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蘇姿鳳 (屏東縣彭厝國小實習教師)
「落英繽紛」教學週是彭厝國小的年度大事,中庭兩排的桃花心木大樹每年落下相當驚人的樹葉量,在落葉永遠掃不完的情況下,逆向思考乾脆不要掃,並把這特殊景緻融入課程,作為學校本位課程的一部份。...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nature/2002/na02041401.htm ●[自然書寫]一位街頭環保運動者課後的自我反省 (中) --﹥ 作者:陳炳亨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 地震更新了心中陳腐的價值觀,同時也讓頭嵙山礫石層上的某些樹種得以延伸族群,雖然沒有面臨像高山植物所遭遇的冰與火的考驗,大坑植物面臨旱季所帶來的缺水困境與人類開墾的干擾,適應溫帶氣候的落葉樹在冰河消退後,雖然落葉的機制可以耐的住半年的乾旱,卻難以抵抗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競爭。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nature/2002/na02041402.htm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康乃爾大學生態學家Thomas Eisner教授發現一種綠色小甲蟲,生長在美國東南部的矮椰子樹上,這種甲蟲,每一足端有一千個小足墊,足墊之間有分泌腺,受到刺激就分泌出一種油質,把甲蟲緊緊黏在當地,甲蟲一旦走開,油質很快消失,比估計的風化時間快了很多,仔細檢查才發現有一種吃油細菌,來自甲蟲足墊,很快就把油質吃光了。如果我們可以大量培養吃油細菌,如果我們找到吃油基因,再用基因工程造出效率更高的吃油菌,是不是可以處理到今天還束手無策的油污染? 有多少人知道在台灣海濱快失蹤的鱟,曾幫助我們測出了視覺生理之謎?其他如醫藥,食物,飲水,建築,病源,哪一樣不是與生物多樣性息息相關,藝術,人文,及一切抒情的創作也與生物多樣性分不了家。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2/ch02041401.htm
★[本會訊息]「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開放訂閱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