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環境與社會永續一個機會──從核災事件對能資源價值的再檢視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給環境與社會永續一個機會──從核災事件對能資源價值的再檢視

2011年08月22日
作者:翁御棋(日本北海道大學工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在千年一遇的天災襲擊下,日本福島電廠事變引起全世界對核電的重新檢視與討論。核電人力不可的抗災害和潛在的不當管理下,是不是仍該為人類社會發電選項之一?或許特定工程領域與電廠管理專家可以再好好討論,嘗試找出全球等最適的未來方向。但不是核電專家的民眾,可以做的,或許是減少能源消費,從自身開始,嘗試改變人類社會的行為。

福島核災,給世界重新檢視能資源使用結構的機會。照片來源:東京電力公司

許多有識之士呼籲重新檢視能源製造及使用結構,但除非回到一百多年前放棄汽機車、電腦、電視、電燈、冰箱與冷暖氣機甚至飛機等倚賴大量能源消耗的文明世界,現階段的技術水準下人類仍然似乎很難擺脫使用火力、天然氣甚至核能等嚴格來看都不算是永續的發電方式。沒有人希望這些高污染發電廠出現,但始作俑者卻是每個人的文明便利生活。

以系統性的生命週期觀點來看,改變能源部門生產端與使用端的不永續行為,可能有幾種做法:

一、靠法律強力限制在生命週期評估下對環境不友善及高風險的能源製造及使用模式,這需要夠水準的立法機構與有效率的行政單位。

二、利用環境教育,呼籲全民力行環保與省能。這需要全民行動的配合。前兩者需要大規模相關部門及民眾的共識與行動配合,不是解決當前急切問題的妥善方式,但仍應積極被推動。兼顧短中長期的問題解決方案。

三、以市場機制處理。

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一直是市場機制失靈的嚴重副作用,在福島電廠事件前,核電「便宜且穩定」也是部份先進國家的主流想法,但災害發生後,很多人已經察覺,面對不當管理及重大天災,要維持核電廠安全是很大的挑戰。其真正高昂的「總成本」也才為更多民眾所警覺。

這也是長久以來市場失靈的主因。為了滿足東京都會圈的文明生活,卻由遠方的福島縣居民來承擔大部分損失,這似乎一點也不符合社會公平,也應證了不討喜基礎建設的BANANA現象(註1)(Building Absolutely Nothing Anywhere Near Anybody)。

累進費率計價能源使用  更公平

若想改善當前問題,檢視環境資源包括能源的價格及稅制,或許是目前無論治本治標都該採行的方案。

目前的電力價格大抵只考慮財務面的內部成本,而環境污染、萬一失控的環境風險與相關的社會成本,幾乎未包含在現有價格裡。所造成的結果就是過於廉價的能源。除了「使用者付費」外,「污染者付費」更應徹底納入能源價格機制,並注意社會公平問題。因此,更積極的累進費率制或可在能源產生及消費過程管理上,產生積極作用,也更能鼓勵從事環境友善產業的業者和實踐環保生活的民眾。詳細考慮環境面或社會面的能源資源價格研究案,在國內已有許多成果,很多也在進行中,都可輕易查詢下載(註2)。甚者相關的機制從十幾年前筆者仍是學生時,就已熱烈討論過。但怎麼落實?長久來看需要靠前兩個方法──立法、行政、企業及全民等主要關係者有效地積極合作才是。

但若能源或資源的價格與稅制能儘量反映財務環境及社會面的種種影響,當前的問題或爭議或許能更容易解決。若一度電和一度水的價格漲為數倍,且廢污水處理及廢棄物與垃圾處理費率亦調整數倍(或是使用更公平的累進費率計價),從需求量的管控開始的話,一些當代的相關建設爭議應該可以減少很多,人們也會更小心使用資源。

省能 不只是道德行為

以8月中旬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簡易核電廠災害補償原則」來看(註3),若現今東京的電力價格調整:原價格+補償這次核災造成東日本各行各業的損失後攤提到每單位發電量的價格(僅包括可估算損害後的價格已是驚人,不包括難以估價的環境與社會不可逆的轉變),或許省電節能已經不是一種道德鼓勵行為,而是一種實質的傷害彌補措施。

這種估算方式雖然可能因此降低執政者重視的經濟成長,但卻換取更公平正義的社會發展。不過這方面的估算還仍待此領域研究方法論和實務操作面的發展與實踐,更需要有不怕得罪選民及利益團體的政治人物勇於實踐。從國內北台灣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造成顯著的垃圾減量和資源回收效果來看,類似的措施在台灣是有許多新的可能性,可以被全民接受和肯定的。

這樣算來,核電或許不再是廉價的發電發式,但其他現行較穩定的發電方式有比較廉價嗎? 火力發電造成的跨國性空氣污染與全球暖化問題,若把環境及人體健康損害成本也納入價格機制,或許也不低。天然氣雖然環境成本較低,卻也同樣面臨資源耗竭危機。

從另一方面來看,讓人類社會得以享受過份奢侈的幸福,火力和核能發電的「功勞」也該記上一筆。只是過去50年左右的文明和幸福,只有地球上少部份人享受到,卻加速了許多不該這麼快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是由許多非利益享受者所承擔,此類種種問題,都該反應在價格與稅賦之中,以實現公平正義原則,這也才是各國實踐「產業發展正義」的基本原則,儘管會大幅導致產業結構重新洗牌,影響現有的既得利益團體。

以另一個例子來看,行動電話在台灣普及不過十數年,廠商間零元手機競爭方案的帶動下,每個人平均用過幾支手機呢?這相關連的能源資源損耗,就可能已經是工業時代以前所有數字總和,而環境的回復成本更是天文數字,其人類及生態健康影響更還無法加以清楚定量,這也是資源價格和稅賦無法反應真實價格的一個例子。

食品安全警訊  成本外部化副作用的鮮明例證

無法完全反應甚至忽視環境與社會成本的市場價格,也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後果。以各國紛紛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例,在人工化合物充斥的當代文明世界裡,許多風險無法以傳統科技評估。人類社會需要相關風險監控科技持續進步把關的同時,法規的積極調整與消費者自身的警覺的提升,或許是消極但有效的應對方式。在未納入外部成本而大量生產造成的規模經濟(註4)假像下,有些商品可能因此市場價格被過份低估而有潛在風險及潛在對環境不良的影響(如三聚氰胺奶粉與塑化劑食品事件)。因此環保標章與生產標章的積極意義。就是提醒消費者以稍高的價錢換取更安全更永續的生活品質。雖然若無科學證據指出商品造成的危害之前,法規無法強烈干預一般民眾的選擇,但公部門應更積極地宣導與鼓勵對環境友善的商品。

事實上,從商品的價格與類型也可反映當代社會的價值觀與選擇,決定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關鍵,還是在全民每天的日常活裡。若大眾媒體能夠把焦點從追逐時尚名牌轉為崇尚簡單生活,傳統定義下的經濟成長率可能下降,但生活品質和精神生活的富足度一定可以大幅提升,形成社會安定和永續發展的主要力量。

另外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就是國營事業民營化的假像,許多國家的重大建設,為了替公部門節省成本、不與民爭利或是促進效能,民營化或是BOO或BOT等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方法廣泛為各國所使用。其立意或許良好,但目前成功的例子卻是不多,除了部份文化資產或自然公園的管理外,似乎公共基礎建設或經濟事業體的民營化,反而導致政府與民間企業角色的錯亂和責任不清,也常有圖利利益團體的疑慮。以福島電廠事件和台灣高鐵興建案來看,若兩者真的只是單純民間企業的話,在財務和行政管理層面上,政府不該介入得這麼深才是(這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課題,但眼前幾個重大案例顯示,似乎重大產業民營化沒有想像中的經濟效率,並因而導致許多環境社會問題的產生)。

福島災害讓全世界重新省思核電及重大工程的負面影響,但考慮長遠的時間軸下,地球歷史出現過的事件都有可能重現的一天,人類如何相應調適、減災與防災有可以做到的,也有其瓶頸。若萬年一遇,百萬年一遇的災害出現的話,任何現有文明技術全都存在非常高的生態環境風險,甚至人類在地球表面的時代可能像恐龍一樣被隕石毀於一夕之間(註5)。

檢討核能發電和其他重大工程的同時,或許全人類(特別是較富裕的經濟體)需要從根本開始思考,在維持基本文明生活的狀況下,當代文明可以捨棄哪些部份?回到經濟學的最基本原則,期待人類社會得以時時記得⎾資源有限而欲望無窮⏌,且落實以「真正的價格」控制不當生產與過份使用的量;時時提醒自己,許多環境品質與資源的「涵容能力」及「使用上限」。為了延續當代人類文明的生活,重新檢視一兩百年前先祖們的生活方式、放棄部份目前生活的便利、多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多搖幾下扇子,或許會帶來許多更好的可能性。

以前的學童常需要走上很長一段路才能到學校,很少機會能吃到蛋和肉,也沒有麥當勞、wii及iphone,再加上課本很重亦不多元,還要學保密防諜,但他們的快樂應會勝於現在小孩許多倍。隨著城市化和現代化,或許很多東西更先進有趣了,但人類和地球似乎失去了很多很多。

儘管市場機制失靈的機會很高,但或許在此時,福島事件是一個修正當代能資源供給和需求結構不永續、重塑邁向22世紀人類文明價值觀的絕佳機會。

水、電、石油、天然氣其他環境資源如果比現在的內部成本價格貴一些,或許會讓現在的支出負擔加重,但若想起這些金額可以帶給環境、社會和未來世代的種種改變,可能還是太便宜了!

※ 參考連結:

  1. Cossu, R., 2009.Driving forces in national waste management strategies.Waste Management 29, 2797-2798.
  2.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 
  3. 原子力損害賠償制度:文部科學省 (2011)
  4. 維基百科:規模經濟
  5. 維基百科:恐龍大滅絕的隕石論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