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尼泊爾將當地社區需求和保護南部平原予以結合 --﹥ 記者 Deepak Gajurel 報導 尼泊爾,加德滿都,2004-08-18 (ENS)- 在數十年來以國家公園、野生物保留地、保育區、禁獵區、國家森林、和社區森林等形式來保護自然環境之後,尼泊爾採行了一種在地景層級上的新保育概念。這個策略將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和當地社區的需求予以結合。 在尼泊爾政府新近通過的十年策略中寫道:「因為不可能再增設新的國家公園或野生物保留地,因此政府才提出這項地景層級的保育方案。」這項策略文件中,揭示了一項整合野生動植物保育與在地社區需求的新願景。 目前尼泊爾政府已為新的「提萊弧狀地景計畫」(Terai Arc Landscape Program)制定出一套10年策略,該計畫著重於四種保護區的地景保育,包含農業用地、國家森林、溼地以及森林地,這些皆位於尼泊爾南方提拉地區的平原地帶。 提拉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棲息著多種稀有與瀕臨絕種的動植物。在「人與自然資源互相服務」的新口號下,「提萊弧狀地景計畫」的執行單位,除各個不同的政府部門以外,還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尼泊爾分會等贊助者,以及在地的權益關係人。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8-02.asp ◆[生態保育]尼日河溼地成為國際級重要保護溼地 --﹥ 瑞士,格蘭,2004-08-18 (ENS)- 根據蘭姆薩公約在格蘭的秘書處表示,西非國家尼日的政府已指定3處新的保護溼地作為蘭姆薩公約之下的國際級重要溼地。其中沿著尼日河的一處新的受保護溼地,提供了西非長頸鹿唯一可供成長的庇護之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8-03.asp ◆[生活環境]西非遭受大量的蝗蟲入侵 --﹥ 義大利,羅馬,2004-08-18 (ENS)- 雨水對西非薩赫爾地區乾旱的國家而言應該是好消息,但是今年,豐沛的雨水卻為茅利塔尼亞、馬利和尼日等國帶來了毀滅性的蝗蟲入侵,而聯合國的農業部官員表示,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情況。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今年大量蝗害的主要起因為西北非薩赫爾地區一連串的大雨所造成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8-01.asp ◆[其他]至2050年 美國恐將面臨人口爆炸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8-18 (ENS)- 擁有2億9,400萬人口,美國現在晉升為世界上人口第三多的國家,屈居於中國和印度之後。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PRB)的預測,美國人口在45年後將成長45%,是唯一一個將面臨大量人口激增的工業化國家。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8-05.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國際保育團體發動拯救鮪魚計畫 --﹥ 瑞士,格蘭,2004-08-13 -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與監督野生動物貿易的聯盟TRAFFIC發動一項全球鮪魚的復育計畫,希望藉由管理鮪魚的漁獲及貿易來保護各類鮪魚。 全球鮪魚產業十分興盛,在2002年的魚獲貿易紀錄中,鮪魚交易已達全球漁獲出口量的9%,且需求量有成長的趨勢。但是這種情況卻嚴重威脅鮪魚及其他海洋生物的生存。全球23個鮪魚魚場已有5個過度開發,11個漁場開發殆盡。而在捕捉鮪魚的過程中有許多海龜、鯨豚類、鯊魚及海鳥被漁網卡住而遭誤捕,造成極大的威脅。 這個新的鮪魚復育計畫將致力於五類鮪魚物種的復育,藉由鮪魚獵捕的管理,可以逐步回復遠洋生態系,減少其他生物被誤捕的情況。也希望對鮪魚的貿易及加工有良好的規範,並積極尋找適合的鮪魚資源。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楊璧如 編譯,蔡季勳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毅心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唐炘炘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aug2004/2004-08-18-09.asp ▲[自然與倫理]逾越節之花(3)-春天再臨˙生命甦醒 --﹥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如今我們所歡慶的逾越節花自然面貌,甚至來自其學名Pulsatilla patens。此花乃是受不停歇的風「搖動」(pulsatus),雖然「瘦小」(-illa),卻仍「廣闊散布」(patens)其舞動的花朵。約翰蓋瑞德(John Gerard)在其1597所寫的植物誌(Herba)中提到:「逾越之花(passe floure)一般以拉丁文的Pulsatilla稱之。」植物學家過去時常將Pulsatilla歸置於白頭翁花屬(Anemone)之中,Anemone一詞回溯其希臘文之意乃是「迎風花」(windflower),但因Pulsatilla的瘦果(achene)尾部的構造特殊,大多數人現在將其自白頭翁花屬區分出來。其瘦果在風中爆破而散布絨毛狀種子時,尾部延展甚長。其毛狀物飄過美國中西部大草原的景象,為其帶來另一別名「大草原之煙」(prairie smoke)。 冷冬寒風中的耐寒能力 風實際上將此花帶往溫帶世界,因為在北歐洲、北美洲西部3分之2的地區以及東西伯利亞,都可發現此花的蹤跡;更有甚者,已演化出數個相關的種類。Pulsatilla是冬末隨處可見的花朵,在其生長的環境中並無其他植物可以相比。沒有其他花朵可以忍耐如此冰冷與必要的乾燥,而將其花朵如此廣闊地散布到平原、山地乃至高山上。其分類、地理與生態,都使我們注目其在冷冬寒風中茂盛的耐寒能力。 此花的一般名稱更深入地展現此種特質,其先存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使它與復活節與逾越節相連結,喚起基督教與猶太教信仰中關於超越束縛、越過死亡、以及受釋放進入自由與嶄新生命的意涵。蓋瑞德繼續形容到:「此花在復活節期的大部份時間開花,因此我稱其為逾越節之花(Pasque floure)。」然而早在此之前,在古英文中,此花即被稱為逾越花(passefloure),在古法文中亦同樣稱為逾越花(passefleur)。Passe是Pasch(逾越)的半翻譯形式,源自西伯來文的pesach(逾越),而後在希臘文中為pascha(逾越)。 生命自死寂嚴冬迸發新生 無論其字源考古為何,我們一開始可能會認為,這種將逾越節花與復活或逾越等意涵相連結的過程,並沒有自然的基礎,而是人為編造。但稍後我們發現,無論是在生物學、心理學或神學上的連結,都是如此之基本,卻是我們幾乎未曾覺察的。復活節與春天一同到來,並非巧合,復活節的能量屬於春天的能量。喇叭水仙並非只是人造象徵,那是大自然的生命象徵,此種生命乃是自死寂嚴冬迸發新生出來的。其他關於生命繁殖力量的象徵都是如此,像是羔羊、蛋、兔子、甚或女士們展現她們的美麗洋裝與無邊軟帽,這些美麗的衣裳在死亡的嚴肅之旁,有時似乎顯得輕率。 耶穌之死的數世紀之後,受其自身並不完全理解的力量所影響的宣教教會,將此新約的周年紀念加添在前基督教之歐洲異教的春季儀式之上。Easter來自印歐語意中「東方」(East)的字根,意指上升的太陽,與條頓族神話中廣受喜愛的女神Eostre相同,慶祝節日都是在春分之時。因著相連的洞見,教會幾乎是不具深意或下意識地,將道成肉身的過程,與冬至以及異教歡慶太陽開始回春相互配合,這與救主降生的意涵相符合。 屬於大地的復活力量 無論基督教的征服性的信仰加添了什麼意義,其結果與其說是取代,不如說是補強豐富了原本我們內在那基本的、宇宙性的動力,此種動力引導我們歡慶來自太陽神祕力量所造成的春天再臨與生命的甦醒復活。希伯來人的逾越節,與相關之羔羊與蛋的象徵,則是對異教田園節慶之更早的移置,是將自埃及被奴役之情況出走的經驗與從寒冬掌握中被拯救出來的意義相混合。 也許不是如此奇想的,而是更完全實際的理由,使此逾越花象徵著耶穌以其無限與超越自然的方式向基督徒心靈所展現的隱意──生命將自壓迫它的力量下掙脫釋放出來。逾越節花一如盛開在沙漠中的沙崙玫瑰(the rose of Sharon),其嫩芽可以自耶西的根(the stump of Jesse)萌發,在此我們擁有一種關於復活生命力量之屬於大地的姿態。
【文章連載】 本文譯自:羅斯頓教授所著《哲學走向野性》(Philosophy Gone Wild),256-261頁。 作者:晁瑞光、邱郁文 這是台灣的悲哀,一條溪長年都是橘紅色的!從高雄縣岡山鎮北邊的岡山農工旁省道上就可以看到,一直到出海口全是這樣!這些橘紅色的水來自於螺絲工廠及鍛鐵工廠,加上某股票上市的工廠可能以地下涵管將廢水排放到支流,與主流匯合後就一塌糊塗了。 若不親眼看到,真的很難想像一條溪長年都是這種詭異的橘紅色! 這些照片沒有加濾鏡,右上角的水泥堤防可以做對比。 站在堤岸上,整條溪就是這個樣子! 堤岸內的水泥塊與垃圾,也全被染成橘紅色! 這是出海口的地方,海水正在漲潮,可以清楚看到海水的界線。 向高雄縣環保局申訴,得到「未查獲污染情事」的回應,結果是令人失望的…… 高雄的朋友們,不,應該是全台灣的人們,都必須認真審視這個問題。台灣的河川,真的不能再繼續這樣下去了! ※以上不代表本報立場 我有話要說: infor@e-info.org.tw(來函請註明真實姓名與連絡電話,以利聯繫作業)。 時 間:8月24日(二) 晚上7:30-9:30 當夜降臨時,白天活動的動物(包括人類)大部份都歇息了,周遭景物逐漸形成混沌不清的單一色調,令人覺得神秘而恐怖。事實上屬於夜晚的盛宴正要開始,當您安靜傾聽、佇足凝視,會發現蟋蟀、螽斯、紡織娘此起比落的前奏曲已悠然響起,而樹蛙、蜥蜴、青竹絲在燈光照射下也成了夜幕中的主角,在大自然的舞台上展現一齣齣力與美的生態劇,讓觀者驚嘆不已! 詳情請參閱 http://sowhc.ngo.org.tw/ ●[講座]「親近桶后、守護烏來」系列講座-如何扮演一個友善的四驅車駕駛 --﹥ 時 間:8月24日(二) 晚上7:00-9:00 透過桶后溪環境教育宣導講座,讓參與的學員瞭解溪流環境的生態,進而願意參與烏來桶后溪駐站環境宣導的工作。最後,藉由義工的環境宣導,期望提升遊客對於溪流環境的認識,進而瞭解溪流遊憩時應注意的事宜,以保護水資源維護環境生態。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project/2004/tp/tongho1.doc 時 間:10月2-3日(六-日) 您的孩子已經多久沒有親近自然了呢?何不選1個假期,讓荒野陪伴您的孩子一起體驗生態之美,尋找生命帶來的喜悅。兒童假日生態體驗營主要是引導孩子增加對大自然的敏感度,徜徉於大自然懷抱之中,充分體驗自然、分享自然、愛護自然。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activity/2004/hc/1002_1003_childsummercamp/index.htm 播出日期:8月23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阿石伯的蓮花田 盛夏,正是睡蓮綻放的季節。台北縣三芝鄉的一大片蓮花田,池中蓮花朵朵盛開,蓮花田的主人阿石伯忙著採收蓮花。蓮葉下,是另一個熱鬧的世界──7、8月是台北赤蛙的繁殖期。多年來台北赤蛙與阿石伯一起仰賴這片蓮花田維生,也激盪出一段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育共存的動人故事。 【人與自然】時光˙八里 渡輪,從淡水河的對岸行駛而來,擁擠的渡船頭又來了一批觀光遊客。曾經八里渡船頭是北台灣最早的渡口之一,一批批的先民從這裡上岸,在島上開疆闢土。曾經搭渡船必經的八里老街,如今成為遊客必來購物的商店街,而以前燃燒數十次的垃圾場,也改造成遊客最喜愛的左岸公園,就連十三行博物館旁邊的八里污水處理場,都漆上十三行遺址的代表圖像,諷刺地訴說著八里曾有的荒謬故事。從八里的變遷,可以看出人的價值判斷決定土地的命運,當「左岸」成為八里的代名詞之後,呈現了嶄新的風貌,過去的風華卻被遺忘在時光中…… ★[本會訊息]喬遷之喜 TEIA要搬家了! --﹥ 感謝您對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支持,使得本會發行的環境資訊系列電子報訂戶已突破70,000人次。為提供舊雨新知更優質的服務,本會定於2004年8月28日搬遷至台北市萬華區,希望藉由軟硬體設備的提昇,將環境資訊的腳步拓展更深、更遠,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期待您一起參與和支持。屆時服務與通訊地址變更如下:
*搬遷期間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敬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