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2.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生物多樣性&生物簡介專欄讀者滿意度調查
20081218環境手札
編輯室小啟
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獲得國家永續發展獎永續社團類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塔山自然實驗室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蛙蛙世界學習網

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罔顧各界「滅農」爭議 農村再生條例初審通過

高雄縣美濃鎮農村;圖片來源:台灣綠黨

【相關連結】
政院版《農村再生條例》 恐強制離農、離土、離家
農地面臨危機 變賣國家資產、房舍開發破壞大
農地休耕何時了?-農業政策大車拼(上)

農地休耕何時了?-農業政策大車拼(下)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初審通過「農村再生條例草案」,未來將交付朝野協商後逕付二讀。在在野黨的要求下,朝野協商之前得先舉辦公聽會。立委林淑芬昨日下午召集各界關心台灣農業的人士,緊急舉行記者會指出農業再生條例的荒謬之處,恐造成農民沒土地、無家可歸,還要繳錢負債的困境。

編列10年2000億預算的農村再生條例,第1條開宗明義:「為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特制定本條例。」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說:「富麗,對農民來說,是多麼遙遠的夢。」國家靠強制性的法律要讓窳陋地區的農村,從「破爛」轉變成「富麗」?政大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也直指「農村再生沒農民」、「農村再生沒農地」、「農村再生沒產權」三大隱憂,總結農村再生條例的爭議。精采內文

 
 
  世界遺產巡禮:國恥乎?寶藏乎?殖民文化遺產的多元文化思維(下)
富時社會責任指數標誌

作者:傅朝卿(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現代保存觀念興起之後,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已成為文化論述的一部分,其中如何保存不同文化與族群間的文化遺產,也成為關注的對象。殖民者的文化對於被殖民者來說,往往會存在著「認同」與「排斥」的雙重性格。不同的認知也往往造成文化遺產保存上的重大差異。

包容多元文化表現的保存策略

以西班牙為例,在經歷摩爾人統治數百年之後,摩爾人的文化與成為西班牙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而西班牙境內的文化遺產,就有多處與摩爾人息息相關,有名的阿爾罕布拉宮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對於西班牙對過去之「統治者」採取包容與認同的態度,曾經遭受日本人統治的韓國人在前幾年則採取完全相反的保存策略,他們認為日本人統治期間所興建的建築是一種國恥,進而有計畫性的加以拆除,日本於首爾的總督府遭刻意拆除就是在這種排斥殖民者的心態下所造成。事實上,台灣在1992年以前對於日本殖民者所興建的建築,也有許多人常以恥辱之名而將之拆毀,不過在歷經桃園神社、台南地方法院等多次保存事件後,現今多數人已經擁有接受殖民者之物為文化遺產的態度了。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易俊宏

生物可分解塑膠容器。圖片提供:Cereplast。

面對即將而來的週末,有什麼計劃呢?國道六號高速公路工程超前,可望提前通車,大幅縮短台中到埔里的行車時間;建設採取的環保工法,讓沿途保有翠綠生態,沒有大量揚塵。在台南縣七股潟湖區,冬候鳥鸕鶿數量大幅增加,牠們在潟湖中豎立的廢電桿或蚵架上棲息,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目前因為族群數量逐年增加,可供棲息之地相對變少,地方人士盼政府能及早因應。

國外的綠色政策也可供參考,讓國人的生活選擇可以對環境更加友善: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政府,供應的塑膠餐具材質是生物可分解餐具,而且售價並未因此提升。另外,美國內政部的屋頂綠化工程完竣,部長柯偉德於剪綵儀式中表示:「還有什麼地方比華盛頓特區的保育部門更適合安裝綠化環保屋頂呢?」

中國的浙江省,則是首度發現的高山濕地,位於海拔700多公尺,面積約6.6萬平方公尺,外圍面積60萬平方公尺。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
台灣環境運動遊行現場

作者:munch

從1500億上探2000億,農村再生條例展現好大的口氣。在政府吹捧,學者疑慮之後,是該把這個天價條例好好細讀一番,看看究竟是如何再生農村。一看之下,真的只要三分鐘,一切搞懂。

讀本文之前,最好到後面附錄看過條例內文,才知道在說什麼,或是胡謅什麼。

那麼開始3分鐘搞懂政策遊戲!

第一分鐘!誰來領錢?

第1條到第6條,可直接跳過,內容大概是意義宣揚、界定主管機關、實施對象,不看也知道主管機關,中央是農委會,地方是縣市政府,對象是非都市計化的農村,不會有別的。

第7條很重要,針對2000億的用途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人體骨牌倒立院 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

發起團體: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活動說明:

我們號召千人參與台灣史上第一次:人體骨牌倒立院(參與將頒發證明)

一個代表人民的國會,人民卻無法看到國會開會,放任立委胡作非為,這在民主國家之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經地義之事,而在制度外,公視更要接受全民的監督,我們要求立法院應建立一套多元參與的監督公視機制,取代目前的政治力監督,我們也要求公視資訊公開、產業民主、公眾參與,並且建立公視內部監督機制,從業人員可參與決策營運制播與重大議題,落實台內民主。

12月28日,社運界將全國大串聯,號召人民走上街頭,以人民頭家的身份,要求立法院立即開放隨選視訊系竟然會發生在「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合國-中華民國」的身上,過去,我們尊重國會自主,我們相信國會議員的專業,但越來越多的案例,讓我們覺的國會已經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取而代之的是國會議員自已的利益,甚至只是國會議員自已的好惡而以。公共電視預算一半被凍結將近一整年,杯葛客家及原民台的預算,只是冰山的一角。

公共媒體獨立營運,不受政治力干預,並不表示公視就獨立於監督之外,在制度上立法院監督公視,本就是天統,讓人民看到國會的一舉一動,要求立法院立即解凍應依法捐贈公共電視的預算,並且還給公共電視獨立營運的地位。

遊行日期:2008年12月28日(日)13:00-17:30

集合地點:自由廣場

遊行終點:立法院(人體骨牌倒立院)精采內文

 
 
 
罔顧各界「滅農」爭議 農村再生條例初審通過

本報2008年12年19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農村再生條例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未來將交付朝野協商後逕付二讀。立委林淑芬昨(19日)下午召集各界關心台灣農業的人士,緊急舉行記者會指出農業再生條例的荒謬之處,恐造成農民沒土地、無家可歸,還要繳錢負債的困境。

「農村再生沒農民,農村再生沒農地,農村再生沒產權。」政大地政系系主任徐世榮這三大隱憂,總結農村再生條例的爭議。他指出,此條例並非為農民設計,而是以都市人活絡房地產為目的,未來很多農地將轉做建築用地,政府以土地活化之名行圈地計畫之實,透過立法手段,進行區段徵收、重劃或協議價購,將導致小農無以為繼。

徐世榮進一步表示,區段徵收必須符合公共利益,但農村再生條例第22、23條僅說明:「直轄市或縣(市)主管機關擬定前條農村再生發展區計畫,應以公開方式供民眾覽及提供意見……」他指出此將剝奪私人財產,受惠掌握地方派系的有力人士。

台大生物傳播系博士候選人蔡培慧也指出,這是圈地兼併的政策,不是農村再生,他認為農業再生要有完整的產銷政策。他表示此案不合理之處在於透過計畫美化,徵收農民土地後,提高土地價格,貧困的小農再也買不回自己的土地。出生於彰化芬園鄉農業家庭的立委林淑芬感嘆道:「多少農村青年離鄉工作,過去在都市失業了還有後路可退,可以回到農村討口飯吃,農村再生條例一但通過,這些人該怎麼辦?」農業運動者楊儒門說:「失業會不會是台灣農村新的開始?」不要再用行政手段破壞青年返鄉的路。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同時也是台南社區大學校長,長期在農村從事農村教育工作。他指出,「再生」一詞引自日本,為的是要振興在地產業,但台灣社會不把農村視為文化襲產,在農村再生條例中,更看不到農村文化的保存。在他的觀察中,台灣農村已逐漸地有所發展,不論是精緻農業、有機農業、還是休閒農業,都出現一線生機,通過農村再生條例反將扼殺台灣農業的發展。

編列10年2000億預算的農村再生條例,第1條開宗明義:「為促進農村活化再生,建設富麗新農村,特制定本條例。」林朝成說:「富麗,對農民來說,是多麼遙遠的夢。」國家靠強制性的法律要讓窳陋地區的農村,從「破爛」轉變成「富麗」?其中第31條還規定:「妨礙景觀、衛生或土地利用之「窳陋地區」,地主或屋主需限期改善,否則主觀機關可『逕行改善』,且所需費用得由所有權人負擔。」

身為農家子弟、台灣農業觀察史《江湖在哪裡》一書的作者吳音寧表示,第31條的規定,完全是楊逵小說《模範村》一文描寫的情形,但小說的背景是日據時代,改善方法是在某幾間屋子加裝鐵窗,但依此條例卻可以大規模,「改善」農村土地及建物,農民將失去處分自己財產權的權利。

除了改善「有礙觀瞻」的屋子之外,威權式的法條還規定農村在地組織及團體應整合,並互推其中依法立案之單一組織或團體為代表,提出社區共同認同的農村再生計畫。蔡培慧痛批,此舉以組織程序斲傷農村社會多元意見。楊儒門則質疑:「農民除了參加農會之外,還參加過什麼組織?」此法條將造成地方派系操弄資源。

民進黨團也認為,地方組織並無農村規劃的專業能力,應由地方政府聘任專業團隊主動規劃,再於地方舉辦公聽會並舉行公投定案,而不是由社區組織提出,並僅以「公開方式供民眾閱覽並提出意見」就可以的。

林淑芬表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初審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將交付朝野協商。應在野黨要求,在此之前得先辦公聽會,他呼籲如此欺負小農與貧農的滅農法案,應該撤案重新檢討,若完成三讀,將造成台灣農村的空前危機。

Top

 
 
  世界遺產巡禮:國恥乎?寶藏乎?殖民文化遺產的多元文化思維(下)

作者:傅朝卿(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

澳門大三巴牌坊。圖片提供:中華世界遺產協會現代保存觀念興起之後,文化遺產的保存維護已成為文化論述的一部分,其中如何保存不同文化與族群間的文化遺產,也成為關注的對象。殖民者的文化對於被殖民者來說,往往會存在著「認同」與「排斥」的雙重性格。不同的認知也往往造成文化遺產保存上的重大差異。

包容多元文化表現的保存策略

以西班牙為例,在經歷摩爾人統治數百年之後,摩爾人的文化與成為西班牙不可切割的一部分,而西班牙境內的文化遺產,就有多處與摩爾人息息相關,有名的阿爾罕布拉宮就是最好的例子。

相對於西班牙對過去之「統治者」採取包容與認同的態度,曾經遭受日本人統治的韓國人在前幾年則採取完全相反的保存策略,他們認為日本人統治期間所興建的建築是一種國恥,進而有計畫性的加以拆除,日本於首爾的總督府遭刻意拆除就是在這種排斥殖民者的心態下所造成。事實上,台灣在1992年以前對於日本殖民者所興建的建築,也有許多人常以恥辱之名而將之拆毀,不過在歷經桃園神社、台南地方法院等多次保存事件後,現今多數人已經擁有接受殖民者之物為文化遺產的態度了。

也許有人還是會問,面對殖民文化遺產時,究竟有無更明確的指引,若只依照保存者的自由心證,還是無法完全確保殖民者的文化遺產在日後由被殖民者加以保存。雖然在目前的相關國際文獻中對此並無任何明確的規範,但是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通過的「文化表現多樣性保護與推廣公約」(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the Diversity of Cultural Expressions)中,卻可以找到一些線索。此公約的第一條就開宗明義的指出,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護與推動文化表現的多樣性,同時也要鼓勵不同文化間的互動與對話。藉由多元文化的保存策略,過去的殖民者與被殖民者將可以共同珍視不同時空下的文化遺產。

尊重不同時期文化遺產的修復策略

面對殖民文化遺產修復時,最大的課題將是斷代的問題,對於殖民者所遺留下來的建築,究竟應如何面對。一如前述,在策略上,我們應該鼓勵一種包容尊重的態度。在實際修復時,自然也應該尊重不同時期,包括殖民時期之物。從時間的觀點,人類在文化遺產上是否可以保持連續性(continuity)是一件值得關注的事,因為現代城市中所需要的是歷史的連續性,而不是一些被孤立的歷史時段。專業的修復人員,在面對殖民文化遺產時,一定要認知到不能以意識型態來決定歷史之物的去留,更不能因為對殖民者有偏見,以致於在時間點上被斷代於某個特定的年代。

事實上,面對不同年代的物件該有的態度,早在1964年國際上通過遵行的「威尼斯憲章」第11條中有著非常明確的指陳:一處紀念物建築中所有時期的明確貢獻都應該受到尊重,因為式樣的統一並不是修復的目的。

類似的論點也存在於1982年保護歷史性景觀的「佛羅倫斯憲章」。在此憲章的第16條中指出:修復之作必須尊重花園演化過程中連續階段之結果。原則上,不可認為有任何時代比其他時代更好,除非是受損或破壞的程度影響到一座花園的某些部位,而當依現存的線索或者是無懈可擊之文獻證據,來決定重建時之特殊情況。同樣的,本身曾為法國人及英國人所殖民,目前已列名世界遺產的魁北克在1982年通過的「魁北克遺產保存憲章」第四條之二,也明白指出:每一個歷史時期之重要貢獻必須要受到尊重。魁北克憲章的精神,也可以從近年它努力的想挖掘出更多殖民時期遺構中得到驗證。

最近,台灣拍攝的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引發觀賞的熱潮,此片除了有濃烈的台灣風土特色外,其中也蘊含著台灣受日本殖民的一些文化思考。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殖民主義是一個現象。雖然有學者將之定義為實質上是一個比較強勢國家直接干預比較弱勢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系統的現象,但它卻也無可避免的帶來文化的衝擊。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殖民文化遺產與非殖民文化遺產並無強勢與弱勢之分,也不應該有價值觀上的偏見,因為二者都是人類歷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當人民經過一段時間的殖民,開始熟悉殖民者的文化並且將之視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時,部分殖民者也可能吸收被殖民者的文化,在家大啖殖民地的飲食,穿起殖民地的服飾時,我們可以說看到了文化包容與吸收的能力與能量。

※ 本文摘錄自中華世界遺產協會出版之世界遺產雜誌
※ 本文不適合網站CC授權,請勿任意轉載。

Top

 
 
 
國道六號採環保工法 沿途保有翠綠生態

摘錄自2008年12月1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國道六號高速公路工程超前,可望提前通車,大幅縮短台中到埔里的行車時間,由於國道六號屬於第三代高速公路,施工上採用環保工法,沒有大量揚塵,通過的路線,也沒有造成光禿禿的景象,因此,不僅高架工程壯觀,沿途景觀更是優美,連國外遊客經過中潭公路沿線,都不禁要問那是甚麼道路?

國道六號是在台中霧峰銜接國道三號,通往南投埔里,全長37.6公里,沿線經過草屯、國姓、埔里,從中潭公路草屯往埔里方向行駛,就可以看到國道六號長龍沿著烏溪蜿蜒,在國姓路段,從右側望去,可以看到高架的國道六號,穿梭在青山綠水之間。有的橋墩高達4、50公尺,工程壯觀,襯托翠綠山巒,讓南投再添美景。

國道新建工程局南投工務所主任卓高端表示,國道六號是第三代高速公路,採用環保工法,因此,沿線沒有大量揚塵,經過的地方,也不會有光禿禿的景象,兼顧景觀與生態。

國道六號工程浩大,高架橋樑的高度及數量也創下紀錄,施工期間,每天最多有2千名工人同步施工,未來,行駛在國道六號,就可欣賞南投的好風景,堪稱是國內「最美」的高速公路。

Top

 
 
 
鸕鶿數量增加 七股潟湖蚵架快不夠站

摘錄自2008年12月19日中央社南縣報導

台南縣七股潟湖區的冬候鳥鸕鶿喜歡在潟湖中豎立的廢電桿或蚵架上棲息,形成特殊的生態景觀,但隨著族群數量逐年增加,可供棲息之地相對變少,地方人士盼政府能及早因應。

每年冬天到七股潟湖區越冬的鸕鶿數量雖不如金門多,但比較不怕人類,乘坐膠筏的遊客可以近距離觀賞;加上可能因黑面琵鷺保護區劃設後,七股潟湖區的生態保育漸顯成果,鸕鶿的數量逐年增加,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賞鳥。

七股漁民黃智育表示,潟湖附近樹林內是白鷺鷥和夜鷺等鳥類的棲息地,鸕鶿不會去搶地盤,多選擇棲息在潟湖內豎立的導航燈廢電桿或蚵架上,再伺機飛到海面上、或潛水捕魚,形成很特殊的生態景觀;由於牠們很習慣漁民駕駛的船隻接近,所以比較不怕人。

他說,雖有愈來愈多人到七股潟湖賞鸕鶿,但因電桿和蚵架較為分散、且一根只能站一隻鳥,較無法讓遊客看到「數大便是美」的感動;鸕鶿有群居性,若政府能在夏天及早規劃,選定幾個定點密集立桿,不僅能讓遊客更有眼福,也會吸引更多鸕鶿來此越冬,加上黑面琵鷺及黑腹燕鷗,台南縣沿海會成為賞鳥勝地。

Top

 
 
  印地安那州政府餐廳 全面採用生物可分解塑膠容器

摘譯自2008年12月16日ENS美國,印地安那州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生物可分解塑膠容器。圖片提供:Cereplast。美國印地安那州政府公務員及訪客現在在政府大樓內用餐,將會發現餐廳內供應的塑膠餐具材質變得不一樣,不論是冷飲或熱食,一律採用生物樹脂廠商Cereplast公司製造的生物可分解餐具。

州政府大樓內的餐廳自12月15日起,全面改採生物分解性與可分解的冷飲杯,以及沙拉吧專用的碗盤。上門消費的顧客也不難發現,餐具材質變得更環保並未連帶哄抬整體售價。

印地安那州政府綠化計劃經理人季登斯(Phillip Giddens)表示,「政府與C.A.F.E.集團合作,將政府大樓內餐廳所供應的餐具,由石油製塑膠替換至以玉米為基礎製成塑膠,不但符合經濟效益,亦對環境友善」。

印地安那州「玉米產銷班新用委員會」主席,也是貝京鎮玉米農的戈布雷斯(David Gottbrath)指出,「現在愈來愈多消費者和業者積極尋求同時兼顧經濟效益又能保護環境的方法,我想未來像是Cereplast公司所生產的玉米製成塑膠將會廣受歡迎和進用」。

「而這次由政府、私人企業與州內玉米產銷班通力合作,絕對是一種創新的絕佳典範。」

戈布雷斯續說道,「以玉米代扣工會會費的方式,讓我們這些玉米農更加樂意在政府大樓內,幫助銷售與宣傳使用玉米製成的塑膠品」。

Cereplast公司總部位於加州霍桑市郊,專門以生物聚合物與植物澱粉混合物,生產兩類可分解塑膠。

Cereplast公司的分解性產品已雙雙獲得美國與歐洲可生物性分解與可分解的認證,而生產線上的技術已發展至利用再生與植物性澱粉,完全取代傳統塑膠中的石油添加物。

另外,Cereplast公司的複合樹脂則利用玉米澱粉或木薯澱粉等生物複合物,50%以上替代原石油製塑膠物品的材質。

 印地安那州州長丹尼爾(Mitch Daniels)2007年12月在Cereplast公司宣布投資計劃的場合上表示,「Cereplast公司正如我們所感興趣的那種企業。這樣獨一無二的公司不但有順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又有快速膨勃的潛力,而Cereplast公司嘉惠印地安那州,是我們的殊榮」。

Cereplast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希爾(Frederic Scheer)指出,「經過通盤的思考後,我們決定將廠址設在位於中西部中心的印地安那州,因為原物料取得便捷讓我們可以在生產過程中,減少運送線上的碳排放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8/2008-12-16-091.asp

Top

 
 
  新的綠化屋頂 讓美國內政部錦上添花

摘譯自2008年12月16日ENS美國、華盛頓特區報導;范仕穎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佈設於馬里蘭的綠屋頂。圖片提供: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Lab美國內政部長柯偉德(Dirk Kempthorne)於12月16日參加為內政部第三大樓的綠化環保屋頂所舉行的剪綵儀式。

「還有什麼地方比華盛頓特區的保育部門更適合安裝綠化環保屋頂呢?」柯偉德表示,「一半以上的華盛頓特區都被鋪滿了不透水的表面,所以水無法滲入地面,造成了75%的雨水逕流,」他表示,在綠化環保屋頂上的植披和泥土可以吸收雨水,防止雨水造成的逕流情況。

華盛頓特區向來有豪雨逕流和地下污水溢流的問題,每一年至少有10億加侖的污水排入波多馬克河(Potomac River)、安那考斯迪亞河(Anacostia River)和石溪(Rock Creek),這三條河都是流入脆弱的乞沙比克灣(Chesapeake Bay)流域的支流。

內政部的綠化屋頂可以幫助減輕這個問題,這個屋頂可以吸收7/10英吋的降雨,減少豪雨逕流流入地下水系統。

這個環保屋頂也可以中和酸雨、過濾從雨水和雪水中的污染物以改善水質,同時為鳥類和傳粉昆蟲提供安身之處。屋頂的植物也可以有遮蓋日光直射的效果,延長屋頂的壽命,在夏天時提供隔絕熱源的效果,減少都市熱島效應。

在建築物裡面,他還可以減少由外界傳來的噪音,對員工和訪客來說也能提供賞心悅目的景色。

最後,這個綠化環保屋頂還可以改善一點城市裡的空氣品質,光和作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為氧氣。

綠化屋頂的計畫在7年前開始,當國家商業中心設施管理服務部的主管賽爾(Mike Cyr)讀到一篇歐洲的綠化屋頂的文章,即使當時綠化屋頂並不普及,但是賽爾還是決定嘗試在內政部裡面安裝綠化屋頂。

國家商業中心的員工與內部的技術環保政策專家合作,這個團隊由接受由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提供的免費技術支援開始。

可行性評估證實了內政部的綠化屋頂,在一定的限制是可行的。在招商和簽訂合約的過程中,他們同時也和美國環保署和服務管理處合作,最後的屋頂是由費城的Roofscapes公司所安裝,這家公司曾因在芝加哥市政廳安裝的綠化屋頂而獲獎。

綠化屋頂是內政部建築翻新計畫的一部份,翻新會以六個階段來實施,每個階段翻新六個大樓的其中一棟,計畫會於2011完成,花費約1億7500萬美元。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08/2008-12-16-092.asp

Top

 
 
  錢塘江上源發現大片高山濕地

摘錄自2008年12月18日新華網杭州報導

從浙江省開化縣有關部門獲悉,浙江林業工作者日前在該縣境內的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發現了一處高山濕地,是浙江西部地區首度發現的高山濕地。

這處濕地位于開化縣齊溪鎮的楓樓林區,屬於錢江源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景區,海拔700多公尺,面積約6.6萬平方公尺,外圍面積60萬平方公尺。它是浙江林學院、浙江省林業勘察設計院和開化縣林場聯合組織的森林植被資源科學考察隊在上個月發現的。

位於錢塘江上源的開化縣是浙江乃至華東地區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森林覆蓋率超過80%。這片濕地景色優美,群山環抱,氣候常年濕潤,大氣中的負離子數量達每立方厘米1.6-1.8萬個,生長著銀芽柳、野芹菜、菖蒲、野荸薺等典型的濕地植物,動物資源也極其豐富,為錢塘江涵養了大量水源。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是地球上具有多種獨特功能的生態系統,是陸地上的天然蓄水池,不僅在蓄洪抗旱、調節氣候、促淤造地等方面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是眾多野生動植物,特別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

Top

 
 
  論壇: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

作者:munch

攝影:munch從1500億上探2000億,農村再生條例展現好大的口氣。

在政府吹捧,學者疑慮之後,是該把這個天價條例好好細讀一番,看看究竟是如何再生農村。

一看之下,真的只要三分鐘,一切搞懂。

讀本文之前,最好到後面附錄看過條例內文,才知道在說什麼,或是胡謅什麼。

那麼開始3分鐘搞懂政策遊戲!

第一分鐘!誰來領錢?

第1條到第6條,可直接跳過,內容大概是意義宣揚、界定主管機關、實施對象,不看也知道主管機關,中央是農委會,地方是縣市政府,對象是非都市計化的農村,不會有別的。

第7條很重要,針對2000億的用途,有著條列說明,層面非常廣泛,總歸一句話,「有計劃就有錢」。不過「有計畫就有錢」,不是人人都能提計畫,第八條先賦予地方政府由上而下,提出「農村再生總體計畫」,報請中央機關備查就能領錢。

至於條例中,大肆宣揚的由下而上社區精神,其中包含社區公約、人力培育、組織獎勵,都有算是進步的著墨,但是對於地方提出計劃爭取資源的生存現實,在第九條是有競逐但書,就是同一社區組織,必須先行整合,只能有一份計劃書,如有岐異,就得在地方自行搞定。這樣的限定,大概可以預見傳統樁腳型村里組織和社造理念型團隊組織,大概又是一場爭資源的腥風血雨,不過那種只會抗議沒有立案的團體,鐵定是沒資格參賽。

這種限制,會不會造成農村社區裡,組織失去多元,趨向單一,甚至走向乖寶寶有糖吃的景況,值得觀察。

第二分鐘!誰最獲益?

再來,就到了再生條例的精髓。

第12條,明列一些硬體的補助項目,其中注意看種類中的第4項,「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這也是是農村再生的設施項目!然後,搭配第22條,以再生發展區為名,由地方提報,中央核定,地目重新編定。換句話說,上述污染工業都可能透過區域重劃,成為農村再生的一環。

當然,有壞處也有甜糖,參見第25條,只要政府徵地進行公共建設,包括前述污水處理、垃圾清理及資源回收設施的公共建設,民眾可以捐地方式,換取鄰近地目變為建築用地,一夕地價高漲,誘因之高,何樂不為?重編地目,讓政府省付徵收費,還讓環境爭議,轉為得利地主與鄰近居民之爭,算高招!

至於第32條污染限制條文,如同廢話,法律定之的環保規範,本來就該遵循,以再生之名行建設之實,讓法律位階低的條例大開便門,將來和法律位階高的法條相互抵觸,將來依舊風波不斷。

農地農用,一直是政府說不出口的政策,如果農村再生的第三次土改,完全向工業及旅遊傾斜,在農村造就工業財閥與觀光新貴,這樣的農村再生有點變形!

第三分鐘!置死地而後生?

那麼,農村再生倒底是什麼東西?

這樣說比較快,一大筆錢,分給有計劃的農村整修門面,其中誰可以拿到錢整修,必須在地方先行角力一番,至於整修區域,分成生活區及再生區,生活區由居民玩文化景觀,再生區交政府搞工業建設,沒資本的農民,就一旁看人玩。

至於,看半天農村生產那裡去,不管是仍有爭議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或是較和善的「有機農村」計畫,在再生計劃中看不出有何協助,可能要等下一輪重生計劃才有。

看了整篇條文,心想又是冷氣房政策,台灣農村能玩景觀旅遊只限少數區域,絕大多仍舊依賴農業生產,農民要的是作物規劃、產銷合理、青年回鄉,農村才有希望。

結果搞了一大堆錢,編定地目讓工業進駐污染,改善景觀讓金主投資旅遊,或是當地頭人又可雨露均霑的上下其手,至於苦哈哈農民,米價菜價依舊低迷,高級民宿玩不起,更大的貧富差距在農村顯現,是要讓農民氣到暴斃然後再生嗎?

農村再生條例,精確說算是農村再利用條例,架構在都市的工業需要及休閒需求之上,主體不是農村生活、農民生計本身,這種富麗農村計畫,加上農發條例、摻點社造精神的拼冷盤政策,真的別再端出來,讓期待農村改革的人們,大大的傷心!

攝影:munch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文後附錄有草案全文。

Top

 
 
  行動參與:人體骨牌倒立院 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

發起團體: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合辦團體:(歡迎大家響應)

遊行日期:2008年12月28日(日)13:00-17:30

集合地點:自由廣場

遊行終點:立法院(人體骨牌倒立院)

遊行訴求:

  • 針對國會

    1. 要求立即開放隨選視訊系統

    2. 要求立即解凍4.5應捐贈給公視的預算

    3. 要求立即撤回箝制公廣集團營運的公視法第13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

  • 針對公視

    1. 資訊公開:依照公視法資訊公開精神,將公視相關資料,及和行政、立法部門等往來公文全部上網公開。

    2. 產業民主:建立員工參與、勞資共同決定,符合產業民主機制,資方應以最大的誠意與行動解決公廣集團勞資爭議。

    3. 公眾參與:建立公眾參與的外部評鑑與監督機制,並定期透過節目與外界進行溝通。

活動說明:

我們號召千人參與台灣史上第一次:人體骨牌倒立院(參與將頒發證明)

我們已經忍無可忍了!立法院12月9日所通過的決議,立法委員意圖將政治的黑手,伸入全民的電視台-公共電視,我們認為,如果政府連溫和的發聲管道都不留給人民,人民只有選擇走上街頭,點燃改革烽火,發出人民怒吼,讓政客聽到人民的聲音,讓政府看到改革的烽火。

一個代表人民的國會,人民卻無法看到國會開會,放任立委胡作非為,這在民主國家之中,最不可思議的事情經地義之事,而在制度外,公視更要接受全民的監督,我們要求立法院應建立一套多元參與的監督公視機制,取代目前的政治力監督,我們也要求公視資訊公開、產業民主、公眾參與,並且建立公視內部監督機制,從業人員可參與決策營運制播與重大議題,落實台內民主。

12月28日,社運界將全國大串聯,號召人民走上街頭,以人民頭家的身份,要求立法院立即開放隨選視訊系竟然會發生在「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合國-中華民國」的身上,過去,我們尊重國會自主,我們相信國會議員的專業,但越來越多的案例,讓我們覺的國會已經不再代表人民的利益,取而代之的是國會議員自已的利益,甚至只是國會議員自已的好惡而以。公共電視預算一半被凍結將近一整年,杯葛客家及原民台的預算,只是冰山的一角。

公共媒體獨立營運,不受政治力干預,並不表示公視就獨立於監督之外,在制度上立法院監督公視,本就是天統,讓人民看到國會的一舉一動,要求立法院立即解凍應依法捐贈公共電視的預算,並且還給公共電視獨立營運的地位。

新聞聯絡: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周聖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常務理事)、何宗勳(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