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8.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海巡直擊 綠蠵龜重返東沙環礁產卵

照片提供: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綠蠵龜是種大型海龜,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溫帶至熱帶海域,在台灣則因為生存遭受極大威脅,而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僅在澎湖、蘭嶼、小琉球與太平島有產卵紀錄,在台灣本島近年來則已經少有上岸產卵。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海岸巡防署南部地區巡防局東沙巡防指揮部於昨日凌晨發現,綠蠵龜重返東沙島產卵,這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自2007年成立以來,海龜上岸產卵的第一筆正式紀錄。經實際測量,這隻綠蠵龜背甲長為105公分,估計體重超過100公斤,體型碩大而強健,並於產卵完畢後隨即返回大海,整個產卵過程歷時約一個小時。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東沙綠蠵龜 險遭廢棄漁網纏死 幸獲救援野放

怪了!綠蠵龜一接近中國沿岸就失蹤

直擊 綠蠵龜產卵盛況

東沙‧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下)

作者:蔡孟薰

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早在1992年時就已成立(相較於TTK成立於2008年來說是個更老字號的在地組織),而這座經營將近20多年、小有規模的食物森林獲得金斯頓議會的青睞,永久取得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也因此培養出一批熱心於樸門設計的支持者。KPR與轉型城鎮金斯頓的合作關係,除了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樸門的設計理念外,也能讓人直接透過KPR所經營的食物森林直接與土地有直接接觸經驗。

在這片籠罩在夏日金黃陽光照拂中、枝葉濃密的森林,總共區分成三個區域:果樹區(多種李子樹、蘋果樹、以及各種可食與不可食野莓的種植區域)、溼地花園區以及實用雜木林區(像是用於coppicing與編織的木種)。由於缺少人力可以做密集的管理,因此園區以樸門設計中的第三或第四區概念進行營造,希望以最少的人力與資源介入來讓自然自己發展。園區中的各種設施,例如堆肥式廁所、花圃、樹屋,都是使用當地實用雜木林區所疏伐下來的硬木與柳樹進行編紮,這工法屬於傳統英式管理田間林地的手法,整體來看可說既保留傳統的工藝也同時兼顧到材料的永續利用。

精采內文

生態工作假期∣ 從農業中找尋生命的記憶:洪雅書房的插秧工作假期

作者:余國信(洪雅書房房主)

在漫畫「夏子的酒」中有講到從事農業可以讓家族壯大;在陳冠學「田園之秋」一書中提起農人的特徵在於有個純樸的心,勞力而不勞心的安祥生活,且和田園打成一片;塩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提出:「農村是社會復興之地、從事半農半X是一種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而我從事農業,是試圖去理解父母親們在農業勞動生產關係下的生活文化樣態,進而拉近家族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同時找尋生命裡那份與農村、農民、田野、勞動間的一種悸動關係。

可是,田邊的老人家說:「少年ㄟ,你們這些都市人較怕死,都進行無洗藥(噴農藥)的作法喔!這樣追求健康囉!」我當然想反駁,因為我從事農業真的不是為了健康這回事為首要目標而前進的!只是能怎麼跟這些阿嬤們講呢?我心想如果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才下田,那壓力可大了,因為要保佑我們這些年青人要活得比這些阿嬤們久,否則阿嬤們一定會說:「我就知這些少年ㄟ講些農藥不好,結果有活比咱們久嗎?」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Margaret Atwood、David Mitchell等多位名作家將出一本小說集,主題為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書名《與熊在一起》,出自美國保育先驅John Muir的一段文字:「遇到種族之間的戰爭時,我會和熊在一起。」提到氣候變遷,「地球之肺」亞馬遜雨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巴西「美山大壩」的開發計畫將會威脅它,包括台灣,全球民間串連抗議。關心雨林,轉身回頭,驚覺就在首都台北市10年來因工程移植的1萬5919棵樹木,1成以上都已經枯死了,實在教人心疼。而因為無法提出完善樹木保護等計畫的廣慈博愛園區BOT,終於遭到台北市府終止契約。長期關注此議題的公民記者好奇寶寶感嘆:「天佑廣慈老樹!」,但後續仍要熱心的朋友一起持續關注。不停開發的中國,有人計畫在上海外灘蓋新建築。憂心老上海的歷史風華消失,不但多位文化界人士高呼「保衛外灘天際線」,民眾也開始重視老建築的保存。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台灣動物保護原地踏步 動保團體要求成立專責動保司

作者:黃芷嫻 (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政府2012年組織再造,將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其下設有七個司,但動物保護仍然與畜牧業務共同成立「畜產及動物保護司」。表面上看來,單位層級從現有的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成為司級單位,但根本只是在現有單位名稱加上動物保護幾個字,編制兩個科,未與畜產分家,動物保護的推廣難有實際作為。各動保團體及關心動保議題的大專青年聯合組成「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8月12日集結在農委會門口,大聲要求政府成立專責動物保護司,真正落實動物保護。

立委周守訓表示,歐洲先進國家如奧地利,早在165年前就把虐殺動物列入刑法,德國與瑞士也早就將動物保護也列入憲法保障之內,號稱自由民主國家的台灣,到現在為止卻沒有一個專責機關來愛護動物。讓人直呼不可思議的是,毀損文書罪都可以判刑2~3年,但虐殺動物,面對一條生命的終結,卻只罰1年以下。動物在法律上的地位,反映的是台灣在動物保護上遠遠落後其他國家的現況。周守訓直言:「農委會升格,但動物保護被犧牲了!我們愛護動物、愛護生命,竟然沒法和歐洲先進國家並列」。

精采內文

 

海巡直擊 綠蠵龜重返東沙島產卵

本報2011年8月24日台北訊,王鎮中報導

圖說:近年來首度在東沙島上岸產卵的綠蠵龜 (拍攝者:黃世彬 約聘研究員)綠蠵龜重返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東沙島產卵,這是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自民國96年成立以來,海龜上岸產卵的第一筆正式紀錄。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與海岸巡防署南部地區巡防局東沙巡防指揮部,於23日0時許發現產卵。海管處表示,這隻綠蠵龜係於深夜上岸產卵時,由東沙指揮部巡邏人員發現,並通報海管處東沙管理站保育人員前往觀察及記錄。

經實際測量,這隻綠蠵龜背甲長為105公分,估計體重超過100公斤,體型碩大而強健,並於產卵完畢後隨即返回大海,整個產卵過程歷時約一個小時。

東沙島位處南海北端,擁有廣大而未受人為干擾的沙灘,而東沙環礁海域更具有面積廣大的海草床與珊瑚礁,可供海龜覓食與棲息,在此優越的環境條件之下,造就東沙島成為海龜產卵的最佳場所。

然而過去數十年來,由於外籍漁船經常以不當漁法捕撈海洋自然資源,同時獵捕了大量海龜,使得海龜在東沙島上岸的目擊紀錄很少,僅於民國92年間由東沙指揮部目擊到母龜上岸產卵,及海龜上岸後於沙灘留下的爬痕各一次,惟皆未留下正式觀測紀錄。

海管處表示,綠蠵龜是種大型海龜,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溫帶至熱帶海域,在台灣則因為生存遭受極大威脅,而被列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目前僅在澎湖、蘭嶼、小琉球與太平島有產卵紀錄,在台灣本島近年來則已經少有上岸產卵。

圖說:綠蠵龜產完卵後返回大海 (拍攝者:黃世彬 約聘研究員)

自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立後,海管處即與東沙指揮部密切合作,除強力驅離越界漁船外,也極力保護東沙島的陸域環境,此次綠蠵龜上岸產卵紀錄,極為珍貴。由於綠蠵龜在同一產卵季可產1至7窩卵,因此不排除該隻海龜在這個產卵季仍有機會上岸產卵,因此未來仍將持續監測,並對產卵地與上岸母龜提供保護。

綠蠵龜目前在世界各地都面臨著生存的威脅,是全球保育所關注的重要物種。而此次發現綠蠵龜重返東沙島產卵,也是繼今年5月首次在東沙海域記錄到珊瑚集體產卵盛況之後,再一次保育成功的實例。顯示近年來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的保育成效已逐漸發揮。未來海管處將持續與東沙指揮部合作推展生態保育工作,期許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成為南中國海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典範。

※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轉型城鎮金斯頓:樸門農園中小而美的社群生活哲學(下)

作者:蔡孟薰

※ 編按:昨天向讀者們介紹了金斯頓轉型社區的轉型組織工作內容,其中食物組將廢棄不用的停車場,透過樸門永續設計轉變成食物花園,本參訪團即跟著轉型小組,來到了這個農園,除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園裡發現令人驚喜的纍纍果實,也和小組成員對談,究竟他們對社區、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樣子呢?請看本日專欄。

加入食物小組KPR(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的初體驗

在金斯頓轉型城鎮操舵小組(Steering Group)成員Martin Birley的引介下,我們實際參與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KPR的每月例行活動,藉此實際體驗究竟樸門永續設計落實於社區農園的狀況。跟台灣不同,英國都市近郊地區有公營的出租農園(allotment)可租給對於園藝或農藝有熱情的民眾來使用,一般來說租借時間為其一年,約滿後由市議會轉租給其他申請的民眾來使用,因此這類的出租農園可謂異常搶手。

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早在1992年時就已成立(相較於TTK成立於2008年來說是個更老字號的在地組織),而這座經營將近20多年、小有規模的食物森林獲得金斯頓議會的青睞,永久取得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也因此培養出一批熱心於樸門設計的支持者。KPR的負責人西蒙.凱(Simone Kay)女士表示,KPR的前身是金斯頓地區關心社區發展的綠色人士所組成的團體,並在市中心有定期的集會來討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現今位於若米德的樸門示範園區便是在當時所討論出來的具體行動方案。西蒙女士表示不同組織相互連結成網絡最能發揮影響力,因此KPR與轉型城鎮金斯頓的合作關係,除了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樸門的設計理念外,也能讓人直接透過KPR所經營的食物森林直接與土地有直接接觸經驗。

在這片籠罩在夏日金黃陽光照拂中、枝葉濃密的森林,總共區分成三個區域:果樹區(多種李子樹、蘋果樹、以及各種可食與不可食野莓的種植區域)、溼地花園區以及實用雜木林區(像是用於coppicing與編織的木種)。由於缺少人力可以做密集的管理,因此園區以樸門設計中的第三或第四區概念進行營造,希望以最少的人力與資源介入來讓自然自己發展。園區中的各種設施,例如堆肥式廁所、花圃、樹屋,都是使用當地實用雜木林區所疏伐下來的硬木與柳樹進行編紮,這工法屬於傳統英式管理田間林地的手法,整體來看可說既保留傳統的工藝也同時兼顧到材料的永續利用。

參訪當日正值李子成熟時節,西蒙女士希望來自臺灣參訪的我們加入採集的行列,待採集結束後會將所有果實秤重、做記錄,然後均分給所有參與活動的成員。高掛在樹梢上的李子在午後陽光映照下顯出黃澄透紅的成熟姿態,用園藝特製長桿費力採集的過程中難免會打落些過熟的果子,而這些果子自然成為採集者們當下最豐富的報酬。一顆顆甜美多汁的李子,讓西蒙女士直讚今年是有史以來收成最為完美的一年。

採集過程中另一位對於樸門以及園藝專研甚深的布萊恩(Brain)則是並不藏私地分享他的果樹管理經驗,並指出樸門作為一種設計系統要能切合當地的氣候、地貌以及可用資源,然後做出適當的修正。舉例來說,用於覆蓋在土壤上的保溼層(munch)除了能替土壤保溼外也能抑制雜草生長,但一般來說多以鋸木後的塊狀碎屑作為材料,但他們則是使用在超商購物就能取得的紙板,除了有類似的效果外,紙板分解後也能成為土壤養分中的一部分;另一個例子則是運用園藝技術於園區果樹來增進果樹的產出,透過修剪讓果樹呈現枝椏往周遭生長、中央空缺的狀態,除了能讓更多的枝葉接受到陽光外,也能將果樹的養分集中在這些往周遭伸展的肢幹上。

採集結束後的午茶時間,西蒙女士表示她很難替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因為包含的層面實在太廣,因此與其蓋棺論定地說KPR是專注於食物森林的營造,毋寧說是讓人們在園區體驗的各項過程中凝聚情感與改變意識,因為樸門的三大精神照顧地球、照顧人群、公平分享彼此是緊密連結的,對於都市生活環境中逐漸式微的社群精神有實質提昇的作用。社群意識的凝聚與分享,西蒙女士表示,是最為關鍵的,而現在KPR最大的挑戰是在於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在這個社群意識凝聚的過程當中,因此與TTK的合作可以讓更多對於綠色生活方式有所期待與想像的人們來加入。

在分享過程中KPR成員彼得表示任何單一組織過度的成長都有潛藏的危機在其中,唯有透過多元、熱心的小型公民團體彼此串連、分享資源,才能避免官僚主義、集體主義成為妨礙社區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此外,彼得也表示綠色生活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資源可運用,而是人們的意識中是否對現況有所反省與體察,了解生活所需實際上是如此的簡單,藉此破除現代價值觀強加的心理枷鎖,讓個人能用更貼近自然、對得起自己心中新興崛起的那份問題意識來真實的過簡單生活。對此彼得表示更多的沉思、提醒、教育以及自然體驗是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人們彼此相互連結、形成社群來致力於推行簡樸生活的努力,在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資源匱乏的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後現代社會中建構小而美的社群生活

在後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的是大規模都市發展,被鑲嵌在這個背景中的人們囿於教育、價值觀被綁架的狀態下,對於另種未來的想像大大傾向於科技萬能論的範疇,但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技術性難題,我們同時也面臨到生活型態對於地球環境所造成的難題。現在生活規模如此之巨,註定各種資源的耗用也將無比巨大,實難想像在2050年地球人口達到90億人口大關時,當所有人皆以歐美生活水準為目標時,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如同印度環保先鋒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曾表示,要扭轉難北半球這不公義、不永續的狀態,富有的北半球要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扛起餵養自己的責任。轉型城鎮運動似乎就是這樣的一種翻轉,在這運動中我們有幸看到不少富有英國的人自願加入公民社群運動的行列,並見證到不同公民團體間如何偕同一致地在城鎮轉型、永續發展的大帽下,彼此策略聯盟共同合作去拓展綠色生活的視野,以及如何爭取更多人的參與。永續的未來,建立在人們的社群連結之與對未來的想像上。

Top

 

生態工作假期∣ 從農業中找尋生命的記憶:洪雅書房的插秧工作假期

作者:余國信(洪雅書房房主)

在漫畫《夏子的酒》中有講到從事農業可以讓家族壯大;在陳冠學《田園之秋》一書中提起農人的特徵在於有個純樸的心,勞力而不勞心的安祥生活,且和田園打成一片;塩見直紀在《半農半X的生活》一書中提出:「農村是社會復興之地、從事半農半X是一種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和理想工作齊頭並進的生活方式。」

而我從事農業,是試圖去理解父母親們在農業勞動生產關係下的生活文化樣態,進而拉近家族的溝通與互動關係,同時找尋生命裡那份與農村、農民、田野、勞動間的一種悸動關係。

100年第一期的插秧

可是,田邊的老人家說:「少年ㄟ,你們這些都市人較怕死,都進行無洗藥(噴農藥)的作法喔!這樣追求健康囉!」我當然想反駁,因為我從事農業真的不是為了健康這回事為首要目標而前進的!只是能怎麼跟這些阿嬤們講呢?我心想如果是為了追求身體健康才下田,那壓力可大了,因為要保佑我們這些年青人要活得比這些阿嬤們久,否則阿嬤們一定會說:「我就知這些少年ㄟ講些農藥不好,結果有活比咱們久嗎?」

還好的是,這幾年來因為從事秀明自然農法,許多日本的專業者來訪,還有台北淡水大屯溪自然農莊的陳惠雯、黎旭瀛夫婦都會特地南下嘉義來田裡看看與指導,於是鄰田的阿嬤們都看在眼裡,也傳遞著:「阿~聽講阿本仔(日本人)有來教,在做試驗啦!有影勒,無農藥無肥料竟然也有收成勒。」

自從2007年開始以水稻為栽培進行下田去的嘗試工作,迄今進入第五年,每每插秧或需要勞力密集的關卡,我總是網路呼喊著加入假日志工行列吧,於是還真的有許多人來加入與響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的志工們算是很重要的相挺部隊!

小朋友的加入 相信有一天她會對農業農地別有一番記憶與想像這過程一點都不是為了追求好玩,因為真的是勞動,夏日炎熱,常見晒傷與汗流濕衣服多件、冬天則凍傷或受寒,這過程是腰酸背痛、連續多日後遺症;可是為什麼我仍然敢辦這樣的號召行動、還真的有人敢來,是人情壓力嗎?是一股熱情嗎?是受騙囉?不,我認為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與土地有著一種依戀、一種念鄉情懷、一種文化記憶的基因關係。

於是透過一趟嘉義慢慢行,一趟講解後,慢慢完成自己選擇的行列與工作類別(有插秧、運輸秧苗、鏟苗備貨、割草、抓福壽螺、準備飲料與點心、司機、拍照、歌唱打氣,任自我選擇),有全面參與者,也有斟酌自己當天的狀況而擇其適合的事情,不論怎樣選擇,事事都很重要。

藉由這樣的參與,可以深刻體會當下友善環境的農業(如有機或自然農法)之勞力密集情況,還有這一代年輕人的體力、腰力與毅力嚴重的消退中;當然更可別於書本與講座般只坐而言農;藉由進入農村、農田之中,藉由與農民一起勞動,那種互動裡的感觸與領悟,每個人皆會有深刻的、多樣態的複雜體驗及感受。

前一晚大家聽國信開講並順便動手做飯團為明天午餐每每號召大家參與田事的勞動,我總是希望先可以事前讓我分享這幾年勞動過程中的體悟,透過一張張照片、一段段的親身體驗的積累,與鄰田農民、居家、鐵牛工、地主、地方廟宇、風俗民情等所互動出來的「關係」,還有許多道地的生活智慧與在地知識,例如水文、微氣候(關係著何時要插秧)、土壤、地質、地勢等,進而發展出何時插秧?田裡的水要保持多高的水位?何時曬田?林林總總,我試圖分享的是,唯有從事農業勞動才能理解與看見這些在地知識。

這只是一個開端,藉由這些幾句話的相識、短暫的下田去,不論只是想過過癮而已、還是只是想來懷舊一下也罷,對我而言:「參與即是一種彼此的打氣與鼓舞」,期待有更多的朋友來嘉義體驗,也期待有人願意來接替我的位置呢!當然也歡迎繼續支持嘉義秀明自然農法適地栽種的米。因為以上的任一種選擇都可以讓我們繼續下去。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用故事觸動人心 氣候變遷短篇小說集即將面世

本報2011年8月24日綜合外電報導,李家寧編譯,蔡麗伶審校

小說家瑪格莉特愛特伍。圖片節錄自:英國衛報報導/Murdo Macleod。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大衛‧米契爾(David Mitchell)等多位小說家將推出一本短篇小說集,主題鎖定在氣候變遷造成的危機。該書書名已定為《與熊在一起》(I'm  with the bears),這是出自美國保育先驅約翰‧繆爾(John Muir)的一段文字:「遇到種族之間的戰爭時,我會和熊在一起。」(when it comes to a war between the races, I'm  with the bears.)

其他主力作家還包括TC波伊爾(TC Boyle)、海倫‧辛普森(Helen Simpson)、托比‧立特(Toby Litt)、保羅‧巴奇加盧比(Paolo Bacigalupi)、金‧史丹利‧羅賓森( Kim Stanley Robinson)等。出版商Verso表示,這本書預定今年10月出版,企劃靈感源自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去年發表於衛報、為英國文學節所寫的氣候變遷文章。

米契爾是曼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兩度入圍者,曾在他的故事〈The Siphoners〉中臆測不遠的未來石油會變成800美金一桶。短篇小說作家波伊爾也早在1989年7月的作品〈The Siskiyu〉 中就描寫過早期的環保人士。納桑尼爾‧瑞奇(Nathaniel Rich)的虛構喜劇〈Hermie〉則是描寫一位為青年時期所惑的海洋生物學家。書中故事從科幻小說到文學小說、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等,Verso表示:「目標是帶出我們理解中可能發生的未來...讓大家了解使用過量化石燃料的未來社會會是怎麼樣,也讓大家了解缺乏人性所造成的現實災難。」

雨果與涅普拉獎(The Hugo and Nebula)科幻小說得獎者巴奇加盧比的作品〈The Tamarisk Hunter》則將重點放在美國西部乾旱,這裡的環境缺乏水資源,且水權由中央分配。巴奇加盧比說,「你必須體驗旱災,也必須了解位於西部州如何處理這個危機。」他說,西部的水資源法律有一點很有趣,就是對水權不均,權力較低的州必須優先把水權讓出來;所以像鳳凰城就可能分不到水,而拉斯維加斯則可以在水荒期間繼續使用全額水量。這些事情聽起來很枯燥無聊,如果用小說來描寫會有更多人願意聽。巴奇加盧認為,氣候變遷的話題充滿不確定性,也是無限可能的小說題材;讓讀者閱讀氣候變遷的小說,會比閱讀聯合國報告更有意義。

全球氣候運動350.org發起人麥奇比(Bill McKibben)指出,想像力是這本書的關鍵,直到我們真了解我們正面臨什麼程度的威脅,我們才會有足夠的行動承諾。「藝術能觸動人心,環保人士長期以來則是用條狀圖和圓餅圖企圖喚起大眾的腦袋。現在是時候確保我們能觸動每個層面了。」

※ 參考資料:衛報報導

Top

 

巴西蓋大壩毀雨林 台灣與全球同步抗議

本報2011 年8月23日台北訊,實習記者陳瑋駿報導;陳錦桐攝影

素有「地球之肺」之稱的亞馬遜雨林,將因巴西「美山大壩」的開發而面臨空前危機!台灣民間各借昨(22)日展開護衛亞馬遜雨林的國際串連行動,聲援者聚集在巴西駐台商務辦事處,在和平的歌聲中遞交陳情書。巴西代表處僅接下陳情書,未作任何回應。

今年6月1日,巴西政府決定在亞馬遜河流域的星谷河上游,建造美山大壩(Belo Monte Dam)。台灣聲援活動發起人林素綾指出,若美山大壩建成,將用去星谷河80%水量,淹沒大面積的雨林,迫使2萬~3萬名原住民遷移,所造成的生態衝擊更是難以估計。

環保團體也質疑,建造美山大壩並不會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明,「推動再生能源,建造水庫不是答案」,提昇能源效率或其他再生能源的效益,會比建造美山水壩更高。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文魯彬表示,反對不當的開發案,全球民眾都該團結起來。原住民亞弼達利來到現場加入聲援活動,表達對巴西原住民的支持。「原住民被毀,等於生態被毀」,亞弼達利痛心指出,台灣的原住民也面臨水壩開發的壓力,所有用水的人都當好好思考:「買一瓶水,就是限制我們生活空間的開始。」

潘翰聲表示,為了聲援巴西「反建水壩」,全台灣共有千人連署,許多環保團體、原住民團體與人權團體也參與其中。活動當天則有30多個人到場,在巴西駐台商務辦事處樓下高喊:「停建水壩,搶救雨林」,並上演行動劇,代表水壩的藍色怪獸手持斧頭砍向地球,台灣原住民戲偶則前來護衛。隨後,前來聲援的民眾唱著「星谷forever」,拿著以亞馬遜雨林種子所做成的各種小樂器伴奏,並在歌聲中向巴西代表處遞交陳情書,要求轉交給巴西總統。巴西代表處接下陳情書後便離去,沒有特別對此回應。

文魯彬表示,這次的陳情活動,主要是讓世界聽見台灣的聲援,也藉此呼籲台灣政府:「不要只看商機,也要看看地球的生態和社會問題。」

 喜歡這篇報導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需要您的幫助

Top

 

北市府移萬棵樹 逾一成枯死

摘錄自2011年8月23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台北市政府因工程所需,10年來共移植1萬5919棵樹木,其中超過1成的樹木在移植後枯死,台北市議員簡余晏昨抨擊北市府不積極原地護樹,她要求北市府不要再大規模移樹。

她說,花博花費657萬元移植1257棵樹,其中從新生公園移至瑞光公園的41棵櫻花樹,已經全部枯死;為蓋松菸大巨蛋移走的樹,也已有上百棵死亡。

據了解,公園處統計移樹後易死亡的樹木,前五名是櫻花樹、豔紫荊、樟樹、大葉桉、阿勃勒。

她表示,市府為了移樹去掉所有的枝條,不利樹木存活,應改採「全樹移植」作法。市府大多將移走的樹移到公園或樹木銀行,目前台北市有3座樹木銀行,分別位於仰德大道四段、內湖羊稠樹木銀行、寶湖樹木銀行,但樹木銀行的土地乾巴巴,根本是「樹木墳場」。

台北市公園處主秘藍舒凡表示,「全樹移植」工程浩大,但若評估後比現行方法更好,公園處願意克服技術問題跟進。至於因花博移植的櫻花樹,由於移植前植株生長狀況即不佳,影響移植後存活率。

Top

 

廣慈博愛園區BOT 喊卡

摘錄自2011年8月24日工商時報報導

北市府府宣布,以BOT推動的「民間參與廣慈博愛園區興建及營運案」,因得標廠商柏德公司,未依約如期取得建造執照「違約重大」,市府決定終止契約。

市府說,未來廣慈博愛園區現址,仍將以社福業務為主要用途,但不排除改以「OT」(興建、移轉)方式興建,至於柏德公司不滿要求協調,市府回應,一切依合約及法律處理。

廣慈博愛園區BOT案佔地6.5公頃,其中2.9公頃是社福用地,預計興建社福設施。另1.6公頃是公園用地,至於1.6公頃的商三特用地,則將提供業者做觀光旅館、店鋪、一般事務所、集合住宅、停車空間等使用。

北市社會局指出,柏德應在合約簽訂後24個月,也就是今年6月15日前取得第1期土地建造執照,但在此之前的「樹木保護計畫」、「都市設計報告」及「環境影響評估」等3大程序,都無法應各委員會要求完成修正,市府曾發函要求限期改正,但無明顯進展。

社會局表示,柏德眼見「樹保計畫」到8月份還審不出個結果,要求市府將建造執照取得期程延至102年6月7日,也就是再延2年,但市府認為此舉勢必延誤廣慈博愛園區原訂103年年底完工時間表,「顯現其欠缺推動社福計畫的能力與意願」,違約重大、短期內又無改善可能,按契約終止合約。

社會局說,柏德曾要求市府協助處理「樹保」、「都審」及「環評」程序,市府亦曾從旁協調,但審查會半數以上是外聘專家委員,市府須尊重專業,難干涉結果。

有鑑於若繼續採取BOT方式開發,得標廠商仍可能面臨相似處境,市府已研議廣慈園區改採「OT」方式興建,也就是市府出資興建,之後轉移民間業者經營的可能性,靜待市府高層裁決。

Top

 

外灘景觀 滬文化界捍衛

摘錄自2011年8月22日中央社報導

中國房地產開發商要在上海外灘蓋新建築,引發「未審批先動工」爭議,中國文化界人士近來更頻頻呼籲「保衛外灘天際線」,上海民眾也開始重視老建築的保存。

開發地點位在外灘的「外灘 SOHO」計畫才在網站上公布 後,立刻出現批評聲浪,戲稱其建築像「雲片糕」、「 口琴樓」等,並認為破壞外灘原有風貌。

中國作家王小慧表示,她反對在外灘蓋新樓,因為一棟現代建築矗立在外灘,肯定會破壞外灘天際線景觀 。而一個城市的發展,不能光看經濟指標,設計特別的建築物,必須考慮與週邊建築的風光、面貌是否和諧融合。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陳村他強調 ,城市外觀一直改變就「沒歷史」,要拆掉老上海石庫門的房子「沒名堂」 (沒必要)。

新華網報導曾質疑外灘SOHO計畫未申批先動工,並進行民調,結果近7成的上海受訪者不認同此計畫。

除了外灘景觀,上海歷史建築保護近來也是熱門話 題。不久前,上海楊浦區4棟被認為是「精武門」會館 舊址的100年洋樓傳出將被拆除,引起上海媒體議論; 雖然證實老洋樓並非精武門舊址,但楊浦區文物管理辦 公室已表示,這4棟老洋樓「不拆了」。

根據「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規定,凡被認定為「文化風貌區」及「優秀歷史 建築」的建築物,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興建、擴建或改建 。

Top

 
 

論壇∣台灣動物保護原地踏步 動保團體要求成立專責動保司

作者:黃芷嫻 (關懷生命協會專員)

默默在執行安樂死前夕,遇到願意領養的人,逃過一劫。政府2012年組織再造,將農委會升格為農業部,其下設有七個司,但動物保護仍然與畜牧業務共同成立「畜產及動物保護司」。表面上看來,單位層級從現有的農委會畜牧處動保科成為司級單位,但根本只是在現有單位名稱加上動物保護幾個字,編制兩個科,未與畜產分家,動物保護的推廣難有實際作為。各動保團體及關心動保議題的大專青年聯合組成「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8月12日集結在農委會門口,大聲要求政府成立專責動物保護司,真正落實動物保護。

動物在法律上的地位 比「東西」還不如

立委周守訓表示,歐洲先進國家如奧地利,早在165年前就把虐殺動物列入刑法,德國與瑞士也早就將動物保護也列入憲法保障之內,號稱自由民主國家的台灣,到現在為止卻沒有一個專責機關來愛護動物。讓人直呼不可思議的是,毀損文書罪都可以判刑2~3年,但虐殺動物,面對一條生命的終結,卻只罰1年以下。動物在法律上的地位,反映的是台灣在動物保護上遠遠落後其他國家的現況。周守訓直言:「農委會升格,但動物保護被犧牲了!我們愛護動物、愛護生命,竟然沒法和歐洲先進國家並列」。

畜產動保不分立 動物保護難落實

101年政府組織再造,動物保護仍然是換湯不換藥。未來的「畜產及動物保護司」中,與動物保護業務相關設有寵物及動物保護兩科級單位,同時掌管畜產經濟的司級單位,如何兼顧產業利益與動物福利,並扮演好「監督者」與「執行者」角色,令人憂慮。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召集人、作家朱天心說:「政府這不是自己拿左手打自己的右手嗎?政府不是精神錯亂就是打算繼續敷衍!」

關懷生命協會林憶珊指出,以目前的狀況來說,在農委會畜牧處下動保與畜產的預算比例大約為1比9,預算嚴重失衡;科室單位比例為1比5,畜牧處下掌管動保業務的工作人員僅6、7名,人力相當缺乏。預算少、人力少,動保怎麼能做得好?

畜牧處為經濟動物福利發言 避重就輕

畜牧處處長許桂森從經濟動物的角度出發,認為動保放在畜牧之下並無不妥,「動物在屠宰時會受到一些虐待,所以畜牧來做動保最好」。許桂森又指出:「現在訂了很多人道屠宰的規則,經過輔導後電擊棒幾乎沒有了,這就是福利」,「經濟動物的福利由畜牧來做最好,放在畜牧下面做才能做的最透徹」。

動物保護歸在畜牧之下已行之有年,但事實的真相卻由動保團體一語道破。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的劉晉佑強調,經濟動物的福利不是等牠們死前那一刻才拿出來討論,並以此沾沾自喜!重點是牠們活著的時候政府到底為牠們做了些什麼?劉晉佑指出:「目前經濟動物在運送上,看到的狀況仍是一輛貨車擠滿了待宰殺的豬隻,狹小的空間甚至讓2、3隻豬隻必須『疊羅漢』。政府實際上根本沒有在執行與監督」。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也回應,「人道屠宰只是後端的工作,飼養環境中關照動物的福利才是真正重要的」。她強調,台灣社會一直以來對所謂的「農場動物」(亦稱經濟動物)毫不關注,並以飼養在「格子籠」(battery cage)的蛋雞為例,「飼養方式極不人道,沒有人會在看過蛋雞飼養環境後還會聲稱這有什麼動物福利可言」。早在1987年,歐洲議會已建議歐洲共同體應在10年內逐漸淘汰格子籠,但「台灣政府沒有任何動作」。

畜產及動物保護司 問題出在哪?

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祕長書黃慶榮表示,畜產的經濟效益與動物保護二者之間 在觀念上是有衝突的,就以現況來看,「動保科在畜牧處底下,動保科人員又怎麼敢為了動物保護的業務和畜牧的上司有所爭執呢?」一直以來,動保工作在執行上受到很大的打壓,首當其衝的就是人力與物力的壓縮。黃慶榮指出,當動保和畜產發生衝突時,提升畜產經濟為主的思維模式將使動保經費大受限制,而畜產動保不分家,整個畜產及動物保護司在人員配置上也會向畜牧靠攏,犧牲動保。

黃慶榮認為,不論是從經濟動物的福利提升、經費與人力編制、社會動保觀念的提升這幾個面向上考量,都有必要成立專責的動物保護司。他亦指出民國101年組織再造中「畜產及動物保護司」的「沒有用」:在該司級單位中分設「動物保護科」與「寵物業務科」,只是造成「各管各的」但「互不相干」的狀況,這樣的組織再造藍圖和現在根本沒有多大差別。他強調政府應是在動物保護司下分設寵物與經濟實驗等其他動物保護類別。

關懷生命協會常務理事林雅哲亦表示,畜產人員想的是如何「使用動物」,根本不知道如何對待不屬於經濟動物的貓、狗。台灣綠黨動物支黨部召集人許惠婷也認為,在畜產及動物保護司的架構下,動保無法有力的兼管經濟動物的福利,從最近的神豬飼養問題即可明瞭。關懷生命協會執行長張章得進一步說明,「動物保護當然需要借重畜牧及獸醫方面的專才,我們要求成立專責動保司更非排斥畜牧方面人才,而是要有以動物福利為主流思維的動物保護單位」。張章得強調,「動物保護應該排除經濟利益的干預,避免經濟上優先順位的思考模式危及動物保護的執行」。簡單舉例,如果有人提議在經濟部成立一個「商業及消費者保護司」,你會不會覺得妥當?

政府動保概念落後 「抓貓抓狗」+「人道撲殺」=「動物保護」?

大學動物保護社團連線、淡江大學關懷生命社的歐連昇指出,政府的經費都是放在後端的「管理」,但動物福利推廣、動物照護等事情卻是民間自己來,有些地方連最基本的公立收容所都沒有。地方政府唯一與動保相關的業務,只有在民眾通報時前往抓貓、抓狗。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諷刺,「所謂的管理就是捕抓和人道撲殺流浪動物」,「但在推廣動物福利等面向上,卻沒有更多作為」。中華民國彩虹貓關懷流浪貓協會林小姐表示,政府一接獲民眾投訴就即刻捕捉流浪貓狗,卻未了解流浪貓狗遭投訴的真正原因。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劉晉佑也指出,政府一有民眾投訴就抓貓抓狗,「只是交差心態,只抓到那些不會對社區造成傷害、不具攻脅性且親近人的犬隻,真正會咬人的狗卻抓不到」。

林小姐指出,若以台南為例,「收容所收納流浪動物數量的適當數量為330隻,但政府一經人民投訴就捕捉的下場卻造成收容所的流浪動物數量暴增到6、700隻」,在經費與人力不足的情況下,造成一種「根本無法收容的收容所環境」,犬隻過多、空間不足與空氣不流通,最後被捕捉的流浪動物不是染上「疾病」就是被「人道撲殺」。讓人感到辛酸的是,某些民眾因對聚集的流浪幼貓心生不忍,致電至政府單位要求政府收容這些流浪貓,卻不清楚流浪動物的收容處境。政府「一投訴,立刻捕捉」的作為,諷刺地使得愛護動物的民眾間接成為將流浪動物推入絕境的創子手。

民間連署成立專責動保司 政府回應「閃很大」

貓狗人共和國召集人黃泰山表示,動保法上路十餘年,動物保護狀況並未獲得實際改善,以收容所為例,台灣12年屠殺96萬隻流浪狗,60%的犬隻患有犬瘟熱,收容所的慘狀如同人間煉獄!黃泰山說,民國101年政府組織改造後,農委會改為農業部,依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30條,每個部會之下可設8個司,現在卻只因政府組織精簡原則,仍把畜產與動保業務合併,「明明還有一個司可設,為什麼不分開?」朱天心強調,與其要一個績效不彰、被邊緣化的動保單位,去誤導民眾政府已積極推動動物保護,那我們還不如不要這樣的單位;如果真的要做好動物保護,政府就應該設立專責動物保護司。朱天心說:「組織再造不應以『精簡』為唯一的藉口」。

大學動保社團連線、台大關懷生命社的莊鈺勤也認為,「動保和畜產的方向不同,畜產是經濟走向,為人類的利益出發,而動保則關注動物的權利」。莊鈺勤以自己多年來在一線救貓救狗的經驗中說明,「這幾年來收容所的負面新聞頻傳(例如八個捕獸夾事件),而收容所內的環境及動物處境也有待改善,這些不只是所內的問題,也和經費有關,只有取得更多的資源才可能改善收容所的環境。除此之外,經濟動物、實驗動物…等,都需要投注資源去努力。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求成立專責的動保司。」

面對民間團體成立專責動保司的訴求,農委會回應顯然避重就輕,打馬虎眼。許桂森處長召開臨時記者會,以「動保業務有沒有這麼多?」及「執行單位仍是在地方」質疑成立專責動保司的必要性。民間團體,諸如台中市世界聯合會、貓狗人共和國、中華民國彩虹貓關懷流浪貓協會、地球公民基金會等團體均認為「動物保護要做的事這麼多,政府卻不認為應該要做,當然不覺得事情多!」黃泰山更進一步說明,動保事物越來越專業化,「野生動物、海洋動物、同伴動物、經濟動物、實驗動物,每一類動物保護都需要眾多知識,都涉及龐大事物。農委會光是同伴動物管理,都一天到晚叫人手不足,如果動保事物不多,那為何管一個同伴動物,一個編制9人的動保科總是聲稱人手嚴重不足?若再加上龐大的經濟動物、複雜的實驗動物,事情還不夠多嗎?」

面對許桂森「執行單位仍是在地方」的說法,黃泰山亦諷刺,「大多數中央部會都是負責政策擬定與監督,由中央主管、地方執行。如果因為執行是由地方負責,不需要在中央成立專責單位,那現在許多部會、司、署等都應該廢除」。同時,許桂森僅以「全世界只有英國把動保放在二級單位」,認為台灣將動保業務升格為司級單位,如此規劃「並無不妥」,卻回避「動保」與「畜產」二者利益衝突與資源分配的問題。最後,許桂森所謂的「經濟動物福利由畜牧來做最好」的說法,也在各民間團體指證歷歷下不攻自破。事實是,台灣的動物保護在畜牧畜底下行之有年,除了流浪動物的後端「管理」外──捕捉、收容及12年慘死於人道撲殺的96萬犬隻──看不出動物「保護」何在,更遑論「經濟動物」與「實驗動物」的保護。

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加緊遊說腳步 不惜走上街頭

針對農委會初步回應,催生動保司行動聯盟深感遺憾。聯盟聯絡人黃泰山說,聯盟預定拜會各黨立委與黨團,進行更進一步的遊說行動。他表示,農委會主委陳武雄應出面回應民間團體的訴求,不要再打迷糊仗,否則聯盟不排除向上提高陳情層級,亦不惜走上街頭。

※本文轉載自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