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unch
有毒塑化劑取代或添入起雲劑,加工散佈各類加工食品,引發社會風暴。在民間驚嚇的集體氣氛下,政府發動D-day的絕地大反攻,結果是越查越多,根本無法知到底線在哪?
當各種嚴懲手段、重設檢查機制、公告各類危險添加物等等方法被提出,卻遺忘一個問題的本質,人類為何要食用那麼多化學合成物?
這問題,一百年前,馬克斯就已警告過!
異化的年代
馬克斯從勞動的過程中,曾提出「異化」的觀點,其中「勞動者與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者與生產過程的異化」、「勞動者與自我的異化」、「勞動者與其他勞動者的異化」的四個過程,讓異化疏離的勞動者,進入到資本體系全然掌握的年代。
「異化」的觀點,可以是工人生產的產品,當然也會體現在個人的食品生產關係上,當食品做為一種產品,進入資本體系的生產流程中,人類和食物的關係,日益遙遠,甚至已經不知桌上的食物,如何製成?或是來自何方?
反思早期的時代,食物是生活中的勞動物品,製作食物成為家庭勞動的事物,也就因為「自製」,食物如同一項「作品」,許多物料與程序,全然掌握在勞動者的手中,食物有其烹調的藝術,它可以簡單、繁複,也可以美味、粗食,對於食物總是有著較多的掌控權。
但是進入資本時代,食物成為一種商品,不只原料的生產、取得,包括食物的加工、製作,它從家庭之中被剝奪取走,成為一條生產線,分工到各個生產流程,人們開始喪失對食物的掌控權,落入商品銷售的體系中。
讓食物生產從家庭出走,當然有資本體系看中食物作為商品的龐大利益,更可悲是資本體系下的家庭裂解,早就讓老年人會作沒人吃,年輕父母想吃不會作,加上忙於工作的奔波,對於家庭自製食物,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恥又無力的想像。
細思現代家庭生活,不只早餐外購,中餐外食,甚至晚餐也懶得開伙,更慘是一些時節的應景食物,如年菜、春捲、肉棕、湯圓等食品,早就從現代家庭中消失,不只沒時間作,更是很多人不會作。
當食物的製作,完全假手他人,喪失的不只是對食物健康美味的掌握,甚至是對食物健康美味的知識,完全遺忘消失。阿圖塞在「單向度的人」一書,指稱發達工業社會下,「一種舒服平穩、看似合理、民主卻又不自由的現象,在發達的工業文明中流行著,這是技術進步的標誌。」他暗諷著現代社會,假性的技術進步,剝奪作為人的真實狀態,進入一個異化、疏離的年代。
塑化的商機
人類開始和食物「異化」,食物帝國就有機會「塑化」。
對於食物生產工業體系,別指望它會像母親般,發自愛心製作健康美味的食物,提供饑渴的大眾。在他們眼裡食物只是商品,重點在於食物的利潤,追求著壓低成本,提高售價,擴大行銷,成為食物產業謀利的不二法門。
更麻煩是,當更大的食物生產體系,也意味著更多的分工過程,在許多原料、配料、加工、儲藏的複雜食物生產流程中,意味著生產的碎裂化,生產食物的工人,每人分工一個生產環結,對於食物全然無法掌控,真實的掌控者,就是挑選進料、規範流程、進行品管的資本家。
這些資本家,思考的是擴大市場,如何能讓自家食品生產價廉、儲放最久,銷售最遠,於是資本體系下「好食物」的定義,最重要不是「吃的好」,而是「賺得飽」。換句話說,如何說快速刺激味蕾,讓人上癮,或是透過廣告,散佈「健康」、「歡樂」的意象,不斷擴張龐大的食物帝國。
塑化劑的風波,只是掀開「黑心」食物的冰山一角,它顯示最可惡的的商人,為了貪利,將非食物原料販售添加到食物之中,毒害人間。但是更多「灰心」食物的問題,依然未被重視,因為污染的環境、過毒的農藥、基改的作物,化合的原料,構成食物上下游的生產體系,它們未必健康,或有疑慮,但是它們合法,合於食品管制的法規,以一種「灰色」的身分,遊走在人們口胃之間。
回歸自然食物
商人良心,政府管制,成為「塑化食品」風暴後不斷被討論的話題,問題是商人良心、政府管制,都只是虛幻的想像。面對一再出現的食物風暴,政府只想爆一件管一件,不會有全面反省,商人只想快速脫罪,避免掉全面瓦解。
當所有家長擔心著孩子的健康,還有什麼食物能夠安心食用?政府、商人卻是思考著如何劃出停損點,政府怕政權倒台,商人怕公司關門,至於人民的安危,根本不是最終思考。
到此時,人們除了要求處罰惡商、政府負責,更重要是必須有集體自救的行動,就是自發性的取回食物控制的權力。
換句話說,大家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取回自製食物的能力,或是掌握食物生產的流程。
在自製食物上,太多的食物能夠自製,從果汁、豆漿等飲料,甚至到飯麵、菜肴,其實自製食物不是難事,只是缺乏良好的工具,以及被遺忘的製作知識,當一些簡易食物可以重回家庭自製的狀態,也意味著食物生產不被完全剝奪,其間不再有假手他人的偷雞摸狗。
另外,在事物生產流程的掌握上,人們可以學習掌握部分的食物製作,但是在現今社會,的確無法全然掌握生產食物的流程,包括農作、原料或加工,但是可以試著透過「代理人」機制,無論直接找尋有理念的有機無毒食物生產者,或堅持是健康自然作法的食品加工者,讓「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減少,讓「原味料理」的觀念提升,相對的避開許多不確定的危險因素。
更有效率是透過瞭解信任的組織、平台,在理念相合下,由這些組織、平台「代理」食物供應,這樣的「代理供應」,已非單純合於「不危害人體」的最低標買賣關係,而是一種「追求健康生活」的信任關係。也就是說,必須開始打破鉅行的食物生產帝國,在個人信念、組織信任與區域生產的微型關係上,建立新的食物生產、配銷、製作的新關係。
在世界或台灣,這樣的「自製」、「代理」新關係不斷出現,從有機農民、生態養殖、畜產,許多食物供應著,提供自然健康的食物,其間避面或減少化合原料的侵入,貢獻最自然的食物。許多有機平台、市集、組織扮演媒合、配銷的角色,讓建立食物供需二端的信任機制。甚至許多家庭,借用「客家夥房」的概念,以社區的集體力量,進行共購共食的行動,讓家家吃到自製的食物。
在「塑化食物」風暴後,必須重新思考在「食物異化」的過程中,人們已經長期「失去對食物製作的能力」、「失去對食物生產流程的掌握」、「失去自我健康的要求」、「失去人間互信的信心」,在最親密卻又最陌生的食物中,不知入口是福是禍?
回歸自然食物,讓食物的生產、配銷與製作回歸自然,在現今食品問題叢生下,不能再一忍再忍、無奈吞食,只是悲微的要求「合格」食物,而是必須思考,揚棄食品帝國的專制,讓食物在自然健康裡澈底解放,找尋人與食物的美麗新關係。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