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知性版訂閱 新聞版訂閱 新聞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3-31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季節之大王椰子、苦苓與白鶴靈芝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大地的子民 (下)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蘆洲-九芎公廟九芎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輪椅上的巨人──記霍金教授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神奇的鸚鵡
本會訊息 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季節之大王椰子、苦苓與白鶴靈芝 --﹥

作者:哨兵

大 王 椰 子

大王椰子開花了 小小不到一公分的花 開在高高高的樹頂
如果不是我的眼力好 怎會看到這花有三瓣 雄蕊花葯有六到七個
其實我是漫步林下 低著頭 想著心事 不小心看到滿地的落花
於是 就蹲下來 觀察一下 
如此粗壯的大王椰子 號稱台灣現有棕櫚科植物中最高大的 花卻如此之小

苦 苓

如果你從清水火車站沿著中正街走出來 這站前道
沒有車站前習見的眾多商家與人潮
有的是會讓你有一種異鄉遊客感覺的小站風味 
你 則好像就成了一位不一樣的旅人 沈靜而孤獨的走著
忽然 有一棵高大開滿淡紫色小花的大樹 就出現在眼前
總有數十萬朵吧 集結起來像一層層的雲朵 
她 就是苦苓 - 總是孤苦伶仃的散落在荒郊

白 鶴 靈 芝

兩三年前 在銀連二村的大門口 發現有一小段綠籬 會開小白花
問人 說是白鶴靈芝 走近一看 那白花果真有白鶴展翅的姿態
而名靈芝 想必有藥效 因為有藥效 所以我們會去種植
這就是一種實用主意 不是喜歡白鶴靈芝花的美
而是想要利用她的藥效

[自然人文]大地的子民 (下) --﹥

作者:Owana (紐西蘭 毛利族)
譯者:莊益增 (部落工作隊)

  今天我們族人對歸還土地與改善權利的抗爭行動上有分岐的意見。有些族人認為抗爭鬥士們堅持爭回很久以前失去的土地是無意義的,有些族人則認為取回被盜竊的土地是文化上的權利,只有在祖先的土地上才能安居。我們的抗爭人士有很多種,有激進派、學院派、政客,也有一些是消極的支持者,他們只是坐在火爐旁高談闊論對美好未來的一些希望。有些人對我們的公開抗爭感到不好意思,因而並不支持我們的抗爭行動。也有一些人私底下溫和的抗爭著,這通常牽涉到希望他們的小孩在母語與信仰系統上能獲得較完善的教育。我們都知道「抗爭」是一個骯髒的字眼,但是,當你對抗的是傲慢的且占有統治地位的強勢族群時,抗爭從不會是優雅的。我們仍然戰鬥,因為,尊敬與保護大自然是我們的責任,它是我們生命的供應者。

  我們當代的土地抗爭始於1975年,是由一個75歲的老婦人和她3歲的孫子開始的。他們從Aotearoa這地方的最北端一路步行到國會。沿途上這位婦人鼓勵其他人加入她的步行抗爭,她要走到國會告訴統治者:我們族人正經歷著悲哀與災難!好幾百人加入她的行列,在這個漫長的旅途中也有很多人自動的提供幫助。最後,他們坐在國會的地上,直到困窘的政府官員同意處理我們的土地問題。她的方法令我們想到1940年代甘地為反抗英國所採取的抗爭方式,所謂的「消極抗爭」。甘地的方法即是聚集一大群人靜坐,直到政府態度有所改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消極抗爭可以令當權者「困窘!不知所措!」,沈默與不合作可以散佈如同政客的叫囂一樣強烈的訊息。消極的抗爭方式可以是「原住民族拒絕參與表演與運動競技」,因為主流文化總是期待我們在那裡現身。它也可以是「拒絕分享我們自己的文化經驗」,因為主流文化總是理所當然的將我們的文化當作娛樂對待。消極抗爭是以一種安靜的方式說:「直到你們尊敬我的生活方式,我才會採取你們的生活方式」。當我聽到一些台灣原住民族在新年時,站在電視攝影機前大唱國歌時,我就想到主流文化的傲慢與惡形惡狀。我想到我們族人不會對一個「竊取與消滅他人文化資產的政府有任何尊敬」,同時我也想到團結的原住民族的消極抗爭會有多麼強大的力量。假使你們不去投合政府所期望的,也許政府才會如飢似渴地去處理雙方之間的衝突與問題。現在我們族人不輕易地為政府官員與觀光團表演,如果表演,我們不僅收費高昂而且小心選擇歌曲。「要他們多付一些代價」是我們對強勢族群表現我們價值的方式,因為他們總是想在我們慶典中的輕鬆面得到娛樂。我們刻意從電視螢幕缺席,是對「文化竊取」這個大問題表達小小的抗議。這樣可以讓人們想想~「為什麼原住民沈默?為什麼原住民缺席?」,思想的力量是改變事務的開端。假使你們不想大聲叫囂以改變政府政策與他人對你們原住民族文化的觀點,「沈默!消極的抵抗!」也能發揮同樣的效果。

[老樹巡禮]蘆洲-九芎公廟九芎樹 --﹥

編號:北30∥樹種:九芎樹∥高/公尺:2.5∥年齡:300∥地點:蘆洲鄉九芎里九芎街九芎公廟前  「相傳明末永曆年間延平郡王鄭成功征服荷蘭人後,率領大軍經過現今蘆洲鄉時,曾在蘆洲鄉西隅一帶埋藏大量軍火,並植九芎樹一株留作標誌;爾後鄉民就將此樹當作紀念鄭成功的膜拜對象,並尊稱為九芎公。嘉慶十四年時,因為拓墾的問題與周邊的原住民屢有磨擦,當時滬尾居民因受當地原住民騷擾,寡不敵眾,向蘆洲當地的居民求援,因故事機敗露而為原住民知悉,於是原住民傾巢來犯,蘆洲危在旦夕,當地的居民除一面馳書各地求援外,也一面向九芎樹祈禱,最後終轉危為安,居民為感念神蹟,於是訂定三年一醮的虔誠祭祀」。只要在每天的午后,向悠閒在九芎公廟旁乘涼的老先生們,詢問老樹的相關問題,他們一定會爭先恐後的向你訴說這樣的老樹傳奇!

  這樣的歷史也許只是個傳說,但由九芎里及九芎街的命名,加上樹幹上掛滿了居民們表示敬重的紅布條,就不難看出這棵三百年樹齡的九芎樹在當地居民心目中的地位。這棵神格化的老樹,不僅生長力旺盛且樹形非常優美,每到秋冬時分,便充滿詩意的掉落了一地的紅葉,等待下一季春天的到來。

  想要拜訪這棵老樹搭乘公車於蘆洲總站下車,沿著蘆洲總站對面的九芎街前行約500公尺,就可以欣賞到這棵充滿傳奇色彩的老樹。

[專欄作家]輪椅上的巨人──記霍金教授 (下) --﹥

作者:賈福相

  .他全身能動的只有三根手指。他對我講了一句從天上掉下來的話

  講演畢,我參加了他的招待會。本來預備請他在中譯的《時間簡史》書上簽名的,但他全身能動的只有右手的三個手指,這三個手指伸伸壓壓地在小電腦上選字母、拼單字、造句子,五、六分鐘才能造一個句子,再由「聲音合成器」播放出來,成了他要講的話:聽說他花了十天的工夫才完成那一個小時講演的錄音。

  他仍然是眼明耳聰,但問一句話,五、六分鐘才得到一句簡單的回答,本來預備問問他關於他個人讀書的習慣等等,也只好作罷了。我給他看了許明賢和吳忠超譯的《時間簡史》」,也給他看了書尾譯者的照片,並替台灣的讀者向他致候。當時他能做的只是前額上的一個微笑,他的嘴已合不攏。十分鐘後,突然有個聲音:「去年在倫敦我還看到忠超……」這是他對我講的一句話,唯一的一句話,一句從天上掉下來的話。

  與他同住同行的有五個助手,三個護士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一個司機管理他特製的汽車,一個助教幫他閱讀和寫作。

  在他劍橋大學的辦公室裏,有一張特製的大書桌,他的助教把重要的文獻複製後列成單行的一長篇,他可以在輪椅上由左向右慢慢地移動閱讀,其他的報章雜誌則由助教讀給他聽。

  近年來,他讀得不多,但讀得精密,他的腦子裏裝滿了數目字和方程式,就像莫扎特裝滿了整曲整曲的交響樂一樣。

  「想」比「讀」還重要。

  .患者平均只有兩年半好活。有一天他的思想會不會永遠被鎖住?

  沒有人知道他的三個手指什麼時候會失靈?也沒有人知道他的病什麼時候會把他帶走?三十年前他在劍橋大學研究所患了這種肌肉退化的病,這種病患者平均只有兩年半好活,那時他曾酗酒,曾失望地等死,一年之內他就由每天騎腳踏車到靠手杖步行,他的女友卻宣佈與他立即成婚,婚後他們有了三個孩子(兩男一女)。有人說他能這樣奇蹟一般地活下來,能有這樣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全是由他勇敢而摯愛的妻子賜予的。今天,我不知道還有什麼人如此殘廢而還能這樣孜孜不休地做著科研。

  一位蘇聯友人,也是黑洞專家,最近告訴我,四年前,他要去英國開會,三個月還沒有拿到簽證,只好打電話向霍金求助,結果只兩天駐莫斯科的英國大使館就把簽證專程送給了他。這個故事說明了天下官腔行政的遲鈍,也說明了霍金先生在非科學圈子裏的聲譽。

  霍金來了又走了。一個小時的聽講,一個小時的會晤,兩句話的交談,縈縈於心,忘不了。

  那一個扭曲的乾瘦身體,在輪椅上擴大,像大爆炸那樣膨脹著,經過行星、恆星、天河,其他的星系,到一百億年之前、十億年之後,一個巨人。

  如果明天他的三個手指不能動了呢?他的腦子還那麼美麗地在想、在計劃,那些結果是不是就被鎖了起來:水遠鎖住了嗎?那豈不是一個永不能醒的夢魘?

  有一天,他的輪椅會藏在大英博物館裏,成了歷史,他的思想呢?

註:霍全教授,現年五十歲,於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九日在加拿大亞伯特大學參加世界黑洞會議並講演,為之記。

[開懷篇]神奇的鸚鵡 --﹥

有個人他養了一隻鸚鵡,
他給他的鸚鵡做了一鍋特殊的訓練,

當你拉它的左腳,它會說:「你呷罷沒?」(臺語)
當你拉它的右腳,它會說:「你有空沒?」(臺語)

有一天,一鍋客人帶著小孩子來看這隻神奇的鸚鵡,
便真的去試試看哩,一試果然,
拉右腳「你呷罷沒?」
拉左腳「你有空沒?」

可是ㄚ,頑皮的小朋友突然想說,要是兩隻腳都一起拉不知道會怎樣哩?

於是,他便同時拉動鸚鵡的雙腳,
結果呢,這隻鸚鵡很生氣地對他說:

「你呷罷太閒喔?」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知性版範例訂閱 ★新聞版範例訂閱 ★目錄版範例訂閱

  對於知性版與新聞版的服務,您的想法是...
  

  姓名: 電子郵件:

  *請於上網連線時,再按"寄出"按鈕。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