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unch
親近海岸是一件美好的事,在台灣早期海禁政策下,其實很多地方的海岸線,都讓人很陌生,譬如居住左營的朋友,總是會說從小到大根本沒見過左營海岸,因為軍港所在,好早就築起隔海的高牆,甚至在許多海岸線上,還能見到殘留的管制鐵絲網。
解嚴後,海岸管制漸漸取消,一些親海的活動不斷展開,好的是一些海岸縱走活動,成為認識台灣作為海洋國家的珍貴,壞的是像美麗灣、夏都之流,直接佔據沙灘的飯店,開始四處滋生,擋都擋不完。
親近海岸的思維,民間大力推廣下,政府部門有所感,也開始規劃修建諸多海岸步道,希望提供更多遊客親海,但是「親海不等於侵海」,不當的步道規劃,不只像是拿錢丟水,更會造成諸多生態問題。
在台灣,以下幾條「侵海步道」,幾乎成為傳奇,傳奇是建好就消失,更是成為國際笑柄。
澎湖望安。沙灘步道(已拆除)
首先登場,就是澎湖望安島的網峖沙灘,有著白沙瀾海的美景,2003年政府為了促進觀光,開始沿著沙灘建造一條水泥步道,方便遊客行走,觀賞海岸美景。但是計劃不如變化,這種穿鞋不沾沙的沙灘觀光,在發現水泥步道佈滿風飄細沙後,讓高跟鞋美女、皮鞋紳士,走在步道上像滑冰,摔了一些人後,發現不實用。
更糟是,網峖口沙灘是全台綠觿龜重要的生產棲地,綠觿龜在夜間上岸,賣力的爬過沙灘,來到馬鞍籐和沙灘的交界處,挖洞產下珍貴的龜卵,為延續族群作努力。沒想到,這條水泥步道興建,擋住綠觿龜前進方向,光滑的水泥,讓綠觿龜無法施力爬過去,也無法挖地產卵,成為生態大浩劫。
整件事,在國際保育會議上曝光,媒體開始關注,成為台灣保育工作的大笑柄,於是緊急的拆除步道,讓整件事暗暗落幕。
金門新湖。漁港步道
接續,在2006年的金門新湖漁港,為了推動漁港觀光,在突出的海岬上,興建一條通往碉堡的觀光步道,前段舖上枕木,後段舖上石板,興建完成也是剪綵慶祝一番,一條美麗親海步道的出現。
但是海洋不給面子,在潮差可達六公尺的金門,加上冬季暴浪,拍上岸的巨浪,把鋪設的石板都掀開,成為危險的步道,遊客走步道不是親海,變成探險,必須小心翼翼的通過,以免摔傷。後來,聽說一再維修,一再破壞,現今不知還在不在,或是改用何種「超強」工法?
馬祖鐵板。海底步道
再來,在馬祖鐵板海岸,有一條被當地人笑稱為「摩西步道」的海岸步道。這條步道位於馬祖風景管理處下方的海岸線上,連通北海坑道和大漢據點,早期駐軍時,確實有一條戰備小徑,但是後來要興建步道時,當地居民都說建不成,因為海岸在滑落。
政府不聽勸也不死心,用當初軍民打坑洞的毅力,沿著海岸建起一條步道,為了配合地景,擋住暴浪,還將步道建成壕溝式,一路沿著海灣興建。但是這條造價不低的步道,工程中就發現真的地盤劃落,於是又沿岸放置石籠,阻止海岸滑落,但是事於願違,崩落的海岸,讓步道泡進海中,大潮時只露出入口階梯,根本無法通行。
2006年前往,看見步道就荒廢在海岸,居民當笑柄介紹,說可能要中秋滿月大退潮時,這條摩西海底步道才會出現,只是看著精細石砌變成泡水步道,浪費多少人民納稅錢?又有誰為不當工程負責?
台東東河。海岸步道
最後,就是台東太平洋海岸步道,整個步道計畫是營建署規劃全台親海海岸步道的一環,台東縣首先徵選過關,進行施工。在政府計劃中,分成兩期施工,第一期從富岡到加路蘭,總經費五千萬,沿著堤坊、崖頂興建,除了處處看見消波塊,工程安全上沒有太大問題。
但是到了第二期,從新蘭漁港到加母子灣,總經費五千萬,沿著海岸興建步道。除了一些觀海景點進行美化,特別挑了新蘭漁港南方沙灘,以及加母子灣沙灘,作了兩段沙灘步道。但是台東不只有颱風登陸,冬季也常有暴浪沖岸。
原先在崖頂風景據點,作作美化工程,居民還沒話說,但是下降到沙灘作海岸步道,大家就覺得愚蠢,住台東的人,誰不知道台東浪特別大。果不其然,今年二月在新蘭漁港舉辦第二期步道的啟用儀式,未料八月颱風一來,二段海岸步道都被毀損。
新蘭漁港端的海岸步道,石頭、漂流木全都打到步道上。
一段以石籠支撐的步道,下方開始淘空,面臨崩毀。
更扯是,步道荒廢到長滿馬鞍籐,遮蓋水泥步道,甚至還爬上沙灘涼椅。
步道倒底毀壞多久?多久沒有使用?能夠長滿青草籐蔓,爛透的蚊子步道,官員還闊言步道提昇觀光人潮。
在加母子灣的沙灘步道更是離奇,走下沙灘的石板步道毀損。
沙灘上的步道早已不見縱影,只剩下一些傾倒的解說牌,成為沙灘不該有的廢棄物。
沙灘該不該建步道,已有爭議,更何況台東沙灘多屬保持原始樣貌,沙灘生態豐富,甚至也會有海龜上岸,如此水泥步道,會不會和澎湖一樣,改日又成為國際笑柄!
更離譜是,暴浪毀步道,台東縣府不知不知停止工程,避免浪費,竟然保持著維修花小錢,年年壞年年修的心態,去維繫一條拿錢丟海的親海步道。這條步道當地居民嘲諷,建好就消失,真的很神秘!
台灣幾條侵海步道,耗資興建卻草草收場,一再地毀壞,卻沒有記取教訓。
親海不是侵海,海岸是萬物的。
這些不當侵海步道的興建,反映著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生態思維的「半套挪用」,就是當千里步道等組織團體,提出合於生態、友善親近的海岸漫遊的思維,落到政府的工程思維,馬上化作一筆筆建設標案,以水泥、石板來興建步道,卻不知真正的自然步道,應該是取自自然、維護自然,甚至去除沙灘垃圾、障礙物,方便行走即可。
這種端著生態思維的「親海」,變成粗暴工程的「侵海」,就是現今政府端著環境思維搞工程的「半套挪用」,還大言不慚的作廣告、自吹自擂。
台灣海岸很美!更需細心維護,當親海的思維被提出,親海不是侵海,人們必須謙卑,更需為萬物思量,海岸不只是觀光,更有生活與生態,才能真正落實友善海岸的親海行動。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