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全世界最稀有的鯨魚在北太平洋現蹤 --﹥ 美國,阿拉斯加,科迪亞克島,2004-10-04 (ENS)- 一群進行全球座頭鯨數量調查的鯨魚研究專家有了新發現,他們在調查行動中發現了其他遠比座頭鯨更為稀有的鯨魚──極度瀕危的露脊鯨。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的漁業部門上週五(1日)在阿拉斯加宣布,過去兩天來在白令海進行研究期間所發現的露脊鯨數量,幾乎是先前的兩倍。 科學家表示,他們從上週到目前為止紀錄到的東北太平洋露脊鯨數量,至少有25頭──在此之前的紀錄只有13頭而已。海洋暨大氣總署漁業部門的海洋科學家皮特曼(Robert Pitman)表示:「我們在白令海看到的露脊鯨數量,比過去兩年來的總合還要多。」「更重要的是,我們還看到了三對母子檔,這顯示露脊鯨數量不僅比我們認為的還多,而且很可能正在逐漸提升當中。」 北太平洋露脊鯨是公認全世界瀕臨絕種最嚴重的大型鯨魚,1800年代,幾乎被捕鯨人補殺殆盡。而自從國際間從1931年開始採取保護措施後,觀測紀錄顯示,儘管數量稀少,露脊鯨在東北太平洋區域仍有逐漸復原的跡象。 不過,鯨魚科學家表示,由於1960年代外國商業補鯨船的非法補殺,露脊鯨的數量降到嚴重低點,從此之後,便極少有在東北太平洋區域觀測到露脊鯨的紀錄,一度有人認為露脊鯨正走向滅絕。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4.asp ◆[環境政策]澳洲政府資助石油公司數百萬美元 狀告綠色和平 --﹥ 澳洲,雪梨,2004-10-04 (ENS)- 根據國際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澳洲分會掌握的消息顯示,澳洲霍華德政府提撥數百萬美元給「南太平洋石油」(Southern Pacific Petroleum,SPP),讓這家生產頁岩油的公司,對「綠色和平」提出法律訴訟。這個利用納稅人的錢來控告綠色和平的計劃,係載錄於澳洲「工業、觀光暨資源部」(DITR)內部電子郵件,其後由該環保團體依《資訊自由法》取得。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5.asp ◆[土地及水文]美西聖海倫火山隨時可能爆發 --﹥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2004-10-04 (ENS)- 美國華盛頓州南部的聖海倫火山,目前尚未噴發,也還沒有冒出火山灰,不過地震活動自上週五(1日)開始趨於頻繁。 編按:聖海倫火山已經於10月1日首度噴發濃煙及火山灰,又在昨天冒出大量煙霧,高達數百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2.asp ◆[生活環境]美國多數城市煙霧污染未見改善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04 (ENS)- 美國環保署督察局的內部報告中,對於布希政府一再重申國內空氣品質已獲改善的說法,提出質疑。該報告中顯示,過去10年來,美國大多數嚴重污染區域的地表臭氧層,未見減少,部分區域甚至有所增加。而少數情況改善的地區,其原因似乎出於近日的天氣模式,而非源於排放減量。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10.asp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東南亞野生物種過度交易 導致物種瀕臨滅絕 --﹥ 瑞士,格朗德,2004-09-29 - 10月2日在泰國曼谷召開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會議(CITES)中將討論三種由於森林、河流及海洋過度開發蹂躝而瀕臨滅絕的物種──拉敏木、蘇眉(humphead wrasse)和伊河海豚(Irrawaddy dolphin)。 由於木窗和畫框的大量需求,導致珍稀樹種拉敏木遭受過度砍伐的威脅,連帶地也使得婆羅洲紅毛猩猩和老虎賴以棲息的森林大量縮減。 氰化物大量濫用來使大型的珊瑚礁魚類-「蘇眉」,呈現暈迷狀態以利漁民捕捉,由於交易的體型明顯過小,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擔心如果此種漁獵行為再不受到規範,蘇眉很快就會在某些海域裡永遠地消聲匿跡。 儘管伊河海豚的交易早已受到控管,仍然難逃瀕臨絕種的厄運,原因在於伊河海豚常會誤入漁網中受困並在不當的炸魚行為中受傷,抑或遭到捕捉送到動物園中供人欣賞,種種因素都直接地影響到伊河海豚的生存。 東南亞向來是合法和非法動植物交易的中樞地區,每年有數以百億計的交易金額在此間進行,交易的件數亦高達3億5千萬件,WWF以及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組織(TRAFFIC)首次在該地區與東南亞國協的十個會員國合作,希望能使野生物種的不當交易情況得到改善。
【參考資料】 版權歸屬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劉文彥 編譯,林子倫 審校)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莊潔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04-09.asp ■[生物的未來-生物科技]危險的入侵者─外來火蟻所造成的危害(四) --﹥ 作者:林宗岐 (台灣大學昆蟲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為何是會在桃園危害面積較大而其他嘉義縣與台北縣卻是小區域危害?為何在水稻田會有那麼多的螞蟻?入侵紅火蟻是如何進入台灣的? 2001年於澳洲與紐西蘭發現入侵紅火蟻,其侵入途徑以貨櫃底層沾附帶有火蟻蟻巢的土壤,而夾帶入境的可能性最大,這也是目前入侵紅火蟻進入台灣可能的原因之一。而台灣桃園地區是最主要航空貨運貨櫃,基隆、台中與高雄則是海運貨櫃最主要存放地區;但就入侵紅火蟻目前在台灣分布的狀況,桃園縣為主要的分佈地區,其他如基隆、台中與高雄目前為止並未發現,由此可以說明,空運貨櫃是入侵紅火蟻最可能進入台灣的途徑。 入侵紅火蟻快速在美國南方擴散的主要原因是苗圃植株的運輸,入侵紅火蟻的蟻巢常發生在草坪、花園、學校操場、公園及高爾夫球場。在1990-1996年間加州農業檢疫站便成功攔截到809次入侵紅火蟻的案例,這些火蟻在蜜蜂蜂箱、幼苗盆栽、空貨櫃與拖車中被發現 (Dowell et al. 1997)。但入侵紅火蟻的族群仍於1998年在南加州被發現並已造成相當面積的危害。 入侵紅火蟻在台灣的散播途徑則可以分為自然擴散與人為擴散。自然遷飛與洪水擴散是自然擴散的主要模式,自然遷飛的模式為入侵紅火蟻處女蟻后在飛行到約90-300公尺的空中進行婚飛配對與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蟻約可以飛行3-5公里降落尋覓築新巢的地點。洪水擴散則是隨著水流攜帶,也是火蟻蟻巢在自然界擴散的一種方式,在有季節性洪水並有入侵紅火蟻危害的區域,大部分其他種類的螞蟻會因季節性洪水而死亡,但入侵紅火蟻卻可以形成漂浮的蟻團狀況存活數週。2001年納莉颱風曾造成桃園地區嚴重的水患,而目前調查的跡象顯示當時曾被水患淹沒的農田或地區,與現在受到入侵紅火蟻危害區域極為吻合。 人為擴散模式則是多因苗圃植株、草皮、土壤、器械工具、貨櫃遭污染後,因人為運輸而傳播開來,這說明著為何嘉義縣有小面積的入侵紅火蟻污染區域,因為嘉義縣受入侵紅火蟻的苗圃曾經在2年多前有向桃園縣的園藝場買進苗圃來栽種。至於台北縣與桃園縣的一些都市環境如公園、學校或行道綠帶有入侵紅火蟻的出現,則是因為移入植株與草皮污染造成的。 入侵紅火蟻和其他螞蟻好像,一般民眾如何發現他們? 在台灣目前所發現的螞蟻中,有一些種類的螞蟻在外型、族群數量、生態習性與入侵紅火蟻極為相似,因此大部分的民眾在沒有顯微鏡的協助下,要由外部型態特徵認出入侵紅火蟻是有困難。最容易快速認定入侵紅火蟻的方法,則是入侵紅火蟻成熟蟻巢別明顯隆起的蟻丘,因為目前台灣約270種螞蟻中,沒有會築出隆起地面高於10公分以上蟻丘的種類,因此由小山丘的蟻丘可為判定是否為入侵紅火蟻的依據之一。但仍要注意,入侵紅火蟻族群在未成熟前的蟻丘並不明顯,容易與其他種螞蟻的蟻巢造成判斷上的錯誤。新形成蟻巢約在4-9個月才會出現可見的蟻丘,除蟻丘外火蟻也會以土壤堆出明顯的覓食蟻道(forage tunnel),這些蟻道可以拓展到蟻巢30公尺以外的區域(Taber, 2000)。入侵紅火蟻的蟻巢除地面上可見如小山丘狀的蟻丘外(成熟蟻巢),地下仍有大面積的蟻巢部分,往往地下的蟻巢面積遠遠多餘地上部分。另外入侵紅火蟻蟻巢內具明顯蜂巢狀結構,是其他螞蟻蟻巢中較少見的,可為一個初步鑑定種類的簡單依據。以下提供民眾檢疫如何發現入侵紅火蟻方法與通報途徑: I. 如何發現入侵紅火蟻
II.通報途徑
【文章連載】 ※本文原載於《大自然雜誌》第84期
作者:紫秋千 清晨的舊好茶部落,下起了一場綿綿細雨,我走出石板屋外的涼亭裡,聽著雨聲開始勾勒起這篇故事裡的氛圍…… 雨有一搭沒一搭的下,幾株韭蘭被昨夜一晚的雨打落的不像往常的嬌顏,五色鳥傳來咕嚕咕嚕的清脆叫聲,在此時聽來格外的悅耳,雨沿著石板屋簷滴落答答的,構成了一幅人間自然和諧的交響曲。 這樣的景象或許是適合舊好茶的,帶點人去樓空的滄桑,帶點與世隔絕的寂靜。那像慈母般的巍巍北大武山就罩在前方虛無飄渺間,終是被霧給擋住了,這一趟上來始終未見其真面目,是唯一的遺憾。 左側的霧頭山、後方的井步山,是進出屏東山脈多年,心常嚮往的山頭,而此刻排列在眼前,是如此的接近與熟悉,當我凝視著遠方那塊廣闊山頭,關於《雲豹的傳人》一書裡所寫到祖先靈魂歸宿地──巴魯谷安,那塊介於霧頭與北大武之間的平台──心思就陷入了一種很深很深的歷史情懷裡。
守護神大瑪烏納勒依舊日夜守望著 我常在山下夜晚孤獨寫作的時候,想念起山上那群朋友的豪爽,想念著邱爸的黑管,那種可以讓人情緒迅速的陷入回憶裡,彷彿深沉悠遠的樂音一直飄蕩在寂靜的山谷裡。 就像是時光回到那天的夜晚,昏黃的燭光搖曳著,桌上擺著幾粒花生米,還有一碗不太容易讓人醉倒的高梁酒,仲夏夜裡晚風徐徐吹來,不管是初見或是熟識,沒有太多的陌生芥蒂,大夥圍聚談唱著,豪爽的笑聲是原住民的熱情,述說著是這幾百年來的故事。 我常在山下想念著小獵人的天真率性,回憶起那晚出發打獵前的炯炯有神,還有帶著那隻叫古茶的狗往深山裡走去的英勇背影,說是要尋找獵物,那堅毅的臉上目光散發出的是勇士般的驕傲。 就像那年他們的祖先翻過了中央山脈,來到了這裡定居一樣的堅定,許是有了雲豹傳人的影子。 我常想念著那晚在石板屋前的星空下,滿天的星子閃爍著,凝視牛郎、織女星的淒美傳說,天空劃起了一條清晰的銀河,我們沏了壺茶,聽著唯一的平地人官姊訴說多年來的生活與生態故事,促膝長談的是這些年來部落所面臨的困境與往後所要走的方向。 縱使夜光迷濛,官姊那親切的笑容和像是歷經滄桑的臉龐,卻依舊清晰且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滿山尋找 後記 上、下兩篇文章之串場詩,引自奧威尼•卡露斯盎所著《雲豹的傳人》一書,晨星出版社發行。 舊好茶的故事仍然沒有結束,也許下次再去我又會再寫出不同心情的文章。 【下期預告】走過真笠山 尋訪東港溪流源頭
【文章連載】 ▲[生物多樣性-台灣生物多樣性保育現況]台灣蝶會與中華鳥會──推廣特定物種的生物多樣性保育知識 --﹥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山坡上面野花多,野花紅似火……。」這段耳熟能詳的歌詞,大多數人只覺得它是兒歌,小孩子唱唱就好了。但總有些敏感的人們,察覺到兒時長滿紅花的山坡,如今被別墅住宅區佔據;從前夏日午後跟三五好友一起摸魚抓蝦的小溪,現在舖上了水泥變成排水溝,水裡除了污水垃圾,再也看不到其他的東西。當這群敏感的人,找到具有同樣興趣的夥伴,就激發出近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活躍的許多保育團體。 保育團體的組成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針對某些偏好物種組成的同好會,感受到深愛的生物遭逢生存危機,希望子孫也能看到它們,轉而推動保育事務,這類的團體有台灣蝴蝶保育學會(簡稱「台灣蝶會」)、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簡稱「中華鳥會」)、台灣猛禽研究會等;另一種則會員們從一開始就具有相同的保育理想,不是針對某一類的特定生物,這類的團體有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等。 在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育時,需要依靠大眾的參與才能順利推動。如何吸引大眾的目光,願意提供力量加入保育的腳步,就需要一些容易引人注意的物種作為號召。翩翩飛舞的蝴蝶、枝頭啼囀的鳥兒等,就是吸引大眾目光的最佳主角,也是各同好會轉型而成的保育團體,在推廣保育理念時,很大的幫助與優勢。 以蝶會和鳥會為例,成立的理念與目標除了自身興趣推動,對蝴蝶或鳥類生態的探索研究之外,都還有對蝴蝶與鳥類的棲地進行保育,並且積極針對蝴蝶與鳥類生態保育的知識進行推廣教育。蝶會在台北盆地週邊長期有每月的蝴蝶調查和環境監測調查計畫;中華鳥會在各縣市的分會,也積極進行各種鳥類調查及環境監測計畫,如台北鳥會在關渡自然保留區的調查,以及定期進行的鳥類繫放調查,都對蝴蝶與鳥類的生態研究有相當大的貢獻。 另外台北鳥會對關渡自然公園有長期的保育經營計畫,彰化鳥會推動將八卦山劃設為野生動物重要棲地等,都是針對棲地的保育行動。但保育團體最重要的功能還是在推廣教育方面,蝶會、鳥會等團體,都有定期舉行野外生態導覽的行程,帶領民眾走向大自然,體驗自然生態的奇妙,並透過專人的解說,了解正確的生態知識。 例如林務局輔導蝶會於每周日舉辦的周日賞蝶推廣活動,免費帶領大家前往台北市附近的郊區拜訪彩蝶,配合解說員的解說,可以吸引更多人注意保育事務。此外蝶會、鳥會還有舉辦各種研習活動,如蝶會的「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 」、「寬尾鳳蝶班解說員培訓」、「劍南路棲地復育義工培訓」、「紫斑蝶標放研習」;花蓮鳥會定期邀請相關師資演講等,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知識推廣提升上,都功不可沒。 這類型的保育團體,有時也在重大緊急保育危機中,發揮強有力的協助,例如黑面琵鷺中毒事件等。不過綜觀來看,這些保育團體雖然對政府保育危機處理的失誤多有批評,但實際發動團體成員參與危機處理的情形卻不夠踴躍,顯示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下週我們再看看因保育理念而結合的保育團體。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時 間:10月8日-12月31日 動物也可以透過各種藝術來呈現,立體紙雕就是一種活潑的方式,大家屆時會看到各種臺灣本土動物的創意紙雕。 ●[課程]整合性生物資源調查人力培訓-野外訓練:第一階段研習會 --﹥ 時 間:10月8日(五) 本課程將提供學員多種的田野調查技術與方法、資料收集、整合與分析訓練,參與整合規劃及決策過程,收集資料與分析,培訓生物資源調查及監測之人才,為生物多樣性保育厚植基礎。 ●[課程]話我清水--清水地區農村文化種籽人員研習 --﹥ 時 間:10月9-10日(六-日) 透過山海清水走透透,認識鄉土文史農業生態,進而培養愛鄉愛土意識;接觸各種課程,增進學習成長,達成初步解說認識…… 詳情請參閱 http://gomo.tacocity.com.tw/ 時 間:10月14日(四) 自然觀察,不只是在記錄一朵花、一隻鳥、一隻蛙的名字,藉由了解每一個生命個別不同的特性,而結交許多生活在自然中的好朋友;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觀察家,透過引導與學習,重新拾回與自然的連結,產生疼惜和保護的心,加入保護台灣自然生態的行列……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ow.org.tw/seminar/2004/ty/1014_1030_ob08/index.htm 播出日期:10月7日(四) 晚上10:00-11:00首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老農不死,但逐步凋零……土地不老,也漸漸荒蕪……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汗珠和著一粒粒的稻米,陪他們走過了大半個世紀,透過他們的勞動與生活,我們意會到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的天地之間,在人世的悲喜之間,他們…成就了自身的圓滿。 75歲種稻的阿伯說: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無米樂、無米樂……心情放輕鬆,不要煩惱太多,這叫做……無米樂啦。 昨天(10/06)三則國際環境新聞 :[抗議生技食品 綠色和平示威者把自己綁在印度拜耳廠前]、[溫哥華和西雅圖的空氣污染危害健康和環境]和[核子擴散議題 美國總統候選人展開激辯],因作業疏漏,將日期誤植為2004-10-10,實為2004-10-01。謹此更正,造成不便,深感抱歉!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