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基因科技無罪-罪在貪婪
知性專題 [鯨豚簡介]適應-總論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1
理性關懷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基因科技無罪-罪在貪婪
專  欄 [專欄作家-黃怡]動物與文學 (四)
活動訊息 [活動]「合歡山高地植物生態專業培育營隊」第一梯次招生簡章 8.31-9.2
[活動]國際珍古德協會環境教育計畫-根與芽種子教師暨福山義務解說員培訓研習營
[研討會]2001新能源國際研討會 7.15-16
[大地與人的對話]關山親水公園 7.12
本會訊息 成立「台灣環境事件小組」,積極招募義工中
美國環境新聞ENS今日暫停刊出
感謝 王成交先生7.4捐款$2,000元
感謝 鄞素日小姐7.4捐款$2,000元

[鯨豚簡介]適應-總論  >>>

  鯨類是由生活在陸上的哺乳動物祖先演化而來。故承繼了溫血、呼吸空氣的特點,而這使得鯨類生活在他們現在的水域中必須產生一些特化的構造。水是空氣更加黏稠的介質,使得水中運動較為困難,這可由水中及陸上運動最快的比較來了解。同時,水也比空氣導熱快,傳聲較快而不易減弱,同時吸收光線較迅速,水也有較高的反射係數。

  雖然水對哺乳動物而言,是挑戰性較高的生存環境,但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地方。而生活在水中最大的優點就是水的浮力可幫助動物抵抗重力,海中也有大量的可供利用的資源,如許多的哺乳類以水生動物為食,或在水中尋求保護,這些甚至包括一些不可能的動物,如部分的貓、蝙蝠、豬、靈長動物,當然也包括人在內。毫無意外的,這些好處使得一些哺乳動物產生適應水中生活的特化構造。陸上哺乳動物的基本構造,即可適應簡單的水生需求(如部分極區的熊、是水生的,但外表與其他的熊很像)。而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才需要演化出明顯的型態及功能上的轉變,而這些水生的哺乳動物,如海牛(鰭腳目)及鯨(鯨目)中,轉變是非常大的。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1 >>>

  • 違反環評法 8家通過環評開發案業者受罰:主因是開發單位只重視能否快速通過環評審查 未能落實報告書中所撰寫嚴謹承諾事項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環保署有鑒於目前資源回收管理基金虧損嚴重 寶特瓶回收獎勵金是否取消 8月1日前定案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五類業者10月起須設資源回收設施:交通場站便利商店業、汽機車加油站及站內包裝飲料販賣業、無線通信器材和攝影器材零售業 (台北 中國時報)
  • 家庭工廠廢水、死豬死雞入石門大圳 污染自家水(水利站輪流派員巡視並打撈廢棄物 但進水口垃圾每天仍堆積如山) (桃園平鎮 中國時報)
  • 大林鎮發現疑似機油污染河川(環保局將執行河川稽巡查管制計畫 配合河川主管機關 結合警力及環保局人員輪班巡邏) (嘉義 中央社)
  • 走私紅龍風氣再起:野保小組不排除這與農委會準備開放人工飼養保育類動物自由進口買賣方案的政策有關 (台灣 東森新聞報)
  • 台北市進口出公會舉辦2001世界環保暨機械設備型錄展 日本、英國、瑞士、瑞典及德國等5國駐華辦事處聯合參展 (台灣 中央社)
  • 北勢溪 驚見流刺網「橫」行(北勢溪、 魚堀溪河段都屬禁漁區域;目前未查獲違法者 但已拆除流刺網 並會繼續查緝) (北縣坪林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1 >>>

  • 海南香蕉種植技術改進 對環境形成潛在威脅(收穫之後蕉農把不可降解的塑膠製品套袋 隨意丟棄或在田頭焚燒) (海南 人民網)
  • 含多種病原體 新疆治理醫院污水縣級以上要求達標排放 (新疆 中新社)
  • 白色污染難除 環保食具僅占10%:中小企業多持觀望態度 或僅購進部分環保食具以應付檢查 主因是其價格較高 市場難以接受 (中國 東方網)
  • 環保局強行關閉龍崗區露天煤場(煤粉飛揚 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生活) (深圳 廣州日報)
  • 瓶裝飲用水 抽查京津滬蓉近兩成半不合格:針對此四個城市196種瓶裝飲用水質量進行國家監督 (中國 人民日報)
  • 上海市環境保護部門將加快清潔能源助動車替代進程 (上海 新華網)
  • 杭州機動車尾氣排放合格率達98% (杭州 新華網)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基因科技無罪-罪在貪婪 >>>

  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報導,第一批經人工改造基因、來自「三親」的人類嬰兒已經誕生。然而由於目前科學家對基因功能及基因相互作用了解有限,在技術應用上均比較保留,各國幾乎都規定基因科技只能應用於體細胞,而不能應用於生殖細胞,以免不可預知的風險殃及後代,國內衛生署在人工生殖法中也明文禁止基因科技用於改造精、卵、胚胎等生殖細胞。英美科學家對此更是憂心忡忡,例如長期批判生物科技的華府「經濟趨勢基金會」主席芮夫金直言:「你怎麼知道你不會創造出一個心智怪物?我們可能正在策劃自己的滅絕?」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嚴重挑戰了目前現存的政治、道德以及傳統倫理等規範!對於既存秩序解體的惴惴不安,讓基因科技的發展蒙上了不道德的陰影;在不平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科技,使得世界更加傾斜,一邊是在飢餓邊緣線上掙扎存活的第三世界兒童,另一邊卻是經由基因改造,在未來世界中占盡優勢的先進國家嬰兒,這樣的發展究竟對世人是幸或不幸?

  嚴格來講,基因改造應用於生殖上,帶有先入為主的、納粹式的種族優越心態,嚴重違反物種多樣性的原則,這正是科技發展的弔詭之處,一個讓少數人更幸福的技術反倒使得全體人類遭受更多的不幸福,對於自身種族的保證延續,卻是以其他種族的滅絕為代價。

  儘管人類在理智上對此多所疑慮,科技的發展卻仍不斷轟隆前進!也因此,與其怪罪發明的科學家不道德,還不如探究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這些科學家們樂此不疲?除了來自於所謂增進人類文明幸福的泛泛之論外,其實不能忽略的是主宰這些基因技術的跨國資本,因為技術與專利的壟斷,才讓這些原本使人類更為幸福的科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成為追求利潤的工具,擴大了世界的不平衡差距!

  科技本身無罪,有罪的應該是人類的私慾與資本對於利潤貪婪的渴求!(2001.5.7)

本文摘錄自【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

[專欄作家]動物與文學 (四) >>>

作者:黃怡 (本文係作者於1999年11月在台大演講的講稿)

  「由這一類動物(人)去哀悼另一類動物,是太陽底下的一件新事。在歐洲的古石器時代,殺死最後一隻史前巨象的原始人類,想到的祇是要肉排。殺死最後一隻鴿子的獵人,想到的祇是他的槍法。一棒打死最後一隻海雀的水手,根本不為什麼。...我們喪失鴿子,便已哀悼為人類的損失;換是我們的喪禮,鴿子不見得來追悼我們。就憑這件事,即可證明我們是優於動物的。」李奧波以此來激勵我們從事生態保育。

  「我們都為了安全、興旺、舒適、長壽、乏味而奮鬥。鹿用牠靈活的腿來奮鬥,牧羊者用陷阱與毒藥,政治家用講的,我們多半用機器、投票和錢來奮鬥,但所求都是一樣的:我們這時代的平安。... 但過多的安全恐怕日後會帶來危險。這是梭羅的金言:荒野是世界的救星。或許這是狼的旨意,山已知道,但人卻很少注意。」

  和史懷哲一樣的,李奧波認為這種土地倫理是社會進化的產物。雖然當時還沒有人談論到生物多樣性,沒有人統計到工業革命後造成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滅絕(其中的第五次滅絕使恐龍絕了種),沒有人預言二十一世紀後半地球上將有三分之二的動植物滅絕。李奧波請大家注意到人類與一切都沒有「生命的關係」時會怎麼樣,這就是社會主義裡常講的「異化」或「疏離」。所以他強調:「土地倫理的進化是智慧也是感情的過程」。

  談到動物與文學,<<砂地郡曆誌>>是一本必讀的名著,因為它是二十世紀生態運動的一個里程碑,也由於生態運動的蓬興,使我們回顧而明瞭到像梭羅<<湖濱散記>>這類作品的先知性質。

  接著我們來談談卡遜女士。關於卡遜女士的一生,有一本非常好的傳記已成為中譯本,叫做<<自然的見證人>>(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版),有興趣的朋友可找來看看。這位研究海洋生物的作家,在出版她的劃時代巨作<<寂靜的春天>>(1962年初版)之前,寫過三本非常暢銷的書:<<海風下>>(1941)、<<周遭之海>>(1951)及<<在海之濱>>(1956),比較起前幾本書寫實主義的散文風格,<<寂靜的春天>>像是一本控訴,可以感覺作者對於環境的惡化,已經到了心焦如焚的地步。

  卡遜女士倒是直截了當就承認尊重生命的神秘主義,<<寂靜的春天>>一翻開就是獻給史懷哲的,還摘錄了一段他的話:「人類已失去了預見和適時安排的能力。他最後會以毀掉地球而告終。」(Man has lost the capacityto foresee and to forestall. He will end by destroying the earth.) 此書或許是本世紀影響最大的調查報導,裡面描述DDT的濫用給地球生態所帶來的災難,或將使人們永遠感覺不到春天的到來,因為昆蟲鳥類不再歌唱,春天勢必成了「寂靜的春天」。

  『控制自然』一詞,是傲慢自大的表現,是生物學及哲學舊石器時代的產物,以為自然的存在是為了人類的方便,大部份昆蟲學的觀念與應用,都是從那時代來的。不幸的是,這麼原始的科學,竟有最現代、最可怕的武器,在殺滅昆蟲的同時,也破壞了地球。」卡遜女士寫道。像史懷哲一樣,她並沒有探討為什麼鳥獸蟲魚必須存在,祇是以連串驚人的事實,來告訴我們現代的化學工業在如何的大量滅絕許多物種,其中甚至包括在大自然反撲後,人類也連同遭殃。

  有人說,要感受大自然的造化之美,必須看卡遜的前三本書,但是要挽救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卻必須忍受<<寂靜的春天>>所顯示出來的強烈失落感。卡遜的文筆所揭之處,莫不充滿著人類顢頇的破壞痕跡,其中的疏忽與惡意確實俱是人類自私自大的結果,而且文明所造成的大自然,其裂痕之大、蝕浸之深,都是難以退滅回復的。美國的政策最後認同了卡遜的觀點,續而引領了其他國家的跟進,不知搶救下多少瀕臨絕種的蟲魚鳥獸。也因此,曾有人將她的成就與迦利略、達爾文並列,但是卻有些受到打擊的相關業界,暗暗說她是共產主義者,祇想把地球拱手讓給蟲魚鳥獸。

  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中對我們的最大的提醒,可以歸結於一句話:「在大自然界中,沒有什麼是單獨存在的。」卡遜也教我們要有忍耐的義務,忍耐著避免去做任何可能傷害到其他生物的行為,這才是尊重生命的真正起點。

【文章連載】
 動物與文學 (一) (二) (三) (四)

本文轉載自【黃怡網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feplus/index.html

[活動]「合歡山高地植物生態專業培育營隊」第一梯次招生簡章 8.31-9.2 >>>

  時 間:8月31日-9月2日
  地 點:合歡山
  對 象:

  1. 有意、有心以台灣植物作為教學、授課、解說、環境教育教材的人員。

  2. 從事本土生態教育的教職人員。

  3. 環境佈道師訓練結業學員。

  4. 具高度關愛本土生態之各方善知識。

  費 用:每位學員2,900元
      (含食宿、車資、保險等,住套房者需另補差額)
  主 辦: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通識教育中心、人文科、台灣生態
      研究中心
  報 名:(04)26328001轉6051或6001洽李佩芬小姐

  1998年元月我們開辦了第一梯次的「環境佈道師培育營」,迄今,已辦了六個梯次,這段時間承蒙諸方大德的幫忙,或捐款或出力,協助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感懷,藉由這樣的機緣、凝聚共同的心志,感受萬物共榮共存的情誼。由於培訓的學員希望再次充電,期待更深入探討台灣生態學的知識,提昇本土教育的水準,我們決定開辦專業營隊,服務社會。

  本營隊最大特色:參與培訓的學員可以以工本費申購陳玉峰教授拍攝25年累積的專業幻燈片,上完課程之後,加上閱讀,您即可具備擔任高地植物教席的能力或涵養;本營隊講師擁有最紮實的台灣生態及解說專業。

[活動]國際珍古德協會環境教育計畫-根與芽種子教師暨福山義務解說員培訓研習營 >>>

  時  間:
  第一梯次-2001年7月31日至8月02日 (開放全國各縣市教師報名參加)
  第二梯次-2001年8月14日至8月16日 (開放全國各縣市教師報名參加)
  第三梯次-200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 (開放全國各縣市教師報名參加)
  第四梯次-2001年8月28日至8月30日 (宜蘭縣市之教師優先錄取)

  研習地點:福山植物園
  研習費用:新台幣1800元整(僅酌收三天兩夜食宿費用)
  報  名:聯絡電話:(02)23583058 朱珮文;傳真電話:(02)23915677
  報名截止:2001年7月15日,每梯次限額30名。
  主辦單位: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福山分所

  如果你想參與國際珍古德協會所推動的根與芽環境教育計畫!你想學習如何帶領學生,以實際的行動來關懷環境、關懷社區、關懷動物。成為根與芽計畫的種子教師,把根與芽的希望帶回校園,並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讓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為我們生活的週遭盡一己之力。

  福山植物園是豐富多元的大自然教室,園區內擁有相當多樣性的自然生態,認識福山、了解福山、進而成為福山義務解說員,貢獻所學分享交流,為美麗的大自然增添一份知性之美。

* 本研習課程可申請核發教師研習時數。
* 本研習活動內容包含室內、戶外課程,參加研習者請穿著長褲、球鞋。
* 為了環保,請自備環保杯、筷子、湯匙。

[研討會]2001新能源國際研討會 7.15-16 >>>

 時 間:7月15日(日)∼16日(一)
 地 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 前瞻廳 (地址: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
 主 辦: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
 承 辦:『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聯絡人:賴芬蘭 Tel: (02)2362-1362
 報 名:(02)2364-8587

[大地與人的對話]關山親水公園 7.12 >>>

  播出時間:7月12日(四)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守望台灣,守望我們美麗的家鄉。因為用心的規劃,家鄉可以變得更美麗。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是關山親水公園。

  台東縣的關山鎮以關山米聞名,原本只是台灣典型的農業小鎮,這幾年卻突然成了熱門的遊憩景點。男女老幼,還有各學校旅遊,都爭相來到這裡騎自行車。

  關山鎮鎮長許瑞貴從學生時代就深愛家鄉,擔任鎮長以來,努力將它打造成公園城鎮。目前在任內已經種了六萬棵樹,在處理好垃圾和廢棄土問題之後,他將原本卑南溪旁的一塊沖積地,闢為佔地廣闊的親水公園,環繞全鎮的則是自行車步道。他原本只想為鎮民打造一個適合居住的環境,卻吸引了絡繹不絕的遊客。本集節目,我們就到關山去玩一玩。

[本會訊息]成立「台灣環境事件小組」,積極招募義工中 >>>

  歷史,永遠都是長長的故事。

  在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週年之際,回顧一年來全球環境新聞的點點滴滴,不免有感於台灣環境事件的發展,不論是公害抗爭、溼地及保護區的破壞消失或辛苦保育,以及許多延宕多年的重大事件,多是資料散落,缺乏整理。

  對於初接觸環境事件的人們,可能難以想像台灣的環境運動,並不是趕流行的三五年的工夫,而已經是二三十年的投入。

  對於許許多多對環保生態議題還有些陌生的人來說,在遇到需要為環境付出些許代價之時,他們要的,並不是情感或道德的「環境至上」,而是對事情的充份理解。

  因此,要有人說故事,要有人寫歷史。台灣環境事件小組於是誕生。 

  這個企圖其實是個浩大的工作,因此,我們急需您的投入與參與。

詳情請參閱:http://www.e-info.org.tw/~ecostory/
歡迎有興趣加入義工者,請以e-mail 與我們連絡: ecostory@e-info.org.tw

[本會訊息]美國環境新聞ENS今日暫停刊出 >>>

  因調整作業流程,今日美國環境新聞ENS暫停一日,明天恢復發行,敬請見諒!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