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4.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日本核能輻射危機恐持續9個月


遙控機器人進入福島核電廠三號反應爐查看。圖片來自:東電。

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損壞事故,東京電力公司(東電)17日發佈一項搶救計畫,預計要在6到9個月內,冷卻廠內的盒子反應爐,並降低輻射外洩量。於此同時,一對遠端遙控機器人在核電廠中的三座反應爐建築物內偵測到輻射指數過高,已超出工作人員可作業的標準。

東電18日發佈核電廠輻射數據和相關照片,該些照片係由美國製的地面機器人─PackBot於4月17、18日所拍攝。發佈的資料顯示輻射指數已超出人體可承受的標準,工作人員無法進入反應爐建築物內進行作業。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日本民調:多數民眾認為當局救災不力

CNN訪核電廠 台電掛保證居民高喊「逃不了」

福島難重建 擬將災民遷內陸

日本核災 上修至最高第7級

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真相九、台灣有非核家園的條件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環境基本法中明載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並要求政府應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健康風險。為落實上述目標,既有6座反應爐均應在2025年前除役、核四不商轉,且達到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訂出:2025年時將溫室氣體回歸至2000年的排放水準,這兩件國家目標,設定以2025年作為能源政策目標年。我們若能在接下來的15年間推動「能源效率加倍」以及「發揮台灣再生能源最大潛力」兩大策略,邁向非核低碳的台灣並非夢想。

筆者分析,2000年至2008年,台灣電力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遽增的最主要因素並非眾所詬病的以火力發電為主的發電結構,而是該期間內工業用電的大幅增長才是主因。而工業用電的增長,可進一步歸因於電子業與石化產業出口量的大幅擴增所致。2010年時,更因此兩產業出口量的擴增,導致工業用電達到史上最高,使去年全國總用電量為歷史最高的一年。且根據台電之統計資料,近年工業用電的售價約比發電成本低了0.45元,意即全民提供高耗能產業極高的補貼,在2008年時,甚至達到900億以上。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 |灘地文明再發現

採訪:林子涵、柯金源;撰稿:林子涵;攝影:柯金源;剪輯:陳添寶

從空中看台灣,有一片廣大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潮間灘地。這或許是灘地生物,例如彈塗魚、螃蟹、大杓鷸、白鷺鷥…最感到快樂的地方,因為他的北邊是彰濱工業區,南邊是六輕,比不上這裡的柔軟舒適。

這就是台灣僅存最原始、最大片的自然溼地「芳苑大城溼地」。這片濕地其中一部分,也是引發眾多爭議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的預定地。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國光石化案雖然受到政治力的操作,有不公正的環評又有了總統的承諾,但也總算是暫告一段落。但全民對政府仍懷疑,持續推動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由公民共同買下這片溼地,以永久保存,不再受其他任何的開發案覬覦。而除了目前得到全國關注的大城溼地外,台灣仍有許多珍貴的棲地岌岌可危。因此在地球日過後的週末,民眾與企業志工同步搶救了13處珍稀棲地,作清除外來種或復育台灣原生種植物的工作,守護台灣原生動植物。地球日多地都有相關活動,在台北便有綠色市集,民眾可以參與許多綠生活的提案,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實踐,並響應綠行動、計算碳足跡等等,當中許多無毒有機的攤位,讓活在城市的台北人感受到自然清甜的農產,相當受歡迎。

在地球日之後,能持之以恆過著綠色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台北市12所社大與新北市永和、林口社大共同發起「發票捐百張、學費抵50」綠行動,所得將幫助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繼續致力環境資訊公開與守護山林海洋的推廣。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失去山林水土的總統

作者:潘翰聲(綠黨發言人)

選在地球日這天,國光石化環評不做決定,改由馬總統來宣佈不支持在彰化興建,再回顧月到彰化參加反國光餐會及大城溼地體驗,自有其政治「眉角」讓評論者茶餘飯後「答嘴鼓」,但也不宜低估地球母親對個人的療癒作用。面對自然之美和底層人民的真誠,很少人會毫無感覺,但官僚與財團綿密的天羅地網,更牽絆總統高位的動能,個人自主性與社會結構束縛之間想必有一番拉扯,馬英九大可依循慣性走向鋪往地獄的坦途,而決策轉向之最後一局的驚險,足見人民的綠色選票尚有待提昇。

回首十幾年前民間反七輕運動護衛台南七股溼地之初,人們對溼地的認識比現在更貧瘠,某次中秋節烤鮮蚵活動,正當民眾還在遲疑是否真要下水體驗這黝黑的軟泥,時任立委的前縣長蘇煥智高呼「潦落去就會有感情」,大人小孩全都快樂玩起來,現在已經有台江國家公園的設立。美國兒童與自然網絡主席理查.洛夫(Richard Louv)2008年以「失去山林的孩子」一書獲得環保的奧杜邦大獎,該書核心概念是,許多孩子在工業化的社會中成長,欠缺與自然互動的經驗,這種 「大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 導致欠缺想像力與創造力。

精采內文

 
 
 

日本核能輻射危機恐持續9個月

摘譯自2011年4月18日ENS日本,東京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遙控機器人進入福島核電廠三號反應爐查看。圖片來自:東電。針對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損壞事故,東京電力公司(東電)17日發佈一項搶救計畫,預計要在6到9個月內,冷卻廠內的盒子反應爐,並降低輻射外洩量。於此同時,一對遠端遙控機器人在核電廠中的三座反應爐建築物內偵測到輻射指數過高,已超出工作人員可作業的標準。

東電18日發佈核電廠輻射數據和相關照片,該些照片係由美國製的地面機器人─PackBot於4月17、18日所拍攝。發佈的資料顯示輻射指數已超出人體可承受的標準,工作人員無法進入反應爐建築物內進行作業。

這是自3月11日發生地震和海嘯以來,核電廠內部情形首次公開。地震造成的海嘯使得核電廠失去廠外電力供應和緊急供電系統損壞而造成冷卻功能故障。核燃料棒發生局部融解,造成廠內六座反應爐中三座發生氫氣爆炸,並產生高量的輻射外洩使許多工作人員離開該核電廠。

官員18日首次表示二號反應爐的用過燃料棒已經受損。日本原子力保安院向原子力安全委員會提出的報告中,指出一、二和三號反應爐的部份燃料芯塊和燃料棒已過熱而產生融化,這是原子力保安院首次提供核燃料的受損細節。

目前福島電廠的六座反應爐都已經關閉,但核反應爐的壓力艙溫度仍維持高於冷停機(cold shutdown)過後所應維持的溫度,一般冷停機後的溫度會低於攝氏約攝氏95度。

2011年4月15日由無人駕駛飛機所拍攝的四號反應爐損害的情況。圖片來自:東電。東電數個禮拜以來持續地向三號和四號反應爐內噴灑冷卻水來覆蓋核燃料。東電表示,機器人在三號反應爐內偵測長達兩個半小時,但機器人在反應爐的瓦礫殘骸中難以四處走動。目前測到最高的輻射量為每小時57毫西佛。

如果人體在這樣的環境下待五個小時,就等於曝露在285毫西佛的輻射中,而35毫西佛就已經超出緊急狀況下核電廠工作人員可工作的法定限制輻射量。

機器人調查一、二號反應爐時測量出較低的輻射量。日本向聯合國原子能總署報告表示,有28位工作人員在努力穩定受損的核電廠時已經吸收了高量的輻射。

日本經濟產業省和東電17日發佈「福島核電廠災後重建準則」。該準則列出了63項措施要在六到九個月的期間內逐步實行。經濟產業省大臣海江田萬里稱這項計畫是「使日本繼續往前的重要一步」。

海江田說到:「把握機會,我們要從現在的警急應變階段進入行動計畫和穩定階段,依照準則具體的指示,這個階段的目標是要解決目前的危機狀況。」

東電表明在六到九個月中,它們會盡一切努力來幫助被疏散的居民重返他們的家園,並且讓所有的公民可以擁有健全的生活。

在4月17日的記者會上,東電會長勝俁恆久向大家說明公司的計畫。他表示公司計畫要鋪放大量的覆蓋物在反應爐建築物上,來預防輻射物質擴散到空氣中。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東電計畫要持續注水進入保護罩內來覆蓋核燃料棒,進而冷卻第一和第三號反應爐。並淨化受輻射汙染的冷卻水後,將冷卻水排回反應爐內,再建造冷卻散熱器來降低反應爐的熱量。

東電表示會修補二號反應爐受損的部份,使洩漏的輻射保留在反應爐內,接著會再用同樣的措施來處理其他兩座反應爐。第二階段,東電計畫要將反應爐中的核燃料溫度降低到攝氏100度以下。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18日表示,有鑑於福島核電廠的災害,日本政府會暫緩興建新的核電廠。根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菅直人向議會表示:「在政府尚未完成所有意外災害的檢測並確認核電廠在國內的安全之前,政府將不會進行目前為止所有被提出有關核電廠的相關計畫。」

在發生地震危機之前,日本政府為了要減緩全球暖化問題,已計畫要在2030年之前增建至少13座核電廠。日本現有54座核電廠在運作,還有兩座正在興建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報導

Top

 

你不可不知的核電真相 |真相九、台灣有非核家園的條件

作者: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環境基本法中明載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並要求政府應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健康風險。為落實上述目標,既有6座反應爐均應在2025年前除役、核四不商轉,且達到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訂出:2025年時將溫室氣體回歸至2000年的排放水準,這兩件國家目標,設定以2025年作為能源政策目標年。我們若能在接下來的15年間推動「能源效率加倍」以及「發揮台灣再生能源最大潛力」兩大策略,邁向非核低碳的台灣並非夢想。

能源效率加倍

筆者分析,2000年至2008年,台灣電力系統溫室氣體排放量遽增的最主要因素並非眾所詬病的以火力發電為主的發電結構,而是該期間內工業用電的大幅增長才是主因。而工業用電的增長,可進一步歸因於電子業與石化產業出口量的大幅擴增所致。2010年時,更因此兩產業出口量的擴增,導致工業用電達到史上最高,使去年全國總用電量為歷史最高的一年。且根據台電之統計資料,近年工業用電的售價約比發電成本低了0.45元,意即全民提供高耗能產業極高的補貼,在2008年時,甚至達到900億以上。

表4. 近年工業用電補貼

年份

工業用電

(仟度)

工業用電價格

(元/度)

發電成本

(元/度)

工業用電補貼(億元)

2007

 119,358,261

1.93

2.37

527.56

2008

 117,067,247

2.12

2.90

913.36

2009

 109,693,882

2.46

2.68

238.58

2010

 124,154,286

2.46

2.82

449.07

因此,若想達到非核低碳家園,首先就是需藉由抑制耗能產業出口的擴張以及用電效率的提昇,使電力耗用量不再持續攀升。但這不意味著台灣就需要放棄經濟成長,反倒是該追求能創造更多人民福祉的真實的經濟型態。簡而言之,具體的政策目標就是,每年台灣用電效率的提昇率不能低於GDP成長率。

而依據當前官方提出的政策規劃,其強調未來15年間平均GDP年成長率是以4%為目標,但能源效率只能提昇2%左右,因此依其規劃2025年時,台灣的用電量必須較2010年時還增加50%左右。但實際上,台灣在近5年間用電效率的年平均提昇率已達到2.34%,所以毫無道理,在當全民將節能減碳視為必然、企業喊著綠色競爭力之時,台灣還沒辦法將用電效率提昇率進步至每年4%。若能如此,既可達到2025年時,用電量不高於2010年的目標。

圖2 歷年用電效率提昇率

另一個方面則是再生能源的發展。據官方的政策規劃,2025年時,台灣再生能源的總裝置容量要達到8,968MW,其中風力發電佔2,516MW,太陽能光電佔2000MW。但實際上,在風力跟太陽能光電以及其他再生能源上,均能達到更高的目標。

依照能源局委託工研院進行的台灣再生能源潛力調查,台灣陸上風力發電可裝設4500台風力發電機。鑑於生態敏感區以及國安等考量,假設達成達成其預估值的2/3,則可共裝置3000台裝置容量為2MW的風力發電機,總裝置容量達6000MW。而在離岸風力機上,官方規劃可裝置2000MW之離岸風力發電機。綜合以上,風力發電上台灣於2025年時可達成8000MW之裝置容量。

在太陽能光電,針對住宅屋頂式太陽能光電板之設置潛力,依工研院之估算,可達3,467MW。而在平地型太陽能光電板設置,若依屏東「養水種電」專案計畫,在地層下陷區的太陽光電板設置量可達300MW。若假設日照較豐富且有地層下陷威脅之縣市,如高雄、台南、嘉義、雲林等均能推動類似方案,則2025年時,台灣的太陽能發電裝置容量則可達到5000MW。

因此,若能以發揮台灣再生能源最大潛力為政策目標時,則台灣再生能源的總裝置容量2025年時,至少可達16450MW,將為官方目標的2倍,更是當前裝置容量的4倍。

表5 再生能源發展規劃

 

2010

2025官方目標

2025NGO方案

備註

慣常水力

1,945

2,502

1,500

不當慣常水力,將破壞生態。

風力發電

506

2,516

8,000

迴避生態敏感區,發揮風力潛能。

地熱發電

---

150

150

依照官方規劃

太陽光電

75

2,000

5,000

發揮家戶式的太陽光電最大潛力。並推動養水種電方案。

生質能發電

814.5

1,400

1,400

依照官方規劃

燃料電池

---

200

200

依照官方規劃

海洋能發電

---

200

200

依照官方規劃

合計

3,340

8,968

16,450

 

因此,若藉由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用電效率提昇,使2025年時台灣用電總量不高於2010年。並發揮台灣的再生能源發展潛力、落實官方所提出的擴大天然氣使用方案的目標(2025年達到18850MW,較當前增加26%)。則2025年時,台灣不但可讓核一、核二、核三廠等6座機組均能如期除役,無須再浪費納稅人的荷包去拯救那已被台電聘請的顧問公司URS評為「全廠須重新設計,否則將會釀成重大災害」的核四廠。同時不僅電力充裕無虞,更可將燃煤發電量削減至目前的26%。不但無須興建彰工火力發電廠、深澳電廠的卸煤碼頭或是擴增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機組,還有餘裕淘汰老舊機組,降低台中、雲林、高雄等地的空氣污染。

非核低碳VS 高碳核災

但反觀台電於去年6月向經濟部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的報告中,所描繪的2025年台灣能源願景,不僅用電量要較2010年大幅提昇50%,達到3千億度。讓現有6座機組延役、核四的2座機組商轉之外,還要規劃將要多蓋3個核電機組。同時,還要在台灣多蓋6座規模相當於彰工的火力發電廠。

相較於台電所提出的規劃,前述的非核低碳情境,不僅對台灣的經濟毫無傷害,更可因燃煤火力的削減,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2025年時將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2000年2億1000萬噸的水準。反觀擁核的情境,因火力電廠仍擴增、亦不調整產業結構,更將溫室氣體增加1億噸以上。在總發電成本上,非核低碳家園可較官方目前提出的擁核情境削減1500億元以上的發電成本。至於台電近期甚至提出太陽光電板製程中有劇毒,作為護航核電的藉口。殊不知,台灣太陽能光電板產量,預估今年將達10GW,只是多數外銷,若擴大在台灣本地的使用,抵銷核災的風險、債留子孫的核廢料生成及燃煤的空氣污染,這才是兼顧綠能產業發展以及台灣本地永續發展之道。

表6 『非核低碳VS 高碳核災』情境說明

 

         高碳核災

非核低碳

經濟成長率

4%

4%

能源效率提昇

每年進步2%

每年進步4%

電力需求量成長趨勢

2025年時,電力需求量是2010年的1.5倍。

2025年時,電力需求量不高於2010年。

燃煤火力

2025年為2010年的1.2倍

2025年為2010年的26%。

核電

  • 核一至核三延役20年
  • 核四運轉
  • 增建3座核電機組
  • 核一至核三除役
  • 核四停工

再生能源發電

2025年達到8450MW發電量佔比為8.01%

2025年達到16450MW (發揮台灣再生能源最大潛力)發電量佔比為23.2%

溫室氣體排放量

3億2千萬公噸,比國家目標多出1億公噸。

2億1千萬公噸,達到國家減碳承諾。

總發電成本比較

非核低碳家園比擁核情境削減了1500億。

 

        圖3 『非核低碳VS 高碳核災』發電結構比較

Top

 

我們的島 |灘地文明再發現

採訪:林子涵、柯金源;撰稿:林子涵;攝影:柯金源;剪輯:陳添寶

從空中看台灣,有一片廣大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潮間灘地。這或許是灘地生物,例如彈塗魚、螃蟹、大杓鷸、白鷺鷥…最感到快樂的地方,因為他的北邊是彰濱工業區,南邊是六輕,比不上這裡的柔軟舒適。

這就是台灣僅存最原始、最大片的自然溼地「芳苑大城溼地」。這片濕地其中一部分,也是引發眾多爭議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的預定地。

想要開發的人總是說,這裡很「荒涼」,真的是這樣嗎?

退潮之後,牛和蚵農走進灘地;春天,是蚵農採蚵苗的時間。這樣按照時序的人文及自然活動,在潮起潮落之間,已經存在好幾個世代。

我們跟隨牛車、蚵農,慢慢踏入蚵田。70多歲的洪勝阿伯,拖著沉重的竹條準備插蚵架。今天,他的兒子阿龍也來幫忙,並逐步向洪勝學習養蚵的技術與知識:蚵架的寬度要量的剛好、春或秋天是採蚵苗的時間、採到蚵苗後要分養蚵苗,之後還要定期巡視,把會吃蚵的「蚵螺」抓起來。

「蚵螺」專門吃蚵,那還有什麼生物靠蚵生存嗎?以濾水進食的蚵仔,有堅硬的外殼,上面看起來黑黑髒髒的,很不起眼。但放大一看,一球蚵上面竟然有好幾種生物!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林幸助老師,曾帶領一批學生到這裡。他們採集蚵串,並挑選蚵殼上的生物,發現蚵上的生物很多,有的要打開蚵殼才看得見,有些甚至還叫不出名字。這一球球好像海洋魔術帽的蚵殼,除了提供生物棲息,也提供牡蠣過濾水後的營養。而放大到蚵架來說,蚵架提供了生物遮蔽的場所,整片灘地有大面積的蚵架,生物多樣性實在難以估量。

不只是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靠蚵生活。沿海的漁民「討海」、插蚵,也成為漁村的經濟支柱。這種不與天爭地、又可維持生活的模式,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實在是永續經濟的模範。但是過去以工業開發為導向的「發展」模式,陰影盤旋至今,「開發」的聲音從未斷過。剛接下爸爸蚵田的阿龍,一邊剖著蚵,一邊擔心起六輕、中科、以及國光石化可能的污染。

但是阿龍仍然努力的「討海」,他除了養蚵,也放置了漁網。在收蚵告一斷落後,他前往放置漁網的地方巡視。出發前他說:「一定槓龜!」但是,誰也沒想到,這次他卻抓到了一隻可以賣5、6百塊的大紅蟳!

連最熟悉海的漁民,也會因為海的變化莫測而感到驚喜,一般的人,又豈能以三言兩語對海,妄下定論!

灘地從不張牙舞爪的誇耀自己:即便他生養萬物,即便他賜給人類食物。灘地的產業,也從不誇耀自己:即便他具有未來性、即便他豐富而多元。

灘地並不荒涼、並不貧脊,這兒的產業,彷彿一個高度發展的文明,在風沙與泥巴下。唯有用心看待的人,才會發現。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國光不來 全民持續守護濁水溪口海埔地

本報2011年4月25日台北訊,王鎮中報導

全民來認股 手護濁水溪

國光石化案暫告一段落,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表示,有關濁水溪口的溼地信託,在沒有確保這片溼地可以依法永久保存之下,還是會繼續推動公民共同買下這片溼地。

孫秀如說,今天雖然看起來石化廠不會來了,但難保哪一天,不會有科學園區或是什麼奇怪的港口開發案會來,所以濁水溪口的溼地信託一定會繼續下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一直在推動的濁水溪口的溼地信託,環境公益信託行動分3階段,依序認股「台灣白海豚迴游廊道(200公頃)」、「水鳥覓食地(800公頃)」和「濁水溪口濕地(1000公頃)」,目前第1階段已認股完畢,共7萬人認股。

孫秀如表示,全民認股行動與公民投票不同,孩童也可買下他想保護的地,環境公益信託不是針對國光,是一種保護土地的方式,「若政府無法承諾保護國家的重要濕地,人民只有依法才有保存它的機會」。

她說,目前認股者還不需繳款,待內政部核准信託案才啟動資金募集。民眾可透過「全民來認股守護濁水溪」環境信託認股網站,下載信託認股意願書申請,每股(1平方公尺)119元,第2階段目標認股800萬股。

有關「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詳情,可參考http://et.e-info.org.tw/node/119;目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正在舉辦「走吧~揪團去認股!白海豚與你共舞」,報名即將截止,可參考http://e-info.org.tw/node/65278,如要訂閱「白海豚119電子報」,訂閱方式可參考http://et.e-info.org.tw/node/195

Top

 

台灣地球日 民眾搶救13處珍稀棲地

本報2011年4月25日台北訊,莫聞整理報導

世界地球日過後的周末假期(23、24日),荒野保護協會全台共計有13個珍稀棲地同時進行工作假期,邀請將近1800位民眾用清除外來種或復育台灣原生種植物等方式守護台灣環境,包含聯發科、Intel、新光人壽等企業皆發起動員工前來響應。

黃花貍藻因放生行為而瀕臨滅亡。圖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台灣的環境近年來經常遭受到開發的破壞或外來強勢物種的侵襲,使得台灣的原生動植物遭受到許多生存的危機,例如台北新山夢湖的黃花狸藻就因為民眾不當放生草魚而瀕臨絕跡。這些無形中的破壞對環境帶來許多負面影響,也表示台灣的環境教育還需要更有計畫地推動、棲地完整守護也需要更多的方法。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提出「Trust us, trust Earth, trust Wilderness」的口號,告訴民眾「相信自己可以為地球盡一份力」,用「環境信託」的方式來守護棲地,如:「大城溼地認股行動」累積了七萬多人的守護力量,就是目前最佳的案例。

小朋友與家長一同爬下山壁參與淨山行動。圖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

來自不同行業的民眾都用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參與這兩天的活動,23日Costco的(好市多)54名夥伴參與「新山夢湖」的淨山行動,短短一小時內就清理了步道旁與山壁的垃圾,總計重量高達483公斤;新竹聯發科技員工則由基金會主管帶領,在新竹蓮花寺溼地種下食蟲植物幼株,象徵為後續的食蟲植物復育與教育計畫揭開序幕;而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也與荒野保護協會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推出「Yahoo綠生活頻道」,揭露台灣最迫切的8個棲地議題。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守護棲地沒有地域之分、沒有身分之別,人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身體力行,做出對森林、海洋或溼地有益的行動。

Top

 

城市綠起來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熱鬧開市

本報2011年4月23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為響應世界地球日,台灣博物館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大地旅人工作室聯合舉辦的「第三屆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於今(23)、明(24)兩天在臺博館廣場熱鬧登場。活動包含「食品與食物」、「能源與生產」、「生態與土地」和「綠色設計」4大主題區、多達50個攤位,希望藉由多元的地球日活動,讓民眾用看、用聽、用想、用吃、用玩,從每一個感官,完全綠起來。

第一次參與主辦的台博館館長蕭宗煌表示,全球現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都市的能源管理、食物取得、土地維護,皆是維繫都市住民生活健康幸福的關鍵。因此希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藉由響應地球日的各項活動,落實在生活中實踐愛地球的綠行動。

小朋友響應地球日「百萬綠行動」,貼選願意承諾的綠行動選項目 同為主辦單位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陳建志也表示,綠色市集是地球日的具體體現,包含了環境教育、綠色消費等。去年台灣「百萬綠行動」目標設定100萬,最後募集逾260萬,占全球募集總數6.2%;今年目標為500萬,他力邀更多民眾一同響應,讓國際看見小島的「綠動力」。陳建志也推薦民眾在地球日參加工作假期、「全民來認股 搶救濁水溪」等友善地球的活動。

長年支持綠色藝術市集的伊聖詩芳療生活館指出,三年來,趣味體驗已成市集特色。許多參與過的民眾紛紛表示其直接與農民面對面的感動,在了解農人種植過程及對土地的感情後,加深了對土地的認識與食物的價值,此也是伊聖詩的企業社會責任。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陳建志理事長與大地旅人Scott示範「素人音樂會」今年市集現場特別舉行「素人音樂會」。主舞台的麥克風需靠採動腳踏車發電才能發出聲音,讓民眾體驗身體動能轉換為電能的過程,近一步了解能量轉換。蕭宗煌館長與陳建志理事長也分別示範踩腳踏車發電,搭配現場小朋友演奏笛子、大地旅人Scott吹奏小喇叭,場面十分熱鬧活潑。

都市綠生活 「三生」新態度

負責策畫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指出,本次以主題展方式,透過參展攤位,傳遞「土地」、「生態」、「能源」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她強調「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利用資訊和行動的設計配搭,鼓勵民眾將關懷轉換為動作,輕鬆成為愛地球實踐者。

「食品與食物」主題區安排20家來自台灣各地的小農,帶來新鮮有機的在地蔬果與自製天然農產加工品;也邀請到長期關注食物議題的民間組織,透過趣味遊戲,教導民眾正確的選購技巧、飲食觀念與無毒耕作原理。包括正在推動「葉菜硝酸鹽減量」、關心「進口水果農藥殘留」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還有近年致力推廣有機農業、關心本土農業發展的綠色陣線協會,以及堅持透過「順應自然」栽植「救人蔬菜」的秀明自然農法協會,都將在現場與民眾分享如何吃才愛自己也愛土地。此外,還可以動手製作可愛的「創意苔玉球」,自己用巧手將水苔、土壤、植栽進行捏塑,素材可以完全被分解又容易照護,自然又環保。

「能源與生產」主題區「碳足跡計算」、「家庭能源大調查攤位」攤位介紹許多生活中的節能小撇步,只要民眾帶著家中的水電瓦斯等帳單前來,就能更精準的計算碳足跡,並瞭解個人碳排放量的落點,也可以瞭解如何以簡單的檢測儀器計算家中的耗能,以減少不必要的能源耗損。市集也邀請長期關注台灣核能議題與乾淨能源發展的民間NGO團體,分析當前台灣能源使用現況,以及國內發展各種能源的可能性及利弊。

「生態與土地」主題區則可發掘從都市到鄉村、從陸路到水域,透過都會綠地保存、海洋海岸保育、樸門永續設計、環境信託、生態工作假期等各式探索大自然的方法;「綠色設計」主題區則可以找到許多環保好物,譬如可愛的手工拼布包、圍巾,就是完全使用回收舊衣物製作,讓長大後已經穿不下的衣服,還能化成另一種型態繼續生活在我們的生命中。

地球電影院 綠思考開端

除了市集,台北地球日「地球電影院」精選出七部影片,以影展暨導讀的形式,邀請民眾一同思考片中重要的觀點和價值,並嘗試提出面對當前人們所遭遇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問題的解決途徑,同時也希望推廣一種新的生活態度與思想,鼓勵大家在劇烈變動的環境中提前做好調適生活。

凡參加活動的民眾均可免費獲贈以環保材質印製的精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