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3-24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記于花蓮溪口歸來 (下)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大地的子民 (中)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萬里-崁腳村榕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輪椅上的巨人──記霍金教授 (上)
寓教於樂 [開懷篇]豆腐與雞
[開懷篇]好機靈
本會訊息 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記于花蓮溪口歸來 (下) --﹥

作者:茹琪

  走路的時候,也有聲音,在腳下,不同於海浪轉身離開時,引起礫石們"喀啦喀啦"的鼓噪聲。人不如鳥,這幾步行來踉踉蹌蹌,索性化身一座石像,化作灘上石堆一角,坐看前方水石之濱,小白鷺群飛來停歇,青足鷸終於忽視我的存在走近,東方環頸行(鳥)頭一次肯如此接近我,讓我細看牠的眼。

  是誰忘了我的身影,激動得無聲無息,連呼吸都那麼輕,當我細看另一種生命的時候。看那樣輕巧的雙翅展開,細瘦的雙足落在石上,那腳步比我穩多輕多了。

  可以告訴我,為何踱步嗎?

  我看得迷惑了,一下兩下,左腳後再換過右腳,這小小的雙足也會踱步,東方環頸行(鳥)的身影在腦海裡變大了,或許是因為距離近了,我才發現牠沒有那麼渺小。在這裡我才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的身軀裡的愁煩,似乎就更顯得微不足道,是這樣嗎?那幾下交錯的踱步,竟讓我迷惑了。轉頭瞥眼,驚喜之情突然湧過,是蒙古行(鳥)還是鐵嘴行(鳥)?我竟在此初次邂逅了牠。當我化身一粒石時,誰忘了我?是我忘了自己,還是鳥兒忘了我?一種生命想接近另一種生命的時候,該先忘了自己。

  海越來越近,浪的力量愈來愈大,是漲潮了吧,我必須得往後退。我從不清楚潮汐的力量,也從不用大腦計算潮汐的起落,我只順從、跟隨、享受。又發現一抹驚奇,那群小白鷺裡背對站立的兩隻之一,身影相似,卻不是同一家族,如果必須得用我那人類腦袋思忖的話,那該是稀有的唐白鷺,我得從大腦裡一一比較過特徵,才敢這樣大膽的慶幸。那是第一次我遇見了唐白鷺,在溪口這個神奇的地方。

  我剛嚇跑了一群鳥,該是行(鳥)科的鳥吧,我笨拙不察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前進,驚動了這群顏色融入石堆裡的鳥兒。真好,牠們會在我發現牠們之前離開,那生來的保護色絕對躲得過我這成天對著電腦的眼。我對著遠方溪流中的那片石灘上,成群翻飛的海鳥呆望了好幾回,我又在問他們的名了,用我那該死的人類腦袋。或許只是那太過靈巧的身影吸引著我,不一樣的燕鷗,不同的飛行姿勢,卻有著同樣令我讚嘆的身手,而那不是我的人類腦袋可以理解的。

  腳步依然是不穩的,不知不覺垂釣者的身影也消失了,海的力量正在朝溪逼近。我來這裡感受,只是感受,我的身影離開後,那兒的力量還在,我呢?來去無損於這裡的一切,風大浪大的地方,適合平靜,適合容納生命在那兒歇息。那兒的能量來自天地,也包括人在花蓮溪眾多支流釋放的。容納諸多生命的地方,我來這兒,不佔有什麼,只要一個偶而能置身其中,小小的一個時空角落,在天地間釋放或者獲取能量。看著海的律動,生命的穿梭,時間流逝,還在轉動的世界會變得緩慢,或許那是另一個時空縫隙。只有潮汐會提醒我進退。

  來的時候,我想起,我忘了最初來的理由;走的時候,我怕我會忘記來過後的承諾。我忘了,忘了來的時候,忘了來了以後。而我會再來,我得再來,否則我會記不住,什麼是天地之間的自由人。(2002.1.6)

[自然人文]大地的子民 (中) --﹥

作者:Owana (紐西蘭 毛利族)
譯者:莊益增 (部落工作隊)

  我叫Ohwana,在未來的六個月我將與你們分享我們的文化經驗,透過我生命中的一些事,供大家更深入的認識我們的文化與民族。有的時候我會聊到我的家庭、部落,或許我也會談到政治、抗爭,這就像走在毛利的彎曲小道一樣,我們總是在出發時才知道要往何處去。希望我的經驗將可鼓舞你們對文化權的繼續奮戰,因為我深信所有的原住民族都是大自然與自然生活方式的守護者。我相信原住民族文化的存活仰賴對土地的強烈連結,假使原住民族變成無根的都市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的語言、歷史、部落終將消失不見。

  很多人以為我們族人已經贏得戰役,土地已歸還我們,在白種人的政府我們也有一些代表。我們是要回一些土地了,在政府中我們也有一些代表,我們承認比起很多原住民族,我們享有更多的權利。但是,我們的戰鬥離完成還差得很遠。一百五十年來,白種人帶給我們太多的傷害,為了確保我們文化的主體性,我們仍有很多工作要做。經過了連年的戰爭與傳染病後,在19世紀末,我們人數只剩下了四萬五千人。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我們幾乎亡族,因為白種人把我們趕到最貧瘠的土地上,我們的地位是最卑下的,我們也經歷了世界上最快速的都市化。我們曾經做過最困難與卑下的工作,我們也曾經被分配住在城市最貧困的地區,即使今天,我們的居住環境、健康、就業與教育仍然是最惡劣的。我們的奮鬥與土地權已經受到白種人政權的承認,現在我們站在曾經竊取我們土地的法庭上指控白種人。雖然他們承諾賠償我們土地的損失,重修過去150年來被破壞的文化,但我們大部分人仍在等待。

  我們Tangata Whenua人向來就是驍勇善戰的勇士。被殖民之前,我們會獵人頭,食人肉。過去我們相信,只有將壞人的肉吃了,才得以消滅他的惡靈。在戰事中,我們族人向來也有足智多謀的名聲。但是在我們對土地權的現代戰爭中,卻沒有如此的勇猛與計畫周延。過去二十年來的抗爭,純粹是起因於對生存的絕望,與為了重獲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在資本主義的體制下,我們的成功大部分要歸因於,1840年與英國女皇簽訂的威坦其條約(Waitangi Treaty Agreement)。這個條約承諾保護我們的土地、森林與自然資源,直到現在的紐西蘭政府才確認這個協定,而過去的十年迄今我們仍在協調賠償的過程之中。但是並非全部的土地將被歸還,歸還的只是那些政府不再使用的土地,與我們可證明是從我們族裡偷走的。更過份的是大部分的賠償將用金錢而不是真正的土地。依賴金錢過活,我們就無法過傳統的生活。在教育、居住與就業的領域裡,金錢將更進一步地殖民我們。今天,有將近75%的毛利人住在都市裡,有些人仍會走訪他們的部落,但也有不少人已經與養育過他們的祖地失去連結了。

[老樹巡禮]萬里-崁腳村榕樹 --﹥

編號:北113,114∥樹種皆:榕∥高/公尺:7,9∥直徑:1,1.3∥年齡:120,250∥地點皆:萬里鄉崁腳村崁腳國小山路  位於崁腳國小旁小徑步行約五分鐘處,有二顆老榕樹如影隨形,其中一棵樹齡已達250歲,另一棵在旁的老樹雖也有百餘年,但相較之下,就像是小妻子般的依偎相伴。

  老榕樹的身後有間濟安宮,是附近居民聊天喝茶的聚會場所,週遭種植了許多茶樹、桂花等植物,四周環境清幽,不時飄來陣陣桂花的清香,徘徊樹下頓時感到神清氣爽,頗有遠離塵囂之境。

  據附近的居民表示,此地在日據時代是採煤之處,崁腳村即因昔日之崁腳莊而得名,村內幾條路名,諸如六坑、二坑、五坑,都是因煤礦而命名的,榕樹就生長在運煤的鐵路邊,今日採礦早已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柏油路面,所幸榕樹未遭砍伐,依然保留於原處,只是已過百歲的榕樹其根部附近皆舖上柏油,雖然強而有力的根系將路面撐開成龜裂狀,但多少仍影響了老樹的呼吸。

  欲往崁腳國小,可循二號省道到萬里鄉接北28縣道(萬崁公路),沿路瑪鋉溪風景優美,是戲水、溪釣的好去處。

[專欄作家]輪椅上的巨人──記霍金教授 (上) --﹥

作者:賈福相

  一張平平凡凡的輪椅,一個乾乾瘦瘦的中年殘廢,在強烈的燈光下,在空空洞洞的一個大講台上,是霍金教授(Stephen Hawking)作他難得一次的公開演講:宇宙的未來。

  .頭歪著,唇不動,身子也不動,講詞是預先錄音,有些金屬性。

  他的頭歪著,唇不動,身子也不動,一個小時,他的講詞是預先錄音的,從廣播器放送出來,不是美國音,不是歐洲音,也不是劍橋大學的BBC音,是電腦「聲音合成器」造出來的聲音,有些金屬性。在兩千五百個聽眾擠滿了的禮堂裏,每個人都靜靜地聽,靜靜地看、靜靜地感覺。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大震驚,是一種特有的經驗,是一種現象。我的思想隨著他的聲音、隨著他講詞的內容,飛去太空、飛去時間的開始、時間的結束、大爆炸、黑洞、白洞、蚯蚓洞。忽而又回來了,回到輪椅上那個變了形的人,他的身體像個四十五歲的木乃伊,腦袋卻那樣美麗,在天文物理、理論物理界,最聰明的一個腦袋。

  他說一般小規模的物理定律、化學定律、人類的行為定律,都是有些混亂的,一點點偏差就會造成大錯誤,所以這些定律只能作短期的預測,但是大規模的定律,如相對論、引力論、量子力學,是簡單的,是沒有混亂的,作出來的預測比較可靠。雖然我們的知識還不健全,但我們大致上可以判斷,十億年內,宇宙體系是不會有大變動的。之後,如果星系引力增加,高過了現在的「適度」,天體就會作大壓縮,時光倒流,歸於毀滅,一切重新來過。如果引力低於現在的「適度」,宇宙就會永遠膨脹下去。

  他說可惜他活到十億年的可能性不大,不能親眼看到他推測的錯與對。而他的預測也不會影響到紐約股票的行情,因為一般人是不在乎十億年以後的事。這些話引起了全體笑聲,從嚴肅的黑洞邊緣,一下子回到了五月的丁香花和軟軟的春風﹔那個木乃伊樣子的科學家,一下子變成了位活潑的金髮少年。

   《時間簡史》暢銷六百萬本。他像上帝一樣解釋宇宙....

  題目大,立論深,我並不能全部聽懂,我有很多話要問:時空既然有始有終,「無限」和「永遠」是什麼意思?那個白熱、無限壓縮的小點,在大爆炸之前,是懸在時空中的嗎?但空間是從大爆炸才開始的,哪來空中?

  懂與不懂、喜歡與不喜歡,對霍氏的科學無關,霍金給我的震驚不全是科學,他講演的方式和內容也不全是科學,就算是他暢銷六百萬本、譯成二十一種語言的《時間簡史》,也不是嚴謹的科學。這些都不重要,更要的是,在會場上的聽眾,都被他領到了太空,拜訪宇宙的開始與結束。他用大體運行的定律,有規有矩地、像上帝一樣來解釋宇宙的演進。這一次上帝給了我們一些證據,不僅僅是要我們「信仰」而已。

  在大統一定律裏,大、地、人也都包括了,科學、哲學和宗教也都包括了,這樣,怎麼能不震驚?而且這種神遊於無邊無際的思想,是被一個坐在輪椅上、死去一大半的人所啟發的,「死」是什麼?

[開懷篇]豆腐與雞 --﹥

一位眼神不濟的人抱著一隻雞走在路上,
迎面走來一人,手裡端著一塊豆腐。

兩人擦肩而過時,互相蹭了一下對方。

抱著雞的這位不高興了,他說:拿著肥肉在街上走,也不小心點。

那位也不含糊,還了一句:耶荷!就您這視力,還學人玩鷹?

[開懷篇]好機靈 --﹥

買主:這匹馬機靈嗎? 

賣主:那還用問!我已經把它賣了三次了,每次它都能自己跑回來。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知性版範例訂閱 ★新聞版範例訂閱 ★目錄版範例訂閱

  對於知性版與新聞版的服務,您的想法是...
  

  姓名: 電子郵件:

  *請於上網連線時,再按"寄出"按鈕。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