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3.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會徵求:採訪記者一名

本會於3月選舉期間推出「選舉,幹什麼!?」專題,請密切注意!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海洋台灣

水產出版社
 
  飛航污染受重視 洛杉磯機場資助研究調查

飛機所排放的有毒物質會引發呼吸道疾病。圖片來源:Wikipedia
【相關連結】

飛航排放污染嚴重 各界敦促美環保署設限管制

減少飛機二氧化碳排放 歐美跨大西洋合作計劃起飛

英成功開發「生態飛機」 旨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飛機除冰劑添加物具毒性 美環署擬立法管制

機場變成鳥類墳場

全球航空運輸排放暖化污染物及有毒物質,向來備受重視,美國數個地方政府與環保團體發起連署,敦促美環保署設限管制。航空業者也投入研究資金,資助調查機場產生的污染物對社區之影響;還有業者研發低污染的「生態飛機」,希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美國洛杉磯機場資助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研究計畫,調查機場運作所產生的有毒污染物對附近社區的衝擊。此計畫可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用以保護在洛杉磯機場附近居住、玩耍及就學的孩子們。洛杉磯機場也更新飛機設計,降低會引發心臟病、心律不整、氣喘、肺功能衰退、支氣管炎、夭折等問題的有毒物質。精采內文

 
 
  透視中國:中國能源與氣候安全的戰略對策
空拍氣象圖。圖片來源:pingnews.com
作者:劉治彥、龍曉柏、傘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

當前中國正快速工業化、城市化,能源需求增長快速,能源供需缺口擴大,石油進口大幅度提升,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日漸重要,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伴隨本國和全球能源消耗總量上升,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氣候安全問題也十分嚴峻。為此,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戰略對策予以應對。

中國能源消費的基本特徵是平均每人耗能較低,而消費總量、單位產值耗能較高。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22.25億噸煤,2006年升至24.62億噸,是世界第2大能源消費國。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僅為1.18噸油當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國的1/7。在中國的產業能源消費結構中,各產業的消費規模均在不斷增長,其中工業所佔比重最高,達70%左右,但比重呈下降趨勢,而民用、交通增長幅度較快…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波特曼
含有毒化學物質砷的廢棄物。圖片來源: U.S. EPA

 


台灣資源回收有成,國外十分重視。台北市又因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每每成為國際環保宣傳的重點,日前北市府才以此項目向上海世博會提案,角逐「城市最佳實踐案例」。然而台灣的廢棄物政策仍面臨諸多考驗,部分縣市的資源回收率仍待提升,過去錯誤的焚化爐政策造成地方抗爭與現在面對垃圾不夠燒的問題,都是風光下的黑暗面。

【相關新聞】

無線寬頻、垃圾減量 北市競逐世博會

台北垃圾減量經驗 中國學者重視

資源回收 年產值近200億

台灣「廢棄物管理」躍上國際舞台

資源回收基金 走過十週年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飛航污染受重視 洛杉磯機場資助研究調查
摘譯自2008年2月25日綜合外電美國,洛杉磯報導;朱以方編譯;莫聞審校

洛杉磯機場委員會成員在25日投票決定,資助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宗研究計畫,讓計畫將調查機場運作所產生的有毒污染物對附近社區的衝擊。這項票決授權委員會雇用獨立的專業單位Jacobs Consultancy公司,自6月份起在洛杉磯國際機場進行調查研究,這項計畫金額高達215萬美元。

洛杉磯機場的客運量位居全球第五大,貨運量則居全球第七名。回應環境衝擊報告書草稿的洛杉磯機場主計畫增訂版指出,因為這些污染物所引發的健康影響,特別是慢性吸引道疾病,例如氣喘,在缺乏醫療照顧的弱勢族群中特別明顯。

凱伊(Laurie Kaye)是捍衛環境基金會的政策分析師,也是洛杉磯機場經濟環境教育正義聯盟的會員,他表示:「我們要向委員會成員致敬,因為他們資助這項空前的研究計畫,該計畫可以提供非常重要的資料,來保護在洛杉磯機場附近居住、玩耍及就學的孩子們。這項計畫將長時間收集各領域專家的研究結果,包括法規單位、學術研究、空氣污染監控,以及來自El Segundo和洛杉磯機場聯盟的代表。」

天納(Flor Barajas-Tena)是新經濟發展洛杉磯聯盟(LAANE)的主席,也是LANNE在洛杉磯機場經濟環境教育正義聯盟的代表。他表示:「委員會的這項劃時代決定,將使洛杉磯得以改善機場附近社區的惡劣空氣品質。這項研究計畫正是社區利益如何成功建立健康社區的範例。」

這項計畫其實是LAWA (Los Angeles World Airport)於3年前的3月與洛杉磯聯盟簽署合約的部份條件,洛杉磯聯盟代表了20多個學區、工會、環保及社區團體。這項社區福利協議(Community Benefits Agreement, CBA)提供了相當於5億元的實施計畫,來彌補洛杉磯機場110億元計畫所造成的衝擊。實施計畫主要是針對居住在機場附近的低收入戶與弱勢族群。所提供的福利包括減少噪音、就業訓練、優先就業機會、生活津貼、健康調查與綠建築原則。

最後,社區福利協議要求所有的建案都必須採取最佳可控制技術來施作以減少污染排放。為了強化這項條款,LAWA和洛杉磯聯盟共同合作,雇用他們自己的跑道警察,這些人被稱為「獨立監督人」。在美國的其他機場,並沒有這樣的工作。

今天,所有的飛機及載運工具均被更新設計生產,可以降低會引發心臟病、心律不整、氣喘、肺功能衰退、支氣管炎、夭折等問題的有毒物質。這是相當於是減少450萬哩的哩程或來回月球9趟所會產生的有毒物質。

Top

 
 
  透視中國:中國能源與氣候安全的戰略對策

作者:劉治彥、龍曉柏、傘峰(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

當前中國正快速工業化、城市化,能源需求增長快速,能源供需缺口擴大,石油進口大幅度提升,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日漸重要,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伴隨本國和全球能源消耗總量上升,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氣候變化進一步加劇,極端天氣事件增多,氣候安全問題也十分嚴峻。為此,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戰略對策予以應對。

中國關於能源安全的戰略對策

中國能源消費的基本特徵是平均每人耗能較低,而消費總量、單位產值耗能較高。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達22.25億噸煤,2006年升至24.62億噸,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僅為1.18噸油當量,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4、日本的1/4、美國的1/7。在中國的產業能源消費結構中,各產業的消費規模均在不斷增長,其中工業所佔比重最高,達70%左右,但比重呈下降趨勢,而民用、交通增長幅度較快。

中國能源資源總量比較豐富,但結構不夠理想,主要以煤炭為主,石油、天然氣相對缺乏,平均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7%和7.1%。

基於上述國情,中國政府明確要求強化各級政府對於能源安全運行的績效責任,提出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的能源發展戰略,並採取需求與供應雙向調控的政策確保戰略的實施。

在能源需求調控政策方面,一是按全國4大主體功能區域,即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佈局產業與人口。依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確定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促進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新格局。通過產業政策調控產業與人口在區域之間的合理配置,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二是著力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降低重化工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控制鋼鐵、礦產、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三是改善工業生產結構和工業組織機構,轉變工業增長方式,推廣節能新工藝、新技術,推進工業信息化與技術升級進程,鼓勵企業規模化經營,降低工業生產能耗強度,發展循環經濟型生態工業園;四是積極推進節能建築,減少建築物的能量損耗;五是加強生活能源消費的管理,以辦公設備、家電、家用汽車等為重點,建立節能標識制度,實施政府綠色節能產品採購制度,提倡節能消費。

在能源供給調控政策方面,一是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加快建立現代煤炭交易市場,逐步理順成品油價格,加大天然氣價格調整度,形成反映能源市場供需狀況的合理價格體系;二是擴大能源生產的投資規模,提高大型能源企業的生產能力,提高產業集中度。建立大型煤炭生產基地,發展以大型環保機組為重點的火 電,推進核電建設,加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力度,擴大投資渠道,改善佈局結構,降低風能、海洋能、小水電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產業進入的壁壘。三是優化能源結構,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到2010年,中國煤炭、石油、天然氣、核電、水電、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別佔能源消費總量的66.1%、 20.5%、5.3%、0.9%、6.8%和0.4%。鼓勵可再生能源產業技術研發,如生物質能循環利用系統、太陽能與地熱能的集成技術、大容量風電機組技術、海洋發電系統技術等,力爭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費量達到能源消費總量的15%左右;四是注重提高能源自給充足率。

中國的能源自給率一直在 90%以上,但是目前中國的原油自給供應率僅在60%左右,同時國家石油戰略儲備機制還沒有完善起來。因此,在國家能源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應加大國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力度,擴大勘探範圍,重點開拓海域、主要油氣盆地和陸地油氣新區,加快深海海域和塔里木、準噶爾、鄂爾多斯、柴達木、四川盆地等地區的油氣資源開發。建成西油東送、北油南運成品油管道,適時建設第2條西氣東輸管道等;五是建立多樣性的石油、天然氣供應渠道。擴大境外油氣資源合作開發,在沿海地區適度建設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適時建立陸路進口石油管道。在世界主要石油生產國建立多元化能源供應基地。

中國氣候安全戰略對策

與能源安全相關聯,氣候安全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作為一個負責的國家,積極參與聯合國主持的有關減緩氣候變化和維護氣候安全的國 際會議,商討相關協議,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中國明確提出了實現國家氣候安全的「兩手抓」的戰略,即採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與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相結合 的戰略。
按照2007年6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指導思想是「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重點,以科學技術進步為支撐,不斷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的貢獻」。

關於優化能源結構與提高能效在上面已經論及,現僅就方案確立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戰略做些介紹。
首先,中國確立了農業、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水資源、海岸帶及沿海地區等幾項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以及不同的區域防治重點。

在農業方面,一是加強雨水蓄排、農田灌排、農田節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良糧食主產區低產量田。二是優化農業區域佈局結構和種植結構,糧食、飼料和經 濟作物生產相結合,調整種植制度,發展多熟制。三是選育和選用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四是恢復天然草場,建設人工草場,增加草場覆蓋 度,合理髮展農區畜牧業,減輕牧區草場壓力,防治荒漠化。

在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態系統建設方面,一是完善和落實有關法律制度體系建設,依法保護和建設森林及其它自然生態系統,努力提高森林覆蓋率,爭取2010年達到20%。二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強化對天然林、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監管,防止森林火災和防治森林病蟲害。三是選育耐寒、耐旱、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研發推廣濕地、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與修復技術,以及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保護等相關技術。

在水資源利用方面,一是以流域為單元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調配。疏濬河湖,退田還湖(河),平垸行洪,修復自然生態系統。二是通過大型水利設施建設,實現水資源在區域之間的優化配置,調劑餘缺。三是研究開發水循環與節約利用技術,積極探索海水淡化利用技術。

在海岸帶及沿海地區保護方面,一是健全法律法規,依法管理海岸帶及沿海地區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對紅樹林、近海珊瑚礁、沿海濕地等近海生態系統的保護 和恢復技術研發,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三是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海洋環境監測和預警系統,及時觀測海平面變化與海洋災害。四是採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應對河口海水倒灌和咸潮上溯。加高加固海堤,提高沿海城市和重大工程設施的防護標準,提高港口碼頭設計標高,控制地下水開採,調整排水口的底高。大力營造沿海防 護林,建立多林種、多層次、多功能的防護林工程體系。

根據氣候變化科學預測和分析,在北方氣候安全的重點是進一步加強南水北調建設,建立農田抗旱灌溉設施;在中部的長江流域進行大江大河治理,疏濬河道,建立防洪水利設施;在南方沿海建立防禦暴雨颱風的水利設施建設,恢復沿海地區的紅樹林生態體系,減少海平面上升帶來的損失等。

其次,中國政府不斷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研發工作,確定了中國氣候變化重點研究領域,如氣候變化的科學事實與不確定性、氣候變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應對氣候變化的經濟社會成本效益分析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選擇與效果評價、大氣變化準確監測技術、提高能效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主要行業二氧化碳及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控制與處置利用技術、生物固碳技術及固碳工程技術等。

再次,注重提高公眾氣候變化意識。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新聞媒體監督和導向作用,以及民間社會團體和非政府組織的協同作用,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鼓勵和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倡導節約用電、用水,購買綠色環保產品,增強垃圾分類和循環利用的自覺意識等。增加有關氣候變化決策的透明度,促進氣候變化領域管理的科學化和民主化。

此外,中國政府應在全球氣候變化工作上扮演積極的角色。國家和地方先後成立了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由首席行政長官和主管行政長官負責。國家領導小組 由溫家寶總理擔任組長,附屬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領導小組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 地方政府領導小組執行中央政府決定,並負責地方範圍內的相關工作。

總之,能源安全與氣候安全是可持續發展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優化能源結構與應對氣候變化是同一個過程,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從手心來看,是節能減排;從手背來看就是應對氣候變化。自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以來,中國從國情出發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但中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大規模能源、交通、建築等基礎設施建設,如果不能及時獲得先進的、有益於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則這些設施建設的 高排放特徵就會在未來幾10年內存在,這對中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應對氣候變化提出了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挑戰,需要先進的技術作支撐,尤其是先進的能源利用技術。與世界先進國家比較,中國在能源高新技術和前沿技術領域還有相當差距,特別是在碳捕獲技術、煤炭轉化與清潔利用技術、安全利用核技術等方面與國外尚存在較大差距,能源科技自主創新任重道遠,亟待於與發達國家開展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承擔起保護人類家園的職責。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2月22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無線寬頻、垃圾減量 北市競逐世博會
摘錄自2008年3月4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2010上海世博會首度突破國家和國際組織為參展主體,另闢以獨立城市參展的「最佳實踐案例」展區,台北市政府視此為行銷台北最好機會,日前以「垃圾費隨袋徵收」、「無線寬頻」2項主題向主辦單位提案,希望爭取參展。這是台灣唯一爭取的城市。

來自上海世博會訊息顯示,首度設立的「城市最佳實踐案例」展區,預定邀請全世界30個城市參展,現共有108個城市提案爭取,上海世博會國際遴選委員會正在進行評審作業。上海世博會預定在2010年5月1日開幕、10月31日日閉幕,展期半年,預估可吸引7千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民眾參觀。

根據北市府的提案內容顯示,北市計畫在2010年達到「資源全回收、垃圾零掩埋」的目標,因此若能在上海世博會展出這項議題,意義自然不凡,尤其這是全世界少數成功推動的案例,對保護地球有很重大的意義;至於無線寬頻的推動,也受到世界專業組織的肯定。

Top

 
 
  台北垃圾減量經驗 中國學者重視

摘錄自12月19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海峽兩岸綠色科技與汙染控制研討會18日在台大舉行。北市環保局在會中提出邁向零掩埋,垃圾減量60%的經驗,引起來台參與研討會清華、同濟及浙江大學等中國環保學者高度重視。

北市環保局長陳永仁在發表「台北零掩埋策略」論文時指出,台北市是一個土地非常少的地方,土地佔台灣0.76%,人口卻佔台灣12%,因此推動台北垃圾零掩埋場的挑戰極高,但從2000年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後,平均每天垃圾量從1999年2970公噸降到2005年的1200公噸,垃圾減量比率高達60%。

 陳永仁說,台北市垃圾減量最重要的改變是垃圾收費制度改變,過去垃圾費隨水費一度徵收4元,缺乏減量的經濟誘因,而改為購買垃圾袋之後(每1公升垃圾袋0.45元)。垃圾費過去每戶大概150元,但隨袋徵收後每戶每月降至50元,減量成效相當明顯。

Top

 
 
  資源回收 年產值近200億
摘錄自2007年7月31日中國時報台北報導

資源回收創造出驚人市場。環保署比較政策實施前後,總產值從92億元暴增到178億元,就業人數超過10萬人,為國庫節省1百多億元焚化爐興建費和處理費,並為縣市賺入11億元收入,成為名符其實的「金雞母」。

但環保署統計發現,部分縣市資源回收仍在低檔徘徊,以嘉義市比例最低僅14.96%,其次為嘉義縣15.84%、雲林縣18.9%,分屬墊底的2、3名。

Top

 
 
  台灣「廢棄物管理」躍上國際舞台
摘錄自2007年11月13日中央社台北報導

2007年11月號「讀者文摘」中英文版本對亞洲的垃圾危機給予深入探討,同時針對我國「廢棄物管理」政策給予極高的評價。 報導指出,在「廢棄物管理」政策方面,台灣和新加坡已採取有效措施,大幅減少了垃圾量。

自2001年以來,台灣廢棄物量已減少32% 。同時訂下目標:2020年一般垃圾量削減75%;事業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部分要到達85% 。這些政策反映出廢棄物管理觀念應從末端處理轉變為「源頭減量」及「資源回收」,進而邁向「垃圾全分類、零廢棄」的終極目標,使「循環型社會」的願景早日實現。

環保署近來推行的使用環保筷與廢電池回收等各項環保宣導,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卻能造就出與垃圾大戰時期截然不同的成果。台灣全民的「舉手之勞」已經在國際著名雜誌「讀者文摘」中受到相當大的矚目,這可說是肯定了台灣近年來在環境保護上的努力與成就。

Top

 
 
  資源回收基金 走過十週年
作者:陳曼麗(台灣資訊協會理事、台灣婦女團體全國聯合會理事長)

政府用來規範業者自付垃圾清除費、用以鼓勵資源再利用的「資源回收管理基金」,在今年邁入堂堂第十年了,正好是個適當的時機,檢視此制度的施行是否有助於垃圾減量。

台灣自1988年修正廢棄物清理法,明定物品或其包裝、容器之製作、輸入、販賣業者應負回收清除處理責任。由政府訂定回收率,民間業者成立基金會、公會、協會執行回收工作,但因為形成回收商壟斷及回收率造假等問題,故於1997年再修正廢棄物清理法,列管製造及輸入業者,依核定之費率百分之百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成立「資源回收基金」。於1997年7月起,陸續成立8個基金會管理委員會,再於1998年7月將「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納入政府預算,接受國會直接監督,由環保署成立「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簡稱「基管會」。

基管會的主任委員為環保署長,委員則由政府機關代表、工商團體代表、學者專家、社會公正人士組成。執行秘書及副執行秘書均由環保署現職人員擔任。

資源回收自從業者繳交基金以來,每年約可收入65~70億元,其中80%為「信託基金」,20%為「非營業基金」。由此之故,資源回收在台灣形成專業化的體系,不論任何人的資源回收物品透過清潔隊、社區、學校、社團、宗教團體、社福團體回收,他們都會進入回收商的手中,再進入處理管道。處理業經過稽核認證後,就可以向「基管會」取得費用,因此,「基管會」每年都會支出45~50億元的「信託基金」。

有錢好辦事,資源回收基金造成很多人投入資源回收產業,其流程控管、技術機器越來越專業。投入這麼多的經費之後,台灣垃圾量有減少嗎?目前資源回收率達到35%,這是由回收量除以垃圾量和回收量的總和,計算出來的。因此,環保團體在主張停建垃圾焚化爐的過程中,資源回收的數據是經常拿來運用的。

但是,資源回收基金處理的業務內容只是針對已公告要回收的繳費項目在處理,對於未公告回收回收未繳費的項目,則仍然流落垃圾處理場中了。因此,有品牌好管理的材質,頗受基管會和回收商青睞,但對於難管理的部份,則暫時束之高閣。所以,我們每天都要碰到的塑膠袋、塑膠盒、拖鞋、包裝膜都是公告回收的。這些塑膠類的廢棄物,大約佔垃圾焚化廠的三成以上,可見塑膠量及用途是非常可觀的。

公告資源項目,目前已有33項材質,包括鐵、鋁、玻璃、塑膠、農藥罐、電池、日光燈管、電視、電腦、汽機車等等,皆要回收,市面上大概都有人在撿拾收集,因此,回收率很高;但電池本身體積小,民眾隨手亂拋入垃圾桶,因此,回收率較低。基管會的宣傳及環保教育,仍需加強。

回收後處理的再利用,才是資源回收的目的,不浪費地球資源。但其後端去處,某些流向經濟弱勢的國家。台灣製造消費,但廢物流向他國,可見台灣本地的循環系統仍是不足,未建構環境整體的管理系統。

資源回收是一件環保重要的工作。台灣人從早期「酒矸通賣嘸」時代,就已有資源回收的理念和行動。政府形成政策後,就應列入監督管理的列管項目,但因「基管會」是在政府手中執行,因此,監督工作反而不在政府,而落入民間環保團體。在政策整體考量上,政府仍應參採民間意見,納入資源回收的規劃,以使資源不會二度浪費。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彭郁娟、陳誼芩•網編:黃德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