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6.1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為何收不到電子報?

我們正在徵求專案執行。

誠徵志工協助採訪編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土監測通報網

台灣地球日

綠色陣線協會   

水產出版社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 印尼火山噴發 都是人為因素

Henry W. Elliott手繪加勒比海僧海豹,由國家博物館典藏
【相關連結】

環境變遷之後,人類的將來又如何?

人類活動危及加勒比海珊瑚礁

人類活動正在改變地球的大氣含水量

人類造成全球暖化 但可減輕其衝擊

人為因素造成自然環境變動與生態變異,最近又新添兩個具體實例。據國際科學研究團隊的調查,在東爪哇造成上百萬美金損失的泥火山,主要是因為天然氣鑽井所引發。這座年齡只有2年的露西火山仍不斷噴出大量的泥漿,位於東爪哇的西多雅左(Sidoarjo)就有超過3萬人被迫從家園和工作崗位撤離。

在加勒比海海域,第一種人為因素導致滅絕的海豹出現了。經過5年的調查,美國聯邦科學家證實「加勒比僧海豹」(Caribbean Monk Seal)已完全滅絕。這種海豹又被稱為西印度僧海豹,是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一帶唯一的亞熱帶海豹…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
藏羚羊。圖片來源:B_cool
作者:蔡如鵬

2008年4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國科學家的來信,題目是「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各國科學家一直以在此發表研究成果為榮,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卻是為了糾正《自然》的一個錯誤。

寫信人是楊奇森、夏霖,均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獸類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從2003年起,該研究組一直在從事青藏鐵路對高原野生生物影響的評價工作…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黃德宗
照片來源:全球環境基金(GEF)

 


物揰消失速度正急劇加速,如老虎面臨絕種危機,科學家就提出警告,全世界老虎數量只剩4000隻,迫切需要保護。然而工作重點之一,就是阻止野生動物的非法交易,尤其是排行一、二名的美、中兩國

另外,在以色列則是要求其養殖業者將魚籠拆掉,避免籠內養殖魚的排泄物危害珊瑚礁生存。另一件關於海洋的消息則是,日本擬向聯合國申請大陸棚延伸,以開採海底資源。 而台灣最靠近海洋的墾丁國家公園則正展開昆蟲祭,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參與。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 印尼火山噴發 都是人為因素
摘譯自2008年6月9日ENS美國華府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經過5年的調查,美國聯邦政府科學家證實「加勒比僧海豹」(Caribbean Monk Seal)已完全滅絕。這種海豹又被稱為西印度僧海豹,是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一帶唯一的亞熱帶海豹,也是第一種由人為因素導致滅絕的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過去散佈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與西大西洋,南至美國佛羅里達南端,北到喬治亞與南卡羅來納州的海岸都有加勒比僧海豹出沒的紀錄。

當加勒比僧海豹在岸上休息、生產、照顧後代的時候,獵人輕鬆就可手到擒來,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的生物學家表示,人類狂捕濫殺才造成加勒比僧海豹滅亡。世人最後一次確切見到這種海豹,是1952年在牙買家與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之間的小塞拉納島( Seranilla Bank)。

1967年,加勒比僧海豹被列入美國當時的瀕危物種名單,並於1979年納入瀕危物種法案保護,此後研究人員曾深入調查幾個尚未證實的回報紀錄,但最後都發現是其他種類的海豹。

科學家無法確定加勒比僧海豹真正滅絕的時間,雖然1952年之後就再也沒有明確的紀錄,但海豹的壽命約有2、30年,專家相信60、70年代左右也許還有僧海豹存活。

NOAA漁業部的生物學家貝克(Kyle Baker)呼籲,「世界上還有另外兩種僧海豹,族群都正在減少,希望加勒比僧海豹的滅絕能讓我們學到教訓,加強對他們的保護。」與加勒比僧海豹同屬的夏威夷與地中海僧海豹都處於瀕危、可能絕種的狀態,現存的夏威夷僧海豹不到1200隻,地中海僧海豹則僅有500隻。

夏威夷僧海豹目前受到NOAA漁業部的保護,其族群每年減少4%,生物學家預估未來3、4年總數可能少於1千隻,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夏威夷僧海豹面臨許多威脅,包括幼海豹缺乏食物、被海洋廢棄物纏繞、遭鯊魚捕食,還有休憩、育幼的海灘受侵蝕消失等。

其他幾種在近代滅絕的海洋哺乳動物包括18到19世紀左右消失的大西洋灰鯨,以及18世紀末期可能因捕鯨業者濫捕而絕種的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NOAA專家表示,加勒比僧海豹也是在同一時期開始遭到大量獵殺。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透視中國環境: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

作者:蔡如鵬

2008年4月17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在「讀者來信」欄目中刊登了一封中國科學家的來信,題目是「野生動物正變得適應青藏鐵路」。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各國科學家一直以在此發表研究成果為榮,但這一次,中國科學家卻是為了糾正《自然》的一個錯誤。

造假照片與真實狀況

寫信人是楊奇森、夏霖,均為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獸類學研究組研究人員。從2003年起,該研究組一直在從事青藏鐵路對高原野生生物影響的評價工作。

今年3月初的一天,一位同事告訴楊奇森,2月28日出版的《自然》刊登了一則與青藏鐵路和藏羚羊有關的消息,讓他趕快看一看。

這是一篇由《自然》雜誌記者撰寫的新聞報道。楊奇森看後發現,文章雖然主要報導中國攝影師劉為強偽造新聞圖片《青藏鐵路為野生動物開辟生命通道》獲獎一事,但同時也對中國政府是否在青藏鐵路環保中做出努力提出了質疑。

此前的2006年,中國《大慶晚報》攝影記者劉為強利用圖像處理軟體Photoshop,合成了一張幾十隻藏羚羊在飛馳的火車旁自由奔跑的照片。2008年初,這張被數百家報紙採用並獲得中央電視台「2006年度十大圖片」的照片被網民揭穿。

一些國外媒體因此質疑青藏鐵路建設,認為中國政府憑借假照片粉飾青藏鐵路與環境的和諧,相繼出現了《Photoshop是如何幫助中國進行宣傳的——藏羚羊、火車及國家新聞機構》、《當自然界不與中國合作,只有Photoshop!》等幾篇報道。《自然》雜誌也推測,事實可能與照片所表現的恰恰相反。

「劉為強的照片雖是造假,但它反映的情況卻是真實的。」楊奇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當火車在橋上行駛,我們確實看見過橋下有藏羚羊穿過。」

劉為強拍攝藏羚羊期間,楊奇森的研究小組正在高原上進行野外研究,劉為強還曾把那張照片拿給他看。「我看了第一反應覺得拍的非常好,畢竟是專業攝影師,比我們搞科研的強的多。根本沒往造假上想,因為照片反映的情況的確是真的。」楊奇森說。

事實上,楊奇森等人也拍到過藏羚羊與火車在一起的照片,只是由於拍攝距離較遠,照片中的藏羚羊與火車比起來,顯得非常小,看上去沒有劉為強獲獎圖片所表現出的衝擊力和藝術性。

藏羚羊。圖片來源:Wikimedia但《自然》的報道讓讀者覺得,中國政府對青藏鐵路環保方面的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據這張合成照片。

「這是不符合事實的」楊奇森說,「中國對青藏鐵路環保方面的驗收,在規格上甚至超過了鐵路工程本身,非常嚴格。我們多年的監測也證實,藏羚羊遷移時已逐步適應通過通道穿越鐵路。」作為享譽全球的科學雜誌,《自然》刊登這樣的報導讓楊奇森覺得不公正。這一想法促使他決定做出回應。

「官方的」VS「科學的」

楊奇森首先想到他的老朋友美國人喬治.夏勒,一位世界知名動物學家。治學嚴謹,為人正直,曾多次揭示野生動物的真實處境,為保護野生動物做出過許多傑出貢獻。如今已75歲的他仍受雇於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在中國從事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工作。

楊奇森和同事們商量,如果能得到夏勒的支持,以他在藏羚羊保護領域的權威地位,回應肯定會更有力度。

了解情況後,夏勒很支持楊奇森的想法。經過商量大家一致認為,應該以負責評價青藏鐵路生態效應的動物學家名義,給《自然》寫信,糾正該雜誌的報導。最初,楊奇森希望夏勒能一起寫這封信,但夏勒認為,相關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楊奇森等人完成的,自己可以作為支持者,但不能充當作者。因此,信件最后的署名就只有楊奇森和夏霖。

讓《自然》接受與自己已刊登的新聞觀點相左的文章並不是一件容易事。負責投稿的夏霖記得,信在發表之前,「與《自然》雜志的編輯來回修改了至少3、4次」。雙方在觀點、論據,甚至遣詞造句上都進行了反復磋商。

夏霖印象最深的是,在如何定義作者身份上雙方的幾次反覆。最初,《自然》認為楊奇森和夏霖是在為中國政府說話,是官方指定的科學家。但夏霖堅持他們的工作是獨立的,評價是站在科學的立場,而不是為了迎合政府。

多次協商后,雙方互不相讓。最後,《自然》採取了一個折衷方案,既不說是為了政府,也不說是站在科學的立場,而是用了一個模糊的英語詞彙(officially)。這個詞既有官方的意思,也可以做正式、客觀講。

不過促使《自然》最終接受這封信的根本原因,還是楊奇森等人多年的研究工作和不可辯駁的監測資料。

有效的動物通道設計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曾多次對青藏公路沿線的野生動物進行詳細的調查。他們發現:藏羚羊在青藏高原的分布,並不像100多年前那樣連續,而是孤立分布在新疆阿爾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保護區和可可西里保護區等4個區域。

每年夏天,大批雌性藏羚羊從其它3處遷移至可可西里腹地產仔。約1個月後,再帶著幼仔返回原地。其中,在三江源與可可西里之間遷移的藏羚羊,需要跨越青藏鐵路。

因此,受青藏鐵路影響最大的就是冬季生活在三江源保護區的藏羚羊。事實上,這群藏羚羊也是4群中數量最少的。「初步估計有3000到4000隻」夏霖告訴記者,而前往可可西里的,這些年每年大約有1500到2100隻,返回時增至2300到2900隻。」

為了不切斷藏羚羊的遷移路線,青藏鐵路在通過藏羚羊遷移區域的大約260公里線路上,預留了15處橋下通道,這也被稱為野生動物通道。

青藏鐵路是中國工程項目中,第一個設置野生動物通道的。青藏鐵路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李金城說,整個項目的總投資中環保費用占了7%,高達21個億。這是以往的大型工程中所沒有的。

但部分環保主義者擔心,藏羚羊不會接受這些專門為它們修建的通道,因為它們畢竟只是動物。

事實似乎的確如此。在2003年野生動物通道剛投入使用時,許多藏羚羊未能完成遷移,被阻擋在鐵路一邊,很多已經懷孕的藏羚羊不得不就地產仔。

楊奇森認為,這項工程對藏羚羊遷移的影響確實存在。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連續實地的監測資料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擇動物通道的藏羚羊越來越多。以2006年為例,研究組共觀測到2952隻藏羚羊回遷,其中98.17%的藏羚羊從野生動物通道中穿過。「這說明藏羚羊遷移已基本適應了動物通道。」楊奇森說。

他在給《自然》的信中寫道,盡管在青藏鐵路建設階段藏羚羊的行為受到一些干擾,但它們很快調整遷移路線,適應了鐵路工程導致的局部環境變化。從目前情況看,這些野生動物通道的設計是成功的。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6月9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本文部分內容轉載自《中國新聞周刊》總370期

Top

 
 
  老虎越來越少了 全世界只剩4000隻
本報2008年6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

照片來源:全球環境基金(GEF)全世界的老虎越來越少了!科學家警告,全世界老虎數量現在只剩下4000隻,迫切需要保護。世界銀行昨(9)日聯合其他機構發起一項「保護老虎行動計畫」(Tiger Conservation Initiative),希望能募款來研究野生老虎減少的原因、實施相應的保護措施,並為保護老虎尋找資金來源。

這項計畫由世銀與全球環境基金(GEF)合作,結合了動保團體、科學家與演藝人圈人士,他們將將評估保護老虎所需的資金,並與各國政府及私營部門合作,為保護老虎開拓融資管道、尋找新的資源。

世銀總裁佐利克(Robert B. Zoellick)表示,一個世紀前,全球老虎的數量在10萬多隻以上,但目前只剩下4000只左右。佐利克指出,老虎數量減少的問題和氣候變遷、傳染病和貧窮問題一樣,超出了地方或國家單獨應對的能力,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採取應對措施。

科學家指出,老虎消失的原因很多,例如老虎可捕食的獵物減少,過度開發導致老虎棲地被破壞,盜獵以供應黑市對虎骨、虎皮的需求等,都是其中之一。

老虎族群數量的多寡,可說是評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由於老虎處於食物鏈的上層,保護老虎也意味著保護它們的棲息地、以及保護它們賴以為食的其他動物族群。

【參考資料】
全球環境基金新聞稿
世界銀行「拯救老虎」主題網站

Top

 
 
  野生動物非法交易 中國第一美國第二
摘錄自2008年6月9日法新社華盛頓報導

一位美國官員今天表示,在傳統醫藥需求的帶動下,美國成為第二大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器官的市場,僅次於中國。

美國國務院主管環境事務的助理國務卿梅克麥瑞表示,「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器官非法交易的最大市場是中國」,「但是第二大市場就是美國」。

她引用國際刑警組織的資料說,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金額一年高達一百億美元。但是她沒有中國與美國此項交易金額的評估數字。

梅克麥瑞在一項記者會中表示,消費者在旅行時、網路上或在美國的商店購買這些野生動物及其器官。這項記者會旨在凸顯全球美國大使館所發起的提高大眾對抗野生動物非法交易意識的運動。

她說:「在大多數的案例中,消費者認為他們所購買的產品完全合法。我們認為美國政府有責任告訴國人,事情不是這樣。」

她表示,對中國傳統醫藥的興趣,正助長美國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需求,而且不局限於亞裔人口。

她指出,美國對進口外來寵物的需求也在增加中。

美國負責野生動物非法交易事務的特使、女星寶狄瑞克說:「發現美國是第二大瀕臨絕種野生動物消費國令我感到難為情。」

她表示,中國在提升大眾對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認識上一直給予幫助。

Top

 
 
  以色列禁止養殖業者架魚籠破壞環境生態
摘錄自2008年6月11日中央社報導

魚籠養殖曾為以色列主要的魚品供應來源,不過環保團體與專研海洋生態的科學家卻質疑,魚籠養殖危害海洋生物珊瑚礁等,造成環境污染,並與養殖業者纏訟二十餘年。以色列農業部上週決定,養殖業者須於本週起拆除魚籠。

位於紅海灣最北角、印度洋東岸的埃拉特,為以色列政府規劃的觀光景點和免稅商店區,當地魚籠養殖業的發展也非常蓬勃,兩家主要養殖業者在鄰近水域共圈起了105座魚籠。

但以色列農業部上週末決定,兩家公司所有魚籠最遲於今年夏天要拆光。

對於有關單位的決策,專研當地海域環境生態的機構發表聲明說,養殖業者在埃拉特海域架設魚籠,籠內養殖魚的排泄物危害珊瑚礁生存,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聲明表示,以色列有關當局所做的決定,對環境生態保育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成就,將有助於保護埃拉特海灣的環境品質。

以色列媒體報導,魚籠為直徑長20至40公尺、高3公尺的養殖設施,通常由錨固定方位,可順著海流在有限的範圍內漂動,並安裝可感測海上是否有風暴來襲的裝置,一旦氣候有變,養殖魚籠可下沉40多公尺避風頭。

由於以色列海灣多屬淺水灣捕魚不易,又常受風暴威脅,而魚籠養殖設施可穩定供應魚品,以色列農業部曾計畫以魚籠養殖生產3百噸鯛魚,另打算大力推廣,使年產量可擴增至3千噸。

Top

 
 
  日擬向聯合國申請延伸大陸棚開發海底資源
摘錄自2008年6月11日中央社報導

為了海底資源的探勘與開發,日本政府大致決定,明年1月之前向聯合國申請大陸棚的延伸,如果獲准,日本將可獲得等同於全國面積的40萬平方公里的海底資源開發區。

日本的綜合海洋政策本部昨天首度召開由相關閣員組成的「境界海域小組」會議,商討海底資源開發的問題。結果,大致決定,明年一月之前基於聯合國海洋法條約,向聯合國大陸棚界線委員會申請大陸棚的延伸。

根據1994年實施的聯合國海洋法條約規定,依照海底的地形或地質,如果被認為是自國領土陸地的自然延伸的話,沿岸國可延伸超過2百浬(約370公里)專屬經濟海域、最大面積約250浬的大陸棚。

根據該條約規定,沿岸國在明年5月之前,必須向聯合國大陸棚界線委員會提出有科學根據的資料並接受審核。

日本近海已被確認存在所謂的「燃燒冰」的燃料甲烷水合物、海底熱水礦床、錳核等海底資源,因此日本的境界海域小組成員認為,如果申請大陸棚的延伸能獲准的話,就可擁有海底資源的開發權。

日本政府從2004年起在近海海底進行調查,調查作業預定本月中旬結束。

調查顯示,日本的「四國海盆」、小笠原群島的東方海域等區域可申請做為大陸棚。如果獲得聯合國界線委員會審核通過,日本將可獲得相當於全國面積四十萬平方公里的海底開發區。

Top

 
 
  墾丁昆蟲季 22日登場
本報2008年6月11日台北訊

仲夏之季正是墾丁昆蟲最活躍的季節,墾丁國家公園原生種植物達1238種之多,生活在其間的昆蟲及蝴蝶種類也多,不論花叢草間或林中枯木皆可見其蹤跡。墾丁國家公園將於6月22日舉辦「墾丁昆蟲季」活動,邀請民眾一窺昆蟲的生活。

昆蟲是目前全世界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動物,已超過100萬種。在生態系中昆蟲為食物鏈的主要成員,也是維繫自然界生態平衡的重要角色。為了保護自己,昆蟲演化出各種自衛的方式,包括偽裝、擬態、保護色、警戒色、刺毛、釋放異味等。

想一窺大自然的舞姬如何舞弄群花?活潑的昆蟲又是如何躲貓貓嗎?墾丁國家公園邀請舊友新知踴躍報名參加。有意參加民眾,自即日起可上墾管處網站報名。洽詢電話:08-8861321轉250~258。

大蝗成蟲與若蟲;圖片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