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4.09







近期活動

啟動綠活 永續家園-2012全國NGOs環境會議,4/21(六)邀您一同參與
愛轉動 護地球 台北地球日綠色市集
跟著泰雅獵人去散步 a walk with the Tayal hunter-2012.0414
陽光Power能源志工培訓課程(4/20截止報名)
陽明山美軍宿舍全區指定古蹟連署活動
『蕨』『茶』永續環境綠生活『心』體驗 ~生態解說暨無毒茶葉製作體驗活動
「與不丹相約在雪霸」2012臺灣與不丹國家公園合作展望國際論壇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4/29~5/1綠島 珊瑚礁體檢活動
2012陽明山生態工作假期(4/13截止)
本站與台大新聞所研究群合作「網友如何看待全球暖化議題」,邀請讀者線上填寫!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欺騙的種子》作者: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欺騙的種子》一書揭露跨國生物科技公司為了獨佔種子市場,在基因改造技術十分不穩定情況下,硬是透過官僚體系做出有利企業卻不見得符合民眾福祉決定。作者Jeffrey M. Smith近日來台接受專訪時指出,目前沒有安全的基改食品,台灣民眾應立即避吃基改食品。

Smith表示,目前的科技技術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生產安全的GMO(基因改造有機體),有太多案例顯示,即使過程中放入好的基因,卻得出有害的結果,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這個事實。他不反對在實驗室研究基因改造,或許假以時日會成功,但把不成熟的產品餵食給大眾,基因釋放到大自然,是十分危險而不負責任,更將造成大自然不可逆的情境。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新書揭露基因改造黑幕 學者籲食品標示入法

台灣市售大豆製品 八成為基改

台灣非基改保種網絡 台東農村、部落動起來

種基改加拿大也有超級雜草

我們的島∣都更-哈瑪星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當廣三區域的歷史建築群,價值慢慢被發現之時,拆遷危機,卻開始不斷逼進。因為地權所有的高雄市政府,公告三月進行土地查估,將要拆除老屋,改建成停車廠或公園。高雄市政府的決定,讓愛護哈瑪星文化的團體,以及居住在老屋的居民,走上街頭,表達強烈抗議。

過去美軍轟炸高雄港,歷史老屋沒被炸彈摧毀,現在卻要毀在都市更新的怪手下。一群關心的學生,參與抗議行動,表達他們對哈瑪星歷史的重視。居民質疑,廣三歷史建築群附近,就有廣大的停車空間,為何還要拆屋改停車場?擔心政府根本是想先拆掉老屋、清空居民,未來再交給財團經營。

面對市民的搶救行動,高雄市長陳菊表示,可以再討論。她說,如果有價值,還是必須盡力保存。最後高雄市政府做出緩拆的決定,並且將和居民展開對話。面對暫緩拆除的決定,居民鬆了一口氣,他們最終希望,能夠完整保留,妥善運用,讓老建築群成為新的歷史保存區,讓遊客看見哈瑪星的發展歷史。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歐洲環境衛星Envisat10年來持續觀察,他發現,氣候變遷造成的南極冰棚快速退後。在加拿大的西部也發現,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使北半球寒冬季節下雪量不斷減少,對加拿大的淡水儲備造成威脅。美國科學家發現阿拉斯加州外海的北極熊,有毛髮脫落、外皮滲瘡現象,之前也有數十隻死亡的海豹,與遭到感染的海象有類似的症狀。雖然海洋環境現在危機重重,但至少北大西洋露脊鯨可望少去被船撞傷這一項,新的應用程式—「鯨出沒注意」(Whale Alert)能擷取水底麥克風的資訊,實時定位鯨魚身在何方,藉此幫助新英格蘭水域船隻閃避。看看美國密爾瓦基社區民眾起而行,他們為了搶救原本視為「討厭的鄰居」的詹森溪,13年來每年初春相約去清垃圾、種樹,如今銀鮭(coho salmon)蹤跡重現了,大家都喜歡親近它。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四月瘋動物」 兒童玩瘋 動物搞瘋

作者:鄭安呈(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4月4號是小朋友期待已久的兒童節,趁著連續假期,家長們也希望給小朋友一次難忘的兒童節日,而高雄壽山4月4日至8日的「四月瘋動物」,透過「溝通學學看」布偶表演、動物餵食、身體噴繪、動物繪畫比賽、「動物王」闖關活動等活動,試圖結合公益活動與教育於遊戲中,期望給孩子一個難忘的兒童節,但其中卻隱含許多環境教育內涵價值的曲解。

精采內文

 

《欺騙的種子》作者專訪 傑佛瑞‧史密斯: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本報2012年4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欺騙的種子》作者Jeffrey Smith接受專訪時指出,目前生物科技技術不穩定,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台灣民眾生活周遭的豆類、玉米製品,超過一半是基改作物。《欺騙的種子》一書揭露跨國生物科技公司為了獨佔種子市場,在基因改造技術十分不穩定情況下,硬是透過官僚體系做出有利企業卻不見得符合民眾福祉決定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接受專訪時指出,目前沒有安全的基改食品,民眾應立即避吃基改食品。

基因改造技術不穩定

史密斯8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的科技技術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生產安全的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有機體),有太多案例顯示,即使過程中放入好的基因,卻得出有害的結果,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這個事實。

他不反對在實驗室研究基因改造,或許假以時日會成功,但把不成熟的產品餵食給大眾,基因釋放到大自然,是十分危險而不負責任,更將造成大自然不可逆的情境。他建議,立即避吃GMO食物、了解GMO食品所造成的危險,以及教育政府、農民或一般人,這個簡單的公式,在歐洲以及美國,都曾成功的影響食品供應體系。

要求基改食品標示

史密斯成立了「責任科技機構」(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教育數百萬人懂得如何避開GMO食物,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要求基改食品標示。

美國有20多個州要求立法強制基改食品標示,上個月他在康乃狄克州以及上周在佛蒙特州州議員的記者會推動這個法案,這幾天他得到很多迴響,多位議員提案要求立法;3月27日上百萬的簽名、55位參議員寫信給聯邦政府,要求GMO食品標示要求標示;加州這個月有850,000個簽名,希望11月將此案付諸公投決定。

在美國有高達90%以上的民眾都支持基改食品標示,有53-58%民眾表示,在基改食品標示後,會選擇非基改作物,但傑佛瑞‧史密斯認為只要有5%的民眾積極表達拒買GMO食品,就可以讓大廠商知道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利益,而放棄供應GMO食品。

台灣基改食品標示陷阱多

史密斯說他正在尋找解決問題的一個施力點,能如《欺騙的種子》第一章所述,當英國科學院解除了阿帕‧普茲泰的封口令,讓他道出基因改造作物之不確定性後,歐洲在短短十周就把GMO趕出去。

而台灣仍有大部分民眾不曉得基改食品就在身邊。台灣大豆以及玉米包裝製品要求含有5%以上基改作物,必須標示,醬油、大豆沙拉油得不需要;未標示為非基改者,仍有極高比例含有基改作物,因此,這兩種作物製品,只有選擇有機或標示為非基改的包裝食品;而散裝製品沒有標示,只能要求廠商自願性標示。

反基改阻力大

除了標示,消費者也必須知道基改食品是怎麼回事,依據傑佛瑞‧史密斯的經驗,民眾知道之後,往往都會想知道更多,甚至改變態度。責任科技機構即曾透過讓美國民眾了解癌症風險和喝了注射牛隻生長激素的牛奶之間的關聯,因為這些積極的推動,讓民眾覺醒,也促成沃爾瑪、星巴克等大型連鎖企業不再使用注射牛隻成長激素的牛奶。而這只是對抗GMO食品帝國的一個成功案例。

傑佛瑞‧史密斯指出,1999年生物科技公司連續5年,每年花了5000萬美元,要讓美國民眾認為基改是好的,可以餵飽全世界,也控制主流媒體為其發聲。而關注這個議題的人則以各種藉口將其邊緣化,因此他們必須努力對抗生物科技公司加諸於其上的偏見。

相對於這股龐大的力量,GMO相關的教育經費少,相關的科學研究也會遭到攻擊或被抽走,這使得科學家只能保持沉默或處於缺乏研究經費的狀態。

傑佛瑞‧史密斯從台灣瘦肉精事件看到台灣人民的覺醒,民眾察覺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是有問題、無法信任時,將有助於解決美國食品制度結構性問題。

台灣應趁早移除基改食品

傑佛瑞‧史密斯認為台灣目前只有兩種基改作物,基改大豆佔80%以上,基改玉米則約在50-60%之間,這兩種都用於食品以及動物飼料,他建議可以先要求從食品中移除基改作物。至於吃基改飼料長大的牛或豬會不會透過食物鏈造成影響,他表示,美國FDA有一份尚未揭露的報告指出,人吃了或喝了以基改作物飼養的牛生產的肉或奶,有特定的健康風險,但這項結果尚未進一步評估。

據責任科技機構訪談過的一些家禽類的專家以及農夫指出,當飼料從基改作物改為非基改作物時,動物的整體健康就大幅度提升,不但生育率提高、死亡率下降,生病的比例也降低。

目前他正在製作一部影片,片中許多醫師態度堅決的告訴病人不要再吃GMO,甚至將此建議列入處方的一部分;這些醫師表示,往往停吃GMO食品後,健康就明顯改善。他們也指出,GMO食品無論對於實驗室裡的小白鼠、集約農場的豬、牛,以及人類造成的問題是一樣的。

目前他們的機構以母親為目標,因為他們是保護孩子最有利的角色,教導他們如何讓孩子避開GMO食品。而不同層面的論述,透過不同網絡,例如醫療、環境以及佛教團體,當人民了解基改食品的問題有所行動時,供應商也將不再供應這些食物。

《欺騙的種子》將科學研究用故事說出來

 

在《欺騙的種子》第7章所述,幾位勇於揭露基改作物真相的媒體記者、作家,都慘遭革職或排擠的面運,傑佛瑞‧史密斯在寫作本書時,十分保密,成書之後,雖曾有出版社洽談,他也拒絕。在他之前就曾發生案例,出版社到最後迫於來自孟山都的壓力而無法出版。等到此書完成、出版時,孟山都已無法阻撓。這本書在整體書市雖屬小眾,卻是討論GMO書籍中算得上賣得好。

傑佛瑞‧史密斯注意到孟山都對本書採取慣用的伎倆,當作沒這回事、不做任何回應,若有人問起,他們則表示沒有讀過或說「我們相信史密斯先生的說法無法改變FDA的決定」。

本書出版於2003年,台灣出版社臉譜是透過美國友人引線,得以出版。傑佛瑞‧史密斯說自己在16年前讀到一份談論基因改造的科學論文,開始關心基因改造對人體的影響。這篇論文提到生物科技的不確定性有多高,一旦釋出,將造成基因庫污染不可逆、無法恢復的困境。

他深知科學論文艱澀難很難讓一般讀者咀嚼吸收,他也承認GMO很難懂,使得一般民眾消極以對,這也讓企業趁機而入,影響科學家以及政府做成符合企業利益的決定。因此,他期待透過大量論文的收集閱讀以及訪談科學家,將這些難懂的科學論文以通俗有趣的故事型態書寫,讓一般民眾得以了解。他關注的是資訊的揭露,唯有讓民眾完全理解才有辦法做出最好的選擇,整體社會也才能做出對的選擇。

Top

 

我們的島∣都更-哈瑪星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剪輯:陳志昌

哈瑪星,高雄一個曾經光輝,後來沒落的港口舊市區。近年來因為觀光發展,城市快速更新,讓歷史慢慢消失。當最後一片歷史建築群,將被拆除改建,愛惜哈瑪星歷史的人,群起上街,反對沒有歷史的都市更新...

假日,一波波遊客湧入哈瑪星,讓這個一度沉睡的市區,顯得格外熱鬧。在高雄的發展歷史上,從依山為農、到靠港經商,一百多年的哈瑪星發展,象徵著高雄走進現代的起點。哈瑪星的熱鬧,從20世紀初的日本開創時期,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的貿易、拆船時期,後來因為進出口貿易減少、漁業轉移,哈瑪星開始走入蕭條,成為一個沒落的市區。

沒落的哈瑪星一度被遺忘,但是城市觀光興起,讓舊港都有了新魅力,隨著都市更新發展,哈瑪星急速在改變,變得讓人看不見過去的歷史。

在哈瑪星的高雄港站周遭,為了促進觀光,保存了歷史鐵道遺跡,其中併排十餘道鐵軌的調車場,最為壯觀。不過現在,大面積的鐵道路軌,部分區域將被都市更新,變成開發基地。

舊市區中,房舍多數已經改建,很難看出哈瑪星的百年風貌。但是在地號廣場三的國有地上,一塊充滿歷史建築的區域,成為哈瑪星僅存的城市珍貴歷史區。陳先生是廣場三地區的住戶,老屋最早是明治製菓的辦事處,80多年的老屋,依然保留原貌,裡面有陳先生疼惜老屋的心情。

陳先生為了維護老屋,想盡辦法找材料來維修破損老屋,費盡心力,外界難以體會。另一間高家老屋,推估是日本高級旅館,屋裡留有寬大的樓梯,以及分隔的房間,內部空間保留原始,依然可見當時旅館的氣派。

來自法國的阿鴻,定居在哈瑪星,他熱愛台灣歷史建築,展開哈瑪星歷史建築群調查,他在屋梁上發現當時工匠用的篙尺,也看到許多不同結構。面對廣三地區龐大的歷史建築群,阿鴻形容有如一個建築博物館,以區域整體形式留存,在哈瑪星少見,在台灣也算少見。

當廣三區域的歷史建築群,價值慢慢被發現之時,拆遷危機,卻開始不斷逼進。因為地權所有的高雄市政府,公告三月進行土地查估,將要拆除老屋,改建成停車廠或公園。高雄市政府的決定,讓愛護哈瑪星文化的團體,以及居住在老屋的居民,走上街頭,表達強烈抗議。

過去美軍轟炸高雄港,歷史老屋沒被炸彈摧毀,現在卻要毀在都市更新的怪手下。一群關心的學生,參與抗議行動,表達他們對哈瑪星歷史的重視。居民質疑,廣三歷史建築群附近,就有廣大的停車空間,為何還要拆屋改停車場?擔心政府根本是想先拆掉老屋、清空居民,未來再交給財團經營。

面對市民的搶救行動,高雄市長陳菊表示,可以再討論。她說,如果有價值,還是必須盡力保存。最後高雄市政府做出緩拆的決定,並且將和居民展開對話。面對暫緩拆除的決定,居民鬆了一口氣,他們最終希望,能夠完整保留,妥善運用,讓老建築群成為新的歷史保存區,讓遊客看見哈瑪星的發展歷史。

郭小姐長期在外工作,近年來從家族相本中,體會當時在哈瑪星的生活史,她重新認識這個地方,也更堅定保留老屋的決心。對於傳統建築的保存,郭小姐強調居民的重要,哈瑪星廣三地區的老居民,都是最佳的歷史解說員,更是老屋最好的保護者。

都市更新議題,現今成為大眾關心之事,在高雄內惟的李氏祖厝,面臨開路拆屋危機,日治時代的大公路橋,也因為拓寬道路,發包工程進行拆除,哈瑪星的歷史建築群,保存願景依然未定,許多都市更新的開發,不斷進逼,讓城市舊歷史一一消失。

哈瑪星在發展,當它從沉睡中醒來,再造港都新風華,只是讓人擔心,風華裡留有多少歷史記憶...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歐洲環境衛星發現南極冰棚正快速消融

摘譯自2012年4月6日ENS法國,巴黎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歐洲環境衛星Envisat在軌道上已經10年了,歐洲太空總署表示,這個衛星正持續觀察氣候變遷造成的南極冰棚快速退後的現象。

這個衛星於2002年3月1日發射後的首次觀測行動之一,便是崩裂一大塊主要部份的南極拉森B冰棚 (Larsen B ice shelf)。

歐洲太空總署表示,那次的崩裂「由於氣候暖化引發的冰層結構不穩定」,廣達 3200 平方公里的冰層在幾天內崩解。

經過 10 年來,利用先進合成孔徑雷達(ASAR)的觀測,歐洲環境衛星發現拉森B冰棚在這10年間又減少了 1790 平方公里的面積。

Helmut Rott 教授。(因斯布魯克大學提供)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氣象與地球物理系教授Helmut Rott說,「冰棚對大氣暖化以及洋流與溫度的改變很敏感。」

「南極半島北部在過去 50 年間,大氣溫度上升了大約攝氏 2.5 度」Rott教授說道,「暖化的趨勢比全球平均狀況更嚴重,造成了冰棚的退後與崩解。」

拉森B冰棚在1995年1月至2002年2月間,發生了幾次崩塌事件,使面積由11512平方公里縮減為 6664平方公里。

2002年3月的崩解使得所剩下的面積僅剩3463平方公里。而歐洲環境衛星今日測得的面積則只有1670平方公里。

拉森 B 冰棚的崩塌,2002 年。(奧勒岡大學提供)Rott指出,「氣候模式預測了高緯度地區劇烈的暖化現象,歐洲環境衛星對拉森冰棚的觀測證實了冰棚對氣候暖化的脆弱性,並顯示了冰棚對冰川上游穩定的重要性。」

類似歐洲環境衛星的 ASAR,地球觀測衛星的雷達對監測極地區特別有用,因為雷達可以穿透雲層並在黑暗中取得影像。

歐洲環境衛星的壽命已經超過設計使用年限的兩倍,但仍將繼續監測地球的冰帽、陸地、海洋以及大氣至少兩年。以確保新一代人造衛星計畫「前哨兵」(Sentinels)於2013年運作之前,還能繼續取得重要的地球觀測資料。

前哨兵計畫一開始,是歐洲全球環境與安全監測計畫 (GMES) 的一部分,將會由雷達觀測開始執行。

Top

 

冰川消失 加拿大水文生態瀕危

摘錄自2012年4月8日大紀元報導

全球氣候暖化導致冰雪融化,加拿大及全球各地都面臨著冰雪覆蓋面積的持續縮小,這表示將對水文和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加拿大西部的淡水供應主要來自該區的自然河流和山區高海拔上的冰川儲備。然而,近幾十年來氣候變化使北半球寒冬季節下雪量不斷減少,對加拿大的淡水儲備造成威脅。薩斯喀徹溫大學學者約翰‧波默羅伊表示,科學領域才剛開始發現積雪在棲息地和寶貴的淡水儲存機制方面廣泛而複雜的作用。除此之外,積雪同時為地面的多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其中包括有蹄類、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棲息地,而其絕緣品質使得積雪深處和地下保持溫暖,一些植物和小型哺乳動物因此得以在地下生存。

據統計顯示,六月份春季融雪結束時,是加國平均積雪下降最明顯的季節。2010年該季的積雪比1972年下降了34%。而在39年的研究期間,加拿大每年積雪下降約為5.1%。加拿大落基山脈在1920年和2005年之間消失的冰川約達300個。各地冰川不只是消退,也正在變薄和縮小體積。

Top

 

北極熊染怪病 毛脫落皮滲瘡

摘錄自2012年4月7日路透社報導

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表示,1種怪病導致阿拉斯加州外海數十隻海豹死亡,多隻海象感染,如今北極熊也出現症狀。

USGS發布聲明表示,近巴羅(Barrow)鎮的波弗特海(Beaufort Sea)區域,9隻北極熊有毛髮脫落、外皮滲瘡現象,症狀和之前患病的海豹與海象類似。

USGS阿拉斯加科學中心(Alaska Science Center)生物辦公室主任迪甘吉(Tony DeGange)表示,不過和之前感染的海豹與海象不同的是,染病北極熊看來還算健康,沒有任何1隻北極熊死亡。

迪甘吉表示,生物學家在北極海岸線從事例行研究所捕獲與採樣的33隻北極熊中,發現9隻感染。

迪甘吉說,過去也看過北極熊毛髮參差脫落,但這次過於普遍,加上海豹與海象同時出現這個問題,更添隱憂。

USGS正和研究其他動物的單位合作,調查北極熊和海豹海象的感染是否有關。

Top

 

鯨出沒 App幫船閃鯨魚

摘錄自2012年4月8日中央社報導

為了保護估計只剩550隻的珍稀鯨魚不被船撞,幫助水手閃開牠們,新iPad、iPhone應用程式應運而生。

即使北大西洋露脊鯨(North Atlantic rightwhale)重達70噸,卻也敵不過闖進牠活動路線的巨輪。這些船上不但承載著貨物、乘客,還有奪命「船禍」的威脅。

但新的應用程式—「鯨出沒注意」(Whale Alert)能擷取水底麥克風的資訊,實時定位鯨魚身在何方,藉此幫助新英格蘭水域船隻閃避北大西洋露脊鯨。

當船員進入曾發現露脊鯨、或是露脊鯨出沒頻繁的地區時,應用程式也能使用iPad或iPhone的GPS功能發出警訊。

Top

 

污染溪流重整生態 銀鮭現身

摘錄自2012年4月7日中央社報導

頂著初春的低溫,民眾週末一早穿著雨靴、手套水壺齊全,聚集在密爾瓦基市多處義工站。看到銀鮭回到原本污染嚴重的詹森溪,正是他們投注時間與勞力的最大動力。

蜿蜒約26英里(約41.6公里)的詹森溪(JohnsonCreek),流經俄勒岡州5個城市與2個郡,也是波特蘭大都會區重要河川威拉麥特河(Willamette River)的支流。

數十年來,位於波特蘭市郊的密爾瓦基當地居民則把這條小溪視為「討厭的鄰居」,除了長年淹水的惱人問題外,溪流骯髒無比,充滿廢棄物,水質更是極度惡劣,嚴重影響景觀與生態。

社區民眾為了搶救詹森溪,創立的環保組織「詹森溪流域協調會」(Johnson Creek Watershed Council),今年連續第14年舉辦大規模的詹森溪流域重整活動,報名參加的民眾超過400多人,寫下歷年新高紀錄。

俄勒岡州的初春時節氣候依然頗為寒冷,為什麼每年會有越來越多民眾願意犧牲週末清晨的休息時間,前來參加沒有酬勞可領的「勞動服務」?

負責為民眾協調分工的活動召集人詹金森(RobinJenkinson)指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如今銀鮭(coho salmon)蹤跡已經出現在詹森溪越來越上游的流域,這是20年來首次見到的好消息,讓許多民眾感到非常振奮,因此願意參與活動。

想參加詹森溪流域重整活動的民眾透過網路或電話報名後,活動當天一早前往主辦單位設置的不同義工站,聽取活動召集人說明工作目標與注意事項後,領取主辦單 位準備的手套、鏟子等工具,就開始各組帶開,有的忙著清理垃圾,有的則開始翻土與挖坑,準備依照不同顏色的標示小旗子種下不同種類的樹木。

有些民眾已經不是第1次參加,非常有經驗地穿著高筒雨靴,並且自備手套、水壺。

據統計,過去13年當中,參加這項活動的義工人數累計約4000人,在詹森溪流域總共種下4萬2000多棵大樹與灌木,拔除53公噸生長力極強的雜草,從溪畔清理並運走的垃圾總重量達6.5公噸。

如今的詹森溪不但水質變得乾淨許多,還有河狸、河獺及各種鳥類、魚類在這裏棲息與生存。

詹金森開心地說,居民如果想要看各式美麗的魚,不必大老遠跑去夏威夷,夏天溪水溫度較不冰冷的時候,戴上浮潛裝備窺視溪水底下的世界,會看得到成群閃閃發亮的小魚,「我們鼓勵民眾跟周圍的生態密切結合。」

她也表示,以往會在溪裏撿到遭人丟棄的大型輪胎,「現在溪裏再也看不到輪胎了!」

Top

 

論壇∣「四月瘋動物」 兒童玩瘋 動物搞瘋

作者:鄭安呈(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圖片取自壽山動物園官網4月4號是小朋友期待已久的兒童節,趁著連續假期,家長們也希望給小朋友一次難忘的兒童節日,而高雄壽山4月4日至8日的「四月瘋動物」,透過「溝通學學看」布偶表演、動物餵食、身體噴繪、動物繪畫比賽、「動物王」闖關活動等活動,試圖結合公益活動與教育於遊戲中,期望給孩子一個難忘的兒童節,但其中卻隱含許多環境教育內涵價值的曲解。

環境教育是否因環境教育法實施而更為落實,有待社會各界觀察、討論

以教育立場來看,「四月瘋動物」活動是否真有觸及動物保護及環境教育的核心內涵?動物餵食活動固然是與動物近距離接觸的難得體驗,但背後的環境教育意涵何在?聽覺敏銳的紅鶴受得了麥克風和孩童的高分貝音量嗎?溫馴的動物人氣王背後的好惡意義為何?數百位小朋友的餵食經驗都要獲得滿足,誰來思考園內動物的負擔?

回顧之前台中某牧場過度開放民眾接近保育類動物,導致動物受傷、不正常餵食及接觸之事件,廣受社會大眾抨擊。壽山自於100年12月6日正式成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為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身負推動地方環境教育重要使命。壽山動物園與自然公園雖非共同單位管轄,但雙方場域鄰近,可建立教育合作機制,在野生動物與人互動的議題中,訂定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的環境教育方案,讓每個活動皆能落實親近自然並且尊重自然之環境教育核心內涵。否則,這次的「四月瘋動物」活動,小朋友是開心的瘋了,至於動物們,說不定是煩到快瘋了。

※本文簡版刊登於自由時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