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多數的鬚鯨類分布在各水域中,並有洄游的行為,齒鯨也可在不同的水域中發現,但大多數侷限於相當小的地區中,例如有些海豚只生活在河水中,有些只在近岸的海域,有些則是在開放水域中生存。齒鯨中有些科全生活於開放性海洋中,例如抹香鯨及喙鯨科,而瓶鼻海豚及虎鯨在近岸區及深海區都可發現。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工業用清潔劑的代謝物含環境荷爾蒙 會使雄魚產生雌性化現象 --﹥ 本報訊 台灣,2001-10-03-環境荷爾蒙對生態的影響甚鉅,雖然現在還未有實證,其對人體有不良影響﹔然而已有研究結果顯示,會對魚類產生雌性化的異常現象。據國外報導指出,工業用清潔劑的代謝物—壬基苯酚(NP),就是環境荷爾蒙的一種。 因此,環保署乃於去年選定全省北、中、南及東部的40條河川,針對「NP」進行全面調查,本次檢測平均值濃度為4.87ppm、平均檢出率54.2%。環保署強調;朝日新聞曾於今年8月刊登日本環境省研究結果:「NP」會對魚類產生雌性化的不良影響,在實驗的60尾淡水魚中,有13尾雄魚的精巢上發現卵細胞;該環境省亦表示,「NP」雖對魚類、海藻及甲殼類生態有不良影響,但並不會對人類造成影響。 文獻中指出「NP」對魚類的無顯著影響濃度(No Observation Effect Concentration)為6.08 ppm,預估無顯著影響濃度(PNEC)為0.608 ppm。雄魚在水中「NP」濃度23.5 ppm時會出現二次性徵之雌化,11.6 ppm時出現精巢卵。由於「NP」屬於一種對生態有不良影響的環境荷爾蒙,故聯合國環境計畫(UNEP)已將其列入「持久性毒物清單」。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news/taiwan/2001/news-eia01100301.htm ◆[環境政策]聯邦機構未達成降低農藥施用量之目標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8-06.html 本則新聞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贊助。 ◆[生態保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擴大「生物圈保留區網絡」的規模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9-05.html ◆[其他]上萬的阿富汗難民湧入巴基斯坦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9-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28-09.html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人類的傲慢和地球的衰微 (上)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近來的科學研究更清楚地顯示地球曾擁有各種平衡的生態系統,還有在我們理解範圍之外的無數生命。...歷史上的證據現正說明了在人類展開掠食行為以前,那時真正的動物數量其實是現有的數倍。... 在綺沙比克灣,有清楚的證據證明,這兒原本存在有充滿各種生命且互相平衡的生態系統。過去的牡蠣床曾是厚厚的一層,以致還造成行經船隻航行上的危險。但很快地,可做成美食的牡蠣都不見了;牠們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濾淨海水,也被忽略且失去了功能,綺沙比克灣從此變成污綠一片... 沒有了牡蠣,海灣中的化學組成也隨之改變,而對原本數量豐富的海牛、巨型鱘魚、鱷魚和鯨魚來說,這個環境也不再適宜生長了。雖然人們正在試圖復育部分的牡蠣床,但它們再也達不到過去曾有的顛峰狀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10g.html ■[環境關懷事件]以所謂之「生態工法」整治崩塌地可行嗎? (上)-立法院永續發展促進會「土石流災害與坡地開發」山林保育公聽會 --﹥ 作者:張豐年 (外科醫師) ...緣於中部山區經九二一地震後土石鬆動,近日更因桃芝颱風豪雨之洗禮,土石流加劇,因而崩塌地是否需要整治之老議題又被搬上檯面。...桃芝颱風來襲,所謂之「生態工法」半數慘遭覆沒,連樣版區(埔里善天寺與中心路)亦無法倖免。災區各主要河川未受其利,先受其害,土石流變本加厲。但主管部門不僅未虛心檢討,反避重就輕陸續發佈「生態工法」已歷經考驗之消息;更有甚者,連行政院亦被蒙在骨裡,同意擴大計畫,加速進行。 近日重建會宣布將以「群山整治,複合工法」之策略治理土石流,筆者耽心此假生態之名、未經驗證之工法,被拱成拯救大地之靈方聖藥,由災區開始,最後擴及維生系統之中央山脈等,為台灣這片已奄奄一息之地土帶來更大之浩劫。...(90.9.4)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100301.htm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在螢火蟲陪伴下,喬開始說螢火蟲的故事「……螢火蟲的幼蟲生活在水中或林地上,幼蟲長得瘦瘦長長,像分節的小枯木,奇醜無比。」我看過螢火蟲的幼蟲,真如她所言,和會發光的成蟲比起來,真如麻雀變鳳凰。成蟲壽命大約只有10天,出來的主要任務是生殖,和夏天的蟬相似。蟬在白天以聲音來呼喚配偶,而螢火蟲則在晚上利用螢光來吸引愛侶。 喬又說︰「螢火蟲利用光的頻率和亮度來辨識同類、找尋愛侶。不同種類的螢火蟲有不同的亮度,閃動的頻率也不同,這種光是一種冷光,不像燈泡會產生高熱,人類如果能夠製造類似的冷光,對工商業將有很大的幫助。」生物科技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從生物靈巧的結構和功能來獲得靈感,製造有用的產品,例如蝙蝠和雷達,鯨豚和聲納,鯊魚裝和奧運泳將...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 http://e-info.org.tw/reviewer/chao/2001/re-chao011003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