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1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徵求編輯工作夥伴
徵求放置協會廣宣文件的地點及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黑潮電子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台灣綠黨

綠色陣線協會  

生態工程入口網
 
  美麗灣度假村違法施工再闖環評 環團:不可就地合法

杉原海灣遭財團違法開發和粗暴施工,大面積工程廢土棄置沙灘上;圖片提供:台東環保聯盟

【相關連結】


搶救台東杉原海岸緊急行動

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 鄺麗貞:絕無徇私圖利


家在杉原


颱風沖刷露廢土 美麗灣變色

台東美麗灣度假村開發案環評爭議在新年過後持續發燒,去年不僅環評審查未過即動工興建觀光旅館,工程單位在杉原海岸的沙灘下傾倒廢土,而縣府官員意圖忽視違法事實。台東環保團體積極蒐證踢爆後,縣府僅處以罰款卻仍讓工程繼續進行。美麗灣開發案引發縣府與環保團體間的對立,儘管兩方曾經坐下來談台東的永續發展該往何處走,縣府卻仍積極介入環評審查,宣告「將在第四次環評審查做出結論」。

台東縣新任環評委員將於1月22日召開第四次環評審查會。「搶救杉原海灣聯盟」昨(17)日下午前往行政院環保署陳情,要求環保署依法行使職權,阻止美麗灣渡假村就地合法。搶救杉原海灣聯盟將於20日發動「搶救杉原海灣台東大遊行」。精彩內文

 
 
  養生集:從痛昇華的養生 到讓孩子聽見土地聲音
兒子眼中的媽媽;圖片來源:黃淑文

作者:黃淑文

第一次關注養生的課題,是因20多歲時驟失親人(姐夫罹患肝癌,33歲早逝)的鉅痛。那讓我意識到:「只要活著,便要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因為凡欠身體的,無論心理或生理,總有一天,要為之付上代價。於是我開始蒐集相關養生的資訊,也透過靜坐、氣功進行保養。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累積了很多「習氣」,造成生命有形或無形的負擔,打坐時常有從生命底層冒出來的「痛」楚。

這個「痛」,表面上,是身體的酸痛,底層原因則是「生活態度」和「飲食」的不正常。我反省到生活態度,牽涉內在小我的心靈;飲食則和整個大環境息息相關。我的生活,就從正視生命的「痛」開始轉變。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阿香
422單車上路爭路權,許多小朋友也加入遊行行列。

97.01.09 總統令修正〈公路法〉第 58、65 條條文:「公路主管機關得依自行車與行人之需求,於既有路面內或另 以替代道路方式,設置可供自行車及行人安全通行之專用道。」 這是我國〈公路法〉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自行車」與「行人 」這兩個名詞,道路的使用權終於不再是汽機車獨霸的領域。

公路法的修正,同時也喚起城市交通規劃的革命思惟,主管機關更須考量油價高漲、減碳趨勢的因應措施 ,是補貼高價昂貴的油電混合車嗎?還是提高燃料稅額呢?其實,這世界早就存在著更符合經濟效益的交通工具—單車通勤。單車 ,一直都是全球各地人們的主要交通工具。無車城市的設計,不但可以提高道路使用率,更可以擴增更多的城市綠廊空間,期許台灣早日規劃無車城市,讓全世界驚艷!
 

【相關新聞】

促買雙燃料車 政府補助5萬


環團:我們要單車通勤道


台紐單車騎士橫跨亞歐 宣揚無車理念


數百人單車上路遊行台北城 爭路權 不要CO2


單車族「收復」停車場 要求13.8%停車位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美麗灣度假村違法施工再闖環評 環團:不可就地合法
本報2008年1月18日台北訊,陳誼芩報導

搶救杉原海灣聯盟 環保署陳情台東杉原海岸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尚未通過環評即強行施工,台東縣新任環評委員將於1月22日召開第四次環評審查會。「搶救杉原海灣聯盟」昨(17)日下午前往行政院環保署陳情,要求環保署依法行使職權,阻止美麗灣渡假村就地合法。

由國內環保團體組成的「搶救杉原海灣聯盟」發表聲明表示,美麗灣渡假村未依法通過環境影響評估,便蓋起地上5層、地下1層的觀光旅館。環保署雖曾於去(2007)年7月9日發函認定此開發案違反環評法,必須立即停工,但台東縣政府及業者依然繼續施工。

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副教授廖秋娥指出,日前已針對環評程序違法問題,向高雄行政法庭提出訴訟,將於1月23日作出判;而台東縣政府卻選在判決前一日召開環評審查,企圖影響行政法庭的判決。台東縣府並在去年底換掉層爲環境把關發言的環評委員,而新任委員多為工程背景,有意圖讓此案過關之嫌。

搶救杉原海灣聯盟發言人林雲閣進一步指出,去年12月第三次環評審查未通過時,台東縣副縣長彭德成宣稱「將在第四次環評審查做出結論」,他認為這些跡象顯示,台東縣政府操弄環評機制,欲在23日環評審查強行通過此案,爲違法開發案解套、就地合法。

搶救杉原海灣聯盟 環保署陳情搶救杉原海灣聯盟要求環保署立即介入,制止違反「環評委員遴選要點」的新任環評審查會運作,並依法對美麗灣開發案發出全面停工命令。環保署主任秘書董德波接受陳情書,他表示將由綜合計畫處負責後續追查,最快今日(18日)派人到台東了解當地狀況。

搶救杉原海灣聯盟將於20日發動「搶救杉原海灣台東大遊行」。

【相關新聞】
台東美麗灣開發案 杉原海岸不再美麗

Top

 
 
  養生集:從痛昇華的養生 到讓孩子聽見土地聲音
作者:黃淑文

第一次關注養生的課題,是因20多歲時驟失親人(姐夫罹患肝癌,33歲早逝)的鉅痛。那讓我意識到:「只要活著,便要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因為凡欠身體的,無論心理或生理,總有一天,要為之付上代價。於是我開始蒐集相關養生的資訊,也透過靜坐、氣功進行保養。在過程中,發現自己累積了很多「習氣」,造成生命有形或無形的負擔,打坐時常有從生命底層冒出來的「痛」楚。

這個「痛」,表面上,是身體的酸痛,底層原因則是「生活態度」和「飲食」的不正常。我反省到生活態度,牽涉內在小我的心靈;飲食則和整個大環境息息相關。我的生活,就從正視生命的「痛」開始轉變。

疼痛在說話

這其間,有兩本書,幫助我從生命的「痛」楚,往上提昇、飛躍,進而採取行動改變。一本是《曠野的聲音》,另一本則是《這樣生活最健康》

《曠野的聲音》為一名美國婦人,在澳洲沙漠的心靈之旅。從近四個月的旅程考驗中,她驚訝的發現,澳洲原住民以尊重自然、和內在原始的本能,在惡劣的地理環境生存,並與大自然保持和諧的生態關係。

書本中,澳洲原住民對生命的觀點,頗令人動容,他們說:「當我們身體出毛病,都是有原因的。那是更高層次的永恆意識,透過『肉體』的痛,和我們個體溝通…,當我們身體運作緩慢下來,我們便有機會看看週遭的環境,找出真正需要治療的傷口,可能是生活的土地、或傷痕累累的人際關係…只要我們願意打開心胸,聽聽體內的聲音,便會了解裡面發生的事。」

更令我訝異的是,不同於文明人,為了追求舒適的生活,而大肆破壞環境;澳洲原住民在五萬年生活中,竟沒有破壞過森林、污染過水源,更沒有危害過任何物種、製造過任何垃圾。當他們部落有所訴求時,都是默默地--以「心對心」、「靈對靈」、「個體對結合生命的宇宙」,以祈禱、沉思的方式進行溝通。 孩子和自己挖的小溪;圖片來源:黃淑文

誠如書中所言:「每個人離開世界時,帶走的是一張成績單,上面紀錄這一生每一分每一刻的情感反應。」因此,我開始透過寫日記,反省自己內在情感情緒,和身體病痛的關聯。尤其那段時間,因為全職照顧兩個小孩,因為過度緊張,吃飯總是囫圇吞棗,加上三餐不定時,又吃孩子吃不完的剩飯剩菜,常鬧胃痛。透過一點一滴的反省,我開始修正自己緊張的個性,以及吃飯的速度,調整自己的作息,每天清晨推著嬰兒車,帶孩子出門運動。後來,胃痛竟無藥而癒。

這個體驗,讓我意識到內在的心靈,就像一個小宇宙,如何運轉,取決於個人的起心動念和生命的修行。我張開心靈的眼睛,由內而外,開始關注整個大環境大宇宙如何運作,開始關注環保和養生的關聯。

養生的真諦:關注地球永續 帶孩子傾聽土地

另一本書《這樣生活最健康》,姜淑惠醫師則在書中指出一條實踐之路。姜醫師說:「真正健康之道,就是全方位提升生命的能量」。也就是,不只要從飲食覺醒(多吃蔬、果、榖、芽),吃得對,生活得對,還要提升自己的心靈,從「小我」擴大到「大我」,和外在的環境融為一體。

因為,沒有健康的環境,人也不可能健康。因此姜醫師在書中特別針對食、衣、住、行各方面,如何避免對環境毒害,提出各種實踐的方法和步驟。

姜醫師說,人身上的能源、能量,是從食物攝取而來,而食物又來自我們生存的土地。因此食物的來源,最好天然無毒、本土、當令。譬如:同樣吃一餐飯,如果吃進很多廢物和毒素,將來得耗費更多的能量去分解,很不經濟。如果吃進簡單無毒的食物,就不必花費太多能量去分解,可以節約能源。

由於這兩本書的啟發,我開始在自己的菜園,嘗試種菜。並在北新農場學習關注農人如何種植有機蔬菜,日常生活則少用垃圾袋,攜帶環保餐具,還全家各騎一輛腳踏車。也促使我後來加入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透過「共同購買」,吃有機無毒的食物,一步一步地,走向綠色環保,關懷土地的道路。

帶孩子去參加全球暖化遊行;圖片來源:黃淑文從生命的「痛」,開始思考如何養生,到後來落實綠色環保,在這條實踐的路上,最令我感動的是,不只外子,連兩個小孩都被潛移默化。他們開始擔心地球會爆炸、寫信給土地公動手做豆漿親手挖一條小溪、甚至編一個「會讓人家的樹」的童話,一起參與全球暖化的遊行,我發現純真的孩子,一旦被啟發,是比大人更敏睿於土地的聲音。

回首這段旅程,發現養生的課題,若只是著重個體延續更長的生命,畢竟是狹隘的,因為生命的變數太大,沒有人可以保證或決定下一刻的生命。但是,若從個體養生出發,進而愛惜這塊土地,賦予地球永續的生存空間。那麼「涵養生命」才顯得可貴,也才是「養生」的真諦!

【延伸閱讀】

作者個人部落格:桂花樹網誌

作者推薦養生書:

《曠野的聲音》

曠野的聲音

原文作者:Marlo Morgan

• 譯者:李永平譯

• 出版社:智庫

• 出版日期:1994年12月01日

 

 《這樣生活最健康》 這樣生活最健康

作  者:姜淑惠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1999年03月01日

Top

 
   
 
  促買雙燃料車 政府補助5萬
摘錄自2008年1月17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行政院16日院會再端利多!今年起至101年,民眾只要新購油氣雙燃料車(LPG),可減免2萬5千元新車貨物稅,並獲2萬5千元加氣券補助;改裝者可獲2萬5千元加氣券補助。行政院16日通過環保署所提「油氣雙燃料車推廣計畫」,政府五年內投入75億7千2百萬元,補助民眾購買或改裝。

香港、日本、韓國等國家都已要求計程車改為油氣雙燃料車。環保署長陳重信表示,目前全國有9萬8千餘輛計程車,已有1萬2千7百輛改裝為雙燃料車,計畫實施後對為高油價所苦的計程車司機有相當大幫助。從今年1月1日後改裝,都可獲2.5萬元現金補貼改裝費,目前改裝一輛約4.8到5.8萬元,司機只要自備2.3到3.3萬元即可。

財政部也已同意,原廠設計的油氣和油電雙燃料車可減徵貨物稅,每輛減徵2.5萬元,直接從車價上給予優惠,減徵期限為五年。陳重信說,政策成敗關鍵在加氣站,目前全台有20個加氣站,預計年底增加到35站,以大台北地區為重點區,並提供新設補助每站最高840萬元,同時鬆綁法規,以鼓勵設站。

張揆強調,為鼓勵車廠生產雙燃料新車,新車貨物稅定額每輛減徵2萬5千元,減徵五年;氣價部分每公升補助2元,補助期限至99年12月31日止。

Top

 
 
  環團:我們要單車通勤道
摘錄自2007年9月26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地球暖化加上油價飆漲,再度掀起全球單車通勤熱潮,唯獨台灣的政府部門無動於衷,還提出「隱形車道」這種讓單車族啼笑皆非的想法。環保團體將提出明確建議,大城市的主要道路應設「單車通勤道」,同時設中央級的「單車道推動小組」。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劉銘龍表示,多個環保團體正準備向政府正式提案,在都市可行地點設「單車通勤道」。

例如台北市可先選擇幾條有公車專用道、路面較寬的道路,在緊鄰公車專用道旁加設約一米寬的單車道,並清楚標示。如果覺得全天開放不可行,至少可 在上午7到9點、下午5到7點這兩個上下班尖峰時段開放,請交通警察加強維持;小區域試辦成功後,再逐漸擴大。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目前政府的單車推廣由體委會統籌, 位階太低,且體委會注重的是運動推廣,跟民眾要的單車通勤觀念不同。她認為應設一個單車推動小組,這個小組應包括交通部、各縣市政府,並直屬行政院。

Top

 
 
  台紐單車騎士橫跨亞歐 宣揚無車理念
本報2007年10月12日台北訊

旅行,也可以很環保,選擇低碳的移動方式。兩名台灣青年與一名紐西蘭自行車愛好者發起的「2007年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迎接行的新時代」活動(簡稱B2P Carfree),經過4個月、1萬3000公里騎單車的艱苦行程後,10日傍晚順利抵達終點巴黎艾菲爾鐵塔前。

B2p成員出發前在北京合影

據中央社布魯塞爾報導,來自台灣的吳懿婷及紐西蘭的歐立•鮑威爾發起的這項活動,主要目的是希望藉由自行車旅行的長途探險模式,呼籲全人類減少車輛使用,推廣無車生活(Carfree living),以營造更安適的社區環境。他們在6月10日從北京出發,經過4個月的艱苦跋涉,並經由行程中善心人士協助與自身豐富的單車經驗,終於抵達終點。

除吳懿婷與鮑威爾外,另有多位來自台灣、澳洲、紐西蘭、英國及馬來西亞其他人士,參加這項自行車長途探險活動。

吳懿婷與鮑威爾兩人沿中國絲路、哈薩克、吉爾吉斯、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並按計劃於10日抵達巴黎;同樣來自台灣的黃嘉友則單騎走蒙古、西伯利亞、北歐三國及德國後,進入法國,抵達活動的終點站。

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

他們在旅途中並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行的《台灣地球日電子報》合作,進行連線報導,針對沿途經過十幾個國家的城鎮交通、社會人文與環境生態實況,進行深度觀察與第一手報導,同時宣傳B2P Carfree的概念,提醒社會大眾珍惜自然資源,減少車輛使用。

「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的發起源由,主要是吳懿婷與鮑威爾在2004年的亞洲單車旅行中,在中國瀘沽湖畔讀到雜誌介紹1907年第一次開車橫越北京到巴黎的競賽,受到報導啟發,兩人決定號召一場北京到巴黎的「無車」探險活動,希望一百年後的「北京到巴黎無車探險活動」,標示著更美好交通運輸時代的來臨。

在抵達艾菲爾鐵塔後,3名致力推動環保理念的自行車騎士除攝影留念外,並發表聲明,呼籲各國政府鼓勵大眾騎乘自行車,推廣無車輛生活。

Top

 
 
 
數百人單車上路遊行台北城 爭路權 不要CO2
本報2007年4月23日台北訊,李育琴報導

「為了參加422地球日單車上路爭路權大遊行,單車族原本10分鐘即可到達集合地點國父紀念館,然而騎上大馬路被汽機車趕至人行道,在人行道上又發現與行人爭道,想騎單車專用道卻被到處亂停的機車阻擋,最後要搭上捷運,某些車站可是不歡迎單車進站的!」這樣的情景,不僅在「單車上路爭路權」主辦單位所表演的行動劇中發生,更是昨(22)日參加遊行的單車族共同的體驗。

由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等10餘個團體發起的單車遊行,包括綠黨、台灣環境行動網、松菸森林運動公園催生聯盟、台大單車社和大蘋果車隊,以及許多民眾帶著孩子,數百人的單車隊,從國父紀念館出發,繞行台北市到達西門町電影公園。此次遊行的訴求為「給我單車道,健康自然到;單車多上路,不要CO2」,希望政府提供對單車友善的城市空間。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表示,最重要的就是政府應修改公路法,讓腳踏車成為正式的交通工具,由於現行的公路法未把腳踏車納入交通工具,因此單車族行的權利遭到漠視。

民眾演出行動劇,說明單車路權遭漠視。  松菸森林運動公園催生聯盟也以龐大的單車小隊,一起加入遊行。  單車族標語掛身上,要求行路權。

參與單車遊行的民眾關心自己行的權利,掛起「給我單車道」的看板,他們也關切大量汽機車排放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的危機,在身上、車上,貼著「不要CO2」的貼紙。長期關懷生態保育的加拿大音樂人馬修•連恩,昨日也加入遊行的行列。他說,行動劇中所描述的情景他在台灣都遭遇過,而這不只是台灣的議題,更多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危機,這也是全球環境的問題。

松菸森林運動公園催生聯盟也以龐大的單車小隊,一起加入遊行。位於國父紀念館旁的松山菸廠,上千棵老樹對於二氧化碳的穩固作用,是該聯盟推動保留松菸老樹成為森林公園,不要商業巨蛋設施的具體論述,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東區百貨公司叢林,實在不需要再有高級旅館、百貨公司等商業水泥建築。在全球暖化日益嚴重的今天,他希望民眾也能站出來關心保留松山菸廠的議題。

單車上路爭路權,數百名單車族上街。單車族上路,安全第一。大蘋果車隊除了擔任本次遊行糾察隊,分小組維護遊行隊伍的安全,在出發前,也再次呼籲民眾注意單車上路的安全守則。戴安全帽、遵守交通規則、轉彎打手勢、靠右行等,都是騎腳踏車的基本注意事項。

發起團體發表遊行訴求外,亦邀請民眾寫信給縣市首長,描述從自家到工作或學校的道路險惡情況,要求縣市長給予一條安全的單車道。

Top

 
 
  單車族「收復」停車場 要求13.8%停車位
本報2007年12月28日台北訊,莫聞報導

綠黨與人民火大聯盟響應單車族需求,收復停車場5公里的距離,騎單車約15分鐘,但卻有13.8%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就因為我們的都市規劃不利單車族。

「為何汽車可以停在室內,還有警衛看管;腳踏車卻只能風吹日曬,還要自求多福不被偷?」20多名不滿都市規劃獨厚汽車族的單車騎士,今(28)日上午10點鐘突破警衛封鎖,佔領了台北市政府地下停車場的貴賓停車格。他們高喊:「我們只有一個地球,不能讓馬路毫無限制的蔓延。我們只有一個台灣,不能讓汽車毫無節制的成長。」

佔領車位的單車族隨後遭警方驅離,便騎車繞行市府大樓一週,以宣示單車族收復街道、收復停車場的行動。

單車族們要求13.8%的空間,包括停車場13.8%做自行車停放區、並將此要求納入《停車空間容積獎勵辦法》、此外希望逐步限縮汽車車道面積13.8%,釋放出來的面積興建自行車道或人行道。

13.8%代表什麼?策劃這次「單車攻佔停車場」活動的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根據交通部調查,有13.8%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如果提供單車族更好的停車空間,這些人可以不必開車,把逐漸被汽車吞噬的環境與空間讓回給市民。

根據交通部2006年自小客車使用調查報告,13.8%的自小客車使用者,通勤距離不到5公里,24.5%的開車族通勤距離只有5-10公里。換言之,有將近有4成的開車族,通勤距離不到10公里。

單車騎士徐文彥,同時也代表綠黨參選立委的徐文彥說,約有九成的台北市單車騎士曾遭遇單車失竊之痛。要建立一個對單車友善的城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單車失竊的問題。因為沒有安全的停放空間,就無法增強民眾使用單車的動機;沒有安全的停放空間,就無法讓單車騎士購買性能較好的車子,也就無法增加單車通勤的距離。

徐文彥認為,要降低單車失竊的問題,使用單車烙碼、戶外監視器、期待警察捉小偷,都是不切實際亡羊補牢。因為單車需要的停車空間不在戶外,而是在辦公大樓裡、在集合住宅裡、在商場裡、在政府機構裡。

他質疑:「為何大樓興建時設置地下停車位,還因此可以得到增加樓地板面積的獎勵,而單車卻不能進任何大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單車友善的都市政策,不是『限速25公里』的交通規則。」

徐文彥說,一個永續發展的城市必然是給與單車一個生存的機會與空間。而那些通勤距離不到五公里的開車族,根本不應該開車佔用停車位、佔用道路面積、污染我們的環境,所以,我們合理的要求,釋放13.8%的停車空間給腳踏車;縮減13.5%的車道空間,還給腳踏車。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陳誼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