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環保團體於環境日抗議 要求行政院永續會「要醒來」 --﹥ 本報訊 6月5日是環境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當天上午舉辦一場「與民間團體交流座談會」,邀集永續會委員、相關官員與各地民間團體交換意見。會議一開始,30多位環保團體代表集體向永續會執行長葉俊榮、政務委員林盛豐、環保署長張祖恩等官員抗議,獻上八色鳥遺照、貢寮沙灘流失的沙、五顏六色受污染的河水等「環境日獻禮」,並上演行動劇,要求行政院永續會莫自失立場,「要醒來了!」,隨後集體退席,以表示最嚴正的抗議。 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張宏林表示,永續會的官員們不能玩兩手策略,民間團體對他們真正的面目十分混淆,也不清楚參與的功能究竟達到真正的對話,還是僅止於背書而已。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更直指永續會根本淪為執政者的橡皮圖章。 環保團體表示,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全國NGOs環境會議」上,陳水扁總統曾親口允諾將具體回應落實環保團體的主張要求,然至今卻仍持續進行嚴重違反永續原則的環境破壞建設與規劃。環保團體質疑行政院永續會好像「睡著了」,未發揮其應有的監督與落實環境保護功能,他們呼籲永續會具體發揮功能,重新振作,就由停止不當的「新十大不永續建設與施政政策」開始。 在表達完訴求後,環保團體即退席抗議,在場外扮演行動劇。在「綠色執政、架空綠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要醒來了」、以及反對各種不當開發政策的標語為背景下,演出「惡靈贓害台灣環境」的行動劇,由一名身穿黑衣者隱喻黑金、權力、官僚、財團等力量,讓行政院長、環保署長、經濟部長、經建會主委、政務委員等官員都一一迷失了自己,搞不清楚自己的角色,昏睡過去。而河川、山岳、土地、海洋等也在惡靈無所忌憚的恣意破壞下,紛紛死去。 面對環保團體的抗議行動,葉俊榮表示,樂見民間團體能在環境日表達聲音,這象徵了台灣仍是進步、有希望的,表示大家都在關心。在後續的座談會中,葉俊榮也承諾,希望能讓更多民間團體參與,請各界踴躍推薦人選,他也當場指示作為行政院永續會秘書處的環保署,應儘快在網站上建立推薦人選的機制。政務委員林盛豐也建議,往後行政院永續會應定期找民間團體來開會。(2004-06-07) 【相關新聞】 ◆[台灣新聞-環境政策]行政院未發布永續發展指標 葉俊榮:少數資料不全 --﹥ 本報訊 今年的世界環境日,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台北車站五樓會議室召開座談會,惟今年並未如同去年所宣稱的,在環境日當天發布「台灣永續發展指標」; 對此,永續會執行長葉俊榮表示,事實上大部分的資料都已經到齊了,只是還有5、6項資料尚未出爐,將會儘速在6月間公佈。 行政院永續會自2003年,於環境日當天發布「台灣永續發展指標」,作為台灣究竟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精神的客觀數據,但今年卻趕不及在環境日當天公佈。由於永續發展指標的資料彙整與計算工作由行政院永續會之永續願景組──亦即經建會負責,因此本報特別向經建會主任秘書杜紫軍求詢。杜紫軍表示,事實上資料都已大致齊全,但其中有幾項內容,審查委員有意見,認為資料不夠確實,因此為求慎重起見,將再重新求證後儘訴對外公佈。 另外,對於攸關民間參與的「資訊公開法」,遲遲未能立法通過,葉俊榮也表示,在政府通動E化已有顯著成效的背景下,很難忍受「資訊公開法」的立法工作延宕下來。未來,行政院永續會也會將這項工作列為重要任務,加強催生的腳步。(2004-06-07) ◆[環境政策]雅典夏季奧運會簽署環境承諾協定 --﹥ 希臘,雅典,2004-06-02 (ENS)- 今夏即將於雅典舉行的希臘奧運會,在記分板和影像看板上將會顯示與環境相關的訊息,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雅典奧運主辦單位在今天簽署的協定中的一個部分。但是在雅典,對於安全的考量勝於對環境的考慮,一些主辦者原先的計畫因為無法執行而被迫放棄。 UNEP的傳播兼公共訊息理事福德(Eric Falt)與2004雅典奧運籌備委員會(ATHOC)執行長皮耶吉歐提斯(Yannis Pyrgiotis),於奧林匹亞網球中心共同簽署了一份備忘錄,以大幅度提高本屆奧運在環境議題上的著墨。 福德表示,他對ATHOC決定與雅典環境基金會(AEF)密切合作於6月5日慶祝2004世界環境日感到高興。身為這件事的一份子,由古思杜(Jean-Michel Cousteau)所帶領的數百名潛水員,將與AEF執行長戴瑪迪思(Tony Diamantidis)一起在希臘沿岸各地清理海中的垃圾,包括雅典港口在內。 協定中的部份內容提到,UNEP及ATHOC將共同發展和執行兩項教育宣導活動,其一是廢棄物管理與反隨手丟垃圾,另一項是水資源保存的座談會。 UNEP也宣布,他們正與2012年夏季奧運的五個候選城市建立聯繫,以討論他們的提案如何讓環境呈現出高優質水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2-05.asp ◆[生活環境]在北極野生動物身上發現阻燃劑化學成分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6-02 (ENS)- 廣泛被使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傢俱、衣服中的阻燃劑化學物質,在北極熊和鳥類體內被發現。這個發現本週由挪威科學家所公佈,對這個化學成分—─即一般所稱的「十溴二苯醚」(Deca)引起更多的重視,此物質會持續的在人類和野生動物體內累積。PBDE的另外兩種形式──五溴二苯醚(Penta)與八溴二苯醚(Octa),已被確認是具持久性與人體累積特性的化學物質,與汞、鉛和多氯聯苯的特性極為類似。 基於對五溴、八溴二苯醚的關切,促使歐盟訂定一項禁用這兩種化學物質的禁令,並將於今年稍後生效。在美國方面,也有一項自願性淘汰的方案將在2004年底實施。但對於業界大量使用、佔全球市場約83%的十溴二苯醚,歐盟與美國均未採取相應措施。上週在愛爾蘭舉行的歐盟政府會議上,與會代表經討論後再次決議無加強管制的必要性。 化學業者主張,十溴二苯醚的分子顆粒大,不會被人體所吸收,也不太可能累積在野生動物體內。但環保與公衛人士均表示,這次對北極動物的研究結果,更加動搖了上述說法的基礎,為十溴二苯醚具持久性、對人體與環境具潛在危害的論點,多提供了一項科學證據。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2-10.asp ◆[生活環境]西尼羅病毒今年提早出現 --﹥ 美國,喬治亞州,亞特蘭大,2004-06-02 (ENS)- 根據亞特蘭大「疾病管制局」所匯整的資料顯示,西尼羅病毒在今年較往年提早出現。去年,第一個人類感染此病毒的確定病列是去年7月8日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而今年在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已經報導了人類的感染病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2-04.asp ◆[生活環境]洞見:尼加拉瓜的密斯基多森林 --﹥ 記者 Gilberto Lopes 報導 尼加拉瓜,拉亞西克薩,2004-06-02 (ENS)-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在尼加拉瓜大西洋區的這些古老的土地上,一直都從事著驚人的貿易活動。一百年前,黃金、銀礦、鋅礦、木材、和香蕉等,從內陸用河流運到加勒比海的港口,然後出口到歐洲和美國。莫斯基地亞(Moskitia),是位於尼加拉瓜和宏都拉斯邊界的古老土地,其利用那些在它的土地上形成複雜網絡的河流來運送它的資源。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2-inslop.asp
環境資訊協會 文忠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文忠、唐炘炘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jun2004/2004-06-02-09.asp
作者:高美鈴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近日有法國人把現代人容易焦慮、疲憊、文明病叢生,歸咎於睡眠不足;假使以此類推,今人普遍缺乏想像力、同理心和耐心,或可歸因於太久沒有好好看一本書、好好聽個故事了。 那麼,咱們就來說一則故事吧!知道你忙,那麼不妨時間拉近些,不從宇宙大霹靂說起,而從太陽系的誕生開始…… 地球能源演變史 太陽內部不斷進行著核子反應,產生巨大能量,並以輻射形式向宇宙八方擴散。其中雖然僅有20億分之1到達地球,便足以使大氣溫暖、風起雲湧、電閃雷鳴、大雨傾盆、江河匯海、萬物生長。 植物出現了,透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保存在體內,死亡後被埋入地下,起了化學變化,最後變成煤炭,靜待3億年後的中國人首度發現。 有海有植物的地方,動物出現了,憑靠著陽光轉換生長能量,死亡後沉入海底,幾百萬年後轉變成黑色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著17世紀的義大利人開採利用。 人類出現了,100多萬年前,智人從自然引發的山林大火中學習火的使用,藉此炊煮、驅寒或防禦野獸,大大增加存活機會及生存空間。 陽光照射下,永不止息的風,吹動著5000多年前的埃及風車,引水或灌溉;潺潺流水,推動著3000年前的巴比倫水車,澆澤農田。 住在冰天雪地中的冰島人,引來地熱和溫泉,屋內暖氣十足,屋外天然游泳池熱氣騰騰。 而至人類愈來愈多,族群間競相砍伐森林,燒製煤炭,造車船或煉鐵,向遠方發動戰爭,以逃開一片片黃土大漠,向下一塊富饒山林推進。 能源爭奪引發國際衝突 陽光所賜與的自然能源,開啟並豐富了人類文明,也拉開人類對自然資源鯨吞蠶食的掠奪序幕。18世紀中葉,蒸汽機出現,引起一場工業革命,自此生產力大增,同時促進經濟、資本的快速累積和各項新技術的發展。由煤炭、水力、石油等一次能源而生成的「二次能源」──電力,更在近百年來發展得如火如荼,迅速滲入人類生產和生活當中。 能源使用和開發率,成了一個國家工商業化和現代化的指標。1970年代,一句「消費即是美德」締造了經濟市場的巔峰。跨國企業的出現,讓你身邊的咖啡、可樂、腳踏車、電腦、T恤……都可能來自數千公里之外,用龐大的能源和資源製成消費品,其中只有6%如願進入消費者手中,其餘皆成為廢棄物。而在快速消費的習慣之下,那些6%的產品亦很快加入廢棄堆行列,甚至變成污染物散放於環境中。 這樣「前景一片大好」的美夢,終於在1973年以來歷經二次石油危機之後,遭到當頭棒喝。人們幡然意識到能源有限,卻又無法立即斬斷對現有石化能源的依賴,為有效掌握其來源,各國於是展開軍事、外交、經濟角力。美國官員即在日前坦言,能源供給形塑了美國的外交政策。仗恃著武力或經濟強勢以確保石化能源的源源不絕,明顯成為國家之間甚至世界衝突不斷的直接導因。未來,由於地球環境持續惡劣,為搶奪日漸稀少的水資源而可能引發的暴亂或抗爭,也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曾一度被視為第三波能源革命的核能,在人類未能確保其安全性和萬無一失之廢料處理技術出現以前,更無一人敢拍胸脯保證這顆不定時炸彈會是環境的救星。 酸雨、氣候異常、臭氧層破壞、沙漠化嚴重、溫室效應、生物滅絕……人類過度的開發,像吸血鬼一樣不斷吸取自然能源,已使地球環境漸漸走回老路──回到數億年前,藍色地球剛誕生不久,寸草不生還下著硫酸雨的遠古時代;生物不見了、人類不見了,文明不見了,只有地球和太陽還在,重新等待大自然孕育萬物的契機。 全球人類的共同挑戰 故事講到這裡,你說不喜歡這一則沈重的警世通言?那好,先停停,轉個話,咱們來說說在如此江河日下的能源開發和環境破壞之下,這世界的未來是否還存有其他的可能?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發展委員會」提出一份報告書「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強調「永續發展」,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成長,並對跨世代的公平社會發展負責。此後,1992年巴西里約「地球高峰會」,聚集全球150多個國家,對永續發展的理想做出宣示;1993年,聯合國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展開全面的地球環保行動;1998年的京都協定,更制定了各國二氧化碳的排放減量目標。自此,地球環境的維護已不再局限一國一境,而成了全球人類最重要的共同挑戰! 三E問題:經濟發展(Economy)、能源節約(Energy)和環境保護(Environment),成為永續發展的核心問題。各國為追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平衡,在重新制定能源政策時,幾乎都由過去的開源轉向以節流為主:試著以節約能源、提升能源和發電效率、推展汽電共生等,來解決地球的溫室效應。這樣的目標反映在企業上,即是追求更有效率的設計、新技術的研發並透過有效流程控制,以達到生產過程的節能並降低成本。若是反映在建築上,則是考慮到以最輕省、自然的材料,配合恰當的規劃設計,以減少屋內能源的消耗,同時兼顧居住者的健康和住宅四周的環境景觀。 為未來做好準備 有心的科學家,在開源方面的努力,也值得喝采。除已獲美國、日本和其他國家跨國合作開發的氫能源,極具發展潛力之外,利用沼氣、酒精甚至廢棄物像是橄欖油煉油殘渣、甘蔗渣等,都可成為新的能源。至於回頭再找陽光幫忙,重新學習古人乖乖使用太陽能、風力、地熱等可再生能源,也成另一股趨勢。 科學家光是想到利用人體來發電的實驗,便令人眼花撩亂:德國一名科學家,利用摩擦生電的原理,把一塊用特殊纖維做成的地毯鋪在地上,企圖收集人走過所產生的電能。 美國一家超級市場在門口裝了一個旋轉門,每天成千上萬的顧客進進出出,推動旋轉門像扇葉一樣旋轉,把這些能量全都收集起來,便足以轉成電力供作照明和風扇之用。 真是令人咋舌的發明。然而,要擺脫石化能源的桎棝,維持三E的平衡,確實需要以更大的創意來嘗試各種可能。 能源是文明的火炬,但在人類的不當使用之下,會不會成為引發戰爭、摧毀文明的原子彈?氫能源會是繼核能之後的新一波能源革命嗎?未來的能源之路究竟會走向何方?或是問句近來引發熱烈討論的電影「明天過後」的廣告詞:明天過後,人類會在哪裡? 「地球政策研究中心」總裁Lester Brown指出,要讓目前已遭破壞的環境和氣候恢復穩定,其關鍵在於將石化燃料為主的能源經濟,轉變成以再生能源與氫為主的能源經濟。一方面提升風力發電機的設計技術,再加上燃料電池引擎的發展,為世界能源經濟結構大幅度調整做好準備。 在全球經濟能源結構即將重新整佈的當口,一向以經貿掛帥的台灣,是否也做好了準備?企業如何因應?政策有何轉彎?我們的工作、生活將會有何改變?且慢!故事說到現在,先賣個關子,別忘了地球和人類所共通罹患的的現代文明病,正源自過度發展、休息不足。故事何必一次聽足?何妨留點時間,學學法國人,睡個飽覺,也是另一個挽救文明和世界的方法! ※感謝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贊助本專欄
編輯: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 生物區域主義,強調我們生活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地理景觀之中。最可行的倫理學,就是人認同自己生活其間的地理環境。關心亞馬遜河流域的永續發展,雖然是值得讚賞的目標,但比起某個人的家鄉正面臨的環境問題,比較難激發他真正起身參與。人應該關懷瀕臨絕種的生物、即將消失的野生動物、自然界的內在價值或荒野地的保育問題,但這些並不能為我們每日的生活行為立下方向。實際可行的做法是關心我們每天生活所體驗到的鄉村,畢竟生態學是關於在家生活的學問(希臘文:oikos家/家屋/房子),家(鄉)是土地倫理真正實踐的場域。 許多不同的民族居住在各種不同的土地上,一個社群必須自己定義永續發展和環境倫理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意思。對一個住家位於大黃石生態區的人來說,區內森林和河川的狀況就像他居住的小鎮是否繁榮發展一樣,都是與他息息相關的事。同樣地,對住在中西部大草原、奧沙克山地區、內華達山脈、美加邊界大湖區、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重新學習如何在土地上居住 科克派屈克.塞爾(Kirkpatrick Sale)認為生物區域是「由該區的生命型態、地形及生物共同定義的一個地方,而不是由人類單方面決定;一個區域由自然管轄,不是人類立法所能掌控。」生物區域主義主要針對地理學家、地理景觀設計師、發展專家、州政府立法委員、郡級部門首長等——所有有權決定關於高品質自然環境各項決策的人士都包括在內。人類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在他們的土地上居住(reinhabit)」,這是將環境倫理放在人的尺度內。 另一方面,我們的確一起生活在地球上,有些共同的隱憂,例如溫室效應。不過隨著國際市場、自由貿易、世界銀行的貸款、跨國企業、電子通訊、衛星電視、網站和電子郵件、噴射客機以及越來越多人居住在超級大都會中,現代世界逐漸變成一個全球性的單一文化。從西方的廣告看來,全世界的人想要的東西都一樣———藍色牛仔褲、可口可樂,以及電冰箱和汽車。當人們被捲進全球性的消費浪潮,便失去他們自己的獨立性,使得地方色彩和多樣性逐漸黯淡消失,也讓某些因應區域特殊條件而發展出來的文化模式不斷消逝。環境倫理需要與在地的土地產生一種緊密的認同感,而全球化破壞了這種聯繫。 發展區域地景的過程的確會限制政策,但限制到什麼地步,似乎有必要藉助生態科學來解答。相反的,其他地景是否有許多替代的方案,只需要政策和社會決定介入即可?其可行的程度又為何?20世紀和19世紀的科羅拉多州居民生活方式顯然是不一樣的,我們真的能說落磯山生物區域會限制或應該限制21世紀科羅拉多州居民的生活方式嗎?地理已經不再是人類社會首要的決定性因素,全球性各區域的連結才是現今最重要的關鍵,這是未來的新趨勢。 環境倫理紮根於在地的土地經驗 各生物區域彼此間的差異很大,而且也難以劃定範圍。我們要以分水嶺、山脊、降雨量、草地、森林或其他項目做為劃分的依據嗎?政治疆域算不算是重要的分野,比如大湖區的美加邊界?在較大的生物區域內是否存在其他生物區域?西北太平洋區擁有雨林,但同時在不遠處也存在半乾燥的沙漠區。一個生物區域到底有多大?美加邊境大湖區的範圍就大於英國和法國面積的總和。英倫三島算是一個或好幾個生物區域?住在美國東部臨海的維吉尼亞州民眾不也需要歸屬於大陸的地域感?他/她難道不需要關心黃石國家公園裡的狼群或如何保育蒙大拿州僅存的荒野地的問題嗎?大峽谷難道不屬於賓夕法尼亞州州民所有嗎? 儘管有這些難解的問題,生物區域主義仍然相信生命具體展現在土地上。意識的演變隨著時間透過自然環境,以敘述方式落實成「富於歷史典故的多層次居住狀態(a storied residence)」。亨利.大衛.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的觀點來自對華爾騰湖的所思所感,約翰.繆爾(John Muir)則鍾愛那高聳的內華達山脈;約翰.詹姆斯.歐度邦(John James Audubon)賞鳥,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則觀海;溫道.貝瑞(Wendell Berry)喜愛肯塔基州,巴瑞.羅培茲(Barry Lopez)則心屬北極區。李奧帕德(Leopold)最後總結出土地倫理,並呼籲全世界力行實踐。在《沙郡年記》(Sand County(Wisconsin)Almanac)開頭前幾頁裡,他回憶在1月融雪時分綻放的葶藶花朵,以及公鷸在4月的天空演出求偶舞。李奧波在沙郡豐富而個人化的生活經歷,是他的土地倫理最好的個人體證。環境倫理需要深刻紮根於在地的土地經驗之中。 本文譯自:愛蜜莉.貝克及麥可.李察森編輯,《倫理學的應用》(Ethics Applied),第二版,第11章倫理學與環境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紐約:賽門與舒斯特出版公司,1999年),頁407-437。 ●[活動]認識台北市公館水源地的故事 --﹥ 時 間:6月19日(六) 上午8:30-下午4:00 1982年,已廢置的「公館水源地唧筒室」被指定為市定古蹟,並首次開放給市民參觀。1998年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將「唧筒室」加以修護及整建附屬設施後,於2000年成立「自來水博物館」,重新開放參觀。2002年,自來水處復將整個場區整建為「台北市自來水園區」。過去唧筒室建築及觀音山儲水池因為是水源重地而長期軍事管制,人文與生態景觀豐富而少見干擾,是都市居民認識早期日治歐式古典建築與公館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演變的好場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activity/2004/tp/0619_0619_ ●[活動]「傘傘動人」真菌之旅 --﹥ 時 間:7月8日-8月12日(分6梯次) 全世界真菌目前保守估計約有150萬種,廣泛分佈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但對大部分人而言卻相當陌生,提到日常生活食用的香菇、金針菇、鮑魚菇等卻又如此親切。藉由此次教學活動,帶領小朋友認識真菌並實地了解菇類的栽培與日常生活之應用,達到科博館寓教於樂的目的。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mns.edu.tw/cindex-3-1.php?MUID=115
播出日期:6月7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一群環保媽媽們,來到立法院前抗議,控訴「五年五千億,新十大建設」中的「蘇花高速公路」與「四大人工湖」將毒害我們的母親──台灣。沉寂4年的環境運動開始甦醒,環保團體將展開一波又一波的抗議行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