土地。」

西邊是荖濃溪、北方是濁口溪、南邊是隘寮溪,高樹鄉的周圍,幾乎都被高屏溪的上游所包圍,意思是說,高樹鄉本身,就是一處沖積平原。可惜的是,豐沛的水源和完整的水利系統,只造就出豐富物產,卻無法成就高樹鄉。就像是,明明是高樹自產的芋頭,卻要打上大甲的名號。同時,擺在路邊的鳳梨,三斤一百,但是用大樹鄉的名義拿去拍賣,卻多出一半以上的價錢。

        高樹鄉特產之一:蓮霧    高樹鄉特產之一:芋頭    高樹鄉特產之一:鳳梨

高樹鄉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專案經理鍾秋香表示,早期高樹交通不便利,農產品運送出去不容易,所以最後是外地人到高樹來投資,租農地種作物,有人種棗子、有人種鳳梨,也有人種芋頭,可是這些賣出去的農產品,沒有一樣是打著高樹的名字。

為了平衡區域發展,提升高樹鄉農業產值,民國92年,屏東縣政府特別選定高樹,成立地方產業交流中心,並委由社團提出計畫,推動農產品的行銷與包裝。客家、原住民的手工藝品,各式各樣的傳統食物,只要是屏東縣內社區產業的成果,都可以擺進高樹元氣館。

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的成員,大部分都是外地年輕人,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的模式,他們鼓勵老農成立青春不老隊,傳承手工醋、鳳梨豆醬的作法,他們也協助行銷,推出高樹自有品牌-青春釀,再現農村傳統智慧的價值。最重要的,在嘗試與摸索的過程中,由當地人組成的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也因此成立。經過將近五年的努力,現在的合作社,已經能夠獨當一面,甚至還跟學界合作,提升生產技術。

試吃菜乾、試喝醋,兩位屏東科技大學的教授,嘴巴裡咀嚼的,不只是古早的味道,更是一個傳統農村在轉型中,付出的心血。食品科學系的教授陳和賢強調,社區型的傳統產業在打出名氣後,一定要思索如何加強食品安全,提升產品外觀包裝的精緻化,不然永遠走不出傳統產業的窠臼。

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

大埔農產品生產合作社,工作人員每天都會進行社區訪問,只要是社員或固定合作的農民,都是他們要拜訪的對象。社區訪問的工作,看似很不起眼,但是簡單的聊天和問候,卻能夠隨時掌握農民的產量,和用藥施肥的現況。現在的合作社,獲得了居民的信任,也找到農業的價值,和社區的自信心。

鍾秋香自豪的說,合作社進入第二年後,就開始有營收,光是加工品的部份,當年就有80萬。今年加上縣政府的協助推廣,到目前為止,已經達到90萬。有這樣的成績,農民當然越做越起勁,也更願意為高樹農產品,推動「正名」運動。

對高樹農民來說,從事農業可以賺錢,不只是糊一口飯吃的問題,更重要的,農民辛苦耕作獲得相對收入,的確可以讓人抬頭挺胸的生活著,所以,為高樹的農產品找到定位、建立產地的驕傲與自信,才是農民們推動社區產業最主要的目的。

採訪側記:

沒有任何工廠,高樹鄉內盡是綠意盎然。水圳和稻田交織的農村曲,一片一片廣大的鳳梨田、翠綠高大的芋頭葉,還有在田裡、埋頭苦幹的農人們。社區型產業的行銷、農村生活空間的營造,不能靠個人力量就能完成,因為,社區的力量來自生活的分享與傳承,過去,高樹的名字之所以會被忽略,是因為人們自己選擇遺忘,現在,才短短幾年時間,透過團隊合作,高樹的輪廓,似乎又越來越鮮明了。

Top

 
 
  糧荒紓困 印尼改種基因稻米
摘錄自2008年4月25日民視新聞網報導

雖然土壤肥沃收成不錯,但眼前有一種能讓產量大增的方法,使得印尼爪哇農民躍躍欲試,只要把原本耕作的稻米種,換成研究人員培育出的基因改造稻米,農民每年就可以多賺六成的收入。

印尼農業單位,把當地原產的稻米和中國稻米混種,培育出新的品種,新品種的稻米不但能增加一半的產量,而且抵抗病蟲害的能力也提高,對於目前全球糧荒來說,不失是一個好消息。

原生種的稻米產量雖少,但只要農夫預留下一期要耕作的稻米種子,就可以繼續耕作,不過基因改造後的新品種稻米,卻無法預留種子供下一期耕作,農夫得花錢買新種子,無形中也讓農民的成本增加此外人為改造天然環境和商業技術壟斷,都是農業開發單位要深思的課題。

Top

 
 
  抗糧荒 農委會:休耕補償減半
摘錄自2008年4月25日客家電視台報導

全球出現糧荒,農委會昨天宣布新的因應措施,實施已久的休耕補償制度,將有重大改變,擬調降長期休耕的土地給付,原本一年兩次休耕補助降為一次,形同補助金額減半,希望藉此活化八萬公頃休耕地,種植飼料玉米及其它糧食作物。

提高收購價格 降低休耕補助,這是農委會官員22日立法院,針對活化休耕地所提出的專案報告,希望能有效的鼓勵農民復耕,促進農地的有效利用。稻農邱啟貞表示,如果價錢好還是會去種田,為了生活還是要去做。

農民的回答很無奈,不過自1997年實施休耕政策以來,台灣每年就約有20幾萬公頃的農田申請休耕,現在為了減少休耕率促進農民復耕,而將休耕補助大幅降低,有學者擔心,政府的配套措施是否周延。

屏東科技大學農園系教授柯生祥表示,政府配套措施一定要完整,一方面能夠照顧到農民的生活,一方面能兼顧到消費者的利益。

儘管農委會也將輔導農民,將休耕地轉作飼料玉米,來增加1萬2千公頃的農地,提高農地使用率,但是面對越漲越高的生產成本,農民復耕的意願,普遍還是保留觀望的態度。

Top

 
 
  湖山水庫開發 居民、環團槓上
摘錄自2008年4月27日聯合報雲林報導

雲林縣湖山水庫生態保育措施聽證會,26日在斗六市公所禮堂登場,地方居民與保育團體槓上,居民要求加快開發,保育團體批保育措施未落實,縣長蘇治芬質疑建水庫無法解決地層下陷,水利署長陳伸賢無奈說「開發不免衝擊環境,開發與保育間遊戲規則未建立,水利署腹背受敵」。

湖山水庫是民進黨執政重大建設,因水庫淹沒區,位處台灣低海拔重要生物廊道、八色鳥棲地,環評至今保育團體抗爭不斷,2007年水庫全面動工,立法院通過預算附帶決議,要求水利署開聽證會。

陳署長說,水庫環評、預算通過,雖開發與保育間遊戲規則尚未建立,該署先組水庫生態保育措施委員會做溝通平台,落實保育措施。

保育人士李根政、陳清圳等質疑水利署編列2億元生態保育費成效不彰,資訊不透明,庫區動植物移棲宜比照人安置。蘇治芬說,水利署說建水庫解決下陷,有待商榷。斗六湖山里長吳江壽再指責保育團體阻擋建水庫,他活到80多歲未看過八色鳥。

Top

 
 
  污水生態分配工法 把後勁溪變乾淨
摘錄自2008年4月25日自由時報報導

拯救後勁溪有譜!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副教授沈建全,經過三年多來,以污水生態分配處理工法進行實驗,將污水均勻分流灌溉水生植物,土壤微生物成功地分解有機物,過程中附帶產生的無機鹽又轉化成為植物所需的肥料,如此一來,污染溪流的物質通通都被吃掉,淨化了水質。

沈建全指出,後勁溪因被任意排放家庭廢水,污染情形嚴重,溪水充斥總氮、總磷等有機物質,為消除污染物質,他帶領一群研究生在後勁溪流域德民橋到德惠橋草澤地帶,打造一處實驗農圃,事先設置生態攔河堰引流家庭污水,再靠著「污水生態分配處理工法」,以平均10至15公分間隔的孔洞,將污水均勻分流農圃。

農圃栽種了美人蕉、野薑花、水蠟燭等水生植物,其原理就是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做為過濾污水的濾網,微生物將有機物質分解變成無機鹽後,無機鹽再被植物吸收成為養分。

三年多來,美人蕉、水蠟燭在經過生態分配工法的灌溉,已陸續綻放美麗花朵,野薑花也預計將在春夏之交盛開,因成效極佳,最近又陸續栽種芋頭、番薯,果然長得頭好壯壯。

沈建全表示,這套生態工法不僅淨化水質,還能栽種出具高經濟價值的植物,一舉兩得,他正申請專利努力推廣。

Top

 
 
  綠化復育半屏山 育化生態多樣性
摘錄自2008年4月25日TTnews報導

半屏山經歷多家水泥公司長期採礦,地形、地貌曾遭嚴重破壞,於86年7月10日終止採礦權後,十年來進行半屏山植被綠化復育,植生覆蓋率已達到九成以上,自然生態景觀豐富令人欣慰。

高雄市建設局表示,半屏山係屬國有保安林之土砂捍止保安林,相思樹、樟樹、槭樹、楓香、台灣櫸、楠木類、櫧櫟類……等為該保安林建議造林樹種,除督請東南、正泰及建台等3家水泥公司實施採礦後之水土保持處理與維護工作及依該建議樹種造林外,並廣植薜荔、爬牆虎、蟛蜞菊、槭葉牽牛、葛藤、葎草等藤本植物及百喜草、百慕達草、白花鐵富豆、黑麥草等草本植物。

另農委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考慮生態之多樣性及未來景觀季節變化,亦於半屏山地區沿登山步道植以瓊崖海棠等樹種1500株,按左營高中蔡義雄老師所調查的結果,半屏山地區鳥類56種、昆蟲綱101種(蝴蝶51種)、兩生類3種、爬蟲類15種、哺乳動物6種、螺類12種、蛛形綱16種、甲殼綱1種、唇足綱2種、倍足綱1種,生態環境尚稱良好。

半屏山之都市計畫屬綠地,為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經管之「半屏山自然公園」,其土地高楠段546地號權屬該處,另左東段22地號則權屬農委會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依據森林法第30條規定,半屏山國有保安林非經主管機關林務局核准或同意,不得於保安林伐採、傷害竹、木、開墾、放牧,或為土、石、草皮、樹根之採取或採掘。建設局呼籲大家在維護生物多樣性之前提下,仍應遵循法令。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