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2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土地徵收不是錢的問題 農團:停止浮濫圈地才正港

照片提供: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修改《土地徵收條例》民間聲聲催,日前行政院提出院版修法草案,總統馬英九昨(24)日公開宣示將徵收補償由現行的公告現值加成改為市價補償、除非基於公益或重大國家建設,不得徵收特定農業區農牧用地,以此作為土地正義的回應。

然而,民間版《土地徵收條例》修改草案所揭示的「建立具體嚴謹的公益性與必要性審查標準」、「將有名無實的公聽會改為落實人民參與的聽證會」及「完 全補償原則」卻未受重視。台灣農村陣線及捍衛農鄉聯盟稍晚召開記者會,批執政當局將問題簡化為價格多少,逃避憲法保障人民私有財產權的責任。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土地徵收修法慢吞吞 國際連線聲援農民

【影音報導】重返凱道

土地正義 莊嚴的訴求

凱稻秧苗結穗 在美濃收成「土地正義」

【氣候變遷Q&A】(13) 什麼是碳捕捉與封存技術?碳捕集技術的主要形式?

本報2011年8月25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指的是收集與埋藏二氧化碳的技術,避免進入大氣層造成溫室效應。

碳捕集與封存,或是簡稱為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或是碳封存(carbon sequestration)技術;這一類別的技術旨在捕捉二氧化碳以減緩全球暖化─從發電廠、工業場所、甚至直接從空氣中捕集二氧化碳─然後永久地儲存在地底下。

有些科學家相信,除非廣泛地應用CCS技術在現存以及未來的發電廠,否則世界很難依據科學性建議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相對地,有些遊說者爭論CCS技術無法達到符合經濟效益的商轉規模,並且因為信賴這不切實際的「清潔煤炭」技術,而減緩朝向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速度。

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環境∣ 國際狩獵能否保護野生動物?

作者:孟斯(中外對話北京辦公室的副主編)

最近,有外國人申請在中國獵捕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岩羊和藏原羚,順利獲得國家林業局相關部門批准,此事引起動物保護人士關注。沉寂5年的國際狩獵背後,爭論從未停息:在中國開放狩獵,對野生動物究竟是福是禍?

著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在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8月11日的講座上說,公眾認為野生動物這麼少,還要打,還讓外國人打,無法接受,這也是正常的。但從科學管理保護角度來講,在到位的管理下,狩獵是很好的事情。「在青海,打一隻盤羊要2萬美元,打的都是很老、快死的殘羊。這些羊,本來最後不是被狼吃掉,就是餓死。國際獵人過來,將這些本來就要死的殘羊通過狩獵換得2萬美元,就能夠用來保住更多的野生動物,當然是件好事。」

中國最大的國際狩獵企業正安國際旅行社總經理王巍,在上述達爾問講座上表示,開放國際狩獵,將狩獵費用給予牧區牧民,可避免當地牧民出賣偷獵的野生動物器官,以減少偷獵行為。前述《人民日報》報導也有介紹,1988年—2006年,都蘭國際狩獵場通過辦理「有限狩獵」活動,共納稅400萬元,並將狩獵所獲資金中的280萬元用於當地野生動物保護。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播報員:賴品瑀

歐巴馬政府正計畫,開放阿拉斯加數百萬英畝的極地,以探鑽石油與天然氣。再加上大批遊客的侵擾,保護區中的野生動物們四面楚歌中,需要人類高抬貴手。而在開採石油的過程中若是發生事故,廣大的海洋所受的傷總是難以平復,渤海灣溢油事件到目前,現場仍有少量油膜覆蓋,海面仍有油花冒出。鯊魚知道了這樣的消息,大概可以鬆一口氣:雲林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最近成功將台灣鯛尾巴製成魚翅,由於「鯛魚翅」與傳統鯊魚散翅口感激似,日本與香港餐廳業者試吃後,大讚「價廉物美」而下單採購,間接幫助許多鯊魚逃離被獵殺、活割魚鰭的命運。東北角龍洞灣海域有隻玳瑁受困廢棄的流刺網,所幸潛水客出手相助,逃過了溺斃或餓死的厄運,他們的義舉固然值得開心,但政府嚴格取締與漁民回收廢棄漁網,才能讓更多海洋生物得救。本報專欄作家、長居加拿大鹽泉島的文學家兼海洋生態學家賈福相,日前病逝,享年80歲。最近幾位關懷環境的先賢一一過世了,如台灣第一位環境倫理學博士鐘丁茂教授,與美濃鄉土作家鍾鐵民,但相信他們的風采與為環境的努力,會有更多人流傳下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跨世代美濃情 歌手林生祥給作家鍾鐵民的追思信

作者:林生祥(歌手)

常常,我們這一批返鄉青年,在笠山腳下與您聚會談笑、談憂心、談未來,也偶爾在您家客廳耳聞有意思的生命哲學,這種跨世代的經常性對話,我真想知道您是用什麼心境去面對與享受?這樣的對話您又如何跨越所謂的代溝?您的後輩朋友這麼多,甚至連我的女兒也好喜歡去找您,依我看來在台灣很少有人能像您這樣。我也記得幾年前,有一次您和我的農婦媽媽眉飛色舞談起在笠山渡過的童年,我覺得您的頑皮程度遠超過我,真令我吃驚。

我很喜歡讀您的小說,看見我父母親類型的角色在小說裡穿梭,也連結了我許多的成長記憶點滴,讓我感受農村的愛恨幽默、生命矛盾、人性脆弱...。在我心目中,您的小說創作早已超越了您的父親,而鍾理和的名氣是如此巨大,您卻能處之泰然,穩穩以對。因緣際會我也踏上創作的路,您用了文字詩句與我的音樂交會,一起成就了紀念鍾理和的音樂專輯「大地書房」,謝謝您在決定推動此計劃時想到了我,並且容忍我去衝撞你們幾位文壇前輩,幫我居中協調連結三代人,終於完成這十幾年來許多人期待的製作。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