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5.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好燒的京都議定書

基隆河守護網

中華鯨豚協會
 
  七股漁民展魅力 各方志工深體驗

七股護沙工作假期第一天(1日)晚餐,七股旅店提供的家常菜
【相關連結】

五一勞動兼假期 台日志工攜手七股護沙

出遊七股漁村 走訪台南古城

工作假期在七股,上工步驟一二三!

為沙洲植下生機 為潟湖留下命脈

護七股沙洲 護自己的基因

「哇!今天的晚餐好特別,怎麼不是餐廳的大魚大肉?」特製虱目魚炒飯、油蔥酥拌地瓜葉、蚵仔煎DIY等家常美食,是「七股護沙工作假期」志工們在昨(1日)在七股的第一餐,這些美食都是正港的在地口味,背後有著七股旅店媽媽們的愛心,以及七股從反濱南至今發展生態旅遊的歷程。晚餐後還有鋟蚵仔、補魚網等體驗活動,由當地漁民帶領,讓志工充分體驗當地生活。

這一群來自台灣各地,以及遠從日本而來的近二十名志工在5月1日至5月4日「七股生態工作假期」中,聚集在台南七股這個美麗的小漁村,充分發揮勞動力,用他們的雙手在快速流失的沙洲上,種下馬鞍藤、濱刺麥等濱海植物,希望能留住沙、留住潟湖的文化……
精采內文

 
 
  作家專欄:建立處處鳳蝶翔舞的寶島
環境生態保育好,人生就如鳳蝶一般翔舞。圖片為黃裳鳳蝶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總統文化獎是以照顧平民文化為起點,表彰對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人民有愛心、有付出,持續創造一種向上提昇的凝聚力與作用力者,涵蓋生活的、社會的、生態的、藝文的領域,而鳳蝶獎所表彰的是環境生態保育者。第一屆從缺,第二屆得主為陳玉峰先生,第三屆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第四屆為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環境生態保育好,人生就如鳳蝶一般翔舞。鳳蝶的一生跟人類一樣有生老病死,也是在大自然的支撐之下而演化出來的物種,牠高人一等之處在於牠能夠飛翔,但仍然受限於大自然的法則。所以,鳳蝶不見了,表示這個地方不適合於生存了,我們人類也一樣難以為繼;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是同樣的道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苑蓉
志工參與霞喀羅步道工作假期。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008年生態工作假期已經開始囉目前正在台南七股潟湖進行護沙植生及漁村體驗,此外在陽明山、澎湖、台東都是協會規劃中的生態工作假期地點。近年來台灣越來越多人參與各式各樣的工作假期,到國外進行文化交流,在國內重新發掘在地的生命力。對參與的人來說,不僅讓假期更有意義,也能展現多元的關懷。

【相關新聞】

竹籬、黑瓦、舊文物 打造三重眷村新意象

純淨仿古的日本生態工作假期

最不熱的夏天-阿拉斯加的工作假期 

吃野菜的獵人—記台東達魯瑪克舊部落石版家屋重建之旅

從國外取經到打造本地特色的工作假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七股漁民展魅力 各方志工深體驗
本報2008年5月2日台南訊,陳誼芩報導

「哇!今天的晚餐好特別,怎麼不是餐廳的大魚大肉?」特製虱目魚炒飯、油蔥酥拌地瓜葉、蚵仔煎DIY等家常美食,是「七股護沙工作假期」志工們昨(1日)晚在七股的第一餐,這些美食都是正港的在地口味,背後有著七股旅店媽媽們的愛心,以及七股從反濱南至今發展生態旅遊的歷程。晚餐後還有鋟蚵仔、補魚網等體驗活動,由當地漁民帶領,讓志工充分體驗當地生活。

前人反濱南 潟湖美景、美食得以續存

「因為潟湖的天然資源,在別的地方吃不到像七股這麼肥美鮮嫩的蚵仔……」、「七股潟湖的照片,美到很多人都不相信是在台灣拍的……」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副會長吳萬祥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七股潟湖的美景和海產。然而,這些景物都是歷經反濱南開發案的辛苦抗爭,才得以保存下來。14年前開始參與反濱南運動的吳萬祥,今年已經70歲,是在地反濱南開發案的靈魂人物。回憶起那段抗爭的日子,他說:「走環保署像在走『灶腳』。」每場環評會議必到現場表達漁民反對工業區的立場,「我們都知道工業區帶來的污染有多嚴重,七輕如果建了,漁民不知道要怎麼討生活。」

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副會長吳萬祥訴說當年反濱南過程從參與反濱南開發案開始投入地方組織工作的吳萬祥,在抗爭運動的過程中,也曾面臨黑道的恐嚇,「那時才5歲的孫子看到電視報導,從台中打電話來說:『阿公,你有沒有事?不要再去抗爭了。』」但他認為對的事就要繼續堅持下去。因為有這些人的努力,現在的七股才有本錢發展生態旅遊產業。

因為反濱南開發案一炮而紅的七股,在民國85年成立七股海岸保護協會,遊客開始絡繹不絕進入,也有更多人開始關心、瞭解七股的自然生態。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從抗爭運動到發展地方觀光,為地方帶來商機。但吳萬祥提到,過去遊客藉由七股海岸保護協會介紹給汕筏、民宿業者;「現在餅做大了,大家都私下接客,遊客的旅遊品質較沒有保障。」也開始有外地商人帶外地漁貨來路邊叫賣。吳萬祥認為應該建立更完善的旅遊機制,可以規範業者,也讓遊客有保障。

「藍色招潮謝」主人 在地尋找自我

除了七股海岸保護協會外,「七股旅店」是勞委會推動的多元就業方案,多由社區媽媽組成,積極整合當地旅遊資源,並發展在地農產品行銷。「七股旅店」的重要推手之一許佳琪,也是「藍色招潮謝」民宿的主人,他在七股找到自信和自我。「藍色招潮蟹是形容台灣特有種的台灣招潮蟹,『藍色招潮謝』的『謝』是對七股的感謝。」這個志工夜宿的「藍色招潮謝」,有著許佳琪與七股的故事。

「佳琪呀!……」聽見社區媽媽、左鄰右舍親切的喊著佳琪的名字,雖然七股不是她的出生地,但卻是她定居的地方。老家在台南新市的許佳琪,從10年前的反濱南運動開始與七股結下不解之緣,10年前她還是二專學生,來到七股最先擔任解說員的工作,「生態導覽,是一種柔性抗爭」透過解說活動,她希望讓每個來到這裡的遊客,都能體驗七股的美,進而瞭解工業區對自然生態造成的殺傷力。

許佳琪後來到屏東科技大學唸了野生動物保育系,畢業後再度回到七股,將所學運用在這個她熱愛的地方。訴說著招潮蟹和黑面琵鷺特性的她,眼裡散發出自信且堅定的光彩,讓人很難想像,未到七股之前的她,是個沒有自信、害羞的女生。她說:「七股對我最大的意義,是這裡的人事物,讓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

七股旅店賣的當地農產品開始經營民宿後,除了假日的旅遊尖峰時間外,許佳琪有更多時間投入社區工作。身為七股旅店的業務代表,她和一群社區媽媽、一名年僅20歲的在地年輕人阿福,開始思考如何整合旅遊資源、發展有特色的地方觀光,從菜單規劃、遊程安排到網路行銷、農產品包裝販售等樣樣包辦。許佳琪希望七股旅店可以打出響亮的名號,成為七股旅遊的招牌。

在七股,有人捍衛家園、有人發揮一己之長、更有人找到自我,每個人在這裡都有一段以自己為主角的故事。「七股護沙生態工作假期」帶志工走進七股,未來還有三天兩夜的時間,讓志工們細細體會、挖掘在地故事,摩擦出於自己與七股漁村的火花。

Top

 
 
  作家專欄:建立處處鳳蝶翔舞的寶島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總統文化獎是以照顧平民文化為起點,表彰對台灣這塊土地及其人民有愛心、有付出,持續創造一種向上提昇的凝聚力與作用力者,涵蓋生活的、社會的、生態的、藝文的領域,而鳳蝶獎所表彰的是環境生態保育者。第一屆從缺,第二屆得主為陳玉峰先生,第三屆為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第四屆為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鳳蝶意涵

環境生態保育好,人生就如鳳蝶一般翔舞。鳳蝶的一生跟人類一樣有生老病死,也是在大自然的支撐之下而演化出來的物種,牠高人一等之處在於牠能夠飛翔,但仍然受限於大自然的法則。所以,鳳蝶不見了,表示這個地方不適合於生存了,我們人類也一樣難以為繼;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是同樣的道理。

鳳蝶在一生中,要找到適合於產卵的食草,以便孵化出的幼蟲能夠就近有食物可吃,一路成長到最後化蛹、羽化,鳳蝶即使在飛翔中,也要找到花蜜、找到配偶。也就是說,鳳蝶有很好的嗅覺、觸覺等知覺能力,來感知到最適合於牠的食草、花蜜等植物。大地上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牠也就無以為生。

簡單的說,鳳蝶因能夠感知到大自然裡的能量流、物質流和訊息流,所以牠能夠自在地存活下來。當人類進入自然系統之後,我們利用上述這些自然資源流來營生、謀利,又用鈔票來交易,因此增加了鈔票流。此外,人是群聚的動物,需要共同決定一些事物,在民主的時代是用選票來處理,因而多了選票流。因此,現今涵蓋人類的地球系統中,包含了這五種不同的流,而不僅止於自然系統裡的三種流。

先鋒特質

在第四屆鳳蝶獎得獎者評定書中明述了「第一屆總統文化獎的鳳蝶獎從缺,表達了對台灣環境惡化的危機提出警訊,第二屆、第三屆都從『逆流而上,堅持打拼』的方針選出得獎者。第四屆仍然保持著鳳蝶獎基本價值,但更增加了對於人與人之間合作成就的公民運動的正面意義。」在這樣的價值取向中,明確地顯示環境生態保育者與整個社會的互動關係,頗為契合古代的「巫」、「帝」、「吏」三者的關係。

一個團隊要生存下來,一定要有一些對環境極為敏銳的人,古時候這種人被稱為「巫」,他走在大家的前面,在現代的部隊組織中就叫做「尖兵」。當「巫」感覺到環境有所不穩定的時候,他會馬上通知決策者-「帝」,當「帝」有所決定並使整個團隊做反應的時候,就有「吏」將這件事記載下來。

我們現在的環保人士就相當於古代的「巫」,對環境相當的敏銳,比別人更容易感覺到環境已經受到破壞。根據這樣的分析比較,自然就會發現環境保護者跟一般老百姓,甚至跟決策者有落差。如果老百姓與政策決定者不能夠感念「巫」的角色和功能,當然就會產生非常大的障礙。

總統文化獎的本意是讓得獎者能夠登高一呼,讓大家有跟隨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鳳蝶獎確實激起了大家對環境公義、正義與捨我其誰之心,不願意再被政治人物欺騙,而有更深一層的感觸、認知與實際行動,這也正是民主的本意與價值。我們知道可以被騙一時,不會被騙永久。

從這三屆得獎者的特質,我們大概能夠統整出下一代的環境保護工作者應該具有三個能耐:第一是像學者般敏銳,能夠理智的洞察、分析,又能夠很清楚的表達著述;第二是勇於表達,用衝突的方式引起大家的注意,即使激起公憤也在所不惜;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是要與大眾的生活有實質上的締結,務實的幫大家解決生活面的問題。這三位一體的特質是我們尋求的標的,然而一個人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同時建構這三個特質,但是若有團隊,大家合作,就可竟其功。

行動未來

得獎是一種社會的認同,會使得獎人、單位或團體更加努力地做事。然而,這種捨我其誰的作為,有時也會出現走得太過於前端,而造成不適的問題。也就是前面曾提到的情況,「巫」可以感覺到環境的變化,但是別人尚感覺不到。這之間的落差太大的時候,就會造成很大的衝突,而造成環境工作者的困擾。例如環保聯盟前會長陳椒華以絕食靜坐的方式抗議NCC發放WIMAX基地台執照,遭檢方以違反集會遊行法求刑2年。

電磁波已經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好比紫外線、太陽黑子的爆炸所引起的DNA傷害。我們要比較分析的是資訊業所提供的便利跟傷害,它的加權效益在哪裡?我們不能夠避而不談,它是否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如果我們完全不知情而拼命地應用科技的方便,導致我們基因的加速病變,那就不值得了。環境先驅者擁有「巫」的敏銳感觸,當然也有感覺失誤的時候,但是我們一定要藉此來反思,並督促相關單位進行基礎且深入的研究;且決策者應該要支持先驅者的感觸與愛心,進行更有效的溝通,將正確的認知傳遞給大眾,而不是打壓或放話。

高爾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中,提供了一些每個人自己即可付諸實行的環保行動,其中一項便是投票給擁有環保意識的民意代表,寫信給立法委員,如果沒有回應,則自己參選。今年,第二屆鳳蝶獎得主陳玉峰教授列為台聯的不分區立委名單,曾任第四屆得獎團體董事長的陳曼麗女士也列為綠黨的名單。勇於行動是環保人士的必然行為,這種自願性的動作會帶給他們很大的責任,卻受福受惠的是大眾。

台灣的環境生態保育議題,不應只著重在人的生活面,而要擴充到鳳蝶等其他的生命之外。而台灣的永續,也一定要包括高山生態系、環繞全島的海洋以及原住民。這些面向的環保尖兵,都已伸出觸角積極地在參與之中,期待未來的幾屆鳳蝶獎可以在這方面有所表彰。至於全球方面,國人雖力有未殆,卻是新生代環保人士應有的視野及行動。

環保育人

整個社會的發展包含三生:生活、生產與生態,因為人是生命的一類,所以實際上應擴展到四生;所有的產業都應該要有環境會計的概念,不能夠在吃飯的時候把飯碗也給打破了。馬斯洛提出了人有五大需求,除了基本的生理的、安全的需求,再來就是愛與被愛、尊嚴的需求,而最高的層級就是實現自我理想的需求。可是我們的執政者只拼命地在做經濟的發展,而沒有重視到其他愛與被愛、尊嚴跟自我理想的實現需求。做環境保護,實際上就是一種自我理想的達成,同時也是愛與被愛的最佳表現。愛與被愛是一種關懷的付出與互動,關懷的對象不只是人而且是物,即所謂的同體大慈大悲的具體表現。最有效的實現方法就是付出,當我們能夠把精神投注在自己、家庭之外,還能夠及於整個生命共同體的其他生命,這就學會了愛的實踐。

最近的一本書「象與騎象人-實現快樂的十個配方-老智慧與新科學的結合」,強調了對古老智慧與現代科學的綜合了解,其中提及了一個快樂方程式H=S+C+V,H表示我們真正感受到的快樂,S則是快樂起始點,C是生活條件,V則是自願性的行動。S雖然多少受到基因的限制,但是人可以經過訓練而降低起始點,容易快樂並可提高快樂程度;C表示可以經由物質的改善而增加快樂,可是當達到一定持續的狀況時,快樂指數就會下降,也就是說物質條件的改善並不足以維持長期的快樂。這個快樂方程式告訴我們兩件事情,第一,快樂可以是用很少的物質來達成,第二,最有效的達成方法就是自願的工作。當自願的工作越多,就越快樂,而當自願的工作又是使環境更好,就可以得到更大的快樂。

結語

環境保護工作者要快樂的繼續做下去,讓所有的生命都活了、笑了,讓大家都快樂了。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為台灣的永續而自願的、快樂的工作的時候,自然地,成就了鳳蝶能夠處處飛舞的寶島;誠如第一屆太陽獎得主釋聖嚴法師所提倡推行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作者第四屆總統文化獎鳳蝶獎複審委員
本文同時刊載於總統文化獎別冊,國家文化總會編印,頁23-25。2008

Top

 
 
  竹籬、黑瓦、舊文物 打造三重眷村新意象
本報2008年3月31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三重.眷村.工作假期」昨(30日)在滂沱大雨中,進入尾聲。志工們經過三天兩夜的工作,已初步完成老舊房舍的改造,以及眷村文物的收藏。

位於眷村入口右側的傅家,是這次工作假期施作的主要地點,這棟建築物是目前眷村中最早的房舍,見證了昔日三重淹水的歷史,成為「防洪樓」的重要資產,因此選擇這棟建築,作為打造眷村意象的地點。

志工們在舊文物上編號、建檔,以便收藏最後一天的施作,分成文物組、竹編組和黑瓦組的三組志工,不畏風雨、分工合作,進行文物收藏、竹編籬笆和掛屋瓦等工作。文物組的志工們在萬能科技大學顧敏敏老師的帶領下,逐一將各文物用棉花沾溶劑仔細清洗、製作編號、名冊,詳細紀錄後,再用防震泡芙將各文物裝箱,並在箱外註記文物編號,完成收藏工作,未來可提供展示需要。

鋪上黑瓦的屋頂竹編組在老師傅的帶領下,完成竹編泥牆和竹籬笆的製作,並將原本房舍外圍的水泥圍牆改成竹編圍牆,也在屋內擺上展示用的竹籬笆,希望營造眷村氣象。另一黑瓦組,則延續前一天屋瓦下層木構造製作,繼續將剩下的瓦片掛上屋頂,師傅也示範如何將石灰塗抹在瓦片間固定,最後原本的鐵皮屋頂,掛上了傳統黑瓦,更添眷村風味。

經過三天的眷村生活與文化的洗禮,志工們對於眷村有更深入的瞭解,也有許多的感動。志工黃秀莉分享心得時說:「來自不同背景、不同地方的志工們,在吃飯或就寢時,真心分享彼此的想法,在這裡看見許多共鳴和包容。」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每次工作後聽到眷村的大哥大姐們吆喝大家吃飯,每一頓飯菜不但好吃,還有濃濃的眷村人情味!

換上竹籬笆的圍牆空軍三重一村自治會會長王繼新表示,未來預計把這棟房舍打造成文物展示館,展覽眷村照片、老舊文物,以及介紹空軍三重一村的歷史,讓更多人瞭解眷村文化。本次活動召集人董俊仁表示,這次眷村工作假期,藉由眷村入口意象營造,打開眷村大門,營造親切友善環境,歡迎市民前來體會眷村之美,成為眷村文空間保存的新力量。

Top

 
 
  純淨仿古的日本生態工作假期

作者:謝秀萍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渡假v.s.工作

乍聽我將被指派代表協會到日本參加生態工作假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沒想到這個難得的機會竟會落在我的身上。雖然主管一派輕鬆地表示:「放鬆點!像『出國渡假』即可」,但由於這次將代表協會與日本相關組織進行正式交流,再加上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國外出差、我和另一位夥伴對於日語也是莫宰羊,再加上以為全程要用英文,老公又不能在身邊幫忙,心情著實七上八下,雖然花了半個月準備,出門前仍猶如赴考場一般緊張,還好正式行程結束後我們還會到愛知博覽會參觀學習,老公也豁出去的傾囊贊助,在媒體強力廣宣及已參觀者的推薦下,心中其實蠻期待這次的旅日之行。

  從協會的簡報投影片、生態工作假期日本文件翻譯及準備、文化交流之夜需準備的台灣糕餅及土產、數位相機新裝上場(自己掏腰包)、遊日七天所需要的地圖、行程表、日本食物中日對照表、緊急日語會話、還有蒐集愛知博覽會的導覽手冊,把這次日本行前準備妝點的既豐富又緊湊。

遇見古日本的飛鳥文化

  這次日本的生態工作假期是由關西奈良飛鳥社區當地的社區營造團體「景觀ボランティア(志工)明日香」、「財團法人明日香村地域振興公社」主辦,並由「社團法人日本環境信託協會」、「明日香村教育委員會」、「財團法人飛鳥保存財團」協辦。39位成員中,有13位是當地景觀ボランティア(志工)明日香的組織成員,剩下的26位都是由國外團體推薦,再不然就是看到報紙廣告刊登的招募訊息跑來參加的。成員中除了日籍當地及外地人士外,還有一位韓籍駐日的環境信託協會成員,剩下最遠的就是我們這群從台灣來的四人組(包括協會志工及其家屬),約87%的成員都是日本人。另外本次活動還有一個特色,團體中有許多歐吉桑及歐巴桑也都來參加,年臨都在50、60歲之列,絲毫不因年紀阻撓了他們的參與及鬥志。

  由於成員多為日本在地及鄉居的人,所以日語是活動舉辦時的主要語言,整團會英文的大概不超過5個人,英文說太好反而讓他們覺得很有距離感。聽說日本人很厲害,會把歐美傳來的英文重新用他們的發音潤過,這樣一來不但民族自尊心可自保,也免去日本本身的傳統及語言文化被歐美強權同化。這樣一來就苦了我們這批從台灣來的「觀光客」,翻譯沒有空幫我們了解狀況時,很多時候除了筆談外多半就從表情變化來猜測他們的意思。這次也在語言方面也學到不少小撇步,例如:班長的長不能發「長」的音會變成不良少年,要發音成「周」,才有領導力喔。

  日本人是一個相當注重細節及禮儀的民族。這次飛鳥的生態工作假期活動,軟硬體兼備,從施作前的環境熟悉、課程安排、工地施作、夜間交流活動及會後的當地景觀導覽、食宿安排與時間控制處處都可見日本人的用心。

  課程安排十分豐富,包括:飛鳥巨石的歷史介紹、日本古墳的介紹(從古墓的設計理念及從陪葬品及墓穴形式研究出時代意義)等,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日本關西古墓探奇的歷史誌。其中一項課程是主辦單位邀請當地的文史工作者以抽換畫卡的方式介紹施作中心區域----飛鳥巨石(呈現的形式有點類似台灣的『石頭公』),這種解說的方式相當類似台灣的看圖說故事,增加解說過程中的趣味性。飛鳥巨石有一段引人遐想的歷史淵緣,傳說中巨石遭惡靈佔據,由於日本人相當重視一件事物的內在意義,所以這次活動主題就是請大家來整備環境,象徵大家齊心趕走惡靈,還巨石及當地一個純淨的空間,以庇護當地生靈。此外,其他課程還以相當豐富的投影片、文宣DM及過往的剪報突顯飛鳥古墓及壁畫的歷史背景與設計理念,甚至包括「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觀念都與中華文化漢民族在地理及風水上的設計概念很類似。

  這次飛鳥生態工作假期團體的施作重點和我原先的想像有相當大的出入,本來以為是要來進行古墓維護,一探日本的殯葬文化。不過這次施作主題是當地飛鳥巨石周邊環境的整備,以環繞著「趕走惡靈、爭取純淨」的理念進行。主題較類似台灣當地的社區營造活動,所以吸引許多當地人投入,一位當地的學生在施作過程中雖然受傷,但仍感覺到他在掛彩後還十分賣力,猶勝他人。

  這次我們的活動分為A、B兩組,A組負責從山下從山上沿路設置或置換到達巨石所在地的眾多指示牌,B組則負責以巨石為中心向外幅射的環境整備,依序為:割草清坡、清理樹枝、撿拾石塊、淨潔溪谷、導引淨泉、鞏固橋樑、步道、階梯及擋土牆修整,每項動作都在完美的時間掌控步驟及精準的施工階段中劃上驚嘆號,紮紮實實地在這塊土地上奉獻汗水及心血。

敬心獻上新鳥居

  這次的巨石整備活動,重頭戲是巨石外圍的鳥居(像中國字『開』這個字門底下的那個符號的建築物)架設,日本一般的神社外面,都可以看見石制或木製的「鳥居」,這次活動是要把即將朽傾的鳥居移除並重新架設。在移除儀式之前由當地耆老帶領學員一起唱誦佛教的心經並舉行祝禱儀式。鳥居木頭的所有串接都是採用卡楯,完全沒有使用卯釘一類的金屬固定,連敲擊的大鎚子都是用大木頭構成的。同時他們會在鳥居兩根主要柱子的底部漆上防蛀防蝕漆,以延長鳥居的壽命。在繫緊繩索、即將完成架設的前一刻,日本朋友尊重「來者是客」的禮儀,還讓我們四位台灣人站在最中間,享受立起巨柱的樂趣。整個立柱工程完成後,讓每位朋友配著日本傳統清酒、混著花生、小米果、魷魚絲,大家一起互道祝福及享受勞動後難得的歡樂時光。

  這次工作假期最特別的是順道瞭解到日式的沐浴文化,每天下午施作到5:00左右,領隊們就喊解散,日本人第一個動作就是跳上工務車,爭先恐後的回到日式澡堂中洗澡,彷佛身上的汗臭是相當大的恥辱,會覺得非常的不禮貌。女生們在不到二坪的空間中擠下4.5個人,坐在小椅子上邊洗邊聊,且一同面向牆壁,有些女生臉上滿是白泡泡,很像許多「無臉(女)」在叨叨敘敘小聲討論著今天活動的點滴,只可惜我都聽不懂,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觀察及猜她們大概談了什麼。洗沐完畢才是進缸泡澡的重頭戲,不過要記住任何個人的東西,如毛巾..等是嚴禁攜入的,即使是頂在頭上也不可以。在生態工作假期,洗澡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交流方式,三次洗澡裸呈相見下,成了培養感情的最好方法。

生活中分享台日文化

  在勞動之後,面對飛鳥的山谷席草地而坐,飛鳥當地利用有機耕作栽植出來的日本桃太郎蕃茄,是這次伙食團中最受好評的食材之一,和台灣蕃茄不同的是,這種蕃茄沒有台灣土生蕃茄的腥澀味,吃起來口感也比較好。除了各式當地蕃茄外,活動中也提供流水涼麵,涼麵是用某種醬油混合著獨特的醬汁,由於不鹹所以麵吃完後會想把醬汁一起喝完;而日本壽喜飯基本上是用醋、吻仔魚、魚板及一堆看起來很可口、很花俏的壽司飯材料所製成、還有精緻多彩的日式小醃菜、再加上可以豪邁地暢飲清酒,共同的特色就是「乾淨好吃且絕對夠吃」,因此成了旅途中另一番值得回味的風景。

  一趟日本生態工作假期,不僅由草根式的勞動中鍛練了體魄,也在日常生活與文化中感受到日本人「從心出發、淨化環境」的實質行動,對我而言,真是一趟豐富的學習之旅。(2005-08-08)

【相關文章】
鳥居•泥土•啤酒  看見台日工作假期交流

Top

 
 
  最不熱的夏天-阿拉斯加的工作假期 
作者:吳佳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想出國玩,卻不想只是走馬看花。想在一個地方待久一點,貢獻一點力量。青春,不想只是走過就不留痕跡…

2006年暑假,我剛畢業,有較長的一段時間可以做旅行的安排,因為以上的想法,在網路上搜尋,找到了很多志願服務或者是類似工作假期的機會,最後選擇了Global Volunteer Network(GVN)這個總部位於紐西蘭的國際志工組織。

學以致用 為履歷表加分

GVN的主要宗旨是協助有需要的地方性組織進行全球志工媒合的服務,在世界五大洲中,目前有十九個國家參與這樣的服務,每個國家或地區,根據不同需求,有教育、照顧孤兒、社區服務、保育、科學研究、環境保護、重新造林等等項目。

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這裡的天氣總是濕濕冷冷的當初在地點及項目選擇1時,有很多的考量,因為對亞馬遜叢林有一種神秘的嚮往,其實一開始是希望可以去雨林做一點復育或是種樹的工作的。不過,又考慮到這段期間的經驗,如果能結合自己的專長,不但能有所貢獻,更能累積經驗,這樣的志工經驗,也可成為未來履歷上的成績,於是我選擇了位於蘇沃(Seward)的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Alaska SeaLife Center)中,屬於研究性質的工作。

光是在海洋生物中心,就又有好多種不同的選擇,有研究、復育、教育、解說等,因為我是地理系畢業的,對地理資訊系統(GIS)的運用有興趣,正好斑海豹(Harbor Seal)研究室的研究工作有此需要,所以我就加入了這個團隊,同時間我遇到的另一位來自佛羅里達的志工貝琪(Becky)2,則是加入解說的團隊。

Homestay經驗@阿拉斯加

漂亮的基耐海灣附近景色

從2006年8月1日到8月31日我在蘇沃這個位於基耐海灣(Kenai Fjords)的小鎮停留了一個月。食宿是已經包含在費用之中的,由於各地物價不同,根據你去的地點不同,申請時須繳交的費用也不同。食物的部分,提供的食物很簡單,主要是義大利麵、麵包、火腿、起司片、魚罐頭、冷凍青菜、核果、果乾、餅乾類的乾糧還有蕃茄、蘋果等,因為我有提出要求說我需要米,所以食物中有一小袋米,所以在還沒去之前,有一些特殊的需求,都可以先提出。

我和Greg還有兩個小朋友一起去海洋泛舟小鎮上也有大型超市,我會再去補充一些牛奶或新鮮蔬果,「阿拉斯加志工中心」(Volunteers for Alaska)是負責幫我安排服務工作、聯絡以及生活的在地組織,也有提供我一台腳踏車,所以買補給品或是去一些附近的地方,交通都不是問題。住的狀況也要看當地所能提供的狀況而異,我一開始收到的通知,是會住到青年旅舍裡面。

不過運氣很好的是在當地組織阿拉斯加志工中心與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的協助下,我住進蘇沃濱海之家(Seward Waterfront Lodging)的一個小房間中,雖然設備很簡單,但是可以跟他們一家相處的感覺很好,經營者葛瑞格(Greg)和愛琳(Arlene)是一對中年夫妻,他們在我到之前的三個月,才剛從烏克蘭認養了一對國小年紀的兄妹,我住在那邊的期間內,也因為他們才有機會一起去划海上獨木舟呢!

酷玩GIS

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斑海豹研究室中的主要工作,是觀察記錄基耐海灣的斑海豹分佈與數量,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阿拉斯加附近的冰河後退的速度十分迅速,也影響到了海水溫度及生物的棲息環境。

我的主要工作,是利用GIS軟體(地理資訊系統),將幾個固定測站的海水資料(如溫度、導電度、溶氧量等等)在地圖上表現出來,並記錄時間上的變化,再加上斑海豹數量的變化後,就可以了解冰河、海水、斑海豹之間的關係。其中大多數的軟體運用技術,是我在學校就已經學會了的,不過如何在地圖上表現出3D的海水深度,或是4D的時間變化,對我來說就是一些挑戰了,不過我也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可以獨立學習。

唯一的缺點就是,這樣的工作其實大多時間都是待在實驗室的電腦前,比較不能像其他工作,能有機會參與野外調查或是在海洋生物中心的水族館中走動,但我還是會利用一點休息的時間,到水族館中走走,看看會潛水的鳥-海鸚鵡(Puffin)潛入水中游泳吃魚,還有海獅、海豹在展示窗前的優美划行,最開心的,當然就是巧遇台灣來的遊客囉∼

熱情服務態度獲得好評

雖然說海洋生物中心同時還有很多實習生,不過一直沒有機會交到一些朋友,我和志工及實習生負責人吉內兒(Jenelle)聊到這個話題,他說,除了由於工作時間彈性大、野外調查的機會很多,不容易同時遇到很多人待在辦公室外,他覺得實習生跟志工的差異真的很大,因為實習生到這裡來常常是比較具有目的性的,需要學分,或是要學一些技術,所以他們比較容易要求比較多,且不願意多付出一些。
同樣的,如果是志工,可能因為到這裡來就是自願服務,相對的不計較回報,反而常常是比較有力的幫手,也比較有向心力。這應該就是我常常覺得比較孤單,出去走走也都是獨行俠的原因,雖然還有另一位志工貝琪,我們會一起出去吃飯或是偶爾聊聊,只是因為他跟我重疊的時間只有一個多星期,不過後來,我跟吉內兒也成為不錯的朋友。

不預設期待 專注體驗異文化

佳其在蘇沃的出口冰河(Exist Glacier)之前志願服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有太多期待,你的主要目的是「服務」,雖然說大多數的經驗中,都會遇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以及和善的人們,可是這些都是附加的,而且因為每個人的機運不同,即使是去同一個地方,不同時間都會有不同的遭遇及收穫。

我到阿拉斯加的時間,已經可以算是當地夏天的尾聲了,濱海的蘇沃,由於地形關係,天氣非常不好,常常是濕濕冷冷的天氣,不過我還是去了不少地方,雖然大多時間都是一個人漫遊,欣賞當地美景。

蘇沃小船港前,豐收的釣客,前排是鮭魚,後排掛起來的是大比目魚一直很期待有機會可以遇到研究船要出海,可以跟著出去,不過因為我的工作本來就不比較不偏野外,所以也是一直到最後我都要放棄希望了,才剛好有機會可以跟我的主管安(Ann)一起出海去幾個定點換自動記錄相機中的記憶卡,不過航程當然就不如想像中的去看壯觀的冰河口囉。

另外也有很多不同的學習和對地方的了解,比如每天下班後,沿著自行車步道騎到到小船港(Small Boat Harbor)正是釣船們回航的時間,看釣客們載滿大比目魚和鮭魚進港,直接就在碼頭邊片下一片片新鮮的魚片,好想馬上來一片新鮮的鮭魚沙西米!可是我沒有去釣魚,只好到超市裡去找鮭魚,想自己買來吃,沒想到,超市裡連一條新鮮的魚都沒有!真是讓我超級驚訝,不過想想也對,在這裡,要吃魚就出海去釣就有啦∼不過,雖然沒有吃到鮭魚生魚片,還是受到民宿媽媽愛琳的熱情招待,吃到了大比目魚(Halibut)生魚片還有他自製的煙燻鮭魚唷,真是人間美味呀∼ 

愛琳自製的美味煙燻鮭魚

兼具國民外交的任務

一個月的服務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其實似乎就在才剛熟悉整個環境後,就要離開了。雖然說有將負責的工作彙整成一個簡單的成果,可是如果還有時間,應該可以做的更好吧,也覺得還有好多好多都還沒有去過沒有看夠的地方。

在國際志工組織裡面,大部分的自願服務都是三週以上的,我的服務時間是一個月,如果再加上在阿拉斯加的旅行,總共是一半月左右,這樣的安排,真的是可以比較深入了解地方,對一些工作比較能進入狀況的。

不過,其他組織中,也有較短的,如一週左右的安排,除此之外,通常也都會安排一些自己旅行的時間,所以,這些就看個人的時間能配合的程度囉,最後,別忘了,不管到哪個國家,當志工的同時,也都兼具國民外交的小任務唷。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佳其在阿拉斯加生活的讀者,可至國際志工組織的志工日記連結頁面或佳其的冰河藍網誌

*其他相關組織及服務性活動:
Earth Watch
GlobalAware Adventures in Service
Cross-Cultural Solutions

註:

  1. 關於服務國家及項目的選擇,都是可以在一開始在填寫申請表時註明你的志願,之後會有工作人員跟你聯繫,也可以跟他討論一下你的興趣及想法。選擇你有興趣的地點以及服務項目是當志工時很重要的一部份,除了貢獻你的時間及金錢外,也要找到一個符合自己興趣及能力的項目,這樣才能勝任愉快又有豐富的收穫唷∼
  2. Becky已經70多歲,屬於阿嬤級的了,他則是因為之前到過阿拉斯加海洋生物中心,很佩服他們所做的貢獻,所以決定回到這裡當志工。

Top

 
 
  吃野菜的獵人—記台東達魯瑪克舊部落石版家屋重建之旅
作者:Janet

【編按】
達魯瑪克部落是台灣眾多古老部落之一,長久在維持自然生態狀態的情況下發展,但二十世紀遭日本政府遷村與殖民統治後,文化幾乎斷根。幸經該族人努力,2002年11月10日舉行舊部落男子會所重建落成儀式,珍古德協會(The Jane Goodall Institute)創始人珍古德博士前往觀禮,並邀請部落成為其協會第一個根與芽小組的台灣原住民社區。她將舊部落重建運動定位為從根發芽,以促進與自然共存的文化得以早日重建;也利用此一計畫,讓所有對原住民文化及根與芽計畫有興趣之青年參與,讓年輕人實地參與家屋重建,一起體驗文化重建從根發芽的過程。以下為參與青年Janet的記行。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被認為是中央山脈以東唯一的魯凱族部落,因之被稱為「東魯凱族」,但因為語言風俗習慣與屏東的魯凱族們也都有差距產生,目前藉由政府的多元就業社區產業發展計畫---「讓達魯瑪克人返鄉--台東南島採集館」,一步步的從南島採集館成立到重返卡巴里瓦舊社遺址,期待傳統部落文化的傳衍和創造更多部落工作機會。

這條路,光憑想像就知道並不容易,而且還真的有人撩下去。

就是不甘心

志輝--南島採集館解說員。本文及圖片轉載來源:逃避自由部落格黝黑的皮膚,壯碩的體格,志輝是這兩天帶著我們的南島採集館解說員,包著頭巾,穿著解說服,靦腆的笑容和黑亮穩重的大眼睛,吸引了我的注意。好奇他是用什麼心情講著這些老祖宗的智慧,怎麼看待這份特殊的職業,怎麼樣看這群拿著各式相機東問西問的平地人。

走到採集館後面的野菜花園還有進入舊部落路上,他細心的解說著。說實話,我有點忌妒他。因為我是植物系科班出生加上諸多各式生態解說經驗,這樣的場景其實很熟悉;可是對於白匏子,他會說「當葉背翻白時,就知道颱風已經到海口了」,對於細長的月桃葉,他會說「可以拿來捆摘下來的野菜」,對於蓪草,他會說「莖是天然的保麗龍還可以當作慶典時的頭飾」。很多植物有印象,因為老師有教過但可能沒有在聽所以忘記了,有種很失落的感覺,就像是被山神所遺忘,我仔細的撫摸著草木的莖脈,試圖回到過去的記憶。但頂多就是這個植物的科屬學名或是特殊構造,僅此而已,記憶貧乏的可憐。

聽著志輝的解說,我才能夠理解為什麼無法和這些植物產生關聯,因為本來就不是生活文化的一部份,我的解說經驗(墾丁及鯨豚)只是做著異地的強記和轉播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種學術的再生產,當然最受益的是經由這樣過程將解說中最美好的對於生態或土地的情感內化於個人,再投射到對土地的認同。可是對於在地的經營卻是非常貧乏的,解說者面對各式聽眾,不管反應如何,是找碴奧客或是好奇的小朋友,最後最感動的都是不斷的重覆著美好事物的解說者。所以我的記憶滿滿的,可是對於在地的行動卻不成比例的貧乏。也許山神的遺忘是種懲罰,懲罰玩票的跑進山林嘻鬧或偶而作為逃避現實場所的死小孩。

可是志輝不一樣。

他是在北部工作六年後兩年前才回到部落,也是那時候開始學習辨識野菜及知道部落被迫搬遷的歷史,並且陸續開始解說工作。在這之前,對於族人運用野菜的智慧是一知半解。相對於不斷外移的年輕族群,69年次的他在部落重建工作裡顯得年輕。

「部落跟十年前最大的差別在於家戶都是賺錢比較實際,十年前我們卻被教導都要為了部落付出,例如辦慶典寧願請假都要全副心力投入。」

「青年會館當時的訓練很嚴格,跑步,早起,不好好嚴格訓練,以後成了學長要如何帶學弟?」

「我知道的還太少,老人家他們懂得才多呢。」火堆照著他靦腆的笑容。

「薪水如果在外地工作是這裡的3、4倍,可以穿帥帥的還有買車,我其實考慮了很多次(離職),但就是不甘心……」

不甘心,他輕描淡寫的說過,卻是投入、學習、感受、矛盾、認同、行動、掙扎,各種微妙的情緒所揉雜出來,正一筆一劃刻的在這古老靈魂慢慢進駐的年輕軀體裡。

吃野菜的獵人

大概因為年紀大了,除了運動之外,也開始注意養生的新聞。最近也跟著接觸有機食物或嘗試著吃素改變飲食習慣。

但剛開始聽到達魯瑪克想要藉著野菜水餃籌募部落重建基金的構想時,我還是笑了。一來這樣高勞力密集的工作能夠產出的水餃量有限,二來野菜的來源如果因為季節產量而有所變動時,就無法穩定提供貨源,同時野菜重在新鮮,也就無法先囤貨,又如果定價反應人力成本太高,光靠理念能夠吸引多少願意長期支持的消費者,如果沒有穩定的客戶源,沒有固定的收益,政府的多元社區發展的補助款也還不知下年度在哪裡,那要如何維持此計畫內每個月固定的人事支出,如果沒有辦法有較長遠維持的發展可行性,那曇花一現般的行動會不會折損這批有志於部落文化重建者?

整個構想有種不可思議的理想性隱身於小小的水餃內,同時不可否認的,相對於目前許多說漂亮話的產業發展,部落提出的野菜水餃構想,樸實而充滿了人味。

乾淨清爽的野菜套餐,令人看了食指大動。本文及圖片轉載來源:逃避自由部落格我帶著聆聽故事的心情,同時要來一嚐包裹理想的野菜滋味。

南島採集館一樓後面就是常見食用植物的教育園區,包括可以用來包裹野菜的月桃葉,還有羅氏鹽夫木等。中午,乾淨清爽的野菜套餐包含水餃、地瓜、芋頭、南瓜還有烤的酥脆的山豬肉,令人看了食指大動。一口咬下,屬於植物的清香繞齒,沒有澀味。野菜是當天早上由南島採集館的採集組由熟識野菜的長老帶領3到4人至海拔600到1000公尺左右的高度,尋找特定的野菜生長地,背著竹簍,一葉一葉的彎腰拔取。每次出任務都是一整天,一個人可以採約30到40斤左右。芋頭地瓜也都是種在山上的野味。配上鹹度適中的山豬肉,這餐吃的很健康。

下午,抵達舊部落前學著採「糯米團」這種野菜。吵吵鬧鬧、東挑西撿也才採了一小把,大概下了水後一口就沒了,很難想像今天中午的野菜水餃套餐需要多少斤的野菜,背後需要多少人力投入。當晚,將採集的糯米團野菜加入類似鹹湯圓的野味內,襯著遠方的山,一種味覺的清新享受。

「野菜會不會過度採集後就沒有了呢?」一邊大快朵頤,一邊想如果以後吃不到這等好滋味多可惜。

「野菜長的速度很快,不然採不到這種的可以換其他種阿,山裡面可以吃的野菜種類很多。」有堅強實力

「靠山」的志輝似乎很難理解平地人的杞人憂天。

「不同季節會長不同種類的野菜,有些種類要到很深山裡去,所以一採就要一天…」他輕鬆的解釋著就像日常生活盥洗一樣自然。配合著四季山中的秩序,誰知盤中餃,粒粒皆辛苦。

晚上,圍著頭目聊天。聊起了不同原住民族群的飲食文化差異。有些族群,肉食為主,明顯的由他們週遭的朋友生活經驗對比之下,肉食的族群有比較高比例的痛風。而頭目自豪的說,習慣吃菜(不一定是野菜)的魯凱族痛風毛病很少。當然這樣的比較是很粗糙的,可是在嘻笑的過程裡,更看到以頭目為首連帶著其他的族人,對於自己族群相傳下來的野菜及飲食文化的高度認同。在這樣不經意的自然流露的認同裡,看到了這個被我認定為「高度理想性」計畫的核心,也就是相信而認同祖靈的智慧,這樣可貴的認同是塊磁鐵,吸引著在不同崗位打拼的不同族人投入,他們的行動說著這個計畫不是造夢,只是很務實的將祖先的智慧將這份對於族群的認同一點一滴傳出去。

不要有太多人來

因為提早離開,載我下山的是卑南族的尤將,在南島館擔任總務的工作。他的卑南族身分在這個計劃裡讓我很好奇。他剛回到台東工作,在外地從事藝術創作很久,也接觸過很多部落發展計畫。

「卑南族的野菜文化沒有魯凱族豐富,我們遷到平地的歷史很早,很多魯凱族會吃的野菜,我們族裡的長老都沒有這些習慣。」就像不是每個原住民都會打獵一般,他對於族群的差異感受佐證了魯凱野菜文化的珍貴與特殊性。

「這裡很純樸,很單純,很美,我希望不要有太多人來。」看過也參與過其他觀光部落的發展過程,這句話道出了觀光經濟與文化保存的最終不能逃避面對的兩難。

車子在蜿蜒的山路水邊迴繞著,我從山中滿滿的離去,祈求山神能眷顧著在內生活的子民們。

【延伸閱讀】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如夢祕境 台東達魯瑪克舊部落之旅

記達魯瑪克之旅--我愛原住民

部落作客的部落客

毛球卯起來mur遊記-達魯瑪克之旅1 

更多照片分享

*本文轉載自逃避自由部落格,原文寫於2007年6月19日。

Top

 
 
  從國外取經到打造本地特色的工作假期
----記阿帕拉契山徑與霞喀羅古道工作假期
作者:徐銘謙(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運用當地找到的石材,挖掘適合石頭形狀的擋水石階埋設點,取之自然,做過不留痕跡。爬山以來,常會在一些崩坍的路段上看到廢輪胎、地毯、棉被等物鋪在其上;甚至被發包修整成「石階大道」,令原本野性生趣盎然的周邊走樣,走來腳又很傷。如何把使用者的意見擺到步道規劃裡?如何兼顧登山客的方便與自然生態的維護? 2006年暑假,這些思考與疑問成為「學習像山一樣思考」的計畫雛形,在得到客委會築夢計畫的支持之下,我得以到美國阿帕拉契山徑親賭健行者心目中的理想步道。

寫計畫之初,我聽說阿帕拉契山徑這是一條完全符合「路是人走出來」的天然步道,直到在網路上搜尋到「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Appalachian Trail Conservancy)時,才發現他們整個暑假,從5月到10月都在招募步道志工,完成一段一段的步道維護整修。

他山之石:打造渾然天成的阿帕拉契山徑

阿帕拉契山徑從1921年班頓•麥凱(Benton MacKaye)倡議,1937年由民間團體勘定串連路線,到1968年阿帕拉契山徑保育協會直屬步道工作隊(Trail Crew)成立之間,山徑周邊地區早有步道俱樂部(Trail Club),由健行者與社區居民自發會員制的步道團體,負責日常維護步道設施,並且有趣的是,翻開步道俱樂部會員招募折頁,所交會費隨著勞動的程度增高而增加。專業工作隊成立之後,從北到南有六個工作隊分段負責,與當地步道俱樂部共同工作,更吸引了來自全美各州的男女老少,開上十幾個小時的車,來東岸山徑上工作。

參加屋頂翻修本來忐忑不安,結果卻在領隊帶領之下,大家都是第一次翻修屋頂,那一週還翻修好兩座山屋屋頂。翻修屋頂的最後完工階段,要為兩邊接縫釘上騎牆的防水層,即將大功告成。

這些志工們沒有專業工程背景,施工也沒有制式的設計圖,除了攜帶簡單工具,沒有任何鋪面材料。卻能夠在領隊、副領隊的安全與工作講解、依照步道水文、自然、地理特性因地制宜的訂出工作目標。就地取材地運用周邊材質,在領隊與資深志工帶領下,完成維護侵蝕步道、擊碎石回填、修築木棧道、翻修山屋屋頂、改建舊橋樑、就地取材找木樁固邊坡、設立石階與排水系統、封閉嚴重侵蝕或過陡舊步道,改道或開闢新步道等計畫。全部完工後,步道仍然渾然天成,看不出人工斧鑿的痕跡。

在地優勢:富涵文化體驗的霞喀羅工作假期

回國我談起這段經歷,大家也總是帶著不可思議的眼光,覺得我是花大錢作粗工的傻子。但在2007年初林務局委託清寰顧問公司在新竹霞喀羅試辦的步道工作假期,我的阿帕拉契工作假期經驗,正好派上用場,參與設計規劃讓大家有機會親自體驗勞動的快樂。

霞喀羅古道位於泰雅族的領域,步道志工進入古道要由部落長老帶領並敬虔遵循入山儀式,部落的長輩們精心安排、設計了志工在部落的生活細節。志工與部落媽媽們共舞、共飲,與部落的居民一起搗小米麻糬,度過短暫但難忘的泰雅之夜。抵達第一天先由霞喀羅觀光休閒發展協會帶領部落導覽,第三天更在經過生態旅遊解說培力訓練過的族人領頭下,走了一趟霞喀羅泰雅文化豐富之旅。臺灣推動工作假期,加入相當多生態旅遊的部分,對我而言更是如置身天堂。

臺灣多數山中古道,本有其豐富的原住民文化,與日據時期警備道的文史遺跡,這點是是美國所缺乏的。美國將阿帕拉契山脈居住的印第安部落趕離,圈到保留地裡面「保護」著,而從新石器時代阿帕拉契山徑即為美東南方印第安部族與北方五大湖區部族的貿易交換路線,如今卻變成純白人的休閒、墾拓區域。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雖經統治者遷徙,但仍保持在山林生活的清晰部落,實應思考如何將步道志工與原住民部落的生計連結在一起,方為步道生命永續之道。

反思古道歷史空間的維護與經營

在步道工作方面,除了砌石護坡與沈沙池的挖掘等工法,及重機具使用是較依賴專業工班技術。最具特色的是,田村台駐在所的遺址清理,在古道專家李瑞宗老師的解說與指導下,從荒煙漫草中用鐮刀細細清理出舊日駐在所夯土牆遺跡,並且經由測量、拉起水線,重現駐在所的格局,李老師就地給我們出了一道題目,讓志工動腦想想,「面對殘存的遺址,應當透過嚴謹考證、恢復駐在所舊觀以供展示?還是忠實保留、維護現況,僅提供歷史解說,供遊客發揮想像力拼湊憑弔?」志工們左思右想,各有顧慮,莫衷一是。

田村台駐在所遺址究竟應該經考證加以復舊重現,還是忠實保留、維護現狀,拉出水線格局,讓遊客拼湊憑弔?田村台駐在所解說牌

古道歷史空間的維護與經營,正是臺灣步道維護管理的臺灣特色。透過耆老訪談、文史資料查閱、舊照片的觀察,細細考據古道的工法,正是幫助今人通往古老三度空間的鑰匙。有一回筆者去暖暖古道分享阿帕拉契經驗,當地人告訴我們,日據時期保正分配居民家戶分段認養維修通往十分、雙溪的步道,這條步道因為是用來挑藍染原料大青買賣要道,因此設計上要因應扁擔六尺許長、兩邊一百八十斤重、八吋上下的振動幅度,因此就地取材的石階步幅較近,實為省力。此與李瑞宗老師發掘的金包里挑魚古道後面的故事亦相呼應。

臺灣古道的復舊工法正是需要找出一個個在地的歷史與文化,加以取用結合,並且是步道志工工作假期與社區認養步道並行工作,方能激盪出工法上的深入討論,並且藉由步道勞動的過程,瞭解我們的土地與自然的故事,真正為地方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而非增加負擔。

相關連結: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