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22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重拾種子自主權 台灣農民力抗糧食危機

 

面對能源耗竭之際,各國皆意識到糧食自給率是國家存亡關鍵;長期仰賴進口的糧食、農業及化肥的台灣社會,也積極尋求自給自足的農業發展。讓攸關糧食自主的 種原保存技術重回耕作者手上,由農委會、台大農藝系及結合民間團體舉辦的「農民種源保育教育推廣講習班」上週五即於高雄市旗美社大舉辦,透過學者與農民的交流,重燃作物保種的熱情。

種原保存分為「就源保存」及「離源保存」兩種,農民保種的精神可說是「藏種於農」,與國家作物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而兩種的差異便在於藏種於農是將種 原以原有生長、生存方式保存的「就源保存」;而國家作物種原庫則集合各地種原保存於特定地方的「離源保存」。兩者都是重要的保種方式。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農民保種能力漸流失 農業永續堪慮

布農傳統智慧:選種選果菜 謹記 「中看不中用」就對了

我們的島:保種救國

對抗不公義的「進步」:牛糞傳奇抵制全球單一化

法律人談環保∣ 公民參與「開發許可的決策過程」,不是參與「環評過程」

作者:田蒙潔(美國密蘇里州律師)

不論是首創環評制度的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或是歐盟的「環境影響評估指引」、聯合國的「里約宣言」或聯合國主導的「阿胡斯公約」,環評之公民參與的制度設計是公民參與政府之「開發許可的決策過程」,而不是我國環評法第9條公民參與開發商的「環評過程」。

根據里約宣言之公民參與環評的制度設計,為了保護自然資源和防止環境污染,應由國家的立法機關立法,授予「行政機關」權力與責任,控管可能破壞環境品質的開發行為。控管的方式是強制可能破壞環境品質的開發行為者,向被授權的政府機關提出開發案申請,申請後根據法定的程序實施環境影響評估,再由該機關根據環評結論決定是否核發開發許可,整個過程稱為環評程序,也就是被授權的機關核發「開發許可的決策過程」。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留離田間

採訪:陳佳利、王俐文;撰稿:陳佳利;攝影、剪輯:陳添寶

目前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有3成,其中稻米的自給率有97%,卻大部分由上了年紀的老農種植,農村人力嚴重老化,如何吸引年輕人接棒,是生產力延續的關鍵,在陽明山上的八煙聚落,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正在努力想辦法。

稻浪在翠綠青山中搖曳,這樣的景象在八煙消失了25年,居民蔡文照欣慰地看著水稻重現,幾個月來大都是他在照顧這片田。讓他感動的是,這一天有上百位志工,頂著大太陽來幫忙收割,解決無法用機器收割、需要大量人力的問題。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執行長廖仁慧說,「希望喚回大家跟土地親近的記憶,大家希望親近土地,農人也很欠缺勞力,這次的收割活動,是魚幫水、水幫魚。」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10日殼牌石油集團在北海加內阿爾法的鑽油台管路系統10日發生漏油事件,超過200噸都流入進了大海裡。而中國渤海灣溢油事件餘波未了,又發現了9處漏油點。這些事故,都使得海洋再度受重傷。

52年前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將在2014年實現,河南湖北的34萬人揮淚離故土,讓丹江口水庫的水淹沒家園,以滿足北京及天津等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同樣是水的故事,中科四期引水工程引爆溪州鄉農民擔心土壤流失問題!他們認為肥沃的「黑肉土」被引到14公頃大的沉沙池後,將導致當地的農業優勢不再。這些政策,公民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果您也對生活週遭「敏感與雞婆」,而願意從關心環境去發掘問題根源,那麼誠摯的邀請您參加環境新聞編採營,訓練自己成為一位勇敢發聲的公民記者!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給環境與社會永續一個機會──從核災事件對能資源價值的再檢視

作者:翁御棋(日本北海道大學工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在千年一遇的天災襲擊下,日本福島電廠事變引起全世界對核電的重新檢視與討論。核電人力不可的抗災害和潛在的不當管理下,是不是仍該為人類社會發電選項之一?或許特定工程領域與電廠管理專家可以再好好討論,嘗試找出全球等最適的未來方向。但不是核電專家的民眾,可以做的,或許是減少能源消費,從自身開始,嘗試改變人類社會的行為。

許多有識之士呼籲重新檢視能源製造及使用結構,但除非回到一百多年前放棄汽機車、電腦、電視、電燈、冰箱與冷暖氣機甚至飛機等倚賴大量能源消耗的文明世界,現階段的技術水準下人類仍然似乎很難擺脫使用火力、天然氣甚至核能等嚴格來看都不算是永續的發電方式。沒有人希望這些高污染發電廠出現,但始作俑者卻是每個人的文明便利生活。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