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8.8.28
新聞
專欄
特輯
書齋
副刊
綠色課表
論壇
討論區
訂閱/退閱
近期活動

■
「自然筆記」專訪賴青松 談消費行為對動植物保育的影響
■ 當現代遇到傳統:原住民傳統知識的再現

■
【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第一階段:縣管區排觀音坑溪排水系統規劃案】期末報告第二次審查會
■ 「自然生命印象」短片徵選活動
■ 97年度青少年有機農場體驗徵文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8志工培訓營
海洋總動員
編輯室小啟

■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
作者:搬去台北國
  臺中市93至95年騎腳踏車死亡人數是10,死亡人數越少不代表腳踏車環境越好,對於較大的都市而言,交通工具使用習慣,交警取締有無是差別主因,希望臺中市會因每個小市民的努力督促,變得更好…
 

【評論連結】
單車•夢•阿姆斯特丹

推薦訂閱

■
快樂動物電子報

■
黑潮電子報

■
蝶會電子報
■ 海洋台灣電子報
■ 水產電子報
推薦瀏覽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
社區營造學會

■
南方電子報

■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
洪雅書房 
 
  農藥導致蜂群死亡 德國團體狀告拜耳

德國巴登符騰堡的蜜蜂(圖片來源:tachherrdokter)
【相關連結】

■
農藥與蜜蜂消失有關?美政府隱瞞研究

■
2007回顧:全球蜂群消失事件 農業拉警報

■
幫幫蜜蜂 避免糧價再次高漲

■
如何幫助蜜蜂度過難關?

繼美國環保團體18日向美國華府聯邦法庭提告,要求環保署公佈新殺蟲劑對蜜蜂影響的相關研究後,關於可尼丁(clothianidin)化學藥劑疑似為蜜蜂集體消失元凶的事件,在德國引發進一步對化學品公司拜耳的行動風潮。德國「反拜耳危害聯盟」25日採取法律行動,控訴拜耳「行銷危險的殺蟲劑,導致全球蜜蜂大量死亡」。

拜耳從1991年開始生產「益達胺」農藥,這是全世界銷售最佳的農藥之一,通常在播種前施用在玉米、向日葵和油菜的種籽上。拜耳出口益達胺到120個以上的國家,是拜耳最暢銷的殺蟲劑。

聯盟指出,當益達胺在大多數國家的專利權到期之後,拜耳推出了類似的接替產品「可尼丁」進入市面。這兩種化學物質的作用範圍包含了種籽到植株的整個系統,因此會進入花粉與花蜜中,對蜜蜂等益蟲造成危害…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陳誼芩

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說:「節能減碳終於看出成效!」因為今夏用電減少,省了兩部機組發電量。但是台電卻又要蓋彰化火力發電廠,一面要求民眾省電、節能,另一方面卻又讓台電興建高污染的火力發電廠,這樣的政策豈不自打嘴巴?上屆環評認定不予開發的彰火,26日又重新召開專案小組審查會,環保署則表示程序並不違法。

環保署昨天公佈數據,每天回收廚餘近2千噸,可減少兩座焚化爐。其實焚化爐中的紙類和廚餘共佔了3/4,從廢棄物減量與垃圾分類做起,就可以減少焚化爐的使用。過去環保署堅持的「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如今看來,真是不堪回首!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透視中國環境:空中三峽
達阪城的風力發電場;圖片來源:flydog

作者:喬納森•沃茨

在達阪城巨大的自然風洞裡,強風呼嘯從白雪覆蓋的山顛之間穿過。風太大了,連火車都曾被吹得脫軌,卡車被吹了個底朝天。

然而,今天這股強風自身已經成了達阪城的一項大產業。該地區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之一,也是中國風力發電產業的先鋒。據預測,到明年(2009)年底,中國就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國。

這是一片無比壯麗的景觀:滿山滿谷飛轉的葉片生產著源源不斷的能量,並將其輸送到附近烏魯木齊市的供電網中。就在幾年前,如此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中國還僅此一處。但是如今,甘肅、內蒙古和江蘇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著更大的電場。2005年以來,中國的風力發電能力每年的增長速度都超過100%。中國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樹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非碳能源的比例提高到15%,達到2005年的兩倍。

大家普遍認為到2015年,風能就可以和煤炭分庭抗禮,這在中國是一個轉捩點…精采內文

 
 
 
  農藥導致蜂群死亡 德國團體狀告拜耳

摘譯自2008年8月25日ENS德國,弗萊堡報導;陳維婷編譯;蔡麗伶、禾引審校

德國「反拜耳危害聯盟」(Coalition against Bayer Danger)25日採取法律行動,針對拜耳管理委員會主席溫寧(Werner Wenning),向弗來堡檢察官提出指控。聯盟控訴拜耳作物科學公司(Bayer CropScience)「行銷危險的殺蟲劑,導致全球蜜蜂大量死亡」。

聯盟與德國的蜂農一起提出指控,他們認為2008年5月所損失的數千蜂巢,是受到拜耳「可尼丁」(clothianidin)殺蟲劑的毒害。

拜耳從1991年開始生產「益達胺」(imidacloprid)殺蟲劑,這是全世界銷售最佳的農藥之一,通常在播種前施用在玉米、向日葵和油菜的種籽上。拜耳出口益達胺到120個以上的國家,是拜耳最暢銷的殺蟲劑。

聯盟指出,當益達胺在大多數國家的專利權到期之後,拜耳推出了類似的接替產品「可尼丁」n)進入市面。這兩種化學物質的作用範圍包含了種籽到植株的整個系統,因此會進入花粉與花蜜中,對蜜蜂等益蟲造成危害。

聯盟也指出,益達胺與可尼丁問世的時間,與歐美許多國家發生蜂群大規模死亡的時間吻合,受到影響的蜂巢將近七成。過去10年來,法國有約900億隻蜜蜂死亡,蜂蜜產量僅剩四成。

代表反拜耳危害聯盟的律師舒澤(Harro Schultze)表示,「在法國禁售益達胺與可尼丁之後,拜耳究竟用了哪些方法才讓這兩種農藥沒有在德國被禁止,檢察官應該加以查明。我們懷疑拜耳提供了有瑕疵的研究結果,把植物殘留殺蟲劑的風險加以淡化。」

法國從1999年開始禁止對向日葵種籽施用益達胺,2003年後也禁用在甜玉米上。法國政府在2003年召開「科技委員會」(Comité Scientifique et Technique),公佈在種籽施用益達胺對蜜蜂有嚴重危害。拜耳的可尼丁許可申請也遭到法國主管單位駁回。

可尼丁與益達胺同屬於新型的「新菸鹼類」(neonicotinoids)殺蟲劑,會影響昆蟲的中央神經系統。聯盟要求拜耳在全球停止販售所有的新菸鹼類農藥。

聯盟發言人敏克斯(Philipp Mimkes)表示,「新菸鹼類殺蟲劑每年帶來近8億歐元的營收,是拜耳最重要的產品之一,所以拜耳才會無視於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拚命挑戰所有的禁令限制。」

因為新菸鹼類農藥對蜂群造成的負面影響,德國從5月開始禁止在種籽上使用。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邦(Baden-Württemberg)的蜂農損失了大量的蜂群,與可尼丁有關。

拜耳公司表示,因為農民將農藥塗抹在種籽表面的時候,沒有正確使用黏著劑,農藥才會滲入環境中。缺少黏著劑,農藥就會從播下的油菜或玉米種籽上飄散,才影響了蜜蜂。

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的生態學家舒馬克博士(Richard Schmuck)在6月指出,「我們所知的研究都證實,若遵照建議的塗抹標準,我們的產品對蜜蜂是安全的。這一點在向主管產品登錄的機關,提交產品安全評估時也有提到。」

他表示,「正確使用之下,這項作物保護產品對於施用者、消費者和環境都是安全的,也符合國際對生態系統的安全標準。」

在美國,為了要求聯邦政府公佈可尼丁對蜜蜂影響的研究結果,非營利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也在8月15日向華盛頓聯邦法庭提告。美國從2006年開始發生蜂群衰竭失調現象(CCD),迄今已損失超過1/3的蜜蜂。

全文及圖片詳見:ENS

Top

 
 
  今夏用電減少 省了兩部機組發電量

摘錄自2008年8月2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高油價,電價也調漲,比苦口婆心道德勸說要節能還有效,為了省荷包,汽柴油不但使用減少,七月在平均氣溫高於去年同期下,尖峰用電量反而比去年低了147萬5千千瓦,經濟部能源局局長葉惠青說,節能減碳終於看出成效。

「七月最高溫仍有37.1度,去年是36.9度,但今年尖峰負載降了,比去年少了147萬5千千瓦。相當於省了大潭電廠兩座機組的發電量,也相當於通霄電廠的裝置容量」。

以價制量下,今年夏天用電尖峰負載相當於比去年要省了大潭電廠兩座燃氣燃油複循環機組的發電量,如果以減碳排放來看,省1度電就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碳0.64公斤,相當減碳864噸。

Top

 

 
  彰工火力電廠又闖關 環保團體批台電踐踏環評

摘錄自2008年8月26日中央廣播電台台北報導

去年「彰濱工業區火力電廠環評案」被環評專案小組判定不予開發,台電緊急撤案後,卻在今年又送件審查、企圖闖關,在環保署26日召開彰工火力電廠環評專案小組初審的同時,環保團體也群聚環保署門口前抗議,要求環評委員否決彰工電廠案,否則環評制度將會被玩死。

彰工火力電廠環評案因二氧化碳排放問題,以及影響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因素,去年4月環評小組審查才做出不予開發判定,擔心無法在環評大會中過關,台電在去年6月緊急撤案,沒想到在問題沒解決的情況下,台電卻重提環評案,讓綠黨、彰化環保聯盟、野蠻心足生態協會等環保團體相當不滿,26日聚集在環保署門口前、上演諷刺行動劇抗議。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揚指出,台電口口聲聲說不建電廠,未來台灣可能將發生限電危機,但實際上全國民生根本就不缺電,興建火力電廠其實是為了後續高耗能大開發案鋪路,服務少數財團。綠黨秘書長潘翰聲也表示,彰工火力電廠每年排放800萬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全國排放總量的3%,這跟總統馬英九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而台灣環保運動老將黏錫麟也指出,如果台電鑽法律漏洞、撤案方式奏效,未來所有開發案都將比照辦理,黏錫麟說:「撤案創造了這樣的歷史以後,阿里山宏都案(飯店開發)也在25日撤案了,環境影響評估案死了,以後誰都可以撤案,誰都可以重新再送案,一部這麼好的法令制度竟然被環保署自己玩死了。」

面對環保團體的抗議聲浪,環評專案小組26日審查彰工火力電廠時,歷經數個小時的意見交流,最後整個會議不做實質探討,只針對適法性進行討論。

Top

 

 
  每天回收廚餘近2千噸 可減少兩座焚化爐

摘錄自2008年8月27日中廣新聞網報導

環保署今天指出,今年前半年,全國平均每天的廚餘回收量已近2千公噸,這項數字約能減少興建2座垃圾焚化爐。環境督察總隊說,廚餘除了可以養豬外,還可以轉化成有機堆肥,用來栽植蔬果、花卉,以及滋養公園綠地與土壤。透過生生不息的循環再利用方式,讓大地更加生機盎然,使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總隊指出,今年1至4月,全國平均每天的廚餘回收量已經將近2千公噸,其中堆肥廚餘約佔1/4。 督察總隊強調,以今年前半年的廚餘回收量推算,約能減少興建兩座9百噸以上的垃圾焚化爐,成效良好。今後仍將持續協助地方推動廚餘回收工作,並建立更完整的廚餘多元再利用系統。

Top

 

 
 
每人每天1公斤垃圾 環團:從減量做起

本報2008年6月2日台北訊,陳品潔報導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徐美秀提到,掩埋場附近的惡臭與垃圾廢水,更造成整體環境品質下降。當我們享受生活中的食品、器物、以及科技用品,這些便利背後也意謂廢棄物的生產。從1981年至1994年以來,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揹負的垃圾重量從230公斤增加到409公斤,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約1公斤的垃圾。這些垃圾中,有電池、PVC或其他有害廢棄物,如果處理不當,透過食物鍊,有可能進入人體內危害健康。垃圾污染不再只是「自掃門前雪」的問題,2008年NGOs環境會議在場人士積極商討,如何為台灣沉重的垃圾壓力解套。

從掩埋到焚化 垃圾問題仍未解

最初台灣處理垃圾的方式是掩埋,但台北市內湖垃圾掩埋場掩埋20年後開挖,「許多垃圾還是維持原貌,寶特瓶還是寶特瓶、塑膠袋還是塑膠袋」顯示垃圾問題埋到地下還是問題,且掩埋場附近的惡臭與垃圾廢水,更造成整體環境品質下降,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董事徐美秀說。

隨著環保意識抬頭,1986年起,行政院科技會議「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決策,17縣市陸陸續續蓋焚化爐,想要解決垃圾大戰的問題。但目前台灣24座焚化爐正面臨戴奧辛污染、溫室氣體排放與管控、焚化場管理的問題。

主婦聯盟基金會常務董事陳曼麗提到,民眾對焚化爐的排放物質有疑慮時,通常求助無門,儘管焚化爐管理單位會將資訊公佈在網站,但一般民眾對於數據的意義卻很難理解。陳曼麗也指出台灣的法令主要規範生活垃圾焚化爐的標準,但殯儀館、醫療機構的焚化爐卻無法可循,也因為每座焚化爐的標準不一,對於空氣品質的管控也難掌握。

2007年的抽樣調查發現,焚化爐中的紙類和廚餘共佔了總垃圾的3/4,環保團體要求環保署加強紙張和廚餘的回收工作,也希望環保署可以針對焚化爐訂出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廢鉛蓄電池回收不力 危害環境

根據統計,近90%的垃圾進了焚化爐,剩下10%是無法焚燒的廢棄物,這些有毒廢棄物流向哪裡?雲林環境保護聯盟張子見說,前幾年環保署以回收名義放寬有害物質的管制,因此造成某些有毒物質流向不明。以廢鉛蓄電池為例,2007年台灣共約有6萬噸廢鉛蓄電池,回收率只有60%,還有1萬5千噸流入地下工廠,不肖業者違法露天堆置廢鉛蓄電池,導致廢液汙染土壤和水源,對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

垃圾問題 從減量做起看守台灣研究員謝和霖說,台灣政府總是以末端管理的思維看廢棄物問題,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減量。

看守台灣研究員謝和霖表示,台灣政府總是以末端管理的思維看廢棄物問題,更重要的是從源頭減量。徐美秀也表示:「垃圾『因人而生』,前端的源頭減量才是治本。」除了政府要努力,當然要有積極地公民參與。

徐美秀提出力行「減少(Reduce)、拒絕使用(Refuse)、以及重複利用(Reuse)」的3R策略,也可以收集相關訊息、累積知識,轉告親朋好友垃圾減量的重要性,邀請他們加入行動行列。

Top

 

 
 
2003回顧:反焚化爐 全台串連北上抗爭

策劃:環境資訊協會

垃圾焚化爐興建所引起的抗爭已連續三年入選十大環境事件,顯示台灣社會對垃圾處理的方式至今仍未有共識。始終紛紛擾擾的焚化爐抗爭活動,去年仍持續延燒,儘管面臨地方團體前仆後繼的抗議、以及環保團體的質疑聲浪,前環保署長郝龍斌仍一再堅持主張環保署「一縣市一焚化爐」不變,新任署長上任後,政策依舊。

焚化爐抗爭事件,除鄰避效應作用外,民眾對環保署「環評專業」的不信任,也是一大觀察的重點。以雲林林內鄉焚化爐為例,場址距離淨水廠僅1.8公里,民眾對這樣的規劃竟可通過環評關卡,普遍感到不可置信與憤慨。

環保署「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之堅定,直到12月11日全台各地包含台東、花蓮、新竹、苗栗、雲林、南投和澎湖的反焚化爐團體集結台北,連續向立法院、行政院、總統府與環保署陳情後,才獲得新署長承諾,在年底前偕同行政院永續會、立法院永續會共同開會檢討,評估是否停建全台七座焚化爐,改以區域性支援計畫代替。

反焚化爐也牽動著諮詢性公投這條敏感的神經,這或許是當初前署長郝龍斌為捍衛坪林水源地而下台時,未獲得環保團體聲援的原因之一。

從事反焚化爐運動的抗議人士,常可看到多是於鄉下地區務農的老年人們,若環保署無法仍未能從問題癥結著手,落實民眾參與機制焚化爐監督的建立,往後那些老農們在大陽底上頂著斗笠抗爭、蛋洗人民公僕的悲憤畫面,仍會一再出現。

Top

 

 
 
透視中國環境:空中三峽

作者:喬納森•沃茨

中國的風能發電量正在超越目標地發展,生產者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中國關於碳的關係正在轉變,只是煤炭仍然居於主導地位。這種情況還能持續多久呢?

「大家普遍認為到2015年風能就可以和煤炭分庭抗禮,這在中國是一個轉捩點。」

在達阪城巨大的自然風洞裡,強風呼嘯從白雪覆蓋的山顛之間穿過。風太大了,連火車都曾被吹得脫軌,卡車被吹了個底朝天。

正因為這種猛烈的強風,交警有時不得不暫時停止這裡的交通。這片十公里寬的荒原曾經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在過去,交通中斷對新疆的產業是不利的,這個中國最西部的省份,從前一直依靠著這一條連接中亞和人煙稠密的遠東城市的貿易之路。

然而,今天這股強風自身已經成了達阪城的一項大產業。該地區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之一,也是中國風力發電產業的先鋒。據預測,到明年(2009)年底,中國就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國。

站在公路上,118台巨大的風力發電機遠在數公里外就清晰可見。遊客們停下來照相,在呼呼飛轉的高大發電機旁邊擺著姿勢,他們的頭髮在風中獵獵飛舞。

這是一片無比壯麗的景觀:滿山滿谷飛轉的葉片生產著源源不斷的能量,並將其輸送到附近烏魯木齊市的供電網中。就在幾年前,如此規模的風力發電場在中國還僅此一處。但是如今,甘肅、內蒙古和江蘇已經建成或者正在建設著更大的電場。2005年以來,中國的風力發電能力每年的增長速度都超過100%。中國政府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樹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將非碳能源的比例提高到15%,達到2005年的兩倍。

然而,風力發電起飛的速度已經超過了政府的計畫。今年,決策者不得不將2010年的風力發電量預測提高一倍。中國已經提前3年達到五百萬千瓦的目標,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10年,這個發電量幾乎肯定會再翻一番。

「風力發電發展的黃金時代正在中國拉開序幕,其發展之迅猛就連決策者都感到吃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CREIA)副主任委員李俊峰在2008年6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寫道。「大家普遍認為到2015年風能就可以和煤炭分庭抗禮,這在中國是一個轉捩點。而中國屆時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

中國治理環境的態度得到了廣泛認可。但人們對中國如何努力解決這些問題還沒有很深的認識,特別是近年來通過可再生能源市場的巨大發展所進行的治理。

強有力的國家政策、煤炭價格的升高,再加上技術的改進,這些因素掀起了對綠色能源,特別是風力發電的投資高潮。

「從兩年前開始,中國的風力發電市場就變得不可估量,它實在真的很大、很大、很大,但還沒有為外界所認識。」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GWEC)蘇思樵(Steve Sawyer)說。他認為中國可能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生產國。由於中國在風力發電場建設上的勃勃雄心,到2010年的新增裝機容量也將是世界最大的。

「就在短短幾年之前,中國的風力發電還只是一個擺設,就是為了向外國人顯示一下他們有多『綠色』,但如今風力發電已經成了中國能源政策中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蘇思樵這樣評價中國人的行動:「與西方相比,中國做事情的速度實在太快了。他們只要下定決心,事情的進展就會快得不可思議。」

去年底,中國202個專案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據設在北京的安元易如科技發展國際(北京)有限公司說,不久的將來中國還將建成另外445個發電場。

產業擴大的跡象隨處可見。在達阪城,新的發電機正不斷立起。主要發電企業之一的新疆天風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已經擁有11萬千瓦時的發電量,公司的經理層表示到2008年11月,他們還將新增5萬千瓦時。

然而這個增長幅度已經被內蒙古的華電輝騰錫勒風電場所超越。這個電廠為北京供電,成群的牛和駱駝在發電機之間悠然漫步。1996年建成時它只是一個試驗場,但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風電場。

「我們把它稱為『空中三峽』。三峽大壩依靠的是水,這裡我們靠的是風。」輝騰錫勒電場場長李延軍(音)說。「自從電場建成我就在這裡工作,發電機就好像我的孩子一樣。我們之所以花了10年才達到6.4萬千瓦時的發電能力,是因為那是研究階段。如今政府致力於風能,所以我們就能迅速發展。」

我們走進一座較高的發電塔下的小房間,裡面的電腦控制著68公尺高的發電機方向。葉片呼呼轉動的聲音透進了密閉的房間,李延軍指示著儀器上的讀數∶風速10.4千米/小時,發電量1千千瓦。

「這就是中國的未來。」李延軍說。「每個人都會選擇大型風力發電機。一台1,500千瓦的發電機要比兩台750千瓦的更經濟,保養費用也更低。」

然而就連這個成績也將很快被超越。甘肅酒泉將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風力發電場。

在到2010年截止的第一階段中,中國將新增風力發電能力380萬千瓦,這比2006年的全國風力發電能力還要大。等到酒泉的電場建成時,它將會有輝騰錫勒的3倍大,而且將連接起一條穿越甘肅的「風能走廊」,接入一個更加廣大的全國電網。

無論在印度、巴西還是中國,對風力發電的投資都在不斷高漲。這3個國家在世界風能新投資中的比例已經從2004年的12%上升到2007年的22%。

但這個發展是從一個很低的起點開始的。和煤炭業相比,風能的規模還微乎其微。在中國風能產業中居於支配地位的仍是五大國有發電公司,以及其他幾家與能源相關的國有企業。在第一批針對大型風力發電專案的「國家批准專案」政府招標中,參與爭奪的都是這些大公司。

競爭正在趨於白熱化。風力發電機產業曾經被外國廠商所控制,如丹麥的維斯塔斯(Vestas)、西班牙的Gamesa和美國的通用電器(GE)。但是去年,中國國內廠商第一次奪取了過半的市場份額。

按照市場份額,國內廠商中最大的企業是烏魯木齊的金風科技有限公司,它的技術試驗基地就是附近的達阪城電場。該公司表示8年來其發展速度超過每年100%,現在它生產著自己的1,500千瓦風力發電機,另外還有一個3,000千瓦的新型號正在開發中,目標是在2009年投入試驗。

「從研發的角度來說,中國和西方企業之間還存在差距,因為我們著手比較晚。」金風公司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表示。「我們大部分的技術都來自德國,但今年上半年,我們買下了當初傳授我們技術的那家德國公司,這樣就解決了研發的問題。現在我們打算開始向海外銷售。」

金風公司最近已經向古巴出售了第一批風力發電機,其他國內廠商也在和巴基斯坦、菲律賓以及韓國的潛在客戶進行洽談。中國政府還在與非洲和中東國家的能源交易中大力推銷煤炭技術。

「在這種條件下,中國的風力發電機很有希望在近期找到廣大的出口市場,儘管因為產品的記錄有限,還有一些融資和保險方面的挑戰。」安元易如公司的研發主任塞巴斯蒂安•梅耶說。但是,最大的發展似乎還是在中國國內。該公司估計,在當前600萬千瓦的基礎上,中國的風力發電能力還將逐漸增加1.3億千瓦。

儘管新加入的企業試圖壓縮自己進入市場的途徑,但中國風力發電機廠商的產量仍在不斷增加。如果把它們的計畫產量加在一起的話,中國今年的新生產能力將達到1,100萬千瓦,幾乎是去年裝機容量的3倍。

這種明顯的供大於求,意味著風力發電機的待裝時間將減少。

「中國很快就會成為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風力發電機市場。」梅耶指出,「別處都是賣方市場,但如今的中國正處於一個轉向買方市場的引爆點上。」他還說,「2008年,市場規模將增加1.5倍,因此增長實際上是減慢了,但從數量、大小和規模來說,它在全球都已經成為一個可觀的市場。」

中國有70%的發電量來自煤炭,但是由於用電需求的增加和煤礦安全法規的收緊,國內煤炭價格直線上升。因此,廣東和華南其他地區的許多電廠都開始從澳大利亞進口煤炭。

今年,由於煤炭價格的逐漸上升,五大國有電力公司的盈利開始減少。由於政府對電價的限制,它們又不能把成本轉嫁到用戶身上。

儘管如此,中國每度風力發電的成本仍然是燃煤電廠的兩倍左右。儘管最近煤炭價格上漲,但它仍然是中國的能源大哥大。為了滿足快速發展的經濟,中國的發電企業每年要燒掉20億噸煤,占全世界總量的約三分之一。

正是因為這一點,中國才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並且在幾十年中都不太可能回到第二。

風力發電還遠不如水力發電那樣受到青睞。如果剔除水力發電,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能源結構中所占的比例到2010年只有1%,到2020年也只有3%。和世界風力發電領先國家丹麥相比,這個比例就太低了,該國有約20%的能源都來自風力。

從長遠來看,中國政府致力於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確保了風能的未來。政府對全球變暖越來越警覺,因為西藏和新疆冰川的融化將會威脅到中國億萬人民的飲用水安全。

極端天氣情況也導致某些地區遭受幾十年不遇的嚴重雪災和旱災。四川省的官員最近警告說,由於5月份的反常高降雨量,今年的夏季洪水可能提前,而且是十年來最大的。

在全球層面上,中國拒絕給碳排放的減少設立限定目標。但是中國的官方說法已經開始轉變。6月底,中共政治局進行第六次集體學習,主題就是氣候變化。其中能源業人士對這個問題進行的關注,達到了空前的水準。

「實現『十一五』規劃明確的節能減排限定目標,任務繁重,時間緊迫,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加大力度、迎難而上、加快推進,把節能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來抓。」新華社引用胡主席的講話說。

環境團體認為中國必須制定更加宏大的風力發電目標。由於到位的政府政策,「綠色和平」組織及其研究夥伴在2007年的一份報告中預測說,到2020年,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22億千瓦,相當於5個三峽電站,占屆時中國總裝機容量的10%。

在不久的將來,更多更大的風力發電機將矗立在中國更多地區。在成為世界最大風力發電機生產國的同時,分析家們也預言中國的裝機數量也將變成世界首位。

「中國正在迅速迎頭趕上,」安元易如公司的梅耶說。「中國市場並不是在重複歐洲和美國過去所做的事情,而是做得更好。」

 

※ 資料來源:www.guardian.co.uk/
※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08年8月19日
※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高美鈴

※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