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辦理的「環境新聞編採營」現正熱烈招生中,該活動邀請多位編採經驗豐富並力行公民報導的講師授課,邀請民眾一起加入公民記者的行列,營隊中並安排模擬記者會與專家受訪,讓學員從實作中認識到公民報導其實並不難,只要願意讓自己更加「敏感與雞婆」,人人都可以是公民記者。
呼應聯合國訂定2011年為國際森林年,主辦單位強調營隊以「保森大地」為主軸,強調一般民眾可透過公民報導行動,讓更多人知道環境對人的影響與重要性。營隊邀請到曾任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的何宗勳、現任中國時報記者黃奕瀠、公共電視記者郭志榮,以及《PanSci 泛科學》與《全球之聲中文版》編輯鄭國威等多位多年來力行公民報導的講師群。
何宗勳受訪談論「為什麼要成為公民記者、關心環境很重要」時指出,他投入非政府組織二十多年,最有感覺就是參與「環境運動」;而他所認識的記者中,只要擔任環保線記者,生命都會特別發光發亮。
何宗勳強調,環境是生命之母,沒有好的環境絕不會有高品質生活!公民記者的基本特質就是對生活週遭「敏感與雞婆」,從關心環境去發掘問題根源,是提升公民記者能力最好的訓練。
黃奕瀠則認為,在當前網路比過往還盛行的時代,每個人都比過去還有機會傳遞訊息,發表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因此鼓勵民眾更珍惜、掌握發聲的機會,「不要把麥克風交給別人」。
新聞學系科班出身的黃奕瀠分享,「老師教了我們許多採訪寫作技巧,但是這些技巧在老師們心中仍然是次要的,他們花更多心力訓練我們思考和表達,以及對社會的觀察和責任。」然而,那並非什麼宏大的敘事,很多只是微小的生活,例如我現在正在喝的水,是怎麼來的?外來的礦泉水或是自己的山泉水?為何連水都要買?水可以買嗎?或是我正在吃的一塊蛋糕是怎麼做成的?麥哪裡來的?台灣為何沒有生產麥「這些問題是誘使我們找出答案的關鍵,而追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報導和故事」。
黃奕瀠說,關心生活周邊的小事,並不是什麼偉大的工作或是了不起的人才可以做,「說故事是人類的本能,我們只是需要一個受鼓勵說出來的機會」。
環境新聞編採營預計於9月3、4日一連兩日於淡水富邦文教會館登場,目前持續開放各界報名中。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表示,協會自2006年起開始辦理環境新聞編採營,至今邁入第六屆,邀請社會大眾將滿腔關懷環境的熱情,以文字或影像將所聞所見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 活動資訊詳見 http://e-info.org.tw/node/6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