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雖然每種鯨類都被發現分布在某個大範圍的海域中,但個體卻不一定會在此區域中的每一個角落活動。故我們又可把每個種,分為幾個鯨群(stock),每個鯨群(通常有上千隻)生活在地理上可定義出來的區域中。 例如,露脊海豚(humpback dolphin)常被認為具有兩個種,印度太平洋露脊海豚及大西洋露脊海豚。但是在南美東岸發現的一群印度太平洋露脊海豚,和其種分布範圍東緣所發現的(例如那些生活於澳洲水域的)個體,在體型上有一些差異。非洲南部的海豚背上有明顯的隆起,為其名稱的由來,但在澳洲的一支卻沒有隆起,看起來和“大西洋”露脊海豚很相似。 瓶鼻海豚的分群也是很好的例子。在同區域內,近岸與遠岸的個體間,有體型上的差異,近岸區的通常較小型。在封閉水域中的瓶鼻海豚體型通常比開放水域的小。分類學家仍在爭論瓶鼻海豚的種類,因為群與群之間的差異,有些族已被視為不同種了。在東太平洋熱帶海域中,飛旋海豚間區域性差異及體色、體型上的差異已足以分成不同的群。我們必須認清:同一種的動物生存在不同的群體之中。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生態保育]曼德拉藉跨國公園的成立倡議和平 --﹥ 南非,法拉柏瓦,2001-10-05 (ENS)- 位於非洲南部一座跨越三國國境的大型保育園區於週四成立。前南非總統尼爾森•曼德拉在啟用儀式上發表演說,他呼籲世界各地人民拋離恐怖主義的痛苦。在典禮上,曼德拉將這個新命名的「大林波波越境公園」(Great Limpopo Transfrontier Park)譽為維持全球和平的範例。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oct2001/2001L-10-05-02.htmll 本則新聞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歐洲強化企業界的環境會計法制 --﹥ 記者 Donald Sutherland 報導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10-05 (ENS)- 歐盟執委會近日頒布了更嚴格的環境會計帳務指令。所有受到歐盟會計指令約束的歐洲公司,今後在提出成本和責任的環境財務報告時,將遵循新訂標準。執委會期望,歐洲公司能自發性地在給股東的財務報告裡,提昇其中環境資訊的品質、透明化和可比較性。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oct2001/2001L-10-05-01.html ◆[能源議題]美國汽車省油效益 滑落歷史新低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0-05 (ENS)- 美國環保署本週發表報告,指出美國各型車輛的省油效益已經滑降到20年來的最低點,每加侖只有20.4英哩。美國國家科學院於今年7月份完成一項類似的報告,其中指出「汽車製造業確實有能力達到每加侖40英哩的省油效益。」國家科學院在今天舉行會議,將該份報告提出來重新討論;環保署的報告則適時提供了相同論點。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oct2001/2001L-10-05-06.html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oct2001/2001L-10-05-09.html ■[生物的未來-野生動植物保育]人類的傲慢和地球的衰微 (下)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在「科學」期刊中,由19個作者共同發表的「歷史上過量的漁獵行為和近來海岸生態系統的崩潰」一文裡,他們檢視了關於從12萬5千年前即開始的人類對海岸資源剝削的資料。這樣的檢視使得他們能夠挑戰之前只根據1950年代少數研究而建立的觀念,而且那些研究也不過持續了幾年而已。 由於過去不當的研究並沒有考慮到海洋生物的生命週期,也沒考慮到歷史上曾有生命數量極其豐富的時期,因此科學教科書中的假設可能有許多漏洞。而數個世代的人們就這樣,在對人類造成環境衝擊的錯誤認知中成長。 新資料所指出的事實是全面而徹底的,並且將顛覆過去我們對於人類和自然世界互動的看法。舉例來說,之前由「國際捕鯨委員會」訂出的捕鯨限額,如今就應被視為是毫無意義,我們並且該重訂補鯨限額。日本有每年獵殺400隻鯨魚的許可,雖然他們稱這是「研究用途」,但批評者說,那只不過是商業化捕鯨的前哨罷了,因為鯨魚肉最後是被賣到日本的餐廳裡頭。還有挪威現在也還持續在捕獵鯨魚。 「法拉隆灣國家海洋禁獵區」中的藍鯨(攝影者 丹•謝皮羅,照片提供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 歷史上,鯨魚的數目曾有上百萬,而這也是能夠確保海洋環境健康的必要數目,在今日,卻只剩下不過數十萬隻鯨魚。但東京那邊卻認為:因為鯨魚數量如此之多是很荒謬的,所以補殺鯨魚並不為過。日本漁船在獵殺了158隻鯨魚之後,最近剛從他們在西北太平洋的夏季捕獵中返航。 在美國,瀕危動物要達到從保護名單中被移除之門檻,是非常可笑地低的。例如在1994年,「美國漁類及野生物管理局」宣告灰鯨已被成功「復育」,並將其從瀕危名單中移除,他們也在1994年6月16日版的聯邦公報中,驕傲地宣稱灰鯨「已被復育」,且幾乎達到他們估計的原有數量。而在今日,野生灰鯨的數量大約是2萬1千隻。 這些用來判定「原有」物種數量的估計數字,是根據19世紀來計算的,而這個時期正是商業捕鯨開始之前。在「科學」期刊中告訴我們的新訊息可能意味著:在某一物種達到百萬數量以前,我們都不該停止保護牠們。 再一次地,我們又被提醒了,人類對生命網絡的確切範圍及對其重要性的認知,是多麼可悲地不正確。我們必須澄清原本認為物種達到某一數量即已足夠的觀念,並且嘗試去記住:地球是個複雜且活生生的有機體,生活於其中的每株植物、每隻動物、每一微生物都有其演進的理由。而某種動物的大量存在,並不代表著我們就因此握有可以獵殺牠們的執照;反而我們該將其視為一個指標,表示我們有機會讓受威脅的生態系統再度回復健全。 人類的高傲和我們自認為是最重要物種的觀念,再度地被挑戰了。事實上,我們可能是這個星球上最不重要的物種。我們幾乎沒聽說過,有哪個人對於生態系統健全的貢獻是多於他所造成的破壞的。 讓我們直截了當地一次面對吧!開始教育我們的孩子並告訴他們,人類以經濟發展之名而對地球所做的強行劫掠,已將我們帶到災禍的峭壁邊緣,而現在必須是停止的時候了。 參考資料
1. 查看2001年7月27日發行的「科學」期刊:
2. 在綠色和平組織的協助下追蹤捕鯨行為: 3. 「美國魚類及野生物管理局」的瀕危動物計畫:http://endangered.fws.gov/ 4. 到「海洋哺乳動物中心」認識灰鯨:http://www.tmmc.org/graywhal.htm
5. 「海上看守保育協會」嘗試阻止鯨魚的獵殺。看看他們的網站: 6. 看看許多有關美國原住民和環境的資源:http://cnie.org/NAE/index.html 7. 和「海獺之友」一起追蹤海獺議題:http://www.seaotters.org/ 8.找找誰是你的國會議員代表並寄電子郵件給他們。告訴他們該是停止制訂那些只立基於世界現狀的政策的時候了;我們必須考慮生態系統在過去歷史所曾展現的內涵。如果你知道你的郵遞區號,你可以在下列的位址找到你的國會代表(本資訊針對美國公民)http://www.visi.com/juan/congress/ziptoit.html.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是住在西雅圖的一位作家和教師。他正試著想像在普吉灣裡,放眼所及到處都有鯨魚和海豹的蹤影。告訴他你的想法和計劃:jackie@healingourworld.com;請參觀他的網站:http://www.healingourworld.com 【文章連載】■人類的傲慢和地球的衰微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10g.html 作者:趙世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一個月在山上21天 雖然雅玲隻身來臺,舉目無親,但是,她卻完全溶入臺灣社會,短時間內說得一口好台語,充份適應了臺灣的飲食文化,結交了許多臺灣朋友,特別是原住民。 實在很難想像,一個20多歲女孩竟然可以每個月背30公斤的糧食和裝備,往返於八通觀古道,每次行程十多小時,每月至少上山一次,每次7到10天,2年來,從沒有間斷。在帝雉活動高峰期,甚至有一個人在山上住21天的記錄。如果沒有對山林懷有一份特殊的愛,這是絕對辦不到的。 帝雉是國寶鳥,生活在中、高海拔山區,特別是玉山國家公園境內的關高地區,牠已經失去飛翔能力,喜歡清晨及黃昏在古道上覓食。帝雉生性機警,觀察牠非常辛苦,必須躲在隱蔽帳內,苦苦守候。記得有一年12月上山,山泉都結成冰柱,早上4點被雅玲拉起來,又暗又冷,昏昏沈沈,心不甘情不願地抱著睡袋,躲在只容回身的隱蔽帳中,坐在小椅子上,邊打瞌睡、邊發抖地等待帝雉出現,黃昏時又要再折騰一次。在山上一待就是10天,每天工作相當固定,除非有極大興趣和耐性,能在山中找到樂趣,否則如何能連續作2年這種工作,每年待在山上的日子,超過150天。 首次發現帝雉的巢 為了確定帝雉活動範圍和作息時間,她在帝雉身上裝了無線電發報器,每天在郡大林道工作十多小時,找尋和記錄帝雉的蹤跡。有時發報器脫落,她必須在原始林內來回穿梭,攀岩越谷,辛苦又危險。協助調查的原住民巡山員都佩服她的膽識和體力,一提到雅玲,個個豎起大姆指,「除了外表外,簡直不像女人!」,許多和她工作過的原住民都這麼說。 利用無線電追蹤,她知道帝雉喜歡在開闊的次生林活動,雌鳥活動範圍較大,為13.7公頃,雄鳥活動範圍較小,最多只有7.4公頃。活動範圍春、秋較大,分別是13.1及8.8公頃,冬天小,只有1.6公頃,冬天活動區域是全年的中心。每天活動高峰時間為清晨,特別是有霧的時候。 1992年5月,她在觀高地區首次發現帝雉的巢穴,並記錄卵數及巢的生態資料,這是國內第一次發現野生帝雉的巢,成果在世界著名的雉類學報發表,讓台灣鳥類學界驚訝不已。第一篇有關帝雉的博士論文是在1977年由康乃爾大學的Severinghaus S. R.在臺灣完成,1992年,第一篇有關巢的論文由雅玲完成,當時她只有學士學位,這也是唯一一篇有關帝雉的期刊論文。沒想到對國寶鳥研究最透徹,貢獻最多的,竟然都不是本地研究學者。一個月之後,她又發現對帝雉的巢穴及幼雉危害最大的動物是黃鼠狼,野生帝雉成功孵化率並不高! 編按:因先前編輯疏忽,原9月4日刊載的''[專欄作家-趙世民]雅玲的帝雉''一文,未能刊出全文,特此補登。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時間:10月13日(六)、10月20日(六)二天 主題:(1)身心靈整體健康的實踐方法(2)長壽飲食的調理示範(3)健康飲食的調理示範(4)練氣養生活力無窮(5)如何自己栽培健康的有機蔬菜(6)中餐:生機飲食DI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