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4-12-17 (全文版)

  本日主題: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後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T射線用途廣泛 將可偵測生化武器、找出癌細胞
[生活環境]加拿大養殖鮭魚 可能含有除蝨用化學物質
[環境政策]歐盟能源環境協定 將擴大納入東南歐11個國家
[環境政策]美環保署長李維特 將調任衛生暨公共服務部部長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12-1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2-1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1-14
深度報導 [深度報導]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後
[深度報導]世界保育大會見聞(三):海洋保護的預警原則
專  欄 [我們的島]打造夢想
活動訊息 [講座] [座談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捐款/財務]9.11喬遷茶會致贈花藍 感謝名單:林業試驗所所長金恆鑣、永奕不動產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彭天蔚、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徵求行政工作人員
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最新的「2003環境資訊年鑑」熱騰騰上市!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生活環境]T射線用途廣泛 將可偵測生化武器、找出癌細胞 --﹥

  澳洲,阿德雷德,2004-12-14 (ENS)- 不管是藏匿的違禁品、爆裂物或者是生物武器,T射線都將足以因應。一種使用T射線-又稱兆赫射線(terahertz rays)的新裝置,將可以用前所未見的方式穿透衣物及包裝,以極高的精確率辨識出生物及化學武器、爆裂物或者是傳統武器;例如刀械或槍枝--甚至連癌症都難逃其法眼。

  在澳洲阿德雷德大學舉行的「兆赫射線國防安全應用研討會」上,來自美洲、歐洲、亞洲和澳洲的科學家將共同分享T射線科技的最新發展。此會議於14日開幕,由澳洲國防科技組織(DSTO)發起,共為期兩天。

  T射線,又稱兆赫射線,波段介於紅外線和微波。微波主要應用在手機和微波爐,而T射線的頻率比微波還要高1,000倍、比可見光低100到1,000倍。直到最近之前,T射線還是電磁光譜中未被探索的部份。

  目前科學家正使用T射線來分析、描繪它所照射到的物質成份和密度。「兆赫是大部份分子的震動頻率,所以如果你使用T射線來做偵測,就可得到極佳的『指紋』」,主辦會議的阿德雷德大學教授阿伯特(Derek Abbott)提出這樣的解釋。他也說明:T射線不像X光,它所帶的能量很低,因此也適用於人體。

[生活環境]加拿大養殖鮭魚 可能含有除蝨用化學物質 --﹥

  加拿大,卑詩省,維多利亞,2004-12-14 (ENS)- 一個加拿大環保團體在一份新的報告中提出警告,用來控制加拿大養殖鮭魚中海蝨(sea lice)的一種化學物質殘留,在2000年時已於一批正準備在市場銷售的鮭魚中發現。然而加拿大政府卻採取降低其標準,而非對食物之供給面進行清潔的方式來因應。然而加拿大將大多數的養殖鮭魚都外銷給美國,因此食用到此種化學物質的或許將會是美國人。

[環境政策]歐盟能源環境協定 將擴大納入東南歐11個國家 --﹥

  希臘,雅典,2004-12-14 (ENS)- 歐盟今日(14日)達成一項共識,決定將東南歐的11個國家-包括土耳其,納入一項能源及環境協定當中。這項協定被視為是該區域在透過進一步整合、邁向一個範圍更廣大的歐洲所跨出的一大步。今日於雅典所舉辦的這場會議中,來自歐盟25個會員國以及東南歐11國的部長與代表們,均對一項條約內文中的基本原則表示同意,該項條約之目的在使這些國家當中能一同成立一個能源的共同體。

[環境政策]美環保署長李維特 將調任衛生暨公共服務部部長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2-14 (ENS)- 美國總統布希週一表示,衛生暨公共服務部部長一職將由現任環境保護署署長李維特(Michael Leavitt)擔任。白宮方面並未提名李維特的後繼人選。李維特擔任現職的時間並不長,而其任內的政績也未能使環保人士對布希政府在環境政策上的紀錄給予肯定。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12-17 --﹥

  • [環境政策]關山生態休閒園區招商。墾丁國家公園最大開發案「關山生態文化休閒藝術園區BOT案」,開始招商,16日起到明年3月7日止,墾管處15日表示,廠商投標後進行資格預審和綜合評審等甄審作業,順利的話關山生態文化休閒藝術園區將於明年7月間動工興設,5年後完工營運。 (屏東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環保署打回票  湖山水庫動不了。中科園區雲林基地等重大建設開發,水源需求急迫,原訂2008年完工供水的湖山水庫,遭受全國環保團體聯合抵制,加上生態保育措施,至今未獲環保署通過,水庫延到101年完工,將無法滿足工業用水,經濟部正報請行政院協商。 (雲林 聯合報)

  • [環境政策]進口木材 本月起實施檢疫。為避免台灣本土再遭遇如紅火蟻等外來物種侵害,海關自12月開始執行進口木材的檢疫工作,沒有通過檢疫者,將不准報關進口。財政部關稅總局指出,行政院農委會已經公告增列「木及木製品」自今年12月1日開始,應實施檢疫。關稅總局表示,這項措施的目的,是在避免外來種的蟲害或疫病藉由未檢疫的木材,直接輸入台灣本土。 (台北 經濟日報)

  • [生活環境]廢資訊物品回收  再生用處多。民眾常為家中淘汰已不堪再使用的資訊產品如何棄置而大傷腦筋,現在政府大力推動回收計畫後,將不堪使用的資訊產品,經過分類、處理後資源再利用,搖身一變而成藝術精品。 (嘉義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山老鼠盜木  議員質疑縣府漠視。縣府辦理清理山區風倒木工程,卻發生廠商連活的相思樹都盜伐,但縣府開了12萬元罰單,盜伐情形仍未見遏止,縣議員李世斌認為是縣府放任砍伐,要求制止這種破壞森林的行為。縣議會決議,請原民局儘速派員前往查看,依法嚴辦盜林的鎮「山老鼠」。 (台北 聯合報)

  • [其他]河川巡守隊  環局配單車。台中市河川巡守隊成軍半年,隊員已逾120人,清理垃圾量近2000公斤,還學會簡易水質檢測,雖然河川擁有這批守護神,仍有不法者偷排廢水、傾倒廢棄物,成為河川的暗夜殺手。 (台中 中國時報)

  • [其他]環保志工表揚  老少均優。台北市政府15日頒獎表揚年度優良環保志工,松山區新東里組成的志工隊,共11名65歲以上長者獲獎,是全市銀髮族比例最高的環保軍;士林國中 6年級生林家信和史哲宇,因3年來協助全校資源回收,成為最年輕的環保獎章獲獎人,印證環保工作不分年齡。 (台北 中國時報)

  • [其他]北縣雁鴨季  耶誕節開鑼。歡樂耶誕快到了,此時有朋自遠方來,更添歡欣!每年10月到次年3月,是一群來自北方的候鳥朋友定期來訪寶島台灣的時刻,也是全台愛鳥人士動起來的旺季。台北縣連續多年舉辦的「雁鴨季」活動,將於耶誕節當天在華江橋下盛大開鑼。 (台北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2-17 --﹥

  • [生態保育]江蘇全面清剿外來植物殺手「一枝黃花」。去年以來,外來生物入侵的警鐘在江浙滬地區再次敲響,這一次是來自加拿大的「一枝黃花」(goldenrod,菊科植物)。江蘇省農林廳近日已下發通知進行圍剿。加拿大「一枝黃花」生命力強悍,寒冬時依舊成簇成片,其莖稈最高能達到3米多,在「一枝黃花」生長密集的區域,其它伴生植物已蕩然無存。 (江蘇 江南時報)

  • [生活環境]砷污染逼近 北京部分農產品含砷量已近臨界值。日前世界衛生組織官員公布,全球至少有5000多萬人口正面臨著地方性砷中毒的威脅,其中,大多數為亞洲國家,而中國正是受砷中毒危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進行的初步調查顯示,北京土壤確實存在砷、鉛、鎘等重金屬污染問題。調查同時顯示,白菜、茄子、辣椒、西紅柿、冬瓜等大多數蔬菜都存在重金屬超標的情況。 (北京 人民日報)

  • [生活環境]動物園設「福利待遇」 「動物員工」有了年假。每逢假期,人們到動物園游覽休閑,動物們卻在加班,動物園開始考慮給予「放假」。武漢九峰森林動物園日前宣布,從本月16日至明年2月28日,該園將為近百隻勞苦功高的「動物員工」放年假,讓牠們好好休息。 (武漢 北京青年報)

  • [能源議題]人民幣6,000億電廠投資 當局擬喊卡。中國近幾年缺電嚴重,各項新建電廠開發陸續開工,但當局憂心未來將出現電力過剩,其中又以中、西部問題最嚴重。國務院日前發文要求各省不得無限制興建發電廠,但各地提出違規興建新電廠的總投資金額高達人民幣6,000億元,一旦計畫喊停,將衝擊民間投資,而台塑興建洛陽電廠預計明年初取得的建廠執照,也可能因此增加變數。 (台北 經濟日報)

  • [能源議題]三大石化區落腳亞洲 瞄準中國市場。台塑麥寮六輕四期、日本住友及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先後宣布擴建石化區,地點都位於亞洲,市場均未脫中國,未來市場大戰再所難免。其中台塑企業麥寮六輕四期擴建,將打造年產120萬公噸乙烯的烯烴廠,以及下游石化中間原料廠,四期擴建正進行當中;殼牌則15日宣布與新加坡政府合資10億美元,於毛廣島設一貫作業石化區;住友則投入沙烏地阿拉伯,將與國家石油公司共同斥資43億美元,打造世界最大的石化區。 (台北 經濟日報)

  • [能源議題]中國第一個風能光能互補發電系統運行。中國第一個風能太陽能互補發電系統近日在華能南澳風力發電廠成功併網投入商業化運行。 (北京 人民日報)

  • [環境政策]中國重申嚴加控管土地。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重申看緊「土地閘門」的政策,持續控管大陸土地市場。外界解讀,溫家寶將實施有史以來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這也顯示大陸中央避免宏觀調控效果生變的決心。 (香港 文匯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2-14 --﹥

  • [全球變遷]能源部會同7家電力公司 承諾將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之排放

  • [能源議題]因德拉瓦河油料外洩意外而關閉 核子反應爐將重新運作

  • [能源議題]美國研發出SARS疫苗 目前進入測試階段

  • [生物科技]替大量老鼠注射疫苗 可能得以降低人類感染萊姆症風險

  • [生活環境]與276家污染廠商達成和解 環保署要求清理畢德(Beede)超級基金廠址

  • [生活環境]違反空污法規 賓州鋼鐵廠遭罰120萬美元

  • [生態保育]就保護瀕危物種議題進行訴訟 智者之心理事會(Spirit of the Sage Council)贏得初步勝利

  • [土地及水文]喜馬拉雅山冰堰 創造出巨大湖泊及洪水

[深度報導]京都議定書生效以後 --﹥

作者:李河清 (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京都議定書在超強(美國)退出,多強(歐盟)堅持,小國參與的情境下,即將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是國際環境合作的典範,130個國家批准了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條約,附件一(工業化已開發)國家領先減量,在2008到2012年間將六種溫室氣體(主要為二氧化碳)減至比1990基準年再少5.2%。條約採取「全球總量抑制,國家個別目標」策略,將締約國家分為三類,第一類已開發國家必須減量並提供經濟援助及技術轉移;第二類東歐經濟轉型國家必須減量;第三類發展中國家於第一承諾期間(2008~2012)並無減量義務。另外,議定書也發展出市場經濟導向的彈性機制,透過交易、買賣及抵減方式,在成本較低的國家減量,以符合成本效益原則。

美澳中途棄守  俄國立場關鍵

  「京都議定書」為聯合國1992年「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架構下的具體減量協定。1995年開議,1997年於日本京都簽署,歷經九年,各簽署國經由國內立法程序批准。其生效條件必須批准國達到55個,且工業國家排放總量達到基準年排放總量的55%。從1990年排放比例來看,美國能源使用,排放總量獨占全球榜首,排放比例也高達36.1%,東擴前的歐盟佔24.2%,俄羅斯17.4%,其它主要工業國家如日本佔8.5%、加拿大3.3%、澳洲2.1%。

  2001年3月,當布希政府宣佈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時,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單向退出感到失望和憤慨,澳洲隨後也表達不批准的立場。55%生效的門檻,少了美澳的38.2%,曾一度認為遙不可及。 氣候談判幾經折衝,終於在今年10月峰迴路轉。關鍵國家俄羅斯同意批准,京都議定書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氣候合作至此揭開新章,其重要意涵有:1. 確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科學依據。2. 落實全球溫室氣體減量的政治決心。3. 彰顯環境多邊合作的必要與可行。4. 鼓勵企業投入清潔生產,提昇能源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溫室氣體減量將於明年初具體執行。

減量目標因國制宜  附補救與交換機制

  時間如此緊迫,締約國若不履行將處以罰責。原則上,在承諾期間未能達成減量目標的締約國,其減量目標在下一承諾期將以1.3倍計算,並需訂定遵約行動計畫、同時也停止使用排放交易權利。
環顧目前各國的做法,歐盟減量目標為8%,其排放交易指令於2003年公佈,將在2005年1月實施。其中德國減量目標不但達成且大幅減少了19%;日本減量目標為6%,其能源使用現況與排放情境預測並不樂觀,約可達成減量4%,不足的2%正考慮向有餘額的國家購買抵減。加拿大政府則挑戰每一位國民減少人均排放1公噸,督促從家家戶戶做起,調整冷暖氣溫度、加裝雙層玻璃、減少開車引擎空轉時間等,由個人生活面切入並積極減量。

  京都彈性排放機制,除了工業化國家之間的「排放交易」之外,還有工業化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交換抵減的「清潔發展機制」。荷蘭最近推動了十幾個清潔發展機制的計畫,中國也在世界銀行的監督下,參與清潔發展機制計畫。印度則準備藉由清潔發展機制將多餘的配額賣給其他工業化國家。俄羅斯也準備以多餘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碳匯)轉賣給其他沒有達到減量目標的工業化國家。

美國州政府比聯邦走得快

  這其中,美國的氣候政策最為吊詭。聯邦政府拒絕京都,州政府卻履行京都,若干企業與非政府組織也比照京都精神進行個案減量。譬如,加州政府已宣佈對加州汽車工業加以規範,訂定2016年前汽車排放減量30%的目標。加拿大隨後跟進,訂出加拿大汽車工業十年內排放減量25%的目標。最近,美國東北部七個州,紐約、紐澤西、麻州、康州、緬因州、羅德島、佛蒙州,也推出汽車排放減量相關計畫。事實上,加州與加拿大再加上這七州,所規範的車輛已高達全球汽車總量的1/3。如果實施順利,汽車排放減量已成為溫室氣體減量的具體內容與發展趨勢。

  京都議定書十年有成。就在此刻,兩百多個國家與觀察員,5千多位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媒體代表正聚集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0屆締公約國大會,討論公約成立十年的成就與未來的挑戰。會議由12月6日至17日舉行,而部長首長級的高峰會議則在15到17日舉行,討論碳交易市場、清潔發展機制和適應措施財源籌措問題,並對第二承諾期(2013~2017)的發展中國家履行減量義務,加以探討。

台灣腳步應急有餘  預防不足

  反觀國內,十年來忙於選舉,熱衷政治,對於環境議題漠不關心,面對國際減量趨勢輕忽以待,常以為減量事不關己,而且是別人或別國的事。事實上,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92年到2002年間成長79%,平均每年成長7.9%,佔全球排名第22,且超過同期國內生產毛額GDP68%的成長。回顧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署,1998年只召開全國能源會議作為因應。同樣的,2004年十月得知京都議定書將於2005年生效的同時,行政院則在10月28日成立跨部會的「氣候變遷及京都議定書因應小組」,檢討我國氣候政策與減量措施。10年來,氣候變遷相關政策總以「因應」為基調,應急有餘,而預防不足。

  溫室氣體減量也有外交內涵,與我國邦交國的數目有直接關聯。根據外交部的統計,目前與我國有邦交的國家共有27個。其中,12個是島國,面臨全球暖化、冰山融解、海平面上升的威脅,島國首當其衝,像是吐瓦魯則面臨淹沒亡國的危機,大部份居民已遷移到紐西蘭做為「環境難民」。另外,最近搖擺不定的萬那杜也是太平洋島國。如果環境繼續惡化,不用花大錢拼外交,我們的邦交島國會逐漸從海平面消失。

「以核制碳」不可取

  為了達成溫室氣體減量,如今在國內已出現多蓋核能電廠(無碳)來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主張。事實上,在第六屆締約國大會已做出結論,認為附件一國家應避免使用核能為清潔發展機制的計畫項目。換言之,因核能發電所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並不符合公約的減量精神。

  最近才落幕的第六屆立法委員選舉,50多個環保團體曾發起邀請立委候選人簽署支持台灣永續發展承諾書,其中最重要的承諾內容即呼籲成立京都議定書委員會,制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法、非核家園推動法及修正電業法,可惜候選人反應冷淡,只有60多位承諾支持。其後於12月5日,多個環保團體學者也宣佈成立「台灣氣候保護聯盟」,推動相關法案,主張台灣經濟成長模式應與溫室氣體排放脫鉤,並要求國內企業(特別是石化、鋼鐵業等重工業)訂定減量目標,對於減量困難的企業,未來必須考慮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放權。

  在後京都時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已經成為國際環境規範,二氧化碳也變成國家與企業綠色帳本的成本或收入。不論是否以「溫室氣體排放實體」名義加入京都議訂書,面對此一減量情勢,我國應視減量壓力為調整國力的契機。政府所主導的氣候政策,由減量及適應兩方面同時進行;民間企業也宜朝節省能源、清潔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全方位積極進行減量。

[深度報導]世界保育大會見聞(三):海洋保護的預警原則 --﹥

作者:王茹涵

來自日本的保育團體,以活潑的方式表現他們對日本政府破壞海洋環境的抗議。  這次的世界保育論壇(WCF)也承接了去年再南非召開的「世界保護區大會」,對保護區議題有多項討論,例如跨界保護區、海洋保護區、以及提升年輕一輩的專業者(young professional)參與等等。其中又以海洋保育最受大家注目,幾場專家小組座談都擠的水洩不通。

  海洋保護區的觀念其實是套用近年來普遍被討論到的「預警原則」(precautionary principle),簡單來說,就是在生態災難發生以前,以較嚴格的標準制定保育政策。而不同於傳統漁業資源管理的方法(如管制釣具、規定捕獲尺寸與數量等),海洋保護區是從大方向著手,著重於棲地而非物種。有鑒於海洋資源的急劇減少,許多保育人士呼籲,海洋保育應採預警原則來管制,例如劃定保護區並於保護區內全面禁止捕撈或娛樂行為。但實施預警原則在現實面上會遇到許多問題,例如:如何保障當地漁民的生計權益?如何權衡經濟上的得失以求永續經營?在得知任何行動(不論保育或開發)都非零風險時,該怎麼做?如何避免激進的保育人士濫用此一原則,使得保育計畫失去協商空間?這些都是政策制定者會面臨的問題,在此次論壇中也有充分討論。

  這次的保育論壇除了會議室內來自各處的代表針鋒相對,會議之外的互動也頗值得記錄。我在會中巧遇來自台灣的三位教授,分別是列名IUCN物種存續委員會(SSC)的李玲玲與趙榮台,以及IUCN世界保護區委員會(WPAC)的王鑫。我和幾位教授聊天後才知道,原來他們來參加這類的國際性會議,大半是出於自身對保育工作的熱誠,台灣政府其實對這類活動並不重視,補助也不多。幾位老師多年下來各地東奔西跑,照理來說帶回台灣的資訊不僅豐富且具有時效性,只是政府對環保議題總是興致缺缺,教授們提出的建議大概得在官員的資料櫃中等上三五年,才會被重視採納。

  相對於台灣政府的消極,對岸的中國大陸對這類國際性事務可是非常認真,從他們十分在意台灣代表的名牌上印有Taiwan字眼可見一般。我注意到教授們的名牌上,在China字樣之前有明顯被立可白塗抹的痕跡,根據IUCN大會註冊組的朋友透露,在會議之前,大陸代表抗議表示,假若台灣代表的名牌上印有Taiwan,那麼他們會以集體缺席來抗議。

  這雖然是很老套的政治手段,但是當保育牽扯上政治,台灣的聲音就無法跟對岸抗衡,讓世界各國知道我們的需要,並看見我們的努力。反觀中國大陸,參與國際會議的多是官方代表,手上已操有一定的決策權,當他們將訊息與知識帶回國內,由上而下執行的政策就很有效率。某教授說:人家打的是團體戰,我們打的是游擊戰,怎麼贏的過人家?政府似乎應思考該如何對參與國際會議的學者提供更多支援,兼顧台灣在國際上的面子與自然資源的裡子。

[我們的島]打造夢想 --﹥

作者:楊蕙萍 (公共電視記者)

  12月的汐止,東北季風吹拂。陰冷的天氣,偶而飄著雨絲,但對汐止人來說,「冬天」下的雨,比起颱風多的夏天,令人安心。

  高燈立,民國76年,從南港搬到汐止,82年成立的第一個汐止民間藝文機構,把訪談耆老蒐集的資料放在網路上,要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地方。

汐止早期名叫「灘音」,是取自清代詩人林逢原形容當地景色的「峰峙灘音」二字。  汐止早期名叫「灘音」,居住河岸的先民,聽聞滾滾河水打在沙灘上發出沙沙的水聲,於是取清代詩人林逢原形容此景的「峰峙灘音」二字。之後,因為基隆河潮汐到此處又退水回去,所以也叫「水返腳」;日據時代,水返腳被改為「汐止」,除了表示是基隆河潮汐的終止之外,據說汐止也是日本一個地名,取相同的名稱,也是思鄉情愁。

  高燈立原本找了一間古厝,收藏汐止文史。不過,在歷經賀伯和納莉兩次風災後,已經成了殘破的廢屋。曾經因水發跡的汐止,這幾年,因為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每逢颱風雨季,就有揮不去的淹水印記。

無師自通的馬丁,除了一般原木製作外,更喜歡拿舊家具做新設計,給予家具新生命。  星期天上早上7點多,馬丁已經開始工作,80坪大的工廠,他是老闆兼工友。來自瑞士的馬丁,之前從事貿易,到台灣後,無師自通學會木工。除了一般原木製作外,他更喜歡拿舊家具做新設計,不過舊材料比較簡單做嗎?即便舊材料不算錢,還得比原木花更多的時間,還是不被市場接受。

  馬丁的家具店開在汐止,今天的客人要訂製「新」桌子,至於新舊材料組合的家具,還等待有緣人探尋。做的是怕水的木頭,卻住在淹水的汐止,很多人建議馬丁搬走,只是除了遷移,還有沒有其他方式?

在夢想社區內,羊兒們盡情吃草的畫面隨處可見,對社區居民來說,已經很習慣了。  午後的陽光,暖暖地灑在綠草如茵的小徑上,羊兒盡情的吃草、兔子隨處的跳躍、公雞來回的奔跑,對住在社區1千多位居民來說,已經很習慣。

  這塊地是蔡聰明的老家,從小他就在這裡種田養雞、鴨。他找了幾家建商合作改建,但別人一聽到他的理念,還有建在「汐止」,紛紛打退堂鼓,於是他成立基金會,親手規劃。從國外請藝術家進駐社區,並走入校園甚至結合地方政府,推廣理念。

  水患從不曾在汐止的文史上消失,然而,在防患於未然的同時,住在汐止的人,能不能替自己寫下不一樣的歷史,而外界能不能夠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城市?

[講座]外來生物對本土生態之影響 --﹥

  時 間:12月22日(三) 晚上7:00
  地 點: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12巷70弄15號)
  主 辦:中華民國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02-25772152
      E-mail: csnp@csnp.org.tw

  最近外來生物成為大眾關切之議題,主要係因許多外來生物所造成之生態效應日漸顯現,並有部分案例已明顯造成生態之危害,及經濟之損失,同時影響國內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育。為減緩外來生物危害持續擴大,除需投入人力與經費進行長期抗戰,同時亦應了解問題之所在,才能有效減緩外來生物之持續威脅。

[座談會]環境資源部組織架構座談會【北區】 --﹥

  時 間:12月20日(一) 下午1:00
  地 點:台灣大學第二活動中心B1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
  主 辦:環保署
  聯 絡:綜計處林祐賢 23117722 轉 2715
      E-mail: linyh@sun.epa.gov.tw

  有關全國環境保護事務、國土規劃管理、能源礦業管理、自然景觀維護、水資源管理等事務,目前分屬不同政府機關主政。為整合環境保護人力及資源,統一環境保護主管機關事權,行政院2004年9月15日第2609會議,確定新增「環境資源部」,整合水、土、林及空氣等資源,加強環境資源保護,以維持生態環境平衡,促進國家永續發展。

  本次座談會目的為廣徵意見,藉由有關機關、民間團體與專家學者參與,以做為後續修正參考。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打造夢想 --﹥

  播出日期:12月20日(一)  晚上10:00 -11:00首播
       12月21日(二)  中午12:00-13: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打造夢想

  水患從不曾在汐止的文史上消失,然而,在防患於未然的同時,住在汐止的人,能不能替自己寫下不一樣的歷史,而外界能不能夠用另一個角度,來看看這個城市?

【人與自然】阿生伯的竹編夢

  12月颱風南瑪都腳步剛走,阿生伯就拿著農具到菜園看看蔬菜的狀況。73歲的他,11?開始務農,15歲扛下全家經濟重擔,因此對農耕是習慣,也是延續過去的回憶。早年生活的困苦,讓他對修理農具易如反掌,也讓阿生伯無師自通,學會了怎麼製作農具。

【看守台灣】溼地的記憶

  數千年前,蘭陽平原有許多的沼澤濕地,最早是噶瑪蘭人來此居住地,沿著河海開啟宜蘭的歷史。現在的蘭陽平原,稻田、水鳥、農人交織成和諧的景象,這片土地,記憶著一座座濕地的拓荒史,如今隨著時光變遷,一台望遠鏡,開啟了人與水鳥的對話,同樣的濕地上,有了不一樣的故事……

[本會訊息]徵求行政工作人員 --﹥

  本會徵求行政工作人員一名,有經驗,並願接受培訓者佳,工作內容包含:

•專案與計劃管理,包含計劃列管、評核追蹤、會議管理
•財務管理,包含出納、會計、財報、總帳/計劃帳、稅務、基金管理
•庶/總務,包含辦公室設備、清潔、公文收發、郵件管理
•行程管理,包含祕書長與幹部行程、重要議程與事件
•人員管理,包含職員、會員、志工、捐款者、訂戶、友會聯繫,教育訓練、人力派遣

  意者請備妥個人簡歷,寄至: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電子報暨網站編輯」 --﹥

  熟悉Front Page、Photoshop等網頁製作軟體,以及HTML語法,將負責製作環境資訊電子報與網站維護,意者請將履歷寄至 being@e-info.org.tw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