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1.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徵求放置協會廣宣文件的地點及志工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徵求:專職執行編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生態學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灣綠黨

水患治理監督聯盟

海洋台灣
 
  水藻可煉生質油! 科學家20年研究鹹魚翻身

藻類可能成為低碳時代的新解藥嗎? 圖片來源:我們的島
【相關連結】

拿來吃還是拿來開車? 生質燃料風吹出穀物爭霸戰

生質燃料需求量大可能使窮國糧價高漲

小兵立大功——神奇的海藻

台灣學者:微細藻吸附CO2減量排放具有相當高效能

遍生於溪畔岩石的褐藻,是許多釣客們腳下「滑溜溜」的回憶,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 微生物學家卻發現,這些不起眼的褐藻含有油脂,可提煉成生質燃料。高油價時代,各 方紛紛提出以生質能替代石化燃料的方案,然而,搶種燃料作物的結果,卻有與民爭 糧、砍伐雨林的疑慮。科學家發現藻類的新用途,能否化解這個衝突?

在1980年前後,美國曾有一批科學家致力研究如何將藻類油脂轉為生質柴油,他們的研究在20年來乏人問津,最近,則開始吸引了美國政府、學界與業界的注意。此外,藻類科技的另一個用途,是在燃燒化石燃料過程中,將二氧化碳廢氣回收利用。美國能源部的構想,是在發電廠周圍設置佔地數頃的大型藻類養殖槽。整個系統會將發電廠排放的 氣體導入槽中,回收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精采內文

 
 
  我們的島│前進南極

作者:柯金源、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

南極是全球平均溫度最低,風力最強,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極地,為了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層面,以及紀錄台灣人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過程,公共電視新聞部首度前進南極,全程紀錄登山隊員,在惡劣的極地中,攀登南極洲最高峰的艱辛歷程,並用鏡頭見證白色大地的風華與挑戰。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波特曼

 


新牛津美語字典2007年度詞彙是「Locavore」,意思為「吃在地食物」,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2006年度詞彙則是「碳中和」,其熱度顯然隨著隨著全球暖化議題持續升溫,三不五時在新聞中出現。現在辦理國際比賽、會議、長途飛機旅行、拍電影與釣魚,都必需考慮到對溫室氣體排放量作出補償,或許不久的將來便能在台灣有成功案例。

【相關新聞】

世界創舉 邁阿密舉辦碳中和釣魚錦標賽

阿布達比碳中和、無車城市計劃 布希預先聽取簡報

2010年冬季奧運 溫哥華承諾無碳奧運

挪威設定嚴格碳中和目標 生活方式將受影響

要求蝙蝠俠為溫室氣體做補償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水藻可煉生質油! 科學家20年研究鹹魚翻身
摘譯自2008年1月20日ENS美國,蒙大拿州,波茲曼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審校

遍生於溪畔岩石的褐藻,是許多釣客們腳下「滑溜溜」的回憶,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微生物學家卻發現,這些不起眼的褐藻含有油脂,可提煉成生質燃料。

藻類煉油 20年前乏人問津

Dr. Keith Cooksey 庫克塞教授。圖片來源:ENS在1980年前後,美國曾有一批科學家致力研究如何將藻類油脂轉為生質柴油,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庫克塞教授(Keith Cooksey)正是其中一位。

從1978年到1995年間,美國能源部曾資助國家再生性能源實驗室(NREL)進行一項研究計畫,探查以藻類作為燃料與減少二氧化碳的可能性。有12個大學加入研究行列,共調查了3千多種藻類。

當時,庫克塞致力從溫泉水中尋找耐熱的藻類,他的實驗室完成了數項研究,並發表於科學期刊,但隨著經費枯竭,研究只能改弦易轍。 庫克塞教授說,「傳聞是有石油業大頭介入,因為他們怕生意被影響。計畫後來就中止了。」

但是現在就連石油巨人都無法抗拒藻類的魅力。

雪夫龍企業2007年10月宣佈與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合作,雙方同意共同研發以藻類製造液態燃料的技術。雙方的科學家將聯手找尋適當的藻類品種,並培育、量產成為飛機燃料等運輸用油。計畫初期資金將由美國雪夫龍公司的科技事業部門提供。

NREL主任亞畢蘇(Dan Arvizu)表示,「NREL為能源部執行水生物種計畫已將近有20年,研究從藻類油脂有效生產燃料的方法,正需要我們獨到的見解。我們的科學家有最先進的工具與經驗,能針對特定品種的藻類,快速增加數量與生產力。」

他也提到「雪夫龍是我們理想的研究夥伴,他們擁有技術和知識,能從藻類油脂提煉出成本合理的燃料,再供應給消費者。

藻油作生質燃料 前景看俏

大多數能源相關單位在一年前都尚未意識到藻類蘊含的潛力。但最近幾個月,庫克塞教授不斷接到電話或電郵,除了來自研究人員,還有許多人從網路或期刊引用聽聞他的藻類研究。他受到眾家公司聘請擔任顧問,也受邀出席研討會議。

現年72歲的庫克塞說,「這種感覺還蠻奇怪的。竟然有人會對自己20年前做過的事侃侃而談,這跟科學界的習慣很不一樣。」

「尼羅紅」染色後的藻類。圖片來源:ENS庫克塞表示,他的實驗室在80年代就找出增加藻類油脂產量的方法。為了更方便篩選不同油脂量的藻類,他們發明了一種「尼羅紅」(Nile Red)藻類染劑。被染劑處理過後,藻類會在特殊狀況下發出螢光,顯示油脂含量多寡。

藻類科技的另一個用途,是在燃燒化石燃料過程中,將二氧化碳廢氣回收利用。

吸收工廠CO2 可望立下抗暖化大功

要從發電廠大量回收二氧化碳,藻類生質柴油是少數幾種方法之一。透過這種技術,供電設備產業面對的排碳問題,以及交通石油工業尋覓的清淨提煉替代技術,同時得到了解答。

美國能源部的構想,是在發電廠周圍設置佔地數頃的大型藻類養殖槽。整個系統會將發電廠排放的氣體導入槽中,回收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廢氣。

藻類可以自然生長於河川、海岸及紅樹林沼澤,也可以生長在廢水處理池或商業養殖槽中。在日照充足的沙漠地區,有很多不宜農耕或飲用的鹹水,反而特別適合藻類生長。比起淡水,藻類在高鹽分的鹹水中生長更迅速,所以美國西南部有鹹水層的各州要養殖藻類相當容易。

能源部推估,光是在美國西南部無人使用的土地繁殖藻類,每年就能吸收近10億噸的二氧化碳。

比傳統燃料作物更便宜 科技產業關注

加州聖地牙哥綠星公司(Green Star Products, Inc.)20007年12月宣佈,其藻類生質柴油計畫能以低廉成本封存二氧化碳,得到許多企業青睞。

綠星公司董事長拉斯特亞(Joseph LaStella)解釋,「藻類吃進二氧化碳,轉換成油脂、蛋白質、醣類與其它養分,最後只排出氧氣。養殖藻類可以快速分解二氧化碳氣體,同樣單位面積的藻類,產油量是大豆等一般油料作物的百倍以上。」

綠星正與生科研發公司(Biotech Research, Inc.)合作,在一座現有的生質柴油廠附近,建造40公頃的藻類養殖設備,將利用生質柴油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餵養藻類,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養殖所得的藻類油脂,還可經生質柴油廠提煉為生質柴油,他們目前正著手尋找經費與適當地點。

拉斯特亞認為,「30億年前,藻類開始為地球製造氧氣,目前大氣中含有20%的氧氣,是20億年累積的結果。沒有藻類就沒有人類,現在,又要靠這些小小朋友們來解決人類製造的問題了。」

下載:NREL的能源部藻類生質柴油計畫完整報告

Top

 
 
  我們的島│前進南極
文字:柯金源、張岱屏(公共電視記者);照片提供:伍玉龍、柯金源

南極是全球平均溫度最低,風力最強,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極地南極是全球平均溫度最低,風力最強,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極地,為了了解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層面,以及紀錄台灣人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過程,公共電視新聞部首度前進南極,全程紀錄登山隊員,在惡劣的極地中,攀登南極洲最高峰的艱辛歷程,並用鏡頭見證白色大地的風華與挑戰。

一、前進南極

4位在高山大川之間尋找夢想的人,2007年12月中旬,再度出發了。近2年來,他們在企業界的資助下,已成功爬上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當中的五座頂峰,他們今天的目標是南極洲的文森峰。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南極洲是影響地球氣候變遷的主要地區,台灣世界七頂峰登山隊的隊員,在前往南極洲之前,首先前往智利與阿根廷的南部,來到全球最長的安地斯山脈之帕塔哥尼亞高原(Patagonia)先適應環境與調適體能,也抓住難得的機會,觀察高原冰河消退的情形。

灰色冰河快速消退的問題,只是地球暖化的表徵之一;在俗稱世界盡頭的澎塔亞雷納斯地區(Punta Arenas),也觀察到太平洋東南海岸環境與麥哲倫企鵝的棲地,試圖多了解南美洲環境的訊息。從平靜的海灣到波濤洶湧的水域,這群南美洲特有的企鵝,在2006年間,先後遭遇食物不足、營養不良而死亡,與海岸汙染的雙重威脅。看到麥哲倫企鵝成群徜徉岸邊,真希望這幕景象能夠永遠真實的存在。

結束南美洲的環境觀察,正式前進南極。搭乘軍事運輸機改造的客貨兩用飛機,首先飛越麥哲倫海峽,進入「南極公約」所定義、南緯60度以南之南極地區,也就是南冰洋的上空。我們也特別獲得允許進入駕駛艙,拍攝南冰洋的浮冰漂流與消溶的情形。當進入南極洲陸塊,白色大地映入眼簾,才驚覺挑戰真的要開始了。

在南美洲觀察高原冰河消退情形          麥哲倫企鵝          搭乘軍事運輸機改造的客貨兩用飛機

二、南極冒險家的轉運站

南極洲愛國者山基地營(Patriot Hills Camp)是進入南極點與攀登最高峰的主要轉運站,雖然南極到台灣的直線距離大約是12,000多公里,但因為飛機航線的關係,台灣世界七頂峰登山隊從台灣出發,必須經過5次轉機、飛行4萬公里,最快也要4天才能到達這個全球冒險家的集散地。

南極洲的低溫與強風,是人類的挑戰之一,為了降低風險,我們特別挑選在南極的夏季與永晝期間造訪南極,但天意還是讓人的盤算失準。

從走出運輸機踏上冰面跑道的那一刻,就感受到極地的壞脾氣。愛國者山基地海拔約800公尺左右,天氣相當不穩定,有時太陽高照,但低溫難耐還間歇飄著雪花;有時強風來襲,颳起千堆雪,猶如置身咆哮巨人的淫威之下,讓人不得不低頭臣服。

基於「南極公約」的規定,愛國者山基地營的管理必須符合許多環境保護的規範,比如電力就是以太陽能為主。

在2007年的最後一天,我們還是被困在愛國者山基地,來自不同國家的研究人員與冒險家,全部聚集在大帳棚一起倒數歡度跨年之夜,白板上也寫上十幾種不同語文的新年祝賀語,大家短暫的拋掉壞天氣的陰霾。

南極洲的低溫與強風,是人類的挑戰之一          愛國者山基地的電力是以太陽能為主          背著背包與拖拉雪撬推進到第一營

三、登山前奏

來自不同國家的登山專家,聚集到愛國者山基地之後,都會接受專業登山嚮導的建議,與其他登山隊員重新培養攀登默契,並一起練習登山安全技術,從繩結、繩隊行進、冰斧運用與滑落制動,到冰河裂隙救援技術等。我們5位登山隊員也利用在攀登基地營的空檔參與練習,還特地真實體會掉下冰河裂隙的情形,與滑落拉扯的力道。一切準備就緒之後,來自不同國家的登山隊員正式整裝,首先要調整背負與雪橇的重量。

文森峰攀登基地營海拔約2,100多公尺,要從這裡背著背包與拖拉雪撬,裝載50公斤左右的登山裝備與物資,往上推進到第一營、海拔約2,700多公尺處,行程約需3個小時左右,嚮導說這是適應行程,接下來會越來越難。

當到達營地之後,必須面對廢棄物的處理問題,因為南極地區必須力行環境管理規範,所以文森峰各個營地的所有外來物質,必須分類並運出南極地區,包括排泄物。「糞便與尿尿必須分離,所以會有不同的處裡方式,每個營地通常會有一處共同尿尿的小洞,至於糞便,就必須以專用的塑膠袋裝起來,這個專用塑膠袋包含衛生紙、消毒溼紙巾、除臭劑、內裝塑膠袋與外密封口袋,使用之後,再帶到基地營統一處理,才不至於汙染乾淨的白色大地。」登山嚮導詳細的向隊員說明排泄物的處理方式。

熟悉了南極的登山規範之後,趁著天氣轉晴,繼續推進到海拔3,000公尺左右的第二營,同時為了建立主峰的攻頂營地,我們也在海拔4,200公尺處、主峰與第三高峰的鞍部,設置高地營,儲存足過1周以上所需的攀登物資。但是,第二營到高地營之間的海拔落差,高達1,200公尺,冰雪坡度在30-60°之間,加上背負著20公斤左右的登山裝備與物資,實在非常辛苦與危險。登山隊員們穿著雙重靴加上冰爪,每隻腳的額外負擔多了2公斤左右,尤其極地山區的氧氣比一般山區要低許多,雖然這一段陡坡是在4,000公尺左右,但呼吸的感覺,其實與5,000-6,000公尺左右的高山差不多。

在愛國者山基練習登山安全技術          登山隊員們穿著雙重靴加上冰爪          迷路的登山隊員終於被救援人員找到了

四、登頂行動

所有登山隊員到達高地營之後,會休息一天儲備體力,並等待適合的天氣攻頂。我們趁機到隔壁帳棚串門子,拜訪知名的國際嚮導、做點國民外交。我們在狹小的炊事帳棚內,拿起鍋碗瓢盆,來了一段打擊交響樂,這是在緊張與壓力重重的攀登行程裡,自得其樂的即興之作。

但是,在談笑歡樂間,天氣卻逐漸轉差了,我們開始為早上去攀登主峰的登山隊伍擔心了起來。到了下午,風力轉強、雪片紛飛、整個山區已被風雪籠罩,部分登山帳棚被強風吹垮,日本登山隊員緊急搶救,其他隊員也趕來幫忙。

這個時候高地營的無線電傳來求救的訊號,整個高地營立即繃緊神經,幾位嚮導也馬上著手救援計畫。第一波救援人員由2位資深嚮導結一個繩隊前往主峰方向搜救,另一位登山嚮導陶德帕西(Todd Pasey)在營地以鐵圓鍬製造高頻音效,試圖引導失去方向的女子登山隊。

約2個小時之後,在迷濛的風雪中,傳來好消息,迷路的登山隊員終於被救援人員找到了,算是有驚無險。這3位登山隊員都是經驗豐富的國際登山好手,但還是因為大意,差點造成嚴重錯誤。

1月8日,依然飄著小雪,天氣還是沒有明顯轉好,但遠方的山頭已依稀可見。登山嚮導認為天氣是轉趨穩定的,所以決定趁勢攻頂。早上9點多,15位登山隊員隨著3位嚮導陸續出發,經過7個多小時的努力,終於到達文森峰的主稜線,海拔約4,800公尺,這時候風速約30公里左右,雖然是許可登頂的安全範圍之內,但登山隊員到了這個階段已經相當疲憊,加上約相當於6,000公尺的低氧環境,並在狹小的冰雪岩混和地形攀爬,仍須相當謹慎小心。

下午5點左右,台灣首支登山隊伍的5位成員,終於成功站上南極洲的最高峰,其中,江秀真並同時完成世界七大洲最高峰的攀登紀錄,她是華人世界、台灣第一位完攀世界七頂峰的女性登山專家,她在文森峰頂的感觸相當深刻:「雖然我12年前去過聖母峰,但在短短2年把最後6座完成,眞的非常艱辛;但是只要有信心,困難就不算什麼了。」

原住民登山專家伍玉龍,在攀登七頂峰的過程中每次都會帶著國旗登頂,他在南極的頂端,說出了不平凡的話語:「因為我愛我的國家,這個旗子已經跟我走了6次,可能以後還會好幾次。」

六年級的謝穎泝和黃致豪,一個頑皮的叫著「誰要嫁給我!」一個開心的大叫:「四個人都中樂透啦!」

在-20℃的南極、海拔4,897公尺的峰頂,他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從哪裡出發,就回到那裡,1月20日清晨,台北的機場大廳經擠滿許多準備迎接追尋夢想的勇者,在親人相互擁抱與疼惜聲中,4位愛山的人,也同時聽到世界最高峰的呼喚。

公共電視前進南極          伍玉龍攀登七頂峰的過程中每次都會帶著國旗          六年級的登頂者

採訪側記

能踏上南極的土地,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願望,不過當身上背著50公斤的登山裝備、糧食與攝影器材,在-20~-30℃的雪地,一步一步往山頂前進,是非常艱鉅的考驗。導演柯金源在沒有攝影助理與挑夫的協助下,獨自一人帶著攝影器材,跟隨七頂峰的4名隊員一同攀登文森峰,在這段旅程中,他不再只是攝影師,而是攀登隊的一員,或許沒有最好的攝影機、沒有完整的後援、沒有時間停下來精心雕琢畫面,但呈現出的,卻是最真實的生命感動。

【影音閱讀】公視影音中心──我們的島

Top

 
 
  世界創舉 邁阿密舉辦碳中和釣魚錦標賽
摘譯自2008年1月16日ENS美國,佛州邁阿密報導;吳萃慧編譯;蔡麗伶審校
 
邁阿密旗魚錦標賽中被釋放的旗魚;圖片來源:Reel Style Fishing Charters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釣魚錦標賽12日在邁阿密海岸碼頭(Miami Beach Marina)舉行,有23艘船在這項競賽較勁。旗魚錦標賽(Sailfish Tournament)的勝利者以捕得10尾旗魚奪冠,不過該團隊稍後又再釋放了這些漁獲。

這個錦標賽以收入一部分補償活動的碳排放足跡,藉此達成碳平衡的承諾。召集人奇普尼斯(Dan Kipnis)船長表示:「釣客很珍惜佛羅里達沿岸水域,而我們有責任保護這塊水域」。奇普尼斯也是佛羅里達野生物基金會(Florida Wildlife Federation)理事長(director-at-large),這個基金會是美國國家野生物基金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的分會。

奇普尼斯指出:「參賽選手們知道氣候變遷威脅我們喜愛的旗魚以及他的棲地。以此補償我們所排放的碳,只是一種表達我們並不打算將責任推卸給下一代釣客的方法。」

這個競賽透過艾格色特(AgCert)碳信用公司來補償一個約200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些費用會用在佛州東岸一個甲烷採集計畫。來自鮮奶農場的甲烷氣體會被轉換成電力,以平衡掉錦標賽產生的溫室氣體對環境的衝擊。

這項錦標賽的共同贊助者美國環境保護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想要確認錦標賽碳中和的信念能引起釣客們的共鳴,他們已經啟動「綠色按鈕計畫(Green Button Project)」,這項計畫提供釣客使用船舶燃料的同時也有機會購買氣候緩解點數。

Top

 
 
  阿布達比碳中和、無車城市計劃 布希預先聽取簡報
摘譯自2008年1月14日ENS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報導;謝芳怡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總統布希與國務卿萊斯聽取馬斯代爾城永續城市的計劃。圖片來源:Eric Draper,the White House美國總統布希14日參觀了全球第一座零碳排放、零廢棄物及無車城市模型,位於波斯灣且擁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計劃在2009年開放這座建於沙漠上的環保永續城市。

在酋長皇宮飯店參觀完這座環保城市計劃案後,布希表示:「我們剛聽完阿拉伯政府介紹如何興建一座完全依賴可再生能源的城市,這也是讓我們了解哪些方案可行,哪些方案不可行,以及彼此分享技術的機會。」

這座佔地6平方公里的馬斯代爾城,將利用太陽能光伏板提供電力,並利用集光型太陽能發電來冷卻這些光伏板。

太陽能海水淡化設備將提供日常飲用水,城市景觀美化以及城外所種植的作物,則是利用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盥洗污水及工業廢水來灌溉。

美國企業和大學將會參與馬斯代爾城的興建和運作過程,美國CH2M HILL漢福德公司則擔任該計劃發展第一階段的管理顧問,並在計劃目標及標準的基礎上,統籌設計師、承包商及第三方的工作。

Top

 
 
  2010年冬季奧運 溫哥華承諾無碳奧運

摘譯自2007年11月1日ENS美國,紐約報導;楊佳珊編譯;蔡麗伶審校

加拿大卑詩省惠斯勒山的纜車。照片來源:Ryan Muir由於2010年冬季奧運將於溫哥華北部的惠斯勒山舉行,故加拿大卑詩省於10月29日作出承諾,將會在奧運舉辦前後及舉辦期間內,把其造成的「環境足跡」降到最低。籌辦該奧運的溫哥華組織委員會亦為此制定了一項「碳中和」(carbon-neutral)目標,旨在二氧化碳的零釋放。

此外,溫哥華組織委員會(VANOC)與聯合國環境規劃小組(UNEP)日前於聯合國紐約總部簽訂合作備忘錄,協議將共同合作提升環境績效並加強大眾對於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重要性的意識。

「我們能透過在奧運中舉辦的綠色競賽,以及促使全球更加關注環境問題,而朝永續發展又邁進一步。」UNEP執行長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另外,我們可能會提供VANOC一些關於環保議題方面的建議,包括溫室氣體的釋放、不會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質、廢棄物管理和如何以環保的方式來舉辦奧運等。」

Top

 
 
  挪威設定嚴格碳中和目標 生活方式將受影響
摘錄自2007年5月1日法新社奧斯陸報導

全球主要氣候變遷專家目前正在曼谷集會,預定4日將發表關鍵報告,在此同時,某些國家正朝這樣的方向邁進,其中挪威便是一個例子。挪威總理史托騰柏格4月19日宣布,挪威承諾將二氧化碳排放降為零,這個北歐國家設下全球抱負最為遠大的氣候目標。

挪威政府迄未詳細說明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以達成目標,但專家說,生活方式的改變將無可避免。挪威的「潔淨」能源——水力發電,目前幾乎涵蓋所有能源需求,所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必須針對其他領域,特別是運輸業。已經意識到氣候問題嚴重性的挪威,接下來可能先針對利用飛機在世界各地運送的易腐壞食物下手,因為空運是一種高度污染的運輸。

Top

 
  要求蝙蝠俠為溫室氣體做補償
 
作者:朱漢強(香港地球之友環境事務經理)

蝙蝠一般怕光,但蝙蝠俠卻喜歡燈火通明的香港,這個月上旬要求60幢香港島的商廈連續10天把燈具悉數開啟,配合電影《蝙蝠俠—黑夜之神》的拍攝工作。事件惹起環保團體和部分商戶非議,質疑通宵達旦的把室內外燈光通統亮起,不但無必要,而且會製造室氣污染物和溫室氣體,與特區政府推動的「藍天行動」精神相違背。

香港的夜晚。圖片由Epmd拍攝有傳媒更估計,若果全數商廈答允開燈61小時的要求,將多耗310萬度用電,約相等於產生2300多公噸的二氧化碳。支持開燈的陣營則認為,開燈配合拍攝工作,有助透過電影宣傳香港,開燈無傷大雅。

這次有關開燈熄燈的紛紛嚷嚷,再一次流於二元對立的爭論:環保就一定反對開燈、不開燈就不能提升香港形象,吸引遊客。這樣的討論,太多了,也太悶了,只會把彼此的成見愈拉愈闊,窒礙了視野之餘,令人渾忘了自己原來還可以從不同的高度,去梳理議題。

大家不妨抽離一下,想像類似的情況要是發生在蝙蝠俠的「老家」—好萊塢,事情的發展會是怎樣?又或者,看官可以參考加州大學環境學院主管Mary Nichols的研究,看能否有點啟示。

Mary Nichols的研究隊伍花了兩年時間,發現好萊塢的電影及電視業原來是污染大戶,每年炮製的污染物在洛杉磯一帶名列第二,僅次於惡名昭彰的石油業。而所謂的污染物包括大批用完即棄的道具,用在冷氣、照明、攝製器材上的大量電力、汽車廢氣等。以溫室氣體為例,好萊塢每年排放多達84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這相當於130萬個香港人全年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十分驚人。

然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近年,好萊塢這個夢工場似乎也開始面對現實,學習承擔污染的責任。舉如電影《明日之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便花費20萬美元去植樹,來給拍攝期間製造的1萬噸溫室氣體做個補償。

「能源保育、減少廢物」—在網路上查找電影商華納兄弟集團的網址,你會發現這個製作蝙蝠俠電影系列的好萊塢「大腕」,原來作出了這個堂而皇之的承諾。事實上,這也不全然是「門面話」︰該集團在2005年首次為電影做「碳中和」(carbon-neutral)工作,通過投資可再生能源,補償電影《油激暗戰》所產生的2千多公噸的二氧化碳。在拍攝《The Matrix Reloaded》及《The Matrix Revolutions》兩部「駭客任務」系列電影後,集團又承諾回收超過9成的道具。當中包括1萬多噸的水泥、木材及金屬。

這些坐言起行的環保承擔,值得鼓掌。但,為何電影公司的環保責任,來到香港後卻消失得無影無蹤?撇開開燈熄燈的爭論不談,我們既然是亞洲的國際城市,便該有國際城市的視野,政府理應勇於向電影公司說:「歡迎你來拍電影,但請你把帶來的污染物帶走,或作出補償。因為,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對公眾而言,這兩年聽多了全球氣候變化的資訊,也該懂得活學活用,在欣賞男主角基斯頓比爾的風采時,同時要讓對方知道自己要負起減排的責任。 去年2006年香港地球之友抗議香港成「蒙塵之珠」。圖片來源:香港地球之友

香港地球之友已經去信華納兄弟公司,要求對方貫徹環保承諾,為《蝙蝠俠—黑夜之神》所製造的溫室氣體做補償。究竟華納兄弟這間跨國大戶的環保政策有沒有雙重標準,應該很快分曉。

香港政府但凡遇上紅鬚綠眼的蝙蝠俠或者米老鼠 (迪士尼樂園),似乎都會自動矮了一截,為求表面的經濟收益,輕而易舉就放棄了對環保的尊重。旅遊發展局眼中從來只有「購物等於一切」的膚淺尺度,鼓勵遊客瘋狂購物;它對蝙蝠俠的盲目擁抱,本來就不值一哂,犯不著批評。遺憾的是,聽到環境局最高首長邱騰華說:「不認為旅發局的做法與當局的環保政策相違背……」這時,大家應該知道這位新任、年輕局長的環保高度。

 

本文同步刋登於香港地球之友及星島日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李育琴、彭郁娟、陳誼芩•網編:孫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