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3-03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說說數魚 (三)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金山-西勢湖路雀榕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哲學博士縱橫 (下)
[我們的島]走唱溫泉鄉
[黑潮觀點]討海人的尊嚴
寓教於樂 [開懷篇]狗狗為何生氣
本會訊息 特刊期間專欄異動
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說說數魚 (三) --﹥

作者:孟琬瑜

[水生昆蟲]

  秋季不只是水中的藻類少了,水生的昆蟲也少了很多。
  六月份看到伏在石頭上的石蠶,以小石片蓋的小屋子,都不見了,
  水中只剩下一根根黑盧盧的小管子。
  有幾隻黏附在防寒衣上頭,與我一起浮出水面。
  當牠們從小管子中探身出來的時候,就是觀察的好時機了。
  河床裸露的石塊上頭,還有一些羽化之後的石蠶留下的小石屋,撥開一片片緊黏的小石片,
  裡頭似乎還有個土繭的構造,石蠶就是靠著它們,生存在水流強勁的七家灣溪。

[鮭魚二三事]

  鮭魚也不是都美麗的,
  正雄就曾經撿起一隻死了的魚,乍看之下像一隻很破舊的布鞋,
  我到現在還很難接受...。
  或許牠們是用生命換取族群的延續,
  有尊嚴地活著,或者光榮地死去,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年紀的我能夠了解的問題?

  也曾經在水中遇到很老的鮭魚,體色很淡,體側的斑點已經很模糊了,
  倒是有些不規則的斑塊,或許是搧沙築巢或者打架留下的傷痕。

  正雄有說到陸封型鮭魚與迴游性鮭魚,在產卵以及生命長短的差別。
  陸封型鮭魚產卵較為精緻,而且產卵完可以繼續存活;
  迴游性鮭魚產卵數量極大,也因為傾注了全部的能量與體力在繁殖產卵,所以繁殖期結束就香消玉殞。

  七家灣溪與高山溪已經是櫻花鉤吻鮭的最後棲地,
  但是夏秋季的颱風來臨,也常常造成河床的劇烈變動,
  在產卵時期的水溫,水質,與溪流底質無法兼顧的情況之下,
  鮭魚怎麼選擇產卵場呢?。
  根據清大逐年的調查研究發現,鮭魚最挑剔的是溪流底質,
  因為這關係著牠們的卵粒安置,以及剛出生帶著卵黃囊不會游泳的仔鮭棲身之所呢!

[沒有鮭魚滿天飛的眠夢]

  每一次跟調查,總是會做上幾個整夜的好夢;
  夢見過星夜下的原野奔跑的水鹿,夢見過森林,也夢過在鋪滿雪白花瓣的阿里山櫻林子底下穿梭。
  一整個白天與鮭魚的驚喜相遇,原以為會帶給我一個與美麗鮭魚同游的夢。
  子夜時分,疲憊已極地癱倒在大通舖,隔壁那場唱KTV的狂歡,卻強迫灌進耳中,震動著頭皮鼓膜。
  不知道他們是否懂得什麼叫做尊重?

[晨間的散步]

  樂天學弟妹們,天還沒亮就叫醒了我,問說要不要去晨間的散步。
  震耳欲聾的夜晚已經過去了,我們躡手躡腳地開門出去,站在行政中心前面,
  仰望尚未隱去的獵戶座和天狼星,星空依然美麗,心情也永遠可以更新,不是嗎?
  不再為不值得生氣的事傷神。

  天色漸漸亮起來,路上遇到和善招呼的人們;桃山在朝陽之下精彩地變換著顏色:灰綠,粉紅,橘紅,金黃,金綠....。
  陽光之下,真是無限美好!一切的不愉快都可以煙消雲散。(1991.10.27-28)

[老樹巡禮]金山-西勢湖路雀榕 --﹥

編號:北103∥樹種:雀榕(七棵)∥高/公尺:5∥直徑:1.5∥年齡:100∥地點:金山鄉西湖里西勢湖路1-2號(中華佛學研究院)  金山鄉三界村有七棵雀榕,樹高五公尺,樹齡已有一百多年,這七棵雀榕位於法鼓山所屬之中華佛學研究院校地內,其地理位置由雙溪繞山環抱,左似青龍昂首,又如伏虎低頭,俯覽則似大鼓縱臥,氣勢磅礡,於民國七十八年成為佛教重地之一。而這七棵雀榕因適逢該地,遂有「七如來」之稱。

  這七棵雀榕盤根錯節、緊密相依,其枝葉茂密,生命力強韌,每當初春時分,新芽初生,落英隨風飄颺,好似細雨紛飛,美不勝收!連附生其上的植物亦有一柱擎天之姿,猶如傑克的魔豆,勇闖天際,拚命向上發展呢!

  由於這七棵雀榕位於中華佛學研究所施工區,部分枝葉稍有損傷,校方原擬興建大型圖書館與地下室,因顧慮位於館前的這七棵雀榕的生長根系會遭到破壞,遂取消興建地下室之議,並縮減了圖書館的規模,此舉也確保了雀榕的生長空間。校方的用心,可預見明年初春完工後,莘莘學子在大樹的濃蔭之下,遠眺青山綠水,耳聞蟲鳴鳥聲那份愜意模樣。

  當你驅車馳騁於淡海公路上,快意於山氣涼風中,行至淡金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處時,不妨暫緩腳步,來趟金山鄉三界村的老樹巡禮。

  如果你想一探這七棵雀榕的廬山真面目,可於明年初春循著淡金公路上法鼓山來尋幽訪視,相信收穫匪淺。

[專欄作家]哲學博士縱橫 (下) --﹥

作家:賈福相

  「博士」(Doctor)的拉丁文原意是「教員」(Teacher),是教與學的總和,但「學習」的成分更重要。所以哲學博士可以簡單地說是「學過最高知識的人」。不皆是哪一科,不管是哪一行,因為有哲學的連帶關係,這些人就彷彿有了一種共同的使命:(一)是學者,要追求真理,不盲目地接受既有知識,對自己的思想也要懷疑;(二)對自己的本行專業要有既深且廣的知識,要站在前鋒,比過去所有的同行人更新。

  在西方文化史上,最初的「博士」學位是榮譽性的,比已有的「碩士」(Magister=Master)更高一些。第一個碩士學位很可能是十二世紀時在義大利的布朗那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頒發的﹔哲學博士的稱號則可能是十八世紀末期由德國創立的。所以今日美國的「哲學博士」實在是起源於德國。

  美國的醫生(Doctor of Medicine)一般被稱為博士,而大學的教授(有博士學位的人)也被稱為博士,這樣常常造成混亂。有一次我去超級市場買菜,經過收帳處的時候,收帳小姐剛好是我的學生,她親切地連叫我博士,被另外一位顧客聽到了,馬上把襯衫脫下來讓我看他背上的傷口,問我要不要去醫院,費了半天時間才弄清楚我不是看病的博士。

  嚴格地說,醫生可以是大學的第一個學位,畢業典禮的時候,他們不屬研究生院,是與其他的大學士們一塊畢業的。碩士和博士必須有了大學的第一學位(學士)後才能錄取,所以被稱為畢業後學位(Postgraduate degree)。在英國,醫學院畢業後,學位是醫學學士。

  在大學教書的人也有少數是沒有博士學位的,這些人在校園裏就被稱為「教授」,有別於其他有博士學位的人。這種現象常常迷惑來自英國的訪客,因為在英國各系只有系主任才是教授,其他的教書人或為講師或為資深講師(Lecturer senior lecturer),或為研究師(reader),只有名系和大系才可能有兩個以上的教授。在這種情形下,除系主任外,另外的教授被稱為「個人教授」(personal Chair)。歐洲不少國家,就連日本、香港、澳洲,也多數用這種制度。

  最近幾年,在台灣好像已不再用「哲學博士」的稱號了。尋職和求職廣告上,只稱博士。這種作法雖然簡單,免去了不少困惑--像我提起過的那種困惑,但也失去了一層意義,而這種意義是屬於文化的。因為哲學博士的哲學彷彿帶來了一種較大的使命,除去授業解惑、創造新知識外,他(她)們應該是真理的衛士,對什麼都要問一間,講究方法,不接受教條,不可能是御用,不可能是工會用,不可能是黨派用,這一群哲學博士的教授們才是大學的領導者,才能把大學撐成一個特立獨行的文化機構。

  好的教授們是大學的財當,好的大學則是國家的財富,世界沒有一個沒有好大學的文明的國家。

[我們的島]走唱溫泉鄉 --﹥

作者:麵粉糰

◎ 泡湯新樂園

  冬天微寒的天氣是泡湯的季節,假日或下班後到郊外泡溫泉舒解緊繃的神經、釋放沈悶的情緒,似乎成了現代都會人口的休閒趨勢。特別是台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更是泡湯的天堂,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帶上,使台灣地震頻繁,但相對地溫泉徵兆也多,有人說,台灣溫泉之多,開車每半小時就有一處溫泉。大部分在北部、中央山脈及其兩側山地,一部份分佈於周圍海上小島,除了彰化、雲林及澎湖縣沒有溫泉外,其他各縣市均有分佈。目前台灣有溫泉的地方多達130處。假日去哪裡?在台灣,一個不用傷腦筋的選擇,去泡溫泉吧!

◎ 溫泉鄉的歷史

  隨著關子嶺大旅社老闆的腳步走進內部,張老闆熱切地解釋著泥漿溫泉的稀有性及對身體的療效,隨著他指引的視線,我們從老舊的湯池與日式建築格局,仍然可以嗅出溫泉的歷史況味。

  關子嶺溫泉之所以知名,來自於它治癒了日本軍人的皮膚病,張老闆繼續說著...話說日本時代,日本軍人行軍至此,流汗發癢跑到這裡來洗澡,好起來後,回去一個報一個,到後來那些兵若行軍至此都來此洗溫泉,洗一洗覺得不錯,反應給日本總統府,日本政府才來蓋這間旅社。

  要知道溫泉的歷史,得把場景拉到北投。清光緒十九年,德籍商人奧利首度在台灣北投發現溫泉,於是開設溫泉俱樂部。日軍侵台後,喜好溫泉的日本人更將台灣的溫泉資源運用得淋漓盡致。西元1896年,日人平田源吾在新北投設立了全台灣第一家溫泉旅館,北投溫泉至今已經有百年歲月。過去,泡湯是上流階層的休閒活動,平民百姓只有羨幕的份。光復後,泡溫泉去掉了階級色彩,普及化後,溫泉池裡的私密世界,很快地滋長了色情的細胞,曾幾何時,北投溫泉鄉變成了失意客尋歡的溫柔鄉。那卡西響遍大街小巷,溫泉區無疑是一個聲色娛樂的天堂。投資者也不甘寂寞,將開發的巨爪,嵌進溫泉區,埋下近年才被大家注意到的水權與土地開發的問題。

  西元1979年(民國六十八年)政府廢娼之後,瓦解了溫泉的快樂天堂,一時之間,泡湯這個名詞不再被提起,經過了五十年的沈寂,民國八十八年週休二日實施後,島內旅遊風氣方興,大家都在問,台灣除了縱橫在山海之間,還有沒有別的玩法?交通部觀光局與台灣溫泉協會推動的「台灣溫泉觀光年」給玩家一個答案,溫泉的發展進入另一個階段。

◎ 溫泉問題面面觀

  台灣溫泉的密度比日本還高,擁有冷泉、熱泉、濁泉、海底溫泉等種類,泉質因露頭區不同的地質而有不同,可以說相當豐富。台灣高科技產業往外尋求更大的市場,在全球自由競爭的壓力之下,已成了必然的趨勢,什麼樣的產業是後起之秀,台灣的立基在哪裡?因為特殊的地理條件,台灣有山海文化,藍色公路與綠色走廊,因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還擁有密度最高的溫泉資源,從觀光的觀點來看,推展台灣的溫泉是早該做的事。

  不過,回視台灣溫泉發展超過百年的歷史......問題,也是百年的累積。走進溫泉旅館區,若不是已經預設一種泡湯的輕鬆心情,很容易被溫泉區的亂象干擾。說到台灣自然資源的利用,常常都面臨同一個問題,那就是任由土地肆無忌彈地開發,等到發現問題再來制定法令,但制定法令的速度又經常趕不上開發的腳步,於是問題不斷產生,法令又來不及解決。這問題來自於制定政策時,常短視地提供既得利益者的方便,讓開發就是社會進步的假象,濛敝了問題的真相。向大自然取材,這種不用本錢的生意,人人搶著賺。砂石的國土資源利用如此,能源的利用如此,溫泉的水權問題也是如此。

  近年來,溫泉已被不少財團、建商虎視眈眈地視為未來提高集團休閒產業營收的一隻「金雞母」,但台灣目前沒有一套完整的溫泉法和相關法令,因此只要業者私自鑽探到一口地熱水井或一口溫泉,即可向地方主管機關申請水井挖掘執照,逕行開採、販賣溫泉資源。在此情況下,不少財團和建商近年來已悄悄利用法令空窗期投入挖掘溫泉的行列。

  當然我們也不能不負責任地光是批評,打擊政府與民間團體的信心,在參訪的關子嶺與蘆山溫泉區,我們看到政府的用心,民間的自覺,並且往解決之道前進。

本專欄將於:3月4日(一) 晚間10:00-11:00首播﹔3月5日(二) 上午10:00-11:00重播。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黑潮觀點]討海人的尊嚴 --﹥

作者:廖鴻基

  我尊敬討海人,尊敬他們在海域裡的生活能耐及風浪下的歷練。我尤其尊敬老討海人,他們見證了沿海漁撈設備從簡陋到精緻,也見證了台灣沿海魚類資源從繁榮到枯竭的過程,他們可說是台灣海洋文化的資產之一。

  台灣討海人的性格,大致上可說是率直的或粗魯的。海上生活使他們習慣以直截了當的態度來面對多變的環境。日積月累,他們的性情大致坦率而直接。性格的成形是成長過程及生活歷練長期累積而成的。與他們相處,我時常懷疑為什麼同樣環境養成的討海人,有的謙虛內斂,有些則輕狂驕傲?率直也好、粗魯也好,兩者之間雖然僅一線相隔,但給人的感受有如天壤之別。一樣米養百樣人,在討海人身上可說是一樣海飼兩樣人。

  台灣討海人常講一句話來嘲諷狂妄驕傲的漁人,他們會說:「討無三日海就叭叭響!」這句話和我們講的「半瓶水響噹噹」是一樣的意思。無論陸上或海上,越實在、越有本事的人通常就會越懂得謙虛的必要。

  可能由於沿海魚類資源的日漸枯竭,台灣沿海漁業可說是前景黯淡。佔台灣漁業人口主要比例的沿海討海人,他們的生活漸漸陷入困境。許多沿海討海人的子女連他們家的船都不認得,我們也不會再聽到:「我以討海人為榮。」這樣充滿自信的話。因此,多年來政府以多項補助及優惠措施來照顧沿海漁業。久而久之,大多數沿海討海人也習慣以弱勢者自居。

  若我們的沿海討海人一直把接受照顧視為是理所當然的話,那我們不難預期沿海漁業的蕭條甚至凋敝將會是必然的結局。因為,我們的沿海討海人已經失去了生存的基本尊嚴。

  並不是說接受補助、接受照顧是不恰當的。補助或照顧的真義應該是協助度過難關並在其間尋求轉機。當接受照顧者誤認為接受照顧是理所當然,而不進一步思考其他生存的可能,這將形同接受豢養,這是生存基本尊嚴的淪喪。沒有尊嚴意味著沒有生存的堅持,也表示著不會有生存的努力。繼續這樣下去,我們的沿海漁業將沒有未來,也將不會再有生機。

  以現實環境來看,我們的沿海漁業已經沒有粗魯、驕傲的本錢。然而,我看到我們大多數的沿海漁民朋友並沒有轉型、升級的思考及準備,而大多仍然停留在安於接受補助或動不動就以抗爭對立來爭取補助的階段。這是直接、率直的表現,也可以說是粗魯、驕傲的行為。

  我曾經聽說,在我們的漁業政策上,沿海漁業是放任著讓其自生自滅,也就是說,我們的沿海漁民將是被放棄的一群。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照顧是在照顧,但我們的沿海漁民若不思振作,以現況來看,不是被放棄也將會是自棄的結局。

  我認為我們的沿海漁民是最能代表台灣海洋文化的一群人,他們的消失將會是台灣海洋文化資產的損失。如何從粗魯驕傲中走出來,以謙虛的態度面對生存難關,將是我們沿海漁業繼續下去的機會。路是人走出來的,海上風裡來浪裡去我們的沿海漁民朋友都能夠堅實刻苦的生存下來,現實的難關應該是難不倒他們的。

  多麼想聽到我們的沿海漁民朋友在度過難關後挺起胸膛說:「我以身為台灣的討海人為榮!」這才是我們討海人的尊嚴。(本文原刊載於2002.1.26聯合報/聯合副刊)

[開懷篇]狗狗為何生氣 --﹥

小明家養了一隻狗,有一次他們請了一位客人來家裡吃飯。 
臨進門的時候,狗還對著客人熱情地大搖尾巴。 

不過就在那位客人跟小明家人一起吃飯的時後, 
那隻狗不僅一直盯著看他看,還一直吼個不停,好像很生氣的樣子。 

那位客人十分不安,就對小明的爸爸說: 
「你們的狗看起來好像很兇哦!」 

小明的爸爸話還沒說出口,小明就搶跟客人解釋說:

「不會啦!牠平常是不會這麼兇的啦! 
是因為你用牠的碗吃飯,牠才會這樣的哩。」 

[本會訊息]特刊期間專欄異動 --﹥

  本刊發行[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特刊期間(包含本週及下週),關於[我們的島]及[黑潮觀點]專欄,將安排於週日刊登。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知性版範例訂閱 ★新聞版範例訂閱 ★目錄版範例訂閱

  對於知性版與新聞版的服務,您的想法是...
  

  姓名: 電子郵件:

  *請於上網連線時,再按"寄出"按鈕。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