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礁岸砂灘的守護者─白水木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蘭嶼全島和台灣的東岸一樣,海岸多是由珊瑚礁所構成的景觀。而在蘭嶼島的海岸,除了當地人用作港灣的地區及海岸林植被(達悟族的墓園之一)外,幾乎都可以看到今天的主角──白水木(圖1)。 在植物學上屬於紫草科Boraginaceae紫丹屬(Tournefortia L.)的白水木(Tournefortia argentea L.f.)(註),是一種常綠性的灌木或是可以長到10公尺高的小喬木。除了枝條、樹皮是灰褐色外,它的小枝條、葉片、花序,都被有銀白色的絨毛,再加上花也是白色,果實成熟時也是呈淺綠至灰綠色,遠遠望去,還真像一叢白白的小土丘(圖2)。白水木的葉子是呈輪生狀密集排列於枝條頂端(圖3),形狀是倒卵形或湯匙形,約有9~20公分長,4~8公分寬,葉緣是沒有缺刻、鋸齒狀的「全緣」;由於葉子兩面都密佈絨毛,所以葉子雖然不很厚,但感覺起來還是屬於肉質;葉柄厚實但是很短,約0.5~2.5公分長。它的花白色或是略帶淺粉紅,排成兩列,是屬於頂生之「蠍尾狀聚繖花序」(圖4)。花萼、花冠都小(直徑約5公釐) ,也都是5裂;雄蕊接近無柄(也就是說「花絲」極短),花藥約1.5公釐長;子房4室,柱頭兩裂。白水木的果實是多汁的球形「核果」 ,直徑約5~9公釐長,剛開始呈橄欖綠(圖5),隨著成熟顏色漸漸轉淡,最後終至白色或淺綠色(圖6)。 白水木主要分布在舊大陸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東非沿岸、亞洲、澳洲及玻里尼西亞等地;在台灣,主要分布在基隆的澎佳嶼、小琉球、恆春半島、蘭嶼、綠島等海濱。而由於白水木能耐鹽分、抗海風、樹型優美、蟲害又少,早已被一些有心的園藝商人,馴化栽培於苗圃中,且也已經有種在海濱當作行道樹種了(圖7)。所以當您有機會到鹿港彰化濱海工業區時,就可以親自摸一下白水木這毛茸茸的葉子;當然若能前往墾丁國家公園、小琉球或是蘭嶼、綠島時,請千萬一定要比較原生於野外的白水木與人工種植的有何不同喔! (註):白水木(Messerschmidia argentea(L.)Johnston)原來是屬於白水草屬(Messerschmidia L. ex Herbenstreit.)的植物,經植物分類學者研究後,現已改為紫丹屬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歐盟拒絕巴西桃花心木進口 --﹥ 荷蘭,阿姆斯特丹,2002-03-29 (ENS)- 為終止巴西桃花心木的非法砍伐與貿易活動,綠色和平組織長期以來的努力終於有了成果。國際環保壓力團體今天收到一份文件,證實歐盟已正式通知各會員國抵制巴西桃花心木進口,此物種目前正迅速消失中。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9-01.html ◆[全球變遷]氣候暖化跡象愈趨明顯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3-29 (ENS)- 氣候暖化效應正顯現在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中,像是提早來臨的候鳥、提早出現的蝴蝶、提前產卵的兩棲動物、提前開花的植物──依據科學家週三提出的報告,1960年代以來,春天來得一年比一年早。他們預料某些物種在原始棲地逐漸暖化的情況下,因無法擴展至新棲地而面臨滅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9-06.html ◆[全球變遷]利用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環工顧問公司造林1,500萬株 --﹥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2002-03-29 (ENS)- 亞特蘭大一家環境工程顧問公司──「環境合作公司」(Environmental Synergy)本月在密西西比河下游谷地種下第1,500萬株樹苗,這項行動的目標在復育窪地闊葉樹棲地,並藉此消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種和氣候變遷有關的溫室氣體,許多公司為抵銷他們的二氧化碳排放,開始重新造林以吸收二氧化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9-07.html ◆[土地與水文]水資源是以巴衝突的根源 --﹥ 耶路撒冷,2002-03-29 (ENS)-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再起衝突,雙方交互指責對方過度消耗地區資源,而自身則為受害的一方。這片爭議之地之所以紛爭不止,部分是由於乾燥氣候所致,再加上污染、農工業用水、人口成長造成水資源日漸稀少,使得水資源在此地的戰略地位益顯重要。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9-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r2002/2002L-03-29-09.html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新千禧, 聯合國已宣布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這項規劃的目標崇高,並希望能結合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起來。但是旅遊能夠依照可持續模式發展的想法,很可能只是一個迷思。對於世界上那些窮困的國家而言,為了吸引外國觀光客與充裕外資的到來,它們很難不危害到自己的環境和文化。 愛沙尼亞首府塔林的舊城區。 許多不同的組織、政府、商業各界已經為「生態旅遊」下了定義,但我個人特別偏好「愛沙尼亞生態旅遊協會」所做的詮釋:生態旅遊是對於保育自然和維護文化遺產負起責任的旅遊,並對地方社區的美好生活能有所貢獻。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小國當中位置最北的國家,其北鄰芬蘭灣,東邊是俄羅斯,南鄰拉脫維亞。 「國際生態旅遊協會」給予生態旅遊的定義是:「到自然區域旅行,對保存環境與支持當地人民良好生活有所貢獻的旅遊模式。」 然而過去的經驗是否向我們透露著,這些目標是遙不可及的呢? 「重新思考生態旅遊計劃」中寫道:「旅遊發展對於當地環境、文化、社會和經濟等方面,在世界各地都造成了衝擊,但是焦點逐漸集中在『原住民』族群。尚存的原始荒野地區如國家公園、生物圈與其他保護區、海岸地區、山區、叢林和沙漠等,都是原住民的家園。這些地方都被納入旅遊發展的範圍中,但通常沒有讓原住民在管理及所有權上獲得充分的參與。」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一名原住民男子(照片提供 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 為了吸引旅客所做的開發,通常會與傳統農漁獵等生存方式產生衝突。原住民奉為神聖的地點如河流、石塊或其他具有聖靈的重要地方,都逐漸遭到破壞或遊客的入侵。當文化和土地被改變或破壞時,很少能夠恢復原來的利用狀態或方式。 旅遊業在1999年的營收淨值將近5千億美元,但這些錢都進了誰的口袋?絕對不是那些當地手工藝者和商人的口袋,他們所販售的,通常是用了好幾個星期時間製成的手工藝品,它們的價錢,也不過等同於一位遊客在家鄉一點點時間的價值。這些錢當然也不是進到數千名原住民嚮導的口袋裡,這些人放棄了農務,只為了從吝嗇的遊客手中賺取幾塊美金來幫助家庭。 你有多常聽到親友們誇耀著,他們只用了幾塊美金就買到一個美麗的手工藝品?如果一位遊客真的對支持地方文化這件事有興趣,那麼當藝匠索價2塊美金時,遊客反而應該給20塊。 Lee Pera和Deborah McLaren是「重新思考生態旅遊計劃-天堂正被剷平,你該怎麼阻止它繼續下去」一書的共同作者,書中提到:「旅遊業正在侵蝕遙遠和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地區及原住民的家園,威脅著當地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方式。」 「世界旅遊組織」指出,1998年世界各地共有6億3千5百萬名遊客。Pera and McLaren說,這麼多的遊客當中,很少有人為貧窮的原住民族群帶來一些好處。 Pera和McLaren的「重新思考旅遊」網站上有一篇文章寫道:「對於發展國際旅遊的東道國家而言,旅遊業使得他們對於多變和波動大的全球經濟的依賴程度,超過了地方的控制能力。」地方的經濟活動和資源的利用,則鮮少以社區利益和發展為優先,反而是以出口和外地遊客的娛樂為主。 Pera和McLaren指出,由於國際間的規範很少,旅遊業得以在全世界各地為所欲為的發展,事實上,它已經在運輸、通訊和金融系統等領域中進行全球化。 狄倫•安德魯斯是一位傳統的布努巴人,他帶領遊客參觀西澳一些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照片提供 「澳洲原住民」旅行社)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07g.html 作者:蕭靜美 十萬泡水車 還記得去年九月的納莉颱風吧? 台北市的垃圾堆有一層樓高,各式各樣的垃圾,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全都堆在一起,光是台北市的垃圾,一度累積到十萬噸以上,十萬噸的垃圾到底是多少?足以將一座容納15000人的體育場填滿。號稱「台灣錢淹腳目」的台灣人,初嘗「垃圾淹腳目」的滋味。 下了49個小時的雨,淹沒超過十萬輛的車,在科技公司上班的徐信義,就是泡水車的苦主之一。這一部CEFIRO2000C.C.的車,是徐信義精挑細選,犒賞自己辛苦多年的第一部車,假日還可以載孩子老婆到郊外遊賞。沒想到才開了一年多,愛車成了泡水車,說起當時的情形,徐信義仍然難掩激動,現在只要雨稍微下大一點,免不了擔心,總得到地下室巡視好幾回。 除了徐信義,其他的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輛車哪裡去了?泡水車又是如何被處理的呢?最後它又變成了什麼?其實這些問題已經問了很久,一直到今天才看到汽車屠宰場的真面目,也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3月31日五級的地震,使金融大樓的鋼板掉落,讓人觸目驚心,這些建築用的鋼骨,其實就有汽車廢鐵的元素在裡面,無用的鋼有可能再被回收,成為製鋼的一級廢鐵。 廢車何處去? 廢車廠的阿智接到民眾打來的電話,開著拖吊車來到一處鐵工廠,遞了三千塊給車主,準備將鍾姓車主開了二十幾年的車拖回處理廠。回到處理廠,阿智用堆高機將廢車架高,先是找到油箱,讓殘餘的油傾洩出來,阿智說一台汽車裡面的油都可以再回收,包括輪胎,也可以拆成輪胎外圍與鋼圈,鋼圈可以當成廢鐵回收。其實可以回收的還不只這些,一台廢車,除了外表較不起眼之外,大部分汽車內部的零件都可以回收,像引擎、油箱、變電箱、水箱、馬達、車門、後照鏡等等,這些東西,依新舊與廠牌的差別而價格有所不同,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都有。來自奈及利亞的馬克,就是為了收買這些在台灣已經報廢,但在奈及利亞還堪用的廢車零件,而長住在處理廠旁邊。主要收集的零件,大部分是裕隆、福特等汽車的引擎,問及馬克這種生意是否有賺頭,他用流利的中文說:不錯,不錯!唯一支出較多的部分就是運費,他說,有時給了運費,所賺的錢少了很多。 誰把汽車變小了 在所謂的汽車屠宰場(處理廠)將廢車「殺」(台語)過,各部分值錢的五臟內腑(指零件)都挖出來後,剩下的車殼得送到另一個廢車碎解廠。大批車殼壓縮之後,經過磁選風選等系統,將鐵、鋁、銅等金屬分類,分送各個需要的下游回收商再製成有價的商品,而碎鐵則將送到鋼鐵廠成為煉鋼的下腳料。一台廢車從拖吊到屠宰場拆解都還是完整的車體,到了粉碎廠則成了一片片小小的鐵片。為什麼得這麼大費周章的處理呢?這跟我們的環境有什麼關係?根據環保署統計,去年廢汽機車有68萬輛,目前台灣共有199家廢車拆解場及2家粉碎分類廠。而光是高雄區一家最大的廢車場(綠化環保工程公司),去年處理高雄地區的廢棄機車和廢汽車就有75,000輛,可見其市場之大。這些廢車若不及時處理,也會阻礙交通,影響市容。 無敵鐵金鋼的製造過程 跟著運載廢鐵的車來到震台鋼鐵廠,震台在高雄這個重工業區並不起眼,與其他鋼鐵廠比較起來規模也不算大,不過,站在電弧爐旁邊,看到鋼鐵工人爬上爬下,全身除了露出來的眼睛是乾淨的以外,其他部分或多或少都覆蓋了一層黑塵,站在他們身後,依然可以感受到,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送進來的碎鐵混合其他一級廢鐵,倒入電弧爐中,由於電擊棒內雜質太多,使得電爐黑煙直冒,發出的巨大聲響,比地震時大樓搖晃還可怕,攝影師離得遠遠的,深怕被波及,為了拍攝鋼鐵製程,我們必須待在廠內,不良的空氣、攝氏1600多度的高溫、以及一些巨型高危險性的機器,使我們馬上想逃離,而這些鋼鐵工人,卻沒有其他選擇。下了三次料後,經過大約一個小時,碎鐵淬煉成一鍋鋼水,鋼水冷卻後,即變成一根一根火紅的鋼胚,軋鋼之後,鋼胚又變成鋼筋,而這些鋼筋就是在建築界主要的建材。 廢鐵變黃金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 ●[活動]悠游在鯨豚國度裡-2002海洋種籽研習營 --﹥ 時 間:4月27日(六)、4月28日(日) 發現大海中的巨人與精靈•探索鯨豚的國度 黑潮關心台灣海洋環境、生態、及台灣海洋文化,不斷推動台灣的海洋教育,把海洋給予我們的啟發,一點一滴整理成文字、影像,透過營隊課程,分享海洋的訊息、播撒海洋種籽。 2002海洋種籽研習營,將以系統性的課程規劃,引領您深刻認識鯨魚、海豚──令人驚嘆的物種;進一步探討人類世界與鯨豚國度的互動──那些誤解與瞭解、殺戮的悲情與接觸的歡欣;鯨豚就像是大海的使者,挑動人心裡那面帆,航向遼闊悠遠的海洋世界,尋找牠們的故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kuroshio.org.tw
播出時間:4月1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我們的島 【垃圾復活記】 一個鋼鐵廠,一天生產的爐數大約是三到四爐,而一爐需要80噸廢鐵,產生的鋼筋,一爐有超過7000萬的產值,而這還只是一個小型鋼鐵廠的產值。不只是廢鐵,其實在台灣許多的廢棄物都能回收再利用,致富之道,不是簽樂透彩,而是投入回收體系,說不定你也可以創造一個黃金傳奇。 人與自然 【曹里長的一天】 去年的納莉颱風,漲潮加上大量雨水,讓台北市成了水鄉澤國,四處可見坐著橡皮艇在台北航行的救難人員,隨水漂浮的不只是等待救援的災民,還有一堆又一堆的垃圾。去年撥了一點空,去探視一個住在內湖碧山里的朋友,一進入巷道,又被堆得一層樓高的垃圾阻檔在外,繞了一點路終於找到我的朋友。 曹里長一貫地穿著球鞋、短褲,拿著麥克風調度風災的垃圾清運,見到他時,他已經好幾天沒睡,連聲音都啞了,看到這種情況也不好意思訪問,幫不上忙也就算了,最好不要再多出事來。納莉風災,使碧山里上有土石流、下有堆積如山的垃圾,推了一年的資源回收,好不容易有了成果,風災一來,回收體系完全攤瘓,我知道曹里長的心情,所以不好問太多,直到今年,我才有機會告訴大家,這一個碧山里資源回收的故事。 看守台灣 【消失的綠色長城】 桃園觀音鄉草漯村的村長說:『以前我們這邊防風林有一公里寬,現在剩這邊一點點,那邊一點點,以前可以種稻子,現在田都無法耕種了。』 桃園海岸原本有一條號稱綠色長城的海岸防風林,因為人為的開發現在只剩下零星散佈,無法發揮防風林防風定沙及防鹽霧的功能,土地漸漸廢耕、無法生產,陸陸續續被化為工業區... 台灣海岸廣植防風林,綿密的防風林帶處處可見,今日觀音海岸防風林的消失,不是單一的現象,我們實地走訪各地,了解海岸防風林面臨的危機?如果少了這道綠色屏障,我們失去的會是多少呢?
播出時間:4月5日(五) 下午3:45~4:00首播 時序進入春天,到台灣渡冬的候鳥,已開始陸續北返。過去我們曾經介紹過許多觀賞水鳥的好地方,例如宜蘭的無尾港、台北的關渡、新竹的客雅溪口,和台南的四草、曾文溪口等等。這一次,我們要帶大家到離島走一走,跟台北鳥會到金門去看看那兒的鳥況。相對於台灣本島,金門的開發破壞算是相當輕微,在人為干預較小的情況下,自然保有較佳的鳥況。再加上面積不大,卻擁有許多在台灣難得一見的鳥種,像戴勝、蒼翡翠、黑翅鳶、栗喉蜂虎等等,因此長期以來,金門一直是鳥友們的天堂,尤其對於第一次賞鳥的新手而言,那裡的鳥兒簡直令人目不暇給。現在,我們就一起到金門賞鳥去吧。 ★[本會訊息]新年度新思維-知性版及新聞版開放申請中 --﹥ 新年新氣象,環境資訊電子報將提供給您一個更貼心的服務! 打今年度1月1日起,我們將更針對您的需求,新增[環境資訊電子報-知性版]、[環境資訊電子報-新聞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目錄版]。 這是因為部分讀者可能僅偏好閱讀具''教育性''的[知性專題],像是[鳥類簡介]、[蛙類簡介]、[植物簡介]...等專欄﹔又或者部分人士在時間有限下,優先關注''即時性''的[環境新聞],包括國內外環境新聞及[環境關懷事件]等。 另外,如果您擔心電子報有收信過慢的困擾,我們還將提供最精簡的每日[目錄版]﹔如此,可免漏接訊息的焦慮,目錄頁上的標題索引可隨時讓您上網連線查閱。 當然,不必懷疑,原來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全文版]及[環境資訊電子報-摘要版]也都還在囉。 大家可以各依需求,維持原來''多樣貌''的風格﹔或有更''個性化''的新選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