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鄭謙遜 (澎湖野鳥學會) 活龍灘是近年來新形成的沙洲,位於鳥嶼西側的海面上,外形成蜿蜒的長帶狀;漲潮時,部份區域被海水淹沒,形成東、西二塊;退潮時,延綿約1公里,最近處與鳥嶼相距不到20公尺,中間水域也僅及踝。十幾年前,這一帶海底原本只有兩小堆沙洲,面積也僅像籃球場大小而已;經過幾年的快速沖積,大概在十年前,即已形成目前的規模,但是,外形與面積依舊每年變化。 民國83年前後,小燕鷗即漸漸出現在該島,並發現有繁殖行為。84年~87年期間,澎湖縣野鳥學會曾多次前往調查,發現小燕鷗每年大約都有2、3百隻在該島繁殖,此外,還有蒼燕鷗也有數十隻。就在此時,有些旅遊業者看準了這塊沙洲的媚力,即在該島搭起遮陽設備,做起水上活動,招徠旅客。 由於,夏季是澎湖的旅遊旺季,也是小燕鷗的繁殖季,人們在該島的活動,直接影響了小燕鷗的繁殖。此外,有部份漁民,仍會於沿岸採集時,順手撿拾鳥蛋。澎湖縣野鳥學會發現這個問題之後,馬上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保育課反應,保育課乃與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澎湖縣政府觀光局,旅遊同業公會召開協調會,會後決議以活龍灘西沙洲西側的1/4供遊憩使用,東沙洲和西沙洲東側3/4劃為燕鷗保護區,繁殖期間,任何人未經許可,不得進入,並在西沙洲以鋼筋綁線隔開。為喚醒當地居民對於燕鷗的保護,澎湖縣野鳥學會與保育課並輔導鳥嶼居民於89年成立鳥嶼燕鷗保育協會,讓保護燕鷗的工作,植根於當地居民。 開放的第一年,小燕鷗僅繁殖於東沙洲,第二年起,漸漸有數十隻在西沙洲築巢,後來,燕鷗了解到人類不再干擾、傷害牠們,慢慢適應人鳥共存的環境,加上東沙洲面積越來越小,於是今年全部移師西沙洲。 目前活龍灘是澎湖最大的小燕鷗繁殖地,七月中、下旬以後還有機會看到大約200隻的鳳頭燕鷗棲息;冬季更有黑脊鷗來此度冬。 這幾年來,相信曾到活龍灘的遊客,應該都看到,在一線之隔的另一邊,有數百隻的燕鷗在翱翔,在育雛,在嘶吼。 ◆[生態保育]太平洋地區暗藏「洗魚」行為 掩蓋珊瑚礁魚類過漁問題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5-02.asp ◆[生活環境]美國西部各州氣候乾旱 助長野火頻發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5-05.asp ◆[生活環境]論壇:小心化妝品中的致癌物質與鄰苯二甲酸鹽 --﹥
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2002-07-15 (ENS)- 美國環境工作團體「邁向乾淨」(Coming Clean)與「照顧健康不受害」(Health Care Without Harm)在7月10日發表報告後,受到熱切的讚揚;該份報告指出日常化妝品與保養品中含有未標示的鄰苯二甲酸鹽成分(phthalate)。主流工業產品為大眾健康帶來重大的風險,尤其是生殖功能受損與罹患癌症的風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5e.asp
環境資訊協會 江嘉萍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江嘉萍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15-09.asp 作者:林宗以 (台大動物所野生動物研究室) 分析檢視今年頻繁的園區盜獵事件,明顯地發現獵人皆是利用園區休園日的白天、舊曆年放假期間園區人員稀少之時或是晚上園區閉園之時,公然地進入園區盜獵,並且利用動物對人們的信任感,輕易地與予屠殺。此等行徑非僅極其可恥,更破壞了花費近二十年才建立的生態保育成果及難能可貴的動物與人之間的信任感。如果,再不設法與予遏止,勢將使福山植物園長久以來辛苦建立的輝煌保育成果逐步瓦解。 為了遏止這股惡勢力,共同捍衛這片動植物樂土,我們提出以下強烈的建議: 一、請農委會協調內政部警政署能夠不定時無預警地派遣武裝保育警察,並且特別加強植物園區休園日的突擊巡邏,除了揪出盜獵者外,亦收嚇阻的效果。 二、請內政部警政署能夠確實督導當地派出所,派遣武裝警察協助植物園區的巡邏工作,就地就近加強盜獵巡邏業務,以遏止盜獵歪風。 三、請福山植物園區加強與鄰近村落居民的溝通並辦理保育宣導教育的工作,共同珍惜這處可貴的生態觀光資源。 四、請鄰近村落居民能夠一起協助巡邏與勸導,共同維持此一難能可貴的生態觀光資源。 五、希望國內相關保育團體能夠協助加強保育宣導,並且共同聲援捍衛福山植物園區珍貴的動物資源。 六、由國內頻傳的動、植物屠殺事件(如丹大水鹿屠殺事件、玉山園區黑熊斷掌事件、全省山區盜採牛樟芝的屠殺牛樟母樹事件…等等),顯示出儘速成立保育警察專責機構的重要性,相關單位如農委會、內政部警政署、營建署國家公園組應儘速協調研擬成立辦法,建立一支武裝的專業保育警察,來解決日益嚴重的野生動物屠殺事件。 福山植物園不僅是國內少見的生態觀光為主的自然公園,也是國際上重要的陸域森林生態系長期生態研究站,更是近年來國內幾處極少處能與野生動物進行親密接觸的處所。而由近年來所吸引的觀光人潮,證明了保有良好生態資源的優勢,無異可視為另外一個宜蘭的奇蹟,相信這是所有宜蘭人與台灣人的驕傲,更是向國際上證明台灣的野生動物也可以和人們如此的親近,期待國人一起來珍惜捍衛這項得來不易的生態資源。 作者:郭志榮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澎湖由六十四座大大小小島嶼所組成,從上空往下望,有如散佈藍色碟子的六十四塊大大小小的精緻蛋糕,各座島嶼別具特色、各有風味,從人文歷史、地理景觀到自然生態,澎湖就像精神食糧一般,滿足城市人們饑渴的心靈需求。 由海洋所圍繞的澎湖群島,提供澎湖豐富的漁業資源,從澎湖各村落遍佈的漁港,可以發現澎湖的漁業文化相當興盛。而綿長海岸線所形成的潮間帶,醞藏許許多多不同海洋生物,提供澎湖居民開創出潮間帶的漁業風貌。 在將軍,一群婦女正清理由潮間帶捕捉到的海膽,熟練的剝殼動作,將海膽內的卵取出販賣,然而港內停泊著大大小小的漁船,她們的先生可能都是漁船船長。在這裡呈現一種社會分工,男人駕船出海捕漁,女人則在潮間帶採集海菜、螺類等海洋生物,補貼家庭的開銷。 但是,在澎湖最特別的漁獵方式,首推石滬的漁業文化。充分利用潮間帶的地利,以及漲退潮的天時,加上村民或家族共同經營的人和,一座座就地取材由咾咕石、玄武岩所圍繞成的石滬,就豎立在鄰近村莊的海邊,每到退潮之時,在滬中逃不出去的魚兒,就成村民或家族的經濟來源。 澎湖環海,季風強烈,在一般人印象中,屬於漁業興盛、農業沒落的地區。但是澎湖人並未浪費上天賜予的土地,縱使季風強烈,澎湖人還是建築石牆來擋風,種植花生、西瓜等作物。也正因為防風的考慮,澎湖的耕地面積都相當狹小,甚至緊臨住宅,形成一窪一窪的「蜂巢田」樣貌。 但是氣候惡烈,不代表農作物品質不好,像澎湖生產的花生遠近馳名,在赤嵌一座已經荒廢的花生工廠,廠內木造的機器,以及滿地的花生殘渣,說明四十年前澎湖花生的盛況。除此之外,澎湖所產的洋香瓜、嘉寶瓜、以及野地裡的仙人掌、風茹草等植物,都讓澎湖的農業資源不容外界輕忽。 在農作物之外,澎湖的畜牧業也別具特色,低緩的丘陵地型,以及強烈季風形成的草原風貌,讓澎湖成為牲畜放養的天堂。在西嶼燈踏附近,以及望安的天台山上,都可見到成群的牛羊漫步在田野之間,不僅提供肉類食物的來源,也形成美麗的田野景緻。 以農漁村為主的澎湖,縣府所在地的馬公市,則形成另外一種商業樣貌。去年知名速食店前來澎湖開設分店,也意謂著澎湖的經濟活動力達到一定水平。在馬公市內處處可見許許多多旅館、海產店、特產店,讓整個澎湖的商業活動與觀光業密不可分。 澎湖的觀光業,歷經三個不同階段,從早期的廟宇進香活動,到地型景觀的參觀,再到現今賞鳥、潛水、生態之旅的遊憩方式,讓澎湖的旅遊呈現相當多樣性的面貌。 擁有三百多年歷史的天后宮,成為旅遊澎湖的重要景點。這座充滿歷史感的廟宇,面對著馬公港,看盡三百年來澎湖的風華變遷。廟內供奉台灣最古老的媽祖神像,已經成為一級國寶,供人瞻拜。然而廟前看似不起眼任人踐踏的石板,也是充滿歷史,當初唐山漁民渡過險峻海峽前來澎湖,為確保船隻平穩的壓艙石,也在安然度過海洋之後,成為廟前的踏腳石。 這些壓艙石成為廟宇的地板,三百年來形形色色的人們走過,無論是移民者,觀光客,歷史的澎湖仿彿總是成為人們不會久留的中繼站,從早期明清移民前來澎湖轉往台灣,至今旅遊者來來去去,讓澎湖著充滿漂浪的性格。 在望安的花宅,一間間殘破的老厝,剩下不到百位老邁的居民,中年的一輩全因謀生不易遷居台灣發展,留下歷史的欷噓。在白沙的二坎,一間間氣宇軒昂一樣荒廢的豪宅,則是早期居民經營中藥生意致富後,遷居台灣落地生根,留下舊日風華。 貧與富,沒人久留澎湖。澎湖有點像街上的旅社,在人們飽嚐美食歡樂,甚至賺飽銀子之後,來來去去沒人留下。也讓澎湖在美麗的風華下,佈上一層隱憂。 跑不掉的陽光、空氣、水,如同澎湖的驕傲,但是大量流失的人口,卻是澎湖的憂傷。近年來,一些澎湖人或外地人慢慢回流,不管是為了作生意、謀職、作研究、或安養天年,帶來新的刺激與動力,讓澎湖似乎出現一點重生的契機,脫離漂流驛站的魔咒,也讓澎湖的風華越益顯耀。 是的!澎湖沒有別的,只有跑不掉的陽光、空氣、水。無論有沒有去過澎湖,或者是否想定居澎湖。希望透過影像,讓我們重新認識這塊上天散落蔚藍海上的珍珠,再度重新「愛戀。澎湖」。 作者:邱育慈 (英文台北時報記者) 《前 言》
因為知道外交困頓的台灣正式參與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舉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簡稱WSSD)的困難重重,台灣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NGO)此時正摸索著路途前往此高峰會的平行會議之一:公民社會全球論壇(Civil Society Global Forum)。 訂於8月26日到9月4日舉行WSSD高峰會,也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所舉行的地球高峰會十週年紀念。1992年,國際社會為了永續發展,決定採取一項史無前例全球行動計畫,稱為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 十年過去了,約翰尼斯堡高峰會讓大家再度聚首。希望國家領袖、工業界、NGO等共同為實現二十一世紀議程而琢磨出具體方案以及確認可以計量的目標。 台灣NGO人士說,因為台灣政府根本不可能在WSSD主會場發聲,NGO才必須更努力透過非官方管道建立國際網絡。也因此,他們認為8月19日到9月4日所舉行全球論壇是個宣傳台灣的絕佳機會,因為它預計將吸引來自全世界大約6萬人參加。 「聯合國應該重視台灣NGO的活力,」生態保育聯盟召集人林聖崇說。「一個國家NGO的蓬勃發展和它的民主成程度成正比。」 他補充說,環境保護沒有國界,是聯合國憲章早已定義的。「台灣被排斥在聯合國外是完全不公平!難道聯合國希望看到台灣可以享受污染地球的權利,不必盡保護地球義務?」 《宣傳台灣》 早在四月份,許多性質使命不同的民間團體就先破天荒地自我整合成一個「台灣NGO行動聯盟(Taiwan Action NGOs,簡稱TANGOs)」。他們計畫有系統地將台灣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努力在這全球論壇中傳送給外界。 「台灣不是聯合國一份子,我們對於這點必須有所體認,並找到自己的出路。」台灣21世紀議程協會專案經理李佳倫說。 她說,台灣NGO行動聯盟將在全球論壇中設立4個攤位,以英語文件及多媒體方式展出台灣歷年來蓬勃的草根運動,如反核、森林保育、保護瀕危物種等等。此外,25位NGO代表也會出席具有影響力的外國NGO在全球論壇中舉辦的會議,包括了像是美國的地球島協會(Earth Island Institute),全球綠盟大會(Global Greens)以及地球之友(Friends of Earth)等等。 清華大學社會學教授王俊秀是台灣NGO行動聯盟的25位代表之一,他承認,過去十年間,台灣只作了一點點永續發展的事情,比方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法。「但是,我們還是必須把握機會讓台灣的聲音被聽見,告訴其他人,台灣也跟他們一樣在努力。」他強調,唯有透過積極的參與,台灣才可能受到國際社會注意。 《合作下的獨立》 台灣NGO行動聯盟雖有許多宣傳台灣之創新點子,但卻顯然欠缺募款良策。前進約堡預估約需460萬,這費用對他們而言,彷彿天文數字。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現由政務委員葉俊榮擔任執行長)聽說了NGO前進約堡的決心,主動鼓勵他們把政府列為募款對象之一。 台灣NGO行動聯盟幾經考慮後認為,這種官民合作方式其實也符合二十一世紀議程之概念。畢竟,其中論及了聯合國以及政府應修正讓NGO參與制訂及實施政策之正式流程及機制,以期與NGO建立良好互動。 行政院直到五月份才臨時成立的WSSD六人小組。其秘書處環保署在6月份表示,幾經溝通,政府決定資助台灣NGO行動聯盟230萬元,此經費來源為政府各單位中原本編列補助民間組織活動之預算。 正當台灣NGO行動聯盟還在焦頭爛額努力向民間募款時,卻被媒體批評為失去NGO應有的主體性。「因為太貼近政府,本質上已不符NGO的精神了。」(註) 但是,由台灣留學生及環保人士所組成的北美洲台灣環境行動網(Taiwan Environmental Action Network)創辦人之一的杜文苓相當不認同這種批評。她說,官方此次重視WSSD的動作,完全是被NGO所驅動的。她說,「我們策劃的台灣環境十年系列座談會凝聚了對各項環境議題的基調共識,這些正是監督政府的一部份。」 長達兩個月,以二十一世紀議程為基準展開自我反省的台灣環境十年系列座談會在六月份展開。多場座談會討論的是過去十年間,台灣在與永續發展相關各方面的努力,從化學毒物控管、水資源管理、生態保育、婦女與環境、能源政策,以及與原住民建立新伙伴關係等等,都進行反省討論。這些反省,也會整理成英文版,帶到約翰尼斯堡與各國交流。 《各有使命》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總幹事賴偉傑說,NGO是永遠的反對黨,不管有無來自政府之幫助。他強調,「我們並沒有跟政府混成一團!」 「所謂綠色外交應該是政府的事情。不過可惜的是,台灣政府很少從環境角度來思索外交問題。」賴偉傑說。「即使是現在,對於WSSD,政府還是沒有自己一套清楚的策略。」 賴偉傑認為,這次前進約堡的行動對NGO來說,透過全球論壇與國外NGO交換運動經驗是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政府官員認為,這次把社會中各方面的力量整合進政府中的合作模式值得鼓勵。 環保署科技顧問室主任阮國棟解釋說,「NGO有兩種,一種與政府建立伙伴關係,而另一種則不跟政府拿錢(以確保自主性。)」但他強調,二十一世紀議程重點之一就是加強各主要社群的作用力量,包括來自婦女、青少年及兒童、原住民、NGO、地方政府、工人、工商業界、科技界,以及農民等等。 阮國棟說,政府也好,NGO也罷,這次去約堡的最重要目的是把各該具有能力培養起來,「如此,回來台灣後才能談所謂永續發展。」 所以政府顯然與NGO不同,官員們不認為宣傳台灣是此行主要目的。在全球論壇中,台灣政府官員或前任官員,像是前環保署署長張隆盛,僅僅準備以NGO代表身份發表幾篇學術論文。阮國棟說,「其餘,就是到WSSD主會場觀摩(筆者按,仍然是以NGO代表身份,遑論發言。),收集關於別國實現二十一世紀議程的具體方案以及目標這方面的資訊。」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說該基金會不是台灣NGO行動聯盟的成員,所以沒得到政府任何補助。但他主張NGO應該大膽前進到WSSD主會場,他與幾位基金會工作人員,將會主動出席WSSD主會場,旁聽學習之外,也期望能適時幫政府官員散發文宣,以提升台灣在世界舞台之能見度。 [註] 詳見 2002/07/15 聯合報,《聯合筆記》NGO不見了,卓亞雄。 筆者按: 本文參考改寫自Taipei Times, 2002年7月17日 【相關文章】 ●[座談會]台灣環境十年系列論壇-「台灣NGO發展與培力」 --﹥ 日 期:7月20日(六) 上午9:20-12:20 因應八月底九月初即將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目前台灣20餘個非政府組織(NGO)已於四月組成的「2002地球高峰會台灣環境行動聯盟」共同籌備參與此次地球高峰會。希望能積極透過NGO運作參與地球高峰會,厚實台灣NGO,並基於長期推動的草根運動,堅持批判立場,但同時又能與台灣政府建立永續性的合作夥伴關係。根據21議程(Agenda21)第27章所強調NGO在永續發展以及民主社會國家發展中所扮演重要的角色,以及其所推行的草根運動為實踐21世紀不可或缺的夥伴,因此NGO的獨立與自主性以及其在政府的決策過程的參與,應被充分的保障。本論壇為台灣目前NGO的發展與培力把脈,就台灣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企圖了解台灣NGO發展上的限制與可能機會。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31 ●[座談會]台灣環境十年系列論壇-原住民族新夥伴關係 --﹥ 日 期:7月20日(六) 下午2:00-5:00 1992年地球高峰會,參與的178國代表簽署了「21世紀議程」(Agenda 21),承諾全球合作以邁向永續發展。於「21世紀議程」中,特闢第26章來闡釋與原住民族新伙伴關係的行動準則,我們特別重視此文件在台灣的倡導與實踐。原住民族NGO組織此次參與TANGO,一方面亦為延續本身長期以來對參與國際事務之嚴肅態度,並擬於會內代表參與國內非政府組織團隊赴南非參與2002年聯合國永續發展高峰會前召開一場小型座談會,邀集國內積極促進原住民族權益之原住民族代表與投入相關計畫之學者,就原住民族族群、環境永續發展議題進行意見交流。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327 播出時間:7月22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愛戀.澎湖】 在縣市財政富裕程度上,澎湖算是敬陪末位的困窘縣份,澎湖人笑稱他們別的沒有,就只有「陽光、空氣、水」。但是這些「沒有什麼」的陽光、空氣、水,每年卻吸引數百萬來自各地的觀光人潮,跨過海洋湧入澎湖,就為了一睹這個蔚藍海上美麗的群島身影。 愛戀澎湖,讓我們重新探訪這個海上明珠。 看守台灣【禁入家園(上) 】 夏季悶熱無風的晚上,蘭陽溪的支流靜靜地躺在三星鄉的田野蔓草中,一切似乎一如往常。 但是在溪水的暗潮疾流間,卻有一股外來的勢力預謀侵佔本土魚種的棲息領域,牠們以驚人的繁殖能力快速拓展族群數量;以原生產地適應惡劣環境的超強基因,不費吹灰之力地融入大小溪流中;在食物鏈中的掠食者和成為食物的生產者還來不及認識牠們的時候,牠們已經成功擴張成為當地最優勢的物種,成為一方之霸。 目前還沒有受到外來魚種入侵的溪流,全台灣只剩下和平溪和楓港溪,台灣本土魚種正在外來魚種的強勢攻佔下,逐漸失去牠們的家園……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