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7.1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森之地】社區家庭樹-工作假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瑞穗富興社區 打造環頸雉、台灣野兔相伴的土鳳梨酥

 

花蓮縣瑞穗鄉台9線旁,有一顆大鳳梨,吸引不少遊客目光。大鳳梨附近由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的富興客棧,因這幾年民眾口味偏好鳳梨原味,富興社區也趕上這一波潮流,以有機土鳳梨酥及加工品打響名號,大鳳梨儼然富興社區的代名詞。當地以有機方式栽種的鳳梨田,還有環頸雉、台灣野兔等動物出沒,構築了與野生動物共生的生態農村樣貌。未來,農民還打算推出以環頸雉為圖案的認證標章。

富興雖然不是鳳梨重要產地,卻有一段歷史淵源,此地屬於旱地,能種的作物不多,鳳梨品種是台農3號,味道偏酸,消費者不愛吃,但因長長的鳳梨葉,適 合過年拜拜或擺飾,討好兆頭,農民一年幾乎都只靠過年前一周採收賣出去的價錢最好,之後便任其腐敗。這讓協會裡負責社區林業專案的經理人賴萌宏覺得可惜, 因此便建議農民,採收由協會收購加工。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民族植物隨筆-鳳梨
超越生理層次的養生 土鳳梨酥與永恆
香港一批台灣製鳳梨酥  含塑化劑須停售
水雉保育傳佳話 官田永續農業寫下新頁

環球360°|工業化養殖的環境代價

作者:Isabel Hilton;翻譯:東峻

過去30年,中國企業向國外市場輸出了大量產品,為此,中國人民卻在空氣、水資源、土壤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隨著財力的增強,中國人也開始更加關注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有跡象顯示,上面提到的這種出口—污染模式很有可能會發生逆轉。

養殖密度過大、生存壓力過高導致牲畜更易患病,而為了控制瘟疫所採用的藥物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大型養殖場集約化養殖的生豬經過長途運輸銷往市場有可能會將疾病散播到新的地區。同時,工業化養殖場也因為有害排泄物以及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危害而受到關注。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林子晴

氣候變遷造成喜馬拉雅山區的雪豹棲地產生威脅,雪豹是瀕臨絕種的生物,專家指出必須降低非法狩獵、在雪豹棲地放牧等種種壓力, 才可以讓雪豹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稍喘口氣。人類的威脅造成生物在自然環境下生存受到壓迫,在屏東大鵬灣,有遊客抓招潮蟹宣稱要帶回家煮,管理人員出面制止才讓這些小生命得以生存。如此濫捕濫抓,大多是為了金錢,台灣從所羅門進口的鸚鵡,竟不是人工繁殖的,這樣會使鸚鵡在野外的族群因非法交易而瓦解,馬來西亞已禁止源自所羅門群島的進口鳥類, 台灣也應比照馬來西亞,以免成為非法鸚鵡國際貿易的幫兇。

為抗議在原住民保留地興建豪華農舍,影響到山林野溪,作家反遭桃園地檢署傳訊, 以「妨害名譽」列為「被告」,綠黨的潘漢聲表示,「政府和司法應該站在土地和人民的這邊。」環保署表示將規劃實施強制性的「環境責任保險」,對環境污染導致的人身、財物、甚至自然資源損害,提供預防及補償的機制。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環境信託∣加拿大樹農,以信託為永續土地利用開啟新典範(下)

作者:華宇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前專案執行)

一個好管理者要適當地干預樹冠層,調整遮光率來調養樹的成長。適當的樹冠層同時也阻擋落雪寒霜,保護林中樹苗。相較之下,皆伐過後再植林的樹木會因為日照太充足,造成枝幹太多、節眼太多、不夠高等缺點,可以做紙漿但不成木「材」。

從梅夫的一生和野林農場的故事,我們看到人和森林是如此「演化」、「塑造」彼此,若是人類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然,自然也必定會用摧毀的方式反撲人類。梅夫代表著有智慧的人類,謙遜地承認自己對自然認識的有限,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來對待他深愛的森林,相對的森林也用寬厚的生命力來庇蔭他。

精采內文

 

瑞穗富興社區 打造環頸雉、台灣野兔相伴的土鳳梨酥

本報2012年7月19日花蓮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由社區一手打造的富興有機土鳳梨酥。花蓮縣瑞穗鄉台9線旁,有一顆大鳳梨,吸引不少遊客目光。大鳳梨附近由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經營的富興客棧,因這幾年民眾口味偏好鳳梨原味,富興社區也趕上這一波潮流,以有機土鳳梨酥及加工品打響名號,大鳳梨儼然富興社區的代名詞。

當地以有機方式栽種的鳳梨田,還有環頸雉、台灣野兔等動物出沒,構築了與野生動物共生的生態農村樣貌。

富興雖然不是鳳梨重要產地,卻有一段歷史淵源,此地屬於旱地,能種的作物不多,鳳梨品種是台農3號,味道偏酸,消費者不愛吃,但因長長的鳳梨葉,適合過年拜拜或擺飾,討好兆頭,農民一年幾乎都只靠過年前一周採收賣出去的價錢最好,之後便任其腐敗。這讓協會裡負責社區林業專案的經理人賴萌宏覺得可惜,因此便建議農民,採收由協會收購加工。

富興社區一手打造鳳梨魅力。社區媽媽正在包裝土鳳梨酥,他得意的說,社區的有機鳳梨也是自己種出來的。

一提到鳳梨加工,社區協會成員第一優選就是鳳梨酥。富興土鳳梨能吃到完整土鳳梨的香氣,有別於強調奶香味的鳳梨酥,純樸的餅皮,反而襯托出土鳳梨的豐富味覺。賴萌宏說,農委會雖曾派專家來上過烘焙課,而教加酥油和冬瓜醬、冬瓜餡的作法,卻未被社區採納,堅持原汁原味的鳳梨酥,造就了富興獨特的風味。

除了黃色包裝的慣性農法土鳳梨酥,白色包裝則為由社區租地以不噴藥、不施化肥種出來的有機鳳梨,連同鳳梨酥製作、烘培,全由社區媽媽們一手包辦。為了推動符合生態保育的種植方式,協會租了3-4分地,並以環境保護為由獲得花蓮縣政府環保局經費補助,今年是第3年,而前兩年種植的鳳梨已採收。

為了改造土鳳梨命運,原來從事畜牧的賴萌宏對鳳梨田農事知之甚詳。賴萌宏說,一開始種有機鳳梨,卻被罵臭頭,有機耕種使得田間滿是雜草,老一輩農民眼裡豈容得下一根雜草?此外,葉子也是黃色的,而非厚實的綠葉。但鳳梨酥的成功,不得不讓農民們肯定。

除了鳳梨酥,協會也陸續研發相關的加工品,以鳳梨皮加糖熬煮出來的鳳梨茶,冷熱皆宜,原汁原味的醃鳳梨、鳳梨醬、太陽果(鳳梨乾)以及鳳梨酵素,都可見用心。此外,將鳳梨入菜的風味餐廳,更將收入回饋給社區,已具備合作經濟雛形。

鳳梨田裡雖雜草蔓生,協會每個月也必須雇工以除草機加上人力除草,過程十分辛苦,但這樣的付出,也造就環頸雉和台灣野兔的棲地,還有一些小型哺乳類動物與鳥類,也常來報到,構築鳳梨田獨特的生態樣貌。

當初只是不浪費這些辛苦種出來的鳳梨,沒想到土鳳梨酥卻叫好叫座,社區雖然期待再加碼,持續種植,但賴萌宏一本初衷,站在農民以及保育的立場著想,認為唯有將無毒耕作的技術轉移給農民,效益才會擴大,而非因協會的成功而影響農民的利益。

「協會將產品賣出去,農民也會有信心,」前兩年曾有知名糕餅業者與當地農民契作,賴萌宏也計畫跟5位農民合作,各契作5分地無毒耕作的鳳梨,並以保證價格收購,讓無毒的耕作方式逐漸擴大面積。

Top

 

環球360°|工業化養殖的環境代價

作者:Isabel Hilton;翻譯:東峻

過去30年,中國企業向國外市場輸出了大量產品,為此,中國人民卻在空氣、水資源、土壤等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然而,隨著財力的增強,中國人也開始更加關注污染對健康的影響。有跡象顯示,上面提到的這種出口—污染模式很有可能會發生逆轉。至少在一個領域內,情況已經開始有所變化,那就是中國對某些食品進口需求的不斷增強,引發了人們對出產國環境污染問題的關注。

圖片來源:Annette Schwindt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產國,而中國也迅速成為其最大的進口國。截至2009年的三年間,美國對中國出口的糧食數量增加了一倍多。2009年,中國從美國進口的糧食價值更是超過了130億美元,成為僅次於加拿大的第二大美國農產品進口國。

推動中國進口需求增加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不僅帶動了食品需求量的增加,人們對食品品質的要求也在提高。而中國發生的一連串食品安全醜聞更引起人們對本土農產品安全的擔憂。與此同時,隨著中國畜牧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作為飼料的大豆和玉米的進口需求也在增加。在中美兩國貿易摩擦、地緣戰略對抗頻發的情況下,食品和農產品貿易卻在悄然升溫。

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個本應平靜的關係卻受到兩方面因素的困擾:長期來看,未來美國糧食生產本身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而短期來看,支撐美國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農業生產活動受到了美國環保人士的嚴密關注。

豬肉貿易的情況就是如此。據預計,2012年,中國豬肉進口量將從2011年的110萬噸增長至140萬噸,占中國豬肉消費總量的2%左右。雖然中國本身就是豬肉生產大國,但是,養豬業疾病頻發導致國內供給受到嚴重影響。從2007年起,中國豬肉進口就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2012年頭四個月,美國對華豬肉出口量比2011年同期增長142%。

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國內的豬肉消費雖然從2008開始就呈下降趨勢,但是,生產卻依然保持著增長勢頭。歸根結底,繁榮的出口市場可謂功不可沒。在中國消費者看來,進口食品與本土食品相比,安全性更高。然而,美國環保人士卻對目前本國生豬生產過程中大規模採用工廠化養殖方式的做法提出了越來越尖銳的批評。

工業化養殖的優點是規模效益顯著,大型生豬養殖場所採用的密集圈養方式成本低,一頭生豬的養殖成本僅為中國的一半。然而,環保人士卻指出,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他們所關心的不只是動物福利,還有環境污染和疾病災害等問題。而後者或許才更值得我們擔憂。

養殖密度過大、生存壓力過高導致牲畜更易患病,而為了控制瘟疫所採用的藥物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危害。大型養殖場集約化養殖的生豬經過長途運輸銷往市場有可能會將疾病散播到新的地區。同時,工業化養殖場也因為有害排泄物以及對當地環境造成的危害而受到關注。

目前,工業化養殖占美國生豬生產總量的97%。與此相反,中國有80%的生豬產量來自中小型養殖場。2009年,豬流感爆發。在疫苗研製成功之前,這種學名H1N1的流感病毒變體以其感染率高的特點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警覺。而人們指責生豬的工業化規模養殖趨勢正是導致此次疾病爆發的原因。疾病的發源地——墨西哥拉格洛里亞鎮緊鄰一座年產生豬百萬頭的養殖場。該養殖場為美國養豬業巨頭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下屬企業所有。雖然此次事件的源頭並未溯及該養殖場,但是,對病毒株進行分析後發現該病毒確實源於美國。

而千里之外的蘇格蘭,受中國需求的推動,另外一個工業化養殖行業也在迅速崛起,並且同樣引起了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擔憂。蘇格蘭大陸西部沿岸的海灣及近海島嶼具有養殖鮭魚得天獨厚的條件。由於鮭魚養殖能夠增加偏遠地區的就業,因此受到蘇格蘭政府的大力支持。然而,環保人士卻嚴厲指責該行業給當地純淨的海洋環境造成了污染。

網箱養殖方式的養殖密度非常高。因此,為了控制疾病的發生,就需要施用大量的化學藥物。不僅如此,這些養殖箱還產生了大量的廢棄物。 此外,還有人指責說,養殖魚逃逸後與每年從千里之外洄游到本地河流中產卵的野生大西洋鮭魚雜交,導致野生魚感染海虱並死亡,而且海虱還會隨著野生魚的洄游路徑擴散到其他地區。

2011年1月,中國放開了對蘇格蘭鮭魚的進口。與此同時,商業養魚所帶來的影響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據報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2011年出訪蘇格蘭時曾對蘇格蘭首席大臣艾利克斯•薩爾蒙德表示,哪怕只有1%的中國人食用蘇格蘭鮭魚,也會使其產量翻一番。這條新聞並不能讓所有人感到高興。很多批評人士認為,鮭魚人工養殖不僅需要大量野生魚作飼料,還會造成環境污染,因此是不永續的。

中國、挪威兩國政治爭端導致挪威鮭魚對華出口驟降,從而將市場拱手讓給了蘇格蘭。巧合的是,蘇格蘭的鮭魚養殖業絕大部分為挪威企業所把持。然而,令蘇格蘭環保人士擔憂的並不是養殖場的所有權歸屬,而是其對海洋生物造成的影響。今年早些時候,曾代表釣魚者利益呼籲對野生魚類資源進行保護的蘇格蘭鮭魚和鱒魚協會發表報告稱,蘇格蘭漁場的化學藥品使用率和海虱感染率均呈上升趨勢。該協會認為,這表明,海虱對化學藥品的耐受力正逐漸增強。化學藥品使用量的增加對當地蟹類、龍蝦、蝦類種群數量的影響也引起了以捕撈貝類為業的漁民的擔憂。他們指出,人工養殖魚類的出口或許有利可圖,但是,如果是以其他物種為代價的話,那麼,它就是個賠錢的買賣。 相關文章

牛奶傳統生產的困局 2012年7月13日

中國體育隊陷入「肉食危機」 2012年5月4日

中國米污染 2012年4月11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7月17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瀕危雪豹棲地受到氣候變遷威脅

本報2012年7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沈瑞筠編譯,蔡麗伶審校

雪豹。照片由WWF提供,Klein & Hubert拍攝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保育團隊新的研究顯示,氣候變遷對喜馬拉雅山區的雪豹棲地產生高度威脅。

這項由WWF的科學家所進行的研究,發表於2012年6月這一期的《生物保育》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文中表示若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喜馬拉雅山區的雪豹棲地將有30%因森林界線移動而喪失。

雪豹是瀕危的物種,據估計現有族群量約在4000-6500之間,零星散佈在北亞到中亞的山區,包括一部份的喜馬拉雅山。在喜馬拉雅山區,雪豹住在較高的海拔,高於森林界線而通常低於海拔5000公尺,在這個範圍牠們能悄悄的跟蹤牠們的獵物。

根據這項研究內容,喜馬拉雅山區溫度及濕度的升高將使森林往較高海拔擴張至雪豹現今偏好的棲地。

WWF的科學家及本研究作者之一Jessica Forrest表示:「我們知道雪豹很少冒險進入森林地區,而牠們往更高海拔移動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如果森林界線依本研究的預測往上移動,適合雪豹的棲地勢必會縮減。」

本研究在高海拔地區同時運用了電腦模式及現場追蹤來建立模式,描繪喜馬拉雅山區不同的暖化狀態下,對雪豹分佈範圍的影響。在喜馬拉雅山高海拔地區暖化的速率比全球平均來得高。

研究者先用野外資料及環境資訊(覆蓋度、地型起伏及海拔)來繪出目前的雪豹棲地分佈圖。接著他們以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所提供的三種不同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來模擬氣候變遷的影響。IPCC預測此區到了本世紀末氣溫將上升3-4°C,並伴隨著連年增長的降水。

研究者確認出將不受氣候變遷影響而可提供雪豹適存的區域,許多地區間存在天然屏障,強調保育雪豹需跨越這些藩籬共同合作的重要性。

研究者也強調必須降低非法狩獵、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及在雪豹棲地放牧種種壓力。降低這些人為威脅可以讓雪豹在氣候變遷的壓力下稍喘口氣。

本研究的共同作者,也是WWF的雪豹專家Rinjan Shrestha博士表示:「喪失高海拔棲地不僅只是雪豹棲地面積縮小的問題,也迫使雪豹與人類活動範圍更加重疊,以放牧家畜為例,當雪豹自然環境的獵物減少時,可能增加牠們狩獵家畜的機率,因而產生的衝突將造成更多的雪豹被獵殺。」

由本次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員建議應監測氣候變遷的影響,並適時調整管理策略。

※ 參考資料:WWF新聞稿

 

遊客抓招潮蟹 被批有那麼餓嗎?

摘錄自2012年7月18日自由時報報導

生活在泥灘地、紅樹林的招潮蟹是大鵬灣最常見的生物,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遊客中心更是觀察招潮蟹、彈塗魚的好地方,遊客常常在這裡一看見這些小生物可愛的模樣,總是驚呼連連。

這些小生物大概只有手指大小,不具食用價值,連當地人都很少捕捉或食用,但日前卻發生一名遊客到大鵬灣遊玩時誘捕招潮蟹,被管理人員發現制止後,還向管理人員宣稱是要帶回家煮來吃的,鵬管處人員一聽當場傻眼。

在管理人員強勢表態若不放生就依法送辦後,這名旅客才不甘不願的把招潮蟹放生,鵬管處立即在臉書上呼籲民眾多多愛護大鵬灣的生物。

有網友在網頁留言,「真的有那麼餓嗎?」,也有網友留言「多保護這些可愛的動物,保育我們的環境。」

前東港鎮嘉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佳進表示,不管是招潮蟹、彈塗魚,都是東港大鵬灣的自然生態,遊客應該用心觀賞小生物,並不是抓來吃的,況且這些小生物肉很少又不好吃,就算是捉回家也養不活。

鵬管處副處長簡慶發說,對於遊客的不當行為管理人員多數採取勸導的方式,如果屢勸不聽,將可依發展觀光條例開單告發。

Top

 

台灣10年進口數萬鸚鵡 來源疑違反國際公約

本報2012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卡迪娜吸蜜鸚鵡人工繁殖場的情況© TRAFFIC Southeast Asia。國際野生動物貿易監督機構最近發表調查報告指出,索羅門群島出口的鸚鵡等鳥類,多為野生動物,卻虛報來源為人工繁殖,這種漂白過的非法野生鳥類已滲入全球貿易網路,其中有上萬隻透過新加坡,進入台灣。這種野生動物貿易,已違反《華盛頓公約》國際公約規範,值得有關部門重視。

外表鮮艷美麗的鸚鵡,一向為玩家珍藏對象,台灣沒有原生種鸚鵡,鸚鵡幾乎仰賴國外進口,但非法交易的寵物市場幾乎使得鸚鵡野外族群瓦解。

國際間雖有相關的規範,但仍存在漏洞。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最新調查顯示,數萬隻自索羅門群島出口的野生鳥類以虛報為人工繁殖個體方式漂白、滲入全球野生物貿易,其中上萬隻透過新加坡進入台灣。事實上,10年來從新加坡進口CITES附錄鸚鵡,有近9成的來源國並非新加坡,而是來自其他非洲國家輾轉由新加坡進入台灣。

進口自索羅門群島的褐色吸蜜鸚鵡,多宣稱為人工繁殖個體。© Carrie J. Stengel/TRAFFIC Southeast Asia鸚鵡國際貿易漏洞百出,這使得瀕絕鸚鵡的保育陷入困境。即使索羅門群島相關部門表示,索國並沒有真正的鳥類繁殖設施,2000到2010年間,索羅門群島申報超過54,000隻人工繁殖的鳥類出口,主要為鸚鵡。這些有註冊的鳥類繁殖業者主要是利用其設備暫時存放所捕捉的野生鳥類,作為後續出口之用。

這些鳥類都是華盛頓公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或稱CITES)所列管的物種,牠們的野生個體貿易受到嚴格限制,而人工繁殖個體的貿易規範則較為寬鬆。TRAFFIC東南亞辦公室副總監Chris Shepherd表示,「人工繁殖」往往是為了規避國際貿易規範的一種欺騙手法。

源自索羅門鳥類  馬來西亞已明令禁止輸入

過去10年來,新加坡及馬來西亞兩國進口鳥類的總數中有93%來自索羅門群島,其中為數頗多又再轉口至台灣。其中,馬來西亞已禁止源自索羅門群島的進口鳥類,TRAFFIC認為新加坡也應比照辦理。

Chris Shepherd認為,新加坡應比照馬來西亞的先進做法,就是禁絕來自所羅門群島以及任何未清楚、合法交代來源証明的地區進口的鳥類。

所羅門群島與其他國家鳥類貿易關係圖©Richard Thomas

TRAFFIC台北辦公室:鸚鵡進口來源令人不安

TRAFFIC台北辦公室資深計畫主任吳郁琪指出,2001-2010年10年間,台灣自索羅門群島進口20,058隻CITES附錄鸚鵡,全都經由新加坡(75.8%)或馬來西亞轉口(24.2%)至台灣。

其中,從新加坡進口103,408隻CITES附錄鸚鵡,高達92,264隻(89.2%)的原始來源國並非新加坡,而是從其他25個國家輾轉進入台灣,其中有15,205隻(16.48%)其實是來自索羅門群島。

從新加坡輾轉進入的鸚鵡,還包括45,455隻(49.25%)來自於8個非洲國家、9,035隻(9.79%)來自於7個南美國家、、2,295 隻(2.49%)來自印尼與菲律賓、1,700隻(1.84%)來自於巴基斯坦、18,361隻(19.90%)來自歐洲的荷蘭、比利時與匈牙利、76隻源自於台灣。

吳郁琪表示,這些表面是標示來源為「C」──人工繁殖個體,96.9%(44,061隻)來自非洲經由新加坡轉口進入台灣的鸚鵡,其中74.2% (32,702隻)來自中部非洲野生動物貿易氾濫的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喀麥隆,以及西非的象牙海岸、賴比瑞亞、幾內亞。這樣的轉口貿易在在令人難安。

吳郁琪表示,類似索羅門群島證實沒有能力進行鸚鵡人工繁殖的國家,馬來西亞已經不准許進口,台灣也應比照馬來西亞,禁止進口任何來源合法性不清楚的鸚鵡,以免成為非法鸚鵡國際貿易的幫兇。

※ 「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調查報告下載:The export and re-export of CITES-listed birds from Solomon Island

Top

 

豪華農舍毀馬武督山林 朱天衣挺身制止反挨告

本報2012年7月18日台北訊,特約記者陳文姿報導

朱天衣出示地檢署傳喚通知函作家朱天衣及泰雅族人劉美玲,因抗議關西馬武督部落的原住民保留地上大興土木、蓋豪華農舍,連帶天然的山林野溪也水泥化,他們撰文關切、發函公部門檢舉不法,日前卻遭桃園地檢署傳訊,以「妨害名譽」列為「被告」。 環保團體今(18日)早召開聲援記者會,並聯名發函新竹縣政府,要求即刻拆除已於4月9日遭縣府撤照的豪華大農舍。

山林驚見大「農舍」

作家朱天衣出身文學世家,近十年來移居馬武督部落,以為終於找到一方淨土,卻發現這塊原住民保留地也面臨生態破壞,溪流邊圍起水泥堤防,森林遭到砍伐,RC建築突兀矗立,土石滑動崩落…

所謂的「農舍」面對水保局及地方政府的無所作為,朱天衣只能挺身而出,捍衛家園。朱天衣表示該農舍建於民國99年,土地為山坡地保育區,屬林業用地。她提出三點疑問:一是請監察院說明該RC 建築物是否為「農舍」?此外,新竹縣政府曾表示,山坡地建築需取得水保局或是林務局的許可,請問當初建商如何取得建照?三是該建築下方嚴重坍塌,土層滑動,如果整棟建築滑動,將危及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甚至阻礙馬武督溪河道,新竹縣政府如何處理?

新竹市防治公害協會理事長鍾淑姬曾上山查看該農舍,她說,親眼看到土石崩落的情形,只能用「怵目驚心」來形容。該「農舍」已於4月9日遭新竹縣政府以建照逾期撤照,為防止業主重新提出申請,農舍死灰復燃,環保團體18日聯合發函新竹縣政府,請縣政府即刻拆除該違法建物,維護當地水土保持並確保鄰近居民安全。

劉:「我替我的土地悲傷」

面對全省各地原住民土地被占及不當開發的問題,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的歐蜜偉浪牧師感慨地說:「祖先教導我們土地是不屬於任何人的,土地連接生命,像是父親、母親、像兄弟姊妹」。劉美玲說:「我不過是愛我的家鄉」,然而,現在土地被侵占,家鄉圍牆四起,「我替我的土地悲傷」,她說。

原住民因為經濟困難等因素,加上法律雖禁止原住民土地買賣,原住民難以從銀行取得貸款,只能選擇土地以抵押。律師林三加表示,法律雖禁止非原住民買賣原住民土地,卻又必須保障抵押履約權,造成非原住民取得土地的使用權。

立委田秋堇認為原住民的土地被限制利用,政府應該提出補償。田秋堇表示,拿出天文數字的救災預算的一小部分,請原住民負責森林保育與水土保持,才是真正維護國土安全。

作環保  沒有被告才怪?

中興大學教授莊秉潔因公布台塑六輕排放的空污研究,被台塑提告侵犯名譽,吳音寧因阻擋怪手開挖水圳被告強制罪,近年來,人民因關心公共事務而被告,已屢見不鮮,鍾淑姬說「沒有被告才怪」。長老教會牧師黃哲彥表示,「財團利用法律途徑威脅當事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必須正視。」律師林三加擔憂,長此以往,將發生寒蟬效應。綠黨的潘漢聲質疑,「政府和司法應該站在土地和人民的這邊。」

面對龐大的利益結構,環保團體表示將團結一致,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今天的記者會,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綠黨、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環境法律人協會等團體都出席聲援。朱天衣與民劉美玲明(19日)上午將至桃園地檢署接受偵查,本案目前委任林三加為辯護律師。

 

Top

 

環保署規劃實施強制性「環境責任保險」

本報2012年7月17日台北訊,林子晴整理報導

環保署日前表示,歷史畫面,台南永康大牌疑遭橘色廢水污染(晁瑞光攝)環境污染導致的損害常受限於因果關係認定不易、被害人舉證困難、損害數額過高及加害來源不明等因素,導致受害者或環境損害無法獲得適當補償,因此該署目前正規劃《環境責任法》草案,希望對環境污染導致的人身、財物、甚至自然資源損害,提供預防及補償的機制。

對於環境責任保險及相關基金的初步規劃,主要包括「強制人身財物損害責任保險」、「強制自然資源損害責任保險」、「人身財物損害補償基金」及「自然資源損害回復基金」四部分。

其中關於「人身財物損害」強制險,目前規劃是採用「推定因果關係」的方式處理,將要求列管對象強制投保,並訂定賠償金額上限(包括個人及整體事件),好讓受害人能迅速獲得保險給付。

有關第二項「自然資源損害」強制險,將要求列管對象強制投保定額責任保險,使自然資源損害亦能獲得適當填補;至於那些業者是「列管對象」?環保署表示將考量環境風險程度、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以分階段公告列管的方式辦理。

另外,有些環境污染案件的有加害人或污染源不明、或是保險人無力清償,或是自然資源損害責任險的理賠不夠支付環境回復的費用,因此環保署規劃設立「人身財物損害補償基金」及「自然資源損害回復基金」。

環保署表示,目前正針對列管對象、環境風險程度、保險制度、基金設置及處理方式等細部內容進行規劃,研擬完成後會再廣邀各界共同討論。

Top

 

環境信託∣加拿大樹農,以信託為永續土地利用開啟新典範(下)

作者:華宇芝(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前專案執行)

什麼苗圃?自然下種才是王道

原先這塊地上就孕育著許多巨大的樹木,當梅夫剛開始收穫木材時,也砍伐了一部分的大樹及被風吹倒的樹。但出於情感上和美感上的偏好,他開始特意留下一部份的大樹。經過多年的觀察,梅夫也相信這些大樹是相當重要的種源,不砍更有價值,選擇種源樹的過程須要經過縝密的觀察,通常好幾季過後才分辨得出適合的樹,他從樹型的高度、形狀、毬果的狀態來選擇強壯、健康、基因好、種子產量豐的樹木,他也靠松鼠幫他選擇要留下的樹木,因為相信松鼠偏愛棲息的樹比較有可能產出品質較佳的種子,適合留下作為種源,作為散播種子、育成新苗的母株。梅夫發現從苗圃人工育出的樹苗一旦移植到林裡折損率很高,因此留下種樹播種,讓野樹苗自然成長是有最有效率的做法,但好的種樹是需要獨具慧眼和多年的自然觀察才選得出來。

光影交會、樹立成材

即便樹木砍伐下來,留下的樹頭還是可以提供其它植物與動物生長所需 。照片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樹苗要長成有經濟價值的大樹,要有適當的日照和庇蔭,通常40-50年樹齡的樹(約75英呎高)能夠提供良好的庇蔭。太充足的日照促使樹木長出太多枝條,雖然成長快,但有趣的是,反而不會長太高,要樹長得又直、又高、又沒有太多雜枝,樹木需要遮蔭來驅使它拼命往上抽高、爭取日照,所以需要生長在有樹冠庇蔭底下;但遮蔭又不能太過頭,讓樹苗生長不良。因此一個好管理者要適當地干預樹冠層,調整遮光率來調養樹的成長。適當的樹冠層同時也阻擋落雪寒霜,保護林中樹苗。相較之下,皆伐過後再植林的樹木會因為日照太充足,造成枝幹太多、節眼太多、不夠高等缺點,可以做紙漿但不成木「材」。

樹農

梅夫也經常稱自己為「樹」農,野林農場是他的「樹」園,只是相較於短期蔬菜一年收成一次(或更多次),他的樹五年才收穫一次;相較於幾個月就可以吃的高麗菜,樹木們需要成長80年才適合砍伐。介於50-75歲之間的樹木會以三到四倍的速率「增肥」,因此梅夫認為一般工業化林業在這黃金生長期之前就砍伐50-60樹齡的樹木是荒謬的行為。

1938年梅夫買下這片樹林時,當時木材估計量有1,500,000 b.f (板尺,為木材計費單位),1945年梅夫開始第一次的擇伐,80年代末期,約莫50年的過程中已經採收了九次,共計收成了1,378,292 b.f的木材。野林農場的木材使用在許多用途上:家具/建築用木材、圍籬、木樁、聖誕樹、柴薪、三夾板、特別用途木材等,只有非常少樹木材成為紙漿。

好的木材不怕沒有市場,野林農場的木材非常有競爭力,只要一有風聲傳出梅夫即將砍伐一批樹,就會有木材廠打電話給他。梅夫自己疏林、剪枝、砍伐,請專業的人來運送及處理木材,他有1/3的收入是從管理野林農場而來,管理森林的工作僅佔去了他20%的時間。他表示若以此類推,一片500-600英畝的土地,可以完全養活兩個人,包括在收穫的時候提供工作機會給其他林業工作者。

 梅夫經營野林農場的目標,在後期漸漸變成以生態為導向,當梅夫越來越重視腐植質的對於土壤營養循環的重要性,他也開始特意留下死木,不斷調整、減少砍伐的木材量。但無論如何,基於半個世紀的實際經驗,梅夫認為生態林業遠優於工業化的皆伐林業,若是我們以後還想要有森林,我們必須改變的不只是伐林模式,更要重新思考林業政策和整個經濟結構,斷絕短
視近利的愚昧!野林農場136英畝的木材品質遠優於皆伐的木材,另外經過50年的管理後仍是生意盎然的森林,這就是生態林業成功的最佳證明!

TLC買下野林農場,持續實踐梅夫的理想

TLC工作人員解說年輪上記錄樹木生長的資訊。照片提供: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當梅夫年事已高,他身邊的朋友和學界開始擔心,若哪一天老人家離開了人世,野林農場便無法延續。而當地住宅區開發的壓力也與日俱增,令人憂心。因此於 2000年的12月,TLC從梅夫手中買下了野林農場。TLC主要是以教育和研究目的作為野林的經營走向,讓這片森林變成有心人士可以來學習生態林業原則和做法的場域。在TLC購地後十年的光陰內,梅夫積極參與野林的經營、生態林業的推廣,並親自指導TLC工作人員,使他的知識和經驗得以傳承。梅夫也於 2011年八月辭世。

梅夫過世之後,梅夫的女兒不滿父親將野林農場以市價賣給TLC,多次要求TLC將農場歸還給家人,並透過媒體向外界放話,宣稱TLC並沒有依照梅夫遺願來管理野林,而且故意拖延在土地上建立保育地役權的程序。TLC也無奈的表示,梅夫的女兒其實在梅夫生前甚少探訪父親,價值觀也和父親不相同,這也正是為什麼梅夫決定要將土地賣給他認為可以永續經營森林的TLC,而不是留給自己的兒女。

而大部分TLC名下的土地雖然已經受到嚴謹的保護,但在其上設立保育地役權會更加深一層對土地永續的保障,而TLC起初其實就傾向為野林農場建立保育地役權,但是因為牽涉到此地會發生砍伐行為,在設立保育地役權實際的條文之前,有必要先建立詳細的經營計畫,才不會出現契約和將來生態林業操作產生矛盾的問題。

從梅夫的一生和野林農場的故事,我們看到人和森林是如此「演化」、「塑造」彼此,若是人類用粗暴的方式對待自然,自然也必定會用摧毀的方式反撲人類。梅夫代表著有智慧的人類,謙遜地承認自己對自然認識的有限,不斷調整自己的做法來對待他深愛的森林,相對的森林也用寬厚的生命力來庇蔭他。

更多關於加拿大土地保存組織的介紹請見:
加拿大TLC 建立多元參與環境信託的管道 http://e-info.org.tw/node/70342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