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2004-09-05 (全文版)

 
視聽嚮宴 [攝影賞析]和尚蟹大軍出動
奇文快遞 [自然書寫]神出鬼沒的寂行者(下)
[自然人文]新疆紀行(一)窗戶上的彈孔
專  欄 [專欄作家-企鵝]鳥故事•打架的故事
寓教於樂 [猜一猜]台灣狗語猜一猜
編輯報報 協會搬厝新體驗
本會訊息 喬遷之喜 TEIA搬家了!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攝影賞析]和尚蟹大軍出動 --﹥

作者:楊維晟

  退潮後的高美溼地毫無保留地露出大片灰黑色泥灘地,生命力也似乎從鬆軟的泥灘中甦醒過來,一隻又一隻的和尚蟹,熬過了漲潮的等待,迫不及待的從泥巴爬出,加入壯觀的行軍行列。和尚蟹總是成百成千的一起出現,開拔至各處濾食泥中有機物,快速的填飽飢腸轆轆的肚子,當潮水再度淹沒這片溼地時,牠們就遁入泥中,繼續漲潮時的「修行」。

[自然書寫]神出鬼沒的寂行者(下) --﹥

作者、攝影:杜銘章

  即使蛇類咬傷了人,其傷害也遠比我們想像的輕微,被沒有毒的蛇咬傷後,甚至連紅藥水的處理都可以省掉,我們平常跌倒的擦傷就常比無毒蛇的咬傷要嚴重得多。

赤尾青竹絲 (攝影:杜銘章)  同樣的,毒蛇的傷害也被誇大了,如果被毒蛇咬到,只要能迅速就醫處理,幾乎多能安全保命。台灣最常見,咬人率最高的赤尾青竹絲,其咬傷人後的致死率也還不到百分之一,更何況我們被毒蛇咬傷的機率遠比車禍發生率來得小,但人從來沒有懼怕過車子,卻會談蛇色變。

  其實當我們進入山林,在牠們的地盤上活動時,只要多留心並經常打草,便能將蛇驚走,這樣踩到牠們的機會便很小。蛇是生態系的上層消費者,數量本來就少,別說不小心踩到,我們每次主動要找都還得費盡千辛萬苦。

  蛇類有很多醫療和學術價值,蛇毒雖會傷人,卻也能救人。已知治療血栓很有效的藥物(Arvin),便是從蛇毒提煉出來的,蛇毒的有些成分對於抑制癌細胞的轉移也頗具功效,還有蛇毒在止痛的功效上也勝過嗎啡,且不像嗎啡會上癮,因為它是非常複雜的酵素組合,每個酵素的作用都不一樣,因此蛇毒製藥的前景可謂一片光明,只等著我們去發掘而已。

  蛇是唯一沒有附肢但可以生存在各類環境中的動物,如海裡、淡水、陸上、地穴、樹上,甚至空中也有能滑翔的蛇,因此其生存適應顯然相當成功,值得探究的題材仍很多。蛇類細長的身軀,也讓牠們成為鼠類的最大剋星,卡通影片中貓常在老鼠鑽入洞後束手無策,現實情況也是如此。但任何老鼠躲藏的地方,蛇一定能進得去,所以大陸一些農莊還特別收購蛇類,散置在耕作區,以抑制嚴重的鼠害。

花浪蛇的未來陰影重重 (攝影:杜銘章)  除了以上這些已知的價值外,蛇類在文化、藝術和信仰上也各具功用,我可以像流水帳般的一一陳述,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需開放胸襟,放遠目光,關懷生態系的各種生靈,不要斤斤計較牠們眼前是否對人類有所貞獻,因為許多貢獻是我們現在的知識或科技還未發現的;而且,生態系內每個物種都環環相扣,每個物種也都是大自然歷經千萬年生存競爭的結晶,任何物種的絕滅都是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牠們的凋零除了讓生態系失衡外,也必將危及人類的永續生存。

[自然人文]新疆紀行(一)窗戶上的彈孔 --﹥

作者:趙中麒

維族人的傳統食物 (攝影:趙中麒)  8月5號,由西安出發,經過36小時的長途火車,我和夥伴阿山終於抵達新疆首府「烏魯木齊」,並在一位親戚的招待下,大快朵頤烤羊排、大盤雞、手抓羊肉飯、拌麵、酸奶疙瘩等當地飲食。正當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時,阿山發現餐廳窗戶上有幾個類似彈孔的洞,突然想起臨行前一位曾到過新疆的指導老師說:「新疆維漢衝突很嚴重,你們要小心。」更想起年前美國911事件後,老共官方媒體不時出現的新疆獨立運動份子所策劃的暴動新聞,心中頓時感到莫名的緊張。

  當我們聊到想到南疆的喀什看一看,親戚卻說:「那裡不好,因為維族的暴動份子都在那裡,很亂很危險。」更讓我們對新疆的主體民族——維吾爾族刻上了「不友善」的印象。可能是這個原因,也可能是酒精的作用讓人無法好好思考,當親戚建議我們到漢族較多的北疆時,兩人便糊里糊塗的答應,連烏魯木齊都還沒好好看一下,就往烏魯木齊北方一個因採油礦而崛起的小鎮——獨山子出發,而那裡也正是親戚居住的小鎮。

獨山子是個以練油發展的小鎮 (攝影:趙中麒)  到了獨山子,在一次早餐中,親戚碰到了來自喀什的維族朋友。看著親戚以漢族的身分,卻操著流利的維語和兩位維族人聊天,不禁心想:「這二位維族人是因為本身的熱情,還是了解親戚不是那種瞧不起異文化的人,才表現得如此友善?」

  「或許是因為熟人的關係吧!換了別人,這二位仁兄可能就不會這樣友善了。」我試著給自己一個答案。不過,關於維族人是不是多暴亂份子,還有維漢衝突的原因,心中仍有許多疑惑。

  第一次真正接觸到維族人,是我們參加一個往喀那斯湖的四天三夜旅行團,此團是當地一個醫療單位的員工旅遊,裡面有一位被大家稱為「老師」,受過高等教育的維族女士。一上車,我就發現了她,並且開始觀察她,希望能找出心中疑惑的解答。結果沒想到,我在觀察她,她也在觀察我。

  往喀那斯湖的途中,經過一個哈薩克的村落,車子停下來暫作休息,我和阿山趁機下車尋找值得拍攝的主題。我盡量以「尊重」的態度與村落的哈薩克人互動,拍照前,盡可能徵求對方同意,避免犯了專業攝影師的通病:文化的粗暴。阿山就曾在未經同意之下對一位馬車上的女士猛按快門,而被一旁的家人「關注」,而且是以令人畏懼的眼神關注。

  即使粗暴才能捕捉到自然的畫面,但我盡可能避免。

  可能是在拍照過程中與哈薩克人的友善互動,那位維族女士首次對我們投以微笑。「那應該是一個認同的微笑吧!」與維族的第一次接觸算是有了好的開始……(待續)

[專欄作家]鳥故事•打架的故事 --﹥

作者:企鵝

  這是另一段故事,類似的戲碼由不同的演員上演。

《案例七》單挑

   肢體上的接觸往往是最後不得已的選擇,在這之前總得要來段彼此互瞪以及張牙舞爪,橋段只會上演個幾秒,稍縱即逝。如果彼此氣勢仍然僵持不下,總會有一方先動手,只是從發生了打架的歷史開始至今,誰先動手與是否能獲勝並沒有什麼相對或絕對的必然關係。

  「紫」與「橙」彼此都伸長了脖子,豎起了頭上的羽毛,彼此互瞪著。起因其實很簡單,只是排隊的順序而己,只是對牠們來說並不如我所說的這般簡單,我對這場架樂觀其成,甚至有點帶著幸災樂禍的味道。「紅」、「淺綠」等仍然圍繞著食物打轉,對於「紫」與「橙」僵持不下的氣氛,牠們一點也不關心。「紫」與「橙」不停推擠著那些也不停推擠著牠們的鳥,怒氣大概多少也是來自於旁鳥的不識相,我心想。

  單挑即將開始,過程時短時長。我想,牠們都已經考慮過動手的代價。

  突然間,「紫」與「橙」扭打在一起,這只不過是這段日子數十場架的其中一場,我十分佩服牠們單刀赴會的勇氣與願打服輸的觀念。

《案例八》暴君

  「淺綠」的尾羽很雜亂,一點也不平順。這並不代表牠疏於整理,牠們一天總要花上好大一半的時間來整理那全身的天然羽毛衣。泡泡水是最常做的事,只差沒在頭頂放上一條毛巾,讓人以為牠們是在泡溫泉;而彼此理毛是浪漫的事,這是有伴的鳥兒最常做的事。

  這樣子的雜亂或許是源自於牠忙碌於鞏固自己的地位。牠總是忙碌地驅趕著每一隻接近食物的鳥,「不可以再踏近一步!」牠張著嘴很像是這麼說;「我說的話你是聽不懂嗎?」牠追著不小心逆了牠意的鳥,很像是這麼說;「我以後不敢了啦!」牠的嘴忙著咬人,這是被牠咬住的鳥哀號著如是說。

  暴君是忙碌的,而老大牠也當定了。是不是將如理論上所提,牠也會是最吃得開的一個?我會持續觀察牠的所言所行所做所為。(待續)

【註】

  牠們是一群繡眼畫眉,在這一段裡為了更容易辨別起見,「淺粉」換成了「紫」。牠們的代號分別是「橙」、「白」、「紫」、「深粉」、「淺藍」、「淺粉」、「紅」、「黑」以及「黃」。學術點來說,這是一種動物行為學實驗觀察;白話點來說,我正在看牠們吵架與恩愛的情形。

  故事仍然在進行中,直到配對穩定的那一天為止。

[猜一猜]台灣狗語猜一猜 --﹥

1. 不會汪汪叫的狗是什麼狗?
 答案:A狗(啞巴)

2. 貼在公佈欄的狗是什麼狗?
 答案:公告(台語)

3. 最會跳舞的狗是什麼狗?
 答案:Tango

4. 有一種全身長滿綠毛的是什麼狗?
 答案:奇異果

5.哪一種狗可以交付郵局郵寄?
 答案:包裹

6嫖客最怕擁有哪一種狗?
 答案:生芒果(台語)

7.最喜歡吃人蔘的是什麼狗?
 答案:大韓民國

8.車禍被輾過的狗是什麼狗?
 答案:爛糊糊(台語)

[編輯報報]協會搬厝新體驗 --﹥

值日生:莫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入新厝了,地點在艋舺。

  艋舺,不像協會舊家所在的東區,這裡附近沒有繁華的街廓,看不到三步一小間、五步一大間的精緻美食和名牌精品店,也沒有裝扮入時的男男女女在街上走動。這裡有的盡是老社區,附近隨意逛逛,有在門口就坐下來泡茶聊天的老人家,有歷史悠久的成衣批發店、鐘錶批發店、寵物鳥店,大小廟宇,香火鼎盛的龍山寺,號稱數十年老店的各式小吃,老市場。還有,空盪盪的舊鐵道改成的艋舺大道。

  在辦公室的斜對面,就有一幢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古宅,外牆、屋簷上,滿是綠色藤蔓;照例,房子裡是人去樓空,徒留雜物堆在房裡。隔條巷子,還有一成排大火燒過後就沒再去整理的古厝。

  這裡社區意識濃厚,也有尚未拜訪深入瞭解的文史團體。頂碩里的社區發展協會幾乎每晚在活動中心都有活動,唱歌、學日文、看股票等等。

  一切是那麼饒富歷史興味,和先前的辦公環境完全不同;就地理環境或協會發展角度而言,對我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轉變。也歡迎大家有空來坐坐,順便在附近走走晃晃。走路的意義,在這裡會有完全不同體驗。

[本會訊息]喬遷之喜 TEIA搬家了! --﹥

  感謝您對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支持,使得本會發行的環境資訊系列電子報訂戶已突破70,000人次。為提供舊雨新知更優質的服務,本會已於2004年8月28日搬遷至台北市萬華區,希望藉由軟硬體設備的提昇,將環境資訊的腳步拓展更深、更遠,提供更好的服務,並期待您一起參與和支持。服務與通訊地址變更如下:

*搬遷期間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敬上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附上200-500字左右的文稿(word檔案格式或純文字格式),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照片請使用像素400*400以上之JPG格式檔案,圖檔過大時,我們會視情況調整大小。編排上以一篇文稿搭配一幅照片為原則,但也會尊重作者之創作考量。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作品一經刊登,視同授權本會在註明作者姓名及來源的情況下做非營利使用,但作者事先聲明者除外!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