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3.25







近期活動

公益贊助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誠徵行政專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
地球行動家2013徵件活動開跑(4/10截止)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自從六輕來了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營造水高雄 重塑幸福湧泉

柴山孕育豐富水源,從小溪貝塚架構的高雄古環境,看出高雄港灣都市的雛型,但是現在高雄卻給人極度缺水的印象。為了喚回水水高雄,當地民間團體計畫沿著柴山湧泉的足跡,重現柴山湧泉人文風情。

從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旁的登山口進入龍泉寺,跟著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的腳步,一路尋找湧泉的路徑。寺口的水池裡的涼亭寫著「國基鞏固」,與另一邊龍皇寺步道入口處左側的龍目井,兩井相連成為龍巖冽泉,有如龍的兩顆眼睛。如今,因為無節制的開發、水泥化,以及森林砍伐破壞,僅剩北登山口旁的龍目井雨季時尚有清澈的冷泉奔湧而出。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全台44處湧泉大調查:威脅普遍存在

清流湧泉-保護最後的生物諾亞方舟

重建打狗古環境 小溪貝塚見證水高雄

西子灣海岸林遊憩行為改變樣貌 陸蟹苟延殘喘

我們的島∣當華光散盡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鄭嘉明、陳添寶、陳慶鍾、張光宗;剪輯:陳添寶

中正紀念堂旁,一處看似雜亂的違章建築,零落中有其秩序,和周遭大樓相比,華光地區的存在,顯得格格不入。走在巷弄間,很難想像,它身處繁華的台北市中心,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歷史脈絡後,才發現,華光社區擁有的,是台北市發展史的縮影,也是城鄉移民史的見證,隨著法務部強制拆除地上物,九月底要淨空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違建戶持續抗爭,華光社區的故事,會怎樣說下去?

當記憶模糊,歷史建物是最好的敘事者,就連錯落在其中的日式宿舍群,看在關心文史的人眼中,也是華光社區的珍貴寶藏。究竟文化資產的價值是怎麼去判斷?誰有資格決定歷史建物的去留?為了讓政府知道,台北市民對國有地的開發,其實有不同想像,民間自辦公民提案工作坊,來自各地的人士,用一張張彩色便條紙,寫出心中屬於華光社區的珍貴元素。

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土地公的本事

採訪、撰稿:陳慶鍾;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剪輯:陳慶鍾

懷抱重現福爾摩沙蠻荒森林的憧憬,服務於科技業的戴良彬,兩年前買下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16公頃的檳榔園,他想找回一個夢,關於童年記憶的夢,「最原始的初衷,就是想要追溯我童年時期,到處綠油油、水汪汪、蟲鳴鳥叫、魚蝦滿布的印象。」

就在戴良彬的復育地旁,有一塊佔地將近兩公頃,接受政府獎助造林的檳榔園,一眼望去盡是黃澄澄的泥土,超過60度的陡坡上,只見到被砍除殘留的檳榔樹頭和新種的小樹苗,地表土壤嚴重裸露,像動了一場大手術,和戴良彬綠意盎然的復育地,形成強烈對比。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徐琬婷

世界水資源日讓各國正視現今的水資源問題,面臨水資源需求日益增加,聯合國(UN)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加重供水壓力,很可能引發更多衝突,應正視水在捍衛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跨境水域對水供應安全構成巨大挑戰。近日,全台缺水的情形越來越嚴峻,促使跨部會正式啟動汙水回收再利用,廢汙水回收再利用的解決方案將是因應缺水危機的發展趨勢。

展望未來能源挑戰,針對車輛與燃料方面的研究,美國科技報告指出,小客車耗油在2050年可望降80%。另外,台灣的經濟部能源局正式成立「陽光屋頂百萬座南部推動辦公室」,盼加速南部太陽光電系統建置,降低台灣對傳統能源的依賴。而在氣候與地理條件都相當適合農地種電的屏東,當地居民在自家農地自費裝設太陽能板,推廣綠色能源,同時也為當地環境和收入帶來效益。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地球日∣愛地球 趁現在! 2013 台灣地球日啟動

本報2013年3月25日台北訊,李采薇、林琳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3日宣告啟動今年世界地球日十大系列行動,包括氣候變遷調適、核電歸零、發展綠色經濟等,邀請社會大眾共同響應。該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地球日已經是世界響應的全球運動,保護地球行動不能再等,即刻就必須馬上行動。

2013年的世界地球日,以綠色瓢蟲的概念,提醒著人類的的每一個行動,都要兼顧生態的平衡,因為面對地球的種種危機,人類已經無法避面這世代,許多氣候變遷的災難,綠色行動以及綠色思考,就是現在開始行動!因此記者會現場以愛地球宣誓、並瓶蓋做為素材的藝術裝置來讓更多人了解地球正面臨的危機。

精采內文

行動參與∣【連署】搶救新莊溫仔底溼地公園

主辦單位:守護新莊綠地生態聯盟

前兩天社區得到一個訊息。聽說:塭仔底溼地公園面向昌平國小幼稚園門口的這一塊綠地(約公園的三分之一),將被挪為新的派出所預定地!!!

這時,兒子問我為什麼派出所要蓋在公園裡?新莊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蓋了嗎?那上個星期天阿姨跟我說「剛出生的八隻紅冠水雞寶寶」是不是會不見?是不是夜鷺也會飛走不再回來?我只好回他說:「很有可能!因為他們很怕生!」那媽媽我再問你一個問題?阿姨說以後可以帶我去公園學做人工浮島,認識很多植物和昆蟲是不是也沒有了? 我只好再回他說:「很有可能!因為拿去蓋派出所,就沒有場地可以給你學作浮島了!」蛤~~~真的喔!孩子嘟著嘴一直唸:「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明明是給人家玩的公園偏偏拿去蓋房子!!!爸比還說過幾年我和阿公種的那棵櫻花樹就會長高高,開出粉紅色的花,我們全家去公園散步就可以賞花,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

精采內文

 

營造水高雄 重塑幸福湧泉

本報2013年3月2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柴山孕育豐富水源,從小溪貝塚架構的高雄古環境,看出高雄港灣都市的雛型,但是現在高雄卻給人極度缺水的印象。為了喚回水水高雄,當地民間團體計畫沿著柴山湧泉的足跡,重現柴山湧泉人文風情。

被矇住的龍睛

從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旁的登山口進入龍泉寺,跟著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的腳步,一路尋找湧泉的路徑。寺口的水池裡的涼亭寫著「國基鞏固」,與另一邊龍皇寺步道入口處左側的龍目井,兩井相連成為龍巖冽泉,有如龍的兩顆眼睛。

如今,因為無節制的開發、水泥化,以及森林砍伐破壞,僅剩北登山口旁的龍目井雨季時尚有清澈的冷泉奔湧而出。

龍泉寺旁的水池涼亭,雖國基鞏固卻龍困淺灘。龍目井只在大雨之後才會出水,柴山會則以預測出泉日,要民眾注目湧泉命運。

龍巖冽泉在清朝被列為鳳山八景之一,豐沛的水源來自柴山。柴山的地形是由數百萬年地殼擠壓運動,海底隆起的珊瑚礁所構成,珊瑚礁石灰岩孔隙大,雨水滲入底層而成伏流水;伏流水遇到礁岩裂縫隨即奔湧而出,形成湧泉。當年泉水灌溉桑田百餘甲,曾是灌溉內惟地區百餘甲田地的重要水源,與在地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水泥化禁錮水源

池底卵石看似美麗,卻禁錮了伏流水溢出陸地的機會。根據柴山會訪談的居民口述,龍目井原本長年都有水。以前沒有冰箱的時代,將肉類、不耐熱的蔬菜用提籃吊著浸在溝渠的冷泉中,是很好的冷藏方式;30多歲的居民,也還記得小時候居民聚集游泳的印象,因為水太深甚至有人因此溺斃。只是,又深又冷的泉水到哪裡去?

柴山會去年監測龍巖冽泉龍目井湧出泉水的狀況,並記錄到去年6月12日是第一次湧出泉水的日子,希望民眾關心湧泉的命運。

2005年前,龍目井是有泥土層的,還有許多水生植物,白花水龍、田字草、水丁香、醴腸、輪傘草都在這裡現蹤,歷經2005、2008年兩次工程,水池底部全鋪設卵石,有如一個大水缸,水生物失去蹤影。現在壁上還有一些植物,一小撮的輪傘草,大部分都是大花咸豐草。

被水泥糊住的咕咾石

早年湧泉不只這兩處,卻是最大的出水處,磅礡的氣勢曾留下「龍澌百丈淵」的形容,現在則完全沒水。除了這兩處,沿著柴山周圍,總共有十幾處礁縫會湧出水泉,透過人為或自然力量貫穿各處。

從龍泉寺往外的水圳,仍清澈可見兩邊建築的倒影;清泉街的屋舍沿著圳溝而居,自強新村中更有多條圳溝。只是圳溝兩旁的咕咾石,具有天然多孔隙的水圳,卻用水泥填平,原應自然樣貌豐富的植被,一片空白,如此一來,無法提供泉水良好遮蔭,過度曝曬的結果造成嚴重優養化的現象。

紅橋下,右邊是水圳不是步道,只是沒有水了。龍泉寺外的溝圳仍清澈可見建築倒影。
石頭公廟牆壁上的水管,不久前還會出水。清泉街圳溝咕咾石孔隙已經被水泥填平。

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位於石頭公廟登山口旁的水溝仍有淺淺的水,這是沿著龍泉寺流下來的湧泉,溝邊的牆上光禿一片;幾個塑膠水管出口,不久前還有水湧出,現在則完全沒有水。之前還曾看到棕塘鱧,即使是枯水期也抓得到迴游性魚蝦。

以湧泉為高雄都市發展加分

期待湧泉帶給高雄幸福城市。(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在今日山上森林的破壞、山下水泥覆蓋之後,完全不見當年美景。」即使如此,楊娉育仍認為有可為之處。在了解湧泉所到之處遭遇的困境,柴山會計畫進行湧泉出水地點、周圍植被及其生態環境的調查,希望能拆除水泥、不當工程,恢復見底的土地,讓水、植物長回來,讓落葉、碎屑製造魚兒的營養鹽,讓潔淨的湧泉源源不絕,讓高雄成為不缺水的都市。

楊娉育說,湧泉是最好的天然禮物,日本百大名水,7成是湧泉。高雄擁有具有文化以及生態價值的湧泉資源,應保育下來,依區域差異規畫湧泉地景、維護環境、發展相關產業,讓湧泉及港灣風情為高雄加分。(系列報導完)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

Top

 

我們的島∣當華光散盡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鄭嘉明、陳添寶、陳慶鍾、張光宗;剪輯:陳添寶

中正紀念堂旁,一處看似雜亂的違章建築,零落中有其秩序,和周遭大樓相比,華光地區的存在,顯得格格不入。走在巷弄間,很難想像,它身處繁華的台北市中心,瞭解它背後的故事和歷史脈絡後,才發現,華光社區擁有的,是台北市發展史的縮影,也是城鄉移民史的見證,隨著法務部強制拆除地上物,九月底要淨空交給財政部國有財產署,違建戶持續抗爭,華光社區的故事,會怎樣說下去?

這片由黑瓦和鐵皮搭建的低矮房舍,就是華光社區,套上古地圖來看,這塊地是日治時期的台北刑役所,也是日本人在台灣蓋的第一座西式監獄。國民政府接收後,黑瓦的日式建築成為法務部宿舍,沒有地方住的職工,就在長官默許下自行搭建,在那個以為只是短期居住的歷史時空下,居民自立自強,用簡單的建材搭起各式各樣的家。由於環境特殊,華光社區並不是一般人理想的居住場所,倒是一些經濟能力比較不好的人,會選擇落腳的地方。

陳基財,早年因為在這裡的跳蚤市場做小生意,而定居下來,他親手種下的梅樹,也有30年了,開花時滿樹白花,是過往路人的目光焦點,梅子成熟時,居民們總在樹下品頭論足,如今梅樹依舊在,居民卻面臨拆遷的徬徨。

2000年起,政府就有計畫要整頓華光社區,這跟台北市的快速成長有關。1963年台北監獄搬到龜山,加上愛國東路開通,中華電信、台灣郵政等大型單位進駐,這一帶有了現代化、新穎的風貌,但走入華光社區,時光彷彿停止前進,於是政府想要賦予它新風貌。

在法務部清查下,華光社區的職務宿舍有194戶、眷屬宿舍302戶、違占建戶174戶,總計將近700戶。反彈最大的,是所謂的違占建戶,他們表示,房屋是買賣而來,也擁有地上物的所有權、繳交房屋稅等居住證明,訴求暫緩拆遷,給予安置。他們多次上街頭陳情,但爭議遲遲未決。2006年起,法務部對違建戶陸續提告,法院判決民眾敗訴,法務部可強制執行拆屋並追討不當得利。2013年2月23日,法務部從已經搬空的職務宿舍開始拆除,打破華光社區最後一絲寧靜。

除了人員安置和不當得利的爭議。針對這塊土地的利用,政府從最早的都更,到2007年推出的四大金磚計畫,打造華光社區為台北華爾街,到2011年又喊出台北六本木,計畫名稱一再改變,但總少不了國際旅館、購物中心的設置,民間團體認為,政府的規劃過於單一。

目前列管在台北市文化局的華光社區老樹,只有一棵,2008年,文化局文資委員審議的結論認為,華光社區內沒有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至於台北監獄遺跡,北圍牆維持市定古蹟的身分,南圍牆則建議法務部作為公共空間使用。讓文史團體不滿,認為南圍牆的珍貴性不亞於北圍牆,應該同時保留列為古蹟。許多關心華光社區裡老樹和歷史空間的團體,紛紛加入搶救華光的行列,呼籲政府保存台北城的人文記憶。

當記憶模糊,歷史建物是最好的敘事者,就連錯落在其中的日式宿舍群,看在關心文史的人眼中,也是華光社區的珍貴寶藏。究竟文化資產的價值是怎麼去判斷?誰有資格決定歷史建物的去留?為了讓政府知道,台北市民對國有地的開發,其實有不同想像,民間自辦公民提案工作坊,來自各地的人士,用一張張彩色便條紙,寫出心中屬於華光社區的珍貴元素。

每個星期六,華光社區居民和華光學生訪調小組,還會固定舉辦導覽活動,讓更多人認識華光議題。面對越來越急迫的拆遷,老樹的處境也越來越艱辛,陳基財煩惱老梅樹的去處,護樹志工們親手製作海報,鼓勵他把樹留在原地。

此刻法務部密集展開拆除作業,對於民眾所關心的老樹和文化資產,法務部表示會就地保留。但在拆除過程中,護樹志工卻發現,台北監獄的南面圍牆,有被施工車輛破壞的痕跡,在杭州南路53巷口,也有一棵大樟樹遭到斷根準備移植,讓他們很痛心。

在發展狂潮下,這些無法發聲的樹木跟文化資產,沒有作主的空間。但它們與城市歷史、居民成長記憶緊密結合,當這些見證者一一消失,我們要用什麼來訴說歷史。

冬天走遠,九芎樹冒出新葉,對這片土地上的人、屋、樹來說,春天真的來了嗎?

採訪側記:

來到華光社區,感受最明顯的是鄰里之間的溫情,這種感覺在現今台北,成為難得的風景。對於拆遷,他們的悲情藏在笑容後面,精神上承受著外界污名化的壓力,認為他們長期占用國土,阻礙了國家進步發展,然而所謂的進步發展指的是什麼?是硬體大樓的興建,還是提供一個更溫暖有歷史的生活空間?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

Top

 

我們的島∣土地公的本事

採訪、撰稿:陳慶鍾;攝影:陳慶鍾、柯金源;剪輯:陳慶鍾

懷抱重現福爾摩沙蠻荒森林的憧憬,服務於科技業的戴良彬,兩年前買下嘉義縣中埔鄉東興村16公頃的檳榔園,他想找回一個夢,關於童年記憶的夢,「最原始的初衷,就是想要追溯我童年時期,到處綠油油、水汪汪、蟲鳴鳥叫、魚蝦滿布的印象。」

不過,戴良斌幾乎不種樹,也不砍檳榔樹,他將這片長期使用除草劑、土壤裸露的檳榔園,交給大自然復育。他觀察林相的自然更替,紀錄植物之間生長區位的爭奪。戴良彬發現,大自然的復原能力,遠遠超乎他的想像。

他指著一棵有兩層樓高的香楠樹,興奮的說:「兩年前,它還沒膝蓋高!」尊重自然,感受原始的生命力,是戴良彬對待這片檳榔園的態度。他相信,土地公比人們更會種樹。

在另一片山坡地上,土地公也展現了過人的本事,靜宜大學生態所楊國禎教授,指著眼前植物,一一唱名,「現在長得最高的是山黃麻,這是血桐,那是山芙蓉,那個駁骨丹、江某,還有下面的大莞草…。」很難想像,這裡曾經遭受八八風災肆虐,即使是受創崩塌的山坡地,經過三年多的休養生息,只要沒有人為侵擾,不需要人工造林,撕裂的傷口,已經被多樣的草本植物、灌木和喬木,從不同高度層層縫合,恢復青翠山林的容貌。

就在戴良彬的復育地旁,有一塊佔地將近兩公頃,接受政府獎助造林的檳榔園,一眼望去盡是黃澄澄的泥土,超過60度的陡坡上,只見到被砍除殘留的檳榔樹頭和新種的小樹苗,地表土壤嚴重裸露,像動了一場大手術,和戴良彬綠意盎然的復育地,形成強烈對比。

行政院執行中的綠色造林計畫,是愛台12建設的重點項目,這項計畫編列近600億元,將在2016年以前,造林6萬公頃,其中包括在山坡地及國有林地,造林兩萬公頃。

為什麼政府鼓勵綠色造林的獎助政策,反而引導民間將山林開腸剖肚,讓應該保育的山坡地,暴露在水土流失的危機之中?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批評,長期以來,政府的造林政策都走錯方向。李根政細數台灣的造林史,1965年到1977年間,政府進行「林相變更」,所謂「林相變更」,就是把原始森林砍掉,然後種植人工林,緊接著1983年到1989年間,又推動「林相改良」,把一些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的樹砍除,種植他們認為有價值的樹,到了1996年到2004年這段期間,政府推動全面造林,以獎勵補助的方式,鼓勵民間種樹,導致許多地主「砍大樹種小苗」領取補助金,估計台灣約有3萬多公頃的森林被毀掉。

3月12日植樹節當天,多個環保團體,聯合抨擊政府的獎助造林政策,目的混淆不清,提出「山上不種樹」的訴求,他們主張,政府不應該獎勵造林,而是應該鼓勵自然復育,他們建議將林地依國土保育需求分級,急需保育的山坡地,應該避免更多的人為干擾,相信大自然的復育能力。

是戴良彬的檳榔園,才短短兩年,大自然就展現蔓延擴展的野性,單一的檳榔園變成生氣勃勃的荒野,那如果給大自然20年的時間,又會是怎樣的風景?

位於嘉義中埔鄉深坑村,有一片佔地將近八公頃的鹿角埤生態園區,地主曹榮旭對於種檳榔與環境的衝突,一直耿耿於懷。1990年,他放棄經營祖傳的檳榔園,交由大自然更新演替。

經過23年的自然復育,海拔200公尺高的鹿角埤生態園區,已經有明顯的森林分層結構,目前紀錄的植物種類超過100種,鳥類有34種,園區呈現典型低海拔、亞熱帶次生林的風貌,

「從樹冠層一直到地被層,植物林相是密密麻麻,像是大冠鷲、夜鷺、翠鳥、烏龜、兩棲爬蟲類,過去消失很久的生物都出現了,生命在這裡生生不息!」曹榮旭見證自然界強大的復原能力,他感受到生命的樂章,每天都在森林中變化上演。 

2009年莫拉克颱風,為台灣帶來慘重的災情,單單國有林地就崩塌超過35,000公頃,除了傾盆暴雨,長年來山坡地過多的人為開發活動,也是無可否認的原因,面對脆弱的國土,我們祈求身家性命的安全,或許現在應該做的,是節制更多的人為干擾,相信土地公有保佑我們的本事。

Top

 
 

供水壓力增 聯合國警告衝突

摘錄自2013年3月23日路透社奧斯陸報導

聯合國(UN)報告22日表示,氣候變遷加重供水壓力,很可能引發更多衝突,應正視水在捍衛國家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可能與國防一樣。

報告表示,約145個國家與鄰國共享水域,而愈發頻繁的洪水和熱浪,可能使得水源枯竭,各國應加強努力協調水資源運用。

世界氣象組織(WMO)祕書長賈侯(MichelJarraud)在報告中說:「過去數十年,安全的定義已超出軍事威脅和衝突等有限焦點。」

2011年約18萬5000名索馬利亞人逃往鄰國,主因乾旱造成缺水和糧荒,而南蘇丹2012年有些社區因衝突導致水源稀少,被迫集體離開家園。

前加拿大總理克瑞強(Jean Chretien)說:「少有議題能比跨境水源管理問題更能引發摩擦。」克瑞強領導37位各國卸任元首,發起活動讓水問題成為安全議題。

全球人口目前超過70億,很可能在2050年達到90億,供水壓力漸增。

研究說,氣候變遷帶來的破壞性衝擊,在水的方面最明顯。巴基斯坦洪災2010年造成近2000死,美國和俄羅斯近年乾旱也推升全球糧價。

痢疾、瘧疾等水媒疾病每年造成約350萬人死亡,大多數在開發中國家。氣候變遷可能推升部分地區水媒疾病死亡人數。

報告指出,跨境水域對水供應安全構成巨大挑戰。

Top

 

汙水回收再利用 跨部會正式啟動

摘錄自2013年3月24日中央廣播電台台北報導

全台水情吃緊,經行政院副院長毛治國跨部會協調後,內政部長李鴻源今天(24日)表示,內政部營建署和經濟部水利署已經著手汙水回收利用,目前規劃,從2016年開始,全台8座汙水處理廠將陸續營運,先用於與民眾身體沒有接觸的工業用水之上。

由於降雨偏少,全台缺水的情形越來越嚴峻,內政部長李鴻源24日表示, 過去台灣只要缺水,就會出現蓋水庫的聲浪,不過他指出,台灣目前已經沒蓋水庫的空間,面對水荒,台灣別無選擇,必須著手汙水回收再利用。李鴻源說:「今天在毛副院長的協調下,水利署跟營建署開始積極把它變成重要政策,大概在105年(2016年)開始,從北到南,會有8座汙水回收廠陸續開始營運, 目前鎖定的是工業用水,還沒有真正要拿來喝,即使是這樣,我們水資源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李鴻源指出,台灣每天從工廠排放、經由回收處理再利用的汙水達265萬噸,新北市400萬人口,1天的用水量是120萬噸,因此只要回收利用一半的汙水,加上調配得宜,可以解決許多缺水危機。

李鴻源說,由於台灣目前只有汙水處理廠,未來還要繼續興建水資源回收廠。根據估計,汙水回收再利用的成本為1度水新台幣20多元,相較於現行的水價,工廠不可能願意花這麼高的成本購買回收水,因此政府必須祭出補貼政策。李鴻源也說,他知道這可能會招致民眾批評,不過如果用海水淡化的方式,1度水將超過30元,他重申,廢水回收是台灣必須走的路。

Top

 

美國科技報告:小客車耗油在2050年可望降80%

摘譯自2013年3月19日ENS美國華府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在18日所發布的報告指出,在2050年以前,也就是在37年內,美國小型車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汽油消耗高效能插電式油電混合車:2013 BMW i8 Concept Spyder。(BMW 提供)量可以減少達80%。

撰寫報告的委員會主席蔡平(Douglas Chapin)表示,轉變並非一蹴可及,但結合高效能車輛;改用生質能、電能與氫氣以及強有力的政策等方式,可以克服高成本問題,並且影響消費者的決定。

蔡平是維吉尼亞MPR聯營公司首席政策分析與研究顧問,他表示,要達成這80%
的目標「很困難,但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有國家政策的強力支持。」他18日在電視記者會中表示,「即使目標沒有完全達成,部分的成功也可帶來好處。社會整體性的節約能源也是社會的福利。」

不過他也說,單純提高能源效率並無法在2050年以前達成目標。道路車輛的燃油效率必須達到每加侖180英里,根據報告中的說法,這是「現有科技下絕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研究委員會也考慮了其他方案,像是油電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油電車、電動車、氫燃料電池電動車以及瓦斯車等。

委員會表示其所提出的數據是「探索與高度不確定性」的,但也同時指出,他們提出的節省能源成本、提升車輛科技、更佳的燃油經濟性以及溫室氣體減量等改變,都是值得市場投資,且效益高於市場本身的意願。

減少所有燃料的溫室氣體排放意味著在生產與使用這些燃料的時候,不能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委員會同時提出警告,要延長這類利用石化資源產生的電力,「就必須要成功的應用碳捕捉與儲存技術。」

雖然目前玉米酒精以及生質柴油是目前美國市場上唯一的生質燃料,研究委員會發現了一些源自木質纖維素的生質燃料是「更有具有潛力的」,包括一些農業廢棄物如麥桿、柳枝稷、整棵樹以及木材廢料。

委員會表示,這類來自「副產物」的生質燃料是設計用來替代汽油的,可以大量減少石油的使用以及溫室氣體排放量。導入使用這些燃料對現有輸送系統以及車輛並不會有重大影響。

報告中表示,結合使用高效能車輛以及足夠的纖維素生質燃油,可以在2050年以前達成減少石油消耗80%的目標。

當然,電動車不會排放任何溫室氣體,但也有其他無法推廣的阻礙。

委員會指出,電力的生產以及電網額外的負擔都是必須考量的因素。

至於到氫燃料電池車,委員會承認其唯一的排放物是水,並且表示這類車輛在2050年時應該會比先進的汽油車便宜。

但仍然會有問題。委員會警告說,協調發展氫氣基礎建設以及伴隨而來更多的燃料電池車輛將是「昂貴且困難」的。

委員會的報告表示,產生氫氣的過程中會排放溫室氣體,而低溫室氣體排放的製氫法過於昂貴,且需要進一步發展以提高競爭力。

報告表示,我們無法知道哪一個技術方法最後會獲得成功,這涉及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委員會相信,最好的辦法就是政府與業界共同促進對車輛與燃料研究的投資與發展,針對各項主要技術的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Top

 

陽光屋頂 減少依賴傳統能源

摘錄自2013年3月23日中央社台南報導
經濟部能源局「陽光屋頂百萬座南部推動辦公室」今天(23日)成立,盼加速南部太陽光電系統建置,降低台灣對傳統能源的依賴。

陽光屋頂百萬座南部推動辦公室設於台南市的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下午由能源局長歐嘉瑞、台南市長賴清德等人揭牌後運作。

歐嘉瑞表示,累計至2012年底,全國太陽光電系統設置量為222.4MW(百萬瓦),其中約70%設在嘉義以南地區;南台灣日照條件比北台灣好,適合發展太陽能發電;辦公室成立後將配合地方政府整合資源,積極推動太陽光電政策。

他說,經濟部去年起推動「陽光屋頂百萬座推動計畫」,預定在2030年達到3100MW的太陽光電系統設置目標,逐步降低台灣對傳統能源的依賴。因台灣土地資源寶貴,能源局採取「先屋頂再地面」的穩健策略;今年原本預計增加130MW設置量,但推廣效果超乎預期,已在研擬是否提高。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若台灣在2030年時可擁有3100MW的太陽能發電設置量,數字已超過核四廠設置容量的2700MW,可以解決要不要蓋核四的重大爭議。他希望經濟部能再提高太陽光電系統的設置量,並把推廣重點放在陽光充足的南部地區,才能事半功倍。

歐嘉瑞會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太陽光電系統需要陽光才能發電,核電廠則幾乎可24小時運轉;同樣的設置容量,核電廠的年發電量約為太陽光電系統的6.5倍,單純從設置容量的數字來比較並不是很恰當。

Top

 

農地種電 看到日頭就進帳

摘錄自2013年3月24日中國時報屏東報導

3年前在自家農地自費裝設太陽能板,從事養殖漁業的吳武達,單純想讓土地休養生息,也給未來子孫有個乾淨的生長環境。而屏東烈日很爭氣,每月平均為他帶來1萬餘元的收入。他笑著說,就像提早領老人年金般,「看到日頭就有錢領」。

裝設前曾花好一番工夫在收集資料,只知道太陽能是流行趨勢,但要把一個發電的板子放在自己生活周遭難免有點害怕。吳武達說,當時逢人就問這對身體是否危害?靠近會不會被電?還因此被人笑是「庄腳俗」。

之後聽專家解釋,電量產生時是低電壓的直流電,且不會產生輻射、噪音及臭味,於是他毅然決然在近百坪農地上,自費130萬元架設。起初每兩個月都迫不急待去刷存摺,看到有錢存入便笑著離開銀行。

吳武達說,以前常看到商家門前貼著日日見財、對我生財,都很不以為然,但自從裝了太陽能板後,只要日頭一出來就等著收錢,才體會這種感覺。經過2年統計,不論晴雨,一年約可發電12350度電,平均每月收入可達1萬1千餘元。

但他說,想靠發電致富真的不可能,且要10年後才能回收成本。不過試想,哪個賺錢的工廠沒有噪音、空氣汙染就能有收入,而轉化的電能也不需卡車載送,每年僅需4至5次將板子上的灰塵清除便可,輕鬆寫意。

現在逢人就推廣太陽能發電的好處,但他提醒要申裝的民眾,必須確認裝在屋頂或房屋四周的太陽能板是否合法。如果被認定違建必須拆除,將得不償失。

Top

 

地球日∣愛地球 趁現在! 2013 台灣地球日啟動

本報2013年3月25日台北訊,李采薇、林琳報導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23日宣告啟動今年世界地球日十大系列行動,包括氣候變遷調適、核電歸零、發展綠色經濟等,邀請社會大眾共同響應。該會理事長陳建志表示,地球日已經是世界響應的全球運動,保護地球行動不能再等,即刻就必須馬上行動。

2013 年的世界地球日,以綠色瓢蟲的概念,提醒著人類的的每一個行動,都要兼顧生態的平衡,因為面對地球的種種危機,人類已經無法避面這世代,許多氣候變遷的災難,綠色行動以及綠色思考,就是現在開始行動!因此記者會現場以愛地球宣誓、並瓶蓋做為素材的藝術裝置來讓更多人了解地球正面臨的危機。

十大訴求護地球 NGO團體聚集宣示

台灣地球日發起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地球日(4月22日)前一個月號召民間團體及夥伴為今年地球日啟動,共同喊出十大行動,包括地球行動家徵件競賽、地球保衛站、氣候變遷調適大作戰、核電歸零行動、關燈一小時、防災減災,自給自足的資源:校園與社區的基本防災生存技能學習推廣計畫、主婦EAT起愛‧幸福力量∞大、布入尼國女兒心‧布衛生棉創意展、山上沒有樹‧山下沒有水‧前人不講古‧後人沒有根、一起救地球(發展綠色經濟、綠色能源)等,邀請社會大眾共同響應。

第二屆地球行動家徵件中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推出「 地球行動家」企劃徵選活動,邀請高中以上在校學生及社會團體透過綠色點子的發想與實踐,影響身邊更多人一同關心、參與並著手改善我們的地球環境。

去年許多行動家結合自身專業或生活資源,組織各式環境行動,舉凡二手交換市集、建立屋頂藥用植物園、舊物品的改造再利用、自發性的環境解說與淨灘活動以及推廣環保中藥罐等,這讓我們知道,其實任何人都可以共同為環境議題發聲,只要有越多的地球日活動被發起,就可以鼓勵越多身邊的人就近參與,讓愛地球的種子在世界各地發育。

本次「地球行動家」活動募集推廣對象主要分為學生組與社會組兩類,三人以上便可組隊報名,總奬金高達16萬。另外,今年為響應世界地球日The Face of Climate Change,特別增設氣候變遷調適特別奬,自即日起至4月10日前將地球行動家活動企劃書上傳到台灣地球日網站(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518),就可參加徵選。

走訪2013台北地球日 展開美好綠生活

以推廣綠色創意生活概念的「綠色藝術市集」,將邁入第六個年頭。今年持續於台灣博物館舉行,市集設計分為三個主題區,提供「食品與食物」、「能源與生產」、「生態與土地」三面向的環境友善生活方案。同時亦有 「土地音樂會」邀請關注土地的獨立樂團、「草地講堂」定時舉辦主題分享,邀請深入環保議題的NGO團體在草地上開講,並邀請民眾現場直接參與所推動議題之行動、發人深省的末日美術館…,讓大夥從各種感官,都可以感受到跟地球一起脈動的美好。

台北地球日更多介紹 http://www.earthday.org.tw/node/5363

地球保衛站 用上也一同響應地球日

地球負載著60億的人口,以土地、森林、海洋、河流養育著每一個生命,但在面臨環境的變遷和暖化的威脅時,換我們站出來捍衛地球的健康,為它爭取生生不息的機會。趕快到地球日粉絲團參與環境有獎徵答,有機會抽到綠色好禮喔。

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EarthDayTW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表示,想知道更多地球日環境消息,只要來到地球日網站,或是訂閱地球日電子報,就有可以馬上獲得各式活動消息 http://www.earthday.org.tw

Top

 

行動參與∣【連署】搶救新莊溫仔底溼地公園

主辦單位:守護新莊綠地生態聯盟

主旨:朱立倫市長,請留一塊完整的綠地生態給新莊的孩子們!

塭仔底溼地公園

連署訴求:

前兩天社區得到一個訊息。聽說:塭仔底溼地公園面向昌平國小幼稚園門口的這一塊綠地(約公園的三分之一),將被挪為新的派出所預定地!!!

這時,兒子問我為什麼派出所要蓋在公園裡?新莊沒有別的地方可以蓋了嗎?那上個星期天阿姨跟我說「剛出生的八隻紅冠水雞寶寶」是不是會不見?是不是夜鷺也會飛走不再回來?我只好回他說:「很有可能!因為他們很怕生!」那媽媽我再問你一個問題?阿姨說以後可以帶我去公園學做人工浮島,認識很多植物和昆蟲是不是也沒有了? 我只好再回他說:「很有可能!因為拿去蓋派出所,就沒有場地可以給你學作浮島了!」蛤~~~真的喔!孩子嘟著嘴一直唸:「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明明是給人家玩的公園偏偏拿去蓋房子!!!爸比還說過幾年我和阿公種的那棵櫻花樹就會長高高,開出粉紅色的花,我們全家去公園散步就可以賞花,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你們大人最愛騙人了啦!」

兒子一連串的問題和「你們大人最愛騙人」的話語,讓我輾轉難眠!心想這幾年新莊房子越蓋越多,人口數早就超過40萬人,未來還可能衝破60萬。那社區有公園有綠地不是更加分、更重要嗎?更何況是一個生態豐富的溼地公園,而市府怎麼會想拿來蓋派出所?難道沒有別的辦法可想?還是我們的公部門太便宜行事?老是開生態環保的倒車。

社區的朋友們,經過求證,這是一則真實的訊息,不再只是「聽說」,而且最快在今年底「派出所」就會出現在「塭仔底溼地公園」。希望您跟我們一起努力和呼籲:「請朱立倫市長與波麗士大人為新莊的孩子們,在都市叢林裡留下一塊難得一見的綠地生態。」

塭仔底溼地公園 塭仔底溼地公園

以下是我們的訴求:

1. 塭仔底溼地公園現有的綠地為什麼要改蓋派出所,這是剝奪市民享有綠地的權利,請市府向社區民眾說清楚?

2. 聽說派出所原先是要蓋在昌平國小的後停車場?而另選他址的原因為何?現在昌平國小的後停車場市府正在規劃為大型停車場,是否能將計畫變更,讓派出所與停車場共構?達成三贏的局面。

3. 新莊副都心是否還有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可以蓋派出所?請市府再作評估與檢討。

如果您認同我們的訴求,請加入請願和連署的行列
http://campaign.tw-npo.org/about_us01.php?id=2013032210290100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徐琬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徐琬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