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回答此問題,我們首先要檢查牠們的呼吸系統。其呼吸系統有一些不尋常的外貌,為避免水進入呼吸道,鼻道是複雜的旋繞狀,其咽(呼吸道上端)延伸到鼻腔,而非開口於喉。 但鯨是否有較大的肺腔呢?就比例上,鯨的肺不明顯大於陸哺乳類,甚至肺的體積較小於陸生的哺乳類。更令人驚訝的是,最會潛水的鯨有較小的肺。明顯的,肺的體積並不能解釋為何鯨能在一次呼吸中,儲存足夠的氧,維持數小時的潛水。 鯨類為增加氧氣的儲存能力,並非由擴大肺的容積,而是改變循環系統及肌肉的化學成分。 鯨類的血液佔體重的10-15%,而人類則只有7%,更重要的是,負責運送氧的血球細胞──紅血球,也比較多。血中血紅素的濃度是高於陸生哺乳類,這增加了血液攜氧的量。 血紅素同時亦出現在肌肉,通常被稱為肌紅蛋白,其對氧的親和力大於血紅素,故血所帶的氧可迅速地移到肌肉。肌紅素在鯨類亦比陸生哺乳類多,且濃度較高,這也使肌肉顏色特別的深。 即使如此,我們把所有儲存在海豚的氧加起來,這包括肺內的氧,血中的氧及肌肉儲存,然後分解這些氧,以休息代謝率來計算,尚不夠維持其在水底的時間。顯然有其他機制在潛水時運作,或可能無氧時,動物能快速的運動。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聯合國報告指出生物科技對發展中國家之利益 (上) >>> Cat Lazaroff 報導 墨西哥,墨西哥市,2001-7-11,(ENS) -由聯合國發展計劃委託執行的【人類發展報告2001】於週二發表,該報告結論指出,許多發展中國家可能會從基因改造食品、作物,以及其他生物體上,獲得大額利益。報告中說,這些作物將顯著地降低人們的營養失調程度,並幫助貧窮的農人在貧瘠的土地上耕種。 這份報告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的生物和資訊科技潛力,評估72個國家的科技成就,並根據人類文明發展程度,將162個國家依序排名。 這份報告總結,基因改造農業技術可創造出抗病毒、耐乾旱,與營養提高的作物。這類作物具有改善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食物安全的驚人潛力。這份報告論及,這類作物能顯著地降低營養不良 - 一項仍影響全世界超過8億人口的病症。 這份報告雖然承認了環境與健康風險需要被提出討論,它主張這些風險可以被管理。 報告的領導作者 - Sakiko Fukuda-Parr說,為確保生物科技可符合世界貧者的農業需要,在研究與發展上做更大的公共投資是必要的。 「我們不能單單依賴私人研究中心和組織來發展這項工作」,Fukuda-Parr說。他的談話指出,私人研究大部分是為了迎合高收入消費者的需要,而不是發展中國家幾乎無購買能力的人們。 這份報告特別指出,有發展稷(栗)、高梁與樹薯新品種的急切需要。這些作物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窮人的民生基本食品。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長馬克‧摩洛克‧布朗同意這項建議,他並指出,這樣的公共投資已經產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結果。他所指的是,最近由聯合國發展計劃、日本政府與其它國際夥伴,成功發展出新稻米品種的努力過程。 布朗說,「這些新品種提高50%產量,提前30到50天成熟,大幅提高耐病害與耐乾旱的程度,抗蟲,甚至比雜草更具生存競爭力」;「而且,它們特別有用,因為栽種它們不需肥料或殺草劑,這些東西貧窮的農人無論如何都無法負擔。這項創舉顯示,生物科技對於改善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食物安全的巨大潛力。」 三年來,在歐洲販售的基因改造玉米、蕃茄、馬鈴薯與棉花,時常被媒體形容成 "Frankenstein foods" (編按)。因為人們擔憂潛在的健康與環境風險,這些作物在市場上已被抑止。【人類發展計劃】提出辯論,認為基因改造的風險是可以被管理的,但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需要外力協助。[編按:根據瑪麗‧雪萊小說《Frankenstein》,或電影版的《科學怪人》,劇中的瑞士學生就叫Frankenstein,他利用部分屍體創造科學怪人,最後反被科學怪人給毀了。而今,〝Frankenstein〞這個字被引申為「長得像人的怪物」或「失控的新發明最後卻摧毀了發明人」。在歐洲,關心食物安全的各方團體和個人,於是稱基因改造食物為Frankenstein foods來表示他們的憂慮。] 該報告指出,生物科技與食物安全的問題,常來自於粗劣的政策、不當的法令與整個過程的公開性不足。聯合國發展計劃署舉例說明,歐洲管理者的粗劣管理導致了狂牛病的擴散。 這些挑戰對於資源稀少、專家缺乏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會特別嚴重。這份報告以阿根廷與埃及為例,指出發展中國家正邁向創立國家指導方針、認可程序與研究單位,以評估基因改造作物的風險。 根據這份報告,現今歐洲與美國針對新生物科技的爭議,都忽略了發展中國家所關注的焦點及其需要。而西方消費者自然把焦點放在,潛在的過敏反應和其它食物安全的議題。 然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對於較高的作物產量、營養,或降低噴灑殺蟲劑的需要,更有興趣。同時,對於發展中國家管理基因改性活生物體(編按)導致的環境風險時可能面臨的困難,急欲販售產品的生物科技跨國公司則傾向低調處理。(編按:根據經濟部國貿局《生物安全議定書》專有名詞中英對照表) Fukuda-Parr說,「無論是有關這些新科技帶來的得或失,貧窮國家人民的聲音都還沒有被聽見。」 這份報告呼籲,針對基因改造生物的長期性衝擊進行更多的研究,並提倡標示基因改造產品,使消費者能夠在被告知的情況下做選擇。澳洲、巴西、日本與英國已經要求此類標示。民意調查也顯示,超過80%的美國消費者希望進行產品標示。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jul2001/2001L-07-11-07.html 作者:黃怡 (本文係作者於1999年11月在台大演講的講稿) 四﹑關於動物的文學(歐陸部份) 歐陸部份的關於動物的文學,我覺得比較集中於專業人員的觀察與研究心得,譬如每個人都知道的達爾文<<物種源起>>,其本身就是絕佳的動物寫作,或者是後來的<<人與動物的感情>>,更是動物心理活動與表情方式的傑作。此外,奧國學者勞倫滋(Konrad Lorenz,1903~1989)的<<所羅門的指環>>﹑<<雁鵝與勞倫滋>>﹑<<論攻擊>>,亦皆為個中佳作,尤其是<<論攻擊>>,至今對於解釋人類的諸多攻擊行為,仍頗具參考價值。 在英語系的﹑關於動物的文學中,有兩個人的作品極受到讀者持久的喜愛,一是哈利亞特(James Herriot,1916~1994)的<<大地之歌>>系列,他是個蘇格蘭的獸醫,寫的盡是鄉村經濟動物與同伴動物與人之間的故事,幽默而具有感情。從他的作品中,可看出歐陸對於與生活有關的動物,已產生一種人道關懷的定型觀念。不過,讀他的作品不見得能夠加深我們對一般動物的了解,但是對於讀獸醫﹑做獸醫的人,哈利亞特的「醫德」倒是頗值得學習。 另外與哈利亞特作品風格近似的,是杜瑞爾(Gerald Durrell,1925~1995) 的<<希臘三部曲>>(包括<<我的家人及其他動物>>﹑<<鳥﹑野獸與親戚>>和<<眾神的花園>>),他的作品也並不是以動物為中心,但是由於他自小與動物一齊長大,後來又創立了一個私人動物園,內容有助於對動物的了解。假使你們對於動物園的人工復育嘗試有興趣,一定不要錯過了他的<<現代方舟二十五年>>。 關於動物的文學有一最大的難度,就是牠們沒有和人類溝通的任何語言,全憑人類對牠們的觀察,做為推論的基礎。然而動物和人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會表現出非常迥異的性格與行為特質,即使一隻家貓與一隻野貓,在對事物的反應上,都不會相同,雖然牠的型態與體質是完全相同的。傑克倫敦在<<白牙>>中,藉著一隻狼與犬的混血兒子,細膩刻劃出野生動物的馴化過程,大多數動物其實都是環境的產物,基因在其中扮演著什麼角色?為什麼基因轉化與動物的演化有關?透過這些傑出的動物文學作家之手筆,我們能有較深的體會。 珍古德(Jane Gooddall) 筆下的黑猩猩與福塞(Dian Fossey) 筆下的大猩猩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她們耗盡一生接近這些動物,記錄下來牠們在不受拘禁狀態下的自然樣態。雖然如此,我們會發現,即連最生動的動物文學都無法完全表達任何一種動物,人類對動物,至今仍像對人類一般,沒有全面性的知識掌握。這或許說明,生命力本身就是為了紓解﹑展現而存在,而不是為了成為可以被人掌握的「客體」而存在。 關懷動物,你們可以從關於動物的文學著手,但任何文學不應該成為你們觀察與了解動物的唯一憑藉。
【文章連載】 本文轉載自【黃怡網站】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lifeplus/index.html 時間:8月11(六)~13日(一) 扇平、藤枝這個地名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伙伴而言,似乎讓人感覺既遙遠又陌生。其實扇平、藤枝一直為南部地區重要的植物觀察與賞鳥的據點。扇平自然教育區則位於高雄縣茂林鄉,日據時代原為日本京都大學演習林之一部份。扇平自然教育區以豐富的植物資源著稱,尤其從日據時代起,就成為當時殖民政府南進的重要研究基地,栽植了許多熱帶植物,其中又以提鍊奎寧的金雞納樹較為人所熟知。 詳情請參閱: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cdc0626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漂流木藝術家-喜富先生 >>>
播出時間:7月26日(四) 早上8:45/下午4:15 台灣之美,有時需要慧眼才能看見,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一位花蓮的漂流木藝術家-喜富先生。花蓮海邊,每年颱風過後,秀姑巒溪總會沖出大量的木頭,這些木材,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是垃圾、廢物,但在他的眼裡,卻是藝術創作的材料。喜富先生是阿美族人,平時在當地的賞鯨船擔任解說員的工作,在一次賞鯨之旅中我們和他認識,發現他對自然保育自有他的看法,本集節目,我們就去拜訪這位漂流木藝術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