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黃泰華 (台大自然保育社) 晚上先煮加了一堆蕨類的泡麵墊肚子,阿仁和飛鼠一直喝米酒,阿蚊一直不讓他們喝;阿仁醉了一直講山豬的故事,又把頭在阿蚊身上蹭來蹭去,說要吃飯,不過他和飛鼠是真等了阿蚊一天都沒吃飯。 一大鍋飯、滷一鍋豬頭皮,配上超棒的泡菜和豆腐乳,他們晚餐要吃好幾次,半夜起來上廁所也要吃幾次,我說希望能去夜探,因為阿蚊要煮飯,於是便告訴我,等一下他去抓蝦時,我可以一起去找青蛙。因此,我只好在營地到處逛逛,其實到處逛逛的地形和去溯溪差不多了,到處都是螢光蕈在黑暗中幽幽地發光,五分鐘內就在獵寮旁發現兩條非常大的龜殼花,頰窩感熱敏感非凡,閃光燈的紅外線測光一打上去,牠馬上回過來對著鏡頭作勢攻擊,牠的花紋沾了水珠真是超美,每片鱗交界處上都有一顆小水珠,好像珍珠蛇。 一會兒,阿蚊出來啦!沒想到這些經驗豐富的獵人用的手電筒竟然是很暗的嬌小電筒,大概晚上抓抓蝦對他們而言小兒科吧,不過他倒是不抓蝦,只是一直跟著我,他說,還是跟在我旁邊確保我的安全比較好。 我沿路都聽到艾氏樹蛙在逼逼叫,但是不太好找,終於在姑婆芋上發現,跟面天樹蛙相比之下真是好大一隻,還有一隻睡熟的梭德氏游蛇、一隻不斷地像響尾蛇一樣甩尾攻擊的青竹絲、月桃葉上有三隻翡翠樹蛙在假交配,三貼打了一大堆卵泡,隔壁葉子上還有一隻在看A片,第一次看到這麼肥大的母翡翠樹蛙!跟最大的斯文豪氏赤蛙感覺起來有得拼!在獵寮帆布上的積水就有卵泡和翡翠的蝌蚪喔! 每次發現什麼,阿蚊就會很興奮,我全力投入拍下最可愛的畫面,每次按下快門,阿蚊就會歡呼「耶!耶!」,他雖然從小在這裡跑,卻沒專注在這些小東西上,所以覺得很不可思議。從下午育豪看到蛇馬上認出並將蛇抓起來一事後,他就覺得我們也是山裡的孩子,所以每次談天抱怨平地人,就會補充一句「我不是在說你們。」 其實夜探找東西的差別,不過就是手電筒強度不同,還有多看就會熟的兩爬類。我深知明天一上山,面對未知的領域,就換我有得學了。到了水邊,滿地褐樹蛙爬,阿蚊說,「吃這個對皮膚很好」。 回去獵寮之後約10點半,又吃了一次晚餐,阿仁和飛鼠則已經醉倒了。 編按:關於三隻青蛙假交配說明 青蛙的交配一般稱為假交配,是因為公蛙雖然抱著母蛙,但是,並沒有性器官在體內交合的過程。雙方只是把精子跟蛙卵排在水裡,或所謂的卵泡裡頭受精,行體外受精。 正常的假交配過程是一隻雄蛙抱著一隻雌蛙,但是,因為雙方只是把精與卵排出來,所以,偶爾會有投機(或偷雞)的雄蛙,主動加碼,跳到原本的雙蛙組上面,趁著母蛙排卵的時候,也跟著原本的雄蛙一起排出精子,如果運氣夠好,沾上一點邊,也可以有機會讓蛙卵受精。所以常到野外的朋友,才會偶爾看到好幾隻青蛙疊在一起,甚至四五隻糾纏在一起的畫面。 【文章連載】■與獵人共度的午後 (一) (二) (三)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美國提出總值25.6億美元的合作計畫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8-29 (ENS)- 美國今天在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宣布,將成立五項總值25.6億美元的援助計畫。這幾項計畫的目標在協助貧窮人民取得乾淨用水、衛生設施與乾淨能源,提供愛滋病、結核病與瘧疾的醫療資源,以及保護剛果森林的工作經費。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10.asp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金融與貿易協商達成新進展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8-29 (ENS)-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在貿易與金融議題的協商上有了新進展。據主持協商會議的聯合國官員約翰•艾許表示,由於協商代表們保持「高昂的精神」,使得過去48小時以來最難纏的問題終於獲得解決。協商條文中與金融相關的部分已有九成九取得協議,而在貿易部分,亦有八成已獲得共識。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01.asp ◆[環境政策]高峰會報導:「非洲水資源設施」計畫啟動 將為乾淨水源提供資金 --﹥ 記者 Singy Hanyona 報導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8-29 (ENS)- 在今天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上,一支負責執行「2015年非洲水資源願景」的股東聯盟宣布啟動「非洲水資源設施」計畫(Africa Water Facility)。作為「非洲發展新夥伴關係」(NEPAD)的子計畫,「非洲水資源設施」將為各項水資源計畫提供資金,期能在2015年使非洲無乾淨水源可用的人數減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02.asp ◆[生態保育]高峰會報導:基因銀行資金短缺 農作物多樣性保存致命傷 --﹥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8-29 (ENS)- 倫敦帝國大學農業科學系今天發表新報告警告,農業基因銀行資金缺乏的問題,恐將導致全球農作物多樣性的採集工作蒙受損失。系主任傑夫•韋吉在報告中指出,多數基因銀行連基本的保存功能都做不到,為全球穩定而永續的糧食供應帶來危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06.asp ◆[生活環境]高峰會報導:避免環境衝擊 民間代表提出外資企業應遵行的準則 --﹥ 記者 Alexandru R. Savulescu 報導 南非,約翰尼斯堡,2002-08-29 (ENS)- 中東歐區域環境中心(REC)一名資深代表在「NGO全球論壇」上發言表示,如果能善用環境管理原則,那麼在外商投資的礦場、工廠或電廠中,將更容易避免發生衝擊環境的意外事故。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04.asp
環境資訊協會 沈倖如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柯若竹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9-09.asp
環境資訊協會 王茹涵 摘錄 編輯室 在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週年之際,有一群人有感於台灣環境事件的發展,不論是公害抗爭、溼地及保護區的破壞消失或辛苦保育,以及許多延宕多年的重大事件,多是資料散落,缺乏整理。因此,他們決定要為這塊土地說故事、寫歷史。於是,台灣環境事件小組誕生。 經過一年多的規劃、籌備和蟄伏,他們並沒有交出一張很漂亮的成績單,有的僅是零散的幾筆紀錄資料。然而,儘管他們的步履闌珊,至此刻看到的有限,紀錄的不多,卻始終沒有斷過想為環境作些什麼的念頭。 透過專欄的開設,這群人將開始說故事,不僅是為台灣環境的過去寫歷史,更是在為台灣環境的未來寫歷史。就讓我們隨著這群想「成為台灣環境說書人」、「為台灣環境寫歷史」的朋友們,一起走入從前、思索未來。 ■[環境事件小組]時間,是最好的朋友──關於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 之一 (上) --﹥ 作者:高英勛 (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召集人) 總該為地球和台灣環境,再多做一點事吧。 朋友間不只一次的閒聊討論,都很容易會指向一些很根本的問題:關心環境,為的是什麼?得到些什麼?還有,我們做了些什麼?其實,這些都是很深層而嚴肅的問題,可能是關於環境倫理無止境的探究討論,也可能是複雜的成本效益分析。於是,透過這個機會,正好再問自己一次,關心環境,為的是什麼,得到些什麼,還有,自己做了些什麼。 身為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最一開始的召集人,再拿出去年七月寫的成立宣言,並不是一件麻煩的事: 《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成立宣言》 歷史,永遠都是最長的故事。 在環境資訊電子報發行週年之際,回顧一年來全球環境新聞的點點滴滴,不免有感於台灣環境事件的發展,不論是公害抗爭、溼地及保護區的破壞消失或辛苦保育,以及許多延宕多年的重大事件,多是資料散落,缺乏整理。 對於初接觸環境事件的人們,可能難以想像台灣的環境運動,並不是趕流行的三五年的工夫,而已經是二三十年的投入。 對於許許多多對環保生態議題還有些陌生的人來說,在需要為環境付出些許代價之時,他們要的,更不是情感或道德的「環境至上」,而是對事情的充份理解。 因此,要有人說故事,要有人寫歷史。 台灣環境事件小組於是誕生。 雄心壯志在這兒倒是昭然若揭的,任何一個比較熟知台灣環境運動史的人,自然可以大聲去質疑說,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多氯聯苯污染事件?或是反杜邦運動和李長榮化工、林園事件的圍廠抗議?更可以再去說,又有多少人知道當年查扣含多氯聯苯的米糠油,至少封存了十多年仍未被處理?二十年前的公害事件如此,十年前的RCA事件如此,未來還會有多少事件如此?理直氣壯一點都不難。理直氣壯甚至不只在悲傷哀痛,還可以是光輝喜悅。 近年來相關團體或地方社區,透過各種方式實質參與了台灣的許多生態保育行動,並已有許多顯著成效,又有誰在功勞簿上忠實為他們喝采呢? 【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 http://www.e-info.org.tw/ecostory/ ▲[南非地球高峰會]<永續發展之路>預警原則:奈米科技的信仰論戰? (下) --﹥ 作者:鄭先祐 新科技的發展與運用,是否會產生災難?DDT的興衰史,就是一個可資借鏡的案例。DDT的全名是「雙氯-雙苯-三氯乙醛」(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人類第一次合成是於1874年。於美國大量生產使用是始於1940年代初期,用於控制病媒蟲的蔓延。於1939年發現其可作為殺蟲劑的瑞士化學家Paul Muller,因此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1948)。當時DDT被學術界公認為安全的,無風險,且非常有效的殺蟲劑。 隨後歷經20年的調查研究,才逐漸了解DDT對生態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影響。於1963年5月,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委員會才建議,DDT應在短期內禁止使用。然而,美國環保署宣告DDT於農業方面,全面禁用,仍是拖延至1972年的6月。前後約30年,美國境內總共使用大約13億5,000萬磅的DDT,另外有數億磅外銷。於1980年代,美國環保署調查美國人體內脂肪組織出現DDT衍生物的頻率是100%,血清內出現的頻率也高達99%。 類似DDT的案例,也同樣出現於基因轉殖的農作物上。我們對基因轉殖的農作物,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傷害,了解仍是貧乏。然而,基因轉殖的農作物已經商業化,快速的擴展使用量。同時,投入基因轉殖的農作物對環境的影響之監測,人力和經費都非常的有限。因此,這可能造成爆發出嚴重問題之前,無人可以即早發現。 奈米科技,是否也會帶來災難?雖然沒有人可以確知,但是我們有歷史的案例顯示其是有可能!同樣的,奈米科技的發展,投入這方面研究的學者專家可能會相信其不僅是不會有災難,而且更是美好的。 信仰間的論戰,很難有結果。然而,面對日益強勢的科技之發展與運用,為避免發生可能的災難,我們理應要保守的應對。換句話說,我們必要採取「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卡爾森(Rachel Carson)於1962年發表「寂靜的春天」,引起西方世界對了解化學污染環境的廣泛注意。於隨後的幾十年,多種化學物質的污染陸續被發現,因而有「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的提出。按這個原則,相關安全的證據是由引進新化學物質者來舉證。任何新化學物質,都必要假定其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是有害的,除非生產者可以證明其是安全的。 於1990年代,相關氣候變遷的國際委員會即引用此項原則,認為學術界對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應該不能當作理由,去反對相關氣候變遷的預防行動。同樣的原則,也可以運用於基因轉殖的農作物或魚類。任何基因轉殖的農作物或魚類必要假定其對人體健康或是生態環境是不安全的,除非生產者可以提出有力的科學驗證,證實其是安全的。 面對奈米科技的發展與運用,我們當然也必要採取「預警原則」。投入研究者,或是運用者,都必要提出可資證明其是安全的證據,並接受質疑與公評。 (2002-09-04) 【文章連載】▲<永續發展之路>預警原則:奈米科技的信仰論戰? (上) (下) 生態主張者:Ayo 網站
時 間:9月4日(三) 晚上7:00 九月份開始候鳥紛紛南遷,您知道世界上除了候鳥之外還有哪些動物也有遷徙的習性呢?牠們又是為了什麼而遷徙呢?而在我們所生長的美麗小島—台灣,曾經研究過哪些動物的遷徙行為呢? 您看過動物遷徙的世界奇觀嗎?您知道小小生物所創造出來偉大的生命旅程嗎?讓我們一起來揭開動物遷徙的神秘面紗吧! 詳情請參閱 http://www.taipeibird.org.tw/news/moreinfo.asp?serialno=0207150001 ●[課程]台北市社區環保領袖人才培訓班 --﹥ 時 間:9月11-20日(每周三、五) 上午9:00-12:00 您熱心社區事務嗎?您希望居住的社區更好嗎?或者,您想為社區多做點事,卻不知如何著手。 為培訓社區環保領袖人才,主婦聯盟期待做社區的好伙伴,特別精心安排本活動,以組織技巧為主,從社區人力、募款、議題、策略、發展等方面,讓您更熟悉社區運作模式,學會辦理環保活動的規劃執行方法,有心為社區貢獻及熱心環保事務的您,千萬不要錯過喔! 本課程要傳授您組織運作的技巧;並安排參訪行程,讓您與其他社區交流;透過座談討論,學習領導風格及技巧。您也可以成為社區高手! ※免費,但需繳交保證金500元,結業後,全勤者保證金將全額退還。 ●[營隊]墾丁森林生態攝影研習營 --﹥ 時 間:9月7-8日(六、日) 由林務局與自然生態攝影學會規劃辦理的生態攝影研習營,九月七日至八日將帶領大眾前往墾丁森林遊樂區及南仁山生態保護區,領會南台灣熱帶森林生態系,用鏡頭紀錄台灣最動人的自然影像。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