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2.1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台灣立報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地球日
自然生態攝影學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國際綠色和平組織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  
勞工陣線
國際河網IRN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鐵道古城拒開發 平溪鄉民反水庫

【相關連結】

山城子民:不懂水庫魔爪為何伸入平溪?

平溪之水天上來

平溪居民反水庫 籌組自救會

北縣建平溪水庫 斷層帶藏危機
每年元宵節,台北縣的平溪鄉都會湧入大量的遊客來此放天燈祈福。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位於基隆河源頭的鐵道山城,正在規劃一座水庫,未來水庫如果蓋好,平溪鄉十二村之一東勢村50多戶將被淹沒,而平常藍鵲停留的地方,恐怕也會消失。

民眾質疑,既然已完成初步調查,調查了甚麼、規劃得怎樣,為什麼不先對民眾說明?另外針對水庫規劃一開始的「需求及問題」,規劃單位並沒有向民眾說明需要水庫的理由。

精采內文

 
  環球360:未知的水資源


喜馬拉雅山冰川消融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但是當地水資源供應形勢依然嚴峻。

「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是數百萬人的生命線。」 最近,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徹底融化的說法頗受爭議,而且聯合國氣候變化科學組織承認,之前宣稱喜馬拉雅山冰川將於2035年徹底融化的說法並不可靠。爭議之後人們發現,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十分關鍵,但也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逐漸融化的喜馬拉雅山冰川之所以占了各大媒體頭條,是因為他們是南亞、東南亞河流的發源地,且這些地區的人數占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十分可觀。如果冰川真的大面積融化甚至消失,那麼依靠這些河流生活的人們生命將受到極大威脅。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詹子慧


亞洲首例!亞洲第一艘太陽能觀光大型電動船,9日於高雄真愛碼頭下水啟航。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也在9日表示,環保署將參考德國再生能源法中躉售電價的優惠訂價與相關配套措施,並參酌國內情況,制訂我再生能源的相關政策。舊金山市於8日簽署通過舊金山的資產評估潔淨能源計畫(PACE),是全美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PACE計畫。

我們都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也知道吸二手菸不好。現在美國研究顯示,吸到附著在物體表面的菸草殘留物,也就是三手菸,同樣也對身體有害。澳洲醫學研究發現,未來10年可望將豬肺移植人體。豬器官先前並不適用於急救手術,因為豬器官一旦與人血接觸,就會失去功能,然墨爾本研究人員已經克服該困難。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書齋:《卯上台塑的女人》之9:聯碳爆炸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我夢到聯碳爆炸,實在不該告訴貝比的。 他說:「妳怎麼知道是聯碳?每家工廠爆炸看來不是都差不多。」 「是聯碳沒錯,因為爆炸和火光之上,有黑色字體寫的『聯碳』,時間是在晚上。我想聯碳準會爆炸!」 他說:「哦,那妳別跟人講,不然他媽的肯定會以為是妳幹的。」

精采內文

 
   
  論壇:環境公民要打破科技發展的專家情結

作者:王舜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最近網路上一篇翻譯文章〈洗澡洗再快也不夠:為何個人改變不等於政治改變?〉,引起網友眾多討論。其中談到,就算竭盡個人努力調整生活方式,試圖減少環境負擔(例如洗澡洗很快、節約家庭用水與能源、只搭大眾運輸工具、吃素等),這些個人的改變對於解救目前的環境危機卻是杯水車薪,因為最大的污染源和環境權殺手,都是那些渺小個人無法觸及的權力集團:政府、跨國企業、資本主義。文章看似悲觀、唱衰所謂的「環保意識」,但作者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凸顯唯有公民自發組織起來,挑戰龐大複雜的結構權力,才有可能造成深刻的改革。

精采內文

 
   
 
鐵道古城拒開發 平溪鄉民反水庫

本報2010年2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呂苡榕報導

每年元宵節,台北縣的平溪鄉都會湧入大量的遊客來此放天燈祈福。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位於基隆河源頭的鐵道山城,正在規劃一座水庫,未來水庫如果蓋好,平溪鄉十二村之一東勢村50多戶將被淹沒,而平常藍鵲停留的地方,恐怕也會消失。

經濟部水利署原定於昨(9)日在平溪鄉召開「基隆和平溪水庫規劃過程說明會」,但因為北區水資源局、第十河川局及縣政府等單位高層不克出席,因此水利規劃試驗所的代表僅針對目前進度向居民報告。雖然並非正式會議,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總召集人林淑英表示,還是應該簽到及記錄,讓政府單位了解民眾的意見。

林淑英表示,快要過年了大家都很忙,但是為了水庫的事仍然堅持出席會議。結果到了會場才給個臨時通知表示會議延期,可見這些政府高層認為民眾的時間不如他們的這麼寶貴,才把居民心裡排在第一位的事擺到後面。

林淑英強調,這種突然通知會議延期的作法恐怕違反行政程序。雖然這次並非正式會議,還是應該簽到並且記錄。

對此水規所代表正工程司潘禎哲表示,其實上周四(4日)已經發了會議延期的通知,但因為怕有些鄉親通知不到,怕讓大家白跑一趟,才到現場向大家道歉,同時報告目前水庫規劃進度。潘禎哲說明,目前水庫進度僅完成調查階段,進入初步規劃,而且是否蓋水庫尚未定案,目前的調查尚停留在「能否蓋水庫」的階段。

但現場民眾質疑,既然已經完成初步調查,那是調查了甚麼、規劃得怎樣,為什麼不先對民眾說明?另外針對水庫規劃一開始的「需求及問題」,規劃單位並沒有向民眾說明需要水庫的理由。居民表示,政府應該重視弱勢的意見,重大建設先取得地方同意,才不會老發生規劃半天,卻引起地方抗爭。

另外居民也認為,每次探勘都不敢讓民眾參與,只會偷偷摸摸進行,這種做法很難讓人相信。另外,說要蓋水庫說了20幾年,搞得大家房子都不敢蓋太好,怕哪天被徵收。好不容易因為老街發展,年輕人回來了,結果現在又說要蓋水庫,光是為了這個就煩惱了很久。

同時民眾也提出,水庫已經不是解決水資源的方式,台灣應該朝向海水淡化技術邁進,未來台灣若是能將海水淡化技術提升,同時壓低成本,還能將技術外銷出去。加上目前台灣自來水漏水率大約21.95%,扣除大台北地區,2004年至2008年漏水量,每年平均是7億1382萬公噸,相當於每年大約漏掉了2座翡翠水庫的量。其實改善自來水管漏水率及水庫淤積問題才是從源頭解決水資源問題。

對於民眾的意見, 潘禎哲表示,由於其它部會未能到場,因此許多問題他們無法代為回應,但保證將會在過年後召開正式的地方說明會,由相關部會逐一回答民眾的疑問。

說明會雖未開成,但居民和到場支持的環保團體仍熱烈討論將來該如何應對政府單位,目前地方已自組生態保護協會,為後續的長期抗戰做準備,也希望讓各界民眾知道平溪發生的事情。目前水庫是否定案仍是未知數,唯一肯定的是古城居民保衛鐵道老街風華,還有很常一段路要走。

Top

  環球360:未知的水資源
作者:納文‧辛格‧卡德加

喜馬拉雅山冰川消融具有諸多不確定性,但是當地水資源供應形勢依然嚴峻。

「恆河和布拉馬普特拉河等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是數百萬人的生命線。」

最近,喜馬拉雅山冰川將徹底融化的說法頗受爭議,而且聯合國氣候變化科學組織承認,之前宣稱喜馬拉雅山冰川將於2035年徹底融化的說法並不可靠。爭議之後人們發現,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十分關鍵,但也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逐漸融化的喜馬拉雅山冰川之所以占了各大媒體頭條,是因為他們是南亞、東南亞河流的發源地,且這些地區的人數占全世界總人口的比例十分可觀。如果冰川真的大面積融化甚至消失,那麼依靠這些河流生活的人們生命將受到極大威脅。

那麼既然「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已確認冰川幾十年後將消失的說法有誤,這是否說明水資源問題並不值得擔憂呢?很多科學家認為,在人口過多、人口增長過快的地區,氣候變化的影響會帶來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水資源問題更加讓人擔憂。

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冰川自身確實在融化,只是融化速度還有待研究。但是,有些氣候因素確實影響著河水流量,比如降水、降雪和區域溫度變化。尼泊爾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ICIMOD)的高級水文學家麥茨‧埃里克森認為,人們給冰川的關注太多,忽略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響發源於東喜馬拉雅山的河流流量,比如降水和降雪等。ICIDOD最近對印度庫什喜馬拉雅山冰川展開了研究

東喜馬拉雅山以南有幾條主要河流,如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譯者注:中國境內稱雅魯藏布江)及其支流。對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不丹和西藏的數百萬人口來說,這些河流就是生命線。「世界銀行」最近的一項調查表明,尼泊爾冰川融化對恆河下游水流量變化的影響不到5%「也就是說,95%以上的河水流量來自雨水和季節性積雪融化」,來自美國博爾德科羅拉多大學的冰川學家理查‧阿姆斯壯如是說,他也是此項研究報告的作者之一。

若真如此,那麼即便冰川融化甚至消失,東喜馬拉雅山的河流下游水量也幾乎不會受到影響。但是,在發生氣候變化的今天,影響水量變化的其他因素(如降水和降雪)會保持不變嗎?科學家的答案是:不會。但這些因素究竟會導致水量上升還是下降?究竟會如何影響,什麼時候影響?這些問題有待解答。

「我們發現季風有些變化」說到季節性降水影響該地氣候時,埃里克森說,「比如去年,季風登陸尼泊爾遲了一個月,在遲來的雨季裡,有些地區河水一天內上漲了80毫米。但是該地區降水和溫度沒有得到持續觀測,也缺少恰當的研究。」

一些科學家認為,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灰塵顆粒和碳灰)吸收太陽輻射後會加熱大氣溫度,加速部分地區溫室效應,從而影響水資源。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太空科學負責人劉‧威廉姆,去年在印度展開了一項研究,發現懸浮顆粒導致地區溫度升高得要比預期快得多。他認為,這還會影響季風系統,造成該地區水供應減少。

但是阿姆斯壯認為,氣溫升高會使季風加劇,從而帶來更多降水,增加河水流量。他說:「這樣一來,由氣候模式決定的未來降水將變化多端,實際情況可能與通過氣候模式所預計的結果大相徑庭。」

西喜馬拉雅山河水流量與季風系統不一致,也會導致降水多變嗎?巴基斯坦的全球變化影響研究中心首席物理學家艾沙爾德‧穆罕默德說:「年平均流量相差很大,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清楚。比如,印度河流量最大時是最小時的兩倍。」與恆河不同的是,喜馬拉雅山西部的河流,比如印度河,流量受冰川影響很大,因為這個地區沒有季風帶來的降雨。但報告顯示,即使在這裡,冰川的情況也不盡相同。

部分科學家認為,持續上升的氣溫說明冰川冬季沒有足夠降雪,所以夏季河水流量減少。在印度防洪灌溉部門進行實地研究的喀什米爾大學教授穆罕默德‧蘇丹‧巴特說:「我們已經觀測到印度河、奇納布河傑赫勒姆河流量減少。記錄顯示傑赫勒姆支流流量減少了40%,這是由柯拉齊冰川消融決定的。」但是,在巴基斯坦喀喇昆侖山進行實地研究的加拿大冰川學家肯尼斯‧海威特去年十月告訴BBC新聞說,至少有一半的冰川比他五年前看到它們時向前移動了不少。

冰川的情況本身已經十分複雜,加上更紛繁的降水、溫度模式,此地區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河流系統真是再複雜不過了。專家認為,由於政治條令和地理因素的限制,若想就這一情況達成共識,真是難上加難。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的埃裏克森說:「這一地區的部分國家不願共用與水有關的資料,他們認為這是機密的。由於難以獲得這些資料,有效利用水資源的研究仍然十分困難。」

這篇報導的早期版本曾在2010年1月27日發表於BBC。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2月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亞洲第一艘太陽能觀光船 高雄啟航
摘錄自2010年2月9日今日新聞高市報導

由高雄市輪船公司斥資打造的亞洲第一艘太陽能觀光大型電動船,9日於高雄真愛碼頭下水啟航。高雄市長陳菊表示,太陽能觀光船,無聲、無污染,讓愛河更無負擔,是高雄邁向生態環保城市最具體的實踐;今年6月前將陸續增至5艘,加入愛之船的服務行列。 陳菊表示,這艘「太陽能船」是結合國內先進太陽能科技產業,應用在休閒觀光遊輪動力供電,是台灣輪船製造科技工業的新里程。 交通局長王國材表示,冬暖的南台灣高雄,擁有晴天的好氣候及一年2,200小時日照,「太陽船」即吸取大自然的太陽能源,再儲存環保鋰電池中,取代柴油燃料,沒有燃油的排放廢氣,也能維護愛河的水質,又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對行動不方便的旅客,提供更優質人性化的服務。

Top

 
 
 
再生能源訂價 參考德國經驗

摘錄自2010年2月9日聯合晚報台北報導

行政院副院長朱立倫9日上午表示,環保署將參考德國再生能源法中的躉售電價的優惠訂價精神與相關配套措施,並參酌國內情況,制訂我再生能源的相關政策。

環保署9日上午舉辦「從再生能源發展看台灣邁向低碳社會契機」國際研討會,大力倡議「綠色新政」。朱立倫出席強調,我國自然資源缺乏,99%以上電力靠進口,再生能源只占5%,因此將致力推動與發展綠色產業,也將採用「德國經驗」,參考德國躉售電價的優惠訂價精神與相關配套。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台灣不會全盤移植德國經驗,會參酌我國國情及民間需要後,制訂屬於我國的再生能源政策。

Top

 
 
  舊金山市長同意發行1億5千萬公債 支持屋主提升能源效益

摘譯自2010年2月8日,ENS美國加州,舊金山報導;謝雯凱編譯;蔡麗伶審校

舊金山金門大橋附近住家屋頂的太陽能板(圖片來源:Phil 舊金山資產所有權人現在將可透過特殊的自願性財產稅,把申貸資金投注於再生能源、節能與節水計畫上。

舊金山市長紐森(Gavin Newsom)於8日簽署通過舊金山的資產評估潔淨能源計畫(Property Assessed Clean Energy,簡稱PACE),是全美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PACE計畫。

「這個綠色的融資計畫將會在舊金山創造綠色就業,並刺激下一波的節能、節水與再生能源的發展。」紐森表示:「當住家與資產所有人對建築物進行環境大改造時,這會幫助他們解決所需的大筆先期費用。」

此計劃可提供1億5千萬的債券額度給私有資產所有人。舊金山資產所有人將能自下個月開始申請融資。

PACE計畫根植於傳統性的土地抵押的市政融資。以下為其運作方法。

地方政府規劃一個地區進行改造。發行以此地區內不動產作為擔保的債券,而債券收益用來挹注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計畫。資產所有人在其財產稅帳單中,以固定的費用來償還債券上的本息。

每件外加的特殊財產稅將可以20年時間全額付清。

市長辦公室評估,舊金山45%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於當地建築物的能源使用。乾旱與氣候變遷則威脅著區域用水供應,使得節約用水更顯必要。

即使有稅額優惠與傳統的貸款方式,許多當地家庭與建築物所有人仍無法支付環境改造期間所需要自行支付的先期投資。

研究顯示,妨礙資產所有人進行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與節水設施升級的主要障礙就是高額的先期費用。PACE計畫便是設計來移除此項障礙。

資產所有人對此計畫的參與,是百分之百志願的。僅有參與PACE計畫的資產所有人須支付額外的花費。

債券收益乃用來支付參與此計畫的資產中,通過資格預先審查的潔淨能源改造案。資產所有人可選擇能源科技,諸如太陽能板、能源效益計畫,如高效率的暖爐或節水措施。

PACE模式由加州柏克萊的狄維爾斯(Cisco DeVries)所研擬,當時他擔任柏克萊貝茲市長(Tom Bates)的幕僚長。此一概念已擴展至全美,過去18個月之間有17個州通過 PACE計畫。

Top

 
 
  吸二手菸不好 附著在衣物的三手菸也有害

摘錄自2010年2月8日法新社報導

我們都知道吸菸對身體不好,也知道吸二手菸不好。現在美國研究顯示,吸到附著在物體表面的菸草殘留物,也就是三手菸,同樣也對身體有害。

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它表示,香煙燃燒時,尼古丁以氣體形式釋放出來,積聚在室內的物體表面上,如牆壁、地毯、窗簾和傢俱上,而且能夠殘留數月之久。

研究作者之一的德斯塔拉茲(Hugo Destaillats)表示:「我們的研究顯示,殘留的尼古丁與環境中的亞硝酸反應,會形成可致癌煙草特有亞硝胺(TSNAs)。」人們最有可能在吸入粉塵、皮膚接觸到地毯與衣物時,接觸到TSNAs,所以三手菸對嬰幼兒來說最具威脅。

Top

 
 
  澳洲研究:豬肺移植可望10年內實現

摘錄自2010年2月9日法新社報導

澳洲醫學研究員9日表示,他們的研究有重大進展,未來10年可望見到豬肺移植給人體。豬器官先前不適用於急救手術,因為豬器官一旦與人血接觸,就會失去功能。

但墨爾本艾夫勒醫院(The Alfred hospital)研究人員已經克服困難,因為聖文森醫院(StVincent's Hospital)另一個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移除一個排斥人血障礙。艾芙勒醫院發言人說:「艾芙勒醫院的呼吸道醫師指出,豬肺可輸進人血,並在血液中提供氧氣一段較長時間。這是過去做不到的。」這項研究表示,未來病危者移植豬肺是有可能的。

Top

 
 
  《卯上台塑的女人》之9:聯碳爆炸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我夢到聯碳爆炸,實在不該告訴貝比的。

他說:「妳怎麼知道是聯碳?每家工廠爆炸看來不是都差不多。」

「是聯碳沒錯,因為爆炸和火光之上,有黑色字體寫的『聯碳』,時間是在晚上。我想聯碳準會爆炸!」

他說:「哦,那妳別跟人講,不然他媽的肯定會以為是妳幹的。」

接下來到了3月初,牡蠣季結束前兩個星期,我半夜醒來,走到窗邊,看到聯碳爆炸的光充滿夜空,搖撼整個房子。3次爆炸,3起大火,跟我夢境一樣,只差沒看到黑字。我還以為自己又做夢了,但事實不然。報紙說聯碳真幸運,當天深夜只有最基本的一班員工在場,只有32人受傷,1人死亡。只死1個。其他人真走運。真是給它走運啊!事發前幾個月,德州化學委員會還點名聯碳是德州最安全的工廠,甚至還送了塊表揚牌子掛在牆上,現在牆壁可被鋼瓶炸穿了。爆炸現場邊緣有三個工人,他們爬過聯碳高八英尺的鐵鍊圍牆,一路跑到海泊鎮來。

沒人曉得當晚到底在燃燒什麼東西,只知道有大如車輛的碎片被炸飛,穿過馬路,掉到四周的鄉間。當晚空氣裡盡是某種乙醚類物質,實際名稱沒人曉得。後來有家休士頓報紙報導,整個鄉間沒被炸光只是運氣好,因為距離爆炸點150英尺處(已經承受一次爆炸衝擊),有一個環氧乙烷鋼槽,裡頭貯放的東西,威力相當於58噸黃色炸藥。

漁夫們高舉雙臂,搖著頭,走到自己船邊。誰曉得這些事情啊?誰能預料?有船就好,可以開船離開這個城鎮、這塊陸地,遠離那些化學工廠,駛向大海,真是好啊──只是大家都嚇壞了,要是海腳仔躡手躡腳,沒講話就走進駕駛艙,被嚇到的船老大就會大喊:「退回去!退回去!」

誰在開玩笑了?大海再也不是安全的藏身之地。意外事件頻傳,還染上怪病。沖刷到岸邊的死海豚愈來愈多。沒人曉得這意味著什麼,只要有人大膽猜測,就有人出面駁斥。漁夫們迷惘了。以前他們只把海豚當成跟屁蟲,一直跟在船邊,吃掉網子抖落的一切東西。哪些海豚曾跟著船通過陸塊進入海灣,漁人可以由海豚側鰭後緣的割傷、擦傷及刮傷痕跡認出來。牠們現身如光一閃,海豚來來去去,水底下水光閃爍,彷彿鄉村酒吧鬥毆般刀光劍影。

現在海豚居然死得像蒼蠅。有人說殺蟲劑是牠們的死因,揣測今年春天雨勢太大,把殺蟲劑等毒質沖進海灣。另有人更進一步點名說是得滅克殺蟲劑,但有別的生物學家等出面表示,那種說法詮釋有誤。海豚致死的原因可能是多氯聯苯。由海豚組織裡發現的多氯聯苯數值,最低由四千個百萬分率,最高到十五萬個百萬分率不等。然而此中有什麼意義,依然不清楚。

後來,有兩位生物學家前來海泊鎮,檢驗跳跳裘尼爾撈到死蝦的那道小海峽。兩人開卡車來,用掛車拖著一艘小船,當時颳著暴風,他們還登船啟航。因為天候惡劣,兩位生物學家只測試了三個地點,都找到砷(他們說:「那就是海豚組織裡發現的化學物質。」)後來州方把報告送回來,3個地點中,有兩個砷含量超高。但他們居然下了一個結論:過度漁撈。

結果被害人就被指為加害人了。只因為漁夫們賺不了多少錢,不在什麼重要人物的聯絡名單,因此也就沒人在乎漁人怎麼挨罵了。海灣強姦犯只是一長串罵名裡,僅次於亡命之徒的名稱。挨罵仍無動於衷的牡蠣船,繼續開往迦維斯敦、自由港或路易斯安那等港口。船老大帶了兩百加侖的燃料,揮動船繩,駛往大海。他們說,得跑那麼遠了。或許隔天正午就可以到了,也可能要開到第三天早上。少數幾條船換了船具,開始做捕蝦行業裡最黑暗悲慘的捕跳蝦。惡夜怒海,若是夠幸運,你可以抓到兩百磅的臭蝦。但大多時候,你回港時只能拖著疲憊的身軀,還有一張破破臭臭的網子,垮垮地堆在船的後甲板,還要因為喝太多咖啡而神經緊繃。

捕跳蝦用不著我在漁屋裡幫什麼忙。我要不是發現一個蝦籃,上頭蓋著牡蠣麻袋,擱在漁屋後門旁,就是看到捕蝦人衝進漁屋來,把蝦子擱在天秤上。不管怎樣,只要拿一個條板箱,鏟兩次冰就料理好了,因此我手邊有很多空閒時間。我把小孩帶到漁屋,讓他們玩個高興。我沒打電話找某地的環保局調查人員的時候,便看著孩子玩。

終於有位環保局調查人員接電話了,他說他們正打算派兩名幹員來,希望了解要在哪跟我會面。於是有個下雨天,兩位穿制服的女性跟我在鎮外的咖啡店碰頭了,坐一桌說話。咖啡店裡擠滿了人,但兩位女幹員毫不理睬,平靜地喝著派珀博士焦糖汽水。我把山姆的飛行員拍的照片拿給她們,指出卡車、推土機,還有海灣市的操作員在堆土機上裝的特殊擋泥板。接下來我給她們一份地圖影本,把我那位聯絡人打叉叉的地點指給她們看。

兩位女幹員沒露出半點情緒,很是超然。她們說自己只是第一波人手,來蒐集資訊、檢查本地區而已,主要的調查人員以後才會來,「過些時候。我們會通知妳的。」(明日待續)

※ 想閱讀更多內容?請點此連結
※ 本文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出版之《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
※ 支持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歡迎訂購本書

Top

 
 
  論壇:環境公民要打破科技發展的專家情結

作者:王舜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最近網路上一篇翻譯文章〈洗澡洗再快也不夠:為何個人改變不等於政治改變?〉,引起網友眾多討論。其中談到,就算竭盡個人努力調整生活方式,試圖減少環境負擔(例如洗澡洗很快、節約家庭用水與能源、只搭大眾運輸工具、吃素等),這些個人的改變對於解救目前的環境危機卻是杯水車薪,因為最大的污染源和環境權殺手,都是那些渺小個人無法觸及的權力集團:政府、跨國企業、資本主義。文章看似悲觀、唱衰所謂的「環保意識」,但作者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凸顯唯有公民自發組織起來,挑戰龐大複雜的結構權力,才有可能造成深刻的改革。

讀過這篇文章,倒是讓我延伸出其他的思考。許多主流意見在評論重大開發案爭議時,似乎都會將事件簡化成經濟發展對抗環境保護的兩個對立極端,忘記了這當中牽涉到的是實實在在「人」的日常生活。而既然是生活方式,就應該有不同的選擇。然而,衝突的來源往往是因為某項技術發展的獨斷(例如將大部分資源投入高科技產業和高污染的石化工業、忽視農業發展),人們被迫只能「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其中一個重要關鍵,就是所謂的「專家」──到底是誰在決定我們的生活方式?

專家的傲慢

相信參加過任何大型開發案相關公聽會或者審查會的人,都對這樣的景象不陌生:台上簡報的公部門官員或工程公司人員,展示製作精美、圖表數據齊備的power point簡報檔,輔以專業措辭,侃侃而談,提供「專業」意見,末了也許加上一句「而對於部分地方居民的疑慮和反對意見,我們會再加強溝通」;鏡頭轉到台下,一群年事已高的農民、漁民(他們往往從中南部搭夜車北上、在會場中甚至沒有被安排座位)緊盯著台上的簡報,臉上表情除了疲累之外還有疑惑,這時如果問問他們其中任何一位,大概會聽到這樣的回答:「專家講的,我們聽不懂啦!」

這個真實的場景,除了反映出專業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外,更是科學傲慢與不同風險認知的對峙。當專家力陳開發案(可能是科學園區、水庫、石化工廠、核電廠、或者垃圾掩埋場)合乎各項環保標準、安全無虞時,常常另一邊就有農漁民或者當地居民站起來駁斥:「到時候工廠蓋起來了,誰還敢買我們這邊的農產?吃我們這邊的魚?」「我們平常用的灌溉水出現怪味了,還說廢水合乎排放標準?」「海邊弄工程不會影響生態?漁獲量明顯就減少了啊!」

然而,雙方吵得面紅耳赤之後,往往還是科學理性得到勝利。「非專家」在這個「專業」戰場上總是吃虧:對於「專家」來說,忠於自己的專業發言是安全的;對地方居民來說,就算意見表達是基於生活經驗的歸納和日常的直接感受,但在「專業」掛帥的場域裡,你必須學習專家的語言和論述方式為自己辯護,因為那才是一切判定的準則。一批批的專家本於「科學證據」發言,許多農漁民未來數十年的命運,就在這種情況下被決定,專家口中的「加強溝通」,也就註定是一場徒然。難怪許多環保前輩感嘆,環評制度的建立,反而更加強了科技至上主義,與自己居住環境有切身關係的人,只能用身體或者情緒語言表達憤怒,變成主流媒體眼中的「不理性」。

常民知識經驗應該被重視

再回到文章一開頭所說的個人改變,其實不應該被全然否定,或許該是時候好好思考如何提昇常民知識(lay knowledge)和常民專家(lay experts)的重要性了。常民知識的生產主體不是技術官僚,而是地方居民與環境深刻互動過後慢慢累積的生存策略、記憶和情感,政策制定過程中如果忽略了這一塊,那麼生產出的東西就像無菌真空實驗室做出的實驗結果:精準無暇,卻可能不切實際。

專家必須放下理性的傲慢,承認科學的「不確定性」,並將風險的詮釋放進公眾議題的討論範圍,如此才符合多元的民主精神。而常民經驗也必須提昇自身的認可度,才能進一步與技術官僚進行對話。如何做起?值得行動者一起來討論。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詹子慧‧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