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水高雄 重塑幸福湧泉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營造水高雄 重塑幸福湧泉

【原來高雄這麼水】系列報導Ⅲ

2013年03月25日
本報2013年3月25日高雄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柴山而下的湧泉,有十幾處透過人為圳溝或自然力量貫穿周邊的社區,民間團體期待透過保育湧泉,重返水高雄寶座。柴山孕育豐富水源,從小溪貝塚架構的高雄古環境,看出高雄港灣都市的雛型,但是現在高雄卻給人極度缺水的印象。為了喚回水水高雄,當地民間團體計畫沿著柴山湧泉的足跡,重現柴山湧泉人文風情。

被矇住的龍睛

從高雄市柴山生態教育中心旁的登山口進入龍泉寺,跟著高雄市柴山會總幹事楊娉育的腳步,一路尋找湧泉的路徑。寺口的水池裡的涼亭寫著「國基鞏固」,與另一邊龍皇寺步道入口處左側的龍目井,兩井相連成為龍巖冽泉,有如龍的兩顆眼睛。

如今,因為無節制的開發、水泥化,以及森林砍伐破壞,僅剩北登山口旁的龍目井雨季時尚有清澈的冷泉奔湧而出。

龍泉寺旁的水池涼亭,雖國基鞏固卻龍困淺灘。龍目井只在大雨之後才會出水,柴山會則以預測出泉日,要民眾注目湧泉命運。

龍巖冽泉在清朝被列為鳳山八景之一,豐沛的水源來自柴山。柴山的地形是由數百萬年地殼擠壓運動,海底隆起的珊瑚礁所構成,珊瑚礁石灰岩孔隙大,雨水滲入底層而成伏流水;伏流水遇到礁岩裂縫隨即奔湧而出,形成湧泉。當年泉水灌溉桑田百餘甲,曾是灌溉內惟地區百餘甲田地的重要水源,與在地常民生活息息相關。

水泥化禁錮水源

池底卵石看似美麗,卻禁錮了伏流水溢出陸地的機會。根據柴山會訪談的居民口述,龍目井原本長年都有水。以前沒有冰箱的時代,將肉類、不耐熱的蔬菜用提籃吊著浸在溝渠的冷泉中,是很好的冷藏方式;30多歲的居民,也還記得小時候居民聚集游泳的印象,因為水太深甚至有人因此溺斃。只是,又深又冷的泉水到哪裡去?

柴山會去年監測龍巖冽泉龍目井湧出泉水的狀況,並記錄到去年6月12日是第一次湧出泉水的日子,希望民眾關心湧泉的命運。

2005年前,龍目井是有泥土層的,還有許多水生植物,白花水龍、田字草、水丁香、醴腸、輪傘草都在這裡現蹤,歷經2005、2008年兩次工程,水池底部全鋪設卵石,有如一個大水缸,水生物失去蹤影。現在壁上還有一些植物,一小撮的輪傘草,大部分都是大花咸豐草。

被水泥糊住的咕咾石

早年湧泉不只這兩處,卻是最大的出水處,磅礡的氣勢曾留下「龍澌百丈淵」的形容,現在則完全沒水。除了這兩處,沿著柴山周圍,總共有十幾處礁縫會湧出水泉,透過人為或自然力量貫穿各處。

從龍泉寺往外的水圳,仍清澈可見兩邊建築的倒影;清泉街的屋舍沿著圳溝而居,自強新村中更有多條圳溝。只是圳溝兩旁的咕咾石,具有天然多孔隙的水圳,卻用水泥填平,原應自然樣貌豐富的植被,一片空白,如此一來,無法提供泉水良好遮蔭,過度曝曬的結果造成嚴重優養化的現象。

紅橋下,右邊是水圳不是步道,只是沒有水了。龍泉寺外的溝圳仍清澈可見建築倒影。
石頭公廟牆壁上的水管,不久前還會出水。清泉街圳溝咕咾石孔隙已經被水泥填平。

這樣的現象隨處可見,位於石頭公廟登山口旁的水溝仍有淺淺的水,這是沿著龍泉寺流下來的湧泉,溝邊的牆上光禿一片;幾個塑膠水管出口,不久前還有水湧出,現在則完全沒有水。之前還曾看到棕塘鱧,即使是枯水期也抓得到迴游性魚蝦。

以湧泉為高雄都市發展加分

期待湧泉帶給高雄幸福城市。(圖片來源:邱郁文研究團隊)「在今日山上森林的破壞、山下水泥覆蓋之後,完全不見當年美景。」即使如此,楊娉育仍認為有可為之處。在了解湧泉所到之處遭遇的困境,柴山會計畫進行湧泉出水地點、周圍植被及其生態環境的調查,希望能拆除水泥、不當工程,恢復見底的土地,讓水、植物長回來,讓落葉、碎屑製造魚兒的營養鹽,讓潔淨的湧泉源源不絕,讓高雄成為不缺水的都市。

楊娉育說,湧泉是最好的天然禮物,日本百大名水,7成是湧泉。高雄擁有具有文化以及生態價值的湧泉資源,應保育下來,依區域差異規畫湧泉地景、維護環境、發展相關產業,讓湧泉及港灣風情為高雄加分。(系列報導完)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