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2002-01-06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清水的紅土台地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民族植物隨筆-檳榔 (中)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三芝-錫板村榕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嚮往.趣味.風景
寓教於樂 [開懷篇]梅樹開花
本會訊息 攝影賞析邀稿
自然書寫邀稿
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清水的紅土台地 --﹥

作者:哨兵

清水的紅土台地屬北大肚山台地 是農民口中的看天田

像現在進入旱季 農夫多將田地整好在那邊 stand by 等著看天氣的情況

決定播種的時間及農作物 常見的有花生 地瓜 蘿蔔 芝麻 黃梔花及盤固拉木草

現在有釋迦 桃子 鳳梨 通天草 這一些跟當初我看到山上種西瓜一樣

讓我感到訝異 總以為西瓜要種在溪床的砂質土上

印象中 釋迦是東海岸的農產品 在知本附近

鳳梨以南台灣的關廟最為有名 怎麼清水也開始種了起來

這季節只見紅土地被馴服的相當平整 一片紅土地上 只一兩位農夫

在一兩塊園裡 無聲的耕作著 映照後方的藍天

讓人不禁要驚嘆 大地啊

經過多次的耕種 長年的施用肥料與農藥 紅土地變貧脊了

農民只好換用可以深根的犁 將底層的的土翻了上來 也是紅色的

那一塊塊的紅土 像是涉世未深一樣的有稜有角 映照著遠方的相思樹

啊 多麼寧靜的一片大地啊 真是美啊

站在已經鬆軟的紅土地 望著碉堡上的相思枯樹

夕陽餘暉 打在身上 已沒什麼熱度 加上風起 氣溫更低了

枯樹上方 有一顆白色的 月圓 

但紅土地上的人 單

[自然人文]民族植物隨筆-檳榔 (中) --﹥

檳榔祈祭  有關檳榔的台灣文獻,始自康熙年間首任台灣知府蔣毓英所修之《台灣府志》<物產志>,郁永河的《裨海紀遊》之〈竹枝詞〉。孫元衡同知的<食檳榔有感>詩二首;陳夢林主編的《諸羅縣志》,描述檳榔待客及和息之社會功能。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也於《台海使槎錄》中,描述「倒吊子」及「唾如濃血」的文章。乾隆年間台灣海防同知朱景英,,記錄當時台灣流行檳榔的盛況:晱檳榔者男女皆然,行臥不離口;啖之既久,唇齒皆黑,家日食不繼,,惟此不可缺也。解紛者彼此送檳榔輒和好,款客者亦以此為敬。

  台灣地區的鄒族、布農、泰雅,以往並沒有嚼食檳榔的習俗,而平埔族和東部及南部的各族群,視檳榔為主要的嗜食品。其都喜食大且硬的檳榔,添加物為石灰、荖藤,這種吃法和越南人一樣。

  檳榔在阿美族社會具有下列功能:招待訪客的心意;各種祭儀中的祭品;請親友或鄰居幫忙時的酬勞;訂親、結婚時不可或缺的禮物;表示愛意的象徵;違規賠罪的償金。在阿美族人的眼中,檳榔子(青仔)不只是食物,還有象徵意義:青仔內有水,味道很甜,好像母親的奶水,所以青仔像媽媽。其次,阿美族話的青仔(icep),和女性生殖器名稱相同。雅美人稱吃檳榔為(mamahen),以青仔象徵女孩,荖藤為男孩,白灰表愛情或感情,所以少男如果在夢中,見到認識的少女種檳榔和荖藤,表示和她有緣。當女人懷孕時,先生夢到自己種荖藤,表示會生兒子。夢見自己種下檳榔樹,則是生女的預兆。

  排灣族部落,檳榔圍繞住家四周,因為檳榔在該族人的生活上有極大的重量,除了是交際應酬的必備食物,檳榔也是婚禮上不可缺少的禮品,以往排灣族平民家種的檳榔樹,第一把檳榔要獻給頭目,做為繳納地租的象徵。魯凱族以往的田地,檳榔和苧麻是必種的作物,該族以亭亭玉立的檳榔樹,形容端莊的淑女。

檳榔船屋  卑南族的生活中,除了食用外,祭祀及巫術都用得上。卑南族的海祭 、聚落灑淨祭、境界拒邪祭的祭品,檳榔是無可替代的物品。卑南族的巫師,施行巫術時,會使用珠子、鐵鍋片、香蕉葉等等,檳榔卻是用得最多的施巫用品。

  檳榔除了其果實的運用之外,其樹幹亦是早年住屋柱子、桁樑的重要建材。另外,俗稱半天筍的檳榔樹生長點及其花苞,則是難得的佳肴。連橫《雅言》一書:「半天筍,檳榔也。幹高兩三丈,葉如鳳尾,搖曳空中,遭風摧折,取其葉心,切片炒肉,較之春筍,味尤甘脆……,故非樹倒難扶,未易嘗此奇味也。」

  「檳榔葉鞘」是各族群用來當作餐具的好材料,其把兩端固定,以竹枝穿過,製作得像一艘小船一樣,用來盛湯水。婦女為在田地裡工作的家人送點心飯食,只要隨身攜帶用竹筒裝的湯飯,到田地裡再倒入「檳榔船」。

[老樹巡禮]三芝-錫板村榕樹 --﹥

編號:北72∥樹種:榕∥高/公尺:20∥直徑:1.5∥年齡:100∥地點:三芝鄉錫板村小坑子路14鄰6號  位於三芝鄉錫板村小坑子路盧宅庭院內的老榕樹,在這片土地上已逾百年的歷史了,此樹以傘形方式生長茂密濃鬱,樹蔭覆蓋廣闊,樹幹上還附生了許多植物。

  老榕樹四周是田野,種著一些作物,視野廣闊,前面一條小溪,不時傳來蛙鳴蟲聲,夏日來時,這裡總聚集許多人潮在此乘涼,或在溪邊抓蝦、戲水,熱鬧非凡!

  據屋主盧先生說:此樹在阿公時代,原是種植在盆栽中的一棵小榕樹,一回不小心將盆子摔壞,於是將它移植在庭院小徑邊,時至今日,已過百年,回想日據時代,老榕樹下是開班授課的場所,當時依照不同的工作時間而分別開班,男生白天要下田工作,故在晚間上課,女生則因上午要做家事,而在下午時段讀書,朗朗書聲迴盪於田野鄉間,是當地重要的教育場所。

  如欲拜訪這棵老樹,可走淡金公路,約17.5K處,進入三芝鄉後,到錫板村時會看到一個「智成堂」的牌樓,就在加油站的斜對面,往上走,首先會看到15鄰的牌子,繼續前進,經過了「美明玻璃纖維」後,就會看到14鄰的牌子,下去後選擇右邊的路直走,沒多久,就會發現它美麗的身影了。

[專欄作家]嚮往.趣味.風景 --﹥

作家:賈福相

  最近讀了錢穆一九五五年香港人生出版社的版本《人生十論》。錢先生在第一論中,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人生是一種嚮往。」他又繼續說:「人生兩個基本的種往:一是戀愛,一是財富。」

  讀這一論,使我想起了在小學和中學時的作文題目。那時我至少寫過五次「我的志願」。八歲的時候要作蔣委員長,十五歲的時候要作魯迅,十八歲的時候要作醫生。很想談戀愛,但是不敢寫。財富卻從來不是我的嚮往。

  只談嚮往、只談志願、只談要求,總是有些空空的不著邊際。譬如說一群男孩們坐在洛水的下游大談洛神,嚮往著與洛神戀愛。可是洛神是位仙女,高不可及。充其量,這些孩子們可以作賦寫詩,想得厲害了,甚至可以走火入魔。

  如果嚮往與趣味結合,嚮往就會由靜變動,由死變活,由不可及的「興嘆」而變為可能的追求。於是,手上有了汗,腳上有了泥。

  趣味包括興趣和品味,因為興趣而有一個嚮往,才是自由,才是思考。譬如說那群思慕洛神的男孩子中,開始有人說洛神也只是個女子,我還是要摸她的手,吻她的髮,抱著她在山野裏跑來跑去,直到她喘不過氣來而大聲告饒;也有人會說,我的嚮往不是仙女,而是女廚,因為我的興趣是吃飯。

  品味是一種風格,也可以說足一種策略,而達成嚮往的策略千萬,人人不同。譬如說那群男孩子中,有三個人決定了去找洛神,有的人騎馬,在岸上跑;有的人揚帆,在水上行;第三個人可能要游水。誰能夠找到洛神要靠運氣了,誰能夠戀愛成功則得看洛神自己了。因為她才是最後決定者。

  如果嚮往、趣味和風景結合,就更健康、更活潑了。因為風景就在眼前。風景是真實的,只要去看、只要去嗅、只要去聽、只要去撫摸,舉手投足都是風景。

  騎馬的男生,不要馬不停蹄地窮跑,要欣賞一下岸上的風景、大樹、小草、曉風、殘月,空中有百靈,郊野裏有十里花香。揚帆的男生也應該看看水中的倒影、晚霞、朝霞,船邊的浪花是歌,水面上的落花是詩。游水的男生自然是辛苦了一些,這也不能抱怨,因為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馬騎,都有船坐。如果留意,水中自有風景,游魚洋洋,萋葭蒼蒼,水底是另一個世界。

  果真如此,有了嚮往、有了趣味,再有了風景,雖然找不到洛神,雖然被洛神拒絕而失戀了,生命中還是有詩有歌。

  所以人生應該是嚮往、趣味和風景的大結合。

[開懷篇]梅樹開花 --﹥

英文課中,全班最用功的小白又坐在老師面前的第一個位置。

師曰:「suspect,嫌犯。」
小白於是隨手在筆記上寫下:「鹹飯。」

不小心瞄到小白筆記的老師不忍使小白難堪,
於是老師又抬高音量:「suspect,嫌疑犯。」

只見小白若有所悟,提筆將「鹹飯」改成「鹹魚飯」。

老師又說; 「Plum Blossom梅花」。
小白寫:「沒花」。

老師提高音量說:「PlumBlossom梅樹開花」。
小白一點沒含糊的馬上改正為「沒有樹開花.... 」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