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7.2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地球公民協會
美濃愛鄉協進會
中華鯨豚協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台灣環境行動網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綠色藝術市集 環保、樂活、藝術齊聚綠園道
【相關連結】
在城市與農夫相遇 有機農業從「心」出發
合樸農學市集 有機小農的友好平台
響應地球日 彈藥Cool市集音樂會開趴
地產地銷、堆肥廁所 彈藥Cool市集力行抗暖化
2009年台灣最大的綠色嘉年華「伊聖詩綠色藝術市集」,25、26日一連兩天,在台中著名的自然人文新地標──勤美誠品綠園道展開。現場共有46個攤位,包含農夫市集、創意市集、樂活音樂會、綠色影展、綠色資訊站等五大主題。

市集攤位的設計與佈置皆可看出環保巧思,主辦單位特地回收進口商品所留下的貨櫃棧版,搭成主舞台;各攤位的桌巾也採用寶特瓶回收材質製成。為提倡購物民眾垃圾減量的觀念,以環保餐具貸出取代免洗餐具,並提供手工編織提籃租借取代使用塑膠袋…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石磊媽媽的有機心願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添寶

又到了豐收的季節,但是對新竹石磊部落的社區媽媽來說,卻是頭痛的時刻。幾年前,部落裡的社區媽媽,紛紛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希望能夠改善生活,並且保護山區水質不受農藥、化肥的污染。

但是,到了收成時刻,賣不出去的菜,放在田裡腐敗,她們心都碎了,家庭寄託的生計,也在遠山之後,無盡哀傷。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部落,就像山中的小部落一般,沒有太多名氣,遊客稀落,居民依賴傳統農作維生,生活相當困苦。不同的地方,是這個部落從5年前開始,有10多位社區媽媽,陸續加入有機農作的行列,放棄農藥、化肥,回歸到自然耕種的無毒農業。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呂苡榕

圖:海管處提供

為守護台南七股沙洲,25日230位青年與社區志工以竹枝牢牢插入沙中,編籬定沙。搭建攔沙柵阻攔強勁東北季風,復育七股沙洲。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再度發現保育類動物──椰子蟹。椰子蟹由於棲地遭到破壞以及獵捕,造成族群數量銳減,因此必須嚴加保護。

同樣為物種保育新聞,原本被認為是幾乎絕跡的南加州原生青蛙──黃腿山蛙,最近在加州聖貝納迪諾國家森林公園的兩條溪流中再度現身

聯合國希望能在今年年底於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協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問題將是協定的重要內容,他估計到2020年全球每年需要2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

響應青輔會「壯遊台灣」遊程的號召,20多位來自各地的青年志工,25日齊聚陽明山二子坪生態池,進行池中外來入侵水草的移除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海岸、反核,音樂節

作者:張鐵志(音樂文化評論者)

夏天的八月,在一南一北的海岸,有兩個很特別的音樂節。我不是說「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節」,也不是南方的「春天的吶喊」。而是「2009貢寮諾努客:鐵馬影展+環境音樂祭」和台東「東海岸音樂季」。

一、貢寮

如今人們想到貢寮,會馬上想到貢寮海洋音樂祭,想到沙灘、比基尼、陽光、啤酒,喔,還有音樂。

但在更早之前,貢寮讓人聯想到的是核四以及是反核運動。環境工作者崔愫欣說,貢寮當時是環保運動的聖地,許多關心環境的年輕人成為第一波的朝聖者。

精采內文

 
 
 
綠色藝術市集 環保、樂活、藝術齊聚綠園道

本報2009年7月27日台中訊,陳誼芩報導

2009 年台灣最大的綠色嘉年華「伊聖詩綠色藝術市集」,25、26日一連兩天,在台中著名的自然人文新地標──勤美誠品綠園道展開。主辦單位伊聖詩芳療生活館結合國內外綠色資源,邀請國內在地有機小農、愛地球歌手、環保手作達人,精心策劃農夫市集、創意市集、樂活音樂會、綠色影展、綠色資訊站等五大主題,共有 46個攤位。

貨櫃棧版搭成的主舞台市集攤位的設計與佈置皆可看出環保巧思,主辦單位特地回收進口商品所留下的貨櫃棧版,搭成主舞台;各攤位的桌巾也採用寶特瓶回收材質製成。為提倡購物民眾垃圾減量的觀念,以環保餐具貸出取代免洗餐具,並提供手工編織提籃租借取代使用塑膠袋。

「伊聖詩芳療生活館」透過「合樸農學市集」號召了28個在地小農參與,人氣最高的是有「台灣阿信阿嬤」之稱的盧秀紅農友的攤位,她從小生活貧苦,但用心投入無農藥的栽培種植,住在北屯的張連成帶著小朋友來逛市集,直誇盧秀紅的竹筍又大又甜,別的地方買不到。而台灣春一枝冰棒第一枝公平交易冰棒的催生者春一枝商行,堅持公平交易的概念,收購來自台東初鹿農民生產過剩無法販售的水果,製作成純天然手工冰棒,也是現場很受歡迎的商品。

除了在地小農的農產品之外,還有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創意市集,在這裡可以找到用舊米袋製成的個性包包、由廢棄底片、電路板溶解再創作的首飾......等。很愛搞怪的李國誠,成立的「漱畫畫中的李國誠木齋」,用各種廢棄木頭作成創意商品,並透過插畫、繪畫、影像,搭配文字的描述,傳達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和觀念,就讀台中教育學院的李同學,一口氣就買了五個手工小玩偶。

此外還有4場加拿大綠色影展及國內7個環保團體,受邀參加綠色藝術市集。透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引介的加拿大綠色影展,讓民眾從片中了解全球環境變遷與生活改變的關連,並藉由主持人與專業講師的導讀和經驗分享,引領民眾從影片中反思每個人如何從自己的食、衣、住、行中,實踐節能減碳愛地球的行動。

好客愛吃飯樂團現場有多位用音樂傳達環保理念的跨界音樂人,包括星光二班的林宜融演奏拿手的小提琴,用音樂來鼓勵生活周遭的人,要珍惜資源、愛護地球和懂得分享;本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得主「好客愛吃飯樂團」,帶來萌芽自台東田野黑泥的客家式BOSSANOVA;主辦單位伊聖詩芳療館表示,今年第二年舉辦綠色藝術市集活動,因為希望扮演讓台灣與世界連結與接軌的角色,除了引進國際知名有機品牌,也以實際行動支持本土有機農業,期盼在這個集合芳香療法、綠色市集、環境關懷、創意市集的大型環保嘉年華會之後,大家能更認同這塊土地,為地球的生態平衡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打造一個會呼吸的城市!

參與市集的台中市文化局局長黃國榮和環保局副局長王進崇,也希望台中市能多舉辦這樣結合「環保樂活」和「藝術人文」的活動。王國榮表示,台中市最適合居住的城市,除了氣候宜人、交通便利之外,綠化程度高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他肯定伊聖詩舉辦綠色藝術市集,在周末的台中經國綠園道,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面對面互動、交易。

Top

 
 
  我們的島:石磊媽媽的有機心願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添寶

又到了豐收的季節,但是對新竹石磊部落的社區媽媽來說,卻是頭痛的時刻。幾年前,部落裡的社區媽媽,紛紛加入有機種植的行列,希望能夠改善生活,並且保護山區水質不受農藥、化肥的污染。

但是,到了收成時刻,賣不出去的菜,放在田裡腐敗,她們心都碎了,家庭寄託的生計,也在遠山之後,無盡哀傷。

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石磊部落,就像山中的小部落一般,沒有太多名氣,遊客稀落,居民依賴傳統農作維生,生活相當困苦。不同的地方,是這個部落從5年前開始,有10多位社區媽媽,陸續加入有機農作的行列,放棄農藥、化肥,回歸到自然耕種的無毒農業。

改善生活,成為轉種無毒農作的最大動力,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部落裡,一位羅慶郎先生的協助。

石磊部落的羅慶郎先生,曾經是部落裡的農業培訓青年,下山學習慣性農法的技術,成為部落裡的種菜高手。幾十年的農藥、化肥使用,為他帶來財富,卻賠上了家人的健康,妻子罹患癌症,讓他大澈大悟,深知農藥帶來的危害。

20 多前,羅慶郎放棄慣行農法,開設自然農場,轉為有機種植,他希望換一種方式過生活,創造不同的人生價值。於是祈禱山上的羅慶郎,成為部落裡有機農作的先行者。多年的努力,他種的有機蔬菜受到肯定,成為知名的有機農戶,但是他有更遠的想法,想要為有機種植找尋更好的營養來源。

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韓國微生物營養源知識,於是他將農場交由兒子經營,遠赴韓國學習,回國後開始投入研發。羅慶郎以白飯發酵,來示範製作最簡易的微生物營養源。

微生物存在環境之中,如何取得,如何保存,甚至如何留下好的,取除壞的,成為技術的關鍵,其實早期原住民已經懂得這個道理。在羅慶郎的倉庫裡,存放各種發酵的營養源,對於植物、動物都有很大的助益。

在雞場裡,他以自然食物養雞,添加微生物營養源,增進雞隻的健康。這些不含飼料中抗生素的天然雞糞,再加入微生物幫助發酵,成為天然的有機肥料,可以用在農作上,1個自然循環的生態農場,在山中綻放光茫。

有機種植的成功,羅慶郎並未忘記分享,他的兒子瓦旦投身社區營造,幾年的努力,發現部落還是必須回歸產業面,種出好的農作,改善生活,他請求父親協助部落。羅慶郎答應兒子的請求,願意傳授有機種植的知識和教導營養源的製作方式,他們找尋部落裡需要幫助的人,組成社區媽媽自然農作團隊。

楊秀蓮是部落的婦女,10年前和先生回到山上耕作,一家6口靠著農耕所得維持家計,生活相當困苦。得知羅慶郎協助部落種植有機農作,能夠改善生活,他們就去上課,和其他社區婦女一起加入有機種植。

傳統農作的方式,常常在噴灑農藥後,造成身體不適,一直擔心身體的健康,也是她們學習有機種植的動力。無毒的農作環境,不僅讓農人身體健康,也讓農作生長良好,像是青椒就特別肥厚甜美。

羅慶郎的自然農場,常常有慕名而來的遊客,他在介紹農場之餘,也不忘介紹社區媽媽的自然農作,幫助她們銷售。

楊秀蓮收到訂單,忙著到農地採收作物,夫妻2人不斷為生活奮鬥。山上山下跑,忙了一個上午,只賺了不到1000元的賣菜錢,她們不是菜種不好,菜價也不錯,但是整田的菜沒人買,放著等爛掉,成為心中最大困擾。

其他的社區媽媽也有同樣的困擾,產銷體系失調,失去完整的供銷管道,常常是零零星星的賣菜,1個月的收入相當微薄。許多社區媽媽是單親家庭,只靠著有機農作賺錢養家,因為銷路不好造成的窮困,成為生活壓力。

但是為了健康,為了完成有機種植的心願,雖然遇上困難,她們依舊相互安慰打氣,一定要堅持下去。羅慶郎一直為部落的有機種植找出路,因為他覺得不只是在幫助這些家庭,同時也是在照顧台灣的土地,讓水源的上游保持清淨,有助生態復育。

在石磊部落,羅慶郎帶著社區媽媽一起努力著,她們沒有消沈失意,她們希望外界能夠看見她們的努力,享用最美好的自然食物。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搶救七股沙洲 230人攜手插竹枝

摘錄自2009年7月26日自由時報七股報導

搶救流失中的七股沙洲,230位青年與社區志工,25日登上七股網子寮汕,插竹枝、編竹籬,雖然氣候不穩定,守護土地決心不受影響,堅定地將一枝枝竹枝牢牢插入沙中。

七股沙洲逐年退縮,七股潟湖面積縮減1/4,好鄰居文教基金會與七股海岸保護協會聯手,連續第3年舉辦「清潔地球、環保台灣-七股護沙生態假期活動」,25日號召230名青年志工及社區民眾展開編籬定沙行動,搭建攔沙柵阻攔強勁東北季風,復育七股沙洲。

積極投入護沙工作的北門社大主任柳秀慧表示,社大人員長期觀測,編籬定沙使沙丘平均高度增加近20公分左右,證明方法確實有效,希望持續推動,累積成效,期盼有更多一同投入關懷台灣土地。

Top

 
 
 
東沙環礁公園 又發現椰子蟹
">

摘錄自2009年7月27日聯合報高雄報導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調查東沙島囓齒目生物時,發現3隻珍稀保育類動物椰子蟹(俗稱八卦蟹),這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連續2年發現椰子蟹,顯示保育工作具成效。

海管處表示,屏科大野保所本月17日在島中央,發現兩隻椰子蟹,19日上午在內潟湖區域發現第3隻,測量頭胸甲長度平均為6.4公分,重量平均為180公克。3隻椰子蟹屬幼蟹,尚未達到成熟階段,在完成頭胸甲長度及重量測量後,已於原地野放。

椰子蟹分布在印度、太平洋熱帶島嶼,是陸寄居蟹科中體型最大的,成蟹體重可達1至6公斤、頭胸甲長15公分以上,因能以螯腳剝開椰子外殼,取食椰肉而得名。

椰子蟹白天常躲在海岸邊樹林的石頭或珊瑚礁洞穴下,在台灣主要分布在東海岸、恆春半島及綠島、蘭嶼,但台灣本島已很難發現,在蘭嶼及綠島地區椰子蟹的數量也大幅減少,由於棲地遭到破壞以及獵捕,造成族群數量銳減,必須嚴加保護。  

Top

 
 
 
野生瀕危青蛙 再度現身南加州

摘譯自2009年7月23日ENS美國,加州,聖地牙哥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黃腿山蛙。Eugene van der Pijll 攝,USGS 提供。原本被認為是幾乎絕跡的南加州原生青蛙,最近在加州聖貝納迪諾國家森林公園(San Bernardino National Forest)靠近愛德懷鎮(Idyllwild)附近的兩條溪流中再度現身。

黃腿山蛙(Rana muscosa)在聯邦瀕危物種清單榜上有名,被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極度瀕危的物種。直到上個月研究人員估計野生環境中只剩122隻黃腿山蛙。

今年6月,兩個各自抱著不同目標的科學團隊分別在聖荷森托荒野(San Jacinto Wilderness)發現了黃腿山蛙。

他們在聖荷森托(San Jacinto)山區的塔克孜(Tahquitz)河和柳樹(Willow)溪中發現這些青蛙,兩個地點相距約2.5英里之遠。至於該地區青蛙的數量則未確定。

再度發現這些青蛙對於透過棲地保護及修復、人工繁殖、野放等方法來達到野外黃腿山蛙復育的政府和非盈利機構合作夥伴而言,的確是意外的收穫。

聖地牙哥(San Diego)動物園開先例,進行人工培育黃腿山蛙的工作。它們最近才剛從蝌蚪蛻變成小青蛙。工作人員的目標是先用人工繁殖的方式培育黃腿山蛙,爾後再將他們野放回原棲地。

基於補償的緣故,美國加州運輸署(Caltrans)出資協助在聖伯納底諾(San Bernadino)山區的330號州道,靠近黃腿山蛙棲地,穩固一處斜坡的緊急施工工程。

加州漁業與動物部(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Fish and Game)正在進行一項有利於安吉樂斯(Angeles)國家森林内小石溪中瀕危黃腿山蛙的移鱒計劃。

鱒魚是在1800年代末期為休閒漁釣而被全面引入湖泊和溪流。然而,蝌蚪往往淪為非本地魚類如鱒魚的腹中物。黃腿山蛙可能花上兩年的時間才長成成蛙,因此之間很長一段時間容易成爲捕食魚類生物的獵物。

小石溪中某一段的鱒魚數量在減少當中,同時那段溪流中的青蛙數量也呈現成長的態勢,因此證明了這種做法是可行的。

由於棲息地消失、氣候變遷效應、農藥污染、致命真菌擴散等原因,全球的青蛙和其他的兩棲動物數量越來越少。

Top

 
 
  氣候公約秘書處:到2020年抗擊氣候變化每年需2000億美元

摘錄自2009年7月24日聯合國新聞網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德布林24日表示,聯合國希望能在今年年底於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協定,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問題將是協定的重要內容,他估計到2020年全球每年需要2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

他指出,已經遭受氣候變化直接影響的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適應氣候變化;同時,經濟增長和減貧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優先考慮,這些國家願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遏制氣候變化,但同樣需要資金支援。

德布林估計到2020年,全球每年需要2000億美元應對氣候變化,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目標,當前的談判不需要將資金數額設定得如此之高。

德布林說:我認為首要的是在談判桌上要有一個起步金額,讓發展中國家能夠開始策劃在減少排放方面能夠做些什麼,並且將這些措施融入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戰略中,同時已經遭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也可以開始準備執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如果在哥本哈根各國能夠同意100億美元,就將是進步的一個積極信號。

Top

 
 
  青年遊學到草山 揮汗清除外來種

本報2009年7月27日台北訊,實習記者李盈瑩報導

20 多位來自各地的青年志工,響應青輔會「壯遊台灣」遊程的號召,25日齊聚陽明山二子坪生態池,進行池中外來入侵水草的移除。這場「草山青年曼波舞: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活動,是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協辦,讓志工在清除外來種的過程中,一方面開闢原生種的生存空間,更擁有休閒遊憩的新體驗;甚至志工在勞動的同時,也為現場遊客進行了一場即時的環境教育。

志工動手清除外來入侵種活動中特別邀請到松山社區大學講師蔡桉浩進行生態導覽,除了認識二子坪步道上的動植物之外,還帶領志工下水池施作,並於夜間進行蛙類觀察,讓志工在服務之餘,還能對生態環境有更多知性的了解。

參與該活動的志工來自多元的背景,包含程式設計師、高中生、馬來西亞僑生等。所有志工在清除外來種的行動中,志工不但要在佈滿水草枝條與泥水的池中行走,並拔除外來入侵種水蘊草之外,還需要接力傳送,將拔除的草移到陸上做堆肥。講師蔡桉浩解釋,以堆肥的方式,水草會於數日內腐化,清除的水草植物體對環境的影響也降到最低。

特約講師蔡桉浩進行生態導覽「以前來陽明山都沒注意過生態池,此次難得有機會進入水塘中,付出實際行動清除外來種,在水中寸步難行的經驗與清出大量水草的成就感,都是最大的收穫。」志工張一心在心得分享中如此表示。

池塘邊聚集不少好奇觀看與詢問的遊客,在工作人員解說後,爲志工加油打氣。看到遊客主動地發問與討論,還有小朋友在池邊躍躍欲試,講師蔡桉浩指出:「藉由志工行動與更多遊客的理解,在生態保育方面已達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2個小時的清除服務結束後,總共清除40籃的水蘊草,擔任程式設計人員的鄧博文表示,活動內容包含體驗與服務,還讓活動參與者在寓教於樂中,學會辨識各種動植物,對於長期在都市生活的人而言,具有休憩及自我成長等效益。此外,志工陳怡潔也興奮的表示:「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很認同工作假期的概念,平時沒有機會下池塘、接觸泥巴,這次的經驗很特別!」

由於午後雷陣雨的影響,讓蛙類從傍晚開始踴躍活動;在夜間觀察時,聲響各異的蛙類鳴叫聲更充斥於生態池周圍。「唧唧唧」、「咄咄咄」,在各式的蛙鳴聲中,志工聽聲辨位,以手電筒找尋拉都希氏赤蛙、中國樹蟾及面天樹蛙等。志工游博宏表示,經由講師講解及實際觀察下,原本聽起來陌生的名稱與只能在圖鑑中見到的身影,頓時躍然眼前,生動了起來。在中國廣東省就學、返台過暑假的志工羅倩雯指出,雖然遊覽過不少地方,但是藉由工作假期的活動設計,讓她對於這片土地的感受更為深刻。

志工在二子坪中進行外來入侵種的清除工作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長期推動生態工作假期;此項活動行程,為響應青輔會「壯遊台灣」特色遊程之一,活動總籌專案執行李子君因此表示,「此次工作假期,參與的志工年齡普遍較輕,若是這樣的生態保育態度能夠深植於年輕一代心中,對未來台灣生態的保護會有很大的助益。」

學會愛護土地的方式,不僅從揮汗勞動中來,青年志工也藉由主辦單位對活動的每一細節安排,親身體驗了「負責任旅遊」的理念,如晚餐輕食、自備筷子和水杯、做好完善垃圾分類、廢棄物帶下山;李子君感動的發現:「本次活動,有一半以上志工都自備了餐具!」真正實踐了「負責任旅遊,才是真正的生態工作假期」精神!

主辦單位希望號召更多志工參與,將生態工作假期的概念帶入旅遊中,使每一位志工用手與土地深深連結。詳細活動內容洽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Top

 
  論壇:海岸、反核,音樂節

作者:張鐵志(音樂文化評論者)

夏天的八月,在一南一北的海岸,有兩個很特別的音樂節。我不是說「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節」,也不是南方的「春天的吶喊」。而是「2009貢寮諾努客:鐵馬影展 +環境音樂祭」和台東「東海岸音樂季」。

一、貢寮

如今人們想到貢寮,會馬上想到貢寮海洋音樂祭,想到沙灘、比基尼、陽光、啤酒,喔,還有音樂。
但在更早之前,貢寮讓人聯想到的是核四以及是反核運動。環境工作者崔愫欣說,貢寮當時是環保運動的聖地,許多關心環境的年輕人成為第一波的朝聖者。

2000年,縣政府舉辦第一屆海洋音樂祭,然後逐漸地,一個以獨立音樂為主的音樂節,可以吸引二十萬人,並成為進入台灣青年文化的集體想像。海洋音樂祭確實成為台灣的奇蹟(當然不能忽視7-11的偉大貢獻)。

但就在鼓聲與吉他聲的熱情吶喊中,在那些我們喜歡的音樂人的歌聲中,福隆海灘的沙灘卻嚴重流失。本來在橋左邊沙灘上的音樂祭大舞台,被迫轉移到右邊的沙灘搭建。

2002年,長期投身反核運動的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音樂祭現場針對遊客做問卷調查,問音樂青年們是否知道福隆沙灘因核四碼頭工程逐漸流失?或是否知道核四的出水口就在福隆海灘旁?

03年的第四屆音樂祭,綠盟開始在音樂祭擺攤宣傳。2005年,他們與音樂人結合組織一個「愛音樂、救沙灘」的活動。張懸、薄荷葉等音樂人參加記者會、表演時在台上向觀眾呼籲,或是在身上貼著紋身貼紙。獨立音樂人第一次大規模地集體參與環境運動。此後,年復一年,綠盟繼續擺攤,海洋音樂節則變得越來越奇怪:新上任的周縣長曾要上台唱歌,今年更是喪失了獨立精神。

於是,今年夏天,綠盟決定自己辦演唱會,讓貢寮回到原來的精神:反核,並讓關心環境音樂人們在這裡唱出:貢寮你好嗎?

二、台東

7月中某個夜晚,我在台東都蘭糖廠咖啡館,旁邊散落的椅子坐著巴奈、那布、達卡鬧、陳建年、剛得金曲獎的南王三姊妹。大家輪番上去拿著吉他唱歌,且不是只有這些台灣最動人的聲音可以唱,「素人們」也可以上去唱,只要你在歌王歌后前不害怕。

一箱啤酒放在中間給大家喝(那天正好是糖廠咖啡館的原來經營者不做了),喝完了,大家就一起湊錢去買。

那是最棒的live house,最動人的音樂氛圍,沒有任何矯情,沒有所謂台上與台下的分野。因為音樂就深植於他們的生活中,音樂就來自土地上。

台東如今是台灣最珍貴的音樂寶山,一個個歌手用他們的美麗聲音撼動台灣。尤其是都蘭更形成一個社群,人們在這裡歌唱、生活。前兩年,歌手巴奈舉辦都蘭音樂創作營,去年將成果出版為專輯「停在那片藍」。也是在去年,在原住民的狼煙行動之後,巴奈、那布想要用音樂繼續傳遞關於原住民權利、歷史與記憶的訊息,所以他們邀集了部落長老與在地朋友組成了音樂團體「Message」,並在今年一月出版一張精彩的同名專輯。

現在,我們這些非台東人也有機會去感染到台東及都蘭特殊的音樂氣氛。在8月5到9號,他們將舉辦一個東海岸音樂季,內容音樂的工作坊、包括在地的手創市集,當然,還有海岸邊的音樂。
從官網上,你可能看不到這個音樂節還有一個隱含的抗議行動。

經濟部選擇台東縣達仁鄉南田村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候選場址其中之一,而這個選址是排灣族的傳統領域。於是這群台東的音樂人在最近一直呼籲,台東要的是成為音樂之鄉,而不是核廢料的墳墓。

所以在這個音樂節中,除了聽到國際與台東的音樂人如何在海邊交織出最富生命力的音樂,你或許也會聽到巴奈在台上或台下跟你聊核廢料,與台東的環境問題。

美麗的音樂是不可能是被污染的土地上誕生的。

所以,8月前兩個週末,請先來貢寮,再來台東;在這兩個海岸感受夏天的海風,聆聽最棒的音樂,並且,關心台灣的環境。

2009貢寮諾努客 http://taiwannonuke.blogspot.com/

2009東海岸音樂季 http://tmf.ccl.ttct.edu.tw/index.asp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易俊宏、高美鈴、呂苡榕•網編:李盈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