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 | 環境資訊中心
國家公園

東沙‧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

2006年11月15日
作者:曾彥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行政院經建會95年11月13日審議通過內政部所提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草案)」,總面積大約為353,600多公頃,將成為台灣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註)。也是我國第一座海洋型的國家公園,廣大的海域如何管理,五年內暫不開放旅遊,那它的努力方向在哪裡?

海洋研究 積極培養海洋保育人才

東沙,除了缺乏鑽探資料,基礎調查工作仍是未來努力的重點。印度至太平洋群島一帶是全世界珊瑚分布的中心地帶,台灣位處其間,珊瑚資源當然豐富。以台灣本島來看,東部及北部的珊瑚種類並不多;西岸屬於沙岸地形,幾乎沒有珊瑚的蹤跡;最發達的區域在墾丁沿海。離島部分,澎湖群島以珊瑚景觀聞名,而蘭嶼、綠島、小琉球、東沙等離島,珊瑚資源當然也不會遜色。其中以東沙最具特色,是唯一的環礁地形,也是離島中發育最完整的珊瑚礁。

環礁如何形成?它跟墾丁的裙礁地形有何不同?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除了發明物競天擇理論之外,當年搭乘小獵犬號環遊世界也對珊瑚礁地形頗有研究而提出「環礁理論」,意指熱帶或亞熱帶地區隆起的「火山島」逐漸下沈,邊緣先形成「裙礁」,繼而島嶼沈沒後形成了「環礁」。

專家學者推測,東沙環礁的形成過程應和達爾文理論類似,但不同的是,東沙不是火山基底上發育形成的,而是附著在淺海區的冷泉碳酸岩上發育而成,雖然目前尚無基底完整的鑽探資料,但以南海海域的地質探測推斷,東沙環礁形成至少有千萬年的歷史,而且仍在持續增長中,屬於非常珍貴的自然資產。

東沙,除了缺乏鑽探資料,基礎調查工作仍是未來努力的重點,但是繁浩的工作,亟需足夠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鄭明修研究員曾表示,以現有的調查人力,大約要5~10年才能完成。積極培養海洋保育、基礎調查人才,不只是東沙,更是國內要努力的方向。

東沙考古 極具國際合作潛力

東沙宛若一座天然的教室,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李忠潘教授在沙灘邊看夕陽邊講課。過去,南海即是航海貿易非常熱絡之地,各國船舶經常往來此海域,但南海海域附近多灘洲暗礁,且夏季多有颱風侵襲,航海事故時有傳聞,南海也成為世界上沈船最為集中的海域之。而從古至今交錯於東沙環礁附近海域的船舶擱淺或沈沒數,根據統計約28艘,有來自葡萄牙、西班牙、美國和中國的貿易船隻,運載了珍貴寶石和金銀財物,觸礁沈沒在東沙海域。

中研院人文與社會研究所湯熙勇教授打趣著說道,不管是為了金銀財寶也好,還是真的對海底考古有興趣,要多鼓勵大家到東沙考古,搞不好有一天真的發現沈船,那就一夕成名,但也語帶期盼地表示,東沙一帶極具海底考古與國際文史研究之意義;因此,也有學者提出,應籌建海底博物館,逐步建構「東沙學」之研究。

而身為東沙國家公園籌備小組的吳祥堅主任表示,希望讓東沙成為自給自足的國家公園,吸引更多國內外之研究與合作,讓東沙成為世人關注的海洋考古 和珊瑚礁生態及海洋物理研究中心,未來國外人員到東沙進行學術研究之設施使用,都是需要收費的。這是東沙未來的努力方向之一。

東沙的保育 更是國際議題

行政院海巡署未來將協助東沙,擔任國家公園警察隊的角色台灣真是寶島,上天給我們高山,又讓我們四面環海,美麗的海洋孕育豐富的生命與資源;但不幸的是,台灣眾多漁場因為過度捕撈,目前都面臨 漁貨枯竭的問題。雖然墾丁國家公園包含陸域及海域地區,但國家公園在海域管理方面的經驗仍相當不足,未來的管理機構將結合海巡署的專業,扮演國家公園警察隊 的角色,負責海域的保護及安全。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漁民,甚至連越南漁船都到東沙環礁捕撈之下,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也是兩個管理單位必須共同協調研擬的。

全球暖化導致海洋高溫,已造成部分珊瑚出現白化現象,澳洲正積極研擬策略,阻止全球氣候變遷進一步破壞世界聞名的大堡礁。即將成立的東沙環礁國家公園,除了必須減少漁民對珊瑚礁的破壞之外,還得面臨全球暖化的威脅,漁業的永續經營、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海洋考古等議題,在東沙即將成立時刻,已經引起更多的討論,與更多人的關懷了。

註:目前面積最大的為玉山國家公園,總面積105,490公頃。

【上期預告】揭開南海明珠──東沙的面紗

※本文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