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其他]Jo'burg+2在台灣 民間團體公佈台灣24險 --﹥ 本報訊 台灣非政府組織行動聯盟(TANGOs,Taiwan Actio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上週五(3日)在綠色陣線協會經營的「葡萄藤書屋」召開會議,發布「台灣24險」,並發表新電子書《台灣蝴蝶西南非》,紀錄台灣代表團參與2002年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Jo'burg)參加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的活動留下見證。 2002年8月25日至9月4日間,台灣政府代表團與民間代表團組成TANGOs,一起參加南非永續發展高峰會。在約堡期間,與會團員約定回國後每年同一時段舉辦Jo`burg+ N in Taiwan研討會,並於2003年9月13日首度舉辦「Jo`burg+1 in Taiwan研討會」,企圖作為永續發展的夥伴對話。 今年,延續此一精神,TANGOs 3日選在由民間永續發展促進會2004值星團體綠色陣線所經營的葡萄藤書屋舉行,聯合大學代理校長王俊秀指出,2004年為永續台灣二年,一方面十個縣市正在進行地方永續發展建制,另一方面,敏督利颱風肆虐,造成重大災情,因此,「風險台灣」的議題再度浮現。本次的會議,民間團體以「當永續台灣遇到風險台灣:地方觀點」為主軸,由15個環保團體討論後公佈「台灣24險」,作為台灣永續發展的警訊。 「台灣24險」包括四大類:「險人」、「險地」、「險事」、「險物」。 「險人」是指:由於不當政策與公共建設造成環境破壞的政府、承包工程與關說造成環境破壞的民意代表、無知冷漠與急功近利的民眾、以及經濟掛帥對環境不友善的企業。「險地」包括:超限利用的山坡地、核電廠、蘇花高、中橫、檳榔種植區以及生態敏感區。「險事」包括颱風、地震、土石流、盜採砂石、盜伐森林、橡皮圖章化的環境影響評估、潛在戰爭威脅、公共工程不當施工等。「險物」則包括:外來種與入侵種、排放污染的汽機車、焚化爐、使用過量的PVC、電子廢棄物、以及農藥與化學肥料。 另外,主辦單位並舉行電子新書發表會《台灣蝴蝶西南飛》,該書由當年民間代表團的團長王俊秀主編,由參與團員聯合著作,記錄了兩年前 TANGOs參加南非永續發展高峰會的點點滴滴。(2004-09-07) ◆[生活環境]美國達拉斯市售食品中發現阻燃劑 --﹥ 美國,德州,達拉斯,2004-09-02 (ENS)- 一群隸屬於美國德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從德州達拉斯市賣場架上所販售食品中檢驗內出含有阻燃劑的化學成分。其中又以動物性油脂中劑量最高,特別是在鮭魚肉中。該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同時也是環境衛生專家的薛克特博士說:「這份研究,是全美第一份針對賣場食品進行溴化阻燃劑成分調查的報告。」 溴化阻燃劑PBDE是添加於電子產品和聚氨酯發泡塑料(PUF)中作為防火劑使用,而PUF則常用於地毯填料、床墊、椅子、沙發等家具當中。在世界各地都有在人體內檢測出PBDE的例子,但科學界尚未清楚這種化學物質如何被人體吸收的機制。 前述這份1日刊載於《環境科學與技術》期刊的報告顯示,在達拉斯的食品中檢測出的阻燃劑含量值,比其他國家類似調查所檢測出的劑量還要高。目前除了美國以外,只有西班牙和日本兩個國家做過類似研究,其中西班牙的研究測出340ppt(百萬兆分之一),高於日本,而美國又比西班牙要高。 薛克特表示:「我們在所有含有動物性脂肪的食品中都發現到PBDE」,劑量最高的是魚類,其次是肉類,再其次是乳製品。由於PBDE最易溶解於脂肪,因此它似乎容易累積在動物和人體的組織當中。 目前有關溴化阻燃劑的毒性效果還不是很清楚,但在人體組織裡含量越來越多的現象已引起衛生官員的憂慮,因為在其他動物實驗中,已顯示溴化阻燃劑和癌症、內分泌失調、以及腦部發展受損有關。 在達拉斯賣場上的食品PBDE含量,和美國其他地方也許會有不同。薛克特計畫再擴展他的研究,將食品檢測採樣範圍擴展到美國各地,以深入瞭解人類如何透過食物吸收到溴化阻燃劑的機制。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02-04.asp ◆[生態保育]澳洲對塔斯尼亞島伐木活動進行司法調查 --﹥ 澳洲,坎培拉,2004-09-02 (ENS)- 在一片保護澳洲塔斯尼亞島古森林的浪潮下,其聲援力量從原本的保育團體延伸到人民所選出的議員。在下個月九號即將到來的投票日前,澳洲參議院農林委員會中的勞工、自由、民主及綠黨成員,今日要求聯邦政府對於塔斯尼亞島森林中的砍伐活動進行司法調查。 澳洲荒野協會發言人貝利表示:澳洲大選「將會決定塔斯馬尼亞這片無可取代的森林的未來」,他說,「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支持,塔斯馬尼亞島上絕大多數不受保護的古森林將會在未來5年間消失。」 根據「澳洲統計局」(ABS)最新的資料,2000年塔斯馬尼亞被砍伐的森林面積達550公頃,是史上最高的紀錄。至於2001年至2003年的紀錄,由於澳洲統計局之後便不再進行統計,因此缺乏數據資料。 不過,根據荒野協會等保育團體8月間發布的一份政策報告,塔斯馬尼亞原生林平均以每年2萬公頃的速度被砍除或焚燒,而這樣的速度,在已發展國家當中是排名最高──光是過去7年來,就有8萬公頃的原生林被開墾為農園。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02-02.asp ◆[生態保育]美國布希政府:水壩不會危害野生鮭魚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9-02 (ENS)- 根據美國政府對於聯邦鮭魚復育計畫最近的修訂案中指出:聯邦水壩為哥倫比亞河流域盆地的永久性建築物,該並不會危害濱絕種鮭魚未來的生存。這項由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局提出的新論點,與之前聯邦科學家的判斷有極大的出入,並推翻了先前保護和復育野生鮭的方案。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02-10.asp 美國,馬里蘭州,洛克維爾,2004-09-02 (ENS)- 根據全美核能電廠依法對於幅射能指數及問題,向核子能管理委會員提出的週報中表示:上禮拜是個多事的一週:其中包括了一次的反應爐手動急停、一場火警及一具含有放射性的溼度計在美境內遭竊的事故發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02-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美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sep2004/2004-09-02-09.asp 百科博士 水土保持(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簡稱為Soil conservation),依據「美國水土保持之父」貝仁德博士(Dr. H. H. Bennett)所下的定義為:「現代的水土保持,是以合理的土地利用為基礎,一方面使用土地,一方面給予土地所需要的適當處理,藉以保持其永續不衰。」 百科教室 台灣土地總面積約為360萬公頃,其中山地面積近264萬公頃,占全國土地總面積7成以上。因為人口密度高,平原的土地面積不敷使用,除早期為了增加更多的耕地面積而在山地發展農業之外,近期許多大型住宅區也相繼往山地發展,使得山地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地質也更為脆弱。 政府於1989年成立台灣省政府農林廳水土保持局,主要業務為水土保持及治山防災等工程,同年並在苗栗縣設立了台灣第1個水土保持教室,截至目前為止已於全台設置19座水土保持戶外教室;1999年因為政府精省決策,而改隸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之下。目前水土保持局主要的工作架構為921震災復建、治山防災,以及山坡地的監測、保育、管理與農村規劃建設等等。而相關的法律則有1976年頒訂的山坡地保育利用條例與1994年頒訂的水土保持法。 台灣人民在經歷數次土石流災變後,也開始意識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水土保持局亦設置土石流應變系統,監控並分析土石流高危險地區之狀況資訊,以即時通知已達警戒值的縣市、鄉鎮應變中心採取必要的應變措施。 而造成土石流的因素,除了自然現象之外,人類過度開墾山坡地、破壞植被,使土壤失去保護層而被大量侵蝕沖刷,是主要的因素。一味地以水泥將山坡覆蓋的工程方式,已逐漸被淘汰;秉持永續發展的精神,以生態工法來進行水土保持的工作,成為現今努力的方向。畢竟,合理地利用並與自然和諧共存,才是達到永續經營的途徑。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孫秀如 彙編)
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 究竟該如何減少環境中無所不在、日益增加的污染?在方便舒適的生活慣習面前,人們顯得脆弱又充滿無力感,讓真正的污染者來負起該有的責任吧!但如此真能減少生存環境中的各式污染的擴散?「污染者付費」的原則與理念在台灣各地正逐漸的實施應用,苗栗縣預計推動綠稅條款,計畫向開發行為涉及綠地減損者徵收「綠資源保護暨發展稅」,綠島與澎湖也針對遊客開徵生態稅、環境維護稅,而「環保共識論壇」的議題之一,「環保署依據『污染者付費』觀念,對立法徵收之各項污染防制(治)費是否有擴充及整合之必要?」,針對各項污染防制(治)費包含環境稅、空污費、垃圾隨袋徵收費、水污費等等亦進行相關議題的探討與票選。 什麼是環境稅? 所謂針對污染者開徵的污染防治費或環境稅究竟是什麼呢?該議題主談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蕭代基說明,環境稅(費)可分為排放費(稅)、使用費、貨物稅(費)等三類,而這些由環保署徵收的環境稅(費)都必須專款專用於該污染物之防治與清理。「排放費(稅)」包含環保署所徵收的使用汽油或燃料的空氣污染防制費,及尚未徵收的水污染防治費。「使用費」則屬垃圾清除處理費、污水處理費等。「貨物稅(費)」即是如環保署所徵收的回收清除處理費、土壤與地下水污染整治費。 而各種環境稅(費)背後都包含著一個重要的觀念,「污染者付費」!這個觀念是來自於損毀他人或公共物品須負擔賠償所害責任而來;「污染者付費」,強調將環境視為公共財產的一部分,要求污染環境的個人或團體須負起環境的責任,並利用經濟手段將污染防治的資源重新分配,達到減低環境污染、抑制天然資源的過度使用,減少非污染者的個人稅收。前民進黨立委賴勁麟於環境資訊電子報的讀者投書〈建設舉債也許可靠日後補回,財稅失衡卻是台灣一大隱憂〉一文提及,「綠色財稅改革是指透過課徵環境稅,用於抵消扭曲性租稅的稅收,將租稅負擔由勞動與資本移轉至汙染與資源使用等行為上,以產生改善環境品質、減輕租稅制度扭曲效果等好處。」他並表示近年來部份OECD會員國,如北歐四國挪威、芬蘭、瑞典、丹麥熱中推動綠色財稅改革,希望可以環境稅、水資源稅來減少環境污染,甚至取代其他具有較大扭曲效果的租稅,如修改既有租稅制度,調整既有稅目之稅基與課徵方式,像是將對燃料課徵的貨物稅由按單位價值課徵,調整為按單位含碳量課徵;或者藉由稅制上的設計可以減少物質流量,讓生產者可以逐漸轉向合乎環保的生產過程,或者尋求更合乎環保的代用品,同時提供稅收,近一步達到財政目的與誘因效果。 上游業者得負責! 但各式付費形式的開徵會不會讓民眾認為是變相收稅?或者其實抑制污染的功能不彰?而污染者付費要怎麼制定與執行才能達到社會環境公平正義?在台北環境季刊〈空污費─葫蘆裡到底賣啥藥?〉(1996)一文中指出,「政府機關對於保護環境做法上,有行政管制及污染者付費兩項措施。前者就是所謂制定標準,嚴格執法,徵收污染費,有防污設備者並且達到一定改善程度,免徵污染費,沒有設備者,徵收污染費,形成經濟誘因,進而促使污染者投資設備改善。」並提及徵收污染費的重要前提是必須形成經濟誘因,否則會有「變相加稅」的嫌疑。另於台北環境季刊〈恐龍的工作心得〉(1996)文中提及,今日台灣現行的「污染者付費」常是針對最後的使用者(常是消費者)來收費,以機動車油品為例,民眾被徵收費用之後,所使用的油品也沒有替代的選擇,不符合採取經濟誘因解決污染之原則。未來環境管制的手段應逐步往「受益者付費(或上游業者付費)」來推動,進一步讓企業、廠商也能被要求達到「減污」的行動。推展如此的制度,才能真正促成環境保護的確實成效。 真正解決污染! 為了減緩環境氣候變遷,國家制定政策訴求減低污染排放,如徵收環境稅,或以碳稅取代營利事業所得稅,不但可達降低環境污染、增進環境效益外,這些政策如通過增加收益的措施來實施,還可進一步減少稅制成本,達到雙重紅利(double dividends)效果,成功將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外部成本,或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失內部化,用以增進環境效益,並同時降低個人所得稅及提升就業率。 但污染者付費的觀念並非完美無缺,《生活經濟學》的作者西村和雄提及「邊際效用遞減法則」可以提供進一步的省思,「初次消費某樣東西的時候,得到的滿足度(效用)較高,然而,隨著消費量的增加,其後追加的消費所得到的滿足度(邊際效用),則會越來越少。」例如初期徵收空污費時,所造成之環境邊際效用較大,經過一段時間,若仍維持或降低費率,則環境效益會出現逐漸下降的景況,需加以注意。 「污染者付費」原則下的環境稅與各項污染防制(治)費的設計,與國家的經濟結構、就業機會、通貨膨脹、公共資金的邊際成本、資金可獲得性、稅制規定等相關配套措施習習相關。對於環境稅制的推動,與現行的稅制間,更需要細緻完善的考量與執行。近日的國際趨勢上亦積極以經濟工具輔以法律工具來解決環境問題,如歐洲各國逐步開徵污染稅、能源稅、生態稅等、日本法則有環境(污染)課賦金等。而朝向源頭減污、製造者延伸責任等理念,與帶動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轉型為新能源、高價值產業,更是「污染者付費」原則下,所意預達到的減少污染來源、防止污染擴張的單純目標。 更多相關討論詳見「環保共識論壇」。 【相關文章】 ●[講座]發現之旅—聽那鯨魚在唱歌 --﹥ 時 間:9月9日(四) 晚上7:10-9:00 智者告訴我們,若要瞭解人類,不妨先從瞭解鯨山開始,現在就邀請您一起來爬爬鯨山,打開鯨豚的奇妙世界! 詳情請參閱 http://myweb.hinet.net/home2/hermeshinet/4/8908~/discovery-24.doc ●[課程]青春環保綠家庭˙種籽師資培訓《貢寮場》 --﹥ 時 間:10月08-10日(五-日) 藉由學校、家庭、社區與社區大學結合的網絡,共同推廣環境教育、實踐綠色能源在地化的可能。讓學校老師、學生、家長、社區幹部,一起從週遭的生活環境做起,使實踐綠色能源的環保種籽能在各個領域發芽茁壯,並結合各界資源,達成節約能源與永續發展的教育目標。 詳情請參閱 http://home.kimo.com.tw/stcf7749/20041008.htm ●[課程]綠人--自然環境解說員培訓 --﹥ 時 間:9月29日-10月31日每週一、三 綠人培訓課程以鄉土及環境關懷、提昇對大自然的守護理念,除了活動帶領外,更以培育做為綠色公民&環保志工之行動力為目標。課程循序漸進,邀請各領域專業教師,從多樣性角度,以培養身體力行及合作思考的能力並發揮理念與行動相乘的精神。 ●[徵求]第一屆紫蝶保育義工培訓 --﹥ 時 間:9月25日起,為期3-10個月 舉世聞名的帝王斑蝶每年秋末以上億隻驚人規模,像候鳥般從北美洲飛行數千英哩抵達中美洲墨西哥特定山谷越冬,形成群聚數量動輒千萬隻的世界級景觀。2003年6月大英博物館出版的「蝴蝶」一書將這堪稱台灣自然演化史上力與美極致表現的「紫蝶幽谷」和「帝王斑蝶谷」並列為世界上兩個大規模的「越冬型蝴蝶谷」……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news_detail.php?news_id=2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