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愛換裝的雀榕
Ficus wightiana (上) --﹥
作者:邱少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邱少婷
榕樹一直是和民間的生活發展、 本土文化資產密切相關的,常見榕屬(Ficus)樹木除了非常容易於本島溫暖亞熱帶氣候生長,成為平地鄉野的特色,也因為民間信仰伴廟而生的老樹、神樹,形成傳統民俗、農村風光的特色。這也讓現代的庭園設計中,幾棵老榕可以增添古意,縮短時代的鴻溝,在其身姿昂然的蔽蔭下,可懷古深思、輕鬆小憩,親切感受自然的脈動。
![圖4.白色托葉保護的嫩芽](../../../topic/plant/Ficus-wightiana/Ficus-wightiana-4s.jpg) 植物的生命過程包括萌發、生長與老化,即使是在植物器官--葉內也有相同的現象,雀榕(Ficus wightiana Wall. ex Benth.)是常見榕屬樹木中顯著呈現這種週期性特性(圖1)的植物,一年中可以看到一次以上的葉黃凋落(圖2)、枝芽新萌(圖3)、鮮綠著裝的循環過程。 尤其新芽萌發的時候, 乳白色的托葉具保護幼嫩樹葉的功能,透空枝頂展現一根根白色伸長的芽棒(圖4),在帶紅色的幼葉展開時(圖5),這一批短命的托葉即功成身退的脫落,形成一片落葉紛飛的白色世界(圖6),必然引起樹下經過的遊客以驚艷、好奇之心瞻仰這神奇的剎那,偏偏它又高不可測,下雪了嗎?落花成塚了嗎?哪個頑童在灑白紙片呢? 臆測、想像圍繞著不知所以然的腦海,其神祕感增添人們對它的敬畏。但在短短不到十天內,幼葉由紅轉綠,漸漸加深變墨綠(圖7),這會兒它又換好新裝,讓粗心大意的人們淡忘了它的轉變,直到下一次的豔遇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19座加油站地下環境疑似遭受油品污染 --﹥
稿源:環保署
環保署九十年度執行之「地下水潛在污染源調查計畫」中,針對台灣地區之加油站進行地下水污染潛勢之調查。由調查結果顯示,計有19座加油站地下環境偵測出揮發性氣體或苯之含量偏高,疑似受油品之污染,佔調查總數191座之9.9%。
本次加油站之調查對象係選擇站齡較高之包含公營加油站114站及民營加油站77站共計191站,其中站齡10年以上者達189站。針對各站設置防止污染地下水體之設施及監測設備之現場查驗,結果發現有19座加油站之地下環境污染風險較高。
此19座加油站中,依營業類型區分,共含5座公營(中油直營)站、10座中油加盟站及4座台塑加盟站。分處台灣地區之新竹市(1站)、台中市(1站)、台北縣(5站)、桃園縣(5站)、彰化縣(1站)、南投縣(1站)、台南縣(2站)、高雄縣(2站)、及花蓮縣(1站)。
環保署表示針對上述疑似受油品污染之加油站,已要求所在地地方環保機關應進場查證,預計在1個月內將可初步判定是否涉及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如有污染發生,則進一步要求加油站業者進行油槽及管線之密閉測試,以確認是否持續有油品之滲漏;若持續滲漏或已有浮油發生,除要求此站進行造成滲漏之油槽或管線之維修、更換外,並需進行浮油回收等緊急必要措施,以避免污染持續擴大。此外,污染源明確者將要求依照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規定,進行環境污染調查以確認實際污染之情形,並以調查之結果及初步評估之結論界定是否公告為污染控制場址或整治場址,且進一步調查污染範圍、評估對環境之影響及研判整治工作執行之方式。
環保署將持續進行台灣地區站齡十年以上加油站之查察工作,並將調查資料彙集成資料庫,以供後續追蹤考核之依據。
◆[台灣新聞-生活環境]署長親往視察 大溪鎮仁和里加油站油污染 --﹥
稿源:環保署
桃園縣大溪鎮仁和里加油站油污染案,昨天(1月30日)下午環保署長郝龍斌親自前往現場瞭解狀況,並當場要求業者立即關閉所有油槽,抽出全部存油,並暫時停業。同時立即擴大提供附近500公尺居民礦泉水,以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署長並要求桃園縣環保局立即公告,在可疑污染區附近五百公尺內的地下水暫時停止使用,並要求業者提供附近居民飲用水。他承諾該署將要求業者於於一星期內完成監測井之設置並確認地下水污染整治範圍;並協助縣環保局進行後續的污染整治事宜。
本次污染事件是由環保署於90年12月26日接獲立委邱創良檢舉後,於本月3日即會同大溪鎮公所、桃園縣環保局等單位會勘,並針對污染發現點之泉水及士香加油站對面之「大極汽車商行」地下停滯之井水進行採樣檢測,初步測出確有汽油及柴油成分,但由於員林路上有販售台塑公司油品的士香加油站及販售中油公司油品的尚美兩家加油站,兩家加油站地下油槽之測漏管均測得油氣,為進一步確認污染源,環保署首次採用先進之氣相層析-質譜儀比對分析,結果發現洩漏油品具台塑油品特有波峰,故研判油品外洩污染地下水的禍首應為士香加油站。
本月24日,環保署再度前往污染點泉水採樣檢測,發現當地泉水中包含苯、甲苯、奈等汽、柴油中所含之成分,均超出地下水污染管制標準因此,環保署立即傳真函請桃園縣環保局,要求該局依據水污染防治法,命尚美加油站及士香加油站辦理監測及防漏相關事宜,並要求士香加油站採取緊急必要措施,包括立即進行油槽洩漏檢測、斷絕污染源、油槽抽除油品及補強、污染環境之清理等,以減輕污染影響或避免污染事件擴大。環保署並已囑桃園縣環保局針對本案成立專案小組,依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六條及第七條規定,進行查證、採取必要措施及監督污染者所採緊急應變措施。目前該加油站已關閉靠近下游污染處之九五油槽一座,污染地也設立告示牌;同時該公司已委託環保專業公司調查地下水及土壤污染狀況,同時計劃於1月30日鑽設監測井,以了解水質狀況;該加油站亦已提供污染區民眾礦泉水,至自來水接裝事宜,則尚待與居民洽談。對污染者所進行緊急應變之進度,環保署將密切注意,對本污染案之整治相關費用並將依污染者付費原則,要求污染者負擔。
◆[生活環境]盲獅死於喀布爾動物園 --﹥
阿富汗,喀布爾,2002-01-28
(ENS)- 英國世界保護動物協會(WSPA)獸醫群表示,喀布爾動物園象徵阿富汗為和平而努力的獅子瑪利安,於上週六死亡,享齡25歲,死因可能為肝衰竭。這隻衰老的獅子曾經歷過多次搬遷,死去時可能雙眼已完全失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8-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12801
◆[環境政策]美國水域保護預計投入2,100萬美元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1-28 (ENS)-
美國環保署署長克莉思汀‧惠特曼在視察明尼蘇達河谷國家野生物保護區時宣佈一項計畫,布希總統預計在2003年度預算中編列2,100萬美元,作為全國水道保護、保留及復育工作的新開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8-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12802
◆[環境政策]美國國會紛爭不息
風力發電稅率優惠案受阻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1-28
(ENS)- 去年(2001)美國境內新設置的風力發電場,每年的發電量約為47.5萬戶美國一般家庭的用電量,但今年這項紀錄可能無法重現。國會對刺激經濟方案的立場爭執不休,風力發電稅率優惠方案未能如期延長,致使數百萬美元風力發電投資計畫受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8-02.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12803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1-31 --﹥
-
[生活環境]桃園士香加油站漏油、污染下水質案,業者已向環保署承諾六項應變措施
(桃園縣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嘉義市文化局建議提報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世界文化遺產
(嘉義 聯合報)
-
[生活環境]規劃觀光漁村,佳冬葫蘆尾具有濕地生態保育資源最具開發條件
(屏東縣 聯合報)
-
[環境政策]花蓮縣環保局將於93年7月起接管全縣垃圾處理工作,預定在北區新建一座大型垃圾焚化爐,並已評選出12處區域垃圾衛生掩埋場
(花蓮 聯合報)
-
[環境政策]彰化縣環保局:東西二圳汙染源舊的不去新的又來,將增驗工業汙水鎘含量
(彰化 聯合報)
-
[能源議題]雲縣農會籌設全國第一座稻殼氣化發電廠,將以稻殼、花生殼、稻草等「生質物」為燃料,預期可年產當於六輕電廠十五分之一的電力
(雲林 中國時報)
-
[土地及水文]嘉義縣政府研議保固外傘頂洲,經初步試驗,擬以地工砂管工法及植物演進工法來實施保固
並向中央申請專款補助 (嘉義縣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2-01-3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1-31 --﹥
-
[生活環境]養殖業成為大陸污染大戶,COD(化學需氧量)已接近大陸所有工業廢水COD排放總量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綠色家具難覓,家具含毒污染傷害性命,室內環境引關注
(廣州 羊城晚報)
-
[生活環境]香港舉辦生物科技展覽盛會,探討和展示生物科技、資訊科技與生活科學三者結合所帶來的商機
(香港 新華網)
-
[環境政策]第一個生態工程監測標準通過,大陸將對生態工程實行監測評估制
(北京 人民日報)
-
[生活環境]破壞自然景觀 南京紫金山"觀景台"被迫拆除
(南京 中國新聞網)
-
[全球變遷]聖嬰現象今年再現,大陸將北旱南澇
(大陸 南方日報)
-
[生態保育]民營企業家兩千萬元保護珍稀樹木,買下的近千個古樹盆景希望政府接管
(武漢 中國青年報)
-
[土地及水文]北京今春沙塵暴仍可能頻繁發生
(北京 法制日報)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2-01-3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1-28 --﹥
-
[生活環保]美式足球聯盟主辦超級盃
力求符合環保精神
-
[環境政策]副總統錢尼堅拒透漏能源特別小組相關文件
-
[環境政策]環保團體提告訴
冀望重訂鯊魚漁獲量限額
-
[生態保育]保護北卡羅來納州水源
環保團體買下養豬場
-
[生態保育]棲地多樣化有助於週邊畸零地物種生存
-
[全球變遷]各式異質團體結為聯盟
共同關注氣候變遷
-
[土地及水文]乾旱即將降臨紐約市
-
[土地及水文]美國太空總署設置網站
追蹤天然及人為災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28-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2-01-28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要錢?還是要命?你猜!
(上)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
如果所有人都採取和我個人一致的行動,
世上將沒有戰爭、沒有貧窮。
願意這樣做的人,他的命運,我可以負責。
-- 阿內斯‧寧
管理人類、動物、生態系統健康的環境法令,之所以必須存在,是因為可以讓產業界和政府,對每天出產的大量化學製品以及食品安全負起責任。這些法令攸關我們的存活,但卻常被兩項致命的缺失所破壞。
首先,因著不能妨礙企業發展的顧慮,這些法令通常不夠嚴厲。再者,這些律法的立法及執法者,常常就是最不懂環境議題的人。這第二項缺失,可能會為人類和地球的健康,招來極大的危險。
![](../../../issue/surround/2002/su020131011s.jpg)
科羅拉多州的民意代表。(照片提供 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
那些和科學、政治、價值、道德有關的複雜議題,大部分是由不具相關背景的官僚所決定。法官就是常對錯綜的生態及環境健康議題,做出最後決定的人。
縱然他們宣稱,「判決」是依據專家的證詞而來,但那些所謂「專家」,有時帶有相同的產業背景,可能因此而對眼前的案例事件,持有既定的看法或偏見。
一個極為過分的案例發生在2001年12月,第5屆美國巡迴上訴法庭的三位法官審判團認為,農業部不能要求肉品處理商,必須遵守關於肉品感染沙門氏菌數量的規定。
「公益科學中心」的卡洛琳‧史密斯‧德渥說,這項農業部的決定「放任了對肉品處理業者的管制,使得可能受到高度感染沙門氏菌的肉品,被賣給社會大眾。」
每年有上千人因為沙門氏菌而生病,其中有許多人因此死亡,特別是幼童、老人和免疫系統不良的人。在澳洲,食物中毒正變成全國性問題,每50人中就有一位因為沙門氏菌而得病,而嬰孩和學齡前孩童感染的風險最高。
嚴重腹瀉是沙門氏菌中毒的最普遍症候,然而對稚齡和高齡者來說,這項症候就有可能讓他們喪命。
![](../../../issue/surround/2002/su020131012s.jpg)
雞蛋場具有適於沙門氏菌滋長的條件。(照片提供 家畜庇護所。)
「聯合家禽關懷」是一非營利組織,提倡給予家禽慈悲和尊嚴的對待。他們的董事凱倫‧戴維斯博士說:「沙門氏菌中毒是腸道的細菌感染,會引起反胃、嘔吐、下腹抽筋、腹瀉、發燒、發寒、虛弱和虛脫。如果細菌穿透腸道組織進入血液的話,會感染其他組織,並因此引發敗血症(血液中毒)、腦膜炎、骨髓炎,甚至死亡。和彎曲桿菌、志賀桿菌、鼠疫桿菌一樣,沙門氏菌也能引發慢性的關節病症,像是關節炎。」她的這段話被刊登在1998春夏刊的「家禽報」中。
卡特琳娜‧華森博士是腸胃病學家、同時也是澳洲「消化健康基金會」主席,她的國家目前尚未遭遇曾在歐美發生過的嚴重食品感染危機。歐美從較低度發展且缺乏嚴謹衛生法令的國家進口大量的食品,而且比例不斷增加。華森說,部分進口到美國的食品,是在以人類穢物施肥的土壤中長成的。
一位愛滋病患者吃了有細菌感染的食品而生病的機率,是平常人的300倍。另一高度風險的族群,是那些接受化學治療的患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而必須服用抗排斥藥物的病人,他們對於受感染食品的抵抗力非常的差。
全文與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4g.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 沈怡伶 譯,蘇崧棱、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全文:http://e-info.org.tw/issue/surround/2002/su02013101.htm
▲[我們的島]上山下山~大霸尖山紀行 --﹥
這是一個發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一段攀登大霸尖山的經歷。一群來自五個不同國家的盲胞,與一群愛好攝影的登山者,在山路上擦肩而過,他們的生命旅程曾經短暫交錯,命運交給他們不同的劇本。這座泰雅與賽夏族傳說中的聖山,將給他們什麼樣的考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去年七月吧!
7月19日早上,往新竹縣觀霧穿越大鹿林道,因為五月的大雨,將山道沖刷得泥濘不堪,有些路段崩坍後寬度只容得下一台車的車身,驚險的路況與窗外的大雨,不由得為接下來的行程憂心。領隊賴阿溪上半身探出窗外,「快點,快點衝過去...剛剛好,後面就要注意了!」車子勉強地駛過崩坍處,車內的氣氛安靜了下來。到了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下車時義工亦步亦趨跟在盲胞左右,透過身體與語言的引導盲胞踏穩每一個步伐。一個人若失去了視覺,世界就變得不一樣,即使是確認時間這麼簡單的事情,正常人只要瞥一眼錶面,就可知道現在幾點,但對視障朋友來說,卻沒那麼方便。像梁佳仁,一個中途失明的盲友,現在必須靠著指尖觸摸時針與分針來辨別時間;另外一位天生失明的張文彥,則是用會發聲的手錶聽時間。這還只是一些小事,更大的挑戰是今明兩天的大霸之行。
75年以前,台灣大部分的高山,都已寫下了人類首登的紀錄,唯有大霸尖山,仍然毫無人跡,直到1927年, 台灣山岳會一行人,才成功登上這座「世紀奇峰」,可見其困難程度。對一般正常人來說,爬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已非易事,更何況失去了視覺功能的盲胞。雖然中華民國越野追縱協會,早在六個月前就開始籌備,也曾帶領台灣盲胞征服玉山與日本富士山,這次舉辦這樣的活動信心是有,但是其他國家的國情與地形地勢都與台灣不同,尤其是新加坡,全國最高的山只有150公尺,盲胞可能從來沒體驗過「爬山」這回事,領隊賴阿溪看到新加坡隊穿著球鞋一副長途旅行的裝扮後這麼說。
這次由中華民國越野追縱協會主辦的盲人登大霸活動,一共邀集了亞洲五個國家參與。分別有台灣,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一共23名視障朋友與近50名義工及林務局同仁。預計以二天時間完成登頂目標,第一天先到達九九山莊休息之後,第二天凌晨再挑戰大霸尖山。不過光是馬達拉溪登山口至九九山莊這段路程,爬升高度就有950公尺,4公里4小時的腳程,對正常人來說,若沒有超人的體力與毅力,也克服不了這段陡坡與背上的負重,可以想像視障朋友的壓力。
走在一條看不見的路上,盲友們只能靠聽覺觸覺與嗅覺來體驗山林之美, 但是面對大霸詭譎的地形,盲胞就得靠義工的協助,才能夠克服崎嶇的路況;而義工也需要耐心與清楚的語彙,引導盲友走向正途,一步一腳印,考驗的不只是體力,更考驗著義工與盲胞之間的默契。義工就像盲胞的眼睛,靠著放在義工身上的手,感受義工身體爬升的幅度,知道石階的高度。失明之前就經常爬山的梁佳仁,比較失明之前與失明之後對山的感覺說,「以前眼睛看得到,走馬看花,不會用心去體會山的感覺,像現在站在這裡,我會去聽鳥的聲音、風的聲音,還有氣壓、味道,更能夠接近心靈的感覺。」
23位盲友,有14位以18小時登上「3050高地」,盲胞以無比的毅力克服自己,證明別人能他們也能。
盲胞接近登山口時,正好與另外一支由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組成的隊伍交會,上山下山之際,正好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一個是用心領略山林之美的盲胞;另一個是用睛睛與鏡頭補捉大霸之美的攝影者,當兩者相遇時,會發生什麼事呢?答案是...讓盲人先行。不過,盲人的挑戰高山、克服自己的精神感染了攝影隊。
雖然比盲胞幸運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但並不表示此行的路途就較輕鬆,背上揹的、肩上掛的除了登山用品之外,還有沈重的攝影器材。像領隊余榮欽,就肩負40公斤的重量,還有維護20個隊員安全的責任。三天兩夜的行程,第一天先到達九九山莊住一宿,第二天凌晨到3050高地拍日出,傍晚在3050高地旁邊紮營拍夕照;第三天到大小霸尖然後下山回家。聽起來是個時間寬裕腳程輕鬆的安排,可是山不從人願,接下來兩天狀況頻頻。
首先,隊友脫隊,山上天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雲霧漸漸籠罩山頭時,余榮欽因擔心隊友安危,於是往大霸方向尋找,逢人便問,直到傍晚時分失縱的隊友才歸隊。不知道算不算幸運,碰到兩個第一次當挑夫的原住民朋友,因為負荷過重,無法勝任,所以先告辭求去。留下的公糧,吃不完就得自己揹下山。因此紮營後的第一個任務就是,丟掉自我,想像自己像餓了三天的豬看到廚餘般,吃!吃!吃!減輕下山後的重量。不過,再怎麼不愉快,美景當前,什麼都可以丟到一邊,先拍張照再說。
余榮欽,一個在台灣小有知名度的山岳攝影家,足跡遍及台灣各大高山,作品無數,當他縱身於花草間尋找最適當的角度拍攝時,找到了大自然與人和諧相處的秘訣,就是謙卑。
大霸尖山就在眼前,日光突顯其指天拔地的傲氣,讓許多人望塵莫及。不論登山的理由是什麼,當我們舉步向上攀登的時候,挑戰的不是高度,而是為在塵囂中遊盪的心靈,度量在大自然中的尺寸,為自我找一個適當的位置。
●[座談會]邀您一起來尋找台灣百合-台灣百合生態幻燈片放映與座談會 --﹥
時 間:2月2月(六) 下午2:00~4:00
地 點:台北市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1樓
費 用:$100 (協會會員及志工免費)
報 名:activity@e-info.org.tw 電話:02-25783487
主 辦:台灣百合同好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您親眼見過台灣百合嗎?
台灣百合曾經是到處可見的原生植物,從海邊到高山都有它的蹤跡,但是因為土地過度開發和人為採摘,人跡可達之處已不容易再看到它,更別想看到它大量盛開的美景。生活在島嶼上的我們已經越來越不認識它了,和它距離越來越遠。
真心希望讓更多朋友看到它、認識它,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特別邀請百合同好會駱明永先生以幻燈片介紹的方式與大家分享觀察、記錄、繁殖台灣百合的經驗與驚奇。現場將準備種子、幼苗和蒴果莢等實物及個人蒐集的資料供大家參考。
歡迎喜歡台灣百合的朋友們一同來種植,讓它再次盛開於島嶼的每個角落。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view.php?id=1619
台灣百合同好會 http://tw.club.yahoo.com/clubs/Lily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上山下山 --﹥
播出時間:2002年2月4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2002年2月5日(二) 重播上午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 [上山下山]
這是一個發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一段攀登大霸尖山的經歷。一群來自五個不同國家的盲胞,與一群愛好攝影的登山者,在山路上擦肩而過,他們的生命旅程曾經短暫交錯,命運交給他們不同的劇本。這座泰雅與賽夏族傳說中的聖山,將給他們什麼樣的考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去年七月吧!
人與自然 [鴛鴦追蹤記]
傳說中的鴛鴦,總是成雙成對,深情繾捲,並且擁有許多浪漫故事。台灣的山林,是否孕育這種奇妙的動物?而在真實的野外世界裡,牠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有著什麼樣的習性?
沒有了解之前,先發揮你的想像力,為這種奇妙的鳥類裝上幻想的翅膀,盡興馳騁。然後,年輕的研究人員會帶著你,利用各種野外研究的技術,追蹤牠們一舉一動,深入他們的一言一行。你會發現,牠們比你能想像的,還要有趣。
看守台灣 [水的習題]
高雄市每個家庭每月花費至少上千元購買的飲用水,自來水對他們來說只拿來清潔洗滌。就算水公司一再表示處理過後的自來水絕對符合飲用水質標準,無損健康,但是氯氣的味道和口感,仍舊無法說服民眾放心飲用。
在水源保護區離牧政策實施後,高屏溪進水的水質已大幅改善,但是水源的保護管理,仍存有漏洞;而自來水公司水質改善的程度,一直達不到民眾的要求。一杯透明的水,到底有多少問題?看守台灣邀請你一同了解。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內溝賞鳥 --﹥
播出時間:2月1日(五)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台北市的內湖區幅員廣大,這裡有個內溝里,位在東湖、鄰近汐止,由於整個里有百分之九十位在山區,得天獨厚,生態資源豐富,根據台北鳥會的紀錄,曾發現台灣藍鵲、五色鳥等等超過五十種鳥類,鳥況精采,本集節目,趁著天清氣爽,我們不妨到內溝去賞鳥吧!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