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6.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步道100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永續果汁經營有成 救了馬拉威部落與森林


羅望子(Tamarind)。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離馬拉威商業首都布蘭岱70公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營利企業不但提供村民工作機會,並且致力於保存森林不受砍伐。就像其他離都會區不遠的森林地一樣,薩列瓦 (Zalewa)叢林長久以來不斷受到有心人士的壓力,這些人為了取得燃料木材牟利,不斷向村落施壓。直到2000年左右,當地人才知道,其實我們可以從維護這片森林的過程中受益,而且還可以賺到更多錢。

羅望子樹(Tamarind)是薩列瓦叢林的特色之一。村落手工合作社的一員一改過去砍伐、燃燒樹木的工作型態,現在以採收野生果實來供應一個持續成長的國內市場。當地人沿襲已久的傳統手工做法,將麵包樹以及羅望子果實浸泡在水中作成飲料。合作社由14名受託人管理,包括各村落的村長。合作社的顧問團中有商人、環保人士,以及品管專家,其任務是:「永續運用當地森林資源,發展在地化商業經營,創造當地社區替代製煤的經濟來源。」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全球暖化讓馬拉威陷入貧窮饑荒循環

氣候變遷威脅非洲南部國家糧食安全

糧荒的良藥 小農與社區經濟體系

可攻可守的合作社

環境信託∣【氣候變遷Q&A】(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本報2011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座成熟的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並不一定大於所釋放的,然而,當樹木死亡後,無論是腐爛或是燒毀,樹木本身所儲存的二氧化碳會再度釋放到大氣中。換言之,在氣候變遷的架構之下,一座成熟森林的重要性並不在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是在於森林本身能夠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像是二氧化碳儲存池般。如果森林被燒毀或是砍伐,那麼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回到大氣中,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當然,這個過程也可以逆向發生。如果在原本沒有樹木的地方種植樹木,隨著其成長過程會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濃度。樹木、植物和其他土地為基礎的「碳匯(carbon sink)」被認為每年能夠吸收超過1/4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是這現象會隨著全球暖化而改變。

精采內文

環球360°∣蒙古國:被土地放逐的人們

作者:基特吉勒特

過去20年中,有70多萬人湧入烏蘭巴托。其中許多都是從前的牧人,由於嚴酷寒冬會持續半年以上,他們的生計都被毀掉了,還有一些人則是全球暖化和過度放牧造成沙漠化的受害者。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估計,蒙古國90%的國土如今都成了脆弱的旱地。

由於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通用的工作技能,且通常都沒有證書,許多居民最終只能等待,對政府充滿憤怒,並且懷念過去的生活。於是很多人都開始酗酒。

去年發佈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凸顯了蒙古包地區居民們的艱辛生活,大部分人只能用上很有限的電力,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下水道和集中供暖。報告指出,在零下溫度長達8個月的漫長嚴冬裡,比較貧困的居民不得不將多達4成的收入都用來購買取暖的木柴和煤炭,這不但給他們增加了沉重的財力負擔,也加重了烏蘭巴托的空氣污染。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政府公告的含塑化劑食品名單已有999項,提醒經常外食的朋友:塑膠袋只要碰到60℃的高溫熱食,就會溶出塑化劑,外帶小吃回家也外帶了致癌的危機,大家身上除了自備餐具,也自備便當盒吧。也許會有讀者想說,那就來生吃蔬果好了,但我們進口量很大的美國蔬果也被查驗出殘留農藥,其中以蘋果與芹菜最髒。看到這可能大家都不知還有什麼可以吃,建議大家看看今天論壇munch寫的文章,讓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質:為何我們要食用那麼多化學合成物?

日前在福島核一廠廠區土壤內檢測到高毒性放射物質「鍶」,接著又發現附近海水和地下水也都淪陷,同時日本農林水產省也表示,最近在太平洋外海捕獲的2條鯨魚,驗出含輻射物質「銫」,許多人非常擔心這些輻射物質,會集中到食物鏈上層、生命週期長的大型海洋生物身上。在四月時,支持核電的日本人還是比較多,然而隨著這些事實一則則出現面前,最新民調顯示,已有74%的日本人表示贊成「階段性減少核電,將來逐漸廢除」。雖然全世界「拒絕核電」的意識已經形成,然而昨天新北市三芝地區有一群反對設置風力發電機組的民眾出面發聲,他們表示不喜歡風力發電機組破壞當地海岸景觀,產生噪音和電磁波。看來除了換一種比較環保發電方式,節約才是最棒的作法。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從異化到塑化—回歸自然食物的生活

 

作者:munch

人類開始和食物「異化」,食物帝國就有機會「塑化」。

對於食物生產工業體系,別指望它會像母親般,發自愛心製作健康美味的食物,提供饑渴的大眾。在他們眼裡食物只是商品,重點在於食物的利潤,追求著壓低成本,提高售價,擴大行銷,成為食物產業謀利的不二法門。

這些資本家,思考的是擴大市場,如何能讓自家食品生產價廉、儲放最久,銷售最遠,於是資本體系下「好食物」的定義,最重要不是「吃的好」,而是「賺得飽」。換句話說,如何說快速刺激味蕾,讓人上癮,或是透過廣告,散佈「健康」、「歡樂」的意象,不斷擴張龐大的食物帝國。

精采內文

 

 
 

永續果汁經營有成 救了馬拉威部落與拯救森林

本報2011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林可麗編譯,范仕穎審校

羅望子(Tamarind)。圖片來自:維基百科。離馬拉威商業首都布蘭岱(Blantyre)70公里之外的地方,有一個營利企業不但提供村民工作機會,並且致力於保存森林不受砍伐。

就像其他離都會區不遠的森林地一樣,馬拉威南部涅諾縣的薩列瓦 (Zalewa)叢林長久以來不斷受到有心人士的壓力,這些人為了取得燃料木材牟利,不斷向村落施壓。

今年5月,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公佈了一份報告,報告中估計95%的郊區房屋能源是由燃料木材所提供,而市區房屋能源也佔了55%。這樣的高需求量正導致馬拉威林地受到快速砍伐,薩列瓦也不例外。據專家表示,薩列瓦叢林位於雨量較少的背風面雨蔭區(rain shadow),因此降雨量不穩定,土地通常乾燥且難以耕種,導致許多人必須依賴產製煤炭與燃料木材謀生。

卡梅塔(Tedson Kameta)以前是一位煤炭工人,他表示,「直到2000年左右,當地人才知道,其實我們可以從維護這片森林的過程中受益,而且還可以賺到更多錢。」

他表示,製作煤炭用的樹種之一就是羅望子樹(Tamarind),這種樹也是薩列瓦叢林的特色之一。羅望子樹可以做成質地堅硬、持久耐燒的煤炭。卡梅塔現在是村落手工合作社(Village Hands collective)的一員,這個團體一改過去砍伐、燃燒樹木的工作型態,現在以採收野生果實來供應一個持續成長的國內市場,包括布蘭岱以及其他地區。

當地人沿襲已久的傳統手工做法,將麵包樹以及羅望子果實浸泡在水中作成飲料。村落手工合作社的營運經理祖薩南尼(David Zuzanani)表示,直到1996年在當地展開計畫之前,村民完全不曉得製作傳統飲料也能讓他們謀利。

非政府組織馬拉威野生動物與環境協會(Wildlife and Environmental Society of Malawi, WESM)在1996年獲得德國技術合作組織(the German Technical Cooperation agency, GTZ)的援助,在當地建立了一個森林保育計畫。這個計畫建立了當地的樹木保育地,開展各種經濟活動,包括養蜂業、珍珠雞養殖、製作藤製家具,作為產製煤炭的替代方案。

這個計畫也改善了飲料的生產過程,並且讓飲料商品化,根據村民表示,販售此種果食飲料對村落造成了最久遠的影響。

祖薩南尼也和馬拉威野生動物與環境協會有合作關係,他表示,「一旦人們了解到他們可以從飲料以及果實賺到錢,他們馬上就開始在當地宣導護林的重要性。」

合作社每個月的瓶裝飲料產量約為1萬公升,他們運用馬拉威野生動物與環境協會與德國技術合作組織的訓練所得到的技術,來提升飲料的品質,現在合作社生產的飲料標準已經通過馬拉威標準局的核可。

在主要的超級市場與公路服務站中,一瓶果實飲料定價約合新台幣48元,平均每個月為合作社賺進約6萬元新台幣的營業額。合作社在當地寬敞的工廠雇用了11名當地人,也有其他的當地人會來打零工,協助像是將果實分類、剝皮、折開果莢之類的工作。

果實飲料完全以純手工方式生產,製作程序包括在浸泡果實,滅菌,最後再濾出果肉。並採用了一項創新的技術,從麵包樹果實中萃取額外的養分,替其中一種果實飲料產品添加獨特的風味,還有添增棕色的色澤。

合作社的所有的果實原料都是自村民手中購買。在2008年的時候,卡梅塔從販售自家果園出產的麵包樹果實,賺到了3千元新台幣。他用這筆錢買了三隻羊還有乳牛飼料。去年,他採收了40袋的果實,賺了6千元新台幣。他計畫要買一台牛車,還要開始養珍珠雞。

村落手工合作社由14名受託人管理,包括各村落的村長。合作社的顧問團中有商人、環保人士,以及品管專家。合作社的任務聲明是:「永續運用當地森林資源,發展在地化商業經營,創造當地社區替代製煤的經濟來源。」

在享受連續多年的豐碩收入後,村民決定要透過資助村落選擇的計畫,將他們的感謝化為回饋與分享行動。

祖薩南尼表示,「一些村落選擇了資助孤兒照護中心。我們已經為一些小型計畫提供經費。接下來我們想要擴大營運,這樣我們才能資助更大的計劃,像是鑿井跟興建學校。」

雖然進展良好,煤炭製造業仍然是合作社的頭號敵人。祖薩南尼說,「我們已經保護了靠近人口稠密地區的林地。村落保衛這些區域,禁止任何人砍伐。但是許多破壞行為都在更遠的地方進行著,那些想砍樹的人有錢,他們可以輕易賄賂任何人。」

村長們正努力阻止這樣的情形發生,但是他們也需要國家林務部的協助。一位駐守夏爾河(Shire River)的林務部官員證實,煤炭運往布蘭岱途中的主要路障的確有賄賂的情事發生。他同意透露消息,但要求匿名,並表示林務部控制交易困難重重。

他說,「政府說買賣煤炭的人應該要被逮捕,但這根本不可行。因為目前沒有法規管制。更何況,煤炭交易牽涉到有強大經濟跟政治背景的人,如果你敢對他們找麻煩,他們會讓你失業。」

但是村民們認為,合作社的營運是降低當地貧困最重要的工具。

果實飲料工廠附近一家小雜貨店老闆葛瑪洛(Belita Ngomano)表示,「工廠如果能擴大的話,對很多人來說,會是改善本地生活條件的最佳工具。所以我們希望政府可以看到我們的行動,然後把這些煤炭商人趕走。」

她說,她跟她先生在2009年開了這家雜貨店,部分資金來源就是從賣羅望子果實給果汁工廠來的。

※資料來源:IPS

Top

 

【氣候變遷Q&A】(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本報2011年6月16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

巴西熱帶雨林遭到砍伐的景像。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森林砍伐,尤其是破壞熱帶雨林,是造成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 科學家估計因為森林的流失和改變土地的使用方式,佔了人類活動所排放二氧化碳量的23%。

就像孩童在學校裡所學到的,樹木和其他植物在生長過程會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利用太陽的光能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後的產物,組成了樹木本身。這是大氣中碳循環的一環。

一座成熟的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並不一定大於所釋放的,然而,當樹木死亡後,無論是腐爛或是燒毀,樹木本身所儲存的二氧化碳會再度釋放到大氣中。換言之,在氣候變遷的架構之下,一座成熟森林的重要性並不在於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是在於森林本身能夠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就像是二氧化碳儲存池般。如果森林被燒毀或是砍伐,那麼大部分的二氧化碳就會釋放回到大氣中,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當然,這個過程也可以逆向發生。如果在原本沒有樹木的地方種植樹木,隨著其成長過程會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濃度。樹木、植物和其他土地為基礎的「碳匯(carbon sink)」被認為每年能夠吸收超過1/4人類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但是這現象會隨著全球暖化而改變。

不出所料,樹木和當地及全球氣溫的關係非常地複雜,不單單只是吸收與釋放溫室氣體而已。森林對當地微氣候系統有極大影響,也會影響地球所吸收的陽光量,雪域若有種植樹木的新區域,這區域的地表被樹木遮擋而變暗,也減少了陽光反射回太空的量,使得這區域變得更溫暖。

※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位在印尼爪哇島的默拉皮火山(Mount Merapi)噴發大量的氣雲與塵埃進入大氣中。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當火山噴發後,會排放氣體和懸浮粒子的混和物。其中像是火山灰和二氧化硫具有冷卻效應,因為這些物質會反射太陽光到外太空。其他的氣體像是二氧化碳,則會造成溫室效應。

1991年皮納圖博(Mount Pinatubo)火山噴發出大量反射陽光的物質到平流層,這種冷卻效應特別顯著,也造成了接下來一兩年內的全球溫度顯著下降。我們很難確切地瞭解特定火山噴發事件後的冷卻效應彼此間是否有絕對關聯性,但是藉由檢視數次火山噴發事件後的全球平均溫度,證實了這之間具有強烈的關係。

除此之外,根據英國與美國地質調查協會指出,海底與陸上火山每年總共噴發1~3億噸二氧化碳。這是很大的量,但是只相當人類燃燒化石燃料所排放的1%。

一般來說,火山噴發的冷卻效應是影響噴發後溫度降低的主要因素,但是火山噴發造成的暖化效應卻會持續更長的時間。所以個別效應的顯著性端看所考量的時間軸。一座龐大的火山在2011年噴發,會顯著降低2012年的溫度,卻會持續輕微的暖化效應直到2100年。

有些人想要找尋證據證明人類並沒有造成氣候變遷,其認為火山噴發出的二氧化碳大於人類活動所排放的。很明顯的,此理論並不正確。就像英國地質學家指出:「火山所噴發的二氧化碳相對於今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實在是微乎其微。」

※【氣候變遷Q&A】系列:

► (1) 氣候變遷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就是禍首嗎?

► (2) 什麼是溫室效應? 近代有過全球降溫嗎?

► (3) 樹木、森林和氣候變遷有什麼關聯性?火山噴發如何影響氣候呢?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一

Top

 

環球360°∣蒙古國:被土地放逐的人們

作者:基特吉勒特

蒙古國曾經以「沒有柵欄的國家」聞名,但是如今從北方一直到烏蘭巴托的廣袤地區卻佈滿了接連不斷、縱橫交錯的邊界標誌,它們分隔出一個蔓延數公里的貧民窟,這裏估計居住著整個蒙古國1/4的人口。

為烏蘭巴托貧民區內的蒙古包(攝影:Andy Hares )

過去20年中,有70多萬人湧入烏蘭巴托。其中許多都是從前的牧人,由於嚴酷寒冬會持續半年以上,他們的生計都被毀掉了,還有一些人則是全球暖化和過度放牧造成沙漠化的受害者。聯合國開發計畫署估計,蒙古國90%的國土如今都成了脆弱的旱地。

由於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通用的工作技能,且通常都沒有證書,許多居民最終只能等待,對政府充滿憤怒,並且懷念過去的生活。於是很多人都開始酗酒。

「每年都有越來越多的人來到這裡,但能找到的工作少的可憐。」當地居民達娃桑布說,他排了30分鐘的隊才從水站打到了一家的飲用水,在這個貧民窟一共有500家這樣的水站。「自從上次選舉(2009年5月)以來,我們這裡沒有發生任何變化,沒有新的工作機會,也沒什麼改進的地方,有的就是多了一座小橋,僅此而已。」

這裡的基礎建設絕對不足以支持如此巨大的人口,因為每年都增加好幾萬人。許多人至今仍然住在當初帶來的蒙古包裡,這個地方因此被稱為蒙古包地區,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一種不安定感。

達娃桑布的生活很不容易。他周圍的這片地方正在陷入絕望,垃圾堆得像山一樣高,醉鬼們晚上鬧得越來越凶。但他至少還有一份工作來養家糊口,這已經比很多鄰居都強了。

「住在蒙古包地區的並非都是赤貧者,但這些人的生活也很艱難。即使冷到零下40℃,你還得出來打水。」特羅伊•特弗爾迪克說,他的教育和職業培訓NGO——「繁榮未來」就設在這一地區。

去年發佈的一份世界銀行報告凸顯了蒙古包地區居民們的艱辛生活,大部分人只能用上很有限的電力,沒有自來水,也沒有下水道和集中供暖。報告指出,在零下溫度長達8個月的漫長嚴冬裡,比較貧困的居民不得不將多達4成的收入都用來購買取暖的木柴和煤炭,這不但給他們增加了沉重的財力負擔,也加重了烏蘭巴托的空氣污染。

這裡的道路很簡陋,都是裸露的土路,沒有標誌、沒有路燈,甚至沒有名字,只能算得上把一排排蒙古包和破爛棚子分隔開的一窄溜兒空間,沒有得到任何的政府投入。
「基礎建設的品質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基礎建設得不到任何改善,人們顯然已經對政府失望透頂。」世界銀行的資深城市專家、上述報告的作者莫斯基•布拉涅說 。

過去幾年中,包括許多蒙古包地區居民在內的示威者們已經多次在蒙古國大呼拉爾(議會)門前舉行集會,今年4月份還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示威,要求政府對該國的礦產收入進行更合理的分配。儘管自然資源的開採給蒙古國帶來了可觀的收入,但卻沒有幾分錢用在貧民窟的居民身上。要知道,人口僅270萬的蒙古國卻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礦產開採項目,以及世界儲量第二的塔班陶勒蓋(Tavan Tolgoi)煤礦。

居住在蒙古包地區中心的是較早來到這的居民,他們已經住了十多年,蓋起了相對堅固的木房或磚房,但即便這裡也沒有自來水和集中供暖,街道依舊漆黑、泥濘,街邊是沒有遮蓋的臭水溝和堆積如山的垃圾。

另外一個引人關切的大問題就是失業率。每年都有數萬人湧入這裡找工作,在去年的移民旁邊搭起帳篷,於是失業就成了一個關鍵問題,特別是在蒙古包地區,這裡的失業率高達62%,遠遠超過烏蘭巴托比較發達地區的21%。

蒙古國政府已經正式宣佈2011年為「就業支持年」,聲稱要創造7萬個就業機會,但迄今幾乎還沒有什麼改善的跡象。

「由於基礎建設的不足,蒙古包地區幾乎沒有什麼經濟活動,因此人們不得不到外面工作,這是最大的問題之一。世界銀行正在進行一個新的計畫,就是為地方經濟發展開闢途徑,這樣人們就可以在這裡居住和工作了,這會讓人們的生活煥然一新。」 布拉涅說。

「我們家有12口人,卻只有2個人有工作。」50歲的達什霍德說。幾年前,一場嚴寒把她家1百多頭牲口全都凍死了,她和家人幾乎是兩手空空地搬到這裡,只是在貧民窟的邊上搭上了帳篷。

她說:「第一年實在是苦到家了,我花了一年時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在一家賓館當清潔員。有好幾個月的時間我只能靠撿塑膠瓶過日子。」

現在達什霍德在一家超市當清潔員,每月能拿到100美元左右的工資,但這個工作和她長期的放牧生活實在相去甚遠。她的大女兒則為一個富裕人家照看孩子。

「我其他女兒也在找看孩子的工作,但實在很難,因為工作機會太少了,也都離得很遠。如今所有工作都要求你必須身高170公分以上,長得漂亮還要受過良好教育。」

「對我來說,我寧願住在村子裡,但對我女兒和外孫們來說這裡更好。」63歲的巴桑胡3年前搬到蒙古包地區,她每月65美元的養老金只剛剛夠一家人糊口。「我的外孫們在烏蘭巴托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有機會得到一個更好的工作和未來。」

相關連結:

保護草原」新政策將令蒙古鐵蹄馬滅絕 2010年11月23日

內蒙古草原牧區的合作化之路 2011年4月8日

草原上的沙塵暴 2011年5月27日

※文章來源: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1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1年6月7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塑化」加一味! 裝60度熱食恐溶毒

摘錄自2011年6月14日TVBS報導

不想吃下塑化劑,三餐在外的「外食族」可要改變生活習慣,自己準備不鏽鋼容器裝熱食。

成大環境研究所教授研究發現,塑膠袋只要碰到60度C的高溫熱食,就會溶出塑化劑,不管有沒有標明「耐熱」,拿來裝熱湯、炒麵都一樣有風險,甚至有臭豆腐店家為了貪圖方便、不想洗盤子,就在盤子上套塑膠袋,這麼一來,高溫現炸的臭豆腐,可能會多了「塑化劑」這一味。

耐熱塑膠袋,小吃攤業者的最愛,裝熱湯、放羹麵好方便,看在醫師眼裡,卻是危險動作。因為只要碰到60度C的熱食,就會溶出致癌塑化劑,外食族便是高危險群。

外帶加熱滷味附的湯底,高溫69.7度!剛起鍋的泡麵丟進塑膠袋,也有64.9度,從買好到拿回辦公室吃,一路上塑化劑便溶出,和食物一起下肚。

不想洗盤子的攤販,大多會拿塑膠袋套盤子,再擺上熱蛋餅、臭豆腐,等客人吃完,便丟了塑膠袋,加上成本超低,200個裝一包,賣30元,一個袋子成本不到2毛。

用不銹鋼容器「抗塑化」,早餐店老闆最感受明顯,自備容器的客人變多了。

耐熱袋其實不太耐熱,超過60度C,就會溶出塑化劑,除了100度滾燙的熱湯,剛起鍋的炒麵,炸臭豆腐都熱到70度,千萬別裝來吃。

Top

 

美國蔬果殘留農藥 蘋果與芹菜最髒

摘錄自2011年6月15日自由時報報導

美國消費者保護團體13日公布的調查指出,根據美國農業部的測試報告,7百個蘋果樣本中,高達98%有農藥殘留,蔬菜中則以芹菜農藥殘留最多,說蘋果與芹菜是「最髒的蔬果」也不為過。

我國農委會統計,去年從美國進口的蘋果共約4萬公噸,進口量排名第二,而今年1到5月,我從美國進口近2.9萬公噸,衝到第一名。

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2009年時,美國蘋果在海關多次檢出農藥「安殺番」,我修訂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為0.5ppm,這兩年來已經少見美國蘋果農藥殘留不合格的情況。反倒是韓國蘋果這兩年因屢屢違反我國農藥殘留規定,海關邊境抽驗率已提高至百分之百。

美國非營利消費者保護團體「環境工作團」根據美農業部的檢驗對消費者提出食用建議,公布「2011產品殘留農藥指南」,列出「12大最髒蔬果」,排名在蘋果與芹菜之後的依序為草莓、桃子、菠菜、進口油桃、進口葡萄、甜椒、馬鈴薯、本地藍莓、萵苣、甘藍菜;而農藥殘留最少的包括洋蔥、玉米、鳳梨、酪梨、蘆筍。

「環境工作團」表示,每天從「12大最髒蔬果」中挑選5份食用,一天平均會吃到14種不同的農藥;如果從乾淨的15種蔬果中挑選5份來吃,平均一天吃到的農藥可能不到2種。

最近的三份研究報告指出,孩童幼年時吃到農藥,可能會導致學習、記憶與行為方面出現長期問題。美環境工作團表示,這份指南是希望讓消費者在傳統產品中找出最好的選擇,也讓消費者知道,購買哪些蔬果時,或許會考慮購買有機產品。

Top

 

日本出現「銫」鯨 疑福島惹禍

摘錄自2011年6月15日法新社報導

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最近在太平洋外海捕獲的2條鯨魚,驗出含輻射物質銫。

在北海道外海捕獲的2條小鬚鯨,1隻檢驗出每公斤含有31貝克輻射銫,另一隻有24.3貝克,並表示,此情形可能是福島核電廠事件所致。雖然此含量遠低於日本政府對海鮮規定的每公斤500貝克安全上限,官員表示:「但並無數據可比對,驗出的輻射物質是否較平時高。」

日本大眾及部分海洋生物專家先前曾表示,擔心海洋中的輻射物質,會集中到食物鏈上層、生命週期長的大型海洋生物身上。

Top

 

7成4 日人 贊成逐步廢核

摘錄自2011年6月15日自由時報報導

日本「朝日新聞」最新民調顯示,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日本人,「拒絕核電」的意識已經形成,對於「階段性減少核電,將來逐漸廢除」的問題,有74%的人贊成,對此表示反對的人只有14%。

根據上述民調結果,在贊成核電者中,也有63%支持「階段性減少、將來廢除」;在反對核電者中,則有90%希望將來全面廢除。

本月11日、12日舉行的這項民調也顯示,反對核電者為42%,贊成者37%。同樣內容的調查,4月份的結果是贊成者比反對者多,但5月下旬開始,反對者逐漸增加。在性別上,相較於4月份的調查,反對核電的男性從27%增加到34%,女性從37%增加到50%。在年齡層上,60歲以上的反對者也明顯增加。

Top

 

反設風力機組 百餘三芝人 市府陳情

摘錄自2011年6月16日自由時報新北報導

新北市三芝地區反對設置風力發電機組的民眾,昨天(15日)由議員鄭戴麗香、蔡錦賢陪同,赴市府大樓前拉布條表達反對心聲,經發局長江俊霆到場接受民眾陳情書,也會持續與民眾溝通。經發局長江俊霆說,核准風力發電機的主要決定權在經濟部能源局,目前該案仍在申請中,對於鄉親關心的環保問題,經發局將要求業者持續與當地居民溝通,須和居民達成共識。

海威公司看好台灣發展風力發電前景,向能源局申請在三芝鄉設置風力發電機組,但當地居民認為海威公司事前缺乏溝通,想強行設置,地方民眾和環保人士多次發起陳情抗議,昨天百餘位陳情民眾前進市政府,高舉布條要朱立倫「出來講」,表明態度。百餘位民眾多為老年人,忍受午後酷熱在場表達反對態度,不樂見風力發電機組破壞當地海岸景觀,產生噪音和電磁波。

經發局長江俊霆到場接受民眾的陳情書,他承諾會將居民意見轉達市府。

經發局也認為,風力發電是較環保的發電方式之一,本案也是新北市第一件民間投資風力發電申請案,未來將要求業者持續與居民溝通。

 Top

 

論壇∣從異化到塑化—回歸自然食物的生活

作者:munch

有毒塑化劑取代或添入起雲劑,加工散佈各類加工食品,引發社會風暴。在民間驚嚇的集體氣氛下,政府發動D-day的絕地大反攻,結果是越查越多,根本無法知到底線在哪?

當各種嚴懲手段、重設檢查機制、公告各類危險添加物等等方法被提出,卻遺忘一個問題的本質,人類為何要食用那麼多化學合成物?

這問題,一百年前,馬克斯就已警告過!

異化的年代

馬克斯從勞動的過程中,曾提出「異化」的觀點,其中「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與生產過程的異化」、「勞動者與自我的異化」、「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異化」的四個過程,讓異化疏離的勞動者,進入到資本體系全然掌握的年代。

「異化」的觀點,可以是工人生產的產品,當然也會體現在個人的食品生產關係上,當食品做為一種產品,進入資本體系的生產流程中,人類和食物的關係,日益遙遠,甚至已經不知桌上的食物,如何製成?或是來自何方?

反思早期的時代,食物是生活中的勞動物品,製作食物成為家庭勞動的事物,也就因為「自製」,食物如同一項「作品」,許多物料與程序,全然掌握在勞動者的手中,食物有其烹調的藝術,它可以簡單、繁複,也可以美味、粗食,對於食物總是有著較多的掌控權。

但是進入資本時代,食物成為一種商品,不只原料的生產、取得,包括食物的加工、製作,它從家庭之中被剝奪取走,成為一條生產線,分工到各個生產流程,人們開始喪失對食物的掌控權,落入商品銷售的體系中。

讓食物生產從家庭出走,當然有資本體系看中食物作為商品的龐大利益,更可悲是資本體系下的家庭裂解,早就讓老年人會作沒人吃,年輕父母想吃不會作,加上忙於工作的奔波,對於家庭自製食物,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恥又無力的想像。

細思現代家庭生活,不只早餐外購,中餐外食,甚至晚餐也懶得開伙,更慘是一些時節的應景食物,如年菜、春捲、肉棕、湯圓等食品,早就從現代家庭中消失,不只沒時間作,更是很多人不會作。

當食物的製作,完全假手他人,喪失的不只是對食物健康美味的掌握,甚至是對食物健康美味的知識,完全遺忘消失。阿圖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指稱發達工業社會下,「一種舒服平穩、看似合理、民主卻又不自由的現象,在發達的工業文明中流行著,這是技術進步的標誌。」他暗諷著現代社會,假性的技術進步,剝奪作為人的真實狀態,進入一個異化、疏離的年代。

塑化的商機

人類開始和食物「異化」,食物帝國就有機會「塑化」。

對於食物生產工業體系,別指望它會像母親般,發自愛心製作健康美味的食物,提供饑渴的大眾。在他們眼裡食物只是商品,重點在於食物的利潤,追求著壓低成本,提高售價,擴大行銷,成為食物產業謀利的不二法門。

更麻煩是,當更大的食物生產體系,也意味著更多的分工過程,在許多原料、配料、加工、儲藏的複雜食物生產流程中,意味著生產的碎裂化,生產食物的工人,每人分工一個生產環結,對於食物全然無法掌控,真實的掌控者,就是挑選進料、規範流程、進行品管的資本家。

這些資本家,思考的是擴大市場,如何能讓自家食品生產價廉、儲放最久,銷售最遠,於是資本體系下「好食物」的定義,最重要不是「吃的好」,而是「賺得飽」。換句話說,如何說快速刺激味蕾,讓人上癮,或是透過廣告,散佈「健康」、「歡樂」的意象,不斷擴張龐大的食物帝國。

塑化劑的風波,只是掀開「黑心」食物的冰山一角,它顯示最可惡的的商人,為了貪利,將非食物原料販售添加到食物之中,毒害人間。但是更多「灰心」食物的問題,依然未被重視,因為污染的環境、過毒的農藥、基改的作物,化合的原料,構成食物上下游的生產體系,它們未必健康,或有疑慮,但是它們合法,合於食品管制的法規,以一種「灰色」的身分,遊走在人們口胃之間。

 

回歸自然食物

商人良心,政府管制,成為「塑化食品」風暴後不斷被討論的話題,問題是商人良心、政府管制,都只是虛幻的想像。面對一再出現的食物風暴,政府只想爆一件管一件,不會有全面反省,商人只想快速脫罪,避免掉全面瓦解。

當所有家長擔心著孩子的健康,還有什麼食物能夠安心食用?政府、商人卻是思考著如何劃出停損點,政府怕政權倒台,商人怕公司關門,至於人民的安危,根本不是最終思考。

到此時,人們除了要求處罰惡商、政府負責,更重要是必須有集體自救的行動,就是自發性的取回食物控制的權力。

換句話說,大家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取回自製食物的能力,或是掌握食物生產的流程。

在自製食物上,太多的食物能夠自製,從果汁、豆漿等飲料,甚至到飯麵、菜肴,其實自製食物不是難事,只是缺乏良好的工具,以及被遺忘的製作知識,當一些簡易食物可以重回家庭自製的狀態,也意味著食物生產不被完全剝奪,其間不再有假手他人的偷雞摸狗。

另外,在事物生產流程的掌握上,人們可以學習掌握部分的食物製作,但是在現今社會,的確無法全然掌握生產食物的流程,包括農作、原料或加工,但是可以試著透過「代理人」機制,無論直接找尋有理念的有機無毒食物生產者,或堅持是健康自然作法的食品加工者,讓「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減少,讓「原味料理」的觀念提升,相對的避開許多不確定的危險因素。

更有效率是透過瞭解信任的組織、平台,在理念相合下,由這些組織、平台「代理」食物供應,這樣的「代理供應」,已非單純合於「不危害人體」的最低標買賣關係,而是一種「追求健康生活」的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必須開始打破鉅行的食物生產帝國,在個人信念、組織信任與區域生產的微型關係上,建立新的食物生產、配銷、製作的新關係。

在世界或台灣,這樣的「自製」、「代理」新關係不斷出現,從有機農民、生態養殖、畜產,許多食物供應著,提供自然健康的食物,其間避面或減少化合原料的侵入,貢獻最自然的食物。許多有機平台、市集、組織扮演媒合、配銷的角色,讓建立食物供需二端的信任機制。甚至許多家庭,借用「客家夥房」的概念,以社區的集體力量,進行共購共食的行動,讓家家吃到自製的食物。

在「塑化食物」風暴後,必須重新思考在「食物異化」的過程中,人們已經長期「失去對食物製作的能力」、「失去對食物生產流程的掌握」、「失去自我健康的要求」、「失去人間互信的信心」,在最親密卻又最陌生的食物中,不知入口是福是禍?

回歸自然食物,讓食物的生產、配銷與製作回歸自然,在現今食品問題叢生下,不能再一忍再忍、無奈吞食,只是悲微的要求「合格」食物,而是必須思考,揚棄食品帝國的專制,讓食物在自然健康裡澈底解放,找尋人與食物的美麗新關係。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