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9.1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特定農業區再開發? 必要性不足 苗栗推中平工業區再受挫


中平工業區欲使用特定農業區,引起老農抗議,此為2010年底區委會審查時的抗議畫面。陳錦桐攝。

苗栗縣政府主導的中平工業區開發案,15日再送內政部區域委員會專案小組審議。這是繼2010年12月9日內政部區域委員會審查、以及今年1月遭環評審查退件後,第4次區域委員會審查。本案因90%為特定農業區,卻尚未取得農地變更同意,也未與當地農民溝通,而土地徵收的必要性、公益性也未決,;簡言之,開發的必要性未能說服委員,最後未通過審查,需補件再審。

前任中平村村長溫元喜說,此案通過,農地變工廠,勢將造成當地農民失去土地、失去工作,連帶失去農民年金、津貼以及健保資格。而農民年事已高,無法再投入就業市場,未來何去何從?而面對全球暖化以及糧食安全,農業價值不應忽視。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苗栗再推中平工業區 不符正義遭環評大會退件

苗縣府再徵農地 農民北上發聲

苗栗未開發?好風景的世界想像!

小心!工業策進會的影武者

步道旅情∣後花園的後花園 花蓮佐倉步道

作者:湯谷明;攝影:葉品妤

佐倉山步道位在花蓮縣秀林鄉,但步道入口在花蓮市的國福里,全程平緩易行、老少咸宜,而且距離市區僅約15分鐘左右的車程,可說是花蓮人的後花園。

國福里附近最早為Sakizaya(撒奇萊亞)族居住之地,漢人因四周多茄冬樹而稱其「茄苳腳」;日治時期日人以茄苳樹的發音sakulu更名為「佐倉」,台灣光復後才改為國福里,但地方上仍一直沿用佐倉迄今。

佐倉步道位在沙婆礑山的東麓,原為台泥花蓮廠的採礦道路,民國84年停止採礦後,92年才由花蓮林區管理處規劃為登山步道,至今在登山口還可以看到水泥廠的遺址。

從污染環境的採礦道路搖身一變成為登山遊憩的自然步道,正代表環保及休閒意識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抬頭,而恢復山林的生命力,也正提供多樣生物棲息的環境。

精采內文

綠色人物∣汪偉 只為點亮一盞燈

作者:張姿慧

身材高挑,長相帥氣的汪偉,1980年出生於安徽,歷經7年新聞從業經驗,先後從事有關社會和時政的採訪報導,長期關注中國經濟轉型、環保和法律等領域。目前任職於上海《新民週刊》,負責社論和時政新聞編輯工作,同時兼任《南方都市報》及《東方早報》專欄作家。

因工作之故,使得年紀輕輕的他,有機會深入各地接觸環境議題,得以用精闢客觀的角度剖析新聞。過去報導過「南水北調西線之爭」,及廣州垃圾焚燒爭議和黃海石化污染及等重大工程事件,曾喚起官方、學界及許多民眾的關注,同時也獲得中國SEE生態協會環境報導獎肯定。汪偉說,在這個領域越久得到的資源越豐富,了解也就跟著越深入,自然會循著這個方向走。因此,在「增長的代價」近6千字報導文中,汪偉鉅細靡遺地描述用鏡頭揭露各地環境汙染的中國攝影師盧廣,一路跟著受訪對象奔走,記錄他如何不畏危險拍出一張又一張的真相,讓更多人認識這位與環境污染奮戰到底的獨立攝影師。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馬來西亞海關查獲沒收將近700根裝在寫著「可回收塑膠品」麻布袋裡的象牙,這是14天內第四起直接和馬來西亞有相關的走私案。亞洲對象牙需求的無底洞,全地球每一頭大象的生命都填不滿,人類到底是怎麼了?而澳洲研究人員在墨爾本沿海,發現了新品種的海豚群。這個星球,的確我們所知有限

日本京都近日完工了一座利用竹子來發電的設施,他們為將竹子磨成粉末等再以高溫蒸熱,然後燃燒此過程中產生的瓦斯進而發電,這也可以解決瘋狂生長的竹林改變地貌的問題,國際市場上對天然纖維的需求增長,素有黃金纖維之稱的黃麻,成為讓孟加拉賺錢的經濟作物。如果全球都能善用天然資源,那麼很多工廠就不必需了,世界工廠的中國決定施鐵腕加速整併減量鋼鐵、汽車、有色金屬與建材等4大產業,避免產能過剩、造成重複投資浪費資源的現象。然而這個計畫可以順利完成,還是反而更多的產能冒出,是一個傷腦筋的大難題。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市價徵收不是土地正義

作者:廖本全(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副教授、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不懂什麼是正義,將是整個國家的大悲劇。馬總統24日召開記者會,宣布行政院已經將內政部所擬的《土地徵收條例》修正草案審議完畢,將目前依公告現值加成徵收補償的方式,改為按照市價徵收補償,以落實土地正義原則。很顯然地,總統根本不知道土地正義是什麼,而將市價徵收當作土地正義,且宣稱這是一年來行政院的全面檢討修正,以積極回應農民心聲與改革呼聲。唉,這個政府對人民的敷衍真的離譜了。

《土地徵收條例》的修法,應先避免「浮濫圈地」的源頭問題,也就是讓徵收成為最迫不得已的手段,而最後極少數、不得已的徵收,才有完全補償的技術問題。簡言之,人民要的是根源性、整體性的變革,而總統卻只做末端的、擦屁股的技術性改變。更糟糕的是,還以此沾沾自喜,自以為是正義的實踐,對於這樣的政府,本人深惡痛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