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回顧版
 

2008.12.13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票選2008最新聞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動物園保育基金會
 
  社論:從傳統農法看全球暖化的調適策略

作者:謝洵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數天前在波蘭的波茲南浩浩蕩蕩展開。但串連全球小農的草根組織「農民之路」認為,在此基調之下,京都議定書促動碳交易等減碳機制的展開與落實,甚至近年來各國政府推動能源作物的栽種與生質能源的利用,都在效果仍甚受質疑的時刻,便將整個氣候變遷的調控主軸,往企業受益卻不利於小農(與窮人)的資本主義方向推。由於京都議定書的性質,第三世界國家的小農組織,打從一開始便從根本上質疑其合理性與公平性。精彩內文

 
  新聞回顧 | 波茲南氣候會談現場傳真

暖化加速 再增千萬人挨餓

整合共同願景 氣候會談新挑戰

面對暖化 不能僅止於減碳


太陽能汽車環球之旅 開進波茲南氣候談判會場


後京都時代溫室氣體減量談判 台灣不缺席

 
  新聞回顧 | 人權、公民採訪權、環保抗爭

【人權日】阿富汗薩瑪爾醫師獲「亞洲民主人權獎」


公民記者問:為什麼不可以?


警察限制採訪權 人權水準世界高?

反彰火發電廠遊行 一路獲支持

抗議氣候變遷 英國環團佔據機場

 
  本週精彩專文

我們的島:風往哪裡去

放生眼鏡蛇為保育?
鐵道生態:綠色運輸的另一個選擇

重慶百餘村民「襲警」背後

走上獨立山古道 百年森鐵的熱絡小站

國恥乎?寶藏乎?殖民文化遺產的多元文化思維(上)

 
  本週焦點新聞



抗暖化 遊行、音樂會表訴求


一邊講話一邊發電 新手機再也不用充電池

蘇花高變「蘇花改」 設計案16日將開標

營建業為溫室氣體大戶 尚未發揮減碳潛能

波茲南氣候談判:世銀干預抗暖化基金 環團拉布條抗議

 
 
  社論:從傳統農法看全球暖化的調適策略

作者:謝洵怡(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一年一度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於數天前在波蘭的波茲南浩浩蕩蕩展開。不意外的,串連全球小農的草根組織「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持續動員,針對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歷年來始終以「綠色經濟」、「企業綠化」做為減碳基調的思維提出異議。「農民之路」認為,在此基調之下,京都議定書促動碳交易等減碳機制的展開與落實,甚至近年來各國政府推動能源作物的栽種與生質能源的利用,都在效果仍甚受質疑的時刻,便將整個氣候變遷的調控主軸,往企業受益卻不利於小農(與窮人)的資本主義方向推。由於京都議定書的性質,第三世界國家的小農組織,打從一開始便從根本上質疑其合理性與公平性。

與這件事情相關的現在進行式有哪些:後京都協商已經開始,自二戰後建立的世界金融體系因這次的金融風暴有鬆解的可能,即將於明年初正式就職的美國新科總統歐巴馬強調「改變」是他的施政主軸,綠色革命的負面衝擊依舊持續出現。而當森林與農業的固碳能力受到各界關注,冀求借由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來做為重要減碳途徑的時候,在生活上與森林及農業最直接相關的小農,依然被認定為是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最脆弱的族群之一。世界正在改變,挑戰卻懸然未決。

對於農民而言,農作物對極端氣候的抵抗能力,代表著農民對於氣候變遷影響的調適能力,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子。在過去,依循綠色革命發展的農業密集化、產業化,將小農的耕作形式從傳統農作法推向現代農業的途徑。而在現在,即使綠色革命已暴露其短,有機農業與傳統農作等模式也愈受重視,但該怎麼種才可幫助農民度過氣候變遷的難關,至今仍是科學上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10月份的《生物科學》(Bioscience)期刊,刊出了一篇討論傳統農作法在氣候極端化的現在,對於維繫產量有實質助益的科學論文。這篇文章整合了過去在咖啡農業生態系所進行的作物生理、微氣候與產量等相關研究,指出咖啡的開花與結果受降雨與乾旱期間交替時間長短影響甚鉅,進而影響咖啡產量。而咖啡生長的最適溫度為攝氏18至21度。當氣溫達攝氏34度時,咖啡光合作用速率降為零;氣溫達23度以上時,果實快熟會導致咖啡品質低劣;低於18度,則咖啡生長緩慢。而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氣候極端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咖啡所受到的環境壓力也越來越顯著。

而傳統咖啡農作與現代化栽培之間極大的差異之一,即為原生樹種的樹蔭遮蔽率。受綠色革命的影響,許多小農民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之下,將咖啡耕種模式從多元栽培、林蔭栽培、以及物質與能量的自循環體系,轉向為作物多樣性較低、依賴農業化學藥劑較重的開放體系。這篇刊載於《生物科學》期刊的論文具體指出,適當的林蔭為咖啡提供了優良的微氣候,可降低氣溫與濕度波動對作物造成的傷害,並且提供相較於開放系統較低溫與濕潤的環境。此類農場因蒸散作用而損失的水分較少,水資源管理較優良,同時,相較於密集生產的農場,此類農場受到太陽輻射影響氣孔開合而減低光合作用效率的衝擊也較低。除此之外,較佳的水資源管理也反應在營養與水的溢流與土壤流失度上。反之,減少農場上的林蔭,則會造成相反的效果。

這篇論文是少數直接以農場經營模式,討論農民在氣候變遷上調適能力的論文之一。此外,也有在尼加拉瓜進行的比較研究,指出因颶風而蒙受極端氣候影響的農場,以施行傳統農作法者較具極端氣候的抵抗能力。而咖啡是全球貿易總值僅次於石油的商品,影響農民經濟甚鉅。光是在墨西哥,即有三百五十萬人口依賴咖啡生產謀生,因此這類論文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作者也指出,林蔭也可為可可農與茶農在面對氣候危機時,帶來緩衝效果,而農業森林學(Agroforestry)的確有其在減緩氣候變遷對農民造成嚴重衝擊、探索有效因應措施的研究潛力。

在全球暖化持續發生的現在,同時存在的現象之一,為農業生產的密集化。然而,就咖啡、可可與茶等重要的經濟作物而言,密集化生產,即表示農場樹木的減少,而農場樹木的減少,在作物生長環境上的意義,為作物受極端氣候影響較鉅。不只是長期、漸進式的氣候變暖如是,同一日之間,高低溫與濕度對於作物產生的生理壓力亦如是。因此,密集化的農業生產,是有可能讓農民暴露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之下,難有緩衝的。

在過去,已有密集化的咖啡生產對於小農造成衝擊的實例,只是當時是發生在國際咖啡售價大跌之時,而氣候變遷則是小農面臨的新危機。1990年代的事件被稱為「咖啡危機」,簡介當時狀況:當時,綠色革命的生產模式造成國際咖啡盛產,咖啡售價大跌,直接衝擊了依賴咖啡維生的小農。而這一波咖啡危機中,受創最嚴重的,即是削除林蔭、大幅減少糧食作物生產,甚至將咖啡作為單一物種栽培的農民。而咖啡危機與氣候危機對小農的影響,在作物照護上分享了類似的理由:即農場作物栽培模式的改變緩不濟急,當小農民去除林蔭與其他作物栽培以密集化生產咖啡,在市場猛烈衝擊之下,很難在短期間之內回復原本的生產模式以因應之。反觀施行傳統農法的小農,農場上保有較多林蔭,也栽種較多元的作物(包含糧食作物),因此得以維持糧食自主,農場運作也較具彈性。此外,這些農場的化學藥劑使用率低(甚至是零),對於外來資源的依附度低,農場得以自營,因而在市場衝擊下的存活度較高,甚至因為「活下來了」,在日後有機會加入公平貿易的體系。而這樣的現象,也為「公平貿易咖啡多數是有機咖啡」的現象提供了部分註解。

時至今日,第三世界國家農民的生計,是全球正在變暖的現在,國際間構思因應方案的重點。當農業密集化導致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加劇、貧農對於外來物資的依賴度增高因此加重經濟負擔,而農作模式對消費者健康與環境品質也造成衝擊的今天,一種替代性的,回歸傳統與有機的耕種模式,或許可撥亂反正,提供環境、農業與消費者健康的三贏。在台灣環保團體謀求因應全球變暖衝擊方案,世界局勢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以及農民權益、社會正義成為普遍價值的現在,僅以本文獻上作者拙見,盼能拋磚引玉,在農業生產與研究上,尋求兼顧環境保護、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易俊宏•網編:彭瑞祥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