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環境新聞、線上收聽!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終結「殘酷的美麗」 歐盟將推遲4年


圖片來源:英國衛報

美妝品為了符合人體安全,背後其實有許多默默犧牲的實驗動物,多年來遭批為「殘酷的美麗」。歐盟原擬立法禁止以動物實驗來測試美妝產品的化學成分安全性,不過,由於可行的替代方案尚未備妥,此案在立法進入最後階段卻面臨喊卡,預計得延後實施長達4年之久。

歐洲議會動物福利小組召集人帕里什(Neil Parish)批美妝業者故意拖延開發替代方案的進度。 「長久以來,美妝業者一旦談到發展替代動物試驗方案,便一拖再拖。同樣的戲碼在這次立法改善動物福利事件上再度重演。」

精采內文

【相關連結】

台大動權社揭露動物實驗產品

面對動物實驗的神話 

打破動物實驗的神話 美研發以機器人替代

化妝品成分毒害環境與健康 加拿大要限用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保護區如何因應?

作者:謝雯凱

保護區以自然保育為主要目的,進而保護棲地的水源、土地或海域,如此能確保生態系完整,成為保存物種與遺傳基因多樣性的方舟。然而,正在發生中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不但衝擊著各種生態系,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保護區的存續。世界各國已正視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提出諸多對策,準備戮力迎戰。

廣義來說,保護區(protected areas)包括國家公園、自然生物保護區、重要棲息區、特殊景觀區與海洋保護區等。至2010年,全世界已有10萬處以上的保護區,將近12%的陸域面積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目前海域涵蓋保護區比例雖不足1%,但近兩年各國陸續劃設大面積海洋保護區,或已訂出劃設時程。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美國阿肯色州近天有4、5千隻燕八哥墜地死亡,當地官員猜測也許是跨年的慶祝鞭炮把鳥兒們給嚇死了,同時,約有10萬條石首魚也暴斃了。到底是什麼原因,還在追查中。近年各國跨年時競放煙火,民間開始有反對聲浪,我們能不能過個更環保的年呢?紐約時代廣場的重要班底—水晶球改用省電的燈具,不但只用了少量的電,而且這些電都來自遊客參與的人力發電

我國原住民族地區的農作物在八八風災後,陸續發生欠收狀況,現在台東大武發生樹豆一開花就枯死的現象,居民懷疑是風災破壞土質的緣故,並感嘆種什麼都種不好。吃不到傳統食物的影響比你我想像中大的多,例如愛斯基摩人因為打獵收獲減少,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結果受到垃圾食品污染的年輕愛斯基摩人,不只牙齒愈來愈差,也愈來愈胖。氣候變遷正在改變每一個地球人的生活,氣候暖化導致印度阿薩姆省茶葉減產、味道也變了,此地是全球最重要的產茶地之一,這狀況不但當地茶農非常擔憂,全世界的人也很難只是想好好take a break了。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氣候談判 不是只談減碳量

作者:楊曼瑜(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坎昆氣候會議小島國聯盟代表團成員)

坎昆氣候會議(COP16),對從頭到尾密切參與閉門與公開會議、知道國際協商困難度的小島國代表團來說,基本上這次會議的結果是非常振奮,也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推動未完成的目標。可惜,這股喜悅的心情,很難透過台灣媒體的力量傳達至大眾,也無法改變政府在相關議題上的決策。

相反地,當看到國內有主流媒體以「富國拒絕減量、減碳破局」為題,為坎昆氣候會議下結論,我是感到錯愕的。我認為只狹隘看減碳承諾,就作出的媒體報導,不僅會阻礙進展,還會掩蔽了機會。坎昆氣候會議為全球氣候變遷行動的風向球,在重重困難中,我看到氣候變遷已經產生的負面效應,但也看到公部門與私部門非常強烈的行動訊號;氣候變遷考驗生存能力與行動實力,也考驗思考態度與價值觀。

精采內文

 

歐盟推遲動物實驗禁令 美妝業者遭批

本報2011年1月4日綜合外電報導,張桂芳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片節錄自衛報。歐盟原擬立法禁止以動物實驗來測試美妝產品的化學成分安全性,不過,由於可行的替代方案尚未備妥,此案在立法進入最後階段卻面臨喊卡,預計得延後實施長達4年之久。

化妝品和測試專家預測,歐盟執委會近期内將宣布無法按計畫,在2013年下達第三階段的歐洲化妝品指令。該指令一旦實施後,所有做過動物實驗的化妝品,都不得在歐洲銷售。

不過,歐洲議會動物福利小組召集人帕里什(Neil Parish)批美妝業者故意拖延開發替代方案的進度。 「長久以來,美妝業者一旦談到發展替代動物試驗方案,便一拖再拖。同樣的戲碼在這次立法改善動物福利事件上再度重演。」

歐洲兩家最大的化妝品機構──歐洲化妝品協會(Colipa)及歐洲化妝品原料聯盟 (European Federation for Cosmetic Ingredients )──表示全面禁令很可能會延後。因為根據Colipa的説法:「經頂尖科學家證實,儘管目前已取得長足進展,要發展出一套能涵蓋所有消費者安全相關的替代測試方案,幾乎可以肯定在2013年前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歐盟執委會准許清單内的化妝品成分有1萬種,但還是有一些在歐盟境內使用的新成分是在歐盟外進行動物實驗。此外,也有人認爲有些在歐盟境内使用動物測試的新成分,是先以家用品或食品成分的名義測試,但之後卻用於化妝品中。

另外,歐盟用來規範家用和工業產品中化學品安全的 REACH(化學品的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法規上路後,歐盟執委會估計,至少增加了800萬隻動物用於動物實驗,但根據一些觀察家的説法,該數字事實上高達5400萬。歐洲化妝品、盥洗用品和香料協會(Cosmetics, Toiletries and Perfumery Association)理事長克弗朗爾斯(Christopher Flowers)則辯稱,由於REACH和化妝品指令是各自獨立的法令,依REACH規範而進行動物實驗的化學品成分,當然可用於製作化妝品(編按:意味著雖然美妝品使用了這些物質,但為了該物質犧牲的實驗動物不應算在化妝品頭上)。

但是,法院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一件於2005年針對化妝品指令提告的案件中,法國檢察總長部長裁定:「很明顯地,(化妝品)動物實驗禁令同樣適用於因其他法規而進行測試的化學成分,也就是,經過動物實驗的物質,不應用作化妝品。」

※ 參考資料:guardian報導

Top

 
 
 

生物多樣性 |氣候變遷衝擊!全球保護區如何因應?

作者:謝雯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保護區以自然保育為主要目的,進而保護棲地的水源、土地或海域,如此能確保生態系完整,成為保存物種與遺傳基因多樣性的方舟。然而,正在發生中的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不但衝擊著各種生態系,也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保護區的存續。世界各國已正視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提出諸多對策,準備戮力迎戰。

廣義來說,保護區(protected areas)包括國家公園、自然生物保護區、重要棲息區、特殊景觀區與海洋保護區等。至2010年,全世界已有10萬處以上的保護區,將近12%的陸域面積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目前海域涵蓋保護區比例雖不足1%,但近兩年各國陸續劃設大面積海洋保護區,或已訂出劃設時程。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多年來成功籌組了一個國際保護區結盟─「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Protected Areas, WCPA),其於近年來積極投入釐清氣候變遷與保護區之間的相互關係,籌辦研討會議並提出指南,幫助各保護區管理者應對暖化威脅。WCPA也與聯合國敎科文組織世界襲產委員會及其他保育公約組織合作,共同保育全球的保護區。

保護區的多重角色

面對氣候變遷,保護區有多重角色。它保護生態系,部分保護區提供讓週遭的居民永續利用天然資源,或是供作生態旅遊。天然的珊瑚礁與紅樹林不但養護漁業資源提供人類與其他動物食物,也能保護海岸聚落,免於受到海平面上升的暴潮襲擊。管理良善的森林、植被能保護土壤、涵養水源,使生態系安然度過短暫暴雨或乾旱。保護區也具備重要碳匯功能,減緩了地球暖化。舉凡森林、溼地、泥炭地與海岸,都是陸域上貯存碳元素最密集的區域,而海洋更是世界最主要的碳庫,也是碳循環的主要場域。健全的生態系,亦能促進碳匯能力,這是因為生物體本身也能儲碳,多樣化且多量的生物量,自然有更多的碳匯效益。

氣候變遷對保護區的影響

在氣候變遷影響生態系的同時,保護區本身也成為受害者。長期而言,暖化可能透過溫度升高、水文改變,迫使生物分布改變或遷徙。短期的極端氣候,如暴雨、洪水,則可能在數日之內嚴重損毀重要棲地。在此綜合數種主要的影響,整理如下:

一、年平均氣溫上升,會造成部分動、植物物種分佈往高緯度或往高海拔移動,最終可能主要族群都移出了保護區範圍。生物的移動可能對新棲地環境形成外來種入侵的現象,而若是病媒蚊或害蟲的活動範圍擴張,則可能造成新疫情。

二、夏季高溫日數增加,可能增加山林野火與旱災發生的機會。而溫度的異常會擾亂時節,造成植物提早開花結果或候鳥提早遷徙。

三、極端氣候帶來的暴雨,會直接破壞保護區的土壤、植被或地形,毀損棲地。若是帶來乾旱,則會使得河川與溼地乾涸,森林與植被退化。

四、高山冰河或冰原消退,除了景觀改變,也會衝擊此類保護區的生態系。

五、冰河消退,與降雨或降雪模式的改變,將造成棲地喪失穩定的水源補注,或是改變週遭的水文環境,可能導致生態系丕變。

六、海水暖化或異常嚴熱氣候,可能與大面積珊瑚白化事件有關。此外,科學家也已積極研究氣候暖化對海水酸化的影響。

七、海平面上升將衝擊海岸保護區,迫使潮間帶與濱海生物改變棲息區域。另外,海岸土壤可能出現鹽化現象,使得植被改變。

最重要的則是這些影響所帶來的綜合效應。生態系在平常時維持在微妙的動態平衡之中,一旦外在的氣候、水文因素有所改變,影響某種生物因適應能力差別,而大量衰退或繁殖增長,則這個生態系便會有劇烈的動盪。若是因此而造成無以回復的改變,甚至有物種滅絕危機,則這個生態系與所在的保護區已經面臨危機,成為最脆弱的等級。

優勢物種的消長,也可能改變保護區的主要棲地樣貌,催化生態系轉變。例如阿拉斯加極北區的森林帶因暖化而逐漸擴大,威脅著苔原區生態系。原先仰賴苔原的物種,如馴鹿與候鳥,若無法適應新環境,很可能面臨滅絕。

同樣的生存困境亦存在於高山保護區。台灣的研究團隊透過模擬預估,氣候變遷將使得檜木林適合生育的面積由19.5%減低為6.8%,鐵杉林、雲杉林與冷杉林的分布面積也都會大幅縮減。這是因為這些溫帶林無法適應高溫,又受限於台灣高山地形,物種愈往高海拔遷徙,分布的範圍將更為侷限。

珊瑚礁系統、高山霧林帶的滅絕危機

國際上的保育人員已經推估出部份種類的保護區在氣候變遷下最為脆弱。珊瑚礁系統受到各界的關注,是因為它有可能因為暖化與酸化,在未來百年內大量退化或滅絕,仰賴於珊瑚礁生態系、人類生計與產業活動,也將連帶覆滅。熱帶地區的高山霧林帶也被認為是最脆弱的一環,因為該棲地的氣候條件受到暖化影響,改變雲霧發生模式或是溫度上升,可能衝擊高山霧林中敏感的生態系統。哥斯大黎加霧林區因為雲霧生成偏移到更高海拔地帶,使得仰賴水氣的金蟾(golden toad)可能因此滅絕。

人類活動與保護區的緊張關係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人類活動會逐漸給予保護區壓力。當住民因氣候變遷帶來的乾旱或洪水所苦,糧食減產與貧窮時,將更常入侵保護區內採集天然資源與盜獵,掠奪保護區界外的森林或動物、抑或取走生態系所需的水源。而各國為了減緩氣候變遷,而大量發展生質燃料或造林的政策,反而加諸泥炭溼地、原始林地與草生地等棲地強大壓力,也將使碳匯能力大打折扣,這點有賴聯合國REDD規範〈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未來能訂定出明確的遊戲規則,落實生態保育。

有鑑於氣候變遷對全球各方面造成的衝擊,保育專家已陸續提供多項對策。WCPA與多個組織單位在共同出版的報告《Natural Solutions-Protected areas helping people cope with climate change》中,便綜合近年的多項研究,提出幾點主要建議:

一、完善保護區的設立,如增加設置數量,完整納入生態上代表性的物種,並強化其適應力。這也包括依據環境變動改變保護區範圍,以及納入緩衝區。

二、增進保護區彼此間或對外的連結性(connectivity),包括設置緩衝區、生物廊道或生態跳島,供物種遷徙與基因交流,或將保護範圍擴大,避免成為保護區「孤島」。

三、採取措施強化保護區的效益,將氣候變遷對生態系的衝擊減至最小。這包括在不造成巨大干擾之下進行復育。

四、預期未來生態上的物種消長,主要工作即是監測、研究與評估,以便了解在有限的時間與經費下,採取何種保存工作才能獲致最大效益。

保育必須跟氣候變遷賽跑

利用保護區保存生態系與天然資源,人類便能受其裨益得以存續,而當前的課題則是妥善經營保護區,使其發揮最大效益,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幫助生態系適應暖化。而對台灣而言,我們的海域擁有大片珊瑚礁,高山則有冰河孓遺物種,中海拔有霧林帶,加上沿海的濕地環境,都是最易受害的棲地種類,可以說氣候變遷亦成為台灣各級保護區的嚴峻挑戰。而保育的成效,端賴我們的努力是否趕得上氣候變遷的速度,否則台灣的許多物種則可能都將成為歷史。

【參考資料】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美國阿肯色州 魚群鳥群集體死亡

摘錄自2011年1月3日大紀元報導

美國阿肯色州這兩天發覺4、5千隻燕八哥(blackbirds)墜地死亡與約10萬條石首魚(drum fish)暴斃,令官員驚疑,並積極尋找令動物們致死的原因,生物學家認為兩者間應沒有任何關聯。

阿肯色州漁獵委員會表示, 這或許與氣候或緊張有關。「午夜時分各處曾燃放鞭炮,有可能在巢中的鳥兒們太過緊張而致命。」委員會說,近幾天的冰雹與閃電也可能令鳥們受傷,但到目前為止,並未在鳥屍上發現傷口。除夕日,強風與龍捲風曾襲擊阿肯色州,但受創最嚴重的地區離畢比鎮有150 英里之遙。因此鳥們死因至今令人費解 。

另外,奧莎克鎮 一位拖船司機於31日晚間發現石首魚群集體死亡。死魚飄浮於該鎮附近阿肯色河的河水中與河堤兩岸,迤邐20英里,總數約十萬條。

委員會表示,魚群集體死亡年有發生,但今年的規模大於以往 ,並表示可能係某種疾病導致。「這次魚群死亡只是一種魚,如果是污染致死,則會影響所有魚群,而不光是石首魚。」生物學家們認為,阿州鳥群與魚群集體死亡之間應該沒有關聯。

Top

 

紐約迎新年 今年水晶球很環保

摘錄自2011年1月1日大紀元報導

今年據估約有100萬人湧進紐約市「時報廣場」,參加跨年倒數計時活動,在2011年伊始看著水晶球緩緩降落。今年這個傳統儀式因採用省電環保水晶球而呈現新貌。

今年水晶球由3萬2256個發光二極體(LED)燈管和2688個華特福(Waterford)三角晶片構成。這些由飛利浦公司(Philips)製造的燈管不僅省電,而且更加明亮,每個燈管經由數位控制可製造超過1600萬種顏色和數十億種燈光效果。全部燈管每小時耗電量僅相當於兩個傳統家庭烤箱。

時報廣場(Times Square)1907年首次舉行水晶球迎新年活動,當時水晶球是由100顆燈泡構成。飛利浦公司11年前開始參與這項活動,當時提供的是特製的白熾燈泡,2008年開始使用LED燈管,2009年提供更有效率的LED燈管。飛利浦表示,「今日的水晶球可以整年點亮,所需要的電量僅是原先科技的12%。」

這次點亮「2011」這幾個數字的也都是LED燈管,而供應的電力來自人力。過去1個月來,參觀紐約金頂電池智慧電力實驗室(Duracell Smart Power Lab)的訪客,有些會踩踏固定腳踏車來發電,儲存的電力就使用於此。

Top

 

風災壞了土壤? 台東樹豆收成慘

摘錄自2010年1月4日聯合報台東報導

88災後,去年原住民族地區的農作物,都陸續傳出收成慘兮兮的消息;現在是台東樹豆的產期,不過在災區台東大武鄉大鳥村,卻出現樹豆一開花就枯死的現象,居民懷疑是風災破壞土質所造成。

大鳥村正值樹豆採收季節,但樹豆田裡,走幾步就可以看見樹枝凋零、乾枯的現象。原本開花期,花朵長得很漂亮,卻出現樹豆直接枯死的現象,農民只能收成一半的產量,其他部落也陸續出現這種現象,農民紛紛質疑是風災過後,土質遭破壞,感嘆種什麼都種不好。

 Top

 

氣候變遷 愛斯基摩人改變飲食習慣

摘錄自2010年1月3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氣候變遷正在改變愛斯基摩人的飲食以及生活方式。

加拿大的(史密特)教授,專門研究氣候暖化對北極住民生活影響,他在北極待了5年,觀察與紀錄融冰、野生動物棲息以及人類居住環境的變化,最令他震撼的發現是,愛斯基摩人因為打獵收獲減少,不得不改變飲食習慣,愛斯基摩人傳統飲食以生的魚肉為主,事實證明,這種吃法,讓他們非常健康,不過現在光靠打獵,已經不足以支撐三餐,他們被迫要採購現成的食品來補充。

基於運輸以及倉儲的需要,商店出售的食品都是加工過的,沒有生鮮的蔬菜,受到垃圾食品污染的年輕一代愛斯基摩人,不只牙齒愈來愈差,也愈來愈胖。

Top

 

氣候暖化 導致印度茶葉減產味道也變

摘錄自2010年12月31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全球氣候暖化,也影響到印度茶葉生產。現在印度阿薩姆省出產的茶葉,不但產量下降,茶葉味道也跟過去不同。

印度是全球主要茶葉產地,印度茶葉佔全球茶葉產量1/3,而印度5成5茶葉,來自印度東北阿薩姆省。阿薩姆省濕度高,那裡出產的茶葉味道很濃。但近年來全球氣候暖化,阿薩姆省氣溫升高,下雨型態改變,導致茶葉減產,茶葉味道也改變,讓當地茶農非常擔憂。

Top

 

論壇∣氣候談判 不是只談減碳量

作者:楊曼瑜(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志工寫手,坎昆氣候會議小島國聯盟代表團成員)

小島國聯盟上次為簽不簽《哥本哈根協定》而分裂,但這次全體支持《坎昆協議》,圖為我國友邦馬紹爾群島的官方代表。(張楊乾攝)

坎昆氣候會議(COP16),對從頭到尾密切參與閉門與公開會議、知道國際協商困難度的小島國代表團來說,基本上這次會議的結果是非常振奮,也讓我們更有信心繼續推動未完成的目標。可惜,這股喜悅的心情,很難透過台灣媒體的力量傳達至大眾,也無法改變政府在相關議題上的決策。

相反地,當看到國內有主流媒體以「富國拒絕減量、減碳破局」為題,為坎昆氣候會議下結論,我是感到錯愕的。我認為只狹隘看減碳承諾,就作出的媒體報導,不僅會阻礙進展,還會掩蔽了機會。坎昆氣候會議為全球氣候變遷行動的風向球,在重重困難中,我看到氣候變遷已經產生的負面效應,但也看到公部門與私部門非常強烈的行動訊號;氣候變遷考驗生存能力與行動實力,也考驗思考態度與價值觀。

國際協商 難有捷徑

國際協商是個注重程序、錙銖必較,以及合縱連橫的過程,主要會議(plenary meeting)開始後,即以大大小小的會議展開協商,包括檢視氣候公約組織(UNFCCC)在財務面、科學、技術、方法學的執行成效,以及在氣候議定書(KP)與氣候公約(LCA)兩大架構下,分開討論新草案內容 。這類的國際會議,常先以各國各自表述開始凝聚共識,接著逐章節逐字修改草案,從意見分歧到全體同意草案,是非常耗時耗力的。

在今年坎昆氣候會議開始前,先在天津召開的會前會裏,就已經有一份協商草案出爐,各國也提出他們的協商版本,並為以哪個版本為主進行修改即爭議不休。協商草案必須要錙銖必較,是指細到用詞選字、標點符號、單數多數名詞,以及段落邏輯的承接,都要仔細推敲。

舉例而言,小島國聯盟慣用「最受氣候變遷威脅國家」而非「受氣候變遷威脅國家」,前者主要指低度開發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y, LDC)與小島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SIDs),若用後者,國家如巴基斯坦也將被納入,而分散了資源。因此,當許多開發中國家以誠切激昂的語氣,強調氣候變遷對國家產生的威脅時,協商者聽的關鍵在於「其立論是否與過去不同,是否影響到資源分配,跟哪些國家的論調比較一致,是否有合作機會或反而產生排擠效應」。另外,使用冒號跟分號,也代表「包含」與「或是」的差異,反映了承諾的範圍與替換性。

平衡方案 擺脫大國主導

這次協商成果,之所以獲得壓倒性的支持,重點在於大會使用了一套平衡式解決方案(Balanced package solutions),讓各國意見都能夠部分納入條文,避免非黑即白僵滯不前的窘境,同時也再度將氣候變遷議題拉回全球式的思考,不讓大國主宰會議結論。

舉例而言,儘管小島國聯盟在減量部分的訴求,包括以攝氏低於1.5度為目標、控制大氣溫室氣體濃度低於350 ppm等數字,並未具體出現在條文中,但是在大會提出的決議草案裏(COP)以及其他相關條文中,已強調已開發國家必須增強減量的幅度與速度,儘快達到最高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減量。而在坎昆氣候會議結束前24小時的會議裡,小島國聯盟差一步就能把「2050年減低溫室氣體50%至1990年水準」納入條文。調適與資金的部份,小島國聯盟的立場也盡數出現在條文中,特別是「受氣候變遷負面效應影響最深的國家」與「可預測的、新的,以及額外的資金援助」等條文,更是建立了行動的信心。

因此,當我們拿到最後出爐的草案的當下,大家直呼不可思議,許多在過去2個禮拜爭執不下的訴求竟然出在條文中了! 當然,小島國聯盟也部份妥協以達成共識,亦遺憾資金轉移路徑未具體納入條文,眼前仍有許多細節須要明確的定義與條文化。

減碳量以外的氣候協議

氣候變遷協議,是場衝突當中尋求解決之道的長期談判,我從旁觀者轉變為實際參與者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全盤的衝擊。在《京都議定書》、碳額度、碳市場與技術之外,還有生態系完整性、溼地、森林、農業、性別、原住民,與社會正義等問題參雜其中,而且這些內容已經出現在最終決議的條文裡。如果我們僅把焦點放在前者,只會局限思考的廣度,而被後京都議定書未果給摧毀信心。

舉例而言,如果只看減碳量,就會忽略芬蘭政府的快速啟動基金,將用於提高女性參與氣候變遷;因為女性在家庭中主宰了水與食物資源利用,若透過女性的力量,將更有效的執行調適措施。如果只看減碳量,也看不見泰國政府了解到溼地作為碳匯的價值,已開始執行濕地保育計畫。

不論如何,會議結束後,才是挑戰的開始。這挑戰不僅來自於因應氣候變遷的困難度,更於場外人員解讀會議結論思考的廣度,以及看待氣候變遷在觀念上的歧異。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賴品瑀、詹嘉紋、李詩婷‧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