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2.09







近期活動

濕地漫遊 探索21世紀新綠色休閒地圖/2012年濕地日記者會暨系列活動
帳篷劇《泛YAPONIA民間故事——摸彩比丘尼譚》
環保署「世界公民咖啡館」中區台中場
雨水收集工作坊(2/10截止)
遠雄海洋公園第四次變更(擴大)開發案公開說明會
跟著節氣過生活
詹順貴律師演講「 從國土管理談環境保護的法律工具選擇」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守護白海豚 第二階段認股
 

編輯室小啟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澎湖南方四島社區培力意見徵詢會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超商蔬果驗出農藥殘留 合法卻有健康疑慮

圖片提供:綠色和平

綠色和平昨公告去年底在連鎖超市抽查的58項新鮮蔬果檢驗結果,在43項蔬果中驗出36種不同農藥殘留。其中更有25件蔬果驗出含3種以上不同農藥,其中一件金棗則驗出殘留9種農藥。綠色和平要求各家超市承諾杜絕生鮮產品中使用劇毒農藥,並建立生鮮產品的追蹤制度及監管措施。

大潤發韭菜與愛買芥菜樣本中,驗出農委會公告為「劇毒」的農藥加保扶與歐殺滅;綠色和平也驗出不得使用於葉菜類的新殺蟎與得克利,卻在頂好超商的韭菜與愛買的芥菜中驗出。多種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為「高劇毒」的農藥也在此次蔬果樣本中檢驗出殘留,其中不乏國內沒有禁止使用,但歐盟已停用農藥,如護賽寧、加保扶等。此外,家樂福販售的韭菜,驗出可能影響生殖系統的農藥貝芬替含量超標達2.7倍。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企業檢驗標準可加嚴 善用契約自保

衛生署農藥殘留 只考慮人體安全

火鍋潛藏六大危機 圍爐恐變「危」爐

農牧工業化 反威脅人類生存

【氣候變遷Q&A】(26) IPCC是什麼機構?

本報2012年2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IPCC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簡稱,成立於1988,是聯合國組織之一,負責研究與評估氣候變遷。

每隔5-7年,IPCC會集結、整理所有氣候變遷相關研究的報告內容,出版一份綜合評估報告。最近一次是2007年出版了第四次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4,簡稱為AR4),內容超過2,800頁。第五次評估報告(AR5)預定於2013~2014間出版。

精采內文

環球360°∣農業用地安全

作者:Alejandro Litovsky(地球安全倡議組織創始人兼董事)

農用土地的所有權形式,以及這些土地由誰種植何種作物不僅有可能會在下個世紀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分配中扮演著決定性角色,而且還有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變革。

在西方投資者看來,與動盪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相比,土地和商品資產更為安全。不僅如此,通過投資土地資產,還有機會在生物燃料市場和林業市場上大賺一筆。可是,對於沙烏地阿拉伯、印度、中國這些糧食生產受水資源匱乏影響的國家而言,獲取農用耕地種植並進口糧食已經上升為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問題。

在這兩種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土壤依然肥沃、水源仍舊充裕的地區便成為了各國大舉爭搶的對象。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短短10年間,就有1億公頃的土地被當地政府租讓出去用於農業專案開發。而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他們的利益卻無人問津。蘇丹、莫三比克、埃塞俄比亞等國土地交易中存在的強制拆遷問題,以及給社會弱勢群體所帶來的傷害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淺談亞洲黑熊圈養經營管理及野外族群監測之道(三)

作者:黃美秀(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然而,監測所有亞洲黑熊分布的所有國家和生態區畢竟是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因此,建議確認下述幾個基準區域,以作為進行監測工作的劃分依據。

◎代表性的基準區(Representative benchmark):表示典型的黑熊分布之地區(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
◎高密度的基準區(High-density benchmark):表示在一區域內黑熊密度特別高的地區(例,季節性的聚集)。
◎受威脅的基準區(Threatened benchmark):已知黑熊數量較低或減少的地區(棲地條件劣化或人為利用加劇)。
◎恢復的基準區(Recovering benchmark):已知黑熊數量雖少但正在增加中(改善棲地條件或減少人為利用)。
◎邊緣的基準區(Edge benchmark):靠近目前分布範圍邊緣的地區。
◎勘察地區(Reconnaissance area):需要進行調查以評估黑熊出沒的地區。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世界永續發展大會Rio+20,6月即將在巴西開議,這是全球徹底修正當前破壞性經濟發展模式的大好機會。但針對歐盟向外國航空公司徵收碳排放稅,北京方面還是放話表達不滿,美國和加拿大也跟進。人類不正視溫室氣體問題,南極最大的松島冰川出現了一條約30公里的裂縫,要是冰山漂走,冰架邊緣退卻幅度將大幅增加。關於南極還有一則消息,俄羅斯科學家鑿穿南極冰層,到達冰層下4公里深的沃斯托克湖,揭開這座冰封2000萬年的冰下湖神秘面紗,但會產生什麼影響呢?恐怕還是未知的明天等著我們。

對於爭議多年的美麗灣渡假村,台東縣長黃健庭昨天在縣務會議中表示,已要求飯店即日起停工,除非未來能解決環評問題,否則飯店不得營運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超商蔬果驗出農藥殘留 合法卻有健康疑慮(一)

之一:農藥殘留單項不超標 即使多項殘留仍合法

本報2012年2月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台灣綠色和平8日公告去年底在連鎖超市抽查的58項新鮮蔬果檢驗結果,在43項蔬果中驗出36種不同農藥殘留。(圖片來源:綠色和平)台灣綠色和平8日公告去年底在連鎖超市抽查的58項新鮮蔬果檢驗結果,在43項蔬果中驗出36種不同農藥殘留。其中更有25件蔬果驗出含3種以上不同農藥,其中一件金棗則驗出殘留9種農藥。綠色和平要求各家超市承諾杜絕生鮮產品中使用劇毒農藥,並建立生鮮產品的追蹤制度及監管措施。

綠色和平委託第三方獨立實驗室,於去年12月抽驗超市所販售的白菜、青江菜、高麗菜、白蘿蔔、柳丁、蘋果、草莓等58項民眾常食用蔬果,抽查地點包括6大連鎖超商大潤發、家樂福、全聯、愛買、頂好與松青的8間門市。

此次檢驗同時發現許多劇毒農藥,如大潤發韭菜與愛買芥菜樣本中,驗出農委會公告為「劇毒」的農藥加保扶與歐殺滅;綠色和平也驗出不得使用於葉菜類的新殺蟎與得克利,卻在頂好超商的韭菜與愛買的芥菜中驗出。

多種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為「高劇毒」的農藥也在此次蔬果樣本中檢驗出殘留,其中不乏國內沒有禁止使用,但歐盟已停用農藥,如護賽寧、加保扶等。此外,家樂福販售的韭菜,驗出可能影響生殖系統的農藥貝芬替含量超標達2.7倍。

綠色和平質疑即使殘留農藥未超過容許量標準,多種農藥混和後所產生的「雞尾酒效應」危害人體健康,風險恐超過單一農藥中毒。

蔬果類殘留農業雖未超標,卻未必沒有健康風險。多種農藥殘存會不會增加健康風險?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副所長馮海東表示,不能排除可能性。

馮海東說,衛生署只針對單一農藥殘存分別制定標準,都是經過層層過濾,安全係數已放大百倍、千倍,訂出來的標準應該沒問題;只是,當多種農藥混用,結果是否一致,國際間有不同的看法,也已進行相關的研究,國內類似的研究也已經起步,政府開始關注這種可能性,研究結果會納入標準制定之考量。

據悉,農藥使用必須經過農民提出申請田間試驗,制定出安全採收量以及容許量,才會公告殘存容許量;而在食品安全標準上,衛生署「殘留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只針對單一農藥殘存分別制定,即使蔬菜殘存多種農藥,只要每一種都不超過殘存量,仍然是合法的。

以此次驗出9種農藥殘留的金棗為例,因為種植面積小,目前尚未有規定的農藥容許殘存量,但因金棗屬於柑橘類,因此適用柑橘類任一物種農藥用量,例如桶柑。只是桶柑的利用方法與金棗不同,例如桶柑不吃皮,剝掉皮之後也許就沒有農藥殘存,金棗卻是整顆使用。未經相關的申請流程,很難有結論。

此外,殘留9種農藥不代表農民一次用9種農藥,可能是從金棗成長的不同階段各施用不同農藥,而這些農藥殘留時間比較久,以至於到了賣場仍有多種農藥殘存。站在農民安全,最好能瞭解農民用藥習慣,必要時提供輔導。(下一頁

 1 | 2 | 3 下一頁

Top

 

【氣候變遷Q&A】(26) IPCC是什麼機構?

本報2012年2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圖片來源:UNFCCC)IPCC是「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的簡稱,成立於1988,是聯合國組織之一,負責研究與評估氣候變遷。

每隔5-7年,IPCC會集結、整理所有氣候變遷相關研究的報告內容,出版一份綜合評估報告。最近一次是2007年出版了第四次評估報告(assessment report 4,簡稱為AR4),內容超過2,800頁。第五次評估報告(AR5)預定於2013~2014間出版。

IPCC評估報告共分成三大冊,每一冊由個別的工作小組負責。第一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1,簡稱WG1)檢視氣候變遷以及人類造成氣候變遷的證據;第二工作小組(WG2)主要研究氣候變遷的效應,以及動植物與人類如何調適;第三工作小組(WG3)則研究如何減緩氣候變遷。IPCC整體的研究、審查與撰寫報告過程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

IPCC的研究是匯集數百位科學家投入的結果,報告所參考的研究資料達數千份,大部分的貢獻來自志工。主要的研究基地在伯爾尼大學(WG1)、斯丹福大學卡內基科學研究所(WG2)和波茨坦氣候變遷研究所(WG3)。

IPCC本身是由來自194個政府的代表所組成,他們必須在報告出版前進行審查。密西根大學歷史學家愛德華教授(Paul Edwards)在他的著作《A Vast Machine》中指出,「IPCC評估報告的審查過程是科學史上最嚴謹的」,足見其審慎程度。

※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報導

Top

 

環球360°∣農業用地安全

作者:Alejandro Litovsky(地球安全倡議組織創始人兼董事)

農用土地的所有權形式,以及這些土地由誰種植何種作物不僅有可能會在下個世紀的政治格局和利益分配中扮演著決定性角色,而且還有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變革。

在西方投資者看來,與動盪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相比,土地和商品資產更為安全。不僅如此,通過投資土地資產,還有機會在生物燃料市場和林業市場上大賺一筆。可是,對於沙烏地阿拉伯、印度、中國這些糧食生產受水資源匱乏影響的國家而言,獲取農用耕地種植並進口糧食已經上升為一個事關國家安全的問題。

圖片來源CGIAR Climate

在這兩種趨勢的影響下,一些土壤依然肥沃、水源仍舊充裕的地區便成為了各國大舉爭搶的對象。僅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短短10年間,就有1億公頃的土地被當地政府租讓出去用於農業專案開發。而這片土地上的居民,他們的利益卻無人問津。蘇丹、莫三比克、埃塞俄比亞等國土地交易中存在的強制拆遷問題,以及給社會弱勢群體所帶來的傷害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能否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確保人類社會的安全,不超越生態極限,特別是水資源等問題不僅直接威脅著土地的長期投資價值,決定著其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所占的分量,並且還關係到土地出讓國的經濟實力。全球農業企業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嚴峻。投資者也在尋找著能夠有效控制相應風險的辦法。這就需要一種具有創新性的風險管理機制,也就是說,要將生態極限和人類社會的安全等因素納入到農產品供給中來。

即便是在綠色革命時期,規模化的農產品生產模式也依然盛行不衰。人們依靠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和單一作物種植的方法擴大農業產出。那麼,如何才能做到向綠色經濟模式轉型呢?

大型汽車廠商既然已經將目光投向了電動汽車。那麼,大型農業企業或許也可以考慮將經營模式轉為有機農業生產,從而確保土地的長期產值和土壤的恢復能力。大城市中出現的拼車等現象證明,新的汽車產業模式與分散的社會網路能夠相得益彰。同樣,農業生產模式也可以通過更好地聚合小型農戶,使他們對自身所採用的生產模式進行徹底的反思,從而使社會能夠更好地應對人口的增長。然而,與實現全球可持續性這個目標相比,充分理解現行模式所帶來的風險與挑戰似乎更能達到推動這些創新措施的目的。

例如,投資者也逐漸開始明白土壤流失對土地長期產出,進而對農業投資的收益所造成的影響。作為麾下擁有930億美元資產的投資基金GMO的共同創始人,投資家傑瑞米•格蘭瑟姆認為,土壤流失資料是商品投資中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他在一份季度分析報告中這樣寫道:「澳大利亞十九世紀就開始做這方面的記錄。這些記錄顯示,超過70%的耕地出現了相當程度的退化。 從全球來看,土壤流失程度肯定要超過土壤置換的程度。一些地區,尤其是在非洲,土壤流失的程度更是驚人。」

另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由於對包括草甘膦在內的農藥產生了耐藥,導致病蟲害出現了指數級的增長趨勢。而美國的農民別無選擇,要麼無法承擔增加的農藥成本,要麼只能試著使用一些未經測試的複合藥劑。而這些化學品很有可能會增加水和土壤中的有毒殘留。投資分析指出,病蟲害對農藥越來越強的耐受能力應引起投資者對農化企業的關注。

生態極限讓農民明白,一個健康的環境具有更長久的產出能力。美國羅代爾研究所對有機農業和常規農業進行了一項為期30年的比對。這項史上歷時最長的科學研究發現,儘管有機農業第一年的收成低於常規農業,然而,從長期來看,其作物產量、可持續性及收益都優於後者。

生產模式的這一變化在一定意義上就意味著要將土壤肥力和相應生態系統的多樣化作為「自然資產」納入到農業產銷平衡中來。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為例,那裏的農民要麼太窮用不起農藥,要麼是因為當地的農資配送模式還不夠完善無法用上農藥,他們採用的天然土壤固氮方式卻推動了農業創新,這應對發達國家來說也極具借鑒意義。

「種植增強土壤肥力的樹木」的方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作物兩旁種植一些具有固氮能力的樹種不僅能夠提高作物收成,還可以增強生物的多樣性,從而有助於應對乾旱頻發等氣候變化。在綠色革命向綠色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農產品領域的投資者必須認識到,土壤的恢復能力才是投資的價值所在。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政府的治理水準素來低下。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出於善意的土地投資也會給當地居民帶來嚴重的後果。伴隨著土地出讓,由於世代耕作在公共土地上的百姓通常不具有土地的合法權益,因此不得不被迫遷居他處。另一方面,自給自足的農耕形態在水源供給問題上也受到新的灌溉系統的威脅。這兩方面的因素都有可能使人類社會的安全面臨著無法預知的巨大威脅。

農業投資的蓬勃發展使動盪脆弱的社會局勢愈加惡化,而且問題也日益突出。媒體對坦桑尼亞生物燃料開發等專案的特別關注就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他們將投資者和企業所面臨的信譽風險和政治風險赤裸裸地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將人類安全納入耕地投資的考察範疇,儘管此舉並非出於投資者的法律義務,但是仍然不啻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項很好的策略,特別是在政府角色缺失的情況下,尤為如此。埃塞俄比亞就是一例。有報導稱,該國要將3百萬公頃的土地租讓給外國投資者進行農作物生產,而與此同時,卻有280萬埃塞俄比亞人民正在遭受饑餓之苦。

為了確保投資的透明度,彌合正式土地所有權和非正式土地使用權之間的差距,就需要採取前瞻性措施。正如不久之前,蘋果公司在其中國供應鏈環境問題上所採取的漠視態度一樣,歷史經驗證明,當政府動作遲緩或行動草率時,私營部門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投資過程中應採取措施擴大當地群眾的參與,充分考慮當地人民的利益。對於這些交易,他們不僅享有知情同意權,還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加強他們的能力建設,提高他們的生活水準,使他們同樣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

西非國家馬里的處境讓我們看到了前路上的挑戰。近期,一份研究報告發現,如果要對馬里政府參與的所有新的土地交易進行充分開發的話,尼日爾河的河水將無法滿足灌溉這些土地的需要。水源供給以及與土地所有權相應的水權將成為各方爭論的重點。

據說在旱季,當地兩項大型投資專案的用水需求將占水資源儲備的一半以上。不僅如此,在遭遇突發乾旱的情況下,這兩個專案還有權獨享水資源。一些新的合約更是將水權視為理所當然。利比亞投資方竟然修建了巨大的灌溉渠以滿足其工業化農業生產的用水需求。該專案不僅使9萬多公頃土地上的小型農戶的生存受到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切斷了牲畜的通道。

氣候變化和頻頻光顧、無法預知的旱災都會使局勢進一步惡化。那些有權優先使用水資源、或者是忽視水權的土地合約應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同樣,政府部門管理當地水資源供給的整體能力也應得到投資者的重視。

同時,生態極限也會帶來無法預期的後果。例如,自2004年以來,沙烏地阿拉伯已經向蘇丹政府承租了37.6萬多公頃土地,用於種植耗水量較多的稻米。而蘇丹政府卻由於水資源監管不力,致使其小麥因灌溉不足而停止生產,從而使糧食供給減少,當地糧食市場價格上漲。

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扭轉投資者和政府對土地長期價值的態度。罔顧生態極限、縱容土壤流失、無視人民的土地權利將使每個人的利益受損。

要想取得進展,土地出讓國政府就必須承擔更多的責任,在土地管理上具有更高的透明度。 話雖容易,但做起來難。所以,這個問題不能單憑政府來解決。地球安全倡議組織在即將公佈的一份報告——土地安全議程中,向投資者、NGO以及其他利益相關方發出了一系列呼籲,希望各方能夠通力合作,讓這些問題成為政府和金融市場日常決策的一部分。

來自民間團體的壓力越來越大。他們對透明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國際土地聯盟牽頭建立的研究夥伴機制,就是為了創建一個世界上覆蓋面最廣的大規模土地投資資料庫。聯合國責任投資原則組織(PRI)農業工作組也已開始行動,六家養老金機構共籌集1.3萬億美元(8.2萬億元人民幣)的資產,共同探索促進責任投資的有效方式。利益相關各方之間合作的機會較大。然而,如何才能提高投資過程的透明度還有待解決。

大型投資應獲得當地群體的「事先知情同意」已經逐漸成為民間團體的主要訴求。雖然,讓大家遵守事先同意知情權很重要,但是,從商業的角度而言,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條更具融合性的價值鏈,使當地群體能夠參與發展進程。建立合作社能夠聚合和協調供給。當這些群體需要技術支援時,發展組織由於深諳該領域,因此有可能會提供更好的投資指引。

在全球金融市場動盪的情況下,土地資產成為投資的避風港。可是,這個避風港也並非風平浪靜。要想對前景有充分的把握,關鍵就是將土壤恢復能力、人類安全、生態極限等因素納入供求平衡。而管理這些風險的同時,也為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絕佳的機遇。推動土地議程的實施從長遠來看符合每個人的利益。

相關文章
氣候災難面前的赤貧大陸 2011年12月30日
中企在非洲的博弈(一) 2012年2月1日
非洲對挑戰氣候變化的展望 2007年11月29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2年2月3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淺談亞洲黑熊圈養經營管理及野外族群監測之道(三)

作者:黃美秀(IUCN亞洲黑熊專家群組共同主席、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理事長);楊吉宗(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然而,監測所有亞洲黑熊分布的所有國家和生態區畢竟是個不切實際的目標。因此,建議確認下述幾個基準區域,以作為進行監測工作的劃分依據。

黑熊上樹覓食果實常會留下爪痕或折枝,極易辨識。(黃美秀 攝)

◎代表性的基準區(Representative benchmark):表示典型的黑熊分布之地區(在特定的地理區域內)。

◎高密度的基準區(High-density benchmark):表示在一區域內黑熊密度特別高的地區(例,季節性的聚集)。

◎受威脅的基準區(Threatened benchmark):已知黑熊數量較低或減少的地區(棲地條件劣化或人為利用加劇)。

痕跡調查法是目前亞洲黑熊族群監測最常用的方法,圖為臺灣黑熊為了吃隱藏於杉木內的蜂窩,啃食樹幹的痕跡。(黃美秀 攝) ◎恢復的基準區(Recovering benchmark):已知黑熊數量雖少但正在增加中(改善棲地條件或減少人為利用)。

◎邊緣的基準區(Edge benchmark):靠近目前分布範圍邊緣的地區。

◎勘察地區(Reconnaissance area):需要進行調查以評估黑熊出沒的地區。

由於才剛啟動這監測網絡,無論已經參與或即將加入各類可能包括亞洲黑熊的監測計畫之座談會與會人員,都填寫各項計畫相關調查資訊之資料表。我們計畫在近期把完整的工作表公布在IUCN熊類專家群組的網站,以鼓勵擴大此監測網絡。下表即概述目前監測網絡的組成:

表一:監測網絡組成表

項 目

數量及說明

國家數

6

研究人員數

8

計畫數量

9個進行中;2個剛開始;3個預計執行

計畫執行時間

3-10 年

調查頻度

每月-每三年

每次調查參與人數

2-50人

調查方法(計畫數量;

有些含括多種方法)

痕跡調查(13)、自動相機(8)、訪談(6)、毛髮陷

阱(3)、排遺偵測犬(3)、族群威脅(1)

單一調查涵蓋範圍

5-250,000 km2

基準型式(計畫數量)

代表性的(7)、高密度的(3)、受威脅的(2)、恢復

的(0)、邊緣的(0)、勘察的(2)

會中決定,任何主動參與或計畫加入在亞洲黑熊分布區域(或馬來熊,因為這兩物種的分布範圍有很廣泛的重疊)的哺乳動物調查人員,且有意願加入此監測網絡(或想了解有關此網絡的資訊),請聯繫以下任一召集人:

◎Dr. Rob Steinmetz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馬來熊專家群組主席,
WWF-Thailand, Ladyao, Jatujak, Bangkok, 10900, Thailand;roberts@wwwfgreatermekong.org)

◎Dr. Dave Garshelis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熊類專家群組主席,Minnesota DNR, Grand Rapids, MN 55744, USA; dave.garshelis@state.mn.us)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本文原刊載於自然保育季刊

Top

 
 

歐盟氣候首長:Rio+20是修正GDP模式的契機

本報2012年2月9日綜合外電報導,莫聞編譯

歐盟氣候執委Connie Hedegaard,Simon Wedege攝,轉自維基百科。自1992年以來每20年一度的世界永續發展大會Rio+20,6月即將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議,歐盟氣候首席官員日前發表談話表示,這是一項絕佳的機會,全球一起,來徹底修正當前破壞性的經濟發展模式,並好好面對現今歐盟所遭遇的嚴重問題。

歐盟執委會氣候執委海德格(Connie Hedegaard)表示,人類過度消耗重要資源,以及隨之引起的糧食、能源與天然資源漲價,使世界經濟面臨重大風險,如果再不檢視現今的經濟模式,這些問題還會持續存在。她表示,21世紀的現在,全球人口剛突破70億,預估2050還會突破90億,如果不檢討更智慧的發展模式,地球很難餵飽這些人口。

自1992年在巴西里約的地球高峰會以來,已經過了20年,各國首長6月20-22日將再次齊聚里約,稱為Rio+20會議;海德格期盼這次會議能發揮作用,各國應把握機會,簽署改變評估經濟發展模式的協議。

海德格說,目前光是用生產/消費來代表經濟發展的模式必須改變,發展出更全面的方式來衡量人類福祉,要更看重自然資源的價值,不再把乾淨的空氣、水或多樣性生態系視為理所當然。

※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北京放話不滿歐盟徵航空碳稅

本報2012年2月9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圖片來自中國航空官網針對歐洲聯盟向外國航空公司徵收碳排放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表示,中方將根據事態發展,考慮採取「必要措施維護中國民眾和企業的利益」。大陸外交部網站也指出,希望歐盟「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妥善解決辦法」。

中國民用航空局日前下令,禁止境內航空公司參與歐盟排放交易體系。

中國民航局官員指責,歐盟要求國際航班加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做法,是違反「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和國際民航組織的原則。他說,中國希望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和國際民航組織等框架下協商解決國際航空排放問題,並希望找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

歐盟要求每個在歐盟成員國機場起降的國際航班按照歐盟規定購買碳排放份額。雖然落實到每張機票上的價格增加僅有幾歐元到幾十歐元,但考慮到每年進出歐洲的航班以及旅客的數量,這項舉措將給歐盟帶來巨額收入。代表全球國際航空運輸協會此前曾發佈數據稱,預計歐盟2012年將可從碳排放交易中得到9億歐元,但2013年將激增至28億歐元。

北京環球網報導,如照歐盟這項規定,全球4000多家經營歐洲航線的航空公司,都需為此制度支付所謂的「綠色買路錢」。初步估算,中國航空公司營運成本將因此增加人民幣8億元。中國民航幹部管理學院副教授鄒建軍認為,歐盟排放權交易制度,實際上是以環保為由爭奪全球發話權。鄒建軍表示,歐盟一方面在政治上透過環保尋求對話,另外透過這種交易制度在貿易方面上形成制衡,迫使他國對歐盟擴大綠色技術的進口。

除中國外,美國和加拿大等國也對歐盟的做法提出不滿,引發有關歐盟做法可能引發貿易戰的擔心。

Top

 

南極最大冰山 出現30公里裂縫

摘錄自2012年2月8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根據美國航太總署新近公布的一張太空拍攝圖片顯示,一塊相當於紐約一樣大的冰山,將從南極洲裂開。空拍圖片顯示,這個叫做松島冰川上,出現了一條約30公里長,清晰可見的裂縫,科學家推斷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冰山可能不久就要開始移動了。

美國航太總署的觀測小組,是在2011年首次拍到這個裂縫,在這之前沒有人看到這塊冰架開始斷裂的任何證據。松島冰川既大又不穩定,所以引起科學家關注。他們認為,它是全球海平面上升預測最重要的訊息來源。這座冰山一旦漂走,很可能使冰架邊緣退卻的幅度大幅增加。

Top

 

鑽探20年 南極冰下湖鑿穿

摘錄自2012年2月08日自由時報報導

經過20多年的努力,俄羅斯科學家5日鑿穿南極冰層,到達冰層下4公里深的沃斯托克湖,這是人類首度揭開這座冰封2000萬年的冰下湖神秘面紗,探究可能存於湖中的獨特古生物。

俄羅斯趕在今年南極夏天結束之際,完成這項重大科學與工程成就,將吸取湖水樣本分析。但這項工程也因探鑽用的煤油、氟氯烷等化學物質,遭批評污染環境。

沃斯托克湖位於南極東部冰層下方4公里深處,湖面面積1萬5690平方公里,與北美安大略湖相當,水量估計5400立方公里,以水量計是全球第3大湖,直到1990年代才被發現。這座冰封2000萬年的純淨湖水中可能存有此前所不知的古老微生物,被許多科學家視為地球最後邊疆,盼在此探索新生命形態,以及冰河時期以前的生命演進。

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南極專家普里斯庫說,「我想,我們將發現獨特的生物」,「如果他們成功了,他們的努力將改變我們在南極科學研究的方式,提供我們全新視野,了解南極廣大冰層下存有什麼。」

沃斯托克湖也可能有助了解木星衛星「歐羅巴」和土星衛星「恩西拉達斯」,因其與這兩衛星相似,又被稱為「外星湖」,若證實湖中生物存在,將強化這兩衛星存有生命的可能性,因此備受美、俄太空總署關注。俄羅斯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任柯特亞科夫說,若在湖中發現微生物,或許意味著也可能在歐羅巴星發現外星生命。地球上70%的淡水存於南極冰層和冰下液態水體,藉由沃斯托克湖也可一探未來全球海平面上升可能情況。

Top

 

黃健庭指示美麗灣即日起停工 原民:早就該停了!

本報2012年2月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美麗灣多次遭檢舉違法棄置營建廢棄物。攝影:林國勳,刺桐部落提供。台東縣長黃健庭今天表示,爭議多年的美麗灣渡假村,由於最高行政法院已判決環評無效定讞,已要求飯店即日起停工,除非未來能解決環評問題,否則飯店不得營運。

據中廣新聞網報導,黃健庭今天在縣務會議中做出上述表示。據了解,縣政府是在上週四(1日)收到判決書,週六(4日)發出公文要求飯店停工。

只是,抗爭多年的在地居民林淑玲認為,法院早在1月19日即作出判決,但美麗灣直到今天都還在施工,懷疑縣府只是表面說說,是否會徹底貫徹停工指示,還有待觀察。

關心東海岸的年輕人,以創意外拍方式,表達對美麗灣渡假村「美感」及「正義」的質疑。位於台東縣杉原海灣的美麗灣度假村BOT案,自動工以來爭議不斷,台東縣政府雖通過有條件環評,但遭環保團體質疑環評效力,訴請撤銷。全案於月1月19日經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定讞,確立環評無效。法院判決書理由指出,環評決議程序有違誤,台東縣長鄺麗貞、副縣長彭德成等5名縣府人員,依法應迴避而未迴避,仍擔任環評委員;其次,飯店指開發案不會污染海洋的科學證據不足,縣府未命補正即進行環評審查,亦有違誤。

莿桐部落居民林淑玲。攝影:廖靜蕙。鄰近杉原灣的刺桐部落居民林淑玲表示,本案經二審定讞,飯店本來就該停工,但從法院判決出爐以來,到今天美麗灣還是一直在動工,工程車仍在進進出出。縣長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而已,「如果美麗灣不停工怎麼辦,希望縣長講出來!」

林淑玲指出,2008、2010年縣府接連敗訴,在地居民與環保團體當時就呼籲要停工,縣長仍一意孤行而不令停工,去年,美麗灣又增設了很多設施,持續造成環境破壞,這已經是很多環保團體預見的事情,如今這些問題該怎麼辦?此外,這兩年美麗灣與台東縣府一直持續對外徵才,如今停工後將造成勞工失去工作機會,縣府該怎麼彌補?他認為縣政府應該要出面道歉,並且提出解決辦法。

※ 2011年珊瑚礁總體檢報告指出,杉原海域珊瑚受到破壞(munch攝)。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qR4ve2IWXD8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