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10







近期活動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從里約到亞馬遜: 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Rio+20會後座談
搶救大台北最後的齋教文化園區
2012年522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許海洋一個未來 系列演講(7/13截止)
整個沙灘都是諾努客 一起向核電說NO!
「低碳節能志工培訓工作坊」(7/12截止)
雲門舞集 2013年「流浪者計畫」徵件(7/18截止)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放生危害大 本土淡水魚大鱗梅氏鳊掙扎求生

圖片來源:林務局「農政與農情」月刊

地方政府與宗教團體不斷在河川「放流」各式外來種魚苗,已造成本土淡水魚面臨生存危機。其中,原本分布在台灣西部河川的大鱗梅氏鳊,目前更只有少量存活在 金門水域。然而,淡水魚專家指出,金門也長期面臨外來種放生問題,再加上工程破壞棲地,大鱗梅氏鳊,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學者計畫以流水型棲地進行野外 保育,讓僅剩的族群得以延續。一場繼白海豚之後與時間競賽的保育戰,在金門展開。

2001年左右,陳義雄接受金門國家公園委託,調查金門淡水域魚類資源,意外找到傳聞中的大鱗梅氏鳊,2009年林務局將之被列為「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賦予法律位階;2011年族群調查證實,族群數已降到接近臨界點,外來種入侵以及河川水泥化是最大的殺手。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高身鯝魚返鄉難 卑南溪生態重創
蘭嶼石鮒 魚名一錯100年
商業化放生 對環境、動物造成莫大傷害
2009新聞回顧:全球淡水生物魚類面臨滅絕威脅

【蟲蟲的祕密】|人面蜘蛛的房客

作者:李鍾旻

在山路小徑中行走,難免有撞到蜘蛛網的經驗。尤其是那些人面蜘蛛所製造,數量多又巨大的網面,總是冷不防的讓人迎面碰上。這時若又撞見網上的大蜘蛛,恐怕免不了遭受二次驚嚇。一般我們看到的人面蜘蛛,頭胸部呈金黃色,腹部黑色具有黃色、灰白條紋,由於頭胸部的凹陷痕跡形如臉孔,因此俗稱人面蜘蛛。

許多人認為蜘蛛有毒,因此心存恐懼而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台灣的蜘蛛,大部分對人類而言並無威脅,僅有極少數種類帶有劇毒。像人面蜘蛛這類常見種類,對我們便幾乎是無害的。如果放下心中對蜘蛛的負面印象,其實牠們往往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而蜘蛛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了種種生活方式、蜘蛛網中的各種現象,反倒值得我們觀察與一探究竟。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馬來西亞邊佳蘭為抵抗國光石化設廠,展開都行動,有透過藝術創作吸引公眾關心,也透過網路來達到串聯的效果。在彰化溪州,農民反對中科廢水排入大海,要求廢水完全回收利用,雖比直接排入海洋的成本更高,但環境生態無價!乾淨安全的水資源是改變一切的力量,「水慈善」這個非營利組織,幫助開發中國家取得乾淨的水資源,透過改善水源、改善公共衛生和保健來預防疾病。

大三角珊瑚礁 85%岌岌可危, 國際珊瑚礁研討會呼籲,努力減少破壞性捕魚及徑流污染。小琉球是珊瑚礁組成的島嶼, 但由於遊客眾多導致杉福潮間帶受到影響。因此八月起進行遊客總量管制,若控管成效良好將會擴大到其他潮間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不要石化? 回應那些質疑著環保推動者的朋友

作者:賴鵬智

看到劉克襄為國光石化轉到外國建設所作的一首詩,及回應者的嗆聲。劉克襄悲歎的是我們不要的建設卻到別的地方荼毒別人的土地與健康,但回應者卻問誰敢說都不用到石化產品。這就是現在推動環保,無論反核或反石化工業,都會碰到的質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誰能不需用電、用油與塑膠、尼龍等石化產品?

若人們質疑我是否不需用電、用油與塑膠、尼龍等石化產品?我會承認,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用電及石化產品,但我會儘量減少使用的需求,就像生態旅遊,要玩又要兼顧環境保育及社區利益,那就儘量兼顧吧。「儘量」也許是現實與理想間的妥協點,然後再慢慢試著往理想端移動,每個人會有其自己的最終端點,只要開始行動,無論移動速度快慢或端點遠近,都是好事一樁,值得鼓勵的。

精采內文

 

放生危害大 本土淡水魚大鱗梅氏鳊掙扎求生

本報2012年7月1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大鱗梅氏鳊。(圖片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當台灣幾個縣市長不斷在河川「放流」各式外來種魚苗之際,台灣原生淡水魚正面臨嚴苛的族群存亡之戰!僅存於金門河川流域的珍稀淡水魚大鱗梅氏鳊,同樣也遭受外來種威脅之苦,苟延殘喘,近年來更因棲地遭受嚴重破壞,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近日即有學者計畫以流水型棲地進行野外保育,讓僅剩的族群得以延續。一場繼白海豚之後與時間競賽的保育戰,在金門展開。

本土淡水魚不敵外來種

光是今年上半年媒體報導即有苗栗縣、新竹縣、屏東縣等地方首長,不約而同以各種名目在水庫、河川放流草魚、大頭鰱等外來魚種,這種行為讓本土種淡水魚族群元氣大傷。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陳義雄表示,台灣原本蘊含豐富的淡水魚種,種類之豐富,根本不需要引進外來種;然而,目前所有水產養殖都非本土種。由國外引進的強勢物種,一遭各種理由的放生,在台灣的河川長驅直入,往往無法移除。

陳義雄解釋,台灣屬於島嶼生態系,十分脆弱,大多物種都敵不過大陸型強韌的物種,一旦外來種入侵,本土種一定遭殃。他說,外來種的問題不在數量多寡,而是只要存在可配對的隻數,即使是5隻,很快就會擴增族群,消滅本土種。

台灣僅存原生種梅氏鯿

體長約4到8公分,看起來不起眼的小魚,是大鱗梅氏鳊,台灣兩種原生梅氏鯿之一,原本分布在台灣西部河川,一般認為已在台灣匿跡了。1920年至今,再也沒有可供查證之記錄,以往種種,徒留傳奇遺憾。不過,魚類研究學者鄭昭任博士則於研究著作中表示,曾在1958-1960年左右在金門發現過細鯿,陳義雄也在2001年証實此項事實。
 
2001年左右,陳義雄接受金門國家公園委託,調查金門淡水域魚類資源,意外找到傳聞中的大鱗梅氏鳊,2009年林務局將之被列為「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賦予法律位階;2011年族群調查證實,族群數已降到接近臨界點,外來種入侵以及河川水泥化是最大的殺手。

水泥化河川成戰場

台灣河道水泥化看似未直接傷害本土種的因素,其實隱藏殺機。保有原始樣貌的河川,兩岸植被、水草,可以供本土種棲息、躲避外來種追兵,一旦河道水泥化,造成水生植物、植被消失,缺乏可供棲息的孔隙,本土物種連躲避外來種之機會都消失,若連底部也水泥化,本土種就一定無法生存。

營造水流型棲地保種

低海拔河流緩流區,有點流動又不能是止水,最適合大鱗梅氏鳊生存,在台灣幾乎找不到這樣的棲地。金門因早期為軍事用地,相對而言,人為干擾的行為較少,因此得以保留了豐富的自然樣貌,無奈工程思維仍然逐漸改變金門的自然資源優勢。
 
為了讓這群大鱗梅氏鳊能在原棲地優游,陳義雄打算在金門建立人工溪流保種中心。目前已有理想的地點,是一個比較封閉的河段,並能根絕外來種,營造流水型棲地,維持大鱗梅氏鳊的自然棲地,讓基因庫盡量維持多元化。
 
陳義雄表示,金門冬天水溫低,雖然不利魚種生存,但因有水庫,水溫較高,利於躲藏。一旦夏天水溫高、水量少,農業也需要用水,則可利用水車製造水流補充氧氣,否則空氣過少可能會導致大鱗梅氏鳊死亡。
 
陳義雄也說,金門的地理環境,很適合外來種移除,河川難度比較高,仍可從湖泊做起。

紅皮書揭露台灣淡水魚命運

在各縣市長罔顧台灣淡水魚生存,帶頭放流的情況下,處境相當險惡,大量的魚種在國人未知前就消失了。即將出版的「台灣淡水魚紅皮書」,雖不具有法律位階,卻是一部完整的科學研究調查,揭露台灣淡水魚的命運。陳義雄表示,只有研究沒有行動是不夠的,目前生態基礎尚未建構完全,很可能調查結果是發現已經瀕絕。
 
陳義雄感慨的說,國外物種沒有台灣這麼多、豐盛,歐美人士對於自己土地上的特有種如數家珍,而且一提到特有種,就知道要保育。台灣人卻連本土有什麼都不知道,還要問為什麼這種魚很重要,保育概念天壤之別。
 
大鱗梅氏鳊秘密檔案
大鱗梅氏鳊(Metzia mesembrinum),初級淡水魚,一生只能在鹽度小於千分之5的淡水裡存活。喜棲息於平原河川中、下游的潭區或營養豐富的湖沼水域,活動於中上層。屬雜食性,以浮游動物、植物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為食。
 
大鱗梅氏鳊是台灣特有種,西部河川雖曾發現過,目前野外應已滅絕。2009年4月1日經農委會公告為「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

學者勇走亞歐美 揭露百年命名秘辛

大鱗梅氏鳊又名大鱗細鯿,整整100年的時間被誤認為蘭嶼石鮒、大鱗石川魚以及高木氏細鯿,只因為首次命名者喬丹(David Starr Jordan)和學生Evermann1903年疑似將Suwata(宜蘭縣蘇澳一帶舊稱)誤植為Kotosho(蘭嶼),變成蘭嶼石鮒,這使得後續的發現者重複為這種魚命名。
 
英國魚類學家雷根(Regan),1908年在嘉義附近採集後命名為「大鱗石川魚」;大島正滿(Oshima),1920年在屏東麟洛採集到後又命名為「高木氏細鯿」。
 
2003年經時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企研組主任的陳義雄為了解開蘭嶼石鮒──這種不可能發生在蘭嶼的初級淡水魚之謎,飛越亞、歐、美三洲,遍尋各地博物館模式標本,意外解開這些謎團,確認三種魚所指其實是同一種魚,並根據「二名法」命名原則,保留雷根的「大鱗」種名,屬名則用大島「細鯿」,而稱為「大鱗細鯿」。
 
然而細鯿的分類仍不正確,陳義雄表示,「大鱗梅氏鯿」才是最正確的學名。
 

【相關報導】《自由時報》(2003.12.07)蘭嶼石鮒 魚名一錯100年

Top

 

【蟲蟲的祕密】人面蜘蛛的房客

作者:李鍾旻

在山路小徑中行走,難免有撞到蜘蛛網的經驗。尤其是那些人面蜘蛛所製造,數量多又巨大的網面,總是冷不防的讓人迎面碰上。這時若又撞見網上的大蜘蛛,恐怕免不了遭受二次驚嚇。一般我們看到的人面蜘蛛,頭胸部呈金黃色,腹部黑色具有黃色、灰白條紋,由於頭胸部的凹陷痕跡形如臉孔,因此俗稱人面蜘蛛。

時常,發現眾多的昆蟲命喪網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畢竟蜘蛛絲對其製造者來說可是重要的捕獵工具。通常體型碩大的人面蜘蛛會在網上靜靜等候,當獵物遭網面黏住,便立刻迎上前捕捉對方。不過在這蜘蛛網上,除了上演獵物上門的戲碼,有時也會發生特殊的共生行為。

圖一:人面蜘蛛旁有一隻紅色小型蜘蛛。

母蛛帶小蛛?原來是一妻多夫

人面蜘蛛所結的網上,除了一隻體型特大的蜘蛛,或許可以發現一些身長僅約5~6公釐的紅色的小型蜘蛛,牠們與網子的主人身形相差懸殊。這些紅色的小蜘蛛是打哪兒來的,是人面蜘蛛的子女、同伴,還是……?牠們居然能夠生活在這八隻腳的獵人所精心佈下,用以獵殺昆蟲的天羅地網上。

原來,網上的這隻大蜘蛛是雌性的。所有人面蜘蛛的雌蛛,體長均是雄蛛的數倍;至於雄蛛,則是那群紅色小蜘蛛中的一員。人面蜘蛛的雄性,有著瘦長的腹部,體型嬌小;除了顏色的差異,外表有如迷你版的雌蛛。牠們在此的目的,其實是為尋找交尾的機會。所以在同一面網中,常有兩隻以上的雄蛛在此等待和雌蛛交尾,有時甚至可達十隻以上。這些雄蛛平時以雌蛛吃剩的食物為食。

圖二:人面蜘蛛雄蛛,體型與母蛛差異極大
圖三:一隻人面蜘蛛雄蛛爬到雌蛛身上,試圖進行交尾。

蛛網上的投機者——寄居蛛

然而,紅色蜘蛛可不一定是人面蜘蛛雄蛛,通常可有著其他的外來者蒙混在裡頭。回頭看看那些紅色小蜘蛛,或許當中混有腹部略呈三角形的種類。牠們不是人面蜘蛛,而是名為赤腹寄居姬蛛的一群蜘蛛。相較之下,人面蜘蛛雄蛛的腹部主要呈細長型,赤腹寄居姬蛛的腹部則是三角錐狀(更仔細看,還可發現細小的白點)。

那麼,赤腹寄居姬蛛在網上都做些什麼?原來牠們本身並不結網,而是以寄住在其他蜘蛛網上的方式生活。牠們取食網上因為體積較小的而「房東」不吃的獵物維生,同也算是幫人面蜘蛛清理網子。不過,有時房東不注意,牠們也會直接偷吃蜘蛛網上的大型獵物。

圖四:赤腹寄居姬蛛。
圖五:赤腹寄居姬蛛趁房東不在場,偷吃蜘蛛網捕到的一隻豆娘。

八隻腳的偏見

蜘蛛是不是昆蟲?蜘蛛在分類上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不屬於昆蟲綱,也就是非昆蟲。外表上最明顯的差別,蜘蛛的身體分為頭胸部和腹部兩部分,沒有飛行能力;昆蟲身體則是分為頭、胸、腹,具有三對腳,大部分種類並具有翅膀。如同蜈蚣、馬陸、蠍子……等,雖然牠們體型與昆蟲相仿,但都不屬於昆蟲。當然在蜘蛛、昆蟲之間仍有許多相異之處。

許多人認為蜘蛛有毒,因此心存恐懼而避之唯恐不及。其實台灣的蜘蛛,大部分對人類而言並無威脅,僅有極少數種類帶有劇毒。像人面蜘蛛這類常見種類,對我們便幾乎是無害的。如果放下心中對蜘蛛的負面印象,其實牠們往往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而蜘蛛為了生存所發展出了種種生活方式、蜘蛛網中的各種現象,反倒值得我們觀察與一探究竟。

 

【蟲蟲們的秘密花園】

 

※ 專題介紹:自然生態有時像是人生,看似尋常,但仔細觀察、探究,卻都能發現其中的驚喜和隱藏的意義,而這些驚喜和意義往往是組成生命的要素,值得我們推敲、了解,本週起生物簡介專欄將為讀者一一揭露昆蟲們的小秘密。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保衛邊佳蘭拒國光石化 多起行動展開

本報2012年7月10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馬來西亞邊佳蘭為了抵擋國光什畫前往設廠,多起行動展開,包括,頭灣義山表態拒絕遷墳,抗議邊佳蘭填海工程承包商挖掘王家的祖墳,以及通過藝術創作提醒公眾關心邊佳蘭反石化課題,而網路更是希望能串連達到效果。

馬來西亞華文報報導頭灣義山表態拒絕遷墳。馬來西亞華文報報導邊佳蘭填海工程承包商挖掘王家的祖墳

漁鄉召喚•邊佳蘭風情畫展,將在本月底展開實體展出。「漁鄉召喚•邊佳蘭風情畫展」預定本月底在柔佛巴魯陳旭年街老街畫室舉辦,目前先透過網路展出,這是由「柔南黃色行動小組」發起的「拯救邊佳蘭藝術計畫」的系列活動之一。

各地藝術工作者自發參與的非營利藝術計畫。計畫宗旨是發揮藝術人文力量,讓關懷生態環境和基本人權的藝術工作者,能夠通過創作聲援邊佳蘭的反公害運動。冀望通過藝術創作提醒公眾關心邊佳蘭反石化課題,並給予當地居民行動上的支持。參展畫家也紛紛鼓勵邊佳蘭居民勇於抗爭,為保住家園而繼續努力。

在此之前,各地畫家和多家藝術學院師生,已先後走入邊佳蘭,與當地居民交流對話,聆聽他們對石化工程的想法。在與居民接觸過後,畫家們皆對居民面對祖墳被挖掘、生計遭破壞的處境感到同情,也對有關當局不透明的做法感到憤怒。

在網路部分,「停止工程,保留我們的家園-邊佳蘭」(憤怒的龍蝦),「反對國光石化開發岸移往大馬!」,為比較主要的臉書資訊站,也不斷的有最新消息傳遞。

image007image009image010
拯救邊佳蘭藝術計畫       保留我們的家園-邊佳蘭   反對國光石化開發岸移往大馬!

Top

 

溪州農護水 反對廢水入海

摘錄自2012年7月9日聯合報彰化報導

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取水爭議,溪州鄉農民守護水圳行動8日進入第60天;園區廢水排放至濁水溪口的路線規劃天也引發漁民與環保團體反彈,要求「廢水完全回收利用」,廢水排放成為爭議話題。

國科會針對中科二林園區取水、廢水等問題,6月27日在經建會召開研商會議,彰化縣政府表示,中科管理局建議採濁水溪排放案,位置是從濁水溪自強大橋下游一公里處排放入海,另廢水回收利用是最大努力方向。至於舊濁水溪排放案,縣府認為當地河水自淨率低,破壞生態環境,始終反對此案。

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說,堅決反對將廢水排放到海洋的任何方案,廢水完全回收再利用是最佳方式,不應將園區開發造成的汙染轉嫁給農漁民與環境生態。他直言,二林園區當初選在農漁業發達的地點就是錯誤決策,更衍生出取水、廢水等問題,目前招商看不到成效,園區開發問題重重。

既然二林園區產業結構調整,且每天用水量從16萬噸降至2萬噸,廢水排放量也減低許多,更應採「廢水完全回收利用」方式,雖比直接排入海洋的成本更高,但環境生態無價,希望行政院慎思。

Top

 

水慈善 安全乾淨水資源是改變一切的力量

本報2012年7月10日綜合外電報導,曾貞寧編譯

「水慈善」(charity: water)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他們的目的只要是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帶來乾淨安全的水資源,他們的專案為當地婦女與孩童帶來更多的時間、自由,並激勵了社區的改變。

圖片來源:水慈善(charity: water)

健康和衛生問題

不安全的水源與缺乏基本公共衛生所導致的疾病,每年造成的死亡超過任何的暴力事件或戰爭,特別是孩童,他們的身體並不強壯,無法抵抗腹瀉、痢疾和其他疾病的殘害。

每個星期,由於不乾淨的水源和不衛生的生活環境所造成的三萬名死亡者中,有90%是五歲以下的孩童,這些多數的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超過3.6%的全球疾病負擔,可以簡單的透過改善水源、改善公共衛生和保健來預防。

婦女與孩童

僅是在非洲,人們每年只是為了走去取水,就花費約400億小時,婦女與孩童忍受徒步好幾英哩才能到達最近水源取水的負擔,而且通常是不受保護、可能會使他們生病的水源。

花在走路的時間和水源所造成的疾病,使孩子無法上學,也使婦女無法工作,並且疏於照顧家庭。在他們長途跋涉的期間,容易遭受騷擾和性侵犯,而長途的搬運水罐讓他們的脊椎承受了負擔,因此許多婦女在早年就經歷了背痛的問題。

若在附近有安全的水源,婦女可以自由的去追求新的機會,並且改善他們的家庭生活;孩童則可以受到教育,為他們的社會發展未來。

經濟與社會

在非洲,因為缺乏乾淨用水和公共衛生所導致的經濟損失整體約280億元,或約5%的GDP,有些地區甚至連取水都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地區,小規模的私人用水經銷商向當地的人收取完整的市場價格,迫使最窮困的家庭在這種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上,花費高達11%的薪資,而這些水通常也是取自沒有被保護的汙染水源。

水是疾病防治的媒介

要有效的降低開發中國家的疾病率,乾淨的水源無疑是第一步,「水慈善」組織幾乎在所有的地方建造了乾淨的水井,另外,也進行公共衛生的訓練,在某些社區,會設置公共廁所,推廣洗手站,再加上教育和衛生習慣的練習,如此一來,乾淨的水源大幅降低世界疾病率的負擔。

單單只是提供乾淨的水源,就可以減少21%的腹瀉疾病,若僅僅改善公共衛生設施更可以減少37.5%的腹瀉疾病,另外,洗手的動作也可以減少腹瀉疾病達35%。

除此之外,這些改善使得婦女省下取水的時間,將這些額外的時間用在種植蔬果、照顧家庭,多餘的食物還可以拿到市場上販售;孩子們也省下取水的時間,花更多時間在學校學習,使得他們未來可以成為當地的老師或衛生教育員,甚至成為商人。

未來的人口預計會持續成長,永續的水資源問題仍未有解答,「水慈善」組織承諾會持續這些專案,直到所有人都有乾淨的水可以喝,他們才會停止。

※參考影片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BCHhwxvQqxg

※參考資料:水慈善機構

Top

 

大三角珊瑚礁 85%岌岌可危

摘錄自2012年7月9日法新社報導

出爐的報告今天警告,沿海開發、污染及過度捕撈等人類活動,直接威脅亞洲「珊瑚大三角」(Coral Triangle)海域超過85%的珊瑚礁。

國際珊瑚礁研討會(International Coral ReefSymposium)在澳洲肯因茲(Cairns)揭幕,會中報告指出,這數字遠高於全球平均數字60%,呼籲加強努力減少破壞性捕魚及徑流污染。

報告表示:「前述威脅加上最近因海洋溫度升高而引發的珊瑚白化、珊瑚受威脅的比率增至90%以上。」

珊瑚大三角範圍涵蓋印尼、馬來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和東帝汶。全世界近30%的珊瑚及超過3000種魚類聚集在這片海域。

主要作者勃克(Lauretta Burke)指出:「珊瑚礁充滿韌性,可自行自珊瑚白化及其他影響中恢復,尤其是在其他威脅不高的時候。」

「珊瑚礁提供的益處面臨威脅,所以珊瑚大三角地區的各國拿出具體行動降低威脅十分重要。」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環保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大自然保護協會(The Nature Conservancy)和國際保育組織(CI)合作完成的這份報告,將提供前述6國發展珊瑚礁管理。

Top

 

小琉球杉福潮間帶 將遊客總量管制

摘錄自2012年7月9日中央社屏東報導

屏東縣小琉球潮間帶破壞嚴重,所以縣政府9日公布,小琉球(琉球鄉)杉福潮間帶,8月開始進行遊客總量管制1季,領有許可證的業者和解說人員,才可以帶遊客進入。

高雄師範大學助理教授羅柳墀團隊進行小琉球潮間帶的調查研究,發現遊客負荷量太大,小琉球潮間帶的生物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少。

調查發現,島上有杉福、蛤板灣、漁埕尾及肚仔坪4處遊客最夯的潮間帶區域,潮間帶生物的族群數量,已經下降到只有其他潮間帶地區的1/20。

屏東縣長曹啟鴻表示,由於這2、3年小琉球成為很夯的景點,目前島上遊客的遊憩密度應該是全台灣離島最高的,而遊客到潮間帶遊玩,生物族群嚴重被破壞,研究團隊認為,再不保護,可能到時候會重創觀光。

縣政府將從8月1日起正式公告實施杉福潮間帶為第1個遊客總量管制潮間帶示範區,這也將是國內第1處潮間帶遊客總量管制示範區。同時間開放的遊客人數不超過300人,遊客要進入潮間帶,必須要當場申請領有許可證解說員帶領,並且付解說費。

曹啟鴻說,未來縣政府也將在潮間帶設置浮板,讓遊客在浮板上觀看潮間帶生物,避免破壞。不遵守的民眾,將以漁業法罰新台幣3萬至15萬元的罰款。

縣府將在實施1季後,進行檢討,如果杉福潮間帶的生物沒有明顯復育,將在12月至隔年3月封閉,進行休養生息;如果總量管制實施成效良好,將擴大到其他的潮間帶。

Top

 

論壇∣不要石化? 回應那些質疑著環保推動者的朋友

作者:賴鵬智

看到劉克襄為國光石化轉到外國建設所作的一首詩,及回應者的嗆聲。劉克襄悲歎的是我們不要的建設卻到別的地方荼毒別人的土地與健康,但回應者卻問誰敢說都不用到石化產品。這就是現在推動環保,無論反核或反石化工業,都會碰到的質疑。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誰能不需用電、用油與塑膠、尼龍等石化產品?

對這矛盾的質疑,我不是劉克襄,不能代為作答,但我可以為我自己回答:

我覺得就像我在鼓吹生態旅遊,雖然會批評大眾旅遊的缺點,並強調生態旅遊的好處,但不能說生態旅遊就是十全十美,要大家只玩生態旅遊,不玩大眾旅遊,因為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可以逐漸引導到友善環境的玩法。也不能說生態旅遊對環境毫無影響,其實只是儘量降低干擾與破壞而已。

之前國光石化爭議高峰時,出現了一個神秘網站,企圖吸引年輕人支持。圖片取自:http://we-need-pc.com

現代人不可能完全不用石化產品,所以在推環保時,不要一下子太將不環保的罪惡感給大家,而是引導人們以最方便的方式開始做環保,並且推動者要以身作則(這最重要),所以我是告訴人們如何方便做環保及如何以不必到虐待自己的地步來儉樸過日子,這樣比較能讓人接受而不會反彈太大,也是回應這種質疑的方式。

要知道,我及所有環保生態界的朋友,沒有一個人不是經過中外前輩的啟蒙(那就是環境教育)與逐步調整、配合、適應、實踐加上自我學習,才能有較清晰的環保觀念且實際力行,甚至成為推動者。想我年輕時對環保生態懵懂無知,我也用過無數的免洗筷、保力龍碗,浪費過多少紙張,吃過多少牛排與豬排,但在瞭解這些都對環境不好後,我開始儘量採取環保的作為(包括吃「環保素」、「健康素」)。而現在積極推動簡易環保與生態旅遊,大概也有贖罪的成分。可能跟許多環保先進相比,我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也還在尋找更多可以讓自己生活更環保的方式,這應該也是一種學習與成長的過程。我以自己的歷程來勸說更多人著手逐步走向環保生活,不必企求每個人一次到位,只要先從出門自備水壺及手帕開始就是一大進步了。

若人們質疑我是否不需用電、用油與塑膠、尼龍等石化產品?我會承認,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用電及石化產品,但我會儘量減少使用的需求,就像生態旅遊,要玩又要兼顧環境保育及社區利益,那就儘量兼顧吧。「儘量」也許是現實與理想間的妥協點,然後再慢慢試著往理想端移動,每個人會有其自己的最終端點,只要開始行動,無論移動速度快慢或端點遠近,都是好事一樁,值得鼓勵的。

※本文轉載自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